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材料一:叙事的概念本是从文学研究的领域产生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指出“叙事”是“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事是叙述者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让受述者感受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和人文思想。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教育叙事的热潮,这股热潮于90年代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现有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丁钢认为“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人物、机构及事件,叙事本身所揭示的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与感受,便成了教育学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邱瑜指出“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教育叙事一直存在,《论语》就是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从传统的学术认知看,《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在师者孔子与弟子的互动事例叙述中,孔子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鲜明生动地印刻于故事诠释中,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摘编自苏婷婷《孔子教育叙事研究一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为例》,)材料二:《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也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概述,故而我们可以说《论语》是关于孔子的教育叙事,其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论语•侍坐》章)堪称孔门教育叙事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孔子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许多借鉴之处。《论语•侍坐》章是一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活动,整场教学从孔子“问志”切入,以众学生各自“言志”为展开,最后以孔子“评志”答疑为结束。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强调经邦济世,即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拯救人世,治理国家。《论语•侍坐》章秉承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的观,在孔子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言志”,即学生的理想教育课。讨论由孔子“问志”引出。在整场讨论活动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畅谈理想,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在“评志”中态度明晰,肯定曾点,其实也是将孔子的道德观传播给学生,最后完成一堂以“各言其志”为教育目的的高效课堂。“侍坐”指学生陪坐在老师近旁,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师生平等,氛围轻松。孔子在讨论开始之前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轻松导入,鼓励众人打消身份顾虑,大胆言说。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师生平等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倾诉、辩论、质疑,养成思辨思维。孔门弟子三千,性格、资质各有不同,《论语•侍坐》章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就是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典型代表。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四人的“言志”,孔子充分尊重学生的理想,“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对于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孔子的教育也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子路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莽撞冲动,孔子回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既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秉承组织、引导的原则,巧妙提问,循循善诱。讨论开始前,将问题以简洁明了的形式抛给学生,并且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角度与立足点。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干扰其他学生思维,而是引导、组织其余学生各言其志。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既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摘编自张静《<论语•侍坐>章教育叙事特点及启示》,《文学教育(下)》2020年第5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叙事中的叙事概念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具体的教育目的。B.教育叙事是叙事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尽管这股潮流源于国外,但在中国早就存在教育叙事文本。C.教育叙事研究不涉及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对教育的理解需要读者自己从故事中体验。D.孔子是教学引导者而非主导者,因此在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叙事到教育叙事,再到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材料一中对概念的解释层层深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B.《论语•侍坐》章呈现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以“问志”为问题导入、“言志”为讨论内容、“评志”为活动小结。C.《论语•侍坐》章可看作一次理想教育课,课上学生曾点的看法符合孔子经邦济世的思想,因此得到肯定。D.孔子充分尊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理想,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会认真进行评价。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没有用到教育叙事原理的一项是()A.某教师课堂上讲述司马迁《史记》中“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B.某教师坚持写教育日记,记录日常教育、生活和管理的故事。C.韩愈在《师说》中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教导李氏子蟠。D.邹忌用自己“吾与徐公孰美”的故事讽谏,劝齐王纳谏。4.请根据材料,概括《论语•侍坐》章的教育叙事特点。5.为什么《论语》被看作教育叙事的典型文本?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B2.D3.C4.①目的清晰,使学生各言其志。②师生平等,氛围轻松。③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④提问巧妙,循循善诱。5.①《论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包含多个教育故事。②其中有许多值得今天的课堂教学借鉴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③教育叙事简短浅显但思想深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大的区别在于……”的说法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一“教育叙事则是叙事学概念的发展和延伸,是叙事学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范例”,原文没有比较教育叙事中的叙事概念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叙事概念。C.“教育叙事研究不涉及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D.“在提出问题后,就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错误,根据原文“在讨论中,孔子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对课堂节奏充分把控”等,可知孔子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并非提出问题后,就不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D.“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会认真地进行评价”错误,根据原文“在子路回答后,孔子没有急于评价”,可知孔子并非每听完一个人的见解就进行评价。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韩愈不是用叙述教育事件的方法来教导李氏子蟠的。根据材料一的相关阐释,可知教育叙事是叙述者通过叙述教育事件让读者获得其背后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关键语句为“在孔子询问其弟子理想时,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可以概括出“教学目的清晰明确,使学生各言其志”;第二段关键语句为“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师生平等,氛围轻松”,可以概括出“师生平等,氛围轻松”;第三段关键语句为“《论语·侍坐》章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就是志趣不同、性情各异的典型代表。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孔子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可以概括出“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第四段关键语句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论语·侍坐》章中,孔子秉承组织、引导的原则,巧妙提问,循循善诱”,可以概括出“巧妙提问,循循善诱”。【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题干中“《论语》被看作教育叙事典型文本”这一观点出现在材料一第二段,该段和材料二的第一段都提到了《论语》与孔子的教育叙事,结合“其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学活动……简短浅显的教育叙事之下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论语》记载了大量的孔子的教学活动,蕴含着诸多深刻的教育思想;“《论语》是对孔子教育活动的再现……为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提供许多借鉴之处”,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活动对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结合两则材料,特别是材料一第一段邱瑜对教育叙事研究的看法,“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可以看出,《论语》中的大量的教育故事,浅显简短,但能够从孔子的教育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思想深刻。(二)现代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她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𤫫爮斝(bānpáojiǎ)”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盅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妙玉斟了一盅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盏?”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使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选文写贾母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迎接、笑让、烹茶,用成窑的茶杯湖上老君眉奉上,可以看出妙玉是热情周到的人。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C.选文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主要人物的对白,既刻画了人物独特的性格,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而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7.《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请简要概括选文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8.“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请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答案】6.C7.①茶叶,贾母与妙玉吃何种茶的对话;②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③茶水,旧年蠲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④议茶,关于茶冲泡次数的议论;⑤茶境,栊翠庵、妙玉的耳房。8.①妙玉清高怪癖,不能一视同仁,虽是出家人却不能做到世法平等。嫌刘姥姥用过的茶具脏要打碎扔掉,却拿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用旧年珍藏的雨水为贾母泡茶,用藏了五年的雪水为黛玉宝钗泡茶。②宝玉天性纯良,关爱万物,平等待人,虽是俗世中人,却能做到世法平等。让妙玉把杯子给刘姥姥。嘱咐小丫头带杯子给刘姥姥。让小幺儿帮妙玉洗地。【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可以看出妙玉是热情周到的人”错误,妙玉的“热情周到”并非对所有人,对刘姥姥她就并不“热情周到”,如文中提到“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B.“由盛而衰”错误,此处是见证了荣国府的鼎盛。D.“表现了黛玉的世故”错误,应该是体现黛玉的自尊与敏感。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这是从茶叶的种类上进行描写。“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硚’”“自己日常吃的绿玉斗”“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这是从喝茶器具上进行描写,这些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真品。“是旧年蠲的雨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这是从烹茶的水上进行描写。“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这是从对饮茶的评论上描写。另外,在庵中品茶,意境幽远。【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世法平等”的含义,“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然后结合妙玉和宝玉的表现来分析二人的不同之处。如妙玉,她是出家人,非常清高,从她对待刘姥姥和宝玉等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这一点。对于贾母,“妙玉亲自捧了”茶具,对贾母吃的茶早有准备;对宝钗、黛玉、宝玉,她“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而对刘姥姥,她“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当宝玉替刘姥姥求杯子,而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可以看出,她对人态度分三六九等。而宝玉却是平等待人。如他让妙玉把杯子送给刘姥姥,让小幺儿帮妙玉洗地,可以说宝玉能体恤普通人,天性纯良,关爱万物,平等待人。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苏秦为赵合从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B.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当”含义不同。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D.“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C.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D.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对自己国家有利。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2)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13.苏秦前往楚国游说,他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打动楚王?请简要概括。【答案】9.B10.A11.D12.(1)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物资可供十年使用。(2)我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13.①地理位置;

②军队实力;

③事秦利弊。【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是对称结构,其中“其未乱”“其未有”都是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的谓语断开,排除AD。“则无及已”中“已”通“矣”,是句末语气词,在“已”后断开,排除C。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资”,资本、依托。/财物。句意: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带着价值千金的财物。二者含义不同。B.正确。“当”,阻挡,抵挡。/对等,比得上。句意:天下无人能够抵挡。/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C.正确。“诚”,果真,如果。/确实,实在。句意: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D.正确。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错,原文是“韩、魏迫于秦患”,是韩、魏迫于秦威,不是山东诸国迫于秦威。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地方”,土地方圆;“支”,供给;“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带百万甲,千乘车,万匹骑”,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2)“当”,对抗;“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恃”,依靠。【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第一段中“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可得出:从地理位置上打动楚王;由“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可得出:从军事实力上打动楚王;由“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可得出:从事秦利弊上打动楚王。参考译文:苏秦为赵国推行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主。楚国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苍梧,北边有汾陉一带的重镇郇阳,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甲兵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供十年,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楚国的强大,大王的贤能,天下无人能够抵挡。秦国妒忌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则秦国削弱,楚国衰弱则秦国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大王如果不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派出两路军队进军楚国:一路从武关出发,一路从黔中而下。这样,楚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大王如果真的能听取我的建议,请允许我让崤山以东的各国奉上四时贡品,奉行大王的诏令,将国家和宗庙委托给楚国,训练士兵,磨砺兵器,听凭大王使用他们。如果大王真的能听从我的愚计,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音乐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越国、代地的良马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所以说,实现了合纵联盟,楚国就能称王;实现了连横联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啊。秦国是如同老虎豺狼一样贪婪的国家,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秦国是各个诸侯共同的仇敌。主张连横的人却想以割让诸侯的土地去侍奉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奉养仇敌的做法啊!身为人臣却要主张割让主人的土地,来结交虎狼一样的秦国并使它强大起来,来侵略天下各国,最终遭受到秦国侵略的祸患,这是没有顾及可能到来的灾祸啊。至于对外依靠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来割让自己国家的土地,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没有比这种人更厉害的了。所以说,实现合纵联盟,那么各个诸侯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实现连横联盟,楚国就得割让土地来侍奉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所达到的结果相距真是太远了,有亿兆那么多。对于这两个谋略,大王如何取舍(占居哪一个)呢?因此,敝国的国君赵王,特派我来献上这个愚计,想坚定地遵守盟约,听凭大王的选择(决定)。”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相接,秦国有夺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狠暴戾如同虎狼,不可能和它友好。而韩、魏两国迫于秦国的威胁,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合作,恐怕他们反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付诸实行,楚国就会大祸临头。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与群臣的谋划,也没法依靠。我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好像风中旗子飘荡不定,终无所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拯救危国,我完会同意参加合纵联盟。”(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乌江项王庙严遂成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D.尾联说江上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15.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答案】14.C15.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异: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C.“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品诗句,悟感情。“船沉巨鹿竟亡秦”描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表达了诗人对项羽诛灭暴秦,建立赫赫功业的赞美之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项羽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赞美项羽是一位凛然无畏的英雄。因此,两首诗都有对项羽的赞美之情。“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中,写项羽虽然建立起伟大功业,却不能重用范增、韩信这样的人才,并且“剑舞鸿门能赦汉”写其在楚汉之争中决策错误,导致功业未竟,表达作者对其惋惜之情;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英勇无畏。而宋朝君臣面对孤军深入的金兵,竟然仓皇南逃,作者借此表达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2)《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出前,天边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答案】①.同心而离居②.忧伤以终老③.极天云一线异色④.须臾成五采⑤.云青青兮欲雨⑥.水澹澹兮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臾、兮、澹。三、基础知识题1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欲辟土地,朝秦楚D.项伯杀人,臣活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使动用法,使……撤退;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奇怪;C.使动用法,使……朝拜;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故选B。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来/连词,因为;B.代词,那/语气助词,表祈使,还是;C.均为连词,假如;D.语气词,呀/疑问副词,为什么。故选C。19.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军”,名词做动词,驻扎。B.“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C.“封”,名词使动,使……成为疆界。D.“亡”,没有活用,灭亡。故选D。20.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也可作敬辞,尊称男子,文中的“沛公”指爵位。B.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曾被称为“天府之国”。C.相,是指在朝中的文臣,一般特指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D.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而现在的“山东”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的‘沛公’指爵位”错误,文中“沛公”是尊称。故选A。21.下列选项中,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时怒不可遏,但翌日见到刘邦来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说出曹无伤告密之事,这体现项羽恃勇骄横、胸无城府、拙于应变的性格。B.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实则深入虎穴,刘邦做到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回到军中立诛曹无伤,则体现他的坚决果断。C.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他能在危急时刻出使秦师,勇闯秦营,是一位勇士;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D.“子路率尔对曰”之后“夫子哂之”。“率尔”一词充分体现出子路鲁莽直率、好胜自诩的性格特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A.“拙于应变”理解有误。文中刻画项羽的情节有: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没有选项中说的“拙于应变”。故选A。2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C.“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分析错误,《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没有采用想象手法。故选C。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不用力焉

②为长者折枝B.①一羽之不举

②以及人之老C.①不足以举一羽

②推恩足以保四海D.①天下可运于掌

②功不至于百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动词,是/介词,给,替。句意:是不用力气的缘故。/为年长者按摩肢体。B.“之”,助词,提宾/结构助词,的。句意:举不起一根羽毛。/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C.“以”,都是连词,来。句意: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D.“于”,介词,在/介词,及,到。句意: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而功德却不能施加到老百姓身上。故选C。2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舆薪之不见A.有复于王者 B.是不为也,非不能也C.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D.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火。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于王复者”。句意:有人向大王禀报。B.判断句,“是……也,非……也”表判断。句意: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句意: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怎样区别?D.“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正常语序为“言举斯心于彼加之而已”。句意: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故选C。2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姥姥因自己家当日与金陵王家连过宗,便到荣国府找到周瑞家的,想见王夫人,周瑞家的介绍凤姐才是管事的,带她见了王熙凤。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说贾府虽然外头看来轰轰烈烈,殊不知大有大的难处,最后只是雇了车打发刘姥姥回家。B.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提起宝钗的病和药“冷香丸”的配方。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最后送花到黛玉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C.谈到秦可卿的病,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并叮嘱王熙凤去好好看看秦氏。D.“金陵十二钗”中最先香消玉殒的是秦可卿,她在临死之前,先托梦给王熙凤,提醒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名著相关常识的能力。A.“刘姥姥因自己家当日与金陵王家连过宗”“最后只是雇了车打发刘姥姥回家”说法有误。是刘姥姥女婿家与王家连过宗,最后王熙凤送了二十两银子。故选A。26.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B.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回来后宝玉立马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C.赵姨娘之子贾环和宝钗等人赌骰子,输了耍赖,宝钗为他掩饰,莺儿却不服,说贾环不如宝玉,贾环哭,被赶来的宝玉劝回家。贾环回家后向赵姨娘搬弄是非,恰好被凤姐听见,凤姐一番抢白,让贾环和赵姨娘无话可说。D.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B.“回来后宝玉立马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错误,宝玉本来要送给黛玉,但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不要。故选B。

27.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袭人哄骗宝玉说,其母、兄要赎她回家。宝玉十分着急地挽留。袭人则趁机向宝玉提了几项要求,如要宝玉不能放纵任情,少发怪论、好好读书,并改掉爱红的毛病,不准偷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等。宝玉满口答应。B.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C.秦可卿病死,贾珍肆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D.《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D.“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错误,“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选项把二者弄反了。故选D。四、作文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抢位跑”“保速跑”“冲刺跑”是长跑运动过程中的三个术语。抢位跑,听到起跑枪声后尽力冲在前头,抢占有利位置,避免受阻或破坏跑的节奏;保速跑,应以高速运动的能力,保持速度不变,直至终点撞线;冲刺跑,拼尽全力一鼓作气地快速冲向终点。“抢位跑”“保速跑”“冲刺跑”三者前后要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否则难以取胜。上述材料能给正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