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路西延伸段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H1路西延伸段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H1路西延伸段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H1路西延伸段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H1路西延伸段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10页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H1路西延伸段高边坡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位于大渡口跳磴南侧片区,处于中梁山东侧,长江北岸,华福大道(五横线)南侧,二纵线贯穿其中。共新建11条市政道路。本次设计范围为:H1路西延伸段。根据道路设计标高施工后,将会在道路部分路段两侧形成高填方或高挖方边坡。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本项目涉及的高边坡具体分布见下表:表1-1高边坡分布范围高边坡边坡编号起讫里程位置长度(m)最大高度(m)边坡性质安全等级边坡类型支护形式是否超限H1路西延伸段1#H1路西延伸段K0+042.93~K0+060两侧17.0717土质一级填方、永久放坡+挂网植草是H1路西延伸段2#H1路西延伸段K0+100~K0+200左侧10029岩质一级挖方、永久放坡+TBS生态护坡否2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规范2.1设计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2)《大渡口区跳蹬南侧片区路网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重庆市勘测院2022.08)(3)由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4)大渡口区跳蹬南侧片区路网项目相关路网资料(5)《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6)大渡口区跳蹬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7)大渡口区跳蹬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高边坡方案设计评估报告(重庆市建城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2022.07)(8)现行的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标准、规定和当地有关法规、条例及规定2.2采用的技术规范(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7)《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0)《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12)《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13)《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4)《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5)《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2.3高边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意见及执行情况2022年7月13日,重庆市城市建设土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专家(名单附后),召开“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一期)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设计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勘察单位(重庆市勘测院),与会专家听取了勘察、设计单位对该边坡地质情况和方案设计的介绍,专家组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讨论后形成如下论证意见:一、本工程含岩质、岩土质、土质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其中挖方岩质边坡最大高度约45m、挖方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16m、填方边坡最大高度约19m、基坑最大深度约15m,均属于渝建发〔2010〕166号文件所规定的超限边坡,对其方案设计进行安全专项论证是必要的。二、方案设计的资料较齐全,主要设计人资格符合要求。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已通过审查,可作为该边坡方案设计依据。四、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分段确定为一级和二级、永久边坡支护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临时边坡支护设计工作年限为2年合理,设计采用的边坡综合治理方案“放坡(含分级放坡)、桩锚支护、重力式挡墙、桩板挡墙、锚杆挡墙、截排水”可行。五、建议:1、校核岩土参数(尤其是层面抗剪强度参数),复核Z4路顺层滑动推力计算,完善和优化桩锚支护结构设计。回复:经地勘单位复核,将层面抗剪强度参数调整为C=28kpa,φ=14°。已重新计算Z4路顺层下滑力,并优化桩锚支护结构设计。2、优化Z5路衡重式挡墙基础埋深,完善挡墙基坑边坡设计内容。回复:已优化Z5路衡重式挡墙基础埋深,优化后部分挡墙调整为折背式挡墙,已完善挡墙基坑边坡设计内容,采用锚杆进行临时支护。3、完善边坡方案比选。回复:已完善边坡方案比选内容,增加锚杆挡墙方案比选。4、完善截排水设计及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顺向坡区域禁止爆破开挖。回复:已补充完善排水设计及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等要求,在设计说明注意事项中强调顺向坡区域禁止爆破开挖。5、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特别是施工期间进一步查验复核顺向坡区域层面的产状与结合程度),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回复:已在设计说明注意事项中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并要求施工期间进一步查验复核顺向坡区域层面的产状与结合程度,强调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2.4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填方边坡局部地段为超限边坡,根据市建委【2010】166号文,需提供相应地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勘察报告中对于场地高边坡及超限高边坡的勘察深度均按渝建发[2010]166号文要求,按详勘精度进行控制。详见“《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勘察)》”1.5章节第(4)条。2、填方边坡局部地段为超限边坡,根据市建委【2010】166号文,需提供边坡工程方案安全专项论证意见。回复:按审查意见执行,2022年7月13日已就该项目超限高边坡组织召开了安全专项专家论证会。设计说明中补充高边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意见及执行情况。3工程地质条件(摘自地勘报告)3.1自然地理位置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场区行政区划属重庆市大渡口区跳蹬镇管辖,乡村道路可直达场区附近,交通较为方便。3.2气象、水文1、气象勘察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据市气象局资料:勘察区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日最低气温-1.8℃;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多年最大日降雨量122.9mm,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降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约79%,绝对湿度17.7hpa左右。风向:主要风向为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2、水文本项目场地附近常年性地表水流为跳蹬河,在场地西北侧和西南侧两次从场地附近流过。跳蹬河水面宽度约10~25m,勘察期间水深1.0~2.0m,上游在拟建场地北西侧(拟建道路红线范围外),勘察期间水面标高约226m,调查访问历史最高水位约231m,距拟建道路H2路西延伸段最近处约120m。下游在拟建场地西南侧(拟建道路红线附近),勘察期间水面标高约184m,调查访问历史最高水位约186.5m,距拟建道路Z3路最近处约20m,根据搜集资料,跳蹬河100年一遇洪水位约198.25m。除跳蹬河之外在Z2路南延伸段里程K0+030附近为跳蹬河支流,该支流先由西向东,后转为由北向南汇入跳蹬河,西侧明流段水面宽度约2~5m,水深0.5~1.0m,标高在185~220m左右。Z2路与该支流交叉处设置桥梁上跨跳蹬河支流。H1路西延伸段、H3路与该支流交叉处设置管涵引流,目前该两处为在建18号线线路范围,目前正在进行施工通道施工,管涵正在铺设。该支流在H4路南侧径流方向变为由西向东,在H4路里程K0+350~K0+550左右为现状箱涵,下穿现状填方边坡。该支流在Z4路里程K1+520附近拟建3#永久箱涵与二纵线在建箱涵相接串联。西侧Z5、Z6、Z7路多处山沟汇集的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此支流。区内其余地表水体主要为地势低洼段分布的地表水塘和蓄水洼地、季节性地表溪沟等。本项目多处设计管涵或箱涵对上述地表水体或汇水区进行引排。3.3地形地貌 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位于长江北岸,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线与山脊线一致、呈北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条状低山、向斜成宽缓丘陵。拟建工程沿线最高点位于Z6路设计终点、高程约345m,最低点位于Z3路起点处、高程约187m。原始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地形为丘包和丘谷相间排列,丘包呈串珠状排列。场地内地层以泥质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决定了场地内丘包浑圆,丘谷宽缓开阔的地貌特点。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多为中丘地形,反向坡较陡、坡角20~30°,局部存在陡崖;顺向坡西侧区域较陡,坡角30~40°,由西向东逐渐变缓,坡角10~20°。地形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地面多呈不规则的台阶状。目前,场地西侧18号线线路范围、二纵线范围、两横一纵范围正在进行施工,相关区域地形变化较大,建议后期根据施工进度随时更新地形图。3.4地质构造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本线路具体构造位置上位于金鳌寺向斜西翼。场地区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拟建工程沿线的岩层呈单斜产出,勘察区总体产状80°~110°∠8°~45°,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具体产状分布见表3.4-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260~285,倾角39~80,裂面平直,多呈闭合状,裂隙间距2.5~8.0m,走向方向延伸2.0~3.0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倾向350~20或155~205,倾角65~85,多闭合,局部张开3~10mm,并见泥质充填,裂隙间距1.5~3.0m,走向方向延伸1~3.0m,局部倒倾。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3:倾向270~280,倾角20~30,多呈闭合状,裂隙间距2.0~7.0m,走向方向延伸2.0~4.0m,切割深度大于2.0m,为硬性结构面,结合差。该组裂隙主要发育于场地西侧在建18号线施工便道两侧的砂岩体中。上述两组裂隙为区域性构造裂隙,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较发育,延伸短,规律性强。表3.4-1跳磴南侧片区路网地层产状统计表道路名称里程层面产状优势裂隙产状H1路西延伸段K0+000~K0+314.75790°~100°∠35°~45°,优势产状95°∠45°J1:280°∠45°;J2:350°∠75°;J3:275°∠24°H1路东延伸段K0+744.869~K0+99795°~105°∠6°~15°,优势产状100°∠8°J1:288°∠80°;J2:195°∠70°H2路西延伸段K0+000~K0+247.65890°~100°∠40°~48°,优势产状95°∠45°J1:280°∠45°;J2:350°∠75°;J3:275°∠24°H3路K0+000~K0+330.00080°~100°∠40°~50°,优势产状95°∠45°J1:270°∠44°;J2:350°∠75°;J3:275°∠24°K0+330.000~K0+600.00080°~100°∠30°~45°,优势产状95°∠40°J1:275°∠50°;J2:320°∠60°K0+600.000~K0+802.51885°~100°∠10°~30°,优势产状100°∠12°J1:275°∠65°;J2:320°∠70°H4路K0+000~K0+340.00080°~100°∠40°~50°,优势产状95°∠45°J1:270°∠44°;J2:350°∠75°;J3:275°∠24°K0+340.000~K0+600.00080°~100°∠30°~45°,优势产状95°∠40°J1:275°∠50°;J2:320°∠60°K0+600.000~K1+120.00085°~100°∠10°~30°,优势产状100°∠12°J1:295°∠70°;J2:205°∠70°K0+120.000~K2+337.55480°~110°∠5°~15°,优势产状100°∠8°J1:285°∠65°;J2:195°∠75°Z2路南延伸段K0+000~K0+120.00080°~100°∠40°~50°,优势产状95°∠45°J1:260°∠40°;J2:350°∠75°;J3:270°∠24°K0+120.000~K0+517.34885°~100°∠30°~45°,优势产状95°∠40°J1:260°∠40°;J2:350°∠70°;J3:270°∠24°Z3路K0+340.812~K0+480.00080°~100°∠40°~50°,优势产状95°∠45°J1:260°∠40°;J2:350°∠75°;J3:270°∠24°Z4路K0+221.364~K0+540.00080°~100°∠10°~20°,优势产状100°∠15°J1:275°∠65°;J2:320°∠70°K0+540.000~K2+163.91585°~100°∠8°~15°,优势产状100°∠12°J1:280°∠75°;J2:350°∠70°Z5路K0+000~K1+783.81480°~110°∠5°~15°,优势产状100°∠8°J1:285°∠70°;J2:5°∠75°Z6路K0+000~K0+249.14380°~110°∠5°~15°,优势产状100°∠8°J1:295°∠70°;J2:5°∠75°Z7路K0+000~K0+600.05380°~110°∠5°~15°,优势产状100°∠8°J1:295°∠70°;J2:205°∠75°图3.4-1跳磴南侧片区路网地质构造纲要图3.5地层岩性经地面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情况,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沿线出露地层主要为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沉积岩层。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砂岩块石、碎石和泥岩碎石、角砾,砂土和少量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组成。骨架颗粒含量约40%,粒径一般30~1000mm。在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素填土主要分布在正在施工的18号线、两横一纵、二纵线两侧及其施工通道附近和H4路里程K0+200~K0+550的现状填方边坡区域,厚度1~51.8m。其余分布范围主要在现状乡村道路两侧,厚度一般0.5~5m。在建18号线、两横一纵、二纵线两侧填土主要为施工抛填形成,局部为碾压回填,堆填年限一般1~2年,填土以松散~稍密状为主;H4路里程K0+200~K0+550的现状填方边坡主要为弃渣堆填而成,填土厚度一般5~51.8m,堆填年限一般2~5年,填土以松散状为主,局部为稍密状。杂填土:杂色,主要由砂泥岩块碎石,粘性土及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组成。骨架颗粒含量约50%~80%,粒径一般50~1000mm,局部堆填块石可达2000mm。主要分在在居民区附近,由施工拆迁堆填形成,厚度一般小于4m,堆填年限一般1~3年,以松散状为主。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褐色或黄褐色。一般呈软塑~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呈中等压缩性。现状在原始地貌沟谷地带广泛分布,一般厚约0.5~8.0m,最厚可达10m,其上部1m范围内多分布耕植土。局部鱼塘、水田或沟谷地带表层分布有流塑~软塑状粘土,厚度1~3m左右。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崩坡积块石土(Q4col+dl):杂色、主要有砂岩碎块石组成,石含量一般为40~50%,局部可达60~70%,粒径一般为60~500mm,个别可达1000mm以上;石间以粘性土充填,局部粉粒含量较高。一般厚度1.2~4.8m,分布于场地Z2路南延伸段、H1路西延伸段、H3路设计起点西侧(具体分布见工程地质平面图),为崩坡积成因,在地形局部平缓地带分布有孤石,孤石统计见表3.5-1。表3.5-1孤石统计表编号面积(m2)平均厚度(m)体积(m3)备注GS113.61.520.4GS23.42.06.8GS31.11.31.43GS485.50.759.85GS55.71.810.26GS6186.50.8149.2GS732.6132.6GS83.1412.4GS97.32.518.25GS103.51.13.85GS116.31.59.45GS87.31.410.22GS137.21.510.8GS142.81.54.2GS155.61.26.72GS1616.71.830.06~~~~~~不~~~整~~~合~~~~~~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本组岩层主要由一套紫红色砂质泥岩和灰白~红灰色砂岩组成,两者呈层状交替分布。a砂质泥岩: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表层强风化带厚度一般0.5~2.0m,局部基岩出露区强风带厚度大于4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质量等级为Ⅳ级;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岩体整体较完整。砂质泥岩广泛分布于场地内,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b砂岩:灰色、红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等。砂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0.50~1.50m,局部段厚度大于2m,强风化岩芯多呈黄灰色,碎块状、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中风化岩芯呈中柱状,岩体整体较完整。与砂质泥岩在场地内互层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地西侧。c粉砂岩:黄灰色、灰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长石、云母等。粉砂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1.00~2.50m,局部段厚度大于4m,强风化岩芯多呈黄灰色,碎块状、粉砂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风化岩芯呈中柱状,岩体整体较完整,岩质较软,饱水后手捏易碎。该岩性在场地内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场地西侧Z2路南延伸段、H1路西延伸段范围。3.3基岩面起伏情况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的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原始地貌起伏特征及城市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建设场地范围内基岩面埋深约0~51.8m,场地整体的基岩面随地形起伏,由于本线路主要穿越现状斜坡地带,坡角一般5~20°,场地基岩风化带随基岩面起伏变化,厚度一般1~2m;但在局部地形较陡的地段,基岩由于侧向风化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相对较大,最大可达4.0m以上。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3.6水文地质条件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项目沿线主要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第四系覆盖层一般厚度较小,原始沟谷或地势低洼地段覆盖层厚度较大;基岩为砂质泥岩和砂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微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为大气降水、地面水塘水体渗漏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松散层孔隙水松散层孔隙水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水量大小不一,不稳定。根据现场勘察,该类型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主要分布在沟谷和现状水体四周的土体中,地下水水位不统一,多为局部的季节性上层滞水,雨季时雨水向沟谷汇集,该类型地下水短时抬高,顺地势由高向低继续径流,最终补给水塘或水沟(主要为跳蹬河支流和跳蹬河),枯季时该类型地下水较贫乏,主要赋存于地表水体四周,由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各钻孔勘察期间水位见表3.5-1。3.7地震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3.8不良地质现象根据调查和走访,拟建道路沿线在Z7路里程K0+250~K0+350道路右侧、H4路里程K1+720~K1+840道路道路左侧因为地形起伏较大,局部较陡,雨季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过土体局部垮塌现象,具体评价见6.1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章节。Z3路左侧、H1路西延伸段、H3路、H4路起点处原始地貌为沟谷,两侧为山坡,目前18号线正在进行施工便道施工,西侧山坡主要为砂岩斜坡。勘察期间调查发现该侧斜坡部分被18号线施工便道开挖,该侧边坡为顺向坡,局部为陡坎,砂岩体大规模裸露,有风化和卸荷现象,局部存在卸荷松弛岩体,存在一处危岩体,坡体和坡脚可见崩坡积块石,现状整体未见变形滑塌现象,具体评价见6.1环境边坡稳定性评价章节。线路沿线除上述土体局部垮塌、危岩体外,未发现其它断层、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岩溶、地裂缝、地面沉降、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作用。未揭露有埋藏的沟浜、古墓、孤石等对工程不利影响的工况条件。4设计标准及设计参数取值4.1设计标准(1)本工程永久性边坡,设计使用年限50年;临时性边坡,设计使用年限2年。(2)边坡的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3)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如下表:(4)设计荷载等级:城-A级,人群荷载:4Kpa。(5)结构重要性系数γ0:一级边坡,γ0=1.1;二级边坡,γ0=1.0。(6)参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201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进行简易设防。4.2设计参数取值主要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值见下表:表4.2-1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表分段序号位置及里程时代成因岩土定名天然饱和土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天然饱和压缩模量(MPa)压缩系数a1-2(MPa)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桩的极限侧摩阻力标准值(kPa)土体与挡墙基底面摩擦系数负摩阻力系数(§n)土体重度(KN/m3)土体重度(KN/m3)内摩擦角φ(°)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内聚力C(kPa)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1大渡口南侧片区路网Q4ml素填土19~22.5*20*20~23.5*21*处理后实测25~30*28*(综合)18~21*20*(综合)6~14*10*20*0.25~0.500.30*0.20~0.300.25*Q4el+dl粉质粘土17.5~20.1*19.8*19.4~20.5*20.1*100~190*120*11.8~17.513.619.3~24.921.48.7~11.99.113.3~17.014.63.46~6.515.380.25~0.530.3314~35*18*50*0.2~0.250.25*岩土界面10~14*11*18~26*21*7~10*8*13~18*14*层面9~20*14*18~35*28*裂隙面15~25*20*30~65*60*注:本参数表粉质粘土参数值未包括鱼塘和水田范围内软塑状粉质黏土,鱼塘和水田范围内的软塑状粉质粘土不宜作为地基持力层,建议直接清除或抛石挤淤。表4.2-2大渡口区跳磴南侧片区路网岩体设计参数建议值表分段序号位置及里程地层时代岩性岩体重度(KN/m3)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岩体抗剪强度弹性模量(MPa)变形模量(MPa)泊松比μ水平抗力系数(MN/m3)抗拉强度(kPa)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M30(kPa)岩土与挡墙基底面摩擦系数饱和值(MPa)天然值(MPa)内摩擦角φ(°)内聚力C(KPa)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范围值建议值1大渡口南侧片区路网J2S强风化砂质泥岩22~25*23.5*0.3~0.50.35*砂质泥岩25.6~26.025.81.6~10.93.21.9~17.35.7690~6280206929.5~31.330.3160~650336593~1429809475~11286370.37~0.400.3960~1207034~16791270~760380*0.4~0.60.45*强风化砂岩22~25*23*0.4~0.50.4*砂岩24.7~24.924.814.6~60.225.822.1~72.435.25300~21853936540.4~40.640.31858~224617814268~608952313709~515344950.11~0.130.12300~700440425~684426760~18001300*0.5~0.750.65*强风化粉砂岩22.6~23.3*23*0.3~0.50.35*粉砂岩25.2~25.3*25.2*0.5~2.0*1.0*1.7~3.82.3180~726*360*28*150*300~800400*200~570300*0.56~0.590.58*40~60*40*80*270~360270*0.4~0.50.4*注:带*号数据为经验值。上表中,粉质粘土与岩土界面C、φ按静态考虑。5边坡支护设计5.1H1路西延伸段1#高边坡1、工程地质评价该段线路总体走向77,长约70m,拟建范围内现状地面高程在196~220m,地表覆盖层厚度3.8~6.6m,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和砂岩互层,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30°。按设计标高开挖后,将在两侧形成高度0~17m填方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可能发生土体内部的圆弧滑动破坏。选取典型剖面如下:2、支护设计设计采用坡率法放坡进行处理,8m为一级,分级之间设置2m宽平台,坡率自上而下分别为1:1.5、1:1.75、1:2。护坡顶设置护栏,坡脚设置排水沟,坡面采用挂网植草护坡。左侧与轨道地块进行平场处理,平场后无边坡。5.2H1路西延伸段2#高边坡该段线路总体走向81~88,长约150m,拟建范围内现状地面高程在220~250.2m,地表覆盖层厚度0.5~1.5m,下伏基岩为砂质泥岩和砂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10~3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左侧边坡:按设计标高开挖后,左侧将形成最高约29m的挖方边坡,走向81~88,倾向171~178°,其上部土层厚度较薄(为粉质黏土),一般小于2m。下部岩质边坡段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和砂岩,局部夹粉砂岩,边坡岩体整体较完整。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该侧边坡无外倾结构面,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边坡破裂角取45°+φ/2=59°。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右侧边坡:按设计标高开挖后,右侧将形成最高约15m的挖方边坡,走向81~88,倾向351~358°。上部土层厚度较薄(为粉质黏土),一般小于2m。下部岩质边坡段岩性为砂质泥岩和砂岩,局部夹粉砂岩,边坡岩体较完整。根据赤平投影图,按设计坡率放坡后J2裂隙与边坡倾向小角度相交,但其倾角大于边坡坡角,该侧边坡破裂角取59°,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为永久边坡。按设计坡率放坡后,边坡整体稳定。H1路西延伸段K0+070~K0+220段边坡结构面赤平投影图2、支护设计岩质挖方边坡设计采用坡率法分级放坡进行处理,坡率为1:1,8m为一级,分级之间设置2m宽平台,坡面采用TBS生态护坡。6耐久性设计1、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二a类2、材料的耐久性要求C30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应满足最大水胶比为0.55、最小水泥用量为28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8%、最大碱含量为3kg/m3。7材料与质量要求设计中选用的各种建筑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明,并应符合国家及主管部门颁发的产品标准;主要建材应经质检部门抽检合格并满足规范要求后方能使用。(1)钢筋:图中"φ、"分别表示热轧HPB300、HRB400钢筋,钢筋必需具备出厂证明,使用前,应对钢筋进行随机抽样,做力学性能。(2)注浆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浆。(3)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MPa。(4)混凝土强度不得采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应选用最佳配合比、良好的骨料级配、合理的砂率和水灰比以及适度的振捣和加强养护来达到其强度要求,避免水泥用量过大而出现收缩裂缝。(5)混凝土的集料:石子不得采用强风化岩石,要求有良好的粒径级配,拌合水应无侵蚀性并满足强度要求。(6)砂:水泥砂浆注浆料中采用中砂,砂子粒径不宜大于2mm,并要求含泥量不应大于3%(以重计),砂中有害物质(如云母、轻物质、有机质、硫化物等)含量应低于1%。(7)水:拌合水宜为饮用水,水中硫酸盐含量不超过0.1%,氯盐含量不超过0.5%且不得含有糖类、悬浮和有机质。(8)填料可采用开挖产生并经破碎处理后的岩体,回填时应分层夯实,块石粒径不应大于200mm,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填土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同时,作为路基的填料应满足道路设计相关要求。8施工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及试验与检测要求8.1挖方施工技术要求(1)不宜在雨季施工,施工区域内临时排水系统应做好规划,疏通坡顶排水工程,防止地面水渗入土体,使坡体开挖处于干作业状态。并对坡顶地表未在开挖范围内的裂隙进行封闭处理,之后才可进行坡体开挖和支护结构施工。(2)必须遵循自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开挖的顺序,严禁超挖。在不具备自然放坡条件或重要建(构)筑物地段,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的施工顺序,且上一层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下一层坡体开挖,并对支护结构进行保护。(3)开挖过程中随时注意控制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边坡附近(一倍边坡高度)的土石方开挖施工严禁放炮,应采用人工开挖或机械开挖方式。(5)弃土应及时运走,严禁在坡顶加载。(6)应及时清除坡顶可能滑移的土体及可能掉落的危岩块体,加强坡顶安全防护措施。(7)场地中易于风化、在空气中易干裂、遇水易软化的基岩,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封闭。(8)边坡土石方开挖须严格按照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临近设计坡面时应采用人工修坡平整,减小扰动,并及时支护。8.2填方施工技术要求(1)施工前应做好地面排水,避免雨水沿斜坡排泄,保持基底干燥,施工完后应及时回填夯实,并作成不小于5%的向外流水坡,避免积水软化地基。(2)回填前,应先清除坡面植被、耕土、淤泥等,当地面横坡坡度大于1:6时,应按坡面图所示开挖成台阶状,台阶通过参建各方验收合格后方可上部回填。(3)填料可采用开挖产生并经破碎处理后的岩土体,回填时应分层夯实,块石粒径不应大于200mm,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压实填土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同时,作为路基的填料应满足道路设计相关要求。(4)填筑时不得发生粗料集中架空现象。(5)填土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每层虚铺厚度为0.3m,每层填土压实质量需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回填下一层,施工单位应作好每一层的质量检查记录,并完善签字手续。(6)填筑质量检查及验收1、在填筑上一层土体时,应先对已碾压过的填土进行质量检查,每400m2设置不少于一个检查点。2、填土高度每增高2.0m应进行一次阶段验收,压实度、重度、设计坡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填筑施工。9边坡监测9.1监测原则和内容为了保证边坡工程在施工和运行中的安全,对工程进行安全监测。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应考虑其安全等级、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要求、地质和支护结构特点。监测内容如下表所示:表9-1边坡监测原则及测点布置位置监测项目测点布置位置一级边坡二级边坡三级边坡坡顶水平和垂直位移支护结构顶部应测应测应测地表裂缝墙顶背后1.0H(岩质)~1.5H(土质)范围内应测应测选测坡顶建(构)筑物变形边坡坡顶建筑物基础和墙面及整体倾斜应测应测选测降雨、洪水与时间关系应测应测选测锚杆(索)拉力外锚头或锚杆主筋应测选测可不测支护结构变形主要受力构件应测选测可不测支护结构应力应力最大处选测选测可不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出水点应测选测可不测9.2边坡监测规定(1)施工过程中业主应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进行施工监测,永久边坡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小于两个水文年。临时边坡竣工后的监测时间同临时边坡设计使用年限,但需考虑临近地块开发时间因素。(2)监测方案可根据设计要求、边坡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确定,当出现险情时,应加强监测。(3)坡顶位移观测,应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4)当边坡变形曲线出现异常时,应加密测点和监测频率,必要时加强围护措施。(5)当边坡变形值突变时,应停止施工,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待变形稳定后方可继续施工。(6)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监控量测,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调整设计参数,做到“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9.3边坡监测报警工况(1)有软弱外倾结构面的岩土边坡支护结构坡顶有水平位移迹象或支护结构受力裂缝有发展;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或支护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允许值;土质边坡支护结构坡顶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边坡开挖深度的1/500或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