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2+04021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2024.1_第1页
2722+04021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2024.1_第2页
2722+04021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2024.1_第3页
2722+04021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2024.1_第4页
2722+04021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202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22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2024.1(形考50%+终考50%)文科考试一定要带教材一、单项选择题1.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在胜利召开。B.巴西2.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乡村和解决乡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A)。A乡村建设运动3.20世纪30年代,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美国4.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是(A)。A.科学技术5.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A.生存权6.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系统的乡村社会学研究报告—《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的作者是D.加尔平7.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书是C《乡村社会学》8.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向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然的特征是C.生活质量9.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基本生活处于困境的群体,解决其困难、增强其能力,调适他们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服务是()。A.社会工作10.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乃至对于不同行为的社会控制具有各自的特点,这是社会控制的B.特殊性11.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是乡村的标准范围D.县以下12.村民委员会的(C.自治性)是指它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下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决权,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13.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14.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A.300015.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16.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为(B)B、社会分层17.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作者是B.法约尔18.关于社会组织内部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D.科层制19.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律是(A)。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的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是(A)。A.社会保险21.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是D.社会保障22.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C)。C.可持续发展战略23.建立在个体农民基础上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是(A.发展互助组)。24.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A)A.家长制25.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D.社区26.决定生活方式的最主要因素是A.生产方式27.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B家族28.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B.乡镇人民政府29.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是()。C.经费投入不足30.农村居民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是(A.劳动方式)。31.农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C.农民)。32.农村社会控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是防控和打击(D.刑事犯罪),33.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D.美国)。34.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D社会性35.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是(B)。B.社会群体36.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A.初级社会群体)。37.人们在承担复式角色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有限,不能扮演好某些角色的现象称为()。B.角色紧张38.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的理论是B泰罗制39.社会保险是(C)。C.政府行为40.社会保障的实质是(B.经济保障)。41.社会保障实质是(A)。A.经济保障42.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政治功能43.社会分化的原因是()。A.劳动分工44.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C.劳动分工的需要45.社会各要素相互连接,结合成社会系统,它们的变化导致社会的变化,称之为(C)。C.社会变迁46.社会控制的准则是(C)。C.社会规范47.社会控制的最主要的实施者是C.国家政权组织48.社会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国在经济上剥削边陲国,这种理论属于A依附理论49.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C.社会结构变动)。50.社会学在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恢复的时间1979年51.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谱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C)C、生产力52.社区与社会相比,二者(B)。B.社区外延小于社会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A)。A.血缘关系53.生活方式的自然基础因素是(B)。B.自然环境54.生活方式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B生活主体、生活条件55.世界是一个经济体系,它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国剥削边陲国,这种理论观点是(B.依附理论)。56.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B.声誉法57.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的方法是A.主观法58.提出“社会学”一词的学者是()。A.孔德59.我国统筹社区建设的主管单位是()。C.民政部60.我国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和规定,划分老年人的标准B60岁61.系统地提出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新人口论》的作者是B.马寅初62.乡村城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C)。C.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63.乡村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有许多成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D)。D.生产力水平64.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B)B乡镇人民政65.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A)A.1977年66.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B)B.安徽67.乡村建设运动的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为D.梁漱溟晏阳初68.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A.劳动方式69.乡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C.1/470.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B)。B.农民71.乡村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A)。A.地域性72.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C)。C.美国73.乡村自治组织是指(D)。D村民委员会74.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A.基本社会化7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之为D.角色冲突76.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A)。A.复式角色77.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B.道德78.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B初级社79.以下不属于农村家庭基本功能的是(D.政治功能)。80.以下不属于农村主要社会关系的是(D.朋友关系)。81.以下不属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的是(A.农民娱乐问题)。82.以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B、乡村社会学83.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是()。C.邻里84.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A.核心家庭85.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B.主干家庭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C.联合家庭86.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社会问题87.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A规模小88.在传统农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A.农田种植89.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C富裕型90.在农村社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B.血缘关系)。91.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B)。B趋同理论92.在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B)B.生产力93.在实际研究乡村并作出理论性总结方面,对我国乡村社会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D.费孝通94.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A.《中国乡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95.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是A.国家政权96.在乡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A.农业97.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逆城市化98.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是A.初级社会群体9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乡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为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二、多项选择题1) 本书介绍了乡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相邻学科包括(ACE)。A.乡村经济学C.农业推广学E.城市社会学2) 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A收入B.职业C受教育程度置3)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有(ABCDE)A.规模小B.非正式控制C.面对面交往D.成员有多种角色E.满足需求为首位4) 传统的乡村社会,农民面对贫困和疾病采取的方法有(ABC)A.家庭的支持B.家族的互助C.亲友的相帮5)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可以把家庭分为(ABCDE)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E.特殊家庭6)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组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主要有(ABCDE)A.家长制B.泰罗制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D.科层制E.行为科学理论7) 从社会组织角度看,乡镇政权组织体系具有的特点有(ABD)A地域性的政治组织B.科层制组织D.基础性的国家权力组织8) 村落社区聚村而居的原因有(ACD)A.便于互相帮助C.寻求安全D.家庭文化影响9) 村民委员会的特征(ABCD)。A.群众性B自治性C.基层性D.地域性10) 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包括(ABCD)A.村民会议B.村民委员会C村民小组D.工作委员会11) 当前我国乡村居民劳动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ABDE)。A.以农为主兼营他业B.非农职业者开始形成D.由手工向机械化操作过渡E.具有季节性12) 法律的特征包括(ACD)A强制性C阶级性D.公正性13) 法律控制作用表现为(ABD)A.教育作用B.鼓励作用D.威慑作用14) 分析乡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ACDE)。A.职业C.居住地D.户口E.居住时间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明显的社会进步,主要表现为(ABD)A.经济发展B.农民收入增加D.观念更新16) 关于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做到(ACE)。A.深刻认识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C.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E.优化产业结构17) 集镇在我国乡村社会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为(ABCDE)。A.经济中心B.政治中心C.文化中心D.信息中心E.服务中心18)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途径(ABCDE)。A.深入开展理想、爱国主义教育B.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C.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提高文化素质D.通过多途径、多措施,加强纪律教育E.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19) 家庭关系主要包括(ABCDE)A.夫妻关系B.亲子关系C.兄弟姐妹关系D.祖孙关系E.婆媳关系20) 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四有是指(ABDE)。A.有理想B.有道德D.有文化E.有纪律21) 老年人五保的内容有(ABCDE)。A.保穿B.保吃C.保住D.保医E.保葬22) 邻里的功能有(ABCDE)A.生活上互帮B.生产上互助C.交流情感D.调节纠纷E.维护治安23) 邻里的特点有(ABCD)A.直接交住、关系密切B.自然产生C.守望相助、共同生活D.具有变动性24)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有(ABCD)。A.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B.农民是其主要职业C.家庭是生活单元D.质朴的文化25) 贫困的类型分为(DE)。D.相对贫困E.绝对贫困26) 贫困问题的成因(ABCDE)。A.自然条件恶劣B.人口负担重C.生产力水平低D.政策失误E.人口素质差27) 群体的基本特征有(ABCDE)A.交往的社会性B.交往的规范性C.归属感D.交往活动的经常性E.交往的持续性28) 人口素质包括(ABC)A身体素质B文化素质C精神素质29) 社会保障的功能表现为(ABC)。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民生功能30)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BD)B.社会救助D.社会福利31) 社会变化的成因有(ABCD)。A.生产方式的变化B.科学技术进步C人口的变动D环境的变化32) 社会分层的方式有(ABD)A.主观法B客观法D声誉法33) 社会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有(BCD)。B.文化的差异C.阶层的差异D.阶级的差异34) 社会分化的生物因素有(ABCD)。A.性别B.年龄C.种族D.智力35) 社会观代化的发展战略有(ABC)。A.传统发展战略B.基本需求战略C.可持续发展战略36)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ABCDE)。A.教导生活技能B.学习社会规范C.学习谋生手段D.确定人生目标E.培养社会角色37) 社会控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BDE)。A.普遍性B.特殊性D.多重性E.统一性38) 社会问题的特点有(ABDE)。A普遍性B地域差异性D多因性E关联性39)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理论AB)A依附理论B社会趋同论40)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ABCDE)。A.经济现代化B.政治民主化C.管理现代化D.乡村城市化E.生活方式现代化41) 社会学的特点有(BCD)B.整体性C综合性D.应用性4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社会关系B.社会行动C.社会结构D.社会变迁43) 社会舆论的特征表现为(ABC)A.现实性B.集体的产物C。大众传播44)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A.一定数量的成员B.特定的活动目标C.相对规范的组织章程D.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E.一定的物资设备45) 社区的多重功能表现为(ABCDE)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管理功能E.社会整合功能.46) 社区的构成要素有(ABCDE)A共同生活的人群B.一定的地域C.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D.一定的管理机构E.社区文化47) 社区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一个社会实体B.具有多重功能C.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D.聚落是物质载体E.发展变化的48) 生活方式定义所包括的涵义有(ABCD)。A.主体范畴B.各种生活活动的总和C.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统一D.强调的是活动方式49)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ABCDE)。A.环境意识差B.执法不严C.认识错误D.急功近利E.人口压力过大50) 世界三大宗教是指(BCD)B佛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51) 文化的特征包括(ABCDE)。A.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B.全体成员共同享有C.后天学得而非先天的D.是社会遗产E.具有多样性52) 我国当代乡村的阶层结构包括(ABCDE)。A.农业劳动者B.农民工C.雇工D.知识分子E。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53) 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有(ABC)。A.缓慢的发展B.不平衡C.不协调54) 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有(ABCDE)A.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B.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C.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E.改革户籍、劳动就业制度55) 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现状表现为(ABCDE)。A.文盲、半文盲比例高B.适龄儿童失学率高C.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D.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E.教育结构不高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56) 我国乡村人Ill问题的现状表现为(ABDE)。A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B.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D.人口素质差E.劳动力大量过剩57) 我国乡村人口问题的成因表现为(ACDE)。A.政治原因C.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D.落后的文化教育E.行政行为失误58) 我国乡村社会保障的主要任务是(ABC)。A.养老B.医疗保障C.社会救助59) 我国乡村现代化的迫切任务(ABC)。A.发展经济B.城镇化C.加快民主政治60) 习俗的特征表现为(ABDE)A.稳定性B.变异性D.历史性E.地方性61) 现阶段我国乡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ABCDE)。A.农民的分析B.农民的社会流动C.乡村的基层组织D.乡村的贫困问题E乡镇企业的发展62) 现阶段乡村已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农工商贸副齐头并进的流动格局,其流动方式主要表现在(ABCE)。A.向乡镇企业流动B.向林牧副渔业流动C.向手工业流动E.向服务业流动63) 乡村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ACD)。A.经济结构C.政治结构D.社会关系结构64) 乡村的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是(ABCD)。A饮食质量有明显提升B.服饰消费商品化、多样化、中高档化C居住水平、居住质量有显著改善D.耐用消费品正在普及65) 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是(BCD)B.规模小型化C.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D.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66) 乡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是(ABCDE)。A.人口问题B.贫困问题C.环境问题D.教育问题E.治安问题67) 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有(ABCD)。A.政权B.法律C.制度D.道德68) 乡村社会问题的成因有(ABCDE)。A.落后的生产力B.传统的伦理道德C.传统的价值观点D.落后的科学文化教育E.行政行为失误69) 乡村社会学从理论上看其研究的基本内容(ABCDE)。A.乡村社会B.乡村的基本群体C.乡村社会组织D.乡村社区E.乡村生活方式70) 乡村社会学从应用的角度看,其研究的内容(ABCD)。A.乡村社会问题B.乡村社会控制C.农村社会保障D.乡村社会现代化71) 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D)A.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乡村社会关系C.乡村社会结构D.乡村社会变迁E.乡村社会发展史72) 乡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主要有(ABCDE)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村民自治组织D.教育组织E.文体和科技组织73) 乡村社区的主要类型有(AC)。A.村落C.集镇74) 乡村社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BCDE)A.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B.人口密度低人口聚居的规模小C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D家庭的地位、作用突出E血缘、地缘关系发挥基础性作用75)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乡村经济组织发展经过的历史阶段有(ABCD)A互助组B初级社C.高级社D.人民公社76) 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有(ABCE)。A.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B.为制定乡村规章服务C.为推进乡村物质文明服务E.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务。77) 影响决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有(ABCD)。A.生产方式B.自然环C科学技术D传统习俗、价值观念78) 影响农民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有(BCDE)。B.小农经济C.长期聚族而居D.狭小的生活空间E.多变的外部环境79) 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场所包(ABCDE)。A.家庭B.游戏群体C.邻里D.学校E.大众传播80) 在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中,我国农民发生了明显而主要的变化,表现为(BCDE)。B.家族主义的变化C.革新意识的变化D.利益观的变化E.眼界的变化81) 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BDE)。A.概念B.规则D.组织E.设备82) 中国共产党乡村研究的主要社会学成果(ACE)。A.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乡村社会性质C.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E.丰富了社会调查方法三、名词解释题(配伍题)1.初级群体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2.初级社: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3.村落:乡民的聚居的形态,包括自然村落和行政村落。4.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5.代际流动:()同上一代人比较,个人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动。6.恩格尔系数: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7.法律:B)由国家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手段。8.个人社会化:在社会学中,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以适应群体和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9.基本社会化: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10.集镇:比普通村落高一层次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是人口较多,并有一定二、三产业或集市贸易的乡村社区。11.继续社会化:当一个人取得基本的社会成员资格之后继续学习社会的知识、经验及文化的过程。12.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共同体。13.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14.家长制: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15.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父系亲族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群体。16.绝对贫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17.科层制: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18.可持续发展战略: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19.邻里:以住处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相互交往的初级社会群体。20.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运动,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21.农村社会学:()是指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农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22.农村社区:(.社区成员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人口密度相对稀疏、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23.农村消费方式:()农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24.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25.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26.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7.社会保险: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28.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由政府和社会对因社会、经济等原因使其基本生活受到损害的社会成员进行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进行及增进其福利的制度。29.社会分层: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30.社会分化: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结构要素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结构要素的过程。31.社会服务:(.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因年少、年老体衰、残障等原因造成正常生活遇到障碍的人提供的无偿服务。)32.社会革命:()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33.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34.社会交往: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有意识地相互影响的过程。35.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结构社会各基本活动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狭义的社会结构各社会群体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基本的关系状态。乡村社会结构包括乡村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结构。36.社会进化:(.社会缓慢地、渐进地发生变迁的过程。)37.社会救济:(E)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38.社会控制:(.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39.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40.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移动。)41.社会群体或群体: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体就是社会群体。42.社会问题: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43.社会现代化: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44.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45.社会治理:指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46.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社会形态。47.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家族、秘密社团、兴趣团体、工厂、机关、学校、军队等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48.社区: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49.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50.生产方式: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51.生活方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方式,而广义生活方式则包括人们的各种活动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劳动方式。52.生活质量:标示生活方式的质的方面的范畴,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质的规定性及其本质的和必然的特征。53.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54.所谓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55.文化: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56.现代化生活方式: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57.乡村城镇化:又称之为农村城市化,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58.乡村建设运动:(F.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与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59.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60.乡村人口:居住、生活于乡村区域的人口,它是该乡村区域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61.乡村社会: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62.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社会学。63.乡村社会组织:乡村居民有计划组合起来的,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次级社会群体。64.乡村社区: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65.消费方式:农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66.心理上的断乳:(N)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而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67.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68.职业结构: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形成的诸职业之间的关系格局。69.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四、问答题+论述题(看关键词)1.农村、农业、农民三者的关系答:农业是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包括农林牧副渔;农民是从事广义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农村或乡村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区。农民被看作乡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乡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2.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答:第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第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第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乡村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答: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社会化是完全必要的。这不但来自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来自社会延续和进步的需要。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差异是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生物体。一个人不能靠自己的本能去生活。由于一人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都必须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因此他必学会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学会同他人合作和打交道,这就要社会化。从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也必须社会化。社会成员必须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社会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这样,个人要学习群体和社会的经验。4.乡村居民社会化的特点答:与城市相比,由于乡村居民之间具有明显的熟识性,交往,频繁且关系密切,以及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方面的较大同质性,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1.面对面的交往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乡村居民居住比较集中,相互之间比较熟悉,乡村书面文化传播不发达。所以乡村居民之间的知识面、技能及规范的传递和学习大多是靠面对面的交往进行的。2.家庭、邻里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生产和生活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地的,家庭在年轻一代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模仿和亲身经验是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个人社会化是要学习前人已经积累的经验。现身说法是上一代教导下一代的方法,眼见为实则常成为接受他人经验的重要前提。4.随着乡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乡村居民社会化的模式在发生变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文化传递来实现的。因此,年轻一代从上一代新收新知识、技术、观念的能力和渠道越过年老一代。5.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答:初级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特征:1、规模小。规模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一般都是两人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地位,不可随便代替。2.一般靠非正式控制来维持。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个人的自觉性、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控制手段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3.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时期交往中,成员不只以一个侧面,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呈现在他人面前,从而表现出其全部人格。4.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不仅能熟知每个成员的愿望和要求,而且能把满足成员的愿望与要求放在首位。功能:1.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是一个人通向社会桥梁。每个人出生后首先是生活在家庭中,一直到他成年独立生活为止,这以后,他还可能形成自己的家庭。2.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其他方面的需要。人们在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尤其是基本的需要大部分都是在初给社会群体中满足的。3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两种形式,一是正式控制,以法律、警察、军队、监狱和各种组织纪律等为主要手段;另一是非正式控制,以舆论、道德、风俗、习惯等为手段。非正式控制主要通过初级社会群体完成。主要通过群体意识、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行为规范来进行。6.家庭的功能答: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家庭成员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如下功能:1.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2.生物功能;包括性功能和生殖两个方面。在性功能方面,人们只有结为夫妻,才能有正常正当的性生活。在生殖方面:家庭一直是生育子女,繁衍后代,进行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3.组织消费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首先,由于许多生活消费品可以通过家庭生产自我满足,因而在安排生活上往往与家庭的生产劳动直接地结合在一起。其次,是与家庭的经济的功能密切相关联,常常要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4.抚育和赡养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5.休息和娱乐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成年人,家庭的休息与娱乐增加家庭生活的乐趣,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密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调剂与恢复家庭成员的智力与体力,从而满足家庭成员的心理和生理需求。7.家族的功能答:家族的最主要的功能是文化的整合与传递,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其积极作用为:1.有助于成员学习规范;2.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3.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4.冲击了党政基层政权。其消极影响为:1.干扰乡村经济的发展;2.阻碍乡村法制建设进程;3.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转变;4干扰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工作;5.禁锢人的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8.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答:1.一定数量的成员;2.特定的目标;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5.一定的物质设备。9.简述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联系农村实际谈一谈我国村民委员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具有群众性、自治性、基层性、地域性、广泛性等特点。存在的问题: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村党支部是村民委员会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党支部又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白治活动,直接先例民主权利。一是某些村党支部成员对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不积极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充分先例职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包办了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二是某些村民委员会成员过分强调自治权,不白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甚至与村党支部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防止和解决这两种倾向,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村级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乡镇人民政府有责任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工作,这种指导、支持和帮助,一是表现为保证村委会的决议、决定及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表现为指导和帮助村委会搞好选举和组织建设:三是表现为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履行白己的职责,充分行使其职权。另一方而,村民委员会又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乡镇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努力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某些乡镇政府领导人把村委会当作是自己的“手”和“腿”,不尊重和维护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试图把村委会变成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不时发生乡镇政府领导人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的现象9.村民委员会的职能、性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答: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能:一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二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三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四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五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并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有五个显著的特征:群众性,自治性,基层性,地域性,广泛性。存在的问题:一是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二是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10.社区的构成要素答:社会的构成要素,也就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二是,一定的地域。三是,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四是,一定的管理机构。五是,具有自己的社区文化。六是,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区意识。11.集镇的作用答:一,集镇作为周围村庄的经济中心,发挥着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集镇作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所在地,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政治中心的作业。三,集镇发挥着乡村社区域性文化中心的作用。四,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信息中心的作用。五,集镇发挥着乡村区域性服务中心的作用。12.乡村城镇化的必然性、道路选择与实现的途径答:乡村城镇化或称为乡村城市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乡村城镇化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地说:一,工商服务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三,城市现代文明吸引着乡村居民,并强烈影响着乡村。道路选择:一,大城市重点论;二,小城市重点论;三,大中小城市并重论;四,多层次、非均衡发展论,综上所述,我们选择的道路是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道路。实现途径:一,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三,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控制乡村人口数量,提高其素质,五,改革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13.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它向人类提供着生活资料和生活条件的自然环境,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等等。二是,它直接影响着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特点。三,它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二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三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的发展。14.我国乡村生活方式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主要途径答:发展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指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利于人们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的新型生活方式。实现的主要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一,要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摆在农村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第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建立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二是,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第一点,深入开展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三点,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第四点,对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纪律教育,以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第五点,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三是,优化分配机制,促进共同富裕。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加强法制和反腐力度,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第三,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缩小不合理收入和生活差距。第四,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扶贫工作。15.社会流动的功能答:社会流动是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其功能为:1、能够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从而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3、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16.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功能答: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农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乡村社会流动的功能:第一、可以形成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第二、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第三、有利于解决乡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第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第五、有利于给农民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改变身份地位,形成新的地位角色。17.社会问题的特点答: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特点:普遍性、地区差异性、多因性、关联性18.乡村人口问题答:人口问题涵义: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现状与特点: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3、人口素质差;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成因:1.政治原因;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3.农村行政行为的失误;4.落后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解决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理解计划生育政策;2.积极发展乡村教育社会保障事业;3.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4.大力发展乡村社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5.大力发展乡村村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成因: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对策: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19.乡村教育问题现状: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20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贫困问题的成因:环境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的绝对缺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不便,都会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贫困问题。人口负担过重。贫困问题与人口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困问题的产生。人口素质过差。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差,使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利用,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过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是造成乡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政策失误的影响。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家庭中残疾人多、劳动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识少;老龄农民多,青壮年农民少等因素都会造成家庭贫困。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电力事业。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21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加强乡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22.社会控制的功能答:社会控制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约束的过程。狭义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施以惩罚、制约和教育的过程。本章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功能:第一,社会控制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第二,社会控制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第三,社会控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社会控制的反功能。23.乡村越轨行为的主要表现、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答:主要表现:1、在经济活动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偷漏逃税等越轨行为相当突出。2、乡村干部和公职人员中,权力腐败行为早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3、在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不法婚姻、计划外生育和不赡养老人等越轨行为比较突出。4、在社会生活领域,打架斗殴、赌博、迷信等越轨行为也比较突出。原因:1、从主观方面来看,越轨行为者的思想道德水准较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乃至私心极度膨胀等等,是导致他们发生消极性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2、从客观方面来看,社会控制体系不健全,控制力度不够和控制方式失当等等,是造成当今我国农村消极性越轨行为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解决的途径:1、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强化其功能,使其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的作用。2、加大社会控制的力度,严格执法执纪,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3、深入持久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道德教育,是各种规范内化为农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增强自我控制能力。4、对消极性越轨行为实施正确的控制方式,探求从源头解决问题。24.社会保障的功能答:涵义:是指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其运行所起的作用。功能:一是,政治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秩序、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自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日起,各国政府就赋予其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的功能。在当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为社会的稳定器。由此看来,维持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二是,经济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必要的社会保障则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社会保障可以维持社会稳定,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那些在业者有某种安全感,这也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民生功能是指它对公民正常生活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自建立之日起就包含了对公民生活,特别是社会弱者基本生活的关注。从保障公民权利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理念出发,向因各种原因使其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使他们走上正常生活之路则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四是,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达到社会进步的手段和表现。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既能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能保障社会弱者的正常生活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5.建立乡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任务、基本原则答: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第一,农村风险的加大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居民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其一,经济风险。是指农民在经济收入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其二,社会风险。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它表现为社会支持力量的弱化和不确定性。由于农村社会变迁方向的不可逆转,农村居民必须认识这种变迁,适应和采取措施应付这种变迁可能带来的风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即是面对风险的理性选择。第二,农村社会进步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农村社会进步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这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从农村社会进步与繁荣的角度考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必要的。第三,保障农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任务为:(一)养老。1、养老对象—老年人。我国以60周岁作为划分老年人的界限。养老所说的老年人是指由于生理衰老及社会、文化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不能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需由他人供养的人,包括精神慰籍。2、我国乡村的养老任务。老年人口多:2020年将达14.6%,2050年将达26.4%。乡村老年人的主要困难是经济困难、患病和日常生活照料。实行计划生育的影响。十分艰巨和迫切。(二)医疗保障。1、集体经济时期的合作医疗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随着集体经济的瓦解而解体2、农村的医疗保障需求。我国乡村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乡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需求。表现为:其一,乡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其二,某些乡村居民的疾病得不到有效医治。其三,贫困农民难以承担医疗费用。乡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低是同经济落后和缺乏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密切联系的。农村的社会进步切实需要提高乡村居民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水平。(三)社会救助。1、自然灾害对乡村居民生活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不但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而且人为原因也加剧着自然灾害,酿成社会问题。2、贫困。也叫贫穷,是指人们缺少满足其基本生活的手段时的状况。贫困可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贫困线作为衡量是否属于贫困的标准。贫困线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及物价等因素有关。一般地把某地区中等家庭收入的一半作为贫困线,家庭收入低于此贫困线者即被划归为贫困户。由于这些农户的基本条件差,缺乏劳动力或家庭成员因残疾、疾病而负担极重,因此难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这样,政府和社会对他们施以援手,进行社会救助是十分必要的。基本原则:(一)发展经济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是收入的再分配,而其基础则是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类型及水平与政治有重要关系,但实施某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刻基础却是该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基本原则: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农村养老保险应坚持低标准。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应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做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用储备积累的做法,自助为主、互济为辅。(三)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方向。政府出面组织并进行引导。实行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扶持的资金筹措模式,由集体和个人分担医疗费用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加强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因地制宜。26.社会现代化的内容答:1.经济现代化;2.政治民主化;3.组织管理的现代化;4.城市化;5.生活方式的现代化;6.人的现代化第一,经济现代化。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现代化是以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特征的,它包括生产手段的革命性变化和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二,政治民主化。民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但这种民主并不意味着无休止的利益争斗和低效率,而是以制度化和效率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现代民主是以效率为特征的,政治现代化是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第三,组织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组织管理则强调合理的分权和明确的规则,并通过受规划约束的分权实现组织运行的高效率。现代管理的突出特征是科层化。第四,城市化。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劳动人口及其家属也向城市转移,于是城市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第五,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社会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追求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动力,人们倾向于科学的、实际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表现出世俗化特征,即人们的生活不再由神圣的理念来支配,而是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消费者。没有人的现代化,也难有社会的现代化。27.社会趋同论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研究社会现代化问题的学者在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时表达的一种观点,是反映各国社会现代化的共同点的理论。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不相同,甚至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只要这些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就会经历同样的过程,这就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组织管理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日常生活的世俗化。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展,不同的国家在上述诸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即表现为趋同。但是,社会趋同论也受到一些批评,一些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并没有支持社会趋同论的观点。28.依附理论答:依附理论是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它是关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一种解释。阿根廷学者普雷毕什和弗兰克依附理论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发达国家由于急于发展经济而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依赖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双方在经济体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所以,虽然不发达国家经济有所发展,但因合作的最大利益流向发达国家,这就使得不发达国家不可能获得快速发展而发达起来,是依附的不平等导致对不发达国家的国际剥削。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但是完全切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谋求快速发展也不现实29.可持续发展战略答:是指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和规划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倡议和行动。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着眼的,但它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诸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传统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代价和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提出的。包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可持续的人口发展30.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的异同(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不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31.人民公社的特点及功能(1)规模大。公社化初期,平均每个人民公社拥有4000多个农户,甚至出现了数乡一社或一县一社的情况。(2)综合性强。人民公社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而且包括林牧副渔和手工业、商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实体,担负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3)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一般地说,人民公社由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构成,它们之间具有隶属关系。乡村的公有生产资料分别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有,而以生产队为基础。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其性质相当于高级社,其规模相当于初级社。(4)以家庭为细胞,以地缘为纽带。这突出表现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由相邻的几十个家庭组成,几个或十几个相邻的生产队组成了一个生产大队,若干相邻的生产大队组成了一个人民公社。由此可见,它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组织。人民公社把广大农民导入了高度组织化的轨道。但这种组织模式:一是扭曲了组织中的角色关系,事实上排斥了农民作为组织主体的位置。在组织决策系统,长官意志代替了农民的自主权。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行政命令与刚性计划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农民不得不接受基层干部的超强控制,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二是扭曲了组织中利益与责任的关系,使组织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率。公社采取集中劳动、评工计分的分配方式,社员劳动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寡,难以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盛行,导致了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的丧失。三是这种组织模式片面追求脱离实际的政治效应,忽视农民的现实需要和物质利益,致使他们长期未走出贫困的境地。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民公社的终结。32.乡镇企业发展的条件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农民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向非农产业进行投资的能力。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更加突出,而且允许乡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自由流动,从而为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条件。第三,党和政府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同时发展,从而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第四,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处于计划外领域的乡镇企业组织有了越来越广阔的生存、活动空间。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乡镇企业组织得到了迅猛发展。33.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和特点参考教材P55或本课程辅导8;职责: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政策、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决议的遵守和执行;在职权范围内通过和发布决议;决定本乡镇的建设计划;选举乡镇长、副乡镇长,并可依法撤换或罢免他们;听取和审查乡镇政府的工作报告;改变或撤销乡镇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等等。34.家庭的涵义与特点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第一,夫妻关系;第二,亲子关系;第三,兄弟姐妹关系;第四,婆媳关系;第五,祖孙关系;第六,其他家庭关系。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35.乡村家庭的特点与功能第一,乡村家庭每户人口较城镇为多。第二,乡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功能较多,功能较强。如生产功能,赡养功能。第三,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不仅比城市家庭更多、更强,而且也有其特点。如生产的极大分散性、生产过程的极度随机性、用工的不确定性、生产成效的难预料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灵活的决策。功能:经济功能。乡村家庭的经济功能通过生产生活资料,保证产品的分配和交换,满足了人们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需求。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殖两个方面。组织消费的功能。组织消费是任何形式的家庭都具有的功能,并且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城市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乡村家庭此功能也正在逐步增强。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家庭是个人休息的场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36.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乡村家庭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已占绝大多数,二是乡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总的趋势来看家庭的规模是在变小。农民家庭结构的外延化,包括结构的离散趋势和延伸趋势两个方面。离散是指家庭成员为了家庭的利益,向外流动的现象日趋严重,家庭结构事实上处于松散状态。家庭结构的延伸趋势,是指家庭吸纳外部人口进入家庭共同生活。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权威人物、核心人物。家庭权威人物的确立,主要是靠自然的辈份关系和传统伦理道德关系,一般称之为家长。家庭关系以家长为轴心,家长与权威合二为一。乡村家庭关系两重化的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1)家庭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与暂时中断。(2)由于临时性家庭成员的介入,导致家庭关系出现血缘亲属关系和非血缘亲属关系两种关系并存的现象。两重化特征标志着乡村家庭关系较过去复杂多变。权威化与两重化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两大趋势。两重化巩固了家庭关系的权威化。权威化若对家庭产生正效应,可进一步使家庭关系两重化,它们是乡村家庭关系变化的相辅相成的两个主侧面。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乡村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实生性的结果,是广大农民家庭成员的素质有了较明显的区分,具有了层次性特征。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乡村家庭变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维持生存、发展的手段多种多样。我国乡村家庭功能扩大化并不仅仅是指家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