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规范及标准(1)与建设方签订的设计合同(2)建设方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3)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2016年12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2012)《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DJBT-103)《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技术标准》(DBJ50/T-293-2018)《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标准》(DBJ50/T-295-2018)《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技术指南》(试行)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2020)《关于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1年4月1.2基础资料(1)道路及排水管网资料(2)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1.3初设意见执行情况本工程人行道设置透水铺装及生物滞留带,但海绵控制指标的设计值低于目标值,请核实非受控车行道面积参数的准确性。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经核实,相关设计参数取值无误。2.LID设施平面布置图中,因受人行道宽度限制而无法设置生物滞留带的路段宜标注人行道宽度;桩号K0+970以及K1+100附近,东西两侧人道宽度相同(4.5m)但东侧设生物滞留带、西侧不设生物滞留带;桩号K0+530附近,东西两侧人道宽度相同(5.5m)但西侧设生物滞留带、东侧不设生物滞留带;桩号K0+760~K0+800路段东侧宽度相同(4.4m)的人行道设生物滞留带与不设生物滞留带的作法并存。请校核。回复:同意审查意见,经核实,情况如下:1.桩号K0+970附近西侧人行道宽度4.2m-5.2m,且大部分宽度小于4.5m,故无法设置生物滞留带,而东侧人行道宽度4.5m-6.2m,且大部分宽度大于4.5m,本着能做尽做的原则,施工中采取安全措施后适当压缩管线间距,西侧可设置生物滞留带。K1+100附近设置原理相同,西侧不能设置,而东侧能设置。2.桩号K0+530东侧有小区车库入口,无法布置生物滞留带。3.桩号K0+760~K0+800路段两侧全改为设置生物滞留带。3、路缘石豁口作为受控径流进入生物滞留带的通道,也兼作超控径流经生物滞留带溢流口排出的通道,其雨水设流量的设计重现期按3a取值欠准确。回复:同意审查意见,雨水设流量的设计重现期由3a改为5a,详见说明8.3.6。4.设计宜明确在无交叉口的路段将生物滞留带分段设置的原由。该作法需考虑对渗透水及超控径流排出的影响。回复:同意审查意见,补充了无交叉口的路段将生物滞留带分段设置的原由,详见说明8.3.2。5.纵坡超过2%的路段人行道透水铺装宜沿纵坡方向设置阻断层。回复:同意审查意见,补充“纵坡超过2%的路段人行道透水铺装宜沿纵坡方向设置阻断层”要求,详见说明8.3.5。2设计原则1、道路LID设施的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为主要功能,对大足海绵城市规划中提出的总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中的不外排指标主要通过其他地块中的相关设施实现。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及施工应尽量减少对综合管网及附属设施设计的调整。5、对于人行道较窄段的道路:商业、交通站场及教育用地段——仅采用透水铺装;居住、绿化用地段——生物滞留带与渗透铺装结合。6、道路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3工程概况3.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M1路设计起点起于现状快速路一横线南侧(接M1桥,M1桥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本次设计道路段起点桩号为K0+222.258),先后与横一路、现状建横五路形成十字交叉,终点与现状横四路东段形成十字交叉。道路标准路幅宽为26m,其中车行道分别为15m,人行道单侧为5.5m。道路设计全长1236.721m,采用标准为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3.2纵断面设计本项目共设置8个坡段,设计最大纵坡为2.77%,道路最小纵坡为1.5%。3.3横断面设计3.5(人行道)+2m(生物滞留带)7.5(车行道)+7.5(车行道)+2m(生物滞留带)+3.5(人行道)=26.0m。地面道路的车行道横坡为双向坡1.5%,人行道为单向坡2.0%。4设计方案4.1功能设施比选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弱或很小;2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保护中心(CnterForterhdPotetion,CP)的研究据。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注:●——宜选用◎——选用○——不宜选用。本次设计道路为新建道路,结合道路汇水区特征和设施的主要功能、经济性、适用性、景观效果等因素,道路LID设计考虑选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及透水砖铺装,透水铺装做法见道路部分。4.2设计思路1、本次设计道路道路一侧基本为居住用地,本次设计考虑沿人行道双侧布置生物滞留带,生物滞留带与人行道自然衔接,尽量保证视觉上的整体效果。2、生物滞留带在斑马线处设置人行开口供行人通行,滞留带断开处上下游通过管道连通;公交停车港处不设置生物滞留带。3、采用豁口将道路雨水引入生物滞留带(公交停车港及道路交叉口处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雨水口)。4、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采用防渗措施,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按下列原则敷设:≤6米的填方段防渗膜敷设在靠近车行道路基一侧(后简称半包);>6米的高填方防渗膜敷设于整个滞留带下(后简称全包);在填挖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5、2%以内坡度可采用直行雨水生物滞留带;2%-7%采用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6、人行道至少保证2m以上的人行通道宽度,人行道狭窄处可以结合道路后退红线综合考虑人行通行宽度。7、污水管道布置于生物滞留带时所有污水检查井需采用防渗检查井。8、道路LID设施的雨水滞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植物尽量选择对污染物去除作用佳的耐旱耐涝本土植物。4.3设计内容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全市范围内应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水生态。本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参考上述指标进行控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等技术规定及相关管理办法,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LID)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本次设计根据相关要求,遵循海绵城市理念,针对道路红线范围内汇水面积的雨水,优先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雨水径流汇集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带,通过生物滞留带对雨水的滞留、过滤、蒸发、抑制降雨径流,使汇流时间延长,峰流减小,发挥控制面源污染、洪峰流量削减等方面的作用。本LID工程中采用的雨水综合利用措施不改变现状道路的雨水管道系统,但是道路范围内雨水在排放到雨水管道系统前需先通过生物滞留带进行雨水洪峰、面源污染、径流总量进行控制。人行道按照海绵城市城市理念进行透水铺装。本次设计道路有生物滞留带、人行道透水铺装和车行道,车行道有受控车行道和不受控车行道,不受控车行道直接进入传统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5目标M1路位于蔡家流域十一排水分区及蔡家流域十六排水分区,因此,需按排水分区分别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M1路所在排水分区一览表排水分区面积(m2)占比蔡家流域十一排水分区11959.537.6%蔡家流域十六排水分区19848.162.4%合计31807.6100%根据《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第4.2.1条,本次设计道路路侧宽度≥40%比,因此,两个分区目标值均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不低于50%。道路的LID设施主要是实现以下三个功能渗——提高雨水下渗率,降低道路综合径流系数;滞——设计0.2m蓄水层,实现雨水缓排,延长汇流时间,削减雨水峰值,达到每万平方米缓排容积为191.0m3的目标;净—滞留带土层的过滤、植被的缓冲对雨水有一定净化作用,SS去除率为30~90%,发挥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目标如下:1、道路LID设施的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为主要功能,对提出的总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中的不外排指标主要通过其他地块中的相关设施实现。2、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延缓雨峰,满足总目标提出的实现有效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目标;3、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对道路路幅范围内初期雨水进行净化,满足总目标提出的50%污染物控制率,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附表A可得,设计流量为23.7mm,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则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0.75*0.8=60.0%,满足50%的要求);4、在道路路幅分配不满足设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相关LID设施时,应将人行道全幅采取透水砖铺装。6生物滞留带6.1原理道路雨水经过路缘石豁口流经卵石区实现均匀布水和再次过滤后汇入种植区,通过种植区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的下渗、缓冲,净化径流,缓排雨水,当雨水量超过生物滞留带的容量经溢流雨水口溢流排到现状雨水系统。道路雨水系统收集示意图6.2平面布置沿人行道两侧布置生物滞留带。生物滞留带紧靠车行道边线布置,人行道生物滞留带宽度2.0m(净宽1.7m),遇渐变断面,实际宽度可根据现场情况酌情调整。生物滞留带在交叉口、小区开口、道路斑马线及公交车停泊港相应断开,未设置生物滞留带区域导致车行道不受控,生物滞留带做法详见生物滞留带大样图。6.3纵断面布置生物滞留带蓄水层高度20cm。当道路坡度≤2%时,生物滞留带纵坡同道路坡度;当道路坡度>2%且<7%采时,为保证生物滞留带充分发挥对雨水的过滤、储存等作用,采用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道路坡度≥7%时,坡度大,雨水流速快,雨水基本顺道路坡向流向下游,生物滞留带收水功能较小,只按照生物滞留带的尺寸及植物配置进行绿化带的布置,保证景观的整体性。6.4竖向布置生物滞留带最小深度:H=H1+H2+H3+H4+H5……①式中:H1—为了满足灌木生长需求,种植土厚度取50cm;H2—设计持水区深度,取20cm;H3—砂滤层厚度,取10cm;H4—砾石层厚度,取30cm;H5—道路或人行道地面标高(以低点为准)与最高持水区高差,10cm;生物滞留带竖向布置示意图砂滤层与卵石层、种植土层之间用透水土工布分隔,规格300g/m2,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卵石层底部设DN200穿孔管,用土工布包裹,规格300g/m2。穿孔管开孔率为1%~3%,孔径15mm,环刚度不小于8kN/m2。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人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布置防渗膜。防渗膜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规格600g/m2。6.5设计计算1、下垫面分析(1)现状下垫面分析设计道路现状为自然地貌,本次设计时按流量径流系数ψ=0.3考虑开发前雨水径流量。(2)开发后下垫面分析本次设计未考虑设置透水沥青混凝土车行道路面。考虑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路侧带设置了生物滞留带形式,不考虑道路纵坡变化对汇水的影响,雨水按照沿道路均匀流入旁边的生物滞留带。开发后下垫面分为受控区(生物滞留带、受控车行道)、不受控区(不受控车行道)、自然受控区(透水铺装、绿化带)。车行道雨量径流系数为0.9,透水铺装雨量径流系数为0.15,生物滞留带雨量径流系数为1.0;车行道流量径流系数为0.95,透水铺装流量径流系数为0.4,生物滞留带流量径流系数为1。计算道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及综合流量径流系数,见下表:十一分区:下垫面类型汇水面种类面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Rv综合流量径流系数ψ受控区生物滞留带926.00.710.80受控车行道4843.5不受控区非受控车行道2937.5自然受控区透水铺装3049.5绿化带203.0总面积11959.5十六分区:下垫面类型汇水面种类面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Rv综合流量径流系数ψ受控区生物滞留带1754.30.700.80受控车行道8022.1不受控区非受控车行道4571.9自然受控区透水铺装5336.8绿化带163.0总面积19848.12、生物滞留带设计计算以下容量计算均为每延米的容量。(1)生物滞留带设计进水量海绵城市径流控制指标设计调蓄量(容积法)V=Hs(Ψ1A1+Ψ2A2)……②式中:V——设计调蓄统计,m3Hs——设计降雨量,mm(道路总面积按照年径流控制率75%计,取19.1mm)Ψ——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照用地性质加权;A——对应可控汇水区域面积,m2;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渗透设施的渗透量按照下式(达西定律)计算:Wp=αKJAsts……③式中:α—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可取0.5-0.8,本次取0.8;K—平均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1x10-5m/s;(覆土层以粘性土夹砂岩砂质泥岩块石、碎石、粘性土为主;粗颗粒粒径一般20~100mm,最大可达500mm以上,含量30~70%,稍湿,厚度一般为2.00~10.00m)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取值7200s。生物滞留带的设计有效调蓄容积Vs=V-Wp……④Vs——生物滞留带的设计有效调蓄容积;(本次设计将设施顶部蓄水空间作为有效调蓄容积,设施结构内部的介质主要是作为雨水的过滤和缓排作用层)Wp——渗透量,m3;1)生物滞留带计算表生物滞留带计算表编号服务面积(㎡)下垫面类型雨量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mm)所需控制容积(m3)滞留带有效面积(㎡)2小时下渗量(m3)蓄水容积(m3)蓄水深度(m)十一分区A11940.5车行道0.985%36.275.2281.416.259.00.20331滞留带1十一分区A21879.8车行道0.985%36.275.0323.918.756.40.17381滞留带1十一分区A31023.2车行道0.985%36.241.1181.910.530.60.17214滞留带1十六分区B13542.2车行道0.985%36.2144.6686.339.5105.10.15807.4滞留带1十六分区B24479.9车行道0.985%36.2180.2804.946.4133.90.17946.9滞留带1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存水区有效水深150mm-300mm,本次设计蓄水深度0.2,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十一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9%,十六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90%。人行道透水铺装及绿化带计算十一分区:人行道透水铺装及绿地设施计算人行道透水铺装下垫面面积(㎡)雨量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3049.50.1585%绿化带203.00.1585%十六分区:人行道透水铺装及绿地设施计算人行道透水铺装下垫面面积(㎡)雨量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336.80.1585%绿化带163.00.1585%人行道透水铺装及绿化带为自然受控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满足75%的指标要求。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的计算十一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计算表下垫面及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单项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生物滞留带926.0868068.8受控车行道4843.5不受控车行道2937.5000透水铺装3049.5858068.0绿化带203.0856051.0合计11959.56547.0十六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计算表下垫面及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单项设施污染物去除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生物滞留带1754.3908072.0受控车行道8022.1不受控车行道4571.9000透水铺装5336.8858068.0绿化带163.0856051.0合计19848.16850.0指标完成情况十一分区:设计指标完成表规划值设计值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不透水下垫面控制比例(%)7550655265.1十六分区:设计指标完成表规划值设计值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不透水下垫面控制比例(%)7550685463.4经计算,两个分区道路红线范围内能实现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率会比目标值7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有所降低,分析原因如下:一是由于生物滞留带在交叉口相应断开,设置长度减小;二是因为部分人行道宽度小于4.5m,无法布置生物滞留带;三是根据道路专业提供资料,考虑行人打车,生物滞留带需每隔一定距离需断开。本工程与目标之间的差额,可通过周边公共海绵设施,以达到区域总规划目标要求。3、生物滞留带缓排能力校核绿地植物的耐淹时间过长将会影响绿地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渗透设施容积深度确定以后,需要用绿地的淹水时间进行校核。绿地淹水时间与持水深度、土壤渗透系数有关,校核是按照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即空池标准水深(渗透设施蓄水高度达到挡水堰的高度)时,雨水全部下渗所需的时间。⑤式中:t0—有效蓄水容积排空时间,h;h2—设计持水区深度和种植土厚度之和,取70cm;A0—渗滤设施直接接受降雨的面积,m2;K0—滞留带介质层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10-5m/s;to=0.7/(3600×1×10-5)=19.4h生物滞留带排空时间t0=19.4h,满足规范要求的8-24h,既能够起到一定缓排作用,也能保证蓄水时间过长影响植物正常生长。4、豁口设计计算本工程车行道的路缘石采用等间距豁口形式(具体详见大样图),尽量使雨水以片流的形式沿道路纵坡均匀进入设施中,集中入流处散铺砾石消能。1)车行道汇流时间计算公式(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如下,设计重现期P=5a:(min)……=6\*GB3⑥式中,m—地表种类参数,沥青路面取0.013L—汇流长度,本工程中,,其中L1为道路长度(m),L2为单侧路幅宽度7.5m,本工程L1取100m;i—道路坡度,本工程中,,其中i1为道路横坡,i2为道路纵坡,本工程取0.027。经计算本工程100m道路长度范围内汇水时间为8.3min。②设计峰流量Qmax计算如下:(m³/s)……=7\*GB3⑦式中,Ad—汇水面积(m2);—径流系数,沥青路面取0.90;q—重庆市沙坪坝区暴雨强度。 本工程100m单侧道路设计峰流量为0.033m³/s。3)路缘石拦水高度h路缘石拦水带构成了浅三角形形式,如图3.4所示。对于复合浅三角形沟的水力计算采用修正的曼宁公式来计算泄水能力(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图3.4拦水带处浅三角形过水断面(m³/s)……=8\*GB3⑧式中,n1—曼宁粗糙系数,粗糙沥青路面取0.013。由=8\*GB3⑧式可得出本工程路缘石拦水高度h=0.032m。4)路缘石豁口泄水流量计算路缘石豁口为立孔式侧向进水,进水状况类似于侧堰,可按宽顶堰堰流公式计算。由于侧孔前的水深是沿纵向变化的,其误差用系数K修正:(L/s)……=9\*GB3⑨式中,B—路缘石豁口宽度(m);K—修正系数,0.52。根据=7\*GB3⑦式求得的Qmax和=8\*GB3⑧式求得的h,代入式=9\*GB3⑨,可求得路缘石豁口宽度B。本工程中,对于长度100m的道路,经计算,需要进水豁口总长度为B’=6.54m,另取每个进水豁口宽度0.5m。路缘石豁口间距计算式如下:H=100*0.5/B’……=10\*GB3⑩式中,B’—100m的道路长度所需的总豁口长度;按道路纵坡2.7%(最大纵坡)考虑,计算得:路缘石豁口间距为H=7.64m。路缘石豁口从每段生物滞留沟起点处开始设置。为保证整条道路生态设施的进水充分性和设施美观性,道路路段均每隔7m在路缘石设置净空为上底0.7m,下底0.5m,高0.2m的进水孔洞。豁口具体做法以道路部分为准。豁口间距计算表(最大纵坡)计算长度(m)重现期(年)汇流时间(min)单幅路宽(m)设计流量拦水高度(m)单个豁口泄水能力豁口间距(m)10058.37.50.0330.0320.0037.05、溢流口校核本次设计雨水管道双侧布置,雨水检查井布置在生物滞留带中,采用盖篦井盖作为生物滞留带溢流口。生物滞留带下游(最低点)10m内缺少检查井时,在最低处设置溢流井(口)并就近接入市政雨水检查井。溢流井(口)内设置具有截污、沉淀作用的截污挂篮,截污挂篮不得影响溢流口泄水能力,并定期清理维护。溢流井(口)井面标高高于生物滞留带种植土层0.20m,并不得高于该处路面设计高程。若无特别注明,溢流井(口)连接管为d300,坡度不小于0.01。溢流井排水能力核算:雨水设计流量Q=q×ψ×F式中:q—暴雨强度重现期P=5a,集流时间:t=5min,ψ—径流系数,取0.9;F—汇水面积,㎡;溢流井最大过流能力为50L/s,即Q=50L/s,计算得出汇水面积F=1400㎡,道路单侧路幅为13m,故溢流井间最大间距L=F/13=107.6m。本次设计溢流井间距均小于30m,满足要求。7其他附属设施(1)种植土种植土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当种植草本植物时≥400mm,灌木≥500mm,土壤透水性能力宜为10-5m/s,小于10-5m/s时,为增加渗透性能,种植土可掺入20%细砂。(2)砂滤层砂滤层厚度为100mm,采用中粗砂,上下两侧布置土工布。(3)砾石层砾石层厚度为300mm,淘洗干净的卵石层15cm(粒径3~5cm),淘洗干净的卵石层15cm(粒径5~10cm)。(4)透水盲管及土工布透水盲管的铺设坡度同路面坡度。盲管周围应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300g/m2。选用的塑料管的直径为dn200,环刚度不应小于8kN/m2,透水盲管的开孔率宜为1%~3%,孔径宜为16mm。(5)防渗膜防渗膜布置原理:生物滞留设施与透水铺装、车行道路基之间、与污水检查井交界处均应采用防渗措施,与车行道路基之间敷设的防渗膜按下列原则敷设:≤6米的填方段防渗膜敷设在靠近车行道路基一侧(后简称半包);>6米的高填方防渗膜敷设于整个滞留带下(后简称全包);在填挖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防渗采用两布一膜防渗土工膜,土工布规格不得小于600g/m2,断裂强度≥8.0KN/m,CBR顶破强力≥1.4KN,耐净静水压0.4Mpa。防渗膜采用HDPE膜(1.5mm)层。防渗膜施工参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6)路缘石及雨水口路缘石做法参考路缘石结构大样图,路缘石雨水口低于道路路面10cm,每隔7.6m布置一处豁口,于道路边缘布置。混凝土路缘石抗压强度≥30Mpa,骨料采用碎石,严禁采用卵石或砾石。路缘石应有足够的埋设深度、合适的背后支撑、填土应夯实。路缘石应以干硬砂浆铺砌,保证砌筑稳固,路缘石背后及基础以下填土按设计要求夯实,避免出现差异沉降后产生路缘石失稳倾斜现象。路缘石铺设应勾缝均匀,密实平整,相邻两块缝宽允许偏差±3mm,相邻两块高差允许偏差3mm,顶面高程允许偏差10mm,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暴露面应平整光滑,安装后用1:3水泥砂浆抹缝,缝宽不大于10mm。(7)溢流雨水口本次设计检查井位于生物滞留带内,将雨水检查井设计为圆形雨水溢流口,溢流口按高于滞留带底200mm设计,既与生物滞留带水面齐平,根据设计需要溢流水位标高可调整,铸铁溢流口为成品,采用铸铁材料,满足《铸铁检查井盖》CJ/T3012标准要求,承载等级满足轻型井盖强度要求。圆形溢流口最大过流量为50L/s,圆形溢流口井体参考雨水检查井大样图做法,溢流口做法参考及《圆形溢流雨水口大样图》。(8)沉砂井本次设计在生物滞留带雨水豁口处设置滞留带沉砂井,滞留带沉砂井做法详见本册大样图。滞留带沉砂井池体采用C30混凝土,池内壁必须扁光,地基承载力应大于0.2MPa。(9)透水铺装渗排管透水盲管采用HDPE材质,钻孔孔径15mm,排孔间距10cm,排孔个数4个。盲管周围包裹透水土工布,规格300g/m2。阻隔带和档水堰道路坡度不大于2%的路段,采用黏土(或碎石)等材料的阻隔带将生物滞留带的持水区均匀分割,阻隔间距10m。道路坡度大于2%的路段,采用档水堰(C30混凝土墙)将生物滞留带的持水区均匀分割,阻隔间距5m。档水堰底部等于或低于卵石层底部,每隔溢流口下游紧邻的档水堰应适当加高,起顶标高不应低于溢流口溢流时的液面。(11)生物滞留带日常维护措施生物滞留沟中植物定植后,为保证其良好运行,需要进行建植后养护和日常维护。建植后的养护护措施:当植物定植后,为了阻止杂草的生长,保持土壤的湿度,避免土壤板结而导致土壤渗透性下降,需要给生态沟内覆盖5cm左右的覆盖物,最好选择高密度的材料,比如松树杆、木头屑片和碎木材。雨水较大,流速较快,容易侵蚀生态沟床底,将少许石块、卵石放在沉砂井周边,能有效降低径流系数,防止生态沟床底的侵蚀。最初几周每隔1d浇1次水,并且要经常去除杂草,直到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并且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日常维护措施: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进水口不能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时,应加大进水口规模或进行局部下凹等;进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调蓄空间因沉积物淤积导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及时清理沉积物;由于坡度导致调蓄空间调蓄能力不足时,应增设挡水堰或抬高挡水堰、溢流口高程;当调蓄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36h时,应及时置换树皮覆盖层或表层种植土。出水水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换填填料。(12)监测设计海绵城市在线监测系统是“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雨水调蓄重要节点、建设项目排出口、河流断面等重要位置进行监测,用实际监测数据来反应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为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评定提供数据支撑。应在道路积水高风险区域布设内涝预警监测系统,监测积水情况及其应对城市内涝。此外,业主可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后期在排水管网的关键节点统一增设液位、流量监测,作为过程监测数据,为运行评估及风险预警提供依据。监测的设置情况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8透水铺装本工程透水铺装选用黑色生态透水砖,规格25cm×15cm×6cm。本工程采用海绵城市生态砖的透水系数不小于1.0×10-2cm/s,防滑性能(BPN)不应小于60,保水率不小于0.6g/cm2、耐磨性的磨坑长度不大于35mm,抗压强度等级为CC40。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等其他要求应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的规定。且生态砖产品应选用免烧结节能环保产品。生态砖的强度等级应通过设计确定,可根据不同的道路类型按下表选用。道路类型抗压强度(MPa)抗折强度(MPa)平均值单块最小值平均值单块最小值人行道≥40.0≥35.0≥5.0≥4.2海绵城市生态砖面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砖型选择、铺装形式及颜色详见道路或景观工程。海绵城市生态砖的铺砌完成并养护24h后,进行填缝处理,分多次进行;填缝砂应采用干的细沙,不得使用湿砂。海绵城市生态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2mm,接缝用砂级配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表5.2.3的规定。1、找平层海绵城市生态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水找平层,本次设计找平层厚度为40mm,找平层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生态砖。透水找平层用砂应宜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粗砂。2、基层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2×10-2cm/s,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级配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裁能力较好的土基。(2)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淮,应达到95%以上。(3)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6.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碎石级配可按下表采用。筛孔尺寸(mm)26.519.013.29.54.752.3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10085~9565~8055~7055~700~2.50~2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2.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可按6.2.3.3采用。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0~7本次设计选用基层为15cm厚C20无砂大孔混凝土。3、垫层本次设计垫层为15cm厚级配碎石,级配碎石需满足第6.2.3.3条所列级配碎石材料的要求,碎石级配可按照采用,垫层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控制,不能低于95%。4、土基(1)土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2)路槽底面土基设计人行道回弹模量值不宜小于20MPa,车行道及停车场不宜小于25MPa。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土质路基压实度不应低于《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的要求,如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95≥95≥94≥92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530~80≥95透水铺装具体做法和工程量见道路部分。根据《地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9.2.5,“当土基不允许入渗时,透水垫层与土基应设置防渗膜”。透水铺装相关做法需满足《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9.2中要求。9施工注意事项9.1、植被施工要求(1)植被缓冲带断面形式、图纸、植被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2)消能沟槽、渗排水管、净化区、进水口、出水口等应严格按设计布置施工,排水管应与周边排水设施平顺衔接。(3)植被布置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应符合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的规定。9.2、透水铺装施工要求(1)透水砖铺装施工应满足《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透水砖铺筑时,基准点和基准面应根据平面设计图、沟槽规模、透水砖规格、块形以及尺寸等设置。(2)透水砖的铺筑应从基准点开始,并以透水砖的基准线为基准,按设计要求铺筑铺筑透水砖面层应纵横拉通,线铺筑,每3m-5设置基准点。(3)铺砖时,应轻平放,落砖时应贴近已铺好的转垂直落下,不可推砖造成积砂现象,并应观察和调整好砖面图案的方向,用木锤或胶锤轻击砖中间1/3面积处,不应损伤砖的边角,直至砖面与通线在同一标高上,并使砖稳定。(4)检查井周围或与构筑物接壤处的砌块宜切块补齐,不宜切块补齐的部分应即使填补平整。(5)透水砖铺筑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站立在找平层上作业,应随时检查透水砖的牢固性和平整性,不符合要求应即使修正,通过粗砂基层处理。(6)切割透水砖须采用切割机械。切割砖时,应弹线、编号切割;遇到连续切割砖的现象,必须保证切边在一条直线,偏差不应大于2mm。(7)直线段纵线应向远处眼神,以保持纵缝顺直、曲线段可砌筑承扇形装,空隙部分用切割砖填筑,也可按直线顺延铺筑,然后填补边缘处空隙。(8)直线或规划区域内两块相邻透水砖的接缝宽度不宜大于3mm,宜采用中砂灌缝。(9)透水砖边缘部位应设置路缘石。(10)透水砖铺装过程中,不得在新丽装的路面上拌和砂浆或堆放材料。面层铺装完毕,基层达到规定强度前,应设置明显标识禁止车辆及行人进入。(11)没班次收工时应做收边处理,防止边缘砖松动。(12)对基层强度不足产生的沉陷、破坏损坏,应线加固基层再铺筑面层砌块。(13)面层砌块发生错台,凸出、沉陷时。应将其取出,整理基层和找平层,重新铺装面层,填缝,更换的砌块色彩、强度、块型、尺寸均应与原面层砌块一致,砌块的修补部位宜大于损坏部整砖。(14)透水砖铺筑完成后,表面敲实,并应即使清理砖面上杂物碎屑,砖面上不得有水泥砂浆。用填缝砂填缝,分多次进行,直至缝隙饱满,同时将遗留在砖面的余砂清理干净。9.3、生物滞留带施工要求9.3.1土方开挖时应清楚区域内及护坡的树根、石块杂物,尽可能保留区域内现有种植物。底部应采用小型机械夯实。9.3.2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的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能保留区域内现有种植物。底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方调配协议书
- 借款保证合同模板2024年
- 跨境补偿贸易合同实务指导
- 国际贸易运输合同2024年
- 个体门面出租协议书
- 2024年新款服装生产合作协议
- 口罩合同书2024年
- 无子女无财产离婚协议书的编写技巧
- 2024年服装供货长期合同
- 家庭灯具采购协议案例
- 企业级MES系统开发与维护合同
- 202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 2024年119消防安全知识竞赛培训试题库及答案(共88题)
- 初中语文词语辨析专项训练及答案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DL∕ T 1310-2022 架空输电线路旋转连接器
- 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带答案】
- 光纤通信工程合同协议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 城市消防救援协同机制优化
-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的会计影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