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保卫马克思》一
写作背景20世纪中叶,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解释中,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把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即《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对立起来,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背叛了其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变成了一个实证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为了经济学而牺牲了哲学,为了科学而牺牲了伦理学,为了历史而牺牲了人,因此,必须以青年马克思取代晚年马克思;二是从青年马克思出发来解释马克思的思想,力图建构一个所谓的统一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法国,一方面,萨特、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以及“西方马克思学”代表人物吕贝尔等人强调马克思思想的人本主义特征,由此导致人本主义在法国共产党内逐渐泛滥开来。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路易·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1918—1990)吸收了法国结构主义的基本观念,以巴歇拉尔的“认识论断裂”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对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化的思潮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解释思路,建构了一种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保卫马克思》就是阿尔都塞这一思想的写照。用阿尔都塞本人在《保卫马克思》的序言中的话来说就是:“历史把我们推到了理论的死胡同中,而为了从中脱身,我们也就必须去探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1965年,《保卫马克思》由弗朗索瓦·马斯佩罗出版社于法国巴黎出版。阿尔都塞与埃莱娜二
篇章结构《保卫马克思》实际上是阿尔都塞的一部论文集,由序言、说明和八篇论文构成。题为“今天”的序言,说明了写作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反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发表于1960年12月的《新评论》,认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在于他采纳了新的总问题;《论青年马克思(理论问题)》发表于1961年3、4月的《思想》,从政治、理论、历史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批判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矛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发表于1962年12月的《思想》,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真正区别在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多元决定的;《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发表于1963年2月的《思想》,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对研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很有意义,但此时的马克思总体上处于人本主义影响之中;《关于唯物辩证法(论起源的不平衡)》发表于1963年8月的《思想》,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实践的理论指引,是对特殊性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以及《关于“真正的人道主义”的补记》,再次重申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并确立了新的总问题;此外,还有一篇关于“戏剧”的笔记,即《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三
观点提示第一,从“总问题”入手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在当时马克思的思想研究中,存在着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析性前提。根据这一前提,任何思想结构都可以被还原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在这种还原论中,原本丰富的思想被简单化为观点与结论,至于这种观点与其他思想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思想的流动过程则被遮蔽了。(2)目的论前提。在这种研究视角中,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变成了一个连续的量变过程,其理论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在目的论模式中加以判定。(3)在前两个前提的作用下,马克思的思想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观念化的进程,而马克思思想的具体发展过程与马克思的实际生活过程的内在关系则被遮蔽了。与这种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同,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从“总问题”入手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1)每种思想都是一个真实的整体并由自己的“总问题”从内部统一起来,因而只要从中抽出一个成分,整体就不能不改变其意义。(2)每个独特的思想整体(这里指的是某个具体个人的思想)的意义并不取决于该思想同某个外界真理的关系,而是取决于该思想同现有的意识形态环境,同在这一环境中得到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每个独特的思想整体的发展,其意义并不是取决于这一发展同被当作其真理的起点或终点的关系,而是取决于该思想的变化同整个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同构成意识形态环境基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关系。(3)推动每个独特思想整体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在该思想的内部,而在它的外部,在作为具体个人出现的思想家,以及在个人发展中根据个人同历史的联系而得到反映的真实历史。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就是要揭示马克思的思想中的“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揭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的深层逻辑。第二,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认识论断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认识论断裂”,即从早期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向后来科学的历史理论的转变,这也是“总问题”的根本转换。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大的时期,即1840—1845年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的青年时期和1845年思想断裂之后的理论时期。在这两个大的时期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历史阶段。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40—1842年为《莱茵报》撰文的理性自由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存在着一个康德和费希特类型的“总问题”;二是1842—1845年的理性共产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建立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总问题”的基础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断裂时期的著作,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新的“总问题”。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成长时期(1845—1857)和成熟时期(1857—1883)。按照这一划分,只有到了《资本论》之后,马克思的科学历史理论才真正形成。第三,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总问题”有两个核心构件:一是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二是这个本质从属于“孤立的个体”,这些“孤立的个体”是真正的主体。“普遍的人的本质”是一种本质的唯心主义,同时,这种“普遍的人的本质”必须通过个体的主体性展现出来,这又是一种主体的经验主义,正是这种主体的经验主义构成了传统唯物主义的本质。因此,在人本主义的问题式中,本质的唯心主义与主体的经验主义是相辅相成的,这种人本主义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早年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从1845年起,马克思同早期那种将一切政治和历史都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这种决裂主要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以一种新的“总问题”代替了旧的“总问题”,这就是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历史科学”。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这一断裂表现为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提出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起最终决定作用等崭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新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二是彻底批判任何哲学人本主义的理论要求;三是确定人本主义为意识形态。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是反人道(本)主义的。第四,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多元决定过程。主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想象,科学的历史理论不再从主体出发来解释历史,而是从生产方式出发来解释历史。由支配性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总结构决定着区域结构,因此,历史发展不是受某一因素所决定的过程。归根到底,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在真实的历史中恰恰是通过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位作用而实现的,这就是多元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而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多元决定论。只有从这种多元决定论出发,才能解释历史整体的不平衡特征,才能在整体的不平衡发展中寻找发生决定作用的根本力量。《保卫马克思》提出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的“总问题”及其转变的“认识论断裂”学说,并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提出了新的解释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保卫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大受追捧的时代,冷静地看到了这种解释模式中的深层逻辑问题,它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并在欧美左派理论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巴里巴尔认为,《保卫马克思》“既是依某种方式、依这种方式的逻辑和准则解读马克思的一个宣言,也是保卫马克思主义,更确切地说,保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宣言……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最雄辩、最具说服力的尝试之一。这种尝试完成了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理论的形态及形象”。四
文本选读正是为了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我才开始阅读费尔巴哈的著作,后来又出版了他在1839至1845年期间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由于同样的理由,我很自然地开始从他们各自使用的概念的细微差别中去研究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的性质。因此,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特殊差异性问题,在形式上就变成了以下的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是否存在一种认识论的断裂,以标志出新的哲学观的出现,还有关于断裂的确切位置这个连带产生的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的范围内,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便具有了决定性的理论意义(是否存在断裂?)和历史意义(断裂的位置何在?)。当然,为了肯定断裂的存在和确定它的位置,我们只能把马克思用以说明和指出这一断裂发生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说过的那句话(“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当作是一个需要经过检验才能加以肯定或否定的声明。而为了检验这个声明,就必须有一种理论和一个方法——必须把据以思考一般的现实理论形态(哲学意识形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运用于马克思本身。没有关于理论形态史的理论,就不能弄清和认识用以区分两种不同理论形态的特殊差异性。为此,我以为可以借用雅克·马丁关于总问题的概念,以指出理论形态的特殊统一性以及这种特殊差异性的位置。我以为还可以借用加斯东·巴歇拉尔关于认识论断裂的概念,以研究由于新科学的创立而引起的理论总问题的变化。我们说要创造一个概念和借用一个概念,这决不意味着这两个概念是武断的或从外面凭空加给马克思的;相反,我们可以证明它们在马克思的科学思想中都存在着和活动着,即使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存在处于实践的状态。这两个概念给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最起码的理论依据,使我对青年马克思的理论转变过程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并且得出几个确切的结论。这里请允许我以十分简略的方式概括一下我多年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本书所发表的文章只是这些成果的部分见证。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断裂”;据马克思自己说,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用于批判他过去的哲学(意识形态)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总共只有几段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这个断裂的前岸;在这里,新的理论信仰以必定是不平衡的和暧昧的概念和公式的形式,开始从旧信仰和旧术语中表露出来。二、这种“认识论断裂”同时涉及两种不同的理论学科。在创立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马克思同自己以往的意识形态哲学信仰相决裂,并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我特地用了约定俗成的术语(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出这一断裂的双重成果。而且,我还要提出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所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既然新哲学的诞生是与一门新科学的创立同时发生的,而这门新科学又是历史理论,这就自然会产生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根据什么必然的原理,历史理论科学的创立必定会在哲学中引起和推动一场理论革命?此外,这种情况还会造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实际后果:由于新哲学同新科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新哲学就很可能会和新科学相混同。三、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第二阶段本身又可以分成两个小阶段,即马克思的理论成长阶段和理论成熟阶段。为了便于我们今后的哲学工作和历史工作,我建议用几个临时术语来记录这种分期法。1.我建议把马克思第一个大阶段的著作,即从他的博士论文到1844年手稿,《神圣家族》也包括在内,叫作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这种叫法已经得到了公认。2.我建议用“断裂时的著作”这个新词来称谓1845年断裂时的著作,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两篇著作里,第一次出现了马克思的新的总问题,但这个总问题往往还部分地以否定的形式和强烈地以论战和批判的形式而出现。最后一个阶段即革命爆发的阶段,其特点是矛盾的压缩出现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整体的分解和重新组合,也就是说,在质的新基础上全盘改组整体的结构。因此,单纯“累积”的形式(只要这种“累积”仅仅是量的“累积”)就表现为辩证法的次要形式(因为累积只是作为例外才具有辩证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不平衡性”或“多元决定性”,而不平衡性本身又是矛盾的存在条件的反映,换句话说,始终既与的复杂整体的特殊不平衡结构(主导结构)就是矛盾的存在。根据这种理解,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建立在矛盾多元决定基础上的转移和压缩,由于它们在矛盾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规定着矛盾的阶段性(非对抗阶段、对抗阶段和爆炸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复杂过程的存在,即“事物的发展”。选自《保卫马克思》,顾良译,12-1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进一步阅读的文献1.[法]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日]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4.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5.庞晓明:《结构与认识:阿尔都塞认识论思想解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思
考
题1.《保卫马克思》是如何运用“认识论断裂”这一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的?2.《保卫马克思》是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是反人道主义的?3.《保卫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多元决定论”的?——《单向度的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第三十三章一
写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丰裕社会;另一方面,政治与文化日益保守,批判性思维日益受到压抑,人们日益陷入单向度的思维中,日益成为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的经济学家波洛克认为,这种理性的工具化与人的单向度化源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尤其是自动化的普及。在1956年出版的《自动化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研究》一书中,波洛克探讨了自动化的发展历史及其不同的经济社会后果,并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已经可以把全社会整合为一个整体,使个人从肉体到精神都不可能再脱离社会的控制。波洛克实际上提出一个重大问题,即在这种整体化的状况下,在工人阶级不能形成革命意识的条件下,革命还有无可能?与此同时,青年学生在民权运动与反战运动等社会运动的激励下,对丰裕社会以及技术的操控日益不满,“新左派”的激进批判运动也日益高涨,并以“文化大拒绝”的形式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不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写下了他最具影响的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又译《单面人》),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单向度的社会结构、单向度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1964年,《单向度的人》由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首次出版。二
篇章结构《单向度的人》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单向度的社会”,包括“新的控制形式”“政治领域的封闭”“对痛苦意识的征服:压抑性贬黜”“言论领域的封闭”四节,阐述单向度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章“单向度的思想”,包括“否定性的思维:被挫败的抗议逻辑”“从否定性思维到实证性思维:技术合理性与统治的逻辑”“实证性思维的胜利:单向度的哲学”三节,阐述单向度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意识形态意义;第三章“抉择的机会”,包括“哲学的历史义务”“自由的灾难”“结论”三节,探讨“否定性”思维及其解放的意义。三
观点提示第一,技术发展导致社会的单向度化。技术发展是导致社会单向度化的重要原因:一是机械化发展使体力劳动的量与力度都在下降,工人日益被整合到自动化过程中;二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人的职业分层发生了变化,白领工人日益增多,其政治意识与国家政治意识日趋一致;三是上述变化使工人乐于参与到技术结构的变革中,并力图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活水平,工人与资本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日益平等;四是技术的发展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性能力,使工人日益成为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奴隶。当技术与政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并发挥作用时,技术也就日益成为统治人的工具,并成功地压制了反对派及反对意见,发达工业社会因此日益成为单向度的社会。第二,否定性思维的消解导致思想的单向度化。传统的理性具有双重性,即肯定性与否定性,这种否定性保证了思想的批判性。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思想的否定性维度被消解了,实证的、科学的真理变成了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思想单向度化时,现象与现实、事实与要素、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表达思想的语言也随之单向度化了,功能化、统一化的语言成为语言的准则;在功能化的语言中,操作的合理性没有给历史理性留下任何空间。思想与语言的单向度化,使实证性思维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思想的否定性维度消失了,完全认同现实的肯定性思维取得了统治地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提供了证明。第三,面对社会与思想的单向度化,需要重申价值判断的标准。人类生活是有意义的,这是社会理论的前提。在既定的社会中,存在着改善人类生活的现实可能性,批判分析必须证明这些判断的客观有效性,并将这种客观有效性置于经验的基础上。重申价值判断就是重申否定性思维,重新获得批判性的张力,寻找替代性方案。在单向度社会中,思想已经完全单向度化,只有在“大拒绝”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重申否定性思维,实现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单向度的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结构、单向度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及其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从而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即单面人。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单向度的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实际上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单向度的人》的出版不仅推进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传播,而且推动了当时西方社会的激进运动,尤其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产生和发展。马尔库塞本人也因此被“新左派”奉为与马克思、毛泽东并列的三个“M”之一。四
文本选读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盛行着一种舒服、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现象,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的确,以社会必要的但痛苦的操作机械化来压抑个性,以更有效更多产的公司来集中个人企业,调节装备上不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剥夺掉那些妨碍国际资源组织的特权和民族主权,这可能再合理不过了。这种技术秩序还涉及一种政治和思想的协调,这也许是令人遗憾然而前途可观的发展。那些在工业社会初始和早期阶段作为生死攸关的因素和根本的权利和自由,屈从于这个社会的更高阶段:它们正在丧失它们系统的存在理由和内容。思想、言论和良心的自由——正像它们助长和保护的自由企业一样——曾在本质上是批判的观念,旨在用一种更丰富更合理的文化来取代一种过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这些权利和自由一旦被制度化,就开始分担它们已作为其每个内在部分的社会的命运,结果取消了前提。就自由来自要求而言,一切自由的具体实质正变成一种现实可能性,而那些依附于生产力较低的状态的自由,正丧失它们以前的内容。思想的独立、自主和政治反对权,在一个日渐能通过组织需要的满足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里,正被剥夺它们基本的批判功能。这样的社会可以正当地要求人们接受它的原则和政策,并把对立降低到在维持现状的范围内讨论和赞助可供选择的政策上。在这方面,是靠独裁主义体系还是靠非独裁主义体系来日益满足需求,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在生活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任何同这一体系背道而驰,在社会上都是无用的,特别是当它造成有形的经济和政治的劣势并威胁着整体的平稳运行时,更是如此。的确,至少就生活必需品而言,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应通过个人自由的竞争共存来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即使这种拒绝的抽象特点是全盘物化的结果,但进行拒绝的具体基础仍然一定存在,因为物化是一种幻觉。由于同样原因,以技术合理性为中介的对立面统一,在其现实性上,一定是一种幻觉的统一,它既排除不了不断增长的生产力与其压抑性的用途之间的矛盾,也排除不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三中2025年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阳泉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广元天立国际学校2025年高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第四中学高考考前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 凉菜间操作规范
- 护理年度培训总结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基础达标卷(含答案)
-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创新班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
- 护理月度工作总结
- 妇产科腹腔镜护理常规
- 风电项目安全专业监理实施细则
- 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讲座课件
- GB/T 23132-2024电动剃须刀
- 2024年中国源网荷储一体化行业政策、市场规模、前景研究报告
- 【异丙苯法生产苯酚的工艺设计18000字(论文)】
- 宠物饲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4-2030)
- 2024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和答案
- 《HSK标准教程2》06你怎么不吃了
- 动物生产与流通环节检疫(动物防疫检疫课件)
- 2024年西藏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
- (正式版)YBT 6328-2024 冶金工业建构筑物安全运维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