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40425.1-2021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_第1页
(高清版)GBT 40425.1-2021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_第2页
(高清版)GBT 40425.1-2021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_第3页
(高清版)GBT 40425.1-2021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_第4页
(高清版)GBT 40425.1-2021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 第1部分:通 用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40425.1—2021 I 4分类 3 4 5 8电动客车和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之间的连接 6 10电动客车供电设备结构要求 11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性能要求 812过载保护和短路检测 13急停及异常处理 14使用条件 16标识和说明 附录A(规范性附录)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 附录B(资料性附录)接近识别和无线通信协议 附录C(资料性附录)充电弓及充电弓对接端接口 IGB/T40425.1—2021GB/T40425《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本部分为GB/T40425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许继电源有限公司、国网智慧能源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汇德电气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万帮德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GB/T40425.1—2021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1范围GB/T40425的本部分规定了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的分类,通用要求,通信,电击防护,电动客车和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之间的连接,车辆接口、供电接口的特殊要求,电动客车供电设备结构要识和说明。本部分适用于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该系统包括非车载充电机和充电自动耦合器。其供电电源额定电压最大值1000VAC或1500VDC,额定输出电压最大值1500VDC。本部分也适用于从现场储能系统(如缓冲蓄电池组等)获得能量的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7251.1—201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T18487.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7930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29317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术语NB/T33001—2018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IEEE802.11n-2009信息技术标准局域网和城域网特殊要求第11部分:无线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IEEEStandardforInformationTechnology—Localandmetropolitanareanet-works—Specificrequirements—Part11:WirelessLANMediumAccessControl(MAC)andPhysicalLayer(PHY))3术语和定义GB/T18487.1—2015、GB/T293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连接方式DcaseDconnection将电动汽车与供电网连接时,使用了充电弓和充电弓对接端组成的充电自动耦合器(见图1)。2GB/T40425.1—2021c——充电自动耦合器。图1连接方式D连接方式EcaseEconnection将电动汽车与供电网连接时,使用了受电弓和受电弓对接端组成的充电自动耦合器(见图2)。b——受电弓对接端;图2连接方式E自动实现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间的电气物理连接的装置。注:包括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和充电自动耦合器被动端。主动端充电自动耦合器中,通过主动的机械动作实现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电气物理连接的部分。对接端ACDcounterpart被动端充电自动耦合器中,被动实现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电气物理连接的部分。3GB/T40425.1—20213.6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topcontactchargingsystem充电自动耦合器位于电动汽车顶部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充电系统。3.7端连接实现充电。3.8充电弓对接端3.9端连接实现充电。3.10一种充电自动耦合器被动端,安装在专用支架或建筑物上,受电弓通过上举方式与之连接实现充电。4分类电动客车供电设备根据输入特性的分类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4.1的规定。电动客车供电设备根据输出特性的分类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4.2的规定。电动客车供电设备根据环境的分类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4.3的规定。电动客车供电设备按照输出电压分类(优选值):4.5按电击防护电动客车供电设备按电击防护分类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4.6的规定。4GB/T40425.1—20214.6按连接方式按照充电弓和受电排以及受电弓和充电排的安装位置分类:——连接方式D;5通用要求5.1电动客车充电模式使用条件模式4用于电动客车连接到直流供电设备的情况,应用于永久连接在电网(电源)的设备和通过电缆与电网(电源)连接为其供电的设备。模式4可直接连接至交流电网或直流电网。连接方式D、连接方式E适用于模式4。控制导引功能见附录A。5.2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提供的功能5.2.1供电设备的控制导引功能电动客车供电设备至少应提供以下控制导引功能:——保护接地导体连续性的持续监测;——电动客车与供电设备正确连接的确认;——供电控制功能;——断电控制功能。当电动客车供电设备能够同时为多辆车充电时,应确保上述控制导引功能在每个充电连接点都能独立地正常运行。5.2.2保护接地导体连续性的持续检测在模式4、连接方式D、连接方式E下充电时,保护接地导体的电气连续性应由电动客车供电设备持续监测。在失去保护接地导体电气连续性的情况下,应在100ms内断开S1开关并将电流降到5A以下,在之后的1s内断开电气连接(C1,C2),并在之后的5s内断开充电自动耦合器的机械连接。5.2.3电动客车与供电设备正确连接的确认供电设备和电动客车应能够确定充电自动耦合器搭接正确而且可靠。5.2.4供电设备供电控制功能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5.2.1.4。5.2.5供电设备断电控制功能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5.2.1.5。供电设备通过数字通信方式告知电动客车允许最大可用电流值,该值不应超过供电设备、充电自动耦合器的最大电流值。5GB/T40425.1—20215.2.7充电过程中的通风要求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5.2.2.1。5.2.8电动客车供电设备可用负载电流实时调节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5.2.2.2。5.2.9充电自动耦合器的连接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时,应有相应的措施保证连接可靠。5.2.10避免意外带电切换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时,电动客车应有互锁机制,确保只有在动力系统关闭或车辆不可移动时才能充电,以避免意外带电切换。应采用数字通信实现车辆与供电设备的信息交互,具体要求应符合GB/T27930。交互过程中的状态信息可参见附录B。7电击防护7.1一般要求电动客车供电设备的电击防护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7.1。7.2直接接触防护触及危险部分的防护等级应满足:——供电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应至少IPXXC。——充电自动耦合器断开状态及耦合连接时,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及充电自动耦合器被动端的直流电极都不应被人所触及(不使用工具)。站台或地面距离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或充电自动耦合器被动端直流电极的最短距离d≥3m;客车踏板距离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或充电自动耦合器被动端直流电极最短距离d≥3m,如图3所示。如果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应具备其他措施防止人员触电。6GB/T40425.1—2021说明:7.3电容放电充电自动耦合器断开后1s内,充电自动耦合器任何可触及的导电部分与保护接地导体之间的电压应小于或等于60VDC,或等效存储电荷应小于50μC。7.4保护接地导体的尺寸保护接地铜导体尺寸应不小于35mm²。7.5补充措施为防止由于基本保护和/或故障保护失效、或由用户大意引起的电击,应提供附加防护,如剩余电流7.6电动客车供电设备和电动客车之间信号电路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7.6。8电动客车和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之间的连接供电接口和车辆接口的控制导引与控制原理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物理接口参见附录C。9.1温度监控要求供电设备侧的DC+/DC一电极上应配置温度监控装置,在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应具备温度监测和过温保护功能。7GB/T40425.1—20219.2电缆加长组件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采用了分体式充电机结构,不属于使用电缆加长组件。9.3分断能力充电自动耦合器无分断能力,不应进行带载断开。当充电过程中发生故障导致充电自动耦合器断开时,不应有引起着火或触电的危险。9.4IP防护等级GB/T20234.1—2015中的IP防护等级规定不适用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的自动充电耦合器。9.5连接压力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后,每一对连接的导电电极之间的压力应在80N~300N。9.6接口的防护9.7冲击电流充电自动耦合器接通时发生的车辆到供电设备、或者供电设备到车辆的冲击电流(峰值)应控制在20A以下。10电动客车供电设备结构要求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4.1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要求,装配应符合GB/T7251.1—2013和供电设备制造商的相关要求。10.2开关和隔离开关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0.2。10.3剩余电流保护器当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固定在地面且使用了单相或三相交流供电时,应具备防故障电流保护措施:-——AC型的剩余电流保护器,或--—符合AC型剩余电流保护功能的相关装置10.4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0.4。10.5防护等级电动客车供电设备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32(室内)或IP54(室外)。8GB/T40425.1—202111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性能要求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1.1。11.2接触电流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1.2。11.3绝缘电阻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1.3。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1.4。11.5冲击耐压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1.5。当参考环境空气温度为25℃,并根据GB/T7251.1—2013的相关要求进行验证时,供电设备及其电路应能在特定条件下(GB/T7251.1—2013的5.3.1和5.3.2)持续承受最大电流。温升极限应符合GB/T7251.1—2013的9.2,对于没有相关标准的组件,温升极限应符合GB/T7251.1—2013的11.6.2。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在额定负载下持续运行至温度稳定,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处的最大温升应小于80K,线缆和电极连接处最大温升应小于50K。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1.6.3。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1.7。固定于地面的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支架或充电自动耦合器被动端支架应能承受不小于17.2m/s12过载保护和短路检测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2.1。9GB/T40425.1—2021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12.2。流输出并发出告警信息。供电设备及其附属控制设备上应安装急停装置以切断供电设备和电动客车之间的联系,以防电击、起火或爆炸。在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运行过程中按下急停,运动机构应在1s内停止,急停开关复位后,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应复位;在充电过程中按下急停,应在100ms内断开S1开关并将电流降到5A以充电系统的保护功能满足以下要求:a)应符合NB/T33001—2018的6.10中除6.10.6之外的要求。b)应符合A.3.9的要求。c)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应具备应急复位功能。当运动机构失去正常电源后,应可采用手动或者自动的方法使其复位。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第14章。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第15章。—-—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第16章。——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及充电自动耦合器被动端应有高压警示标志。(规范性附录)控制导引电路与控制原理A.1充电系统原理框图如图A.1所示,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采用DC+、DC一、PE、CP四极连接。供电设备和电动客车之间的数字通信采用无线局域网方式,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应符合IEEE触式充电系统的符号和定义如表A.1所示。ACI)ACD对接端Wi-Wi-FiWi-Wi-Ti802.11n-2009;顶部接辆控制单元PPI)工接近识别DC+Vdc2DC-注1:供电设备应具备启动电流限制功能,可采用防反灌二极管(可在功率转换模块内)方案,也可采用旁路预充电路(Rpre和C7)方案或其他等效等效电路。注2:充电自动耦合器应有连接可靠性检测措施,如压力检测。图A.1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连接框图表A.1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符号对象符号定义备注供电设备供电设备DC输出正、负极的接触器C1、C2前端电压C1、C2后端电压GB/T40425.1—2021表A.1(续)对象符号定义备注供电设备供电设备的DC+、DC一对PE的Y电容θ供电设备应在DC+、DC一电极上配置温度传感器DC母线上的保险丝,也可采用其他等效电路供电设备电动客车接近识别装置。供电设备可配置射频识别(RFID)读写器,能够识别进入充电区域的电动客车接近识别装置。电动客车可配置无源电子标签控制导引信号。供电设备和电动客车通过CP电压信号,可以传递请求或停止充电信号Wi-Fi供电设备经WIFI链接到电动客车电动客车电动客车DC输入正、负极接触器电动客车的DC+、DC一对车身的Y电容A.2控制导引电路电动客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系统的控制导引电路及参数如图A.2和表A.2所示。图A.2控制导引原理图GB/T40425.1—2021表A.2控制导引电路参数对象参数符号单位最大值标称值最小值供电设备电源电压U1VR1等效电阻ΩR1'等效电阻R1′kΩ电动客车R2等效电阻ΩR3等效电阻Ω282227402658等效二极管压降D1V0.850.55A.3充电控制过程供电设备在开始充电前应完成C1和C2的粘连检测。宜在充电结束后再对C1、C2做一次粘连检测。电动客车停靠在充电区域内,建立无线通信链接后,确认电动客车处于不可行驶状态,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的运动机构才能进行连接。充电结束,运动机构完成复位后,电动客车才允许驶离。A.3.3连接确认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后,供电设备和电动客车电路通过检测Uc的电压来判断是否已完全连接。A.3.4C5和C6的粘连检测供电设备通过Uo电压确认连接状态,检测C1、C2的外侧电压,当检测电压值超过60V,认为C5、A.3.5短路检测和线缆绝缘检测供电设备在完成C5、C6的粘连检测后,闭合C1、C2做充电前绝缘检测,绝缘检测电压为通信握手报文内的最高允许充电总电压和供电设备额定电压中的较小值。如果C1、C2外侧的DC正负间发生A.3.6启动充电电流限制供电设备可采用防反灌二极管方式,或预充电阻的方式,或其他等效方式,应避免C1、C2闭合瞬间产生>20A的冲击电流。A.3.7充电过程中的绝缘检测在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对充电过程中的绝缘做实时监测,直到充电结束C1、C2断开。GB/T40425.1—2021A.3.8正常条件下的充电结束A.3.8.1当车辆电池达到充满状态,向供电设备发送相应的报文,请求停止充电,同时断开S2开关。在确认充电电流<5A后断开C5和C6。A.3.8.2供电设备在检测到Ucp电压由6V变为9V或收到相应的停止充电报文,断开S1开关,并确定电流在5A以下,然后再断开C1和C2。A.3.8.4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复位后,车辆可以驶离,接近识别会失效,然后无线通信断开。A.3.9非正常条件下的充电结束A.3.9.1CP电压异常充电过程中,如果Uop电压为非6V(状态C),供电设备和车辆会在100ms内断开各自的S1和S2并将电流降低到5A以下,在之后的1s内断开电气连接,充电自动耦合器在之后的5s内断开机械连接。A.3.9.2充电中绝缘检测异常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检测到绝缘故障后,S1开关应在100ms内断开并将电流降低到5A以下,在之后的1s内断开电气连接,充电自动耦合器在之后的5s内断开机械连接。A.3.9.3充电过程中充电自动耦合器接触异常充电过程中,充电自动耦合器接触的可靠性应实时监测,如果接触可靠性指标超限,S1或S2开关应在1s内断开并将电流降至5A以下,在之后的1s内断开电气连接,充电自动耦合器在之后的5s内断开机械连接。A.3.9.4充电过程中温度超限充电过程中,供电设备应检测DC+和DC一的温度。如果出现温度指标超限,采取降功率或在5s内断开S1并将电流降低到5A以下,在之后的1s内断开电气连接,充电自动耦合器在之后的5s断开机械连接。A.4控制导引电路状态图及时序图A.4.1控制导引电路状态控制导引电路中Up电压状态的定义如表A.3所示。Uep状态UpVUp'/V连接状态说明A0断开闭合断开充电准备就绪断开断开充电结束,充电自动耦合器主动端复位B9Up′=Up连接闭合断开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成功或充电中电动客车请求停止充电,S2断开C6闭合闭合充电中断开断开电动客车和供电设备双方确认停止充电断开闭合充电中,供电设备请求停止充电,S1断开A.4.2控制导引电路状态转换控制导引电路的状态转换如图A.3和表A.4所示。非定义状态D1H+3.2—D图A.3控制导引电路状态转换图表A.4控制时序转换表时序条件备注A→B1)A状态,供电设备就绪。准备响应充电连接命令。2)充电连接后,Up电压由12V转为9V状态即由A转为B传导充电开始连接B→C1)B状态,充电连接成功。等待电动客车充电允许。2)电动客车检测到U=9V后,闭合S2开关,传递允许充电命令,开始充电B<-C1)C状态,充电中。2)电动客车断开S2开关,传递停止充电信号,Up电压由6V变为9电动客车停止充电GB/T40425.1—2021表A.4(续)时序条件备注供电设备检测到Ucp电压6V到跳变到9V。供电设备断开S1开关,对停止充电予以响应。Uc电压由9V变为3V,状态由B转为D1停止充电确认D2←-C1)C状态为充电中。2)供电设备断开S1开关,传递急停信号,Up电压由6V转为1.5V,状态由C转为D2供电设备停止充电D1<-D2电动客车断开S2开关,对停止充电予以响应。Ucp电压由1.5V变为3V,状态由D2转为D1停止充电确认A<-D11)供电设备、电动客车均确认停止充电。2)运动机构断开充电连接,Up=12V;U′=0V,状态由D1转为A断开充电连接其他任何已定义状态进入非定义的异常状态如在充电中则停止充电并断开充电连接A.5充电时序表A.5定义了供电设备的充电状态。充电状态自动耦合器接近识别无线通信备注未连接未识别未链接U待机状态未连接已识别已链接接近识别已完成;无线通信已链接;S1闭合,请求连接自动耦合器已连接2已识别已链接U₆自动耦合器连接完成已连接已识别已链接T5时刻前完成C1/2及C5/6粘连检测;S2闭合,电动汽车充电准备就绪,进行短路检测绝缘检测和预充已连接已识别已链接U~U₆充电中GB/T40425.1—2021表A.5(续)充电状态耦合器接近识别无线通信C1/C2C5/C6Ue备注State6已连接已识别已链接closed-open⁵open⁵closed-open⁵openU~UaS2断开,电动汽车请求停止充电,并断开C5/6;S1断开,并断开C1/2State7未连接未识别未链接OpenopenopenopenUa充电结束,自动耦合器复位;车辆驶离,接近识别变成未识别,无线链接断开State5*已连接已识别已链接closed⁴closedclosed-OpenclosedU~Ud2充电中State6*已连接已识别已链接open⁵closed-Open⁵openclosed-openUd~UaS1断开,充电系统请求停止充电,并断开C1/2;S2断开,并断开C5/6State7*未连接未识别未链接openopenOpenopenUa充电结束,自动耦合器复位;车辆驶离,接近识别变成未识别,无线链接断开注1:数字上标为状态转换变换标识。注2:“*”表示由供电设备侧请求停止充电的状态。A.5.2充电时序图供电设备正常停止充电时序如图A.4所示,电动客车正常停止充电如图A.5所示,对应的时序说GB/T40425.1—2021老数原统条件符号原统状态时刻供电设备电动汽车;g;空制导引5E萌凄近识别供电设备电动汽布已识别未识别嫩字通信Wj-Fi供电设备电动汽布未铋接开关供亡设备连接状态供电设备电礼汽车禁止驶离c.连接禁止驶离去连按开关2电动汽布l连接命令AC1)电动汽车还接断开启动/停上充电电动汽车充山停止状充电状态电动汽车中供电设备接触器粘过拾测!比开(电动汽车接池器电动汽车绝教盆测供申设备使能绝缘盆测电动汽车使的端电,大Wdel供申设备C1,(2后端电工供电设备粘连检输事电流供亡设备电动汽车电电流图A.4供电设备正常停止充电GB/T40425.1—2021信号女数系统条什符号发送方系所状杰时刻供电设各电动汽本Tgg控制与引电设备EE接近口别供电设备电动汽存别效字通信Wi-Fi电动沈车乙钍接未钆接开关供电设备述接状态ACTD)供电设备电功汽禁止玻离禁止玻离未连接开关2电礼汽与溶凄命令AC1)电动沈车注接木断开片动/上充电山动汽车充电停上状态充电状态供电设备申动汽个中供庄设备接触器供电设备所连抬测电动汽车接锐器申动汽F打于纯绿监测供山设备信能绝缘蓄测电动沈车位能Cl、C2前端电压Wdcl电设备C1、C2后供电设备粘生检输出电流供亡设备山动汽车充儿电流图A.5电动客车正常停止充电GB/T40425.1—2021表A.6充电控制时序表待机(空闲)状态,接近识别无效,无线通信未链接,充电自动耦合器未连接接近识别已识别到对方T₂无线通信建立T₃充电准备就绪,闭合S1,准备传导充电连接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过程车辆充电准备就绪,S2闭合T₅触发启动充电T₆—T₆绝缘检测(C5、C6断开)C5、C6闭合,车辆端绝缘检测停止。在T₇时刻前,应完成C1、C2粘连检测及C5、C6粘连检测T₈—Tg′—T₈"充电电流限制。T8′时刻,充电机绝缘检测启动T₉S2断开,电动客车请求停止充电电流降至5A以下后C5、C6断开,车辆端绝缘检测启动充电中状态响应电动客车停止充电请求,供电设备S1断开断开C1、C2,充电机绝缘检测停止充电自动耦合器开始断开充电自动耦合器断开(复位)的过程接近识别失效无线通信断开链接S1断开,供电设备请求停止充电电流降至5A以下后断开C1、C2,充电机绝缘检测停止充电中状态响应供电设备停止充电请求,电动客车S2断开C5、C6断开,车辆端绝缘检测启动充电自动耦合器开始断开T13*—T14*充电自动耦合器断开(复位)的过程接近识别失效无线通信断开链接注1:T₁₀(*),Tn(*),T₁₂(*)三个时刻点有可能是同时,Tn(*)和T₁₂(*)的时刻也可能超前于T10。注2:C1、C2的粘连检测开始时刻不做要求,完成时刻是在C5、C6闭合(T₇)前。注3:故障条件下的充电结束,S1或S2会先动作通知到对方。注4:“*”表示由供电设备侧请求停止充电的时序。GB/T40425.1—2021(资料性附录)接近识别和无线通信协议B.1接近识别B.1.1接近识别原理如图B.1所示,RFID装置由读写器和标签两部分组成。RFID读写器安装在充电弓端,RFID标签贴装在电动客车车顶上。RFID读写器向下定向发送超高频电磁波915MHz(860MHz~960MHz),电动客车停靠在充电弓下面指定充电区域内时,读写器可以读到车顶的RFID标签,并将识别到的车辆信息传递至充电弓控制器。RFID读写器(含天线)RF业标签充屯导控制器图B.1RFID接近识别原理框图B.1.2RFID读写器及标签之间的协议RFID读写器及标签的通信采用860MHz~960MHz的超高频频段。可采用电子产品代码(EPC)类别1(CLASS1)第二代(Gen2)或ISO/IEC18000-6C协议。RFID读写器读标签的最大有效距离不小于2m。B.2无线通信参数设置B.2.1电动客车端无线设置B.2.1.1电动客车端无线模式为站点(STA)。IP地址固定为172.0.0.10,端口号固定为:30002。B.2.1.2电动客车端STA的目标服务集标识符(SSID)及密码,是根据绑定在本车上的充电电子标签(EPC)区中的内容来确定的。GB/T40425.1—2021B.2.2.1充电弓端无线模式为无线接入点(AP),仅允许一个STA连接。IP地址固定为172.0.0.11,端B.2.2.2充电弓端RFID读写器搜索到车端电子标签后根据B.2.2.4规则调整为对应的SSID及密码。和对应车辆上STA绑定的SSID及密码一致。B.2.2.3无线通信的安全机制是无线保护访问2(WPA2),加密类型为高级加密标准(AES)。B.2.2.4电动客车端的RFID标签参照EPC标准,和SSID及密码相关的信息应写入标签EPC区,规则如表B.1所示。表B.1EPC编码规则字节长度内容说明2字节0xAA这两个字节为标签类型区别码,表示为充电专用电子标签0xBB2字节保留用于扩展信息4-118字节有效数据区可采用8个大小写字母或数字的ASCII码—RFID标签的位数不少于96bit,其低64bit转化为8个Byte按表B.1规则进行写入;—4—11字节的内容为SSID名称,宜对应车牌或相关控制器的序列号;—密码生成规则相关方可协商确定,宜根据SSID名称做一定变换做为密码。无线传输协议采用用户数据包协议(UDP),一个UDP帧包含一个控制器局域网(CAN)帧,一个CAN帧包含20个字节,如表B.2所示。表B.2UDP帧格式帧头发送模式帧信息数据时间戳校验Bit7Bit6Bit5Bit4Bit3Bit2BitlBit0FFRTR保留保留D3D2D1DO1000FF:标准帧和扩展帧的标识。1为扩展帧,0为标准帧。GB/T40425.1—2021保留位默认为0。Bit3~Bit0:标识该CAN帧的数据长度。如二进制0100,标识本CAN帧为4字节数据段。帧ID:长度4个字节。扩展帧有效位是29位。举例,如表B.4所示。表B.4帧ID定义高字节…低字节0x120x340x560x78数据帧:长度8个字节。有效长度由帧信息中的D3~D0的值决定,无效的字节补0x00。数据传输采用低字节先传送的格式。8个字节有效数据的表示方式,如表B.5所示。表B.5数据帧定义DATA1DATA80x110x220x330x440x550x660x770x88如有效数据不足8字节,如6个字节有效长度的表示方式,如表B.6所示。表B.6数据帧定义DATA1……DATA80x110x220x330x440x550x660x000x00B.3充电状态流程基于GB/T18487.1—2015附录B图B.3做扩展更改。在握手阶段之前,增加无线局域网连接流B.3.2充电状态流程图供电设备与电动客车之间的充电流程包括无线通信链接、充电自动耦合器连接充电以及充电完成车辆驶离。充电状态流程见图B.2。无线通信链接成功后,供电设备和电动客车周期性互发彼此状态,5s内收不到对方状态信息,则报超时中止。车辆请求充电弓连接后,车辆内部宜有数字锁定措施保障车辆处于不可移动状态。直到充电完毕,充电弓复位后,车辆的数字锁才能解锁。如无线通信异常中断超过15s,车辆的数字锁也可解开。圆辞竖浮并甲孕Z'g圆A0=7湖去藤雌支—(浮非鳞主)SDA-—(翠色审罗)8OV—-(第琴亚申算)HIV-半特裂狮市新并细ZS申专TA8-)[申姗A9=A9=—(第姓氨申)HJVA0=,刺共‘AZI=职去骤女iS'dXA质—(最网舞子甲厚)HaV-—-(水县新要审受)ddA—支芯收申l20Z—LgZv0vL/8sNIISS其盟收华恬价工B.4通信协议B.4.1CAN通信与无线通信表B.7无线协议指令列表报文代号报文描述优先权数据长度Byte报文周期源地址一目的地址ACS供电设备状态64弓端控制器—车端控制器VCS电动客车状态62车端控制器—弓端控制器AVIN61弓端控制器—车端控制器VVIN6车端控制器—弓端控制器VRP充电请求61车端控制器—弓端控制器ARR充电请求应答61弓端控制器—车端控制器报文功能:无线通信建立链接后,供电设备以250ms周期向电动客车发送状态,如表B.8所示。表B.8PGN32768报文格式起始字节或位长度发送选项1供电设备状态必须项2供电设备故障原因可选项3实时充电电量必须项SPN3524供电设备状态第1~2位:供电设备状态<00>:=正常;<01>:=故障;<10>:=不可信状态;GB/T40425.1—2021<000>:=充电弓复位完成;<001>:=充电弓下压中;<010>:=充电弓下压完成;<011>:=充电弓上升中;<100):=充电弓状态未知;<000>:=待机;<001>:=启动中;<010>:=充电中;<011>:=故障;<100>:=不可信;SPN3525供电设备故障原因<0>:=正常;<1>:=温度异常;第2位:电极压力<0>:=正常;<1>:=电极压力异常;第3位:位置状态<0>:=正常;<1):=位置异常;第4位:运动机构<0>:=正常;(1>:=运动机构异常;第5位:供电设备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