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3、4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1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3、4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2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3、4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3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3、4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4页
考古学概论(第3版) 课件 第3、4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特征与分期一、旧石器及其相关概念在考古学上,用制造和使用工具来定义人类,并以劳动工具作为划分时代的尺度。“旧石器”指用燧石、石英岩或砾石直接打制,未经磨制加工,较为粗糙的石质生产工具。“新石器”指除经打制外,进一步磨制加工的石质生产工具。旧石器时代既是人类起源并向现代人演进的时代,又是社会文化产生的时代。旧石器时代先民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依赖自然的恩赐生活,他们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为食,生产性的经济尚未出现,这种经济称为“掠夺性经济”或“攫取性经济”,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属于低级落后的蒙昧时代。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分期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体质的演进以及地质年代的划分,可把整个旧石器时代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与古代人类体质发展的三个阶段相一致,即“三分法”(见表3--2)。

表3--2中国史前考古学分期表三、旧石器的制作技术与功能研究选择石料是石器制作的第一步。石器的制作通常包括制作台面、剥落石片、修整石片等程序。打击石片的方法随着技术的改进而由简单到复杂。依据对各类标本的打击和加工痕迹的观察,打片的方法可区分出直接打击法(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和间接打击法(压剥法、击钎法),加工修整方式则有单面加工、双面加工(交互加工、错向加工)等。采用最早、最简单的打片方法是锤击法,即一手握石锤直接敲击石核剥落石片。为使石片更加锋利或便于持握使用,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即对剥落下来的石片刃口部或边缘进行修整。经过二次加工或有使用痕迹的标本称为石器。以打下的石片制成成品工具的称为石片石器;直接以石核制成工具的称为石核石器;也有用天然砾石直接加工而成的工具,称为砾石石器。旧石器时代早期,是用石锤直接敲击修整,产生的石片疤短而深;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用木棒或骨棒修整,产生的石片疤浅而长;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用“亚剥法”修整出精致的细小石器。鉴别人工制作的旧石器与自然石块的差别,首先要观察人工打制品的特征,如石质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有一定的形状和刃口,有台面、打击点、辐射线、半锥体、波浪纹。其次要确定打击痕迹是否有规律,是否符合人类制作石器的目的,是否重复出现。旧石器的类型学研究即根据典型石器的大小、形状、刃口、加工及使用痕迹的特征,对石器进行类型式的划分,并总结各类石器数量的增减和组合的变化规律。近30年来,对旧石器的研究从类型学分析转向探讨石料的质地、生产程序以及加工、使用和废弃等人类行为的特点。人们关注石器上的使用和破损痕迹是如何形成的,石器的功能和用途如何,不同石质、不同打击或加工方法产生的碎屑的特征如何等。第二节环境考古学研究一、第四纪地层堆积第四纪地层堆积可分为河湖堆积、洞穴堆积、土状堆积。由于成因不同,各类沉积物具有不同特点,主要有碎屑沉积、有机沉积和少量的火山沉积物,而以碎屑沉积为主。中国的黄土沉积从更新世开始,经历了整个第四纪。根据黄土中所包含的动植物化石和地层岩性,中国的黄土堆积可分为三种类型:午城黄土(3万~1万年)。标准地点位于山西隰县午城镇。离石黄土(1万~5万年)。标准地点在山西吕梁市离石区陈家崖村附近。马兰黄土(5万~1万年)。标准地点在北京西山斋堂马兰村附近。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划分第四纪地层时,不仅应注意那些分布广、演化快、数量多、易鉴定的标准化石,而且应特别注意动物群体的组合与更替,尤其是新生种与残余种的比例关系。第四纪哺乳动物和植被的演变,根本原因是环境和气候变化。特别是华北位于寒温带、中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受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的影响尤其强烈。据孢粉分析的结果,从更新世早期到晚期,这里至少可划分出5个冷期和4个暖期。华北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包括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期的“公王岭动物群”和“周口店动物群”,晚期的“萨拉乌苏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主要分布在山西和河北北部的泥河湾盆地、黄河中游的汾渭地堑区。第三节史前人类学研究一、体制人类学基础与应用体质人类学即研究人类的起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分为人体形态学、古人类学和人种学,关注从猿到人的演变和人类体质的发展过程,世界各主要人种的形成、地理分布及相互关系,人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及意义等问题。成年人的全身骨骼共有206块,每块骨头都有一定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人体骨骼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个部分。其中颅骨29块,包括脑颅14块,位于颅骨后上方,构成颅腔,起容纳和保护大脑的作用;面颅15块,位于颅骨的前下方,构成口腔,并与脑颅共同构成鼻腔和眼眶,以维持面部形态。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人类体质发展过程中,一些部位骨骼形态的变异成为重要的界定标尺,而在同一族群中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人体的骨骼形态也有明显差异,这为性别和年龄鉴定提供了参考。

图3--3人体骨骼形态与各部位名称

图3--4髋骨结构示意图

图3--5男(右)女(左)坐骨大切迹比较二、人类起源与化石材料1.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根据考古发现,古人类学家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排出了一个基本的序列:类人猿—猿人—智人—现代人。“一元论”主要指“走出非洲理论”和“夏娃理论”。“走出非洲理论”认为:早期类人猿与非洲现生猿类的祖先在距今6万~5万年前分化,此后非洲东部、南部的南方古猿进化为直立人,在距今约150万年时直立人走出非洲,成为各大洲现代人类的祖先。“夏娃理论”是以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依据的关于现代人类起源的学说。“多元论”以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为主要依据,认为东亚地区和非洲大陆是现代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两地区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但根本上各具独立的进化线索。2.非洲说与亚洲说及其化石材料在非洲最古老的人类化石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四百万年以前。非洲还发现很多20万~15万年前的古猿化石。由于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化石在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还不确定(目前的趋势是否定的),而且,在非洲以外的地区,迄今还没有发现可以肯定是南方古猿的化石,所以,“非洲说”目前因拥有大量的化石材料依据而影响渐广。“亚洲说”也有其拥趸。19世纪后期,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亚洲的长臂猿、猩猩与人的相似程度大于非洲猿类与人的相似程度,因此,人类可能起源于亚洲。在亚洲很早就有古人类化石发现,1891年荷兰古人类学家杜布瓦在印尼爪哇岛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在中国,1921年发现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及两枚牙齿化石…….理由有三:其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所造成的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与东非极为相似;其二,根据古哺乳动物的研究,在过去的10万年里,东非和东亚有许多相同的动物门类,表明两地的古环境、古气候相当接近;其三,在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已发现多种古猿化石、丰富的直立人及其以后阶段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迹。第四节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20世纪20—40年代末,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端期。20世纪50—70年代末,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期。80年代至今,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繁荣期。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1.云贵高原地区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较为确凿的早期直立人元谋人即发现于这一地区,较为重要的发现还有观音洞遗址,是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旧石器时代中期有贵州的桐梓人,晚期则有云南丽江人、贵州猫猫洞遗址。元谋人甘棠箐遗址蝙蝠洞遗址观音洞遗址桐梓人猫猫洞遗址2.长江流域三峡地区巫山直立人的发现表明,在长江流域中国猿人的历史有可能追溯到2万年以前,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直立人。此前在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与北京人年代相当的郧县人,1993年又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发现了距今35万年左右的汤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有湖北的长阳人和鸡公山下层遗址,晚期有湖南的燕儿洞遗址。巫山人郧县人鸡公山下层遗址长阳人燕儿洞遗址澧县摩天岭遗址3.黄河流域20世纪60年代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及匼河遗址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石器,当时在西侯度发现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石器,但两地都未发现人类化石。华北和西北地区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属蓝田人。早期智人化石的发现以黄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流域最为集中,重要的有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和许昌人。晚期智人化石及遗址较为丰富,发现有河套人、山东新泰人,以及水洞沟、峙峪、下川、灵井、小南海、蓝田涝池河遗址等。西侯度遗址

匼河遗址蓝田人

龙岗寺遗址大荔人

疥疙洞遗址许家窑人

许昌人河套人

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

峙峪遗址下川文化

灵井遗址龙泉洞遗址

小南海遗址石峡口遗址

白石崖1号洞遗址4.淮河流域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人字洞遗址,和年代最晚的直立人化石——和县人,构成这一地区早期人类进化史的完整链条。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存尚缺少资料,仅有零星发现。人字洞遗址和县人巢县人华龙洞遗址5.华北、东北地区北京人是中国考古发现资料最为丰富的直立人,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畔的泥河湾及其附近小村庄的地层和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已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最近20多年以来,重又成为早期人类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热点。在距今1万年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其小型石器传统与较晚的北京人石器有许多相似之处,被认为是北京人文化的先驱。东北地区较为重要的发现有金牛山和庙后山两处洞穴堆积,直立人化石年代较晚。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北京周口店第十五地点和辽宁鸽子洞文化为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十分丰富,以山顶洞遗址和哈尔滨阎家岗遗址最富特点,此外还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吉林安图县明月镇的安图人、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等。泥河湾遗址群

东谷坨遗址马圈沟遗址

周家山岩厦遗址南家沟遗址

北京人金牛山人

庙后山文化周口店第十五地点

鸽子洞遗址山顶洞人

小孤山遗址阎家岗遗址6.华南地区华南地区缺少早期猿人化石的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近年在广东省郁南县、罗定市境内有所发现,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化石与遗址逐渐丰富。主要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坝人、晚期的柳江人、台湾的左镇人和长滨洞穴遗址等。磨刀山遗址马坝人英德青塘遗址柳江人娅怀洞遗址左镇人长滨洞穴遗址7.巴蜀地区巴蜀地区近年在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果,皮洛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出土大批典型的阿舍利手斧标本,将有力推动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发现有资阳人及富林遗址。皮洛遗址资阳人富林遗址8.西藏地区尼阿底遗址。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区的西藏那曲申扎县雄梅镇,分布范围东西逾5米、南北逾20米,地表有大量打制石器。2016年发掘,出土遗物40余件,包括石片、石叶、石片石核、石叶石核,工具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凹缺器。旧石器面貌独具特色,石叶技术典型,棱柱状石叶石核数量较多,勒瓦娄哇预制石核有少量发现。该遗址是青藏高原腹地首次发现的有确切地层与年代依据的遗址,距今超过3万年。三、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1.中国旧石器时代各期文化特征中国境内分布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化石,已发现旧石器的地点20余处。综合各遗址出土石器特征及各时期人类体质的进化,学术界一般将我国旧石器时代划分为三期。各期地理分布范围、旧石器工业传统、人类体质特征的演化,既有差异又有明显的继承性。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时代跨度从距今2多万年延续到距今20万年。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1)云贵高原地区

(2)长江中游地区(3)黄河中游地区

(4)华北与东北地区从考古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看,中国直立人具有以下特征:(1)前额低平,头骨骨壁厚达10毫米(比现代人头骨厚1倍),脑容量较小,早期直立人平均804毫升,晚期直立人平均980毫升;(2)眉脊粗大,眶上圆枕高达15毫米,下颌骨与牙齿粗壮,多为铲形门齿;(3)身材矮小,平均身高1

52米左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已经能够加工和使用石器、骨器、木器等生产工具,以石制品为主。更新世中晚期之交,距今20万~15万年,人类完成了由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转变,历史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阶段结束于距今四五万年前后。就世界范围而言,早期智人较晚期直立人的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中国境内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分布范围与前一阶段基本保持一致。这一时期石器制作技术较为进步,修整台面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二次加工普遍,工艺较精细,出现了间接打制石器的技术——击钎法,石器的种类增多,功能逐渐分化,一器多用的现象已很少见到。采集狩猎经济有较大发展,表现在尖状器和大型石球的大量发现,前者用于挖掘,后者可投掷较远的距离,猎取大型草原动物。早期智人体质特征较直立人有显著进步:(1)脑容量增大,为12~14毫升;(2)头骨骨壁较薄,大脑结构较直立人复杂;(3)额骨较现代人低平,眉脊突出,牙齿较为粗壮。旧石器时代晚期从距今四五万年至1

2万年前后,大体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更新世晚期之末至全新世初期。第四纪冰期使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暴露,人与动物的远途迁徙成为可能。这一时期人类进入北极圈并穿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的活动范围大为拓展,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都发现了晚期智人遗存。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明显进步,不仅此前出现的修理台面技术、间接打片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骨器、角器、牙器的制作也较为复杂,还发明制造了很多新型的生产工具,如投矛器、弓箭、鱼镖等复合工具。晚期智人的生活资料来源扩大,不仅从事采集和狩猎,还经常捕捞鱼类。2.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与区域差异华北“两系说”指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1)“匼河—丁村系”,或称“大石片砍砸器—大三棱尖状器传统”;(2)“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华南“两系说”指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两个文化系统:(1)以富林文化为代表的小石器文化系统;(2)以百色盆地为代表的大型砾石文化系统。北方“两系说”指北方草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形成的两个文化系统:(1)以山西朔县峙峪和阳高神泉寺、河北阳原白马营、内蒙古萨拉乌苏等遗址为代表的小石器文化传统;(2)以山西阳高尉家堡和神泉堡、河北阳原虎头梁、宁夏灵武水洞沟等遗址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传统。3.关于中国的手斧研究关于中国是否有手斧的问题,曾在学界引发长期的争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曾有过零星的报道。80年代以来围绕莫维斯理论的争论中,持中国有手斧论者认为,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巴基斯坦、马来半岛在内的东亚、南亚地区均不缺少手斧,在中国广西百色盆地发现38件,其次为长江中下游的汉水上游、湖南和安徽部分地区及黄河中游的晋豫陕交界地带,被认为是手斧的标本共69件,表明旧石器时代初期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本章要点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旧石器的鉴别;第四纪地质学与生物学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的运用;体质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人类起源及其证据;“夏娃理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发现与研究成果;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的“两系说”。推荐阅读书目1.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3.王兵翔,编著.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4.张之恒,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5.张之恒,黄建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朱泓.体质人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吴汝康.人类的诞生与进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分期分区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或称续石器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所谓中石器时代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并非世界各地区普遍存在。中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是:以打制石器为主,有不少打制的石斧、砍砸器,个别局部磨光,比旧石器时代晚期更加细化,地域色彩浓厚。二、新石器时代的标志1.磨制石器的出现2.制陶技术的发明3.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标志着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分区“文化分期”与“区域类型”是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的时空线索,目前学术界一般采用三期分法,也就是把距今120~40年前的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又包括前后两段;也有学者采用四期分法,将中国新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末四期,或把最末一期归属于铜石并用时代。在各分区方案中,不少学者采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地区、华南地区等四大自然地理分区的概念,形式简洁明了,与考古学文化客观发现也较吻合。第二节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简史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是伴随着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开始的,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出土大量彩陶片、磨制石器等史前遗物,这是中国境内首次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被视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50—70年代末,新石器时代考古取得长足进展,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相关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丰硕的成果。70年代末以来,国外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技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步入全面繁荣阶段。新石器时代考古无论在考古材料运用的层面,还是在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层面都逐渐与国外考古学研究接轨。二、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和西北两部分,指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燕山以北地区、新疆及内蒙古大部。这一地区古气候干燥寒冷,遍布沙漠与草原,其中西北地区适宜农业、捕猎经济,东部适宜农业、渔猎经济。目前西北地区考古资料较少,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尚不清晰,东北地区考古资料相对丰富,文化发展序列较为清晰。总体来看,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文化最早出现于河北西北部及北京周边地区,早期后段以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沈阳附近的新乐文化较为典型;中期以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辽东地区的小珠山下、中层文化,东北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以及黑龙江东南的新开流文化较为典型;晚期以辽东地区的小河沿文化、小珠山上层文化为代表。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文化河北阳原于家沟遗址河北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北京怀柔转年遗址黑龙江小南山遗址2.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文化兴隆洼文化南湾子北遗址新乐文化3.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赵宝沟文化乌兰图嘎遗址红山文化半拉山积石冢富河文化哈民忙哈遗址小珠山下、中层文化4.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小河沿文化小珠山上层文化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黄河上游地区包括甘肃、青海东部及宁夏西部地区,古气候温暖干燥,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区。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及“西北科学考察团”即开始在该地区进行考古活动,安特生总结了黄河上游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但迄今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面貌尚不清晰,有学者曾提出早于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或“阳洼坡类型”,但缺乏充分的考古证据;中晚期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齐家文化为代表。四、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黄河中游地区包括今河南、陕西两省大部,以及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即所谓“中原”。该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自1921年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开始,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文化发展序列较为清晰。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仅见于冀中的徐水南庄头,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以豫中的裴李岗文化、冀南的磁山文化和关中的老官台文化为代表;中期以关中的仰韶文化、郑洛地区的大河村文化、豫北冀南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为代表;晚期以河南的龙山文化、陕西的客省庄二期文化和山西中南部的陶寺文化为代表。渭河流域包括豫西北、晋西南地区文化发展谱系为: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豫西北、晋西南为河南龙山文化);豫中地区: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三期;冀中南和豫北地区:南庄头遗址→磁山文化→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文化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2.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或北首岭下层类型)3.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仰韶文化杨官寨遗址大河村文化后岗—大司空村类型双槐树遗址师村遗址4.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

芦山峁遗址河南龙山文化

王湾类型后岗类型

造律台类型三里桥类型

郝家台遗址平粮台遗址

客省庄二期文化(或称陕西龙山文化)寨峁梁遗址

府谷寨山遗址案板三期文化

石峁城址陶寺文化五、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黄河下游地区包括今山东大部、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及安徽北部。这一地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川泽湖泊众多,适于农业和渔猎。该区考古活动始于1928年对山东龙山文化的发掘,历年的发现使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脉络日渐清晰。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以北辛文化为代表,中期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晚期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需要指出的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时期典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并不一致,大体上北辛文化时期实力较弱,仅局限于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势力扩张,覆盖豫东、皖北,至龙山时代则退缩回山东省境内。此外,山东章丘附近的“西河类型文化”和山东淄博后李官庄遗址发现的“后李文化”较北辛文化年代略早,可能是北辛文化的源头;胶东地区发现的“白石文化”与北辛文化大体同时,可能代表了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另一文化类型。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是: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1.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大汶口文化焦家遗址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六、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中游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及四川东部。该地区古气候炎热而多雨,境内川泽密布,地理环境复杂,新石器时代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总体来看,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湖南澧水流域及环洞庭湖地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三峡及鄂西南即峡江地区,盛行渔猎经济。目前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基本清晰,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以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为代表,早期后段以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文化为代表,中期以大溪文化为代表,晚期以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峡江地区文化序列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江汉平原:大溪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指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布,气候温和,土质肥沃。近年发现新津县宝墩古城等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文化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2.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文化彭头山文化皂市文化城背溪文化3.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大溪文化4.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屈家岭文化沙洋城河遗址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高山古城遗址七、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下游地区包括今安徽和浙江两省大部、江苏南部、江西北部、上海几个地区,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河湖密布,土壤肥沃,适于农业和渔猎。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较为清晰,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以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代表,早期后段以河姆渡遗址下层和罗家角类型为代表,中期以河姆渡遗址中层、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为代表,晚期以良渚文化为代表。太湖流域文化谱系: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文化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上山遗址2.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文化河姆渡文化施岙遗址罗家角类型跨湖桥遗址3.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4.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良渚文化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蒋庄遗址樊城堆文化八、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华南地区包括西南云贵高原及西藏,东南福建、两广和台湾。该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东南临海,长年雨量充足,地理环境复杂,新石器时代文化异彩纷呈。滨海地区以采集海生软体动物形成的“贝丘遗址”,石灰岩山区以喀斯特洞穴作为住所的“洞穴堆积”独具特色。由于考古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华南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尚不完备,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文化见于两广地区,早期后段与中期文化尚不清楚,晚期发现较普遍,福建闽江下游有昙石山文化,广东北部有石峡文化,青藏高原有卡若文化,台湾有卑南文化等。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文化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广东青塘圩遗址广西大龙潭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广西南宁豹子头贝丘遗址群2.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敢造遗址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大龙潭文化卡若文化卑南文化第三节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地区差异1.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早期前段的遗存主要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在华北地区也有少量发现。距今约9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各地文化遗存开始普遍出现,陶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红、褐色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器形以圜底器、三足器居多,造型简单,鼎、钵、罐等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并有陶支座。2.新石器时代中期一些学者称之为仰韶时代。因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横跨黄河上中游各省。仰韶文化前期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生产工具使用石、骨、陶器。仰韶文化后期以西王村类型为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