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
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搜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通
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列表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
力;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正确判别和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帮助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
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教学重点】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诸侯长期争战的局面结;束,天下安定。秦王
赢政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古代所有的帝王,不应再仅仅称王,于是让大臣们讨论这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
事。最后秦王决定取古代“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合二为一,称为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秦王赢政是我国古代第
一个皇帝,后人称他为“秦始皇”。你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哪些措施吗?
这些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第9课秦统一中国(板书)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讲解;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一秦朝,定都咸阳。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赢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也就是说,此时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
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分小组讨论。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
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
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
讲述:秦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
培
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创造了条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
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
件。除此之外,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
能力。
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已经厌倦战乱,渴望统一。而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
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与当时的政治局面产生严重
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戒备森严,关卡重重,交通受阻,货币不统一,阻碍了
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秦
的统一符合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另外,秦王任用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许多有才
能的人,自己又能礼贤下士,这也为其统一创造了可能。在统一的过程中,秦采取了
正确的军事策略,灭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由近及远,体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
距离较远的国家先搞好关系,攻打近距离的国家,攻下之后再从此国出兵攻打下一个
国家,减少了远距离行军造成的兵力损耗。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存在,秦王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
实现了统一大业。
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史出。
1.引导:秦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以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秦王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讲述: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政
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
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培养
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我们可以用下列图示来表示秦朝的专制主义
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
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使皇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
中心。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统治秩序。战国时期,各国最高统
治者都先后尊号称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把三皇五
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以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并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
第一代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还规定皇帝自称日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
“朕”,皇帝的命令曰“诏",皇帝的印日“玺”。从此,皇帝成为历代封建最高统
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
治者的称号,也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象征。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同
时,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总结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1.讲述:刚才我们介绍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还在经济文
化上和军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经济文化上: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使用的是不同的货币,那么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就会
有很多不便。例如,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人民币、英镑,还有美元,而且这些货币
分属不同地区使用,即一种货币只能在一个地方使用,那人们在不同地区进行经济交
流时,首先得兑换货币,再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出觐用甲地的货币到乙地买不到东西
的现象。度量衡也一样,如果不统一,那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就得换算,非常麻烦。文
字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不同文字,根本就
没有办法交流,更重要的是诏令下达到地方,官员会说看不懂而不执行,不利于国家
统一。因此,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
孔铜钱,对度量衡的统一表现为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统一后
的文字是小篆,后来又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军事上:在北方,对于匈奴的进攻,秦始皇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主要有三步。一
是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平原:二是把内地民众移居到河套平原垦田戍边,
充实边防;三是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洪,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是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在南方,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为了加强对于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族的管理,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提供
了有利条件。
2.引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安定北边,开发南疆,使秦的疆域空前广大,下面
我们绘制一张简图来进行识记。
长城一带
陇西--------------东海
南海
三、布置作业
思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
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
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沿
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
和国家统一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9课秦统一中国(动荡:变化、变动)
秦朝建立于
统一原因一公元前221年f统一意义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反思】
1、本课结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觉得自己对新教材进行一次很好地教学尝试和探索,教学设计符合新课
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
2、问题设置环节紧凑,环环相扣,使教学时间得到合理的利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使得教学内
容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活动形式多样,构建了开放式课堂。
3、历史图片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记忆得到加深,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的理解。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楚汉之争的简
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
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业。秦朝的力量强大啊!我们知道,夏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500多年,周朝(从西周到战国)存在了800年左右。
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按理说,秦朝存在的时间应该更长。秦始皇也希望他的皇位能传之万代。可事实上秦
朝只存在15年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1.提问:现在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来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
到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
2.引导: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
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3.引导: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为了修宫殿、陵墓、长城和驰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300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
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
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
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
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的能力。
归纳:回答得很全面,现在我们在黑板上归纳一下。
(1)徭役繁重(2)赋税沉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4.讲解:我们先来看看秦朝的徭役。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
国家服役。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300万。就是说
每20个人中,就至少有3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20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
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
后,农业会受到何等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困苦!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
故事吗?传说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范喜良
在新婚不久就被征去修长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劳役的折磨,终于死在长城上。孟姜
女在家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饱含深情地为丈夫缝制好一件御寒的大衣,就历尽艰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
辛,跋涉千山万水,满怀希望地去看望丈夫。可是,她来到长城边上时却得到丈夫已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
史出。
经死去的消息。她伤心欲绝,放声痛哭,哭声震动天地,沮水溅到长城上,城墙立刻
倒塌了一大段,形成了一个四十里长的大缺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
人们境况的悲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陵墓、宫殿、驰道、长城这些劳民
伤财的工程的控诉。
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为
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培养
了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赋税。出租、口赋、杂赋等加起来就占
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
去农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0人们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男子力耕不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何等悲惨。
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
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双手、双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
方向拉,直到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相比之下,一些腰
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抓人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给砍去了脑袋。这就
是当时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罚:连坐。一个人犯了罪,往往会牵连到他的家族和
邻里。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后称秦二世。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
及。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
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陈胜、
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引导:萤同学们阅读第二个子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公元前209年,900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到连日
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
胜和吴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
补充:由于起义首先发生在大泽乡,所以这次起义我们也称它为大泽乡起义。课本上
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
有一幅《大泽乡起义》图。站在前面振臂高呼的人是陈胜,而跟在他后面紧握大刀的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同
时,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总结
人则是吴广。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扮演陈胜、吴广,重现一下当时陈胜、吴广是如
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何商议发动起义,又如何发动群众的。我和其他同学就来扮演穷苦百姓。
(1)起义过程。
讲解: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
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国号称为“张楚”。陈胜自立为王,并封
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骊山。
这把秦二世吓坏了,他急忙下令赦免当时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刑徒,将他们组织
起来,配合秦军镇压这场起义。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到半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
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
⑵意义。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为人们所称道。现在请同
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
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
民并没有从此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
项羽、刘邦。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
2.项羽、刘邦起义。
学习兴趣。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①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此
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就是巨鹿之战。这个战役里包含了一个什
么样的成语?(破釜沉舟)
②提问:这一战役中,项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接近1:10的比例。按照常规的战术
打,不大可能取得胜利,而项羽的做法是将他和士兵们的退路堵住了,要么胜利前进,
要么战死沙场。为了活命,将士们除了与敌人英勇战斗,别无选择。
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起到以一挡十的威力。项羽在特殊的情况下,运用
特殊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高明的。
③过渡:在项羽指挥巨鹿之战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闲着。他率兵一直打到咸阳。
由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在对付项羽,结果让刘邦捡了个大便宜,轻轻松松就攻陷了咸
阳。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尽头。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
过渡: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秦朝灭亡后,两位农民军的领袖面临着一个非
常棘手的问题:由谁来称王呢?论实力吧,项羽确实比刘邦强大得多,但是他们又有
个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称王。虽然秦军的主力是给项羽的军队打败的,但是咸阳
却是刘邦先攻下的,论理应该是刘邦称王。项羽当然不会甘心将宝座拱手相让。于是,
为了争夺统治权,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又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三)楚汉之争
1.讲解:之所以叫“楚汉之争”,是由于项羽原本就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加上巨
鹿之战后,他的威望和实力都大增,不但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封刘邦为汉王。因此,
人们就把他们争夺天下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虽然战争初期项羽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威
望上都占据优势,但公元前202年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在乌江边上自
刎而死,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三、布置作业
思考: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其中,秦末农民起义是这
节课的重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现在请同学们综合之前学习的内
容,思考一下:楚汉之争与之前的农民战争在性质上是否相同?、(楚汉之争是项羽
和刘邦争夺统治权利的斗争,因此算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而农民战争则是被
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残酷统治的战争)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罚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三、楚汉之争
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时间公元前207年)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将本课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
楚汉之争分开来讲述的。
不足之处:在用表格贯穿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时,教师衔接性的语言需要更自然、更清晰、更丰富一
些。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朝开国的基本情况。
2.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
番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
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到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难点】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重点】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三、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学们还记得秦朝是在哪一年被谁领
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导的农民军推翻的吗?残暴的秦王朝被推翻后,刘邦是不是马上就建立了汉朝呢?不
是,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打败项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又一个开创性的王朝一一西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朝的历史。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引导: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出汉朝建
立的时间、都城地点和刘邦的称谓。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出示“汉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
并天下”瓦当图片,该瓦当于陕谣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秦朝被推翻后,项羽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
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和刘邦之间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经过大小数十次战役的较量,最后于公元
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
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培
2.引导:刘邦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心里兴奋之情言溢于表,可是没过多久,汉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
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
高祖却眉头紧皱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时全国上下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
能力。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描述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
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
相有的只能乘牛车。那么,汉初出现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
造成的呢?
秦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
(~)休养生息政策
1.引导: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回答: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采
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
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
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史出。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
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
他的后继者们这种措施叫作“休养生息”政策。我们来总结这种政策的内容,①吸取
秦亡的教训;②让士兵还乡务农;③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④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⑤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文帝景帝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2.引导:请同学们看书回答: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后取得怎样的结果?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
让学生回顾历史知
得以恢复和发展,使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出示图片介绍汉代楼车(模型)。这是当时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
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草、收割。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
原则。
(三)“文景之治”
1.提问:那么,这种政策的推行,有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如果有,具体表现
在哪里?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
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
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
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
2.出示材料: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
家足,都鄙康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3.引导: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引导学
生知道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补充:除了同学们提到的情况之外,当时百姓的骡马栓满了大街小巷,官吏们的
官职比较稳定,有的甚至做了一辈子。一些官吏由于任职时间太长,干脆把官号变成
姓氏。如管仓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是比较安定富足的。
三、布置作业
思考: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
展有怎样的好处?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
四、课堂小结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
西汉统治时间长达220多年,这与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是分力。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
不开的。本课通过刘邦建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内容,反映了汉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
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概况。法。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西汉的建立:刘邦建国
西汉的发展:“文景之治”
【教学反思】
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这里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
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
的内在潜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评价汉武帝,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
能力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四、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通过回顾电视剧,熟悉影
视人物的方法,能够快速地
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
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
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同事也
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汉武帝当政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
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令”的实施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引导:说到汉武帝,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收看过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
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为什么这样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
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一诸侯国的问题。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
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
抗衡的局面。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这时,原本就野心勃
勃的吴王刘演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尽管如此,
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势力。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
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嚏的事情了。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
实力削弱。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
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哪位同史出。
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
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
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
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让学生回顾历史知
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
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
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原则。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3)过渡:通过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重重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但这却招
来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这种各家各派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中央集权造成很坏的影响。为此,汉武帝希望在全国
只推崇一派的思想主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设问:怎么实现国家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一一“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这里的“罢黜”是指“贬低并排斥”,
并不是禁止其他学说的存在。这点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有区别的。那么,汉武
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各抒己见。
生1: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汉武帝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
集权),有利于儒家学派的发展。
生2:不好。这种办法太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利于科学
文化的蓬勃发展,一花独放不如百花齐放。
2.总结: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黜”就是废除、
禁止的意思。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
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
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
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后,一直延续了力。
2000多年。
3.设问:为了贯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汉武帝还采取了以儒家思想培训和选拔官员的措施,如
多次下诏求贤,并且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各地方设立官学等,研习儒家学术。(重视
儒学,重用儒生,兴办太学)
4.过渡: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
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
(三)盐铁专卖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背景、目的、措施、作用等方面掌握相关知识。
(1)背景: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垄断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这些富豪唯利是图,
不关心国事。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
(2)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讲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
(3)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
阅读教材的能力。
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
价。
(4)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
定了经济基础。
2.课件出示“五铢钱”«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
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
3.引导:通过这些措施,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
思想。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通过出示材料,设计问题,
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那么,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大一统就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
是政治经济上集权于中央,思想上独尊儒学。那么,大一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
回答。力。
三、布置作业
思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
权力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敢于创新,最终成就了一代
伟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的灵魂。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令'「的实施一!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和影响
盐铁专方一
【教学反思】
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围绕学生个体发展需组织开展。这里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
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
的内在潜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
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用古代盛世同当
今中国的情况比较,认识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教学难点】
东汉衰败的原因及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五、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通过北京介绍,设置问
题,培养学生历史想象的能
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加力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方法。
居IJ,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
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
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
课。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引导: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
谁建立的,它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讲解: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镉
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
东汉称为后汉,这是从时间上指称。
(3)课件出示西汉和东汉简表。
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
西汉刘邦(汉高祖)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通过制作西汉和东汉
简表,加深学生对两汉的了
东汉刘秀(光武帝)公元25年公元200年
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
2.统治政策。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光武帝统治的措施。
归纳: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
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局面出现。
(1)讲解: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西汉后期
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
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
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
级代理人身份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3)出示“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对比列表。
事件背景措施影响
西汉建立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政局稳定减轻刑法使西汉走向强盛
初步发展轻役薄赋
东汉初建重振朝纲
光武中兴政权不稳轻役薄赋使东汉走向稳定繁荣让学生回顾历史知
百废待兴重视文治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
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
原则。
(4)问题探究: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得到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
定性等特点。
(5)课件展示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介绍: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葬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
56厘米。此俑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手执击鼓槌前伸欲击。下
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
(6)过渡:东汉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现象?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外戚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一一太后
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权力膨胀。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
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2.宦官专权。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
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
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
割过的男子)
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
3.影响。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高三3月化学专练35
- 兰大《会计学原理》离线作业
- AI和销售线索营销进阶报告
- 急救技能大赛护理急救知识试题600题
- Lesson33OutoftheDarkness(冲出黑暗)英语教学讲稿
- 大学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1
- 2024年运城办理客运从业资格证2024年试题
- 中医院医疗器械购买合同书2024年
- 2024年中山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试题和答案
- 2024年水果采购合同模板
-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4、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9分)
- 三级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科普知识手卫生与健康
- 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唱《中国军魂》教案
- 旋挖成孔灌注桩工程技术规程
- 法治教育教学教案及反思(3篇模板)
- JBT 7363-2023 滚动轴承 零件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规范 (正式版)
- 饲料加工员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中考全真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 寓德育教育于化学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