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让课堂诞生“精彩的观念”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C/15/wKhkGGZ3ilGAPPOHAAKv9zu4-Bc249.jpg)
![问学让课堂诞生“精彩的观念”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C/15/wKhkGGZ3ilGAPPOHAAKv9zu4-Bc2492.jpg)
![问学让课堂诞生“精彩的观念”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0C/15/wKhkGGZ3ilGAPPOHAAKv9zu4-Bc2493.jpg)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学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探究力,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中诞生“精彩的观念”。“问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思想。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激发学生产生“精彩的观念”。教师要鼓励学生“问”,引导学生“问”,激发学生“问”,让“问”激发学生产生“精彩的观念”。學生不断地在“问”中“学”,在“学”中“问”,这是语文学习的常态。构建“问学课堂”,为学生提供“问”的平台,创造“问”的契机,提升学生“问”的质量,优化学生“问”的品质。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乐问”,语文学习的状态才能优化,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一、以问启学,开启学生“学”之大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催生学生“问”的兴趣,调动学生“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问”的内在需求、意愿,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问”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疑点、盲点、痛点、堵点等,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发问”氛围,鼓励学生“问”,引导学生“问”,以“问”启学,让学生享受“问”的乐趣,彰显“问”的价值。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这就赋予了学生“问”的广阔空间。有的学生提问:“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有的学生提问:“课文中的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还有的学生提问:“在课文后的链接中,为什么编者编排了巴金爷爷的《筑渝道上》的两段文字?”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提问,一方面是对课文内容的提问,又是对课文练习的提问。这种富有思维含量的“问”,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学”走向深度,走向深刻。在问题的驱动、导引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揣摩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会注意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动态描写,会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还会揣摩编辑的编排目的。如有的学生认为,课文链接巴金爷爷的另一篇文章中的两段文字,目的在于让大家去找巴金爷爷的书来读。在“学”的过程中,学生还会产生新的更具体、更细致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巴金爷爷要重点描写榕树?”“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叫‘鸟的天堂,而不说‘鸟的家园?”一个个的问题,不断地将学生的“学”向着各个方向、各个维度打开,从而能让学生的“学”更为广阔、灵动。以问启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发问”来打开学生学习的大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问、研讨性的问、延展性的问。在学生“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打断、不呵斥、不指责,而应尊重学生的“问”,呵护学生的“问”,引导学生的“问”,提升学生的“问”,让学生“问”得坦诚,“问”得深入,“问”得合情合理。二、以问促思,优化学生“思”之品质“问”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以“问”促思,就是要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让他们的语文认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由表面向深层次发展,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问”,来拨动学生的“思”之隐线、“思”之脉络。“问”能开启学生的疑惑之思,启发学生的探究之思,引领学生的辨析之思,助推学生的梳理之思,让学生“思”之有理,“思”之有序,“思”之有向,“思”之有创。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课文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大胆地“提问”,从而暴露学生的认知心理。有的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朴实的“穷人”作为题目,而不是以某种高尚的品质作为标题,那样不是更吸引人的注意吗?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没有对西蒙的心理进行刻画?还有的学生提问,文末为什么没有用句号,而是用的省略号?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层面。例如,在探究文章为什么用“穷人”做题时,有的学生认为,“穷人”可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有的学生认为,课文中的“穷人”表达的意义比较深刻,穷人的物质生活穷,但精神生活却很富有;还有的学生认为,穷人是真正的劳动人民,他们应该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等等。再比如,对于作者为什么没有刻画西蒙的心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不需要交代,因为西蒙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孩子抱过来养;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课文空白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能西蒙也会有一些内心的纠结,等等。学生的“问”,引发了学生对文本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深度解读。“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也能催动学生的“问”。“问”与“思”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问,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问;要提升学生的“问”之质量,优化学生的“问”之品质;要让“问”孕育学生的“精彩的观念”,迸发学生的“精彩的观念”,发展学生的“精彩的观念”。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精彩、富有深度的“问”,学生的思维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三、以学引问,提升学生“问”之质量学生“问”之质量、样态、品质,决定于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促问,提升学生的“问”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自学,还要引导学生互学、共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引发更多的问题,引领他们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内容,让问题和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让“问”与“学”在互动中得以深化、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问”与“学”的互动中得以生成。“问”启动了“学”,“学”依托学生的“问”。教师在引导学生“问”“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跟进学生的“问”,适度介入学生的“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问”进行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还要善于整合学生的“问”,筛选学生的“问”,从而不断地提炼、优化学生的“问”,让学生的“问”能真正地催动学生的“学”。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小古文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文中的“笑”是怎样的一种笑?是嘲笑还是善意的笑?孔子答不出来,是否意味着孔子的无能?显然,这样纠结于字词句表层意思的“发问”,是一种“肤浅之问”。如何引导学生从“肤浅之问”过渡到“深刻之问”,笔者认为,教师不妨也提出相关的问题,间接地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想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对“日的大小、远近”进行科学解读。“问学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探究力。在这个过程中,“问”是促使学生“学”的手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完工及验收合同
- 2025年度建材行业品牌授权与推广合同
- 2025年度房地产租赁管理合同范本精简
- 2025个人绘图员劳动合同范本解析下载
- 2025年度国际农业技术引进合同实例
- 2025年度墙体砌筑工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学校校园环境整治工程材料采购合同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品居间合同提成保证书
- 2025年度建筑劳务分包合同质量保障范本
- 2025年度大型购物中心员工商业秘密保护合同
- 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
-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期末家长会PPT模板
- 矿山安全培训课件-地下矿山开采安全技术
- 着衣母婴卧像教学设计
- 【课件】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课件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GB/T 6417.1-2005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
- 2023年湖北成人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及答案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论
- 《腰椎间盘突出》课件
- simotion轮切解决方案与应用手册
- 柴油发电机运行检查记录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