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技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规范gbt+42583-2023》详细解读_第1页
《信息安全技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规范gbt+42583-2023》详细解读_第2页
《信息安全技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规范gbt+42583-2023》详细解读_第3页
《信息安全技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规范gbt+42583-2023》详细解读_第4页
《信息安全技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规范gbt+42583-2023》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安全技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规范gb/t42583-2023》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5概述5.1平台技术架构5.2平台监测范围和对象contents目录5.3技术要求分类6安全监测通用要求6.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6.2数据存储6.3数据总线6.4数据分析6.5展示与应用6.6威胁情报contents目录6.7平台安全管理7安全监测扩展要求7.1政务云安全监测7.2政务应用安全监测7.3政务数据安全监测contents目录8通用要求测试评价方法8.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8.2数据存储8.3数据总线8.4数据分析8.5展示与应用8.6威胁情报contents目录8.7平台安全管理9扩展要求测试评价方法9.1政务云安全监测9.2政务应用安全监测9.3政务数据安全监测附录A(资料性)政务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附录B(资料性)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要求划分contents目录附录C(资料性)平台部署结构附录D(资料性)数据总线结构附录E(资料性)接口示例附录F(资料性)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威胁情报数据格式参考文献011范围规范适用的领域与对象本规范适用于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等工作。01涉及政务网络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预警、应急响应等关键环节的安全监测要求。02针对政务网络的特点和安全需求,确保政务信息安全,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03规定了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基本架构、功能要求、性能指标等。规范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安全管理要求,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培训等。提出了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技术要求,如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应急处置技术等。规范的实施与监督010203制定了规范的实施指南,指导各级政务部门和相关单位开展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工作。规定了规范的监督方式,包括对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定期检查、评估等,确保规范的有效执行。建立了问题反馈和改进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存在的问题,推动规范的持续完善。022规范性引用文件主要引用的标准与规范详细介绍了本规范所引用的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确保本规范的制定有充分的依据和支撑。对所引用的标准与规范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包括基础标准、安全标准、监测标准等,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规范性引用文件是本规范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确保了本规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引用其他相关标准和规范,本规范能够与其他信息安全体系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范性引用文件的重要性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处理原则在引用其他标准和规范时,本规范遵循了准确性、时效性和适用性的原则,确保引用的内容真实可靠、符合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和政务网络安全监测的实际需求。对于存在多个相关标准和规范的情况,本规范进行了综合比较和优选,以确保引用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033术语和定义安全监测对政务网络中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威胁。预警机制基于安全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预警,以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数据分析通过对政务网络流量、日志、告警等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指对政务网络进行全面安全监测、分析、预警和响应的综合性平台,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展示及应急响应等功能。术语解释123本规范适用于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为政务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应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保密性。本规范中所述的政务网络包括但不限于政务外网、政务内网以及与其他政务系统的连接网络。定义范围044缩略语20144.1常规缩略语04010203IDIdentity,身份标识。IPInternetProtocol,互联网协议。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OS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统。CommonVulnerabilitiesandExposures,公共漏洞和暴露。CVEDistributedDenialof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01020304AdvancedPersistent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APTIntrusionDetectionSystem,入侵检测系统。IDS4.2专业技术缩略语电子政务。E-Government4.3政务网络相关缩略语GovernmenttoBusiness,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模式。G2BGovernmenttoCitizen,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模式。G2C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OASOCSecurityOperationsCenter,安全运营中心。SIEMSecurityInformationandEventManagement,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NIDSNetwork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网络入侵检测系统。HIDSHost-basedIntrusionDetectionSystem,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4.4监测平台相关缩略语055概述5.1范围和目的本规范明确了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技术要求,包括平台架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等,为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提供标准化指导。目的是提升政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实现对政务网络安全的全面监测、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保障政务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指政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用于处理政务信息、提供政务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政务网络对政务网络进行实时或定期的监视、检测和分析,以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威胁和隐患。安全监测指政务网络安全监测的软硬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展示、管理等功能模块。平台5.2术语和定义010203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采用分层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分析层、数据展示层和管理层。各层次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确保平台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5.3总体架构可视化技术利用可视化技术将安全数据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态势感知和决策。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安全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挖掘,提高安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实现安全威胁的自动化识别和预警,提升安全响应速度。5.4关键技术065.1平台技术架构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采用层次化架构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分析层、数据展示层等,各层次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交互,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与传输。层次化结构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不同功能划分为独立模块,便于系统的扩展与维护。同时,各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通信,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模块化设计总体架构设计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海量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处理和查询,提升安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大数据技术平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安全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和风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可视化技术,平台能够直观展示安全监测结果和数据分析报告,便于用户快速了解网络安全状况,及时作出响应。可视化技术关键技术应用数据安全保障平台部署多重安全防护机制,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全面保障系统的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和应用安全。系统安全防护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环节,确保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效处置。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采取严格的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安全保障措施075.2平台监测范围和对象政务网络环境涵盖各级政务网络,包括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等,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可控。政务系统与应用政务数据安全平台监测范围针对政务部门使用的各类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进行实时监测。对政务数据进行全面监测,涉及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政务系统与应用软件对政务部门使用的各类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的安全风险。政务数据资源重点监测政务数据资源的安全状况,如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等,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篡改。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关键网络设备,以及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设备。平台监测对象085.3技术要求分类5.3.1功能性要求监测数据采集平台应能够全面、准确地采集政务网络中的各类安全监测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流量、系统日志、安全设备告警等。数据分析处理监测结果展示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及时发现安全威胁和隐患。平台应提供直观、友好的监测结果展示界面,能够清晰展示政务网络的整体安全态势和具体安全事件信息。01数据处理性能平台应能够高效处理大量的监测数据,确保实时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5.3.2性能要求02系统稳定性平台应具备良好的系统稳定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确保政务网络安全监测的连续性。03扩展性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随着政务网络规模的扩大而灵活扩展,满足未来安全监测的需求。数据安全平台应采取严格的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安全平台应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能够抵御各种网络攻击和恶意行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可靠性平台应具备高度的可靠性,能够确保在异常情况下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5.3.3安全性要求平台应提供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和友好的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难度。易用性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方便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可维护性平台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服务,确保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技术支持5.3.4可用性要求096安全监测通用要求全面覆盖要求安全监测应涵盖政务网络的所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中心、网络节点、应用系统等。对象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应有针对性的监测策略,如针对数据库、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分别设定监测项。动态更新随着政务网络的扩展和变化,监测范围应能动态更新,确保无死角。0203016.1监测范围与对象安全性监测实时监测网络的安全状态,包括入侵检测、恶意代码检测、漏洞扫描等。6.2监测内容要求性能监测对网络及关键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如带宽利用率、CPU使用率等。可用性监测确保政务网络的高可用性,对关键业务和服务进行持续的状态监测。对关键安全指标应进行高频次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并响应安全事件。高频监测对于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件的风险点,应实施实时监测,并配备相应的预警机制。实时监测除实时监测外,还应定期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定期评估6.3监测频率与实时性数据存储所有监测数据应安全存储,并具备足够的数据容量以支持长期的数据保存和分析。数据处理应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机制,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深度分析,以提取有价值的安全信息。数据保护监测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应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法规,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6.4监测数据存储与处理106.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采集范围政务网络流量数据包括政务外网、政务内网等各个关键节点的网络流量,以全面监测网络行为。安全设备日志收集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安全网关等安全设备的日志信息,分析安全事件。主机日志采集政务系统主机(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等)的日志信息,以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的攻击。数据库访问日志对政务数据库进行访问日志的采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实时采集对网络流量、安全设备日志等进行实时采集,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威胁。定期采集针对主机日志、数据库访问日志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定期采集计划,以减轻系统负担。数据采集方式去除重复、无效和错误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统一格式,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关联分析,将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进行关联整合,形成更全面的安全画像。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并制定备份策略以防数据丢失。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格式化数据关联数据存储与备份116.2数据存储数据存储原则010203安全性原则确保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存储具备足够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非法访问、篡改或删除。可用性原则数据存储应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以满足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正常运行需求。可扩展性原则随着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业务的发展和数据的增长,数据存储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数据量的变化。分布式存储技术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对存储在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或遭到恶意攻击。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定期对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进行备份,并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计划,以应对可能的数据丢失或灾难性事件。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存储规划根据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制定合理的数据存储规划,明确数据的存储位置、存储方式、存储期限等。数据存储监控建立数据存储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存储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数据存储问题。数据存储优化定期对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存储进行优化,包括清理无效数据、整合分散数据、提升数据存储效率等,以确保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126.3数据总线定义数据总线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中负责数据传输的核心组件,它连接各个功能模块,实现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功能数据总线主要承担数据的接收、转发、路由、过滤等功能,确保数据在平台内部的准确传递。数据总线的定义与功能高性能数据总线具备高吞吐量、低延迟等特性,能够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处理。可扩展性随着政务网络安全需求的不断增长,数据总线能够灵活扩展,满足未来业务的发展需求。可靠性数据总线采用多重备份、容错机制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可靠。030201数据总线的技术特点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数据总线,实现对政务网络各关键节点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为安全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总线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分析处理模块,进行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数据共享与协同数据总线支持多部门、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提高政务网络安全的整体防护能力。数据总线在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中的应用136.4数据分析定义与目的数据分析是指对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关联分析和模式识别,以发现安全威胁、评估风险并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数据分析概述在政务网络安全领域,数据分析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安全防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0102数据分析流程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格式化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02040301威胁检测与识别利用规则匹配、行为分析等手段,检测并识别出各类安全威胁。关联分析通过数据关联技术,将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安全事件链条。风险评估与报告对检测到的安全威胁进行风险评估,并生成相应的安全报告。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机器学习技术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异常行为,提高安全威胁的检测准确率。可视化分析技术将数据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可视化形式展现,便于安全人员快速理解和响应。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检测政务数据的异常流动,及时防范数据泄露事件。政务数据泄露检测对政务云平台的安全性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政务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安全。政务云安全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测政务网站的访问行为,发现并处置恶意攻击。政务网站安全监测数据分析应用实践146.5展示与应用展示内容01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应能够实时展示网络的安全状况,包括网络流量、异常行为、攻击事件等监测数据,以便相关人员及时了解网络状况。除了实时监测数据,平台还应提供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展示安全事件的趋势、分布、类型等,为安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当监测到潜在的安全威胁或异常行为时,平台应能够生成预警信息,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或部门进行通报,确保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理。0203实时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预警与通报信息VS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应通过可视化大屏的方式,将关键的安全数据和指标以直观、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相关人员快速掌握网络的整体安全状况。定制化报告根据用户的需求,平台应能够生成定制化的安全报告,包括日报、周报、月报等,详细记录安全事件的处理过程、结果及建议,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全面的参考。可视化大屏展示方式01政务外网安全监管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可应用于政务外网的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确保政务外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政府业务的正常开展。跨部门协同处置在应对复杂的安全事件时,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可支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处置工作,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快速响应,提高安全事件的处置效率。安全培训与演练平台还可应用于安全培训和演练工作,通过模拟安全事件和攻击场景,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应用场景0203156.6威胁情报它能够帮助组织及时识别和应对网络威胁,降低安全风险。威胁情报还可以为组织提供攻击预警,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威胁情报是关于网络威胁的详细信息,包括攻击来源、攻击目的、攻击手法等。威胁情报定义威胁情报收集威胁情报的收集包括对网络流量、安全设备日志、系统日志等数据的采集和分析。01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攻击行为和威胁源。02收集过程中需要注重数据的合法性和隐私保护。03威胁情报分析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溯源追踪等操作,以揭示攻击者的真实意图和攻击路径。分析结果可以为组织提供针对性的防御建议和应急响应方案。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威胁情报分析威胁情报可以应用于组织的日常安全防护工作中,如制定安全策略、配置安全设备等。威胁情报应用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威胁情报可以帮助组织快速定位攻击源,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威胁情报还可以为组织提供安全培训和教育素材,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166.7平台安全管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等。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评审和更新,确保其适应平台发展的安全需求。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6.7.1安全管理制度0102036.7.2安全技术防护0302部署完善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等。01建立安全技术防护设施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对安全技术防护设施进行定期巡检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对安全审计和监控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为平台的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6.7.3安全审计与监控实施全面的安全审计,对平台的安全策略、配置、操作等进行审计和记录。建立安全监控机制,实时监测平台的安全状况,包括网络流量、系统性能等关键指标。010203010203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处置措施。建立应急响应团队,负责应急响应预案的执行和处置工作。定期组织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团队的处置能力和协作水平。6.7.4应急响应与处置177安全监测扩展要求高级威胁检测平台应具备对高级持续性威胁(APT)等复杂攻击的监测和识别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恶意代码植入、数据窃取等行为的检测。未知威胁发现利用机器学习、行为分析等技术,平台应能够发现未知威胁,并及时报警,以防范新型攻击手段。横向与纵向监测平台应支持横向(同一网络内不同系统间)和纵向(上下级网络间)的安全监测,实现全方位的安全防护。7.1监测能力扩展0102037.2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深度解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解析,提取出关键信息,如源IP、目的IP、传输内容等,以便进行安全事件的追踪和定位。全流量数据采集平台应能够采集政务网络的全流量数据,包括网络进出口、关键节点等位置的流量,以支持后续的安全分析。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挖掘出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安全决策提供数据支持。010203快速应急响应平台应具备快速响应安全事件的能力,包括及时报警、阻断攻击、隔离风险等操作,以最小化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跨部门协同处置在应对复杂安全事件时,平台应支持与其他相关部门(如公安、通信管理等)的协同处置,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安全事件溯源通过对安全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平台应能够追溯到攻击源头,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证据支持。7.3应急响应与协同处置平台应提供统一的安全管理界面,实现对政务网络安全的集中监控、配置和管理,降低运维复杂度。统一安全管理7.4安全管理与运维运用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手段,实现平台的智能化运维,包括故障自诊断、自动修复等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用性。智能化运维定期对平台进行安全审计和合规性检查,确保平台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保障政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187.1政务云安全监测通过实时监测政务云的运行状态和安全事件,确保政务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实时掌握政务云的安全状况政务云安全监测的目标通过安全监测,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攻击行为,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威胁通过不断完善安全监测机制,提高政务云对各类安全风险的抵御能力。提升政务云的安全防护能力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应用安全监测数据安全监测网络安全监测对政务云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其稳定运行。对部署在政务云上的各类应用进行安全监测,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对政务云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非法访问等安全事件发生。实时监测政务云的网络安全状况,防范网络攻击和非法入侵等行为。政务云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政务云安全监测的实施要点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根据政务云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确保全面覆盖各类安全风险点。强化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威胁,降低安全风险。加强应急响应与处置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对监测到的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确保政务云的安全稳定运行。197.2政务应用安全监测010203识别政务应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实时监测政务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政务应用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提供针对性的安全防护建议。监测目标监测内容政务应用系统入侵检测通过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政务应用系统的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置。政务应用系统性能监控对政务应用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其运行稳定、响应迅速。政务应用系统漏洞扫描定期或不定期对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发现并报告潜在的安全漏洞。030201自动化监测利用专业的安全监测工具,对政务应用系统进行自动化扫描和检测,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人工监测结合专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和经验,对自动化监测结果进行复核和分析,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监测方法监测报告生成根据监测结果,生成详细的监测报告,包括安全漏洞、隐患、风险评估等内容。监测结果处置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并协助其进行安全问题的处置和整改。监测结果分析对监测报告进行深入分析,定位安全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监测结果处理207.3政务数据安全监测发现和防范数据泄露风险通过实时监测政务数据的传输、存储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遵守数据保护法规监测目标通过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政务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未被篡改或损坏;同时,监测数据的可用性,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数据。通过政务数据安全监测,确保政务数据的处理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引发的法律风险。敏感数据监测对政务系统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包括个人隐私数据、重要业务数据等,确保这些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或滥用。01.监测内容数据操作行为监测监测政务系统中对数据的操作行为,包括数据的增删改查等,确保这些操作行为符合预设的安全策略。02.数据流动监测追踪政务数据的流动轨迹,包括数据从哪个系统流出、流入哪个系统、流经哪些节点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的数据流动情况。03.监测技术采用数据泄露防护(DataLossPrevention,DLP)技术,通过深度内容分析,对政务数据进行全面监测,防止敏感数据外泄。数据泄露防护技术结合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测并防御针对政务数据的恶意攻击行为。入侵检测和防御技术收集并分析政务系统的日志信息,包括用户操作日志、系统运行日志等,以便追溯数据安全问题的源头和责任人。日志审计技术010203218通用要求测试评价方法全面性原则测试评价应涵盖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所有关键功能和性能指标,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无遗漏。客观性原则测试评价应基于事实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重复性原则测试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应具有可重复性,以便在必要时进行复现和验证。8.1测试评价原则明确测试评价所需的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以及它们的配置要求。硬件环境说明测试评价所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环境,以及相应的版本和配置要求。软件环境描述测试评价所需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带宽、延迟等参数,以确保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网络环境8.2测试评价环境8.3测试评价内容与步骤对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各项功能进行详细测试,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采集、分析、报警等,确保功能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功能测试对平台的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处理速度、响应时间、并发处理能力等,以验证平台是否满足性能要求。长时间运行测试,检查平台是否出现崩溃、数据丢失等问题,以评估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性能测试通过模拟各种攻击场景,测试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平台在面临安全威胁时能够有效应对。安全性测试01020403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8.4测试评价结果分析与报告结果分析对测试评价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剖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改进建议测试评价报告基于测试结果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优化措施,为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指导。编写详细的测试评价报告,记录测试的全过程、结果及分析,作为项目交付和后续维护的重要依据。228.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采集范围政务网络流量数据包括政务外网、政务内网等各个关键节点的网络流量,以全面监测网络行为。安全设备日志收集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安全网关等安全设备的日志信息,分析安全事件。主机安全数据采集政务系统主机(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等)的安全数据,如操作系统日志、应用日志等。脆弱性数据定期或实时收集政务系统的脆弱性扫描结果,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去除重复、无效和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不同来源的数据统一格式,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时间戳、IP地址等关键信息,将不同数据源的日志进行关联分析,还原攻击链条。在数据采集和传输过程中,采用压缩技术减少数据传输量,同时利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清洗数据格式化数据关联数据压缩与加密238.2数据存储确保存储的数据不被未授权访问、篡改或删除,采用加密、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数据安全。安全性原则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数据备份、容灾等手段确保数据在需要时可用。可用性原则考虑未来数据增长的需求,设计可灵活扩展的存储架构,以支持更大规模的数据存储。可扩展性原则8.2.1数据存储原则010203列式存储技术针对特定场景,如大数据分析,可选用列式存储技术,如HBase、Cassandra等,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分布式存储技术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如HDFS、Ceph等,以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高并发访问。关系型数据库技术选用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存储结构化数据,并提供高效的数据检索和分析能力。8.2.2数据存储技术选型8.2.3数据存储管理要求根据数据的类型、重要性和使用频率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以便于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数据分类存储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迅速恢复,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数据备份与恢复实施对存储设备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存储问题,确保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数据存储监控248.3数据总线传输数据数据总线需要具备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高效稳定标准化接口数据总线应提供标准化的数据接口,以支持不同系统、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数据总线是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中负责传输各类数据的通道,包括原始数据、分析数据、结果数据等。数据总线定义高吞吐量数据总线应具备高吞吐量,能够支持大规模数据的并发传输,满足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对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低延迟数据总线应实现低延迟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能够及时到达并处理,提高平台的响应速度。可靠性保障数据总线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如数据校验、错误重传等机制,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稳定性。020301数据总线技术特点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总线可应用于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环节,实现各类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汇聚。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总线应用场景通过数据总线,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安全数据的交换与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安全协同能力。数据总线可以为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提供丰富的数据源,支撑安全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和风险。258.4数据分析定义与目的数据分析是指对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处理、挖掘和解读,以发现安全威胁、评估风险并提供决策支持。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流量数据、系统日志、安全设备告警等。数据分析概述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重、格式化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数据预处理利用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识别出异常行为、潜在威胁等。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通过关联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追踪攻击路径,定位安全事件的源头。关联分析与溯源数据分析流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模型,实现对未知数据的自动分类和预测。机器学习借助图表、可视化工具等方式,直观地展示数据分析结果,便于理解和决策。可视化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分析。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网络数据,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安全威胁。威胁检测与预警定期对政务网络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生成详细的风险报告,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风险评估与报告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迅速进行数据分析以定位问题、明确影响范围并制定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数据分析在政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268.5展示与应用可视化界面提供直观、友好的图形化界面,便于用户实时监控网络安全状况。数据呈现通过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网络安全数据,帮助用户快速了解网络整体安全态势。交互操作支持用户与界面进行交互,如筛选、查询、定位等,提高用户操作便捷性。030201展示层设计实时监控对政务网络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威胁。风险预警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向用户发出预警提示。应急响应在发现安全事件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协助用户及时处置问题,降低损失。应用功能01个性化配置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展示界面和功能模块配置。定制化服务02权限管理设定不同用户的访问权限,确保信息安全和数据的保密性。03日志审计记录用户的操作日志,便于后续审计和追溯,提高系统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278.6威胁情报威胁情报定义威胁情报是关于网络攻击、威胁和风险的详细信息。01它包括了攻击者的动机、能力、意图以及所使用的工具、技术和过程。02威胁情报能够帮助组织及时识别、防范和应对网络威胁。03威胁情报重要性010203提高防御效率通过获取准确的威胁情报,组织可以更加精准地配置安全策略,从而提高防御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威胁情报有助于组织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快速响应在遭受攻击时,威胁情报可以为组织提供及时的响应指导,减少损失。分析方法采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深入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情报共享通过与其他组织或机构进行情报共享,共同应对网络威胁,提高整体防御能力。收集来源威胁情报的收集可以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安全设备日志、公开情报、黑客论坛等。威胁情报收集与分析利用威胁情报对政务网络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预警。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风险评估在发生安全事件时,借助威胁情报迅速定位攻击源,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基于威胁情报对政务网络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威胁情报在政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288.7平台安全管理8.7.1访问控制应对所有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应的访问控制权限。01应采用多因素认证手段,提高访问控制的安全性。02应定期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审查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03010203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记录用户对平台的所有操作行为。审计记录应包含时间、用户、操作类型等关键信息,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应定期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置异常行为。8.7.2安全审计应部署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时监测并处置针对平台的恶意攻击行为。8.7.3入侵防范应定期更新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规则库,提高其防御能力。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处置。应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应建立数据访问和操作的审批流程,严格控制数据的访问和操作权限。应对平台存储和处理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防止数据泄露。8.7.4数据安全保护299扩展要求测试评价方法发现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为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验证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扩展要求是否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在实际运行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9.1测试评价目的010203综合性原则测试评价应涵盖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各个方面,确保全面评估其安全性能。可操作性原则测试评价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执行。客观性原则测试评价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进行,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9.2测试评价原则9.3测试评价内容功能性测试验证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实现。02040301安全性测试通过模拟各种攻击手段,检验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防御能力和安全漏洞。性能测试检测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性能指标,包括处理速度、响应时间、吞吐量等,确保其满足业务需求。可靠性测试验证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异常情况下的容错能力。压力测试模拟大量用户同时访问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场景,以测试其承载能力和性能指标。黑盒测试通过输入预期数据,验证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输出是否符合预期结果,以评估其功能的正确性。灰盒测试结合黑盒和白盒测试的方法,既关注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输入和输出,又了解其内部逻辑结构,以更全面地评估其性能和安全性。白盒测试通过检查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的代码结构、逻辑路径和算法等,确保其内部实现的正确性和安全性。9.4测试评价方法309.1政务云安全监测政务云安全监测的目标发现和防范安全威胁通过实时监测政务云环境,及时发现并应对各类安全威胁,保障政务数据的安全。提高安全运维效率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监测手段,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安全运维的效率和准确性。合规性监管确保政务云环境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避免因违规操作带来的法律风险。政务云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对政务云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监测,包括物理环境、网络设备、主机系统等,确保其稳定运行且不受外界攻击。数据安全监测对政务云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等环节,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非法访问。应用安全监测对部署在政务云上的各类应用进行安全监测,包括Web应用、数据库应用等,确保其安全可靠且符合业务需求。政务云安全监测的实施要点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结合政务云的实际情况,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报警、处置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监测体系。强化技术支持与培训加强对政务云安全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与其他安全措施协同配合政务云安全监测应与其他安全措施(如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协同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319.2政务应用安全监测政务应用安全监测是指对政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实时监控,以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定义与目标政务应用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政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重要性政务应用安全监测概述政务应用安全监测技术要求威胁检测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入侵检测、恶意代码分析等,检测针对政务应用的各类威胁。漏洞扫描定期对政务应用进行漏洞扫描,发现并及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实时监测对政务应用进行7x24小时的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异常行为。03020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政务应用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周期等。收集与分析数据实时收集政务应用的运行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识别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部署监测工具在政务应用系统中部署专业的安全监测工具,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处置与报告一旦发现安全问题,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置并向上级部门报告,确保政务应用的安全稳定运行。政务应用安全监测实施流程挑战政务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和不断更新换代的技术,给安全监测带来了持续的挑战。对策政务应用安全监测的挑战与对策建立专业的安全团队,加强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同时与专业的安全机构合作,共同应对政务应用安全监测面临的挑战。0102329.3政务数据安全监测01发现和防范数据泄露风险通过实时监测政务数据的传输、存储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防范数据泄露风险,确保政务数据的安全可控。评估数据安全状况对政务数据进行全面的安全监测,评估数据安全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持。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政务数据安全监测,不断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政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监测目标0203政务外网数据对政务外网中传输、存储和使用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数据的合规性和安全性。监测范围政务云数据对政务云平台中的数据进行全面监测,防范非法访问、篡改和删除等恶意行为。政务应用数据针对政务应用系统,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数据泄露监测技术采用数据泄露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政务数据的传输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数据泄露事件。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运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政务数据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数据行为分析技术通过数据行为分析技术,对政务数据的访问、修改和删除等行为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异常行为并及时进行处置。监测技术制定监测计划部署监测工具根据政务数据安全需求,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目标、范围和技术手段。在政务网络关键节点部署专业的监测工具,确保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采集。监测流程数据采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政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识别安全风险,并进行及时预警和响应。监测报告与处置根据监测结果,定期生成政务数据安全监测报告,针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处置和整改。33附录A(资料性)政务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黑客攻击政务网络可能遭受来自黑客的各种攻击,包括但不限于钓鱼、恶意软件植入、拒绝服务攻击等,旨在破坏网络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网络安全威胁跨站脚本攻击通过注入恶意脚本,攻击者可利用政务网站的漏洞进行跨站脚本攻击,窃取用户敏感信息或进行其他恶意行为。SQL注入攻击针对政务系统数据库,攻击者尝试注入恶意SQL代码,以获取、篡改或删除重要数据,对政务服务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主机安全威胁01政务网络中的主机可能因各种恶意软件的感染而面临风险,如病毒、木马、蠕虫等,这些恶意软件会破坏系统文件、窃取数据或占用系统资源。攻击者利用政务主机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攻击,可能获得系统的非法访问权限,进而控制整个主机。部分政务主机存在弱口令或权限设置不当的问题,攻击者可通过猜测或暴力破解等方式获取合法用户身份,进而实施更深入的攻击。0203恶意软件感染系统漏洞利用弱口令与权限提升数据泄露由于政务网络中存储着大量敏感数据,包括个人隐私信息、政府机密等,一旦这些数据被非法获取或泄露,将对个人权益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01.数据安全威胁数据篡改与破坏攻击者可能对政务数据进行篡改或破坏,导致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进而影响政务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02.数据非法利用非法获取政务数据后,攻击者可能将其用于诈骗、身份盗用或其他犯罪活动,给公民个人和社会带来不良后果。03.34附录B(资料性)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技术要求划分功能性要求报警与响应建立有效的报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安全威胁,同时提供响应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平台应具备对政务网络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包括网络流量、安全事件、系统日志等关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数据管理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支持历史数据回溯与安全态势研判。高可用性确保平台在面临各种故障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提供不间断的监测服务。高效性优化数据处理流程,提高监测分析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可扩展性随着政务网络系统的不断扩展,平台应能够灵活调整以适应新的监测需求。性能要求加强监测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或非法访问。数据安全确保平台自身的安全性,防范针对平台的恶意攻击和入侵行为。系统安全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和操作平台。权限管理安全性要求平台应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确保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标准兼容兼容性要求支持多种主流技术路线,满足不同政务网络系统的监测需求。技术兼容随着技术标准的更新换代,平台应能及时进行版本升级以保持兼容性。版本更新35附录C(资料性)平台部署结构VS政务网络安全监测平台采用层次化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分析层、数据展示层等,各层次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交互,实现平台的高效运行。模块化组件平台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如安全监测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应急响应模块等,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便于平台的扩展和维护。层次化设计总体架构集中式部署在政务网络的核心节点部署安全监测平台,实现对整个政务网络的全面监控。这种部署方式便于集中管理和控制,但可能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分布式部署在政务网络的关键节点分别部署安全监测平台,形成分布式监控体系。这种部署方式可以提高监控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降低单点故障的风险,但管理和维护的复杂度相对较高。部署方式访问控制平台应具备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敏感数据和关键功能。通过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等手段,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操作。01安全性保障数据加密平台应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应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测试,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02可扩展性考虑纵向升级为了适应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