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40528.1-2021 多体游艇结构尺寸规定 第1部分:复合材料_第1页
(高清版)GBT 40528.1-2021 多体游艇结构尺寸规定 第1部分:复合材料_第2页
(高清版)GBT 40528.1-2021 多体游艇结构尺寸规定 第1部分:复合材料_第3页
(高清版)GBT 40528.1-2021 多体游艇结构尺寸规定 第1部分:复合材料_第4页
(高清版)GBT 40528.1-2021 多体游艇结构尺寸规定 第1部分:复合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体游艇结构尺寸规定第1部分:复合材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40528.1—2021 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最小板厚要求 25艇体外板 25.1平板龙骨 25.2外侧艇底板 35.3内侧艇底板 55.4外侧舷外板 55.5内侧舷外板 65.6湿甲板 65.7尾封板 65.8梁腋加强 65.9下艇体 75.10特殊结构 76外板骨架 76.1一般规定 76.2外侧艇底纵骨 76.3外侧艇底纵桁 86.4外侧艇底横向加强筋 86.5外侧艇底横向肋骨 96.6外侧艇底横向强肋骨 96.7内侧艇底纵骨 96.8内侧艇底纵桁 96.9内侧艇底纵向加强筋 6.10内侧艇底横向肋骨 6.11内侧艇底横向强肋骨 6.12外侧舷外板纵骨 6.13外侧舷外板纵桁 6.14外侧舷外板横向加强筋 6.15外侧舷外板横向肋骨 6.16外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 6.17内侧舷外板纵骨 6.18内侧舷外板纵桁 6.19内侧舷外板横向加强筋 ⅡGB/T40528.1—20216.20内侧舷外板横向肋骨 6.21内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 6.22湿甲板纵骨 6.24湿甲板横梁 6.25湿甲板横框架 6.26湿甲板强框架 6.27特殊结构 7单层底结构及附属构件 7.1一般规定 7.3中内龙骨 7.4旁纵桁 7.5横向实肋板 7.6机舱横向实肋板 7.7前踵与首柱 7.8尾封板肘板 8双层底结构 8.1一般规定 8.4旁纵桁 8.5横向实肋板 9舱壁与深舱 9.1一般规定 9.2连接桥纵向舱壁结构 9.3连接桥横向舱壁结构 9.4总体载荷附加强度要求 9.5通孔 9.6局部强度 9.7结构液舱/深舱与连接桥的复合结构 10.1一般规定 10.3连接桥层合板 10.5特殊结构 附录A(规范性)最小铺层值 附录B(规范性)非排水型游艇艇体铺层设计要求 附录C(规范性)排水型游艇艇体铺层设计要求 ⅢGB/T40528.1—2021附录D(规范性)艇体静水压力和波浪动压力取值要求 附录E(规范性)许用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极限值取值表 附录F(规范性)剪切力、弯矩和挠度系数的取值 附录G(规范性)极限跨距挠度比取值表 附录H(规范性)构件截面几何特性 附录I(规范性)带板有效宽度取值要求 附录J(规范性)甲板开口要求 VGB/T40528.1—2021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V-—第1部分:复合材料;1GB/T40528.1—2021多体游艇结构尺寸规定本文件适用于艇长24m及以上复合材料多体大型游艇的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GB/T3961—2009纤维增强塑料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3961—20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高速游艇的艇底平板龙骨外沿直到舱底板外侧的切点处构成的区域。注1:对于高速游艇,艇底部结构尺寸取值取决于高速航行时冲击压力。排水型游艇和半排水型游艇的艇底平板龙骨外沿直到外侧折角线或静载水线以上150mm位置注2:对于排水型游艇和半排水型游艇,艇底部结构尺寸取值取决于静水浮力与纵摇压力。3.2高速游艇的艇底平板龙骨外沿直到舱底板内侧的切点处构成的区域。注1:对于高速游艇,艇底部结构尺寸取值取决于高速航行时冲击压力。排水型游艇和半排水型游艇的艇底平板龙骨内沿直到内侧触折角线或静载水线以上150mm位置注2:对于排水型游艇和半排水型游艇,艇底部结构尺寸取值取决于静水浮力与纵摇压力。3.3两相邻艇体上部的桥接结构。3.4梁腋haunch2GB/T40528.1—2021内侧舷外板sideinboard内侧艇底板(3.2)内侧边缘与湿甲板(或梁腋相对较低边缘)之间的部分。外侧舷外板sideoutboard外侧艇底板(3.1)外侧边缘与甲板边线之间的部分。湿甲板wet-deck内侧舷外板(3.5)上缘之间的部分(如有梁腋结构,则指梁腋较高的边缘之间的部分)。4最小板厚要求4.1本文件规定了多体游艇的结构尺寸要求。4.2如果游艇的航速超过60kn,则游艇的最小板厚应通过直接计算确定。4.3多体游艇层合板的最小厚度要求与单体游艇在最小厚度方面要求是一致的。4.4作为夹层板面板的单层板的最小铺层值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4.5在层合板对总体强度有影响的区域,板厚还应满足总体强度的要求。5艇体外板5.1平板龙骨5.1.1平板龙骨的宽度值bk与厚度值tk应不小于公式(1)和公式(2)的计算值:bk=5.0Lr+250 (1)tk=√k,(5.0Lk0.45) (2)式中:bk--——平板龙骨的宽度值,单位为毫米(mm);Lr——艇长,指沿满载水线,由首柱前缘量至舵柱后缘的长度,单位为米(m);对无舵柱的游艇,由首柱前缘量至舵杆中心线的长度;但均应不小于满载水线总长的96%,且不必大于97%。对无舵柱的游艇,规范艇长为满载水线总长的97%;tk——平板龙骨的厚度值,单位为毫米(mm);k,--——系数中σ₁———极限抗弯强度,σ;=Ep×ef,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Ep——弯曲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ef—-—弯曲应变。5.1.2任何情况下平板龙骨厚度均应不小于相邻艇底层板厚度。5.1.3平板龙骨的宽度与厚度应在如下范围内保持不变:自艇体尾封板开始,向前至首柱上一点,该点应不低于首垂线处自最大载重线向上25%干舷高度的位置。5.1.4当艇底板为夹层板时,平板龙骨可由面板的玻纤材料在夹芯材收口后叠加而成,宽度应符合5.1.1的要求。测定平板龙骨厚度应包含相邻夹芯结构艇底板的内外层板厚度,以及额外的加强构件厚度。平板龙骨加强构件与艇底夹层板的铺设位置关系见图1。3GB/T40528.1—2021图1单层板/夹层板连接处节点图——平板龙骨宽度5.2外侧艇底板5.2.1对于所有的艇型,艇底外板层合板厚度的最小值应采用可超出对于排水型游艇与半排水型游艇所规定之区域范围,即延伸到折角线,或静载水线以上150mm,取大者。5.2.2艇底外板上的设计弯矩应不小于公式(3)、公式(4)的要求,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在确定板架结构尺寸时,该弯矩要求对于层合板与夹芯结构均适用。为满足首部砰击所要求的最小板厚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法获得。a)板架边缘和加强筋底部的弯矩Mb:b)板架中心的弯矩M:Mb———板架边缘和加强筋底部的弯矩,单位为牛米(N·m);;b——无支撑板架宽度,单位为毫米(mm);bw——加强筋的底宽,单位为毫米(mm);s——加强筋间距,单位为毫米(mm);s、bw和b的取值如图2所示;4GB/T40528.1—2021图2s、bw和b的取值p——艇壳板上的压力,包括静水压力和波浪动压力,取值应满足附录D的要求,单位为千牛每平方毫米(kN/mm²);M.———板架中心的弯矩,单位为牛米(N·m)。5.2.3单层板的外侧艇底板厚度t估算应按公式(5)进行计算。拉伸应力σ和压缩应力σa应根据计算层合板的每层加强筋确定,分别按照公式(6)和公式(7)进行计算。许用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极限应满足附录E的要求。……(5)式中:Ei——拉伸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b、p同公式(3)。式中:σ+i——铺层内最大拉伸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E;——单一铺层拉伸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yi--——单一铺层从中和轴至最外侧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Ei——相对于其在中和轴上方或下方的位置铺层的拉伸模量E或压缩模量E。,单位为牛每平方I;——1cm长的单铺层横截面的次要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厘米(cm⁴);…………(7)式中:σ——铺层内最大压缩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Ei——单一铺层压缩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5GB/T40528.1—20215.2.4单层板厚度应不小于5.5mm。5.2.5艇底外板材料的硬度,杨氏模量EI,内外层层合板的厚度与夹芯材厚度的估算方法应按照公式(8)和公式(9)的要求。层合板每层加强筋的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取值分别应按照公式(10)和公式(11)的要求,并应满足附录E规定的拉压应力极限。式中:t。———内外层层合板的厚度与夹芯材厚度,单位为毫米(mm);φ₁———取0.0214(内表面),0.0286(外表面),0.1440(夹芯材);ks——夹层板纵横比修正系数;Eips—夹层板面板拉伸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b、p同公式(3)。在承受侧面压力的夹层板板架的边缘的直接的夹芯材剪切应力t。,应按照公式(9)取值: (9)式中:T夹芯材剪切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AR——板架长度/板架宽度,单位为毫米(mm);t。——夹芯材厚度,单位为毫米(mm);b、p同公式(3)。加强筋拉伸应力σ,按公式(10)计算: (10)式中:σ₁——加强筋拉伸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加强筋压缩应力σ.按公式(11)计算:…(11)式中:σ——加强筋压缩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5.2.6在任何情况下,成为夹层板内外层铺层的最小厚度分别为3.5mm和4.5mm。5.3内侧艇底板内侧艇底板的结构尺寸应满足5.2有关外侧艇底板所规定的要求。5.4外侧舷外板5.4.1对于所有类型游艇,外侧舷外板的最小厚度要求适用范围可扩展到3.2其定义中对于排水型游艇与半排水型游艇所要求区域之外。5.4.2外侧舷外板层合板的假定弯矩值应不小于5.2.2要求的计算步骤所得之值,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排水型游艇的要求。决定板架尺寸时,该弯矩值对单层板6GB/T40528.1—2021和夹芯结构均适用。5.4.3外侧舷外板层合板厚度的估算方法可按照5.2.3的要求。层合板中每层加强铺层的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可按照5.2.3的有关要求确定。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的允许极限应满足附录E的要求。5.4.4不论何种情况,层合板厚度应不小于5mm。5.4.5外侧舷外板材料的硬度,杨氏模量EI,内外玻璃钢层合板部分的厚度与夹芯材厚度的估算方法可按照5.2.5的有关要求。层合板每一层加强筋的拉压应力可按照5.2.5的有关要求确定,并应满足附录E所规定的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极限。5.4.6任何情况下,构成夹层层压板外部和内部表层铺层的最小厚度可分别小于4mm和3mm。5.5内侧舷外板艇体内侧舷外层板的结构尺寸可按照5.2所规定的要求计算,内侧舷外板设计载荷取值,对于非排水型游艇,其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的要求,对于排水型游艇,其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C的要求。5.6湿甲板5.6.1湿甲板层合板的假定弯矩值应不小于5.2.2要求的计算所得之值,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决定板架尺寸时,该弯矩值对单层板和夹芯结构均适用。5.6.2湿甲板内外玻璃钢层合板部分的厚度与夹芯材厚度的估算方法可按照5.2.5的有关要求。层合板每一层加强筋的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可按照5.2.5的有关要求确定,并应满足附录E所规定的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极限的要求。5.6.3不论何种情况,单层层合板厚度应不小于5mm。5.6.4湿甲板材料的硬度,杨氏模量EI,内外玻璃钢层合板部分的厚度与夹芯材厚度的估算方法可按照5.2.5的有关要求。层合板每一层加强筋的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可按照5.2.5有关要求确定,并应满足附录E所规定的拉压应力极限的要求。5.6.5构成夹层层压板外部和内部表层铺层的最小厚度可分别小于4mm和3mm。5.6.6湿甲板在连接桥下表面的铺层可考虑给予额外的防护,尤其是连接桥下表面与水面间隙很小的a)防护覆材的特性和连接方式应在相应的结构图纸上标明。b)如果采用机械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或其他方式,则应不破坏铺层结构完整性,或艇体水密完整性。艇体上的螺栓连接应减少至最少数量。任何通过螺栓连接的设计应确保对护套的破坏也应不损害防护覆材的水密完整性。5.7尾封板5.7.1尾封板的结构尺寸要求应不低于相邻的内侧艇底板或外侧舷外板的要求。5.7.2如游艇装备有舷内外机或喷水推进的动力单元,尾封板连接处及喷口的结构尺寸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确定。5.8梁腋加强5.8.1梁腋处应力可通过二维网格有限元分析法确定。计算模型横向延伸到箱型结构,纵向延伸到支柱体结构。所有的不连续点和镂空处理均应反映到模型上,以此确定在关键点处的剪切应力以及判断结构的疲劳强度应力。5.8.2在计算带板的有效宽度时,应考虑剪切力滞后的影响。7GB/T40528.1—20215.9下艇体5.9.1当下艇体结构的环状肋骨以及附连带板位于两道舱壁或横隔板之间时,下艇体壳板厚度可按照有限元分析法得到。结构失效模式定义为出现材料屈曲、肋骨失稳、肋骨间板壳失稳和横舱壁间板壳结构整体失稳。5.9.2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5.10特殊结构对于本文件没有确切要求的、但具备特殊结构的层合板部件,结构尺寸可根据有限元分析法确定。此类计算可按照本文件的基本原理、其他已获得认可的文件以及成功的范例来进行。6外板骨架6.1一般规定6.1.1除非本文件有特殊规定,确定外板骨架的结构尺寸时,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1.2本文件中的规定适用于横骨架式结构与纵骨架式结构。6.2外侧艇底纵骨6.2.1外舷侧底纵骨由底部横向强肋骨、实肋板、舱壁或其他主要构件作为支撑,间距应不大于2m。6.2.2外舷侧底纵骨在穿过支撑结构时要保持连续。6.2.3如纵骨的实际铺设情况不能满足6.2.2的要求,或是外侧底纵骨应在尾封板、舱壁或结构箱体边界处断开时,则骨材的末端应采用肘板与相邻结构进行有效的连接,以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并特别关注确保肘板位置的准确性。6.2.4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度的取值要求应根据公式(12)~公式(16)计算得到,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满足附录F中表F.1的载荷模型b)的要求。Ms=φMsl²p…………(12)式中:s———纵骨间距,单位为毫米(mm);le——纵骨有效跨距,单位为米(m); ——取值应满足附录D的要求,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F。=φspsle (13)式中:F₅——剪切力,单位为牛(N);φs——剪切力系数,取值应满足附录F的要求;…………8GB/T40528.1—2021式中:ts——帽型截面纵骨腹板剪切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F,——剪切力,同公式(13),单位牛(N);tw——纵骨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dw———纵骨腹板高度(如果腹板倾斜,则取有效高度),单位为毫米(mm)。最大允许剪切应力应不超过附录E的要求。式中:…………t₈——倒角型或T型截面纵骨腹板剪切应力,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最大允许剪切应力应不超过附录E的要求。式中:δ——纵骨挠度,单位为毫米(mm);…………(EI)。——总杨氏模量,纵骨连带其有效带板的杨氏模量总和,单位为牛四次方厘米每平方毫米(N·cm⁴/mm²);φ——挠度系数,应满足附录F的要求;最大允许挠度应不超过附录G的要求。6.2.5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满足附录E的要求,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3外侧艇底纵桁6.3.1外侧艇底纵桁由底部横向强肋骨、实肋板、舱壁或其他主要结构作为支撑,间距应不大于6m。6.3.2外侧艇底纵桁应保持连续并穿过支撑结构。6.3.3如纵桁的实际铺设情况不能满足6.3.2要求,或是外舷侧底纵桁应在尾封板、舱壁或结构箱体边界处断开,则骨材的末端应采用肘板与相邻结构有效的连接,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并特别关注确保肘板位置的准确性。6.3.4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3.5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中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4外侧艇底横向加强筋6.4.1外侧艇底横向加强筋指在局部支持艇底板,连续或间断的构件。6.4.2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b)的要求取值。6.4.3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9舷侧纵骨舱壁桁材舱壁GB/T40528.1—2021舷侧纵骨舱壁桁材舱壁6.5外侧艇底横向肋骨6.5.1外侧艇底横向肋骨是艇底板壳的支撑件,应有效连续并且在两端与舷侧肋骨和实肋板通过肘板相接。6.5.2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5.3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6外侧艇底横向强肋骨6.6.1外侧艇底横向强肋骨是支撑艇底板纵向构件的主要加强构件,且其两端与舷侧强肋骨和艇底实肋板连接并用肘板加强。6.6.2如强肋骨的实际铺设情况不能满足6.6.1的要求,或是外侧艇底强肋骨因为舱壁、整体液舱或其他原因需要与内侧艇底强肋骨断开时,则所有强肋骨的末端应与相邻结构有效的连接并用肘板加强,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并应确保肘板位置的准确性。所有的肘板应为“软趾”形式(设置方式参见图3),并应延伸到足够负担传递弯矩的合适的支撑构件为止。l|l|板板软趾肘板a)平面b)剖面c)剖面图3“软趾”形式6.6.3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6.4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7内侧艇底纵骨内侧艇底纵骨的尺寸应按照6.2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8内侧艇底纵桁内侧艇底纵桁的尺寸应按照6.3的要求进行,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GB/T40528.1—20216.9内侧艇底纵向加强筋内侧艇底纵向加强筋的尺寸应按照6.4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10内侧艇底横向肋骨内侧艇底横向肋骨的尺寸应按照6.5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11内侧艇底横向强肋骨内侧艇底横向强肋骨的尺寸应按照6.6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12外侧舷外板纵骨6.12.1外侧舷外板纵骨由舷侧强肋骨、舱壁或其他主要构件作为支撑,间距应不大于2m。6.12.2外侧舷外板纵骨应保持连续的穿过支撑结构件。6.12.3如外侧舷外板纵骨的实际铺设情况不能满足6.12.2的要求,或是需要在尾封板、舱壁或结构箱体边界处断开时,则骨材的末端应采用肘板与相邻结构有效的连接,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并应确保肘板位置的准确性。6.12.4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b)的要求取值。6.12.5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13外侧舷外板纵桁6.13.1外侧舷外板纵桁由舷侧强肋骨、舱壁或其他主要构件作为支撑,间距应不大于6m。6.13.2外侧舷外板纵桁应保持连续的穿过支撑结构件。6.13.3如外侧舷外板主要纵向加强筋的实际铺设情况不能满足6.13.2的要求,或是需要在尾封板、舱壁或结构箱体边界处断开时,则骨材的末端应采用肘板与相邻结构有效的连接,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并特别关注确保肘板位置的准确性。6.13.4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13.5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14外侧舷外板横向加强筋6.14.1外侧舷外板横向加强筋是指在局部支持艇底板连续或间断的构件。6.14.2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b)的要求取值。6.14.3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GB/T40528.1—2021距挠度比的要求。6.15外侧舷外板横向肋骨6.15.1外侧舷外板横向肋骨是处于艇底实肋板或艇底肋骨与甲板之间,结构延展连续的艇舷侧板壳的支撑件。外侧舷外板肋骨的末端应施加有效约束以防止发生扭转变形。6.15.2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15.3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16外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6.16.1外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是艇舷侧板壳纵向骨材的主要支撑件,结构延展连续。外侧舷外板强肋骨的末端与甲板横梁和艇底实肋板相接处应采用肘板给予加强。6.16.2如外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的实际铺设情况不能满足6.16.1的要求,或是需要在尾封板、舱壁或结构箱体边界等处断开时,则骨材的末端应采用肘板与相邻结构有效的连接,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并要严格要求肘板位置的准确性。所有的肘板应按照6.6.2的要求设为“软趾”形式,并应延伸到足够负担传递弯矩的合适的支撑构件为止。6.16.3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16.4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17内侧舷外板纵骨内侧舷外板纵骨的尺寸应按照6.12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18内侧舷外板纵桁内侧舷外板纵桁的尺寸应按照6.8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19内侧舷外板横向加强筋内侧舷外板横向加强筋的尺寸应按照6.14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20内侧舷外板横向肋骨内侧舷外板横向肋骨的尺寸应按照6.15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6.21内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内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的尺寸应按照6.16的要求进行,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GB/T40528.1—20216.22.2湿甲板纵骨应连续的穿过支撑构件。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b)的要求取值。距挠度比的要求。6.22.6湿甲板纵骨的结构尺寸应不低于6.17内侧舷外板纵骨的要求。6.23.1湿甲板纵桁由横向强6.23.2湿甲板主要纵向加强筋应连续穿过支撑构件。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s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23.5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6.23.6湿甲板纵桁的尺寸应不小于6.18内侧舷外板纵桁的要求。的载荷模型b)的要求取值。6.24.3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24.4湿甲板横梁的结构尺寸应不低于6.19内侧舷外板横向加强筋的要求。6.25.1湿甲板横框架是指支持湿甲板的有效连续的加强构件,且其在端部与舷侧肋骨或舷侧肋板的连接处应有肘板支撑。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25.3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GB/T40528.1—2021距挠度比的要求。6.25.4湿甲板横框架的尺寸应不小于6.20内侧舷外板横向肋骨的要求。6.26湿甲板强框架6.26.1湿甲板强框架是支持湿甲板纵向骨材的主要构件,结构上应连续并且在端部与舷侧强肋骨或舷侧肋板的连接处应有肘板支撑。6.26.2如湿甲板强框架的实际铺设情况不能满足6.26.1要求,或是需要在舱壁或结构箱体边界等处断开时,则骨材的末端应采用肘板与相邻结构有效的连接,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并应确保肘板位置的准确性。所有的肘板形式应按照6.6.2的要求设为“软趾”形式,并应延伸到足够负担传递弯矩的合适的支撑构件为止。6.26.3本文件对于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取值要求应根据6.2.4的公式得出,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6.26.4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6.26.5湿甲板强框架的尺寸应不小于6.21内侧舷外板横向强肋骨的要求。6.26.6连接加强甲板与湿甲板结构,以及承担横向全局载荷的主要强框架,还应满足抗扭的要求,抗扭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法校核。6.26.7应确保横向结构强度的连续性。所有的主要横向结构件均应连续的穿过内侧舷外板结构并连接到横向舱壁上,或是到每个片体中的主要构件上,按照图4所示。对于三体艇,主要横向构件应保持连续的穿过中央片体。另外,内侧舷外板被贯穿处应局部加厚不少于50%。增加板厚湿甲板图4湿甲板构件末端节点6.27特殊结构对于本文件没有明确要求的特殊结构,其尺寸可根据有限元分析法确定。GB/T40528.1—20217单层底结构及附属构件7.1一般规定7.1.1确定单层底结构及附属构件的结构尺寸时,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7.1.2应满足第4章所述的层板最小厚度要求。平板龙骨的尺寸应符合5.1要求。7.3中内龙骨7.3.1中内龙骨应沿艇长方向布置于每一个片体,与横向的肋骨、支撑横向构件的纵骨,以及上端跨度大于1.5m的实肋板相连接。7.3.2中内龙骨可采用间断或连续的帽型结构或带腹板的型材。如果骨材腹板不连续,通过增加肘板或骨材本身局部加强的办法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增厚面板的目的是保证结构强度的连续性。7.3.3中内龙骨的腹板高度应等于在中纵线处的实肋板高度。7.3.4对于帽型结构,腹板厚度tw应不小于公式(17)并满足6.2.4中公式(14)和公式(15)的剪切应力要求,或是按公式(18)计算结果,取两者的大者。腹板最小厚度应不小于5mm。…………(17)式中:tw——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dw-——无支撑腹板的高度,单位为毫米(mm);fw——腹板铺层的纤维成分,以重量计算百分比。tw=√kA(√Lr+1.37)…………(18)式中:kA——系数,取85/σ,σ。为层合板的极限拉伸强度,单位为牛每平方毫米(N/mm²);Lr同公式(1)。7.3.5中内龙骨腹板若为单板式层合板结构,厚度应为7.3.3要求值的2倍。7.3.6中内龙骨的截面积A,应不小于公式(19):A₁=1.18LrkA……(19)式中:A——中内龙骨的截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²);kA、σ,、Lr同公式(18)。7.3.7中内龙骨的截面积在艇肿0.5Lr以外的区域可减至7.3.6所要求的80%。7.3.8面板厚度tr不应小于中内龙骨的腹板厚度。7.3.9应满足6.8内侧艇底纵桁的要求。7.4旁纵桁7.4.1当实肋板上端宽度超过4m时,应在中纵桁两侧设置旁纵桁,旁纵桁的间距以及旁纵桁与中纵GB/T40528.1—2021桁的间距应不大于3m。旁纵桁应向艇首和艇尾方向延伸到舱壁、实肋板或其他主要横向结构件处为止。7.4.2机舱内根据主机的安装要求可布置旁纵桁。7.4.3旁纵桁端面积Af应不小于公式(20)计算值:式中:A₁——旁纵桁端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²);kA和Lk同公式(18)。7.4.4帽型结构旁纵桁腹板厚度tw最小值应符合7.3.4的要求,或经公式(21)计算所得值,两者取大者。腹板厚度应不小于5mm。tw=√0.66kALR…………(21)式中:tw——帽型结构旁纵桁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kA和Lr同公式(18)。7.4.5旁纵桁腹板如为单板式层合板结构,厚度应为7.4.4所要求值的2倍。7.4.6应满足6.8对于内侧艇底纵桁的要求。7.4.7水密旁纵桁,或是参与组成结构液舱的旁纵桁,应满足对于水密舱壁和深舱的要求。7.5横向实肋板7.5.1在横骨架式艇体结构中,横向实肋板应设置在每一个肋位和每一道横舱壁底部。7.5.2在纵骨架式艇体中,横向实肋板应设置在每一道强肋骨和横舱壁处,间距不超过2m。在主机座、推力轴承、支柱、尾鳍、触龙骨及前踵区域,应按照横向强肋骨间距的一半设置额外的横向肋板或横向强肋骨。7.5.3中心线处的实肋板总高度dw取值不小于公式(22)计算值:dw=6.2Lr+50…………(22)式中:dw——中心线处的实肋板总高度,单位为毫米(mm);Lr同公式(2)。7.5.4帽型结构横向实肋板厚度tw最小值应符合7.3.4的要求,或经公式(23)计算所得值,两者取大者。腹板厚度应不小于5mm。式中:tw——帽型结构横向实肋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dw同公式(22);kA同公式(18)。………………7.5.5横向实肋板如为单板式层合板结构,厚度应为7.5.4所要求值的2倍。7.5.6如果舷侧横向肋骨与横向实肋板相接并有肘板加强,实肋板高度可减少15%,并且实肋板厚度可根据减少后的实肋板高度确定。肘板厚度应和实肋板一致,边长则应与减少后的实肋板高度一致。GB/T40528.1—20217.5.7横向实肋板横截面积A应不小于公式(24)计算所得值:kA和Lr同公式(18)。7.5.8面板的层板厚度tf不小于腹板厚度。7.5.9应满足6.11内侧艇底横向强肋骨的要求。7.5.11横向实肋板顶部应从一舷至另一舷保持水平。在主机或齿轮箱纵桁之间的横向实肋板的高度与力学性能应不小于满足结构整体连贯性的需要或7.5.3要求的高度值的50%。为满足结构强度连续性,当横向实肋板高度降低时,其腹板厚度和加强面板应适当增加。a)层合板的各个铺层布置使任何铺层均引向层合板的外表面,见图5;不好的布置4不好的布置(右舷)c)应增加合适的防护层。GB/T40528.1—2021每个片体均应安装尾封板肘板。中内龙骨和旁纵桁应与尾封板框架结构采用坚固的肘板连接。纵桁面板应采用逐渐收缩的方式过渡到尾封板框架结构,见图7。在连接处应避免出现硬点,确保结构能有效传递弯矩。a)平面b)剖面图7与尾封板相连构件连接节点8双层底结构8.1一般规定8.1.1确定双层底结构的尺寸时,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8.1.2最小板厚应满足:用于单铺层和夹层结构的结构层合板应采用不少于40%(重量比)的机织或交叉层加固。GB/T40528.1—20218.2平板龙骨平板龙骨的宽度和厚度应满足5.1的要求。8.3中内龙骨8.3.1中内龙骨应贯穿艇长方向布置于每一个片体内。帽型结构的中内龙骨腹板厚度tw的最小厚度值应按7.3.4中公式(17)的规定,或由公式(25)或公式(26)计算得出结果,取两者大者。腹板厚度tw应不小于5mm。艇中0.4Lr范围内:tw=√kA(0.073Lr+3.64)……(25)首尾端:tw=√kA(0.073Lr+2.73)……(26)式中:kA和Lr同公式(18)。8.3.2如果中内龙骨为单板式层合板结构,厚度应为8.3.1所要求值的2倍。8.3.3中内龙骨的总高dpb应不小于630mm,且设有可通向双层底间各区域的合适的检查口。8.3.4应满足6.8内侧艇底纵桁的要求。8.4旁纵桁8.4.1对于单个片体内横向实肋板上沿跨距不超过4m时,不应设置旁纵桁。可在中内龙骨两侧设置竖向加强筋,并连接至横向实肋板,数量和位置由双层底结构布置情况确定。8.4.2当对于双层底结构,横向实肋板上沿跨距超过4m时,应在中纵桁两侧设置旁纵桁,旁纵桁的间距以及旁纵桁与中纵桁的间距应不大于3m。旁纵桁应向艇首和艇尾方向延伸到舱壁、横向强肋板或其他主要横向结构件处为止。8.4.3在主机下方的纵桁应从艇底板向上延伸至主机座顶板。纵桁高度不小于横向实肋板高度。主机紧固螺栓位置应靠近纵桁与横向实肋板。如果不能如此布置,应设置横向组合实肋板。8.4.4旁纵桁的腹板最小厚度tw应按公式(17)计算值,或经公式(27)计算所得值,两者取大者。腹板厚度tw应不小于5mm。tw=√kA(0.064Lr+4.32)……(27)式中:kA和Lk同公式(18)。8.4.5应满足6.8内侧艇底纵桁的要求。8.5横向实肋板8.5.1横向实肋板可以是单层板结构、夹芯板结构或是帽型结构,并应满足7.5适用的要求。8.5.2非水密帽型结构横向实肋板厚度tw最小值应按公式(17)计算值,或经公式(28)计算所得值,两者取大者。腹板厚度tw应不小于5mm。tw=√kA(0.036Lr+4)…………(28)式中:tw——腹板厚度,单位为毫米(mm);GB/T40528.1—20218.5.3如果横向实肋板为单板式层合板结构,厚度应为8.5.2所要求值的2倍。8.5.4夹芯结构的横向实肋板外部铺层厚度应至少为2mm。8.5.5应满足6.11内侧艇底横向强肋骨的要求。8.5.6横向实肋板应从中内龙骨至内底边板处保持连续。9舱壁与深舱9.1.1确定舱壁与深舱的结构尺寸时,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9.1.2非水密或半舱壁的结构要求和水密舱壁的要求是一致的。由非水密舱壁或半舱壁支撑的艇体9.2.1应在连接桥结构中设置纵向舱壁,防止左右横贯进水以及火焰和烟雾的蔓延。双体艇连接桥纵9.2.2连接桥纵向舱壁的尺寸的确定可按照与单体游艇舱壁相同的要求来确定。9.2.3应满足有关总体强度的要求。9.3.1连接桥横向舱壁的尺寸可按照单体游艇横向舱壁尺寸的计算方法来确定。9.3.2应满足有关总体强度的要求。9.4.1当连接桥结构内部的横向舱壁或深舱舱壁可辅助承载两片体产生的扭转或弯曲载荷时,水密舱9.4.2连接桥结构中间的纵向舱壁承担全艇纵向强度,应同时满足舱壁/深舱强度要求和总纵强度要确保整个结构的刚度能够达到最佳状态,以承担扭转和弯曲载荷。对于夹芯板的外层板的起皱和屈曲问题应给予适当的考虑。应避免结构性舱壁出现不连续性。9.5.1在满足总体强度要求的条件下可允许连接桥结构中设置通孔。舱壁开孔尺寸应不超过其高度的50%。夹芯板开孔的边缘应进行合适的增强处理,而单层板结构应进行密封。构成连接桥结构的舱壁应在甲板纵桁末端和载荷集中处采用有限元分析来确定加强的措施。GB/T40528.1—20219.7结构液舱/深舱与连接桥的复合结构如果连接桥结构作为深舱的一个界面,则该界面的结构尺寸应同时满足深舱和总体强度要求。10.1.1确定甲板结构的尺寸时,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10.1.2甲板结构应满足第4章对于最小厚度的要求。10.1.3主要的横梁与舷侧横向强肋骨的连接点处应提供合理的载荷分配,避免应力集中。10.1.4主要加强构件应保持结构连续,并在末端连接点处设置肘板加强,从而保证结构强度的连10.1.5次要加强构件应保持有效连续性,适用时在末端连接点处设置肘板加强。10.1.6连接桥构件计算所采用的设计载荷应考虑横向垂直弯矩及剪切力、片体扭转力矩、外部压力载荷以及适用时的内部载荷。甲板结构应满足总体纵向强度与总体横向强度要求。10.3连接桥层合板10.3.1连接桥层合板计算所采用的弯矩应不小于5.2.2的要求,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板架结构尺寸设计时,该弯矩同时适用于单层板结构和夹芯板结构。10.3.2强力甲板和露天甲板单层板的取值应满足5.2.3的要求,其中每一层加强铺层的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取值应满足5.2.3的要求,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10.3.3单层板最小厚度应不小于4mm。10.3.4夹芯板结构的强力/露天甲板的硬度、杨氏模量EI,内外玻璃钢层合板部分的厚度与夹芯材厚度的估算方法应满足5.2.5的要求。层合板每一层加强铺层的拉压应力取值应满足5.2.5的要求,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10.3.5作为夹芯板结构表层铺层的外表层和内表层最小厚度应不小于3mm和2mm。10.3.6如果该层板可满足所有要求的结构强度,且该层板还设有有效的防水层,并具备等效的抗冲击强度,则层合板的厚度可小于10.3.3和10.3.5所要求的值。10.3.7水密驾驶舱的结构尺寸应使其强度达到强力甲板或露天甲板同等强度。10.3.8露天甲板的工作区域应设置防滑表面。10.4.1对于连接桥主要加强筋的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要求应满足6.2.4的要求,其中设计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a)的要求取值。10.4.2对于连接桥次要加强筋的剪切力、弯矩、剪切应力和挠曲的要求应满足6.2.4的要求,其中设计GB/T40528.1—2021载荷取值应满足附录B对于非排水型游艇或附录C对于排水型游艇的要求,系数φM、φs和φ。应按照表F.1的载荷模型b)的要求取值。10.4.3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的要求。10.4.4加强筋截面的几何参数应满足附录H的要求,其中附连带板的等效宽度计算应满足附录I的要求。10.4.5当支撑结构可能发生过度的扭转与挠度,或是侧向压力分布不均匀时,以上所述结构尺寸可适当地增加。10.4.6当加强筋上有支柱一类的集中载荷时,该集中载荷应与侧向压力叠加考虑并进行强度计算,许用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极限值应按照附录E的要求取值,并应满足附录G的跨距挠度比10.4.7连接桥上如有舱盖等开口结构,则应满足附录J的要求。如果连接桥结构的设计、外形或比例非常规,则其尺寸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确定。上层建筑、甲板室、舷墙和支柱的尺寸要求可按照与单体游艇相同的程序来确定。GB/T40528.1—2021(规范性)最小铺层值最小铺层值见表A.1。表A.1最小铺层值位置铺层最小值Wmin夹芯材面板长度系数fis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外侧艇底板壳外层外侧艇底板壳内层外侧舷外板外层外侧舷外板内层湿甲板外层湿甲板内层连接桥外层连接桥内层混合式层合板的铺层最小值应根据等效原理分别考虑。对所有加强筋穿过处,或形成整体燃油舱及水舱的界面的层合板的最小厚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少于4.5mm,不考虑纤维含量。如果整体燃油舱和水舱的界面是夹心层结构,作为液体屏障的层压板最小厚度,应不小于4.5mm。如果真空试验证明其水密完整性以及冲击试验证明层合板的抗冲击性,其最小厚度可以为3.5mm。如果整体燃油舱和水舱的界限是单层板结构,在任何情况下液舱层合板厚度不小于5.0mmGB/T40528.1—2021(规范性)非排水型游艇艇体铺层设计要求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种类/位置游艇类型符号板材压力最小值符号构件压力最小值多体游艇艇底板基本艇型PBP取大者:3)H₁SfG₁CfpfPBF取大者:2)δ:HfSC₁pa具有水翼或装置PBP取大者:2)H₆S₄C:pPBF取大者:全浸没艇体PBP取大者:2)H₄S₄GfpPBF外侧舷外板PspPBPPsF内侧舷外板Psp取大者:2)1.6pwpp湿甲板处PsF取大者:2)1.9pwpp湿甲板处湿甲板Pcp取大者:PcF取大者:2)δH₆Sip构件露天甲板pwDP取大者:7PWDF取大者:7舱顶PCRP7PCRF7遮蔽甲板pIDP取大者:pIDF取大者:甲板室、舷墙和上层建筑PDHPHS₆G₁C₆PdwpPDHF内底板PIBPHS:pm十phPIBFδ(H₁Srpm十ph)水密舱壁和深舱舱壁PBHPPbhPBHFPbhG取值不小于1.0。GB/T40528.1—2021表B.1艇体构件设计压力(续)PBHF—舱壁构件设计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H——艇体附加标志因素,HSC取1.0,LDC取0.95,其他取1.0;LDC——轻排水量船舶,指船舶排水量△不超过D=0.04(Lr×B)¹.5,单位为吨(t),式中Lr为船舶规G—船舶航区限制附加标志因素,Gn——近岸的遮蔽水域,取0.6,Gp——离岸20海里及以内,取0.75,G₃——离岸150海里及以内,取0.85,G₄——离岸250海里及以内,取1.0,Gs——离岸350海里及以C-—艇型附加标志因素,双体艇取1.0,水翼艇取1.1,单体游艇取1.0,多体游艇取1.1,刚性充气艇取1.15,表面效应艇取1.0,小水面艇取1.0;Pm-—营运水线水动力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Pbh——舱壁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GB/T40528.1—2021决定排水型游艇艇体结构部件尺寸所采用的设计压力按表C.1选取。表C.1艇体构件设计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种类/位置游艇类型符号板材压力最小值符号构件压力最小值多体游艇艇底板艇体全浸没艇体外侧舷外板内侧舷外板2)1.6pwpp湿甲板处2)1.9pwpp湿甲板处湿甲板构件露天甲板77舱顶77遮蔽甲板甲板室、舷墙和上层建筑内底板水密舱壁和深舱舱壁G取值不小于1.0。PcF——湿甲板构件设计压力,单位为千牛G₁—-游艇航区限制附加标志因素,Gn——近岸的遮蔽水域,取0.6,G₂——离岸20海里及以内,取0.75,G₃——离岸150海里及以内,取0.85,G₄——离岸250海里及以内,取1.0,Gs——离岸350海里及以pd——砰击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Pp——湿甲板砰击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pm——营运水线水动力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GB/T40528.1—2021(规范性)艇体静水压力和波浪动压力取值要求D.1艇壳板压力D.1.1艇壳板包括露天甲板的设计压力应包括静水力因素和水动力因素的组合效应。另外冲击和砰击的影响同样应考虑,但应区别处理。D.1.2艇壳板采用的是由多个独立压力因素组合成的压力取值要求如下。适用于露天甲板的压力另D.2艇壳板静水力和水动力组合压力作用在艇壳板上静水力和水动力合成的总压力分布,见图D.1,组合压力分布ps,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取值见表D.1。图D.1静水力和水动力合成总压力分布GB/T40528.1—2021表D.1组合压力分布ps取值表垂直位置≈艇壳板压力pskN/m²当≤Tx十zk,即营运水线以下ph十pw当z=Tx十≈k+HwPd当z≥Tx十≈k+1.5Hw0.5pdHw———有义波高;pd于一露天甲板压力:ph——静水压力:Tx、≈和zk见图D.2。标引序号说明:Lw₁——水线长。BL———基线。F.P.——首垂线。Tx——在基线以上所测得的位于纵向位置的相对于营运水线的局部吃水应视为穿过艇中部型艇体底部的水平面。z——板架或板列高度的1/3。短加强筋取中点。长加强筋一般取中点,应特别考虑沿长度压力的显著变化。zk---龙骨下缘量至基线的垂直距离。D.3艇壳板静水压力作用在营运水线下艇壳板上的静水力导致的压力按公式(D.1)取得:pn=10[Tx—(z—zk)]…………(D.1)p——作用在营运水线下艇壳板上的静水力导致的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毫米(kN/mm²);Tx,之和zk见表D.1的说明。D.4水动力波浪压力D.4.1营运水线以下围绕艇壳板的水动力波浪压力相对运动分力pw,即当z≤T时,取pm、pp的大者。D.4.2营运水线以下围绕艇壳板的水动力分力pm,按公式(D.2)计算:pm=10f₂Hm…………(D.2)式中:pm——营运水线以下围绕艇壳板的水动力分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毫米(kN/mm²);fz——垂直分力因素Lw——水线长,单位为米(m);Xm=0.45—0.6Fn,但不小于0.2;Cw—-—波浪水头高,cw=0.077Lw(Cb+0.2)0.3e(-0.0044Lw),单位为米(m);Cb——方形系数;k,——部分浸没艇体的双体艇或多体游艇取2.55,全浸没艇体的小水面艇或多体游艇取2.10,有水翼或其他提升装置的水动力支撑艇取1.5;Xw——至尾端点的水线长,单位为米(m)。营运水线以下围绕艇壳板的水动力分力pp,按公式(D.3)计算:pp=10Hpm式中:pp——营运水线以下围绕艇壳板的水动力分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毫米(kN/mm²);,但不小于fi√Lw;fi——当Lwi<60时,取0.6;当60<Lw≤80时,取1.5—0.015Lw;当Lw>80时,取0.3。D.4.4有义波高的极限高度在设计吃水以上时,Hw按公式(D.4)计算:Hw=2Hm…………(D.4)式中:Hw——有义波高的极限高度,单位为米(m);D.5露天甲板和遮蔽甲板上的压力D.5.1作用在露天甲板上的压力pa可按下列要求取值。D.5.2作用在露天甲板和遮蔽甲板上的压力pwh,在排水模式时应按公式(D.5)取值:pwh=fl(6+0.01Lwi)(1+0.05F)+E………………(D.5)GB/T40528.1—2021式中:Pwh———在排水模式时作用在露天甲板和遮蔽甲板上的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fi.——露天甲板的位置因素,对露天甲板,从尾端点至0.88Lr,取1.0;从0.88Lr至0.925Lr,取1.25;从0.925Lr至首端点,取1.50。对遮蔽甲板,f取1.0。P———泰勒商●V——允许速度,单位为节(kn);E——修正系数,对露天甲板,,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但不必大于3;Lw同D.4.2;T夏季吃水深度,从龙骨上缘开始计量,单位为米(m)。D.5.3作用在露天甲板和遮蔽甲板上的压力pw,在非排水模式时应按公式(D.6)取值:pw=fl(5+0.01Lwi)(1+0.5av)+E………………(D.6)式中:Pw——在非排水模式时作用在露天甲板和遮蔽甲板上的压力,单位为千牛每平方米(kN/m²);a、——重心纵向位置的垂向加速度,单位为g,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²)。a、对非排水型多体游艇按公式(D.7)计算:fa——艇体形式加速度因子,有水翼或其他提升装置的水动力支撑艇取2.7,全浸没艇体的小水面艇或多体游艇取3.6,部分浸没艇体的双体艇或多体游艇取4.5;BM--—重心纵向位置的艇体或支杆的总宽度,不包括隧道,单位为米(m);H₁/3——设计有效波高,单位为米(m);θp--—重心纵向位置的触部升高角度,但不必大于30°,单位为度(°);a、对排水型游艇按公式(D.8)计算:式中:Lw和P同D.5.2。…………(D.8)a、对露天甲板,应不小于1.0,但不必大于4.0;对遮蔽甲板,不必大于1.0。GB/T40528.1—2021(规范性)许用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极限值取值表许用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极限值为层板在第一层失效时的最终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乘以表E.1中表E.1许用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极限值取值表极限应力系数拉伸应力压缩应力剪切应力艇壳板a)艇底板0.280.280.250.25b)舷外板0.330.33—0.300.30—0.250.25—艇底结构a)次要构件0.330.330.330.300.300.30b)主要纵桁和强框架0.330.330.330.330.330.33舷侧结构a)次要构件0.330.330.3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