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路高边坡及支挡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M4路高边坡及支挡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M4路高边坡及支挡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M4路高边坡及支挡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M4路高边坡及支挡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3页M4路高边坡及支挡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第2页共13页一、工程概况1.1项目概况根据《重庆主城区蔡家组团中部片区(G、H、L、M、R标准分区及B标准分区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该规划区位于北碚区蔡家组团中部地区,包括蔡家组团G、H、L、M、R标准分区和B标准分区(部分),北、东、南主要以蔡家环道为界,西侧以纵四路为界,紧邻同兴工业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945.52公顷。本项目位于蔡家组团M分区。用地属蔡家岗镇行政辖区范围。M4路为城市支路,呈东西走向,西侧起点与M2路(方案阶段)相接,由西向东分别与MZ1路、纵二路相交,终点与MZ2路相交,道路全长598.148m,标准路幅宽度为16m,设计车速为30km/h。项目区位图1.2高边坡概况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高边坡专项防护方案设计范围为:道路范围内岩质边坡高度≥15m;岩土混合边坡高度≥12m且土层厚度≥4m;土质边坡高度≥8m;填方边坡高度≥8m的边坡。其中岩质边坡高度≥30m;岩土混合边坡高度≥25m且土层厚度≥4m;土质边坡高度≥15m;填方边坡高度≥12m的边坡,需进行安全专项论证。根据上述文件要求,结合实测和地勘资料,本次设计范围内道路路基,共有1段挖方岩土混合高边坡,边坡最大高度约16.7m≥12m。具体段落见表1.1。表1.1高边坡段落表1.3支挡结构概况设计优先采用自然放坡,对于无放坡条件或放坡空间有限的路段采用挡墙支挡,支挡结构段落详见下表:支挡结构段落表二、设计采用的依据、技术规范、标准2.1设计依据1)《蔡家组团M标准分区M4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K0+000~K0+598.147)》;2)现状地形及规划;3)道路周边红线及已发件用地;4)现状地物;5)周边道路设计资料;6)周边地块设计资料;7)其他资料;8)现场实测资料;2.2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6)《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7)《工程地质手册》;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0)《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1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制【2018】31号)13)《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14)国家及部(委)发布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2.3技术标准(1)设计使用年限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永久边坡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2)安全等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边坡安全等级:二级。(3)地震设防标准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划分,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构造设防)。2.4上阶段意见及执行情况(1)高边坡方案评估建议及执行情况1、各F-V-2图右侧基坑坡率不应陡于上部,必要时控制刚性角。回复:根据意见调整基坑坡率。2、2F-V-2-2图应控制上部建筑基础与坡脚的关系(刚性角)回复:根据意见明确上部结构与坡脚关系。3、锚杆设计情况不明,支护型式不清,抗拔试验应强调。回复:根据已收集地块资料完善支护结构设计。(2)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设计说明补充岩土工程章节;简述边坡分布、类型、高度、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补充典型边坡支护剖面(含地质信息)。回复:岩土工程章节详见设计说明7.0章节,边坡分布、类型、高度、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详见设计说明2.1.9节,边坡支护坡面详见图纸图纸C-V-02。2、完善填方路基的处理范围及对周边建(构)筑物保护措施。回复:填方边坡路基处理范围及措施详见C-D-05,周边建(构)筑物已考虑保护措施,无放坡条件区域采用桩板墙支护。三、建设条件以及工程地质(摘自地勘报告)3.1气象水文3.1.1气象1、气象:气象:建设场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具冬暖春早、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8~18.0℃之间。2、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3、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6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5、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1m/s。3.1.2水文北碚区地处嘉陵江下游,嘉陵江由北而南纵贯全境。除嘉陵江外,还有黑水滩河、后河、璧北河、梁滩河、马鞍溪、明家溪、车盘溪、底洞沟、马桑溪、山王沟等大小河流20余条。嘉陵江是流经北碚的最大河流,嘉陵江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北碚段长45.1km,支流有壁北河、黑水滩河、龙凤溪、马鞍溪、明家溪等。最高洪水位214m,最低枯水位176.61m。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2676.55万m3、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1510.86万m3,其中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61.25万m3。蓄水总量为3435万m3。平均过境水量为657.7亿m3。嘉陵江是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是重庆市境内的第二大河流,境内河段长153.8km,河道平均坡降0.4‰,家零件多年平均流量685.10亿m3,实测最大流量为44700m3/s(1981年7月16日),实测最小流量为205m3/s(1968年3月28日),多年平均流量2250m3/s,多年平均流量23600m3/s,多年平均最小流量335m3/s。据北碚水文站多年资料,嘉陵江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95.97m,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75.94m,多年平均水位179.37m,历史最高洪水水位214m(1870年),该站历史实测最高洪水水位为208.17m(1981年7月16日)。枯、丰期水位变幅达20m左右,对岸坡侵蚀影响显著。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坝前水位175m时,区内常年水位将由173.78m左右上升到181.60m,届时影响当地建筑水位线将达到183m。嘉陵江是该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蔡家组团西靠中梁山,中高四面低,东沿嘉陵江14公里,因而形成许多长流溪和季节性溪流入江。嘉陵江为该区骨干水系,属过境河流。最大流量4.48×107L/s,最小流量0.2×106L/s,多年平均流量2.14×106L/s。据区域资料,组团内地下水类型多为重碳酸钙型水或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地下水无侵蚀性。本项目工程范围内无地表水体出露,嘉陵江位于场地东侧及南侧,为南北流向,距离本场地最近距离约2.3公里,场地地势高,该段历史最高洪水水位214m,远低于本场地高程,嘉陵江对本场地无影响。3.2地形地貌北碚区属西南坳褶带,华蓥山隔挡式复背斜帚状弧形构造区重庆弧一部分。牛鼻峡、温汤峡、观音峡三个背斜与转龙、歇马、静观三个向斜,自东南向西南相间平行排列,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而过。境内由低山槽、山麓裸丘、浅丘和沿江河谷构成,海拔最高1312m,最低175m。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其间丘包及丘谷相间发育,地形呈波状起伏。路线呈东西走向,四周均为施工区域,地形较为平坦。场地地形总体地势较平缓,目前多地区已进行施工开挖。道路工程中心轴线上地面地面高程350.51~363.75m,相对高差13.26m。两侧场地内已被人类工程活动整平,地形坡角平缓约5°~10°,场地范围的土层主要为人工填筑土,局部地段基岩出露。3.3地质构造场地地质构造上位于川东南弧形构造带观音峡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倾向135°~144°,倾角6°~8°,优势产状142°∠8°,岩体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贯通性较好,在砂、泥岩交界处岩体破碎,遇水易形成泥化夹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应力条件简单,应力水平极低。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场地基岩露头地质测绘调查,基岩内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岩体呈块状结构。主要发育有2组裂隙:根据附近岩石露头调查裂隙,场区主要发育二组裂隙,裂隙属稍发育~较发育,其特征如下:裂隙①产状:309°∠82°,裂隙张开度0.1~0.3cm,局部闭合,间距0.80~2.2m,延伸8~16m,裂面平直,较粗糙,无充填物,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裂隙②产状:12°∠80°,裂面较平直,闭合状,局部张开1~5mm,延伸性好,裂隙间距3~5m,结合程度差,无填充物或局部有少量粘性土充填,属硬性结构面。3.4地层岩性经钻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建设场地范围内岩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下伏基岩依次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由新至老对各岩土层的工程特征描述如下: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灰褐、杂色为主。为其他工程建设抛填而成,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碎块石及少量建筑、生活垃圾组成。呈次棱角状、块状,碎石粒径一般20~200mm,含量约30~70%,无序堆填,填土结构松散,稍湿。堆填约1年,为机械抛填。未被污染。分布于整个场地,钻探揭露厚度0.00~7.40m(ZK4-1)。2、粉质粘土(Q4el+dl):褐黄色。呈可塑状,刀切面稍具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分布于场地局部,位于素填土之下,基岩之上,钻探揭露层厚0.00(ZK4-1)~1.70m(ZK4-24)。~~~~~~不~~~整~~~合~~~~~~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棕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薄层状砂质条带或团块,含砂质较重;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质软;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质较硬。分布在大部分场地,为建设场地主要岩层。该层本次钻探揭示厚度0.0m~5.2m(ZK4-10)。2、砂岩(J2s-Ss):灰白色、浅灰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少量云母及暗色矿物。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芯多呈碎块状,质软;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质较硬。分布在大部分场地,为建设场地主要岩层。该层本次钻探揭示厚度3.0m(ZK4-1)~13.6m(ZK4-19)。3.4.3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建设场地被第四系土体覆盖,基岩面与上覆土层为不整合接触,基岩面埋深:0.00m~7.4(ZK4-1),基岩面总体与原始地形基本一致,基岩面起伏较小,相邻钻孔间基岩面坡角为3~21°,局部为陡坎。2、基岩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长柱状,岩质较硬,构造裂隙不发育。本次钻探未钻探穿基岩中等风化下限。各钻孔岩土层厚度及标高详见勘探点数据一览表,见附表1。3.5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地下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水丰沛,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一般情况下,第四系松散层含孔隙水,砂岩含孔隙裂隙水(主要为裂隙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根据场地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1、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层中,属于临时性上层滞水,无统一地下水位,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迳流途径为由地表垂直下渗或产生层内侧向渗透,主要通过大气蒸发排泄。该类水受季节、降雨影响较大,雨季时丰富,旱季时贫乏。2、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基岩构造裂隙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1)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勘察区地形整体中部低,两侧高,场地内素填土属透水层,砂岩为相对透水层,泥岩属隔水层。当大气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向地势低洼处排泄,部分由地表垂直下渗,沿基岩面径流。钻探施工完毕后提干钻孔循环水后24h观测孔内水位情况,素填土厚度较小的钻孔水位不恢复,说明勘察期间场地内无地下水;素填土厚度较大的钻孔中存在少量地下水,但无统一地下水位,水位详见柱状图及剖面图。场地含水层主要为素填土及砂岩层,属潜水类型。本次场地岩土层渗透系数结合地区经验:素填土取10.0m/d(经验值),泥岩取0.1m/d(经验值),砂岩层渗透系数取0.18m/d(经验值)。(2)水质分析勘察期间未采集到水样,根据地区经验及场地周边环境调查资料,无污染源,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环境土对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3.6不良地质现象经工程地质测绘及工程钻探查明,道路沿线及附近无断层;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未见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道路区地貌单元较单一、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土体厚度相对较大,道路沿线岩土体整体稳定,且道路处于简易设防区,故场地适宜该项目建设。3.7岩土参数建议值岩土名称饱和重度天然重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抗压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基底摩擦系数μ水平抗力系数饱和天然内摩擦角内聚力cKN/m3KPaKPaMPaMPaKPaKPaMN/m3素填土21.5*20*28*(天然)5.0*(天然)25*(饱和)3.0*(饱和)粉质粘土19.719.4140*24(天然)12.0(天然)0.25*18(饱和)10.0(饱和)强风化泥岩24.1*23.6*300*0.35*强风化砂岩24.1*23.8*400*0.40*中等风化泥岩25.124.8156147302.574.3062.7228.57167.580.45*50*中等风化砂岩23.923.767482044912.9518.59380.2434.901023.120.55*250*层面14*35*裂隙18*50*注:带“*”者根据地区经验提供设计参数。岩体内摩擦角、内聚力由岩石标准值折减而成,φ折减系数取0.90,C折减系数取0.30;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可由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折减而得,抗拉强度标准值折减系数取0.40;时间效应系数取0.98。其他参数:土岩界面:(粉质粘土)天然抗剪强度值:c取21kPa,φ取11°;饱和:c取15kPa,φ取9°。(填土材料为粉质粘土夹泥岩碎块石,且压实系数不低于0.90)天然抗剪强度值:c取5kPa,φ取25°;饱和:c取3kPa,φ取18°。(现状填土)的岩土界面天然抗剪强度值:c取3kPa,φ取18°;饱和:c取1kPa,φ取15°。四、道路分段地质评价(摘自地勘报告)4.1K0+000~K0+202.229段该段道路为挖方段,道路最大挖方高度为13.66m,沿道路轴线总体地形坡度角3~17°,垂直道路轴线段为斜坡地貌,地形坡角约5~20°,局部较陡。基岩面较平缓,相邻钻孔间坡角4~11°,土层为素填土,厚度2.8~7.4m,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砂岩。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设计道路基底主要为中风化岩层。(1)左侧边坡路段左侧K0+000~K0+120段为在建居民楼,现状为施工中(未完工),建筑标高约360.35m,按设计设计路面高程整平,道路放坡线与在建房屋红线重叠,场地不具备放坡条件,可考虑对下部按放坡处理上部采取挡墙支挡的措施。K0+120~K0+202.229段道路左侧边坡最大高度6.6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系数1.3。边坡类别为岩土质混合边坡,边坡坡体上部以填土为主,下部岩体为泥岩、砂岩,该段根据钻孔数据揭露,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着岩土界面下滑的可能性小。场地具备放坡条件处,放坡坡率值取1:1.50,并采用绿化、格构措施进行护坡处理。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岩层倾向与坡向大角度相交,为切向坡,未构成不利外倾结构面,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1与坡向逆向,未构成不利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2与坡向切向相交未构成不利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岩层与裂隙1的交线组合线、岩层与裂隙2的交线组合线、裂隙1与裂隙2的交线组合线与边坡大角度相交,未构成不利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中风化砂岩边坡类型为Ⅲ类,强风化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与45°+φ/2的小值,故砂岩岩体破裂角取62.45°,中风化砂岩等效内摩擦角取55°,强风化砂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2°。建议放坡坡率:填土1:1.50,强风化岩1:1.50,中风化岩1:0.75,施工中亦应加强边坡巡查及监测措施,应先支挡,后开挖,同时做好截排水措施。采用设计坡率放坡后采用格构+绿化护坡以确保安全。左侧道路赤平投影图左侧边坡按照填土及强风化按1:1.50、中风化岩按1:0.75的坡率进行放坡,随着开挖施工,会对岩土层产生扰动,由于深层土体的位移、沉降,使路面或已建建筑物产生不均匀的沉降或扰动已建建筑基础,施工中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房屋与道路交叉施工时两方施工单位及业主单位应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有异样,需及时通知双方各参建单位。同时加强本身安全监测及相邻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监测。(2)右侧边坡道路右侧地势整体较高,据现场调查,右侧坡顶基本已拆迁,本次拟建道路右侧边坡最大高度13.94m(2-2′),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安全系数1.3。边坡类别为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坡体以填土为主,下部为泥岩、砂岩,根据钻孔揭露,该段岩土界面较缓,土体沿着岩土界面发生滑移的概率较小,以土体内部圆弧滑动破坏为主,建议进行分阶放坡处理,每8米分一级,放坡坡率值取1:1.50,在两级边坡之间设置2.0m宽的护坡道,并采用绿化、格构措施进行护坡处理。下部岩质边坡部分根据赤平投影图5.2-2分析:岩层倾向与坡向大角度相交,为切向坡,未构成不利外倾结构面,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2与坡向大角度相交,未构成不利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边坡与裂隙1顺向,但裂隙倾角大于边坡坡角,为顺向不临空,边坡稳定性受自身特性控制,可能发生局部掉块现象,建议边坡施工时进行护面工作;岩层与裂隙Ⅰ的交线组合线、岩层与裂隙2的交线组合线、裂隙1与裂隙2的交线组合线与边坡大角度相交,未构成不利外倾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中风化砂岩边坡类型为Ⅲ类,强风化岩体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破裂角取外倾结构面与45°+φ/2的小值,故砂岩岩体破裂角取62.45°,中风化砂岩等效内摩擦角取55°,强风化砂岩等效内摩擦角取42°。建议放坡坡率:填土1:1.50,强风化岩1:1.50,中风化岩1:0.75,施工中亦应加强边坡巡查及监测措施,应先支挡,后开挖,同时做好截排水措施。采用设计坡率放坡后采用格构+绿化护坡以确保安全。右侧道路赤平投影图道路里程K0+160~K0+202.229位置,该段属新建MZ1道路范围,在本次施工范围之外,本次不作评价。五、边坡防护设计5.1挖方边坡开挖前首先施工临时截排水沟。边坡均采用:放坡每8m一级,每级间设置2m宽马道,岩层按1:1放坡,土层按1:1.75放坡。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挖方边坡坡顶外5m处设置临时截水沟。对于挖方边坡高于3m的路段,在距坡顶线5m处设置防护网,以保证行人安全。边坡坡面防护方案:挖方岩质边坡采用有机基材护坡,挖方土质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草护坡。有机基材护坡成型效果图5.2边坡防护构造设计5.2.1有机基材护坡有机基材护坡,是较常用的岩质边坡防护绿化技术,是将保水剂、粘合剂、抗蒸腾剂、团粒剂、植物纤维、泥炭土、腐殖土、缓释复合肥等一类材料制成客土,经过专用机械搅拌后吹附到挂有镀锌铁丝网或土工网的岩质坡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层,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同木纤维、粘合剂、保水剂、复合肥、缓释营养液经过喷播机搅拌后喷附到坡面客土层中。有机基材护坡含有一定量草籽与灌木籽的有机种植土。由于挖方边坡岩层出露,培植种植土后土层较浅,水土不易保持,暴雨期间容易冲刷流失。因此,挖方边坡应重点进行植被养护与补充。边坡绿化植被养护:骨架间铺设含有一定量草籽与灌木籽的有机种植土。由于挖方边坡岩层出露,培植种植土后土层较浅,水土不易保持,暴雨期间容易冲刷流失。因此,挖方边坡应重点进行植被养护与补充。5.2.2三维网植草护坡三维网植草护坡,是一项较成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将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覆盖有三维网的土质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三维网植草护坡施工过程5.3支挡结构构造设计5.3.1桩板墙(1)本边坡桩板墙施工顺序:按间隔一根开挖一根的原则施工桩→施工桩面板桩基未施工前,切忌开挖土方。(2)桩钢筋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检作力学性能试验,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所有钢筋在使用前均应进行除锈和调直等处理。(3)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浇筑,保护层厚度≥50mm,桩顶冠梁及桩面板均采用C30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设计配合比做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其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按设计的配合比拌制混凝土进行浇筑。(4)桩身布置应垂直边坡走向,桩采用机械成孔,桩应分段跳槽开挖,间隔1根开挖1根,待上一批桩身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后,方可进行下一批桩身开挖。(5)桩成孔至设计标高时,应通知地勘、设计和监理单位验槽,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6)绑扎钢筋:钢筋可先分段制成钢筋笼骨架,用吊车吊入孔内,其他钢筋可在孔口完成连接(也可孔内绑扎),孔内绑扎成形。受力钢筋应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数量符合规范要求。桩钢筋笼绷扎时需先预埋桩与面板连接筋。(7)浇筑混凝土:采用串筒将拌制好的混凝土送入桩孔内,串筒离孔内混凝土面不大于1.0m。每浇筑混凝土1.0~1.5m,采用振动棒振捣一次。混凝土浇注完成后应及时养护。(8)桩身采用“埋管超声波法”全数检测,故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按相应检测规范要求预埋声波测试管,声测管延伸至地面。(9)桩面板工程:a)桩面板采用C30砼支模现浇,面板厚度300mm,面板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5mm。桩面板嵌入桩前现状地面线以下800mm。b)面板浇筑前应拆除作业面障碍物,清除开挖面的浮石和墙脚的岩渣、堆积物并用压风清扫岩面。c)面板伸缩缝宽30mm,缝中嵌沥青马蹄脂,设缝位置,水平钢筋加密至间距100mm。d)面板采用逆作法施工,施工过程中面板需设置支撑,不得完全悬空。5.3.2仰斜式挡墙(1)挡墙材料挡墙墙体材料采用C20混凝土。(2)挡墙地基土质地基基础最小埋深不宜小于0.5m,岩质地基最小埋深不宜小于0.3m,基础埋深自排水沟底算起。(3)伸缩缝沿墙长每隔10~15m设置伸缩缝,在基底的地层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和沉降缝可合并设置,缝宽2cm。缝内沿墙的内、外、顶三边填塞沥青麻絮或沥青木板,塞入深度不小于30cm。(4)墙后排水挡墙背后0.5m范围内设置碎石反滤层,回填部分优先选用透水性好的粒料。以便于墙后排水顺畅。当挡墙前为车行道且设置排水系统时,考虑到景观效果,墙身不设置泄水孔,挡墙墙背通长设置Φ100软式透水管,通过横向Φ100PVC管就近接入道路排水系统。当挡墙前为原始地面或排水沟时,沿墙高和墙长应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每隔2~3m交错布置。折线墙背的易积水处亦应设置。泄水孔采用直径100的PVC管安装。最下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0.3m。为防止泄水孔堵塞,在泄水孔进水端采用渗水土工布包扎,为防止墙背水下渗至基底,于墙后最低排泄水孔下用粘土回填封闭夯实。当墙后渗水量较大或在集中水流处,为了减少动水压力对墙身的影响,应加密、加大泄水孔尺寸或增设纵横向地下排水设备(如渗水暗沟等)。其出水口下部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冲空基础。六、路基排水路基采用截排水沟及雨水口结合管道排水等综合排水,边沟、排水沟及自然沟渠共同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边沟、排水沟纵坡应不小于0.5%。路面及挖方边坡坡面排水采用雨水口结合管道排水。截水沟:为排除汇集路基边坡以上的地表水,应设置截水沟,挖方路基截水沟应设置在坡顶5m以外,截水沟水流应直接导入附近排水系统。七、高填方路基、边坡及结构监控量测7.1观测要求本工程应对整个护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做边坡变形观测记录,水准基点设置应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其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在每一典型边坡的支护结构顶部应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用经纬仪、水准仪、地表位移伸长计等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重要受力杆件应测支护结构变形;在出水点应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的关系。观测时间间隔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当有危险征兆时,应进行连续监测。边坡应作长期观测,在竣工后的观测时间不应少于2年。7.2边坡监测项目1)坡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2)地表裂缝;3)支护结构变形;4)渗水与降雨关系;5)建筑变形监测。7.3监测技术要求1)人工巡视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地记录、描述边坡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不利地质状况。项目部将坚持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1)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坍塌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2)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滑坡体后缘有无裂缝,前缘有无剪口出现,局部楔形体有无滑动现象;(3)排水沟、截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4)有无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的渗水量和水质是否正常。2)裂缝监测(1)测点设置:裂缝一般产生在边坡平台和边坡体边缘,部分分布在边坡体上结构层,人工巡视中在发现裂缝的位置埋设裂缝监测点。如果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面没有出现裂缝则此类测点无需布置。人工巡视发现裂缝后及时埋设(1~2天内完成),测点间沿裂缝的间距以20~30m为宜,其方向平行滑坡的主滑方向或边坡的位移方向(不一定垂直裂缝)。(2)埋设要点:首先,在裂缝的两边稳定土体内开挖一个A4纸平面大小的洞约50cm深,之后用混凝土浇注至地面高度,用两块长方形铁片分别埋设在裂缝两边的混凝土内,并使这两块铁片在裂缝处互相搭接约50cm长,在搭接处用红油漆涂色。(3)测试要点:由于一般的裂缝变形是微小而且蠕变的,本工程选择游标卡尺对边坡的变形裂缝进行监测。如果裂缝变形增大,则在搭接处两块铁板的红油漆涂色处就会产生一个缝隙,用游标卡尺测出这条缝隙的宽度数据,该数据作为所测边坡裂缝增加的宽度。3)坡面观测观测网采用方格形网络,边坡体上的观测点布置在各级边坡平台上,每级平台不少于5个,观测点间距为15~30m,对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监测部位加深加密布点。当同一边坡上有深层位移观测点时,坡面上其中一条纵向观测线与深层位移观测点在同一直线上,以便观测数据的相互验证和对比分析。监测点在挖除表土后开挖一0.5m×0.5m的孔约80cm深,用钢筋砼浇注底盘至地面高度,在底盘中心埋设一根钢筋,钢筋头伸出底盘约0.5cm,钢筋顶端设标记作为监测基点。坡体上的监测点同样按照上述方法埋设。观测点埋设完毕后,稳定2-3天之后再进行初测。对石质边坡利用稳固石块作为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监测基点设置在稳定的区域并远离监测坡体,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设点。测点埋设在边坡开挖前完成。4)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采用沉降板,沉降板底槽平整,其下铺设60cm×60cm的砂垫层,沉降板的金属测杆套管和接驳的垂直偏差率不大于1.5%,每断面按设计分左中右安置沉降板。水平位移观测采用位移边桩,位移边桩埋设在路堤两侧趾部,每侧2个。50~100米设置一监测断面,在潜在沉降和位移较大地段加密设置监测断面。8.3监测频率测点埋设后即开始监测,监测过程持续到边坡加固工程完工后6个月或当年雨季结束后3个月无明显位移即可结束,监测频率按下表控制,变形量增大和变形速度加快时加大监测频率。挖方高边坡监测频率表时间坡面变形观测深层水平位移开挖期间、开挖一个月内及旱季和少雨季节1次/15天1次/15天开挖一个月后1次/30天1次/30天雨季1次/1周1次/1周暴雨期和雨后数天内1次/1天1次/1天高路堤监测频率表7.4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本设计采用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也就是将施工中获得新的地质信息及监测信息反馈给设计部门,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改、优化、完善,这是一个动态设计过程。施工单位根据动态设计,调整施工方案,按动态设计进行信息化施工。在施工阶段,高陡边坡工程,在开挖时必须配备专业工程地质技术人员,根据勘察报告核对地质条件,做好施工地质编录,同时派专业监测人员做好监测工作。施工单位把地质资料、监测信息,按程序及时、准确逐级上报。设计单位派代表常驻工地,根据地质信息、监测信息,从速研究,作出动态设计,经业主同意后迅速下达给施工单位,然后进行施工。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互相配合,采用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通过现场会议排除安全隐患、节省投资、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八、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进场对路基开挖应注意道路沿线地面和地下布设的现状管线,施工前应核实地下管线位置、高程及种类。2)施工过程中,凡有破坏现场既有建构筑物的情况,在墙背回填后根据建设单位或建构筑物所述业主要求进行恢复修缮。3)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会同建设单位和质检等部门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4)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建办质量{2018}31号文及渝建安发{2019}27号文的要求,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论证可行后方可施工。5)本说明及设计图未予特别说明的内容,均应遵照相关施工规范及各种专业、行业技术规范、标准进行。九、工程量支挡结构工程量桩板墙单位工程量备注钢筋(桩身)kg59882.68C30砼(桩身)m3491.60钢筋(冠梁)kg16945.4C30砼(冠梁)m3131.7钢筋(挡土板)kg7705.074C30砼(挡土板)m393.42碎石反滤层m330Φ100透水软管m120Φ100PVC管m21黏土隔水层m36Φ150cm机械钻孔m273.54无缝钢管Φ57*3m846.42反滤层扣槽开挖(岩石)m330仰斜式挡墙C20砼m36.38碎石反滤层m30.25黏土隔水层m30.5Φ100透水软管m1Φ100PVC管m1沟槽开挖(岩石)m310沟槽回填m31护面墙C20砼m34.5沟槽开挖(岩石)m31.2排水沟C20砼m312.15雨水篦m227沟槽开挖(岩石)m215.75栏杆(挡墙上)m90挡墙饰面(仿青石饰面)m2545桩间绿化有机土m34.15岩体开挖m34.15撒草籽绿化m2120

十、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提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对应部位设计参数指标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保障工程周边环境安全的意见分项工程范围与环节边坡工程:边坡填方高度超过8m(含8m)、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高挖方:详见高边坡段落表支挡结构:详见支挡结构段落表详见表高边坡段落表、支挡结构段落表1、踏勘现场,掌握有效资料、边界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熟悉相关规范,采用有效软件和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