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1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2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3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4页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的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年第三批推荐性国

家标准计划》(国标委发〔2021〕28号),标准项目号“20214119-T-469”。该标

准项目计划下达的名称为《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

警技术要求》,本标准技术归口单位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二)参加单位

本标准的主要编制单位包括: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国信优易数据股

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兵工集团物资中心、万达信息股

份有限公司、北京德信永道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南方电网云南电网有限公司、

威海神舟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其中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为标准的发起单位,

国信优易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为标准编制的联合发

起单位,上述其他单位为标准的参编单位。根据标准工作组的任务分工,发起单

位和联合发起单位负责标准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调研、标准框架编制、标准内容起

草、反馈意见整理等工作。

(三)编制过程

本标准编制过程到目前主要经历了标准工作组成立、标准调研、立项阶段、

和标准研制四个阶段。各阶段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标准工作组成立

为了规范和引导数字化转型的发展,2019年3月全国信标委信息技术服务

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工作组,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的制定工

作。2021年10月开始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标

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2.标准调研及预研

1)灾害监测预警和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的调研

1

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国际国内都非常关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业务融合领域

的重要变革方向,也是实现业务现代化,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核心方向。该方向

已经出现了应用较好的多个业务领域,比如现代零售业、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

在各行各业推进该融合方向的发展,是未来十年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技术业务变革

趋势,所提出的标准项目能够助力相关单位适应趋势,快速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看展跨灾种监测预警相关标准化,是数字化转型在特定

业务领域的标准应用实践工作。早期预警是减少灾害风险的一项主要内容。它

可防止生命损失并可减少由包括各类灾害在内的危险事件造成的经济和物质影

响。为了行之有效,早期预警系统需要主动涵盖面临种种灾害风险的人群和社

区、促进对公众的风险教育和认知、高效分发各类信息和预警,并确保备灾常

态化以及能够提早采取行动。基于数字化转型技术路线开展灾害早期监测与预

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2)标准预研

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标委推进各标准化组织报请突发事件应

对领域的相关国家标准立项工作,本标准作为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对

标准立项项目,经全国信标委上报国标委,并于2021年10月完成国标项目立

项。

2020年5月~7月,本标准的发起单位与联合发起单位组成工作组,着手对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推荐性国家

标准开展预研工作。对减少灾害领域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相关国内外资料进行了

仔细研究,并与政府应急管理条线、南方电网等单位开展调研工作,初步明确了

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确定了本标准制定的

可行性与必要性。

根据以上调研成果,工作组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

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第一版草案文档,并于2020年7月开始推进推荐性

国家标准的立项工作。

3.标准研制

本标准草案于2020年7月~2021年1月间,分别参加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

2

化研究院内审会议、ITSS主任委员办公会和信标委主任委员办公会,经过必要

的前期程序,于2021年1月通过评审并报送国标委立项,于2021年10月获批

下达标准计划号。本标准制修订的实质性工作开始于2021年11月,从2021年

11月到2022年4月,组织建立了具有较广泛覆盖度的标准工作组,对标准研制

工作进行了分工推进,并完成了标准文件的起草,共召开3次内部会议,完成了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标准草案的

编制工作。研制过程中的重要工作节点与内容如下:

2021年11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一次标准研制会议,工作组在预研

草案基础之上,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

技术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编写思路,于第一次标准研制会议上形成标准的初

步框架。

2021年12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二次标准研制会议,会上工作组根

据标准应用领域的业务变化情况,对2021年5月的《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

型》工作组提出的框架优化意见进行了讨论,同意:“随着数字中国的建设被列

入“十四五”规划,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应加速推进。为了数字化转型领域相关

标准的快速建立,并提升标准潜在使用者的接受度,建议将原本计划的《信息技

术服务数字化转型》从系列标准转向独立标准群的方式开展标准制订工作,围绕

‘依托于信息技术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工作需要遵循的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本标准作为一项已开展工作的标准,其范围和内容包括了“应对突发公共安

全事件对跨灾种、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特别是应急管理条线

实施横向整合型管理时,对通信互联和数据协同的技术能力要求,规定了应对突

发公共事件时跨灾种监测预警所需的通信网络、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处理和智能

化决策支撑等必要的信息技术及其服务要求”。同时考虑在标准编制后期,推进

标准名称修改为《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的相关程序性

工作。

基于前期成果和上述优化意见,研究形成了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

要求的组内讨论稿。讨论稿中明确定义了跨灾种监测预警架构参考模型的业务目

标和技术架构,用于构建数字化的跨灾种监测预警业务基础。

2022年2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三次标准研制会议,对标准初稿进

3

行了讨论,进一步细化了跨灾种监测预警参考架构的业务目标,提出并详细讨论

了相关要求,推进标准的分组修改。

2022年4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四次标准研制会议,对跨灾种监测

预警参考模型的技术架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讨论和优化调整,并对标准草案

全文进行了逐条逐款的细致讨论,经合稿形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22年5月,本标准参加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标准内审会议,

专家组经过讨论和审议,同意本标准开展意见征求工作,并同时建议本标准不纳

入数字化转型体系中,而是作为独立标准推进工作,并将名称更改为《信息技术

服务跨灾种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技术要求》。工作组将在近期推进相关标准调整

的流程性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原则

本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编制面向依托于信息技术服务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的数

字化转型工作,涉及跨灾种监测预警的核心重点转型领域,协同正在编制的数字

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标准提出的转型工作要素,构建了跨灾种监测预警的参

考架构,并对其业务目标、技术架构分别提出了要求。

本标准的编制范畴:提出了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中依托于信息技术服务的数

字化转型关键核心要素,定义了跨灾种监测预警参考架构的业务目标和技术架构,

并对使用上述模型开展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的技术应用形成了标准化要求。适用

于灾害管理与控制部门建立面向民众、行业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综合性多

灾种监测预警系统时的技术参考。

(二)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在国内外前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数

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中存在问题以及标准化需求,采用自主制定的方式编制。

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和讨论,确定标准编写采用先调研形成草稿,反复讨论

制定,通过征求意见发现问题,根据反馈再修改的编制路线。

按照上述标准编制路线,工作组在国内推进了如下标准内容依据的确定工作:

1)灾害监测预警和跨灾种监测预警的差异性。灾害监测预警通常针对单一

类型的灾害当前状态和预测分析,发布状态信息;跨灾种监测预警需要根据科学

4

的历史数据,通过灾害配置项管理数据库,对灾害发生后引发次生灾害的可能性

进行智能化配置,并基于灾害配置项管理数据库监测当前灾害、可能的次生灾害

的相关装填,并进行预测分析,发布状态信息,汇报预测分析结果。

2)多灾种早期预警的感念。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

是《2005-2015年兵库行动纲领:构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的后续公约,它承

认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的益处并将它们列入其七大全球目标之一(目标(g))

中:“到2030年大幅增加多灾种预警系统的数量和对其的利用以及大幅增加向

人民提供灾害风险信息和评估结果”。

3)灾害链与跨灾种监测的概念。当一种灾害发生时,通常会引发多种灾害,

这种现象被称为“灾害链”,需要实施跨灾种监测预警措施,即对多种灾害采取

联合监测预警等应对措施。《仙台框架》敦促在风险信息的编制、评估和用于多

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减少灾害风险战略和政府政策等过程中要进行范式转换。它

提出“为了减少灾害风险,需要克服现有的挑战,准备应对今后的挑战,为此应

着重开展以下工作:监测、评估和理解灾害风险,并分享这些信息以及理解风险

是如何产生的;加强灾害风险治理和各相关机构和部门的协调,让相关利益相关

方充分切实参与适当层面的工作”。

上述内容依据既是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本标准的

研制基础。

(三)解决的主要问题

1.标准的作用和意义问题

新时代应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底线思维、整合型管理与协调逐渐成为新时

期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传统模式的各类灾害监测与预警均为竖井系统,如果需

要实现对多个灾种状态数据的及时监测,并有效支撑预警策略和多灾害同时发生

的联动决策管理机制,传统模式下的系统无能为力。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

立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条线的职能大幅增加了对跨灾种监测与预警能力的要求。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管理对跨灾种、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的能力要求,

制订本技术要求,以满足各灾种的垂直管理与应急管理条线的横向整合型管理之

间的通信互联和数据协同的需求。

通过本标准的制订,能够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多灾种早期预警、快速数据

5

协作和智能决策协同处理提供基础的技术能力标准,推进“大应急”领域的通信

协同、数据协同和智能协同的有效开展,适应新时期各灾种对优化监测与预警的

新需求。

2.标准的架构问题

本标准的架构主要包含业务目标和技术架构两个方面:

1)业务目标

业务目标是明确跨灾种监测预警的相关业务工作目标,当前版本的业务目标

架构如图1所示:

图1、跨灾种监测预警业务目标参考模型

业务目标参考模型明确了本标准定义的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需要重点建设

里相关技术平台基础设施,构建跨灾种灾害链监测与预警机制,并形成具备跨灾

种数字化监测预警能力的相关公共服务。

2)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包含了本标准相关的技术要求关键要素,并通过对关键要素的要求

形成本标准的核心内容。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

图2.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架构参考模型

6

技术架构在本标准领域中识别出五个关键领域,包括感知层、通信层、数据

层、决策层和应用层,以此作为跨灾种监测的标准化方向。

3.细化的技术要求问题

在解决了标准架构问题后,本标准分别就技术架构的5个领域提出了细化的

要求,形成了22条90款技术要求要求。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本标准内容制定过程中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南方电网兵工物资集团总部数

字化中心等自身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组织,对四川易诚智讯、国信优易、万达

信息等从事数字化转型服务供应的组织,以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第三

方监管职能组织都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信息收集与讨论,对标准方向、架构进行

了验证,保障了标准编制方向、标准架构对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的匹配性与指导

性。

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

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

进一步推进本标准的意见征求、发布、实施和推行工作,在方兴未艾的政府

基层治理与应急建设工作中大范围应用本标准成果,推进建立形成相关的产业化

链条,可以保证实施本标准的科学、有序、规范,提高相关部门与组织的数字化

灾害监测预警管理水平,促进灾害数据要素效能的发挥。

在本标准的基础上,对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的服务供应方,开展标准符合性认

证,有助于规范相关的服务供应市场,为应急工作相关部门和组织选择合格的服

务供应方提供权威性的依据。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跨灾种监测预警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是国内外的新兴产业方向,尚不具备

成型标准。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调研了该领域的联合国和国内应急管理部的相

关文件,标准制定过程中将积极跟踪相关国际协定和国内规范的进展,合理因素

将采用参考文献等方式加以转化。本标准能够与国际国内相关文件规范形成有益

的协同关系,更好地推进国内应急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开展,符合国内当前产

7

业转型大环境和趋势下的需求。

七、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的协调性

目前国内应急管理部门主要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监测与预警的工作组织、人

员配备、流程管理等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完成了立法要

求,对于如何以数字化方式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立法层面的原则性法律

规条。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我们将做好与上述法规的协调工作,以确保本标准在

范围、内容、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成为优质标准。

该标准项目范畴没有相关的现有推荐性国家标准。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发生重大分歧。

由于在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中,严格、准确地划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并采用

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及沟通手段,所以工作中未出现重大分歧。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采用集中研讨编制的方式,各参编单位在研讨及编写过

程中,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沟通方式为研讨会、电话会议、邮件交流及征求意

见表收集等。标准编制工作中,对标准的核心思想、内容范围、行文规范的确定

秉承有标准看标准、无标准看标竿的原则,充分参考相关国际国内的协定规范及

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借鉴国内、国外相关的成功案例,并做必要的试验进

行验证,有效的统一了各参编单位的思想和认识,保障了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

本标准批准后作为推荐性标准使用。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结合目前产业情况,建议如下:

1.制定宣传和教育计划。面向灾害监测预警领域,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

本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

标准的必要性。开展培训教育,提升数字化灾害监测预警的整体能力。

2.建议后续提供配套的教材,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标准。

3.结合相关产业链条,后续建立标准示范项目与示范点,对跨灾种监测预警

8

业务的标准符合性予以认证,以确定与相应法规、标准的符合性、一致性和目的

有效性。

十一、替代或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

推荐性国家标准编制组

2022年5月8日

9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的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年第三批推荐性国

家标准计划》(国标委发〔2021〕28号),标准项目号“20214119-T-469”。该标

准项目计划下达的名称为《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

警技术要求》,本标准技术归口单位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二)参加单位

本标准的主要编制单位包括: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国信优易数据股

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兵工集团物资中心、万达信息股

份有限公司、北京德信永道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南方电网云南电网有限公司、

威海神舟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其中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为标准的发起单位,

国信优易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为标准编制的联合发

起单位,上述其他单位为标准的参编单位。根据标准工作组的任务分工,发起单

位和联合发起单位负责标准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调研、标准框架编制、标准内容起

草、反馈意见整理等工作。

(三)编制过程

本标准编制过程到目前主要经历了标准工作组成立、标准调研、立项阶段、

和标准研制四个阶段。各阶段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标准工作组成立

为了规范和引导数字化转型的发展,2019年3月全国信标委信息技术服务

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工作组,推进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的制定工

作。2021年10月开始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标

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2.标准调研及预研

1)灾害监测预警和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的调研

1

数字化转型是近年来国际国内都非常关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业务融合领域

的重要变革方向,也是实现业务现代化,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核心方向。该方向

已经出现了应用较好的多个业务领域,比如现代零售业、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

在各行各业推进该融合方向的发展,是未来十年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技术业务变革

趋势,所提出的标准项目能够助力相关单位适应趋势,快速发展。

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看展跨灾种监测预警相关标准化,是数字化转型在特定

业务领域的标准应用实践工作。早期预警是减少灾害风险的一项主要内容。它

可防止生命损失并可减少由包括各类灾害在内的危险事件造成的经济和物质影

响。为了行之有效,早期预警系统需要主动涵盖面临种种灾害风险的人群和社

区、促进对公众的风险教育和认知、高效分发各类信息和预警,并确保备灾常

态化以及能够提早采取行动。基于数字化转型技术路线开展灾害早期监测与预

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2)标准预研

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标委推进各标准化组织报请突发事件应

对领域的相关国家标准立项工作,本标准作为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对

标准立项项目,经全国信标委上报国标委,并于2021年10月完成国标项目立

项。

2020年5月~7月,本标准的发起单位与联合发起单位组成工作组,着手对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推荐性国家

标准开展预研工作。对减少灾害领域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相关国内外资料进行了

仔细研究,并与政府应急管理条线、南方电网等单位开展调研工作,初步明确了

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确定了本标准制定的

可行性与必要性。

根据以上调研成果,工作组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

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第一版草案文档,并于2020年7月开始推进推荐性

国家标准的立项工作。

3.标准研制

本标准草案于2020年7月~2021年1月间,分别参加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

2

化研究院内审会议、ITSS主任委员办公会和信标委主任委员办公会,经过必要

的前期程序,于2021年1月通过评审并报送国标委立项,于2021年10月获批

下达标准计划号。本标准制修订的实质性工作开始于2021年11月,从2021年

11月到2022年4月,组织建立了具有较广泛覆盖度的标准工作组,对标准研制

工作进行了分工推进,并完成了标准文件的起草,共召开3次内部会议,完成了

《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要求》标准草案的

编制工作。研制过程中的重要工作节点与内容如下:

2021年11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一次标准研制会议,工作组在预研

草案基础之上,形成了《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第6部分:跨灾种监测预警

技术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编写思路,于第一次标准研制会议上形成标准的初

步框架。

2021年12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二次标准研制会议,会上工作组根

据标准应用领域的业务变化情况,对2021年5月的《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

型》工作组提出的框架优化意见进行了讨论,同意:“随着数字中国的建设被列

入“十四五”规划,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应加速推进。为了数字化转型领域相关

标准的快速建立,并提升标准潜在使用者的接受度,建议将原本计划的《信息技

术服务数字化转型》从系列标准转向独立标准群的方式开展标准制订工作,围绕

‘依托于信息技术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工作需要遵循的标准要求’开展工作。”

本标准作为一项已开展工作的标准,其范围和内容包括了“应对突发公共安

全事件对跨灾种、综合性监测与预警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特别是应急管理条线

实施横向整合型管理时,对通信互联和数据协同的技术能力要求,规定了应对突

发公共事件时跨灾种监测预警所需的通信网络、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处理和智能

化决策支撑等必要的信息技术及其服务要求”。同时考虑在标准编制后期,推进

标准名称修改为《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的相关程序性

工作。

基于前期成果和上述优化意见,研究形成了数字化转型跨灾种监测预警技术

要求的组内讨论稿。讨论稿中明确定义了跨灾种监测预警架构参考模型的业务目

标和技术架构,用于构建数字化的跨灾种监测预警业务基础。

2022年2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三次标准研制会议,对标准初稿进

3

行了讨论,进一步细化了跨灾种监测预警参考架构的业务目标,提出并详细讨论

了相关要求,推进标准的分组修改。

2022年4月,标准工作组在线召开了第四次标准研制会议,对跨灾种监测

预警参考模型的技术架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讨论和优化调整,并对标准草案

全文进行了逐条逐款的细致讨论,经合稿形成了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022年5月,本标准参加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标准内审会议,

专家组经过讨论和审议,同意本标准开展意见征求工作,并同时建议本标准不纳

入数字化转型体系中,而是作为独立标准推进工作,并将名称更改为《信息技术

服务跨灾种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技术要求》。工作组将在近期推进相关标准调整

的流程性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原则

本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编制面向依托于信息技术服务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的数

字化转型工作,涉及跨灾种监测预警的核心重点转型领域,协同正在编制的数字

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标准提出的转型工作要素,构建了跨灾种监测预警的参

考架构,并对其业务目标、技术架构分别提出了要求。

本标准的编制范畴:提出了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中依托于信息技术服务的数

字化转型关键核心要素,定义了跨灾种监测预警参考架构的业务目标和技术架构,

并对使用上述模型开展跨灾种监测预警工作的技术应用形成了标准化要求。适用

于灾害管理与控制部门建立面向民众、行业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综合性多

灾种监测预警系统时的技术参考。

(二)确定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在国内外前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国内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数

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中存在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