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九章 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九章 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九章 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九章 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九章 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现代诗歌的长足发展第一节

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第二节

戴望舒:融古典传统与现代手法于一体第三节

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四节

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

2概要3第一节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

一、李金发和初期象征派

20世纪20年代,西方象征主义(symbolism)文学思潮开始影响到中国的诗坛。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欧洲出现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其代表作家有波德莱尔、马拉美和瓦雷里等。它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但它不抒写日常生活中的表层的喜怒哀乐,而是抒写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象征主义诗人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他们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他们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诗作往往具有很浓的“世纪末”情绪,具有很强的感伤色调。20年代中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低潮的一些青年陷入了苦闷与彷徨,这时引进的象征主义让他们觉得格外亲切,纷纷学习波德莱尔、魏尔伦、瓦雷里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诗作,中国诗坛上于是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4

5作家小传:

李金发:初期象征派的怪杰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雕塑,次年开始写作新诗。他热衷于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的作品,尤其喜欢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那颓废、绝望和以丑为美的诗作。1925年2月起,他开始在《语丝》《小说月报》《文学周刊》《黎明周刊》上陆续发表诗作。李金发的诗名遂为人所知。1925年11月,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接着于1926年、1927年相续出版了第二、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抗战时期,他写了许多随笔和一些诗作,但是再也没有早年的影响。1944年他被任命为中国驻伊朗代理大使(后又转任驻伊拉克代理公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浪迹天涯,再也没有回过祖国。1976年12月25日,病逝于纽约长岛。

李金发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多半是些孤独凄苦的人物,抒发的都是生活的苦恼与烦闷。伴随着这种感伤的情调,他的诗还有一股浓重的颓废气息和神秘色彩,呈现在诗里的多是像“夜狼与嚎狗”“残叶溅血”“死神唇边的笑”等恐怖的意象。这种低沉的调子和悲观的气氛,充分表现了象征主义的“以颓废为美”的倾向,再加上他有意破坏传统艺术程式,强调主观直觉,追求含蓄朦胧,喜用隐喻暗示,随意采用省略、跳跃等手法,所以作品晦涩难懂,引起诗坛的强烈反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李金发的《微雨》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朱自清说李金发把法国象征主义手法“第一个介绍到中国诗里”,在当时“是一支异军”。李金发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象征诗”是《弃妇》,也是《微雨》开卷的第一首诗。由于它体现了李金发诗作的风格特色,一向被视作他的代表作。从表面看,《弃妇》写的乃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诗人代她向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倾吐了心中的凄苦和幽怨的感情。然而,“弃妇”只是一个情感的象征物,乃是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受的象征。这位备受歧视和冷落的妇女,内心有深藏的“隐忧”,使得她的动作变得迟缓而又沉重。诗人在这个悲剧性的象征形象里,抒写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不平。6

二、初期象征派的艺术特色

继《微雨》之后,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也开始写作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了初期象征派诗歌潮流。作为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并没有共同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从他们各自独立发表的艺术见解来看,则共同表现了一种不同于初期白话诗的美学原则。

首先,他们强调艺术必须表现自我。李金发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的,也与社会不是共同的世界。艺术上唯一的目的,就是创造美;艺术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忠实表现自己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造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李金发烈火美育,1927(创刊号).他以个人的内心世界为美的最高追求,主张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78

其次,他们强调诗歌的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法国象征派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主观世界与客观对应物的契合,注重诗的意象暗示功能和神秘性。这也是李金发和其他象征派诗人的美学追求。李金发认为,美蕴藏在想象中、象征中,穆木天进一步认为:“诗要有强大的暗示功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的,是最忌说明的。……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他主张诗歌应该“用有限的律动的字句启示出无限的世界”。

最后,他们强调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美。他们针对“五四”初期新诗过分散文化而缺少艺术锤炼的毛病,提出了诗歌语言“音”与“色”结合的美学主张。他们追求“音”与“色”的交错,认为这是“最高的艺术”。

早期象征诗派的出现,是对缺少余香与回味的初期白话诗的一种反拨,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手法,为发展中的新诗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在经过短暂的艺术历程后,象征派诗很快地衰落下来。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初期象征派解体了,但象征主义诗歌潮流并没有在新诗中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态出现在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

三、现代派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现代诗派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它既是初期象征派的一种继承,又是“新月”诗派演变发展的结果,正如艾青所说:“新月派与象征派演变为现代派。”这一派别的诗可以说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当时的“现代人”,实际上是一群远离现代斗争的旋涡而又对生活怀有迷茫幻灭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时的“现代情绪”,实际上是这群人特有的精神状态——“他们被夹在越来越剧烈的阶级斗争的夹板里,昏头昏脑,盲目乱窜;他们是吓坏了,可仍然顽强的要把‘我’的尊严保持着”,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现代诗派会有如下特征:追求“纯诗”的艺术观、病态的心灵和浊世的哀音。910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初期象征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的观念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深深的人生寂寞和惆怅。除了戴望舒之外,何其芳、卞之琳、废名也是其中的代表。

现代派诗歌以其特有的思想情绪和艺术手法,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现代派诗歌不仅在30年代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40年代“九叶”派,甚至对当代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第二节戴望舒:融古典传统与现代手法于一体

12作家小传:

戴望舒:“雨巷诗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已撤销)人。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时,开始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1926年与施蛰存创办《璎珞》旬刊,开始正式发表诗作。1928年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1932年底赴法求学,因爱好西班牙文学特别是洛尔迦的现代派诗,其间曾到西班牙作文学旅行。1938年5月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理事。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本侵略者以抗日罪名下狱,数月后经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2月因病逝世。有诗集《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灾难的岁月》(1948)。《我底记忆》与《望舒草》后由作者合编为《望舒诗稿》,于全面抗战前夕出版。另有一些集外诗作和诗论《诗论零札》。戴望舒又是著名翻译家,在译介法国和西班牙文学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绩。戴望舒的诗歌集法国象征派与中国晚唐诗于一体,风格唯美典雅,是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诗人。

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雨巷》是戴望舒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作。戴望舒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名。这首诗是戴望舒融合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成功之作。诗中“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对黑暗现实感到迷茫、失望、忧郁,看不到出路,于是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走近”了,“我”却又陷入了更加孤独、寂寞而无奈的愁思之中。这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就是诗人的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在中国的动乱年代中,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恐怖笼罩下,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与彷徨的心态和若有所思的感觉被戴望舒用一条阴暗狭窄而悠长的“雨巷”表现得极为逼真、传神。“我”心目中的“希望”——那位“丁香姑娘”是渴望得到而无法得到的想象出来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最后,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在那条寂寥又悠长的“雨巷”中彷徨……13

在《雨巷》中,戴望舒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哀和孤寂,而且写尽了“五四”以来整整一代青年所特有的世纪性的理想与幻灭,表达了一种普遍的忧郁的时代情绪。全诗述说了抒情主人公“我”经过一条“悠长”而“寂寥”的雨巷时的感受。“我”希望逢着的姑娘在诗中成为抒情主人公理想的化身,这种期盼实际上表达了诗人人生路途上的孤寂和悲哀,渴求在人生孤途上遇到知己与同道,渴求得到理解和慰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是失落和幻灭,更是渴求和追求,是失落中的渴望,幻灭中的追求。14

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象征的手法把重大悲壮的时代主题写入诗中,以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惘的心情。诗中的中心意象一再出现,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中梦幻地消失,空留难以名状的雨中情。诗中“ɑnɡ”韵反复出现,句中有韵,连绵不断,织成一张音韵的网,把人罩在特设的情绪氛围中。虽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却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情韵。诗作中的象征意象是中国式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以说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袭了象征主义,而在情感上却和本民族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他借鉴法国象征诗派的创作方法,但把象征派的诗艺融化到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欣赏习惯中,致力于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1516第三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

17作家小传:

艾青:朝向太阳的灵魂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成为鲁迅支持的美术团体“春地画会”的成员,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罪被捕入狱,直到1935年10月出狱。艾青在狱中开始写诗,这些诗作强烈抒发了对生活的爱憎感情,揭示出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抗战全面爆发后,在短短几年中,艾青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出版有《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火把》等诗集,形成了诗人创作道路上的鼎盛时期。1939年,他在地处国统区的湖南衡山乡村师范任教,“远离烽火,闻不到‘战斗的气息’”。后来收入《旷野》集中的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属于写景咏物之作,不免带有一种荒凉、寂寞之感。1940年,他在赴重庆的途中,完成了著名长诗《火把》,显示出思想探索的飞跃和昂奋的诗情。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和环境相适应,诗人的创作道路也出现了新的转折。艾青在这时创作的诗歌主要收于《雪里钻》《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和《黎明的通知》等集中。一、《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色彩的抒情诗,它以诗人儿时的保姆为主人公,以无限的同情和深沉的爱,成功地塑造了大堰河这个旧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诗人一方面热情讴歌和赞美了大堰河勤劳、宽容、朴实、善良、无私的高贵的品质;同时,对那个罪恶的旧世界,发出了强烈的诅咒。大堰河,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在新诗中可贵的艺术典型,她的命运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村受压迫妇女的悲剧命运,说明了她们的死亡和苦难,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是指向那个“不公道的社会的咒语”,是向旧社会发出的血泪控诉书。这首诗在高度赞美大堰河的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叛逆的灵魂。18

诗篇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这首诗主要是以情动人,突出的特点是坦率、真诚、情深辞切。诗人对大堰河无比深厚的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泻出来的,诗人在真切动情的陈述中,袒露出他纯洁的灵魂和对大堰河的一片深情,全诗没有任何斧凿痕迹。第二,全篇使用了排比、重复的修辞方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旋律与节奏感,收到一种荡气回肠、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第三,从这首诗娴熟的抒情、叙述技巧中,可以看出艾青在欧洲学习所受的影响,胡风曾称这首诗为“从欧罗巴采来的芦笛”。但这支芦笛虽带回了欧罗巴的艺术色彩,却丝毫没有影响诗人正视中国本土生活朴素、深沉、严酷的现实。19二、艾青诗歌的风格艾青的诗作,总是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感情。他曾在诗篇和文章中多次写到自己的“忧郁”“忧伤”“悲哀”等心情,这种忧郁以不同的形态回荡在他的诗篇里,反映了艾青对祖国、民族、人民的爱与艰苦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尚未找到回答前的思虑,它不同于退让的叹息,而是进取的准备。

艾青的很多优秀诗作表现出一个特点:往往在一首或一段的最后升起一个意念,或一个思想,但这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他所反对的“浮泛……无力的叫喊”,它是在全诗中孕育起来的,是诗情的结晶,是形象的升华,这正是诗歌借以感人的力量所在。这种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熟悉和理解的深度。这在他的叙事诗中更为明显,写的虽是实在的生活,但手法上常常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形象却似乎比现实生活更贴切。20艾青诗歌中形象的完成,又经常得益于他的美术素养。他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这种色调的运用,又不同于象征派诗歌之从文字表面进行组合,而是从生活本身采集而来,是生活实感与诗歌情绪的结合。灰暗褐黄的色调使现实的苦难更见沉凝,在浓绿翠蓝中会感到希望,当生机蓬勃时,他的诗歌中又呈现了鲜红与金色。艾青诗中色彩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渲染情绪、思想,而且具有独立的美感。

21

艾青诗歌中形象的完全依赖语言的表现。艾青坚持从生活斗争中提炼语言,他的语言反映出他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和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创造力。他排除对华丽铺饰的模仿,没有古旧的羁绊,也很快摆脱了欧化的影响,创造出朴素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他的探索丰富了中国新诗歌的艺术语汇,增加了新诗的艺术表现能力。他擅长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他的诗歌富于丰满的形象与诗意,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脚韵或字数格式的划一,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整齐和谐的节奏。因此,艾青的诗并没有由于使用散文化的句式而丧失其强烈的音乐感。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是艾青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审美追求。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诗歌的情感蕴涵上,艾青的诗作既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襟;二是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艾青的诗作既充分吸取了世界诗歌的多种素养,同时又始终把艺术表现的根深深地扎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中,他是用“从欧罗巴采回的芦笛”,吹奏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艾青诗作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且承前启后,对以后的新诗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2223第四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一、《老马》及臧克家诗作的风格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县(今山东诸城市)人。他出生于农村,从小熟悉农村,热爱农民,所以他的诗篇多为歌唱农村之作。30年代初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受闻一多及新月诗派影响,1933年出版《烙印》,接着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运河》和长诗《自己的写照》。那时正是“现代派”颓废诗风遭到读者厌弃的时候,臧克家描写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的诗篇为诗坛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因此立刻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和重视,并且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拓了崭新的天地。臧克家的诗有其独特的风格。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韧,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收在《烙印》里的《老马》一诗篇幅短小,却蕴藉深远,颇耐人寻味。作者以朴素凝练的笔墨描绘了一匹忍辱负重的“老马”形象。24

全诗韵律整饬、音调和谐。一共两节,每节四行,每行字数大致相同,均为三个音步。每节诗都是第一、三句协韵,第二、四句协韵,而且选用的均为去声韵,读来给人以沉重之感,很好地配合了诗歌内容上的需要。诗人以一种谨严的形式、蕴藉的手法,通过捕捉的一个朴实平常的画面,寄寓了深厚的情感:对过着非人生活的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恨。《老马》一诗堪称臧克家早期的代表作。

臧克家在技巧形式方面受我国古典诗词和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尤其是闻一多新格律主张及手法的深刻影响。在广泛吸收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臧克家诗歌有如田野葵花,淳朴挺拔。他的诗淳朴凝练,表现平淡而含义深沉,其中也充满热情。用简括的表现手法,描写淳朴的人,抒发真挚的感情,这就形成了他艺术风格简洁朴实的特色。他的诗构思精巧,善于抓住感受最深的事情,选取典型情节和细节,从最好的角度入手来写,为诗坛吹来一阵新的清风。25

二、街头诗及田间诗作的风格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出生于安徽无为县(今安徽无为市)。中学时代就爱好诗歌。1933年,进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参加由“左联”主办的《文学丛报》和《新诗歌》等刊物的编辑工作。1935年,田间出版第一本诗集《未明集》,次年,又出版《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两部诗集。写这些诗时,田间还不满20岁。虽然它们尚不免幼稚、粗糙,有些地方用词也不够自然、准确,然而在整个的情绪、印象、气氛上,却传达出了时代的某些特征,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26

1937年春,田间因遭国民党搜捕,东渡日本避难。“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田间回到祖国,更加自觉地用诗作为武器,为动员民众的觉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给战斗者》《呈在大风砂里奔走的岗卫们》《抗战诗抄》和《她也要杀人》等诗集,使他以迥异于他人的“时代的鼓手”的姿态出现于抗战诗坛

田间是一位十分注意表现时代的伟大斗争和人民的生活情绪的诗人。从一开始创作起,他就自觉关注时代风貌、社会变革和人民的命运,相当重视诗歌深入群众的宣传鼓动效果。从对神圣抗战的呐喊到对街头诗运动的倡导,直至对民族化、大众化的追求,都清晰地映现出诗人跟随时代不断求索的足迹。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与诗人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

在《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中,作者已开始在诗歌形式上做出新的探索,到《给战斗者》,表现得更为成熟,即所谓“鼓点”式的诗行。作者善于以精短有力的诗句来表现战斗的激情,又以连续反复的出现来渲染雄壮的声势,这精短和反复,自然地在节奏上形成一种急促感,增强了鼓动性,有力地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诗歌形式与风格上的这种特点,与全面抗战前期的时代精神正相契合,因此产生了很大的作用。27思考题1.“现代派”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影响它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是如何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双重影响,并积极推进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的?3.什么是“街头诗”,它的出现有何时代历史价值?4.艾青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28延展阅读1.除了李金发之外,初期象征主义的重要诗人还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比较他们与李金发的异同。2.除了戴望舒之外,现代诗派比较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废名与何其芳,比较他们与戴望舒的异同。3.戴望舒、卞之琳、废名与何其芳等诗人大都喜欢晚唐诗和婉约词,他们诗作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