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篇_第1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篇_第2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篇_第3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篇_第4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篇一关键词:铁路法,现代企业制度一、重新界定我国铁路企业的法律地位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企业兼有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集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于一身,带有浓厚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军事化管理性。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上述性质仍然有所保留,严重束缚了我国铁路企业的角色定位和市场化步伐。1990年的《铁路法》规定,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既是铁路企业,又是行政机关。由于铁路局和铁路分局的双重法律角色,致使立法者很难在《铁路法》中明确铁路局和铁路分局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还是法人的分支机构。《铁路法》对这问题未置可否,就为铁道部与铁路局、铁路分局、铁路段、站之间法律关系的理顺带来了难度。这涉及到是用公司法,还是用行政法来解释上述法律关系。选择后一思路,用行政层次和行政级别调整铁道部与铁路局、段、站等之间的法律关系,势必会冲淡其作为市场主体的法律色彩;选择前一思路,将铁路局、段、站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轨道,则不仅法律关系明确,而且有利于推动铁路企业的市场化、法人化过程。现行立法在界定铁路企业的法律地位时,不仅条文过简,也没有指明铁路企业的改革方向。现实中,铁道部既是铁路行业的主管部门,享有行政权力,也是具有垄断性的企业,对于运输行业的经营管理享有一系列民事权利。因此,铁道部的法律地位既不能单纯地界定为行政机关,也不能单纯地界定为民事主体。这种亦官亦商的法律角色成为我国的一大特色。铁路运输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我国的铁路企业需要大的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必须按照民事主体与行政机关角色分离的原则,大胆推进铁路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把铁路企业从亦官亦商的行政性公司改造成以营利为目的民事主体和市场主体。二、积极推进现有国有铁路企业的公司制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并明确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国有铁路企业也要毫无例外地投身于公司制改革。问题在于,把国有铁路企业改组成哪种形式的公司?我国《公司法》第64条规定,国务院确定的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应当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但是,何为特定行业,铁路运输算不算特定行业,立法上缺乏明确规定。因此,:口果把铁路运输理解为特定行业,那么国有铁路企业就要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不能改组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更不能改组成为上市公司;如果把铁路运输理解为非特定行业,那么国有铁路企业就不必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而可以改组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笔者认为,铁路运输企业不属于《公司法》第64条所称的特定行业。理由是:(1)铁路运输也是运输产业一种。既然我国的公路运输企业和民航运输企业可以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运输也可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铁路运输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更适合于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式。(3)在许多西方国家,铁路采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不少原先采取国有公司形式的铁路也在施行民营化或私营化。日本的国铁实行股份公司化即是一例。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家经营铁路企业往往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而铁路企业的效率低下也是我国国有铁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4)限制国有独资公司适用范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向。《决定》指出,“股权多元化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将铁路运输企业理解为非“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既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也有利于保持市场活力,又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铁路运输行业也应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大力调整铁路运输产业中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具体说来,在铁路运输业竞争性较强的地区和亚产业,国有投资可以适度退出,不持或者少持铁路企业的股份,鼓励社会公众的资本踊跃进入该地区和亚产业,这样既可减轻国家的投资负担,盘活国有资产,防范国家的投资风险,也可以刺激社会闲散资金转换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创造财富的机会。在铁路运输业竞争性较差的地区和亚产业,国有投资力度可以适度加强,乃至实现100%的控股,设立国有独资公司。当然,国有铁路企业改制成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乃至上市公司,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经营行为自然而然地规范化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就一劳永逸地科学化、民主化了。实际情况是,我国少数已经改制的铁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违法违规现象。仅有公司之名,而无公司之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公司法》、《证券法》和相关的商事、经济法规。三、推动我国铁路企业职工持股制度为了实现职工持股,不少国家专门通过了立法,或者对现有的公司立法进行了修改。我国在国企改革的实践中推出的职工持股试点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我国铁路企业目前有职工30万。为了使铁路企业不仅实现制度上的创新,而且实现科技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有必要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措施,在铁路行业推行职工持股。至于职工持股的方式可以考虑以下两种:一是由职工个人自己出资购买铁路企业的股份,二是将铁路企业存量净资产中与职工直接贡献相对应的一部分量化到职工个人名下。笔者认为,第一种方式固然无可厚非,第二种方式也有其合理性。我国铁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到今天,是与广大铁路职工的忘我劳动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的。将广大职工创造的铁路企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折算为职工的出资,并赋予其相应的股东权,不仅不是蚕食国有资产,分光吃尽的行为,而是调动铁路职工积极性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增强铁路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杠杆。在铁路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要注意协调好职工根据其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与职工根据其股份获得的股息红利之间的比例关系。因为,如果职工的劳动报酬在其个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过高,职工持股对于职工来说也就没有任何动力;但是,如果职工的股息红利在其个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过高,职工就会丧失作为劳动者的应有动力和压力。笔者认为,职工劳动报酬与其股息红利之间的关系确定为6:4似乎较为可行、公平。为了鼓励铁路职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个人和子孙后代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保护财富,应当允许职工持有的股份可以继承和转让。此外,在铁路企业推行职工持股,还要妥善解决好下述法律问题:职工股代表如何进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行使其股东权的问题;职工持股会的地位如何界定的问题;职工持股总数占公司股份总数的股权结构问题等。四、铁路运输主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对铁路运输业的依法干预,包括宏观调控。铁道部无疑是代表政府对铁路运输业行使宏观调控和其他干预职能的最佳人选。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越是发达,就越是要加强铁道部对全国铁路运输产业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因此,铁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铁路主管部门完善行政干预职能是并行不悖的。为了保持铁道部作为行政机关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纯洁性,应当剥离铁道部的企业职能,恢复铁路企业的私法自治,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实质是,区分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企业与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行政机关。铁路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既为股东创造最大限度的投资回报,也对股东之外的利害关系人承担社会责任。要彻底斩断铁路企业与铁路主管部门之间的脐带,必须实现各级铁路主管部门同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直接管理的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脱钩。强调政企分开,不仅不是削弱了铁道部的职能,而是保障了铁路主管部门的超脱性、独立性、公正性,有利于铁路主管部门集中精力行使行政权力,从而规范和保护铁路运输行业的经营活动。当然,铁道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机构,行使铁路运输监管的行政权力。五,设立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思考铁路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仅仅强调铁路主管部门行政权与铁路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铁路主管部门行政权与国家股东权的分离。因为,股东权属民事权利之一种,与行政权有着本质不同。在我国长期不区分国家行政权与国家所有权的特殊背景下,为避免因行政权与国家股东权的错位而导致权利与权力的滥用,尤其是权力寻租现象,必须强调铁路行政权与铁路企业的股东权由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分别行使,铁路主管部门只享有对铁路运输行业的行政权。至于国家投资设立国有独资铁路公司,或者参与投资设立的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作为出资者享有的股东权则应当由作为企业法人的国家股东权机构代为行使。为避免在体制转换期间由于权利主体和人的缺位或虚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建议国家成立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家股东权的人之一,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统一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独资、控股或参股铁路企业中的国家股东权,包括参与公司利益分享的自益权、以及参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共益权。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必须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用够用足股东的各项权利,尤其是独立代表国家股东推荐董事候选人和监事候选人的权利,以及代表国家股东取得股利的权利。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既可适时出售国有股份,也可适时买入具有投资价值的股份,做到进退自如。为配合国家发展“四跨企业集团”的战略,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当按照母子公司的投资链条,作为大股东参与发起设立或组建子公司,然后再由子公司控股或者参股孙公司、曾孙公司等,从而形成以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核心以铁路运输公司为骨干、以股东权为联结纽带、以横向经营与纵向经营相结合为经营战略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界的公司集团。但是,为防范国家在铁路运输行业的投资风险,有必要限制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链条。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作为民事主体的国家之间是一种基于委托合同而产生的关系。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应当严格履行作为人的各项法定和约定义务,包括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于过错而导致国家股东权受侵害固有资产流失的,应当象普通的人一样,对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承担损害赔偿的范围坚持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赔偿原则,有多少损失,就应当赔偿多少。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有过错的公司董事和经理行使追偿权。同时,为了鼓励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创业精神,应当适度导入经营判断原则。铁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获得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之后,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出现决策失误时,即使给国家股东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也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六、结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篇二通过改革与调整,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到83.7%,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移动等一批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标志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实质性重大进展。长期以来,企业只生不死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企业内部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基本建立。1998年到2024年的4年间,国有企业通过优化结构和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度减少,职工下岗累计达2550万人,不仅大大缓解了企业人浮于事的状况,也表明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为了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企业制度创新,我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经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少到29个。国务院各部门将200多项职能交给企业、中介组织或地方承担。6408户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办的经营性企业和297户军队保障性企业移交地方,530个中央党政机关所办的企业和经营性实体与其脱钩,共涉及资产12436亿元,职工338万人。国家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促进企业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国务院和各地确定的2500多户试点企业,大部分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从1998年到2024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上市的有406家,到境外上市的有22家。各地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国务院批准了27户中央直接管理的、基础较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允许和鼓励地方进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试点,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国务院先后任命了75名监事会主席,陆续向182户国有企业和一批银行、保险公司等派出了监事会主席和监事。中组部、国家经贸委等7部委还选择了一批在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试点,以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篇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随着产权制度的提出、高校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而产生的,已经成为高校产业化组织的重要形式。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转轨过程中遇到的制度障碍,指出现代企业制度是规避高校经营风险,实现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剖析了高校企业运行制度中的问题,并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关键词】资产经营公司;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在积极发展与规范管理高校产业的背景下,建立的高校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由高校出资设立的法人独资有限公司,是学校投资产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控制产业股权,在制定校办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学校资源、调整后勤产业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充学校经费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现阶段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发展的制度障碍高校校办企业在高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校发展壮大的需要,学校自身经营管理中的产权关系不顺畅、管理制度不规范、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逐渐暴露,不论从发展高校资产理念的角度,还是从优化配置的角度考虑,学校自身对资产的经营都是应当被逐渐摒弃的,在充分考虑创新能力偏低和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的事实基础上,校办产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应当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一)企业与高校之间定位模糊不清。传统的校办企业市场定位模糊,企业发展没有切实目标,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大,只要是盈利的部分都纳入校办产业来管理,既模糊了学校本身的功能定位,又混淆教学与后勤之间的界限。很多高校把技术含量薄弱、竞争力弱的项目都划归到校办企业当中,造成了校办产业资本投入不合理,结构层次不清晰,流动资金匮乏,资金周转困难,严重造成资产缩水、资不抵债,财务风险扩大,有些甚至通过学校资产弥补校办产业经营不善的空缺。(二)资产名义划归没有改变实质。不少高校在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后勤集团和资产经营公司“双重管理”的模式,且在分工的过程中,权责不明晰,职能不明确,有的从名义上直接将后勤集团划归资产经营公司,却没有改变后勤集团操纵管理的实质;有的学校直接由高一级别的行政领导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其实质还是事业编制人员参与管理,在管理上造成上下权属不清,从而加大了改革后的管理难度。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股份属于国有,在股权的控制方面,一般采用董事会管理的方式,那么国有股权管理权限的转移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将全部股权的行使权限交由董事会履行,那么董事会就控制了股权的所有支配权,国有资产的监管将出现困难;如果将部分管理权限交由董事会,在经营中将可能会造成行政权力支配过多、内部人员控制、管理混乱多头,背离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三)经理人选拔机制不健全。不少高校设置了校企法人治理机构,但是董事会、股东会人员大部分由行政人员兼任,以行政命令而非议事规程管理校企。校办产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其他岗位上调配、转移过来的,非科班出身,有很多缺乏市场管理和开拓的经验;从财务和审计方面看,会计和审计从事业单位本身分流而来,缺乏企业会计核算能力,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税收审计缺乏经验;从创新的角度讲,高新校产项目发展缓慢,科技产出和成果转化率较低,管理人员的眼光有时无法发现市场规律,寻找到具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好项目,从各个角度制约了校企的发展速度。(四)经营性资产划转不完善。不少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组建了资产经营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设置了管理层的组织结构框架、完成了资产经营公司的改制工作。但是并非校内所有经营性资产都回归资产经营公司,例如研究所、宾馆等投资股权等经营性资产,资产既没有向公司划转,也没有进行委托经营,仍然沿袭由后勤集团管理按照原有体制运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校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够彻底、内涵建设仍然有待加强。(五)法人自治机制待增强。学校经营性资产应当与学校非经营性资产各成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独立运行,独立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之外,需要在实际上而不仅仅是形式上遵循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法人治理机制。(六)缺乏有效监督。由于学校行政管理和校企管理本身界限模糊不清,因此,审计和监督概念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中运行的意识就比较淡泊。有些资产公司对下属企业进行的仅仅是名义上的管理,或者年底财务报表数据的管理,并没有对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或者不知道如何监督,这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根据教育部(教技发[2024]2号文件、教技发[2024]1号)文件精神,高校逐渐改革事业单位法人身份直接办企业的管理体制,组建一人独自性质资产经营公司,将所有经营性资产划归到资产经营公司经营,逐渐过渡到校产全部资产归资产经营公司经营,并逐渐构建起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为框架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体系,由其代表学校对学校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是避免高校资金浪费流失的必然选择。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拥有许多宝贵的资源,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中,这些资源大多都被闲置或浪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市场的调节方式进行经营,对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能使这些资源被重新开发,发挥应有的市场效应,最大限度避免了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二)现代企业制度是加强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将高效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将学校教学管理与资产管理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划分,通过责任制的方式,明确了资产管理的权力和范围,有利于学校明确各部门职能,为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保障,有利地促进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提高了高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三)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使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坐、等、靠财政拨款的局面,部分解决了高效资金流转的问题,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资金支持。资产经营公司跳出了仅仅依靠行政管理的藩篱,迈出了专业经理人经营学校资产的重要一步,更有力促进了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三、现代企业制度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行机制的建立随着教育部高校产业规范化要求,校办产业的内涵不断扩大,经营和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与学校资源相结合的由学校控股、参股,甚至提供服务等方式都逐渐应用到校办产业的经营和管理上。有些学校探索性将其持有企业股权和经营性资产无偿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学校除对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外,不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投资和从事经营活动,学校作为资产经营公司的唯一股东,以其全部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并依法享有股东的各项权利。全部资产为法人资产,用以从事资产经营管理、承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责任。在运行中,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治理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一般由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会职能,设置资产管理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公司董事会行使股东会权利,决定公司的各项重大事项和决策,但是在委托经营性质下,资产经营公司的合并、分立,发行债券,增加或者减少注资等必须报批由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学校授权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权利,对资产经营公司的重大事项提出决策意见。由高校指派一名成员担任董事会董事长、根据职能需要设置副董事长,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指派董事会成员。董事会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资产负责,拟定资产经营公司计划和投资方案,组织召开董事会会议,向所属高校报告决议执行情况,报告利润分配和亏损弥补方案。但是由于董事本身与高校有着较深的渊源,为了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高校也会选用资产经营公司之外的权威人士担任公司董事。在董事会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一是要建立董事分权制衡机制。防止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生,主要从避免职能人员一人多职的角度进行约束;二是要设置专门委员会,以提升董事会运营效率,一般可下设职能委员会,包括提名委员会、薪酬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就专项职能向董事会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三是改善董事用人制度,采用评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董事,加强对董事选拔机制的确立,选拔适岗、实用、专业程度强的专业人才担任公司重要职务,明确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监事职责。(二)改进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经营策略。董事会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核心,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效率的高低也主要由其层次和水平决定。因此,董事会应具备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去承担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责。1.优化董事会结构。董事会由一名董事、若干名副董事及董事会成员组成,董事由高校党委指派,副董事从董事成员当中选举产生,董事应当包含一定数量的职工代表。在选派和选举的过程中,要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佳,让真正具有高度责任心、商业判断能力强、专业财务知识、高业绩的资历、行业前瞻性和危机反应等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2.明确利益关系。在充分认识董事会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明确几方权、责、利关系。一是明确董事会和学校的定位。由于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的资产归学校所有,在经营计划和决策建立方面,常常受到学校行政命令的干预,但是现代企业制度本身要求公司的经营应当是独立经营、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因此,高校领导层要摒弃传统观念,给予董事会充分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利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充分行使职权。二是处理好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关系。董事会的重要的计划、决策及公司经营事项是通过经理层完成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和被的关系,董事会授予经理层一定范围内的职权,并积极支持经理在规定范围内执行权利;经理在职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权力,完成董事会交代的工作任务,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工作进度,提出工作建议,而董事会应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创造条件支持经理层负责而积极地行使执行权。三是处理好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董事会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等进行监管,确定董事会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范围内行使职权。(三)坚持特色发展,构筑创业平台。高校的主要特色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作为高校的下属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色。高校资产公司应当围绕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思路,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和学科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移的孵化器,实现学校创新成果与企业、资本等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高校资产公司应发挥创业平台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校内资源设备创设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鼓励师生科研成果的校内转化;另一方面,利用校内资源优势,加强与外部企业多渠道合作,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四)善于进行资产管理风险评估。较为准确对学校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是降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强对内部管理人员的风险评估水平培训,掌握基本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资产和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谨慎经营,主动规避风险;二是加强与市场评估机构的合作,通过其专业的评估,将高效资源风险与市场走向进行分析,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进一步确定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思路,保障学校教学事业的正常发展。高校资产公司一方面坚持稳健经营的策略,另一方面应当建立起风险防控体系。除了要使经营者时刻保持风险意识之外,更要关注行业动态,根据高校产业的业务特点,适时调整战略规划和发展重点,通过售、转、清算等方式摒弃负债大、高风险的行业;对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积极跟进,重点发展与学校优势相关的网络教育、职业培训、科技转化、资料出版等行业,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五)完善高校资产经营监管运行体系。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通过董事会委托经理经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为了确保公司按照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监事会的设置必不可少。监督管理的过程是被委托人提供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给委托人,委托人根据信息对委托人业绩优劣进行判断,以维护自身利益。目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行政干预过强,有时监管仅停留在看年度财务报表基础上,没有实现切实的干预,要摒弃政企不分引发的种种弊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现行政监管向依法监管的过渡。转变监管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公司监管,保障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过渡过程中采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方式,采用内部审计或者具有审计资格的机构审计的方式,实现资产经营管理目标。2.建立完善的信托责任制度。在目前的资产经营公司经营中,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学校行政的干预,选拔经理人的机会主义仍然较重,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产使用效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应当通过HR或者经理市场直接选拔优秀人才,确保国有资产的信托管理责任,形成约束奖励机制,保障委托人合法利益。高效资产经营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机制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能够成功地实现高校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能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鉴于其运用于高校经营的时间并不长,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应善于发现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着力地对高校资产经营进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创新,促使高校的资产经营和市场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实现高校发展的最大收益。【参考文献】[1]温娟.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24[2]郑春雷,张前德.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24[3]李袅鹰.从大学职能变化看高等教育属性变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沈永祥.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24[5]李美端.创新高校资本运营管理途径[J].中国农业会计,2024[6]管素英.新形势下的高校资本运营管理[J].经济师,2024[7]韦立平.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24[8]孙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性质和定位探讨[J].现代商业,2024[9]杨红.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探析[J].广东科技,2024[10]顾柳珍.充分发挥资产经营公司职能,保障高校科技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2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范文篇四内容提要: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用法律规范来确立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更要求通过法律对企业产权的确认调动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及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来创造企业活力。因而,构建国有企业法律体系以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着眼企业增量利益的调整,确认劳动者、企业家、技术人员产权以激发企业活力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立法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关企业的各种制度的总称。[1]由于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企业制度。具有其固有的优势,有利于使国有资产决策和利用分散化、民主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决策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化、正规化的惟一途径。问题是目前的企业法、公司法和民法以及劳动法都只是从把国有企业重构为一个独立的经营者市场主体这一层面来规范国有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偏重于明确企业的民事或商事主体地位。也就是在没有把国有企业内部关系调整好(政策性、社会性负担没有剥离、自生能力、内部活力没有产生)之前就把他们推向市场,让他们去与形式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具有“狼”性的非国有企业去竞争,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徒具公司制的形式,而人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跟以前一样。要么是政府的执行机构,要么“内部人控制”,无法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我国企业立法不完善性有关。笔者认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立法应该:1.在法律体系上应以投资责任作为分类标准,体现企业主体平等性。我国企业立法单从体系上看是较为完备的,以所有制为标准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乡镇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外资企业法等;以投资者责任为标准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但是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对同一企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调整而且其规定相互矛盾。例如: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与公司法之间、独资企业与私营企业法之间都存在这种问题。二是法律条文在各企业立法之间重复较多,浪费了立法资源。三是各企业主体地位不平等。有的企业享有较多优惠政策,造成企业之间形式上和实质上的不平等。基于此,现阶段做好企业立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梳理。理清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漆多俊教授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即把企业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分为并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而对《公司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之间的关系、《公司法》与外资企业法之间关系、《合伙企业法》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民法通则》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明析的分析。[2]但是,这种分析框架中最为关键的一般法与特别法、普通企业法律形态与特殊企业法律形态的划分标准并不容易掌握。且这两种关系是否一定是在效力等级相同情况下才能使用,由于其提供的例子全部是同一效力等级,又没有作出说明。如果是,那末这种分析框架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如果不是则如何建立这种分析框架。只有在对现行的企业立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十分明晰的了解才能对现有的企业立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相互之间界限分明、覆盖全面的企业法体系。第二是设立法制的价值取向。我国现行的设立法制是以交易安全为价值取向而牺牲了经济效率。企业设立的特许主义与核准主义还是主要的准则,程序繁琐,耗时费财;立法内容多有重复且规定严格的法定资本及其交付期限,实行实缴资本和资本维持制度以及对企业经营范围严格限制;企业设立主体的法律责任偏重。在注重交易安全的同时失去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效率。而且过分地注重交易的安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因为只有效率法则才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法则。谁没有效率谁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立法应该效率与交易安全并重,让企业的设立主体有多种选择,既能灵活的设立,同时又能顺利的退出;把市场准入制度与企业设立准则主义结合起来;合理分配企业设立主体与中介机构及国家主管机关的设立法律责任,真正提高企业交易安全。针对国有企业立法有的学者主张采用特殊形态企业立法,名称可以为公营企业法、国有企业法或国有企业改制法;有的学者则主张只按投资者责任立法,不单独针对国有企业立法。笔者认为既应考虑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有很多国有企业要承担国家的战略和社会责任,不能采用公司制,只能采取国有国营的形式。又要考虑到我国已加入了wto,对国内外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需要平等对待企业、实行无歧视立法。因此,将外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法等分解整合到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国有国营企业法、股份合作企业法中,再辅之以国有资产管理法及特殊行业准入立法。基本上可以既保证了立法的统一性,又体现了企业的平等性。目前,国有企业在许多方面难以与非国有企业实质上平等,非国有企业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又占有了先发的优势(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依据《公司法》第21条规定,国务院应对国有企业改建为公司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办法作出统一规定,如不能作出统一规定则应依据实际情况作出指导性意见。其原则是体现平等性。这是国有企业在第一层面上重构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才能培育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经营者和市场竞争者。只要存在特权就很难转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2.企业立法在理论上着眼于企业增量利益[3]调整。目前我国企业立法受民法理论影响较大,重点是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立法是主流,就是1993年出台的以投资者责任形式的企业立法《公司法》也主要界定投资者的所有权(股权)与企业经营权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虽然涉及了股息的分配,它只是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没有涉及投资者、投劳者、管理者(严格意义也是投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1)民法理论对增量利益的调整采取理论逻辑是:确定物权所有者物权产生法定孳息(民法上把企业经营利润作为法定孳息)物权所有者享有法定孳息的收取权。但这种调整方法只能适用于农业社会时期工厂的所有者、经营者甚至生产者三者合一的时代,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产的社会化和信息化,以这种调整方法来调整企业利益的分配根本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第一是忽视了增量利益产生的劳动的存在。物是不能自行增值的,资产只有投入运营,在生产环节产生增量利益。而活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是只重视有形资产,忽视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在二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大的作用。二是知识工人在职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跟企业中知识工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密切相关。而我国企业法并没有承认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性质(有的学者以人力资本的概念来代替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的产权)否认其参加利润分配的权利。就是对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也是采取限制的态度。公司法对专利、工业产权、信誉(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0%,高新企业不超过30%。第三是否认了按劳分配,实质是按资分配。目前,我国企业法所体现的分配关系还是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得利润、工人得工资。(2)企业法理论应该是着眼于增量利益的调整(但并不否认对存量利益的界定),通对企业内部增量利益关系的调整调动投资者和投劳者的积极性来注入企业的活力。这是企业立法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通过法律界定投资者以决策劳动和资本所有者两重身份取得利息和部分利润,管理者以管理劳动以及形成的无形资产所有权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技术人员以其科技劳动和技术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普通劳动者以其生产劳动取得部分利润索取权。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职工参与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多种途径:一是利润分享制。在美国、法国和英国普遍实行:在法国,199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人数达到1400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60%;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有15%的公司实行了利润分享制,参加人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2%;英国政府1978年制定了利润分享法规,1980年参加利润分享的职工达到51万人[4]而且这部分收入可以享受法律的税收优惠。二是企业价值分享制,即采取股票期权方式对企业的价值的增值分享的制度,199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1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3%的公司授予全部职工股票期权,[5]80年代英国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授予职工股票期权。[6]三是企业所有权分享,即职工持股计划(esop)。四是管理权分享制。职工根据法律或有关规定参与企业管理,代表全体职工利益,主要在德国普及,1976年德国颁布的《共同决定法》规定,职工在2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相当于董事会)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比例为各占50%。[7]企业职工通过参与利润的分配使企业的所有者与职工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应以各自的贡献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社会主义法律也应该给予明确的确认,确认其劳动力所有权(包括企业家产权)同资本、技术、信息共享利润分配。3.在法律制度上应通过企业家产权制度、劳动者劳动力所有权制度、技术产权制度的确认及对企业税收优惠制度的实施,引导企业进行各种形式按劳分配制度和按要素分配制度,施行投资者、投劳者的利益制衡的各种公司法律制度,重构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1)企业家产权制度。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主体。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是解决我国企业家资源稀缺和国有企业企业家行为失范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要条件。确认企业家产权制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确认企业家阶层的法律地位。法律上有阶级划分,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有职业划分,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但没有根据所有权和经济职能进行的阶层划分。如雇主和雇员,董事、经理和雇员的划分。法律地位不明确,也就谈不上权利与地位及法律上的保障,鲍莫尔(baumol)提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主要不是处决于该社会企业家资源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社会的制度机制对企业家资源[8]的引导和发挥。并提出三条定理:各时代各社会间,决定企业家资源各种用途酬劳的游戏规则;各个社会企业家资源应用的方向因上述游戏规则的不同而不同;企业家资源在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的应用配置。即用法律确认适合企业家资源向生产领域配置和应用的游戏规则是社会发挥企业家生产力作用的首要的制度条件。因此,明确确认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并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是企业家产权制度的确认的首要条件。二是企业家产权的内容包括经营权、管理创新所有权、信息所有权、企业家以自己的经营形成的无形产权。法律确认企业家产权内容的合法性并赋予其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法律制度设计上,是以企业家产权可以作为出资的形式-产权股份化方式参与剩余索取还是在公司章程中以契约(合同)方式参与剩余索取;是以强制性条款规定企业家产权还是用任意性条款来确认企业家产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欧美公司法对此规定也不尽一致。三是企业家市场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家产权的界定和定价。国有企业的企业家90%以上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任命的。对企业家的评价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而政府对企业家的评价实际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务员考核,不能体现企业家的产权价值。目前,国有企业中进行试点的“年薪制”,“股票期权制”以及“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控股收购”或“管理者收购”。实际就是对企业家产权取得剩余索取权的承认。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形成企业家与所有者和企业利益的长期相关和一致性。使企业家剩余控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尊重企业家的劳动成果,发挥其创新、开拓精神,塑造企业的活力机制。(2)劳动者产权制度。劳动者的劳动包括投资者的决策劳动、经营管理者的指导与协调及监管劳动、技术人员的脑力劳动及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或服务劳动。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已包含在企业家产权中,技术人中的脑力劳动分两部分进行确认,一部分是技术人员的创新劳动的结果: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法律上已给予确认。另一部分内化于技术人员劳动中科技劳动在法律上也应给予确认(将在下面技术产权中予以阐述)。因此,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