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系列】专题21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_第1页
【初升高系列】专题21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_第2页
【初升高系列】专题21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_第3页
【初升高系列】专题21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_第4页
【初升高系列】专题21 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升高系列】专题21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专题21古诗文阅读综合练习(二)

综合练习01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景元四年秋,诏诸军征蜀。维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②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有删减)

【注】①太祖:魏武帝曹操。②方轨:大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B.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C.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D.艾谓诸将曰/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

B.尚书郎,古官名,东汉始置。唐以后,“尚书郎”“侍郎"为六部之最高正副长官。

C.景元,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元帝“曹奂”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制度最早发端于中国。

D.玺绶,是古代印玺上所系彩色丝带,借指印玺。玺是封建社会帝王所用玉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艾出身贫寒,从小失去父亲,还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志存高远,读陈寔碑文而自定名字。

B.击退姜维后,在郭淮向西进攻的时候,邓艾认为应该分兵防备不测,随后他又识破了姜维的声东击西之计。

C.姜维在剑阁阻止了钟会前进的步伐。这时邓艾献上奇袭蜀国腹地的大胆计划,让姜维大军腹背受敌。

D.邓艾率军击败马邈和诸葛瞻后,到达雒城,迫使后主刘禅遣使请降。进驻成都后,严控部下,受到称赞。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

(2)艾至成都,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5.概括景元四年冬,邓艾率军攻蜀获胜的主要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开门见山,表明时地,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字领起,“初”字吟咏,“肃"字点醒,无限涵咏,皆从此始。

B.上片“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C.下片追古思今,直抒胸臆,“念往昔"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D.本词立意新颖,境界开阔,风格高峻,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正体现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7.请结合整首词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极力描写洞庭湖景色宏伟、气象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哂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运用反问句来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厌、奢靡浪费的现象进行批判的句子是:___,__。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用来说明人们往往在开始做得很好,却很少能坚持到最后的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02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①羡缗②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裒:póu,聚集。②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味/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与此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D.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5.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7.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他治理一个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用三年时间,就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的目的。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之广、时间之长两个方面叙写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抒发深沉的悲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对赤壁的壮美景色和风流人物作了总评价。

综合练习03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文本二: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膝公之家,异战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B.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C.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D.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即刘邦,庙号太祖,谥号为高皇帝,自司马迁时称其为高祖,故后世称刘邦为“汉高祖"。

B.参乘,亦作“骖乘”。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C.禁中,也作“禁内”,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忠心耿耿,随高祖起兵,冲锋在前,私闯鸿门宴,英勇无畏,怒斥项羽。

B.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孤勇闯入,以赵高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C.樊哙征战各地,军功卓著,多次平定叛乱,升官封邑,世代相传,惠及子孙。

D.樊哙以宰狗为生,因娶吕媭为妻,与皇上关系更为亲近,后遭人诽谤,险遭斩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司马迁评价樊哙为“垂名汉延,德流子孙”,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这样评价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沛宫

唐·胡曾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项羽

宋·张耒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6.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胡曾瞻仰沛宫古迹,思接千载,想到高祖得胜还乡、吟《大风歌》的情形。

B.张耒诗虽题为“项羽”,但诗句是从正面写沛公,对项羽却只有侧面的嘲讽。

C.两首诗都写到了“恨”,有高祖之恨和项羽之恨,其“恨”的内涵也不相同。

D.两首诗语言明白晓畅、浅显易懂,借吟咏、评价历史人物,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7.两首诗都写到刘邦,但其表达的情思并不一样,请你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填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即使面对“_,_"的困难,也仍然有信心治理好千乘之国。

(3)《念奴娇·过洞庭》中,“_”一句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片“_"一句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综合练习04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介甫[注]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成王戒君陈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孔子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下不天上施。"自古立功之事,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使《诗》《书》孔子之言皆不可信则已,若犹可信,则岂得尽弃而不顾哉!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王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注]介甫:王安石,字介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B.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C.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D.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苗钱,宋代实行青苗法,青黄未接时,官府贷给农民的钱。

B.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

C.总角,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后用来借指男子的少年时代。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有的朝代也称“黎庶"庶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皇上面前就曲意逢迎,而在僚属面前,或对见解稍有不同的人,就总是勃然发怒,甚至加以辱骂。

B.王安石执政后首先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的事,又委派薛向在江、淮一带推行均输法,想要全部剥夺商贾原有的利益。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执政以后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全部丢掉,所作所为与孟子、老子的主张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D.司马光引用《诗经》、《尚书》及孔子的话,意在劝诫王安石不要一意孤行、违反众议,仅仅相信少数几个人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5.在司马光眼里,王安石变法给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选文加以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②前桦烛③香,龙门阁④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⑤,小市孤城宿两当⑥。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③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④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⑤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⑥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B.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C.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D.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7.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__,__"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2)《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

(3)“楼”是个极易让人触景伤怀的建筑空间,正是倚楼远望,才不由地生发出诸多愁绪。古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诗词,既绍续了文学缘情传统,更彰显出诗心愁肠的艺术魅力,如:__,__。

综合练习05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B.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斗卮指的是大型的杯子。

C.侯,爵位名。从夏商到清朝都有。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

D.俎,有时指祭祀时盛肉的器物,有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