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上册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_第1页
初一年级上册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_第2页
初一年级上册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_第3页
初一年级上册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_第4页
初一年级上册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8篇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

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

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

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

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

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

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

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

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

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

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

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

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

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

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

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

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

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

以是向上的。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2

关于七年级数学上册《合并同类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作用

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

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

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掌握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

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

力.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

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

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㈢重点、难点

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

计算

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

二、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

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

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

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通

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

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新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

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

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㈡探索新知

本节课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

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

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

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

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

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

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

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

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

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

打好基础.

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

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

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

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

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

类项相加成为一项的方法,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有个初步认识.为

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

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

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

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

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

力.

㈢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

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

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

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

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

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

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

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

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

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

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

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

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

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㈣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并对学生发

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

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㈤布置作业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合

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

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

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

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㈤板书设计

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记

忆.

五、教学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

认识规律,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

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

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

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3

初一上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落实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

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

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

思维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以“培养学生能

力”为最终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七(1)、七⑵两个班共有学生67人,其中男生31

人,女生36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蒲九、梅子、石泉县的石墩河、

佛平县的陈家坝等小学,这些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

入七年级(初中一年级)。

学生的学习情况:七(1)、七⑵两个班的学生数学入学成绩

很不理想,最高成绩100分,最低成绩只有17分,平均分61分,

大部分学生有偏科现象,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很大。通过

了解,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

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总体上

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很严重。所以数学教学难度很大。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章的难点有

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

有效数字的理解。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

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去括号,

合并同类项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对单项式系数,次

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

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

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

本章的重点是:(1)角的比较与度量。(2)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

质。(3)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本章的难点是:(1)

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2)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目标和措施:

(一)、奋斗目标:

根据以上对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同时结合本人的

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狠抓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

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力争本学期教学成绩争取全

县第三名。

(二)、具体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和模式。

2、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

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并对优生加班进行辅

导,对差生采取补就措施。

3、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4、坚持做到常规教学“五认真”,上好每节课,坚持听有经

验老师的课,改进教学方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

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加强七年级几何入门教学。

7、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积极培养学生自觉学

习数学的习惯。

8、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

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

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9、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好的教学方法,正确指导学生的学法。

五、教研教改的打算:

1、依据教研组安排确定教研计划。2、积极参加集体备课,

推进教研教改。3、撰写论文,展示成果。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4

初一上数学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在回顾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双基”,构

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从中体会到

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复习中,让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

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3、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

学的兴趣。

4、通过摸拟训练,培养学生考试的技能技巧。

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基本概念比较多,也比较

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通过总复习把本

学期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

法和其它知识更好地理结合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

较系统的知识,使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

高,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另外,通过总复习,查缺补漏,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能弥补

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复习重点

1、《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抓住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

对值、大小比较等这些重要的概念极其相关知识,以判断的形式为

主进行复习,强化训练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极其混合运算。

2、《第三章字母表示数》:重点是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求代

数式的值,难点是列代数式和去括号,让学生清楚的掌握同类项和

合并同类项,经过填空,判断练习,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强化训练

化简求值。

3、《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掌握与线段、角、平行

线、垂线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三个定理和线段中点、

角平分线等定义的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熟练地结合图形进行线

段及角的和差倍分的简单计算,会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4、《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题》: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根

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

程的基本方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分单元复习,同时综合测试三次。

2、单元复习方法:学生先做单元练习题,收集各学习小组反馈

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布置适当的作业查漏补缺。

3、综合测试:严肃考风考纪,教师及时认真阅卷,讲评找出问

题及时训练、辅导。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单元复习

12月20日—12月28日,复习本学期各章知识内容。

第二阶段:综合测试

1、1月4日,综合测试,讲评;其目的增强学生期末考试的信

心。

2、1月6日,考前心理疏导,介绍解题的方法,学生自己复习,

老师答疑。

五、复习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分单元复习阶段的措施:

1、复习教材中的定义、概念、规则,进行正误辨析,教师引导

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规范解

题书写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2、在复习应用题时增加开放性的习题练习,题目的出现可以

是信息化、图形化方法形式,或联系生活实际为背景出现信息。让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题目有层次,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层

次学生的学习。

3、重视课本中的“数学活动”,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防止命

题者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编写相关“拓展延伸”的探究性题型以

及对例、习题的改编题。

(二)综合测试阶段的注意点

1、认真分析前两年的统考试卷,基本把握命题思想,掌握重难

点,侧重点,基本点。

2、根据历年考试情况,精心汇编一些模拟试卷,教师给学生讲

解一些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3、在每次测试后注重分析讲评,多用激励性语言,不要讽刺、

挖苦学生,更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这个题目不是讲

过多遍了吗?你怎么还是错了,真是……”。相信每个学生经过自

己的努力都能在期末考生中超常的发挥。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5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前两

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

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

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

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

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

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

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

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

歌。

二、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

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

表达能力。

(二)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美丽。

五、教学理念

(一)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

“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

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

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二)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

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

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

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三)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

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

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

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

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

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

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

中学,学中悟。

(三)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

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七、学法指导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的

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在分小组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

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6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

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平方差公式是进一步学

习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相关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知识基础.

1.平方差公式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

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

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2.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

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乘式中两项

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

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

数式.

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这一公式.例如

3.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在学习时应注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上二项式中有一项完

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

的平方).

(3)公式中的和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以运用上述公式

来计算.

三、教法建议

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

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

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

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

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

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

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

(a+b)(a-b)=a2+ab-ab-b2=a2-b2.

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

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

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1+2_)(1-2_),

(1+2_)(1-2_)=12-(2_)2=1-4_2

IIIIff

(a+b)(a-b)=a2-b2.

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不容易出差错.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

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

题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师生共同研究平方差公式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

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

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

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

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

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

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

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

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

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

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

(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

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二、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1+2_)(1-2_).

解:(1+2_)(1-2_)

=12-(2_)2

=1-4_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

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计算例2+2a3)(2a3-b2).

解:(b2+2a3)(2a3-b2)

=(2a3+b2)(2a3-b2)

=(2a3)2-(b2)2

=4a6-b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只需将(b2+2a3)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

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a);(2)(m+n)(m-n);

(3)(a+3b)(a-3b);(4)(l-5y)(l+5y).

例3计算例4aT)(-4a+l).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解题情况,让采用不

同解法的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解法1:(-4a-l)(-4a+l)

=[-(4a+l)][-(4a-l)]

=(4a+l)(4a-l)

=(4a)2-12

=16a2-l.

解法2:(-4a-l)(-4a+l)

=(-4a)2-1

=16a2-l.

根据学生板演,教师指出两种解法都很正确,解法1先用了

提出负号的办法,使两乘式首项都变成正的,而后看出两数的和

与这两数的差相乘的形式,应用平方差公式,写出结果.解法2把

-4a看成一个数,把1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4a)2T2后得出

结果.采用解法2的同学比较注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能看到问

题的本质,运算简捷.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

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初一上册数学人教版说课稿篇7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

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

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

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

号表不出+2、一2、+1、一3、+2、一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

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一3~3七、净胜球数与排

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

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

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一3、一2、—0.5、一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

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

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

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课后反思

1.1.2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

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规

范。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

零件直径的标准尺寸是毫米,加工要求直径最大可以是

毫米,最小可以是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

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

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

yGo

例2(1)一个月内,小明的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

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例3.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正整

数,哪些是负整数?哪些是正分数(小数),哪些是负分数(小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