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3014.11-2023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混响室法(正式版)_第1页
GBT 33014.11-2023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混响室法(正式版)_第2页
GBT 33014.11-2023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混响室法(正式版)_第3页
GBT 33014.11-2023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混响室法(正式版)_第4页
GBT 33014.11-2023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混响室法(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第11部分:混响室法disturbancesfromnarrowbandradiatedelPart11:Reverberationchamber,MOD)2023-09-07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前言 Ⅲ 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试验条件 25试验地点 25.1通则 25.2混响室 36试验设备和仪器 36.1各向同性电场探头 36.2射频信号源 36.3发射和接收天线 36.4功率放大器 36.5频谱分析仪 36.6定向耦合器 36.7功率计 36.8计算机控制 36.9DUT的执行器和监测设备 47试验布置 47.1通则 47.2接地平板和DUT接地 47.3电源和人工网络(AN) 4 57.5模拟负载的位置 57.6发射天线位置 57.7接收天线位置 5 78.1试验计划 78.2测试步骤 78.3试验报告 8附录A(资料性)功能特性状态分类(FPSC) 9A.1概述 9A.2严酷等级 9附录B(规范性)调谐模式混响室确认 GB/T33014.11—2023 B.2测试步骤 B.3混响室增益 B.4场均匀性 B.5接收天线特性系数(ACF) B.6最低可用频率(LUF) B.7混响室最大加载系数(MLF) 附录C(规范性)混响室的加载效应标定 C.2测试步骤 C.3混响室特征系数 C.4混响室加载系数 C.5最小脉冲宽度 附录D(规范性)人工网络(AN) 参考文献 l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本文件是GB/T33014《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的第11——第2部分:电波暗室法;——第3部分:横电磁波(TEM)小室法;——第4部分:大电流注入(BCI)法;——第5部分:带状线法;——第7部分:射频功率直接注入法;——第8部分:磁场抗扰法;——第10部分:扩展音频范围的传导抗扰法;——第11部分:混响室法。本文件修改采用ISO11452-11:2010《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引发的电骚扰的零部件试验方本文件与ISO11452-11:2010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用GB/T33014.1代替了ISO11452-1,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见第3章、8.2.4、A.1)。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为与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协调,将标准名称改为《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第11部分:混响室法》;——删除了ISO和IEC用于标准化的维护术语数据库地址,本文件涉及的术语与ISO和IEC用于标准化的维护术语数据库无关;——调整了参考文献。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南京容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河南凯瑞车辆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长春汽车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大连东软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学研究院、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极氪汽车(宁波杭州湾新区)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罗德与施瓦茨(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V随着车辆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于控制、监测和显示等功能的电气/电子部件配置在车辆中。与此同时,车辆所处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上述部件受到电磁干扰可能会存在性能的降级和功能丧失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检测电磁环境对这些部件工作状况的影响。GB/T33014《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确立了道路车辆用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拟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2部分:电波暗室法。目的在于规定电波暗室法抗扰性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要求等。 第3部分:横电磁波(TEM)小室法。目的在于规定横电磁波(TEM)小室法抗扰性试验的试——第4部分:大电流注入(BCI)法。目的在于规定大电流注入法抗扰性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要求等。——第5部分:带状线法。目的在于规定电波暗室法抗扰性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要求等。 第7部分:射频功率直接注入法。目的在于规定射频功率直接注入法抗扰性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要求等。——第8部分:磁场抗扰法。目的在于规定磁场抗扰法抗扰性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要求等。——第9部分:便携式发射机法。目的在于规定便携式发射机法抗扰性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要求等。——第10部分:扩展音频范围的传导抗扰法。目的在于规定扩展音频范围的传导抗扰法抗扰性试 第11部分:混响室法。目的在于规定电波暗室法抗扰性试验的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和要求等,1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第11部分:混响室法本文件确立了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连续窄带辐射电磁骚扰的抗扰试验方法——混响室法。本文件确立了在混响室内对被测装置(以下简称DUT)与线束(实车线束或标准测试线束)施加电磁干扰的试验方法,测试时被测装置的辅助设备既能布置于混响室内也能布置于混响室外,测试使用调谐模式进行。机)用电气/电子部件的抗扰度测试。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GB/T33014.1道路车辆电气/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抗扰性试验方法第1部分:一般规定(GB/T33014.1—2016,ISO11452-1:2005,MOD)3术语和定义GB/T33014.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天线特性系数antennacharacterizationfactor;ACF天线特性测量中获得的平均接收功率与前向功率之比。混响室特征系数chambercharacterizationfactor;CCF在被测装置(DUT)和其辅助设备存在的情况下,调谐器旋转一周时归一化平均接收功率。混响室加载系数chamberloadingfactor;CLF天线特性系数与混响室特征系数之比。注1:见C.4。注2:由于试验布置(例如,DUT及辅助设备)引起的混响室额外加载。最低可用频率lowestusablefrequency;LUF满足场均匀性要求的最低频率。2注:根据附录B,混响室的特征决定了LUF。最大加载系数maximumchamberloadingfactor;MLF可以保证场均匀性的混响室最大加载系数,其具体试验程序见B.7。边界条件通过一个或多个步进旋转调谐器改变,具有高品质因数(Q值)的屏蔽室(腔)。被测装置(DUT)执行电磁兼容(EMC)测试所需的相关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模拟负载、线束、电源测试桌面testbench由聚苯乙烯材料构成,其离地高度至少为最低试验频率对应波长的λ/4(λ为最低试验频率的波注:通常使用1m高的测试桌面。在混响室(3.6)内旋转或移动以改变其电磁场边界条件的大型金属反射器。注:随着调谐器的旋转或移动,电磁场中的零点和最大值会改变位置,从而确保被测装置(DUT)暴露在统计上均匀的场中。工作空间workingvolume本文件中的试验方法适用的频率范围是从LUF(见B.6)到18GHz。用户应规定频率范围内的试验严酷等级,推荐的典型试验严酷等级见附录A。下列标准试验条件应符合GB/T33014.1的规定:——试验温度;——调制方式;——驻留时间;——试验信号质量。5试验地点试验应在混响室内进行。3测试DUT的混响室体积应足够大,其工作空间可容纳测试桌面、辅助设备和接收天线。注1:混响室尺寸将影响最低可用频率(LUF)。工作空间形状通常是长方体,但不是必备要求。混响室应至少包含一个机械调谐器,以搅动室内的电磁场。基于混响室尺寸和工作空间,机械调谐器的尺寸宜尽可能大。此外,每个调谐器的形状宜保证其旋转一周过程中,混响室获得具有非重复的场注2:调谐器的数量、大小和形状将影响最低可用频率(LUF)。混响室建成后,应依据附录B进行混响室确认,场均匀性应满足表B.2的要求,并确认混响室的LUF。在任何重大改造后,应再次进行混响室确认。调谐器的变更应被视为一项重大修改。6试验设备和仪器6.1各向同性电场探头电场探头应能测量三个正交轴上的电场强度。6.2射频信号源射频信号源应能覆盖规定的频率范围和调制方式。6.3发射和接收天线应使用能分别满足发射和接收频率要求的线性极化天线。天线效率应至少为75%(对数周期天线和喇叭天线通常满足此要求)。允许使用多个天线覆盖混响室的整个频率范围。6.4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射频信号,向发射天线提供必要的功率以产生规定的场强。频谱分析仪应能覆盖规定的频率范围。在有和没有DUT状态下,使用频谱分析仪与接收天线对混响室进行确认和测试。定向耦合器应能覆盖规定的频率范围。应能承受功率放大器的射频输出而不损坏。定向耦合器与功率计一起用于测量传送到发射天线的前向功率。功率计应能覆盖规定的频率范围。功率计与定向耦合器一起用于测量传送到发射天线的前向6.8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在DUT试验前,需使用与计算机和射频测试设备结合的专用软4件,根据附录B进行混响室确认,该软件需存储混响室确认信息以供在测试期间使用。在DUT试验期间,该软件应能按第8章所述控制射频测试设备和调谐器进行测试。按试验计划要求,操纵DUT的执行器应对DUT的电磁特性影响最小,如在按钮上使用塑料块、使用气动执行器(供气管路使用塑料管)等。可使用光纤或高阻引线连接DUT与监测设备。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的连接,但需要特别注意减小线间的相互作用。并应记录导线的布置方向、长度和位置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复现性。任何监测设备同DUT之间的任何电连接可引起的DUT误动作。应特别注意避免此类影响。7试验布置7.1通则混响室的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在最低可用频率处,工作空间应至少距混响室内任一表面、场发射天线或调谐器组件λ/4距离。DUT和线束应置于混响室工作空间内。DUT、测试桌面和辅助设备所占的空间不宜超过混响室容积的8%。所有不必要的射频吸收材料应从混响室内移除(如木桌、地毯、额外设备等)。放置在混响室中的设备(DUT、线束、辅助设备、接地平板)可能导致混响室超出最大已验证的加载范围。在采集数据之前,应按照附录C进行检查,以确定DUT和/或辅助设备是否对混响室产生不利加载。7.2接地平板和DUT接地如果DUT外壳未与车辆的金属结构接地,则DUT和线束应放置在:——测试桌面上(无接地平板);或——与测试桌面上的接地平板绝缘。如果DUT的外壳与车辆的金属结构接地,则DUT外壳宜在试验期间接地(通过接地平面或通过放置在测试桌面上的接地平板)。DUT外壳的接地状态应模拟实际的车辆配置。测试桌面的接地平板(如使用)应由紫铜、黄铜或镀锌钢制成。接地平板的最小尺寸取决于被测系统的尺寸,应可完整放置线束和DUT系统组件。接地平板(不包括接地连接)应放置在混响室的工作空间内,且至少与任何墙壁和调谐器保持最低可用频率对应的λ/4距离。接地平板应使用接地带搭接注:使用接地平面作为接地平板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替代方法。当需要直流电源来保持蓄电池电压时,直流电源应位于混响室外部。所有进入混响室的电源线应经过滤波。用于保持蓄电池电压的直流电源线,可在混响室滤波器至蓄电池连接点间进行屏蔽。混响室内的直流电源引线宜沿墙壁和混响室地板布线,以尽量减少引线的场耦合。如果不使用接地平板,则不应使用AN。DUT的电源线应直接连接至蓄电池端子。5如果使用接地平板,则每根电源线应通过AN连接到电源。应通过5μH/50ΩAN向DUT供电,附录D给出了人工网络(AN)电路原理图。所需的AN数量取决于车辆中预期的DUT安装方式。 DUT远端接地(车辆电源回线大于200mm):使用两个AN,其中一个接电源正极,另一个接电源回线。电源负极端子应连接至回线AN电源(输入)侧的接地平板。 DUT近端接地(车辆电源回线不大于200mm):使用一个AN,用到电源正极上。DUT电源回线不大于200mm,并与接地平板相连。电源负极端子应连接至AN外壳接地附近的接地平板。AN应直接安装在接地平板上,外壳应与接地平板搭接,每个AN的测量端口应接50Ω的负载。7.4DUT和线束的位置除非试验计划中另有规定,应使用1700+90mm长度的线束。线束类型宜根据实际系统的使用确定(屏蔽、非屏蔽、双绞线等)。线束的长度应线束应布置成“U形”,以便使DUT和模拟负载之间的线束直线长度为(1500±75)mm。线束弯如果使用接地平板,则DUT和线束应放置在接地平板上方(50±5)mm、非导电、低介电常数材料7.5模拟负载的位置如果使用接地平板,宜将模拟负载直接放置在接地平板上。如果模拟负载为金属外壳,该外壳应与可将模拟负载布置在参考接地平面附近(模拟负载外壳与接地平面搭接)或将模拟负载布置在混响室外,此时DUT的试验线束穿过与参考接地平面搭接的射频边界。当模拟负载置于接地平板上时,模拟负载的直流电源线应通过AN进行连接。在混响室确认及测试中发射天线的位置应保持不变。发射天线不应直接照射工作空间。如可能,发射天线宜指向混响室某一个壁角(发射天线的位置见图1),也可指向调谐器。发射天线宜由非导电支架支撑(例如:非导电三脚架或聚苯乙烯夹具),至少与任何墙壁和壁角保持最低可用频率对应的注:使天线向上倾斜,以避免入射波垂直照射混响室墙壁导致驻波比过高。7.7接收天线位置接收天线可放置在混响室工作空间的任意位置,宜放置在聚苯乙烯支撑架上。接收天线不应指向发射天线和工作空间的中心。6单位为毫米1759标引序号说明:2——DUT;3——混响室工作空间;5——模拟负载;7测试桌面(依需要配置接地平板);8——接收天线;9——调谐器控制器;10——衰减器;12——装有控制软件的计算机系统;13——计算机接口;14——射频放大器;15——射频信号源;16——功率计(16,18配合使用);17——定向耦合器;18——功率传感器;19——人工网络(AN)(使用接地平板时)。图1测试设施示例(俯视图)7GB/T33014.11—20238试验方法警告:测试区域内可能存在危险的电磁场,宜注意确保满足人员电磁辐射防护要求。8.1试验计划在进行试验之前,应制定试验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试验布置;——频率范围;——测试频点或步长;——DUT工作模式;——DUT判定准则;——试验严酷等级;——DUT监测条件;——试验报告内容;——其他特别说明及相对标准试验的差异。每个DUT应在最典型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即至少在待机模式和DUT所有执行器均被激活的模式下进行试验。8.2测试步骤按第7章的规定,将DUT、线束和相关设备安装在混响室的工作空间内。8.2.2确定混响室的加载效应在实际试验之前,按附录C的规定确定每个测试频率下混响室的加载效应,包括计算混响室加载因子Fcup和混响室可维持的最小脉冲宽度Tp,mn。为了确定加载效应,场强可低于实际试验场强。8.2.3确定混响室前向功率要求按照公式(1)计算达到所需场强时,每个测试频点所需输入到发射天线的前向功率值PFam,Ta:…………(1)式中:ETen——所需的场强值,单位为伏特每米(V/m);Fcg——附录C中的混响室加载系数;Ggc——附录B中空腔确认时得到的混响室增益。按照附录B规定进行混响室确认时,频率点之间可使用插值。8.2.4频率步长和调谐器驻留时间在考虑DUT响应时间、DUT敏感带宽和监控设备响应时间的前提下,应选择频率步长和调谐器驻留时间。频率步长和调谐器驻留时间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频率步数至少应符合GB/T33014.1的规定。8调谐器在每个测试频点的驻留时间应至少为2s,不包括测试设备的响应时间和旋转调谐器直至完全停止所需的时间。每个测试频点可增加额外的驻留时间,以保证DUT能在适当的工作模式下运混响室加载状态决定了在其进行脉冲调制测试所能实现的最小脉冲宽度。测试频率范围内,如果超过10%测试频点的脉冲调制宽度小于附录C中规定的最小脉冲宽度T₂min,则应增加吸波材料或增加脉冲宽度。如增加了吸波材料,应根据附录C重新测量和计算加载效应,直到使用最少的吸波材料使时间常数满足要求。计算每个测试频点满足测试场强要求所需的前向功率值PFaw.Tat。用于试验的调谐器的步数应至少为附录B中用于混响室确认的调谐器步数。调谐器应在每个频率点等步进角旋转一周。确保DUT在场强电平中暴露适当的驻留时间。应使用混响室确认时对应的接收天线,监控并记录接收功率PR,Ta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即PRe,Tat,max和PRe,Tat,g),以确保产生所需的场强。使用PR,Tet.m确保试验时的混响室加载状态与加载系数确认时相比没有改变。PRe,Tat.wg差异大于3dB时应予以解决。监控发射天线的前向功率Praw,Ta,在调谐器旋转过程中,记录平均值PFow.T。当调谐器旋转一周Ppow.Ta变化大于3dB时,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按照试验计划中的规定对载波进行调制。除非另有规定,应依据GB/T33014.1采用峰值恒定原则。监控DUT工作的任何偏离。使用适当的天线和调制方式,逐步提高试验频率至频率上限。8.3试验报告系统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以及与试验有关的其他任何信息。在与DUT有关的要求之外,试验报告还应包括每个试验频率的以下参数:——用于监控混响室场强的接收天线的最大和平均接收功率曲线,Pg,T.mu和PRa.Tawy;——发送到发射天线的前向功率平均值曲线,Prow.Tat.mg;——在数据采集周期中,前向功率PFom.Te变化是否超过3dB;——混响室加载系数Fcup和最大加载系数Fp曲线;——调谐器步数。在试验报告中应记录与试验计划的所有偏离。9(资料性)功能特性状态分类(FPSC)A.1概述本附录给出了试验严酷等级示例,宜与GB/T33014.1中描述的功能特性状态分类(FPSC)原则A.2严酷等级建议的严酷等级见表A.1和表A.2。试验严酷等级V/m类2V/mV/m表A.2脉冲调制试验的严酷等级示例试验严酷等级V/m类2V/mV/mLai(规范性)调谐模式混响室确认B.1通则按B.2的程序进行一次空腔(无DUT)确认,初步了解混响室性能和前向功率要求。每次试验前应按C.2的程序进行确认。在满足表B.2场均匀性要求的频率及以上的频率范围内,可用混响室进行试验。为获得期望的混响室确认而对混响室(例如,加入吸波材料、更换天线等)或混响室确认程序(例如,改变了调谐器步进数等)进行修改时,在试验中应保持与修改时重新混响室确认相同配置或程序,以保证混响室确认有效。对混响室内进行混响室确认时,对于长方体工作空间,应使用8个电场探头位置进行确定。对于其他形状的工作空间,可能需要添加更多电场探头位置以定义工作空间。不同电场探头间的最小间隔距离应至少为最低混响室确认频率对应波长的λ/4。电场探头位置应围绕工作空间,如图B.1所示。工作空间的边界表面宜距离混响室表面、发射天线或调谐器至少为最低混响室确认频率对应波长的λ/4。宜以混响室最大工作空间进行混响室确认,以避免测试更大样品时需额外进行混响室确认。应使用可分别读取每一个轴场强数据的各向同性的电场探头进行混响室确认。如果在每个位置的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可定位,也可用经校准的电短偶极子天线(即小于λ/3)替换各向同性电场探头。宜注意确保偶极子天线不受其连接电缆的影响。宜使用光学隔离的测量系统(各向同性电场探头或偶极子天线)。在混响室确认过程中,电场探头不一定需要沿着混响室轴线定向。接收天线可放置于工作空间内的任何位置。当变化电场探头位置时,接收天线应移动到工作空间内的新位置,接收天线的每个新位置应至少与之前任意位置保持最低混响室确认频率对应波长的λ/4距离。且每个新位置相对于混响室轴的方向应不同(相对于每个轴至少变化20°)。应确保接收天线和电场探头之间保持适当的间隔距离。如在常规测试时接收天线安装在固定位置,混响室确认时所选择的接收天线位置中的一个宜为此固定位置。图B.1混响室确认时的电场探头位置混响室确认的最小频率步长数和调谐器位置数见表B.1。表B.1给出了混响室确认和测试时推荐的调谐器位置数。混响室确认的最低频率fs可能但不必与混响室的最低可用频率相同。在初次混响室确认时,迭代多次以满足表B.1中混响室确认要求后,混响室最低可用频率ftug可被基本确定。如果混响室确认的最低频率fs已满足表B.2的场均匀性要求,则fs和fwr相同。表B.1调谐器位置数和频率步长要求频率范围*混响室确认和测试用调谐器位置的推荐数量*混响室确认和测试用调谐器位置的最小数量°混响室确认的最小频点数>fs~3fs>3fwp~6ftur6>6ftur~10fLur6620/十倍频程·fg=混响室确认的最低频率;ftup=混响室的最低使用频率。独立调谐器位置。‘对数间隔。B.2测试步骤在对混响室开始混响室确认前,应清空工作空间(如:移走测试桌面)。对于至少8个电场探头的位置及每个混响室确认频点,执行下述测试程序。 将接收天线放在混响室工作空间内相应的接收天线位置。接收天线位置的限制见B.1, 调整射频信号源,将适当的前向功率PF注入到发射天线,使接收功率Pg足够大(见下文)。试验频率应在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工作频段范围内。应确保混响室输入的射频信号源的谐波至少比基波低15dB。设置测量仪器,在正确的频率范围内读取接收天线信号。——调谐器以等步长的离散步进角转动360°,转动中功率测量设备和电场探头按照表B.1要求的最少采样数进行采样。应注意驻留时间足够长,确保功率测量设备和场强监测探头正确响应。——在每个调谐器位置,记录从接收天线接收的功率P、电场探头(即Ex、Ey、Ez)的每个轴的场强以及注入发射天线的前向功率Prow。——从记录的数值中,计算出调谐器旋转一周中的最大接收功率Pg,平均接收功率Pg,电场探头各轴的最大场强(Ex.ma,Ey,mx,Ez,ma)和前向功率平均值Pro。所有计算应使用线性单位[即W和V/m,而不是dBm或dB(μV/m)]。为了准确获取平均数据,测量功率的仪器的底噪应至少比接收功率最大值PR,m低100倍(即20dB)。如底噪过高,则应增加前向功率或更改设备以满足底噪要求。如果记录数据中的前向功率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3dB或更大),则表明信号源或功率放大器性能较差。——将各轴电场测量的最大值(即三个正交分量中的每一个)用前向功率平均值的平方根(i是电场探头位置的序号)进行归一化,按照公式(B.1)——按照公式(B.4)计算混响室特征系数Accr,(i是电场探头位置序号):B.3混响室增益在每个确认频率下,对电场探头各轴(各正交分量)设置相同权重,取N(通常N=8)个位置电场探头各轴电场测量值的归一化最大值,并计算最大值的平均值。这一平均值为混响室增益,用于计算试验电平所必要的前向功率,按照公式(B.5):B.4场均匀性场均匀性是指在调谐器的一个旋转周期内,每个位置电场探头归一化后的最大场强平均值的标准差。此标准差是使用来自电场探头各个轴向数据及总数据集计算的。对于每个混响室确认频率,计算所有N个电场探头位置(通常为N=8)每个轴向电场测量的归一化最大值的平均值,按照公式(B.6)~公式(B.8):GB/T33014.11—2023…………(B.9)…………(B.10))…………(B.11)(B.12)按照公式(B.13)~(B.16)计算相对于平均值的标准差,结果以dB表示:…………(B.13)…………(B.14)…………(B.15)…………(B.16)当三个轴向分量和总数据集的标准差均满足表B.2给出的要求时,则混响室场均匀性满足要求。表B.2标准差要求频率范围标准差限值要求*~100MHz>100MHz~400MHz100MHz时6dB线性减小至400MHz时3dB·每倍频程最多3个频点超过允许的标准差,但不应超过限值要求1dB。如果试验计划中提出需要满足GB/T17626.21的标准差要求(频率不大于100MHz时为4dB)。为了达到这项更严格的标准差要求,可能需要增加额外的调谐器步数。如果混响室不能满足场均匀性要求,则混响室可能无法以期望的最低可用频率工作。如混响室场均匀性与所要求相差较小,宜通过以下方法获得所要求的场均匀性:a)在混响室确认及测试中增加采样数(如调谐器步数);b)使用净功率对数据归一化(PN=PForw—PRv);c)减小工作空间的大小。如果混响室场均匀性优于标准要求,在不低于表B.1的最低要求前提下,所需的采样数可以减少。这可为优化每个混响室测试效率提供途径,即以最少的采样数,获得最短的测试时间。如果现有调谐器未能提供所需的场均匀性,则可通过增加调谐器的数量、增大调谐器尺寸或通过添加吸波材料以降低Q值来改善场均匀性。还应评估混响室本身的特征(尺寸、施工方法、墙体材料),以评估实验室是否可能通过要求。GB/T33014.11—2023混响室在最低测试频点的模式数达不到60~100,或者混响室品质因数Qs很高(例如,在铝板焊接的混响室)时,将难以达到场均匀性的要求。B.5接收天线特性系数(ACF)空腔状态的接收天线特性系数(ACF)作为加载后腔体(如附录C中所述)接收天线特性系数的基准。需要使用特征系数修正天线测量值,以避免天线效率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参考公式(B.4),获得至少8个电场探头位置的混响室特征系数,求其平均值以计算每个频率的接收天线特性系数(ACF),按照公式(B.17):AAcr=AccF,i,av…………(B.17)B.6最低可用频率(LUF)混响室的最低可用频率flur为满足表B.2中场均匀性要求的最低频率。B.7混响室最大加载系数(MLF)为了确定混响室是否受到“加载效应”的不利影响,可在模拟加载条件下对混响室场均匀性进行一后也应进行“加载”状态的混响室确认。每次试验前,应使用附录C中的程序进行确认。在混响室的工作空间中,安装足够数量的吸波材料,使混响室加载水平达到正常试验期间的水平[应将ACF变化16倍时(12dB)视为额定加载水平]。注:每个混响室都是不同的,确定所需吸波材料的最简单方法是反复试验。使用(至少)8个位置的电场探头重复B.2~B.5中混响室确认程序。宜注意确保电场探头和接收天线与任何吸波材料之间的距离大于最低可用频率对应波长的λ/4。使用来自(至少)8个位置的电场探头数据重复计算电场均匀性。如果混响室加载状态导致电场某一正交分量超过允许的标准差,或所有分量的标准差(即σ)超过允许的标准差(见表B.2),则此混响室已被加载至场均匀性无法接受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应减少混响室内的加载量,重复加载效应评价。通过比较空腔和“加载”腔体的接收天线特性系数(ACF)(见B.5),确定混响室最大加载系数,按照公式(B.18):……………(B.18)(规范性)混响室的加载效应标定C.1通则本附录描述了混响室由于DUT、线束、辅助设备、测试桌面等造成加载效应的标定程序。加载效应的特征为混响室加载系数Acux和最小脉冲宽度Tp,min。此程序应在每次试验之前进行,当试验使用的是已用过的(相同或类似类型)试验布置时,不需要重C.2测试步骤将接收天线放置在混响室工作空间内的某个位置,并保持与DUT、辅助设备等最低可用频率对应波长的λ/4距离。使用以下程序对所有测试频率,测量接收天线接收功率Pm最大值和平均值,以及发射天线前向功率PFw的平均值。——调整射频信号源,将适当的前向功率Pr注入到发射天线。应确保混响室射频输入的谐波至少低于基波15dB。——设置测量仪器,以在正确的频率范围内读取接收天线信号幅值。——混响室和调谐器工作时,B.1中定义的其他可能特性,应满足场均匀性的要求。每一频点应有足够的驻留时间,确保测量仪器的正确响应。——记录接收天线接收功率P的最大值和平均值,以及发射天线前向功率PFow的平均值。为了获得准确的平均数据,测量P仪器的底噪应比接收功率PR最大值低至少20dB。C.3混响室特征系数按照公式(C.1)计算每个试验频点的混响室特征系数Acc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