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中立规则教材_第1页
战争中中立规则教材_第2页
战争中中立规则教材_第3页
战争中中立规则教材_第4页
战争中中立规则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中立规则一、中立制度的演变从字面上看,国际社会中所用的中立(neutrality),源自中世纪拉丁词neutre一词,本义为中性。十八世纪中期,因海上战争扩大了对临海国贸易的骚扰及此时海上国际贸易重要性的迅猛发展,大多的濒海国家强烈反对交战国干涉本国贸易。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在法律上,交战国应尊重一切选择居身于冲突之外的国家的中立,同时,中立地位以严格的公正不偏的特定义务为特征。因此,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中立奠基于十八世纪GerhardVonGlahn:GerhardVonGlahn:LawAmongNations,6thRev.ed,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92,p.839.《中立外交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认为:国际关系史上中立外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萌生时期(1500年以前):无典型的中立外交实践,中立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二、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1500到1900年):出现了典型的中立外交实践,并呈现出稳定性;中立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三、迅速发展和走向成熟时期(1900年至今):中立理论臻于成熟;中立外交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并呈现出动荡的特点高志平,刘劲松:《中立外交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高志平,刘劲松:《中立外交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进入20世纪,随着国际关系的向前发展,中立外交的理论日趋成熟。在国际法上,一国选择了中立,就获得了某些权利,并且承担某些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便构成了中立法。中立的发展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肖凤城:《中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使1907年的第二次海牙会议将中立列入讨论范围。这次会议制定的十三项公约中有六项涉及到了中立规则,即第五公约(陆战中中立国家和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第七公约(把商船改为军舰)、第八公约(敷设自动触发水雷)、第十一公约(关于行驶拿捕权的若干限制)、第十二公约(设立国际捕获法院)、第十三公约(海战中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第五公约第二条规定:“禁止交战国的军队和武装军火或供应品的运输队通过中立国领土”,第十三条公约第一条规定:“交战国必须尊重中立国的主权,并避免在中立国领土或领水内,从事任何可能构成违反中立的行为”,第六条规定:“禁止中立国以任何方式将军舰、弹药或任何作战物资,直接或间接供给交战国《国际条约集,1872—1916肖凤城:《中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国际条约集,1872—19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378页。二、中立制度的内容从国际社会历史来看,所谓中立是一种法律地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时,一国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不以加入战争行动的直接方式或以对交战国此方或彼方予以援助的间接方式卷入战争的一种地位。并且据此享有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法][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83页。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下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47页。伴随着中立制度的成熟,中立制度的内容也丰富多样化了。三、中立制度的分类战时中立是相对于平时中立而言的,它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指战争期间非交战国根据自身利益自由选择的对各交战国的态度和立场,因战争的存在而存在,随战争的消失而消失。平时中立也称为中立化,指平时状态下国家或区域的中立,是一个外延型的类概念;它包括了战时中立以外的所有形式的中立,如永久中立、协议中立、不结盟、非军事化等。(一)永久中立,指在对外关系中永远承担中立义务并且中立地位获得国际承认和国际条约认可,是平时中立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二)协议中立,指缔约方约定其中一方或双方在协议中的特定条件下保持中立,中立的权利和义务由缔约方共同约定;(三)不结盟,指不与他国进行安全合作和互助的国家政策;(四)非军事化,指非军事化条约的缔约国约定,无论它们未来是否成为交战国,都对条约中的非军事化区域承担如同对待中立国的义务,所承担的义务也可以根据约定进行更多的限制。而战时中立是指在战争期间,非交战国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参加也不支持或援助交战国的任何一方,根据战争法的一般原则,任何非交战国都有权在交战各国之间宣布中立,这是它的自主权利,除非受条约义务约束(如军事同盟条约)。同时,任何非交战国都没有义务必须保持中立。战时中立和平时中立的几种形式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从确定中立的时间来看,战时中立是在战争开始后,由国家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永久中立、协议中立、不结盟和非军事化都是在战前以各种方式确定的。第二,从中立的主体和客体来看,战时中立、协议中立属于国家对国家的范畴,更进一步说,战时中立是非交战国对交战国之间的范畴,协议中立是缔约国之间的范畴;非军事化虽然是缔约国之间的约定,但其涉及的主体是缔约国各方,客体是条约中的中立化区域;永久中立和不结盟属于国家对世界的范畴,这两种形式的中立主体是一个主权国家,而相对的客体是世界上其它所有国家。第三,从中立的动机看,战时中立、协议中立、非军事化的动机是某一个或几个当事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其涉及的当事国数量较少,所牵涉的国际关系较为简单;永久中立的动机除中立国自身的利益考虑以外,还有世界上其他国家(主要是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一些国家)经过一番利益权衡和相互博弈后的结果,其涉及的当事国数量较多,所牵涉的国际关系较为复杂;不结盟的动机是当事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是当事国在对外交往中奉行的指导方针,虽然涉及到的当事国数量较多,但并不牵涉复杂的国际关系。第四,从中立的性质来看,战时中立、协议中立、不结盟、非军事化具有不稳定性,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战时中立国可以改变立场,放弃中立而参加战争,协议中立和非军事化的缔约国受到利益相关的非缔约国的影响或破坏,容易放弃已经约定的中立内容,而不结盟只是当事国自身的国家政策,并不能影响和约束其它国家,当国家利益受到影响时,外交政策也容易随之发生变化;永久中立的地位是获得国际承认和国际条约认可的,当事国不得随意放弃或改变永久中立地位,具有稳定性。四、中立的实质随着中立理论的不断成熟,中立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不过,在中立理论发展的任何阶段,中立当事国都是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采取中立政策,毫无疑问,中立的实践与发展是与国家利益的实现紧密相连的。如在第一次反法同盟开始对法国实行武装干涉时期,美国虽然在1778年曾与法国结为同盟,有义务在法国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保护法属西印度群岛,但又不愿就此卷入欧洲战争并损害英美之间的经济利益。1793年,新成立的美国政府权衡利弊,由第一位总统华盛顿签署了《政府宣言》,表明了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的原则立场,在外交上做出了中立的选择。《中立宣言》维护了美国的商业利益,避免其卷入欧洲战争,有利于美国当时向西部扩张和促进中立贸易。是否选择中立,完全取决于国家利益。即便有双边条约的约束,当选择中立有利于国家利益时,则一国会完全选择中立。五、战时中立国的国际法保护及负担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时,除事先负有条约义务,是否选择中立地位,是政治抉择,不是法律问题;但其如果选择了中立地位,则产生相应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受到国际法的保护和约束。中立国选择中立地拉可以通过发表声明表示,也可以不发表声明而采取事实上遵守中立义务的方式。在国际法普遍约束下,中立国和交战国分别承担特定的义务。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相对的:中立国的义务就是交战国的权利,而交战国的义务就是中立国的权利。(一)根据《海牙公约》和《日内瓦公约》的规定,中立国的主要权利包括:(1)中立国的领土主权应得到交战国的尊重。交战国必须尊重中立国的主权,不得在中立国领土内有违反中立的行为:①中立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交战国不得在中立国领土或其管辖区域从事战争行为,不得将中立国领土作为其作战基地、通讯设施基地,不得在中立国领土上作战,或在中立国领土或领水内将商船改装为军舰。②禁止交战国的军舰在中立国领海内从事拿捕和临检等敌对行为,更不得在中立国领土或在中立国水域的船上设立捕获法庭;。③不得利用中立国港口、港湾及领海更新或补充交战国舰队给养,或增加战斗力。军队和战争物资不得通过中立国领土,但交战国的伤病员可通过;非因风浪、缺少燃料或不能航行,不得将捕获物带到中立国港口;因风浪等原因将捕获物带人港口时,一俟不能航行的原因停止,应即离开。④不得以中立国口岸或中立水域为海战根据地攻击敌人;对于在不应停泊的中立国口岸所停泊的交战国军舰,经通知仍不离开者,中立国有权采取措施,在战争期间予以扣留。(2)中立国人员的权益应得到保护。①交战国有义务采取措施,防止其境内或其管辖区域内的中立国使节及国民遭受虐待;②防止其境内或其管辖区内的中立国人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③交战国不得在中立国征兵或作军事休整;。(3)中立国与交战国关系中的某些特殊权利。中立国有权与交战国的任一方保持正常的外交和商务关系。对在不违背其中立义务的情况下,与互为敌国的交战国任一方进行的交往,交战国的另一方应予以尊重和容忍。(二)与所享受之权利相对应,中立国也应当承担一定义务:(1)不作为义务。对于中立国而言,不从事介入交战任何一方的行为。不仅不能直接参加战斗,也不应对交战国给予援助。这种援助即便是平等地给予交战国双方,也是被禁止的。(2)防止的义务。中立国应采取措施,防止在其领土或其管辖范围内违反中立义务的行为发生;防止交战国为了准备进行战争而利用其领土或其管辖范围内的区域招募兵员、备战,或在其领土或领水内设置军事设施,建立作战基地或通讯设备;防止和阻止任一交战国在中立国的领土、领海或领空域内从事敌对行动。

(3)容忍的义务。中立国应在一定范围内容忍交战国因进行战争而依据战争法所采取的使本国国民蒙受不利的行动。例如,容忍交战国对其船舶的临检和搜索,对悬挂其船旗而载有战时禁制品或破坏封锁或从事非中立义务的船舶的拿捕、审判、处罚及非常征用。(4)遵守的义务。中立国原则上可以与交战国进行贸易,但由于要遵守中立义务而受到很大限制。首先,贸易不得有利于一方,因此,不得出口可能使交战一方增强战争能力的物品,这项义务不仅中立国本身要遵守,而且中立国国民也应遵守。能使交战方增强战争能力,因而交战双方禁止出口给敌国的商品称为“战时禁制品”。凡是属于军事用途的禁制品称为“绝对禁制品”,可供军用也可供民用的禁制品称为“相对禁制品”。禁制品清单由交战国的命令宣布,交战国的军舰可以在公海上检查中立国的商船,对于中立国商船上的敌货,绝对禁制品一律没收,提供敌国军队或政府使用的相对禁制品也可没收。如装载禁制品的数量超过船上货物的一半,该船也可被没收。除属于战时禁制品外,交战国不得拿捕。中立国应遵守交战国的禁令否则就构成违反中立的行为。六、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中立问题(一)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性质二战结束后,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没有出现,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频繁爆发。“1945年以来,内战明显多于国际性战争,而且许多国际战争都起源于内战。”所谓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是指以属于政府的武装部队为一方,反政府的武装部队为另一方之间的武装冲突,或者是一国内部武装团体之间所发生的武装冲突。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具有一切武装冲突都具备的军事对抗性,但存在着与其他武装冲突所不同的特征。国际性武装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所爆发的武装冲突,其冲突的主体双方大多情形下均为国家,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是则往往是以属于政府的武装部队为一方,反政府的武装部队为另一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根据其性质、规模等因素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类型:比如,从武装冲突的规模上,可将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分为战争状态(内战)的武装冲突和叛乱状态(叛乱、暴乱)的武装冲突;从武装冲突的性质上,又可分为民族解放组织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战争、恐怖组织发动的战争和一般的国内武装冲突等。从国际法适用的角度来观察,国际性武装冲突受一整套国际法律规则的调整,从而规范着交战双方和交战国与中立国的相互关系。而相比之下,适用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国际法法律文件则显得非常贫乏。到目前为止,国际法中适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法律文件,只有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共同第三条和制定于1977年的《日内瓦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尽管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共同第三条被明确规定为有关冲突方在国内武装冲突中所应遵守的“最低限度的”的行为规则(仅强调了武装冲突中的基本保证以及对平民居民、伤者、病者和遇船难者的保护),但在实践中的落实仍有待于国家的理解和努力。这种状况的产生,是因为各国大都把非国际性武装冲突视为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主张运用本国力量去平息国家范围内的叛乱、造反和叛逆,以保留自己对他们进行惩罚的权利。(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中立法规适用传统国际法认为,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一般不会产生中立问题,这是因为,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在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作为国际法范畴的中立法不能也不应当适用于封闭的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然而,国际法有条件地承认内战中中立法的适用(如美国南北战争、西班牙内战)。传统国际法认为,只有一国内战中反抗政府的一方被认为是交战团体,享有国际法上交战者资格,负有遵守战争法规的义务时,在交战双方与外国之间才适用中立规则。外国应本着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不介入双方冲突行为,在与双方进行交往中,应当保持中立,同时,冲突双方也应遵守外国的中立地位。事实上,由于绝大多数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不是封闭的,即便冲突没有达到内战程度,冲突双方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与外国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在发生冲突的国内有外国侨民和外国财产、外国由于特殊原因被牵涉其中等,即使冲突一方不具备交战资格,但是外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为保护本国商务和侨民的利益而与冲突双方发生关系,由此产生外国在这些关系中的立场问题。同样,一些国际组织为了执行使命,也会与冲突各方发生各种联系,同样会存在着在冲突各方保持中立立场的问题。应当关注的是,国际法绝对排除中立法规在下列两种情形中的适用。第一,民族解放战争中不适用中立法规。因为民族解放战争是在殖民统治下的人民为行使自决权而进行的战争,1965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以74票赞成,6票反对,27票弃权通过的2105号决议第10款规定:“承认在殖民统治下的人民为行使自决权而进行的战争的合法性,并且邀请所有的国家向在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物质和道义上的援助。”[1]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承认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合法性,民族解放组织具有战争权,其战争性质为合法战争,具有国际法上的国际地位。因此,其他国家(尤其是联合会员国)在对于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交战双方关系的处置上,应对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民族解放组织提供物质和道义上的援助,而不应保持中立立场。第二,反恐怖战争中也不适用中立规则。自冷战结束后,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大量发生,目前,世界上有案可查的恐怖组织多达1000多个。恐怖分子采取极端的手段,通过爆炸、袭击和劫持人质(绑架)等形式,危及无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一种国际范围内的恐慌状态。为制止恐怖组织活动,联合国成立了反恐特委会,力图通过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公约来制止猖獗的恐怖活动。联合国制定了《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267号、1333号、1373号、1456号反恐决议,号召各国禁止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在其国内的一切活动,禁止支持、资助、庇护恐怖组织,要求冻结他们的资产等。因此,对于一国国内发生的恐怖活动,各国都有义务对于反恐活动进行支援,禁止对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提供任何支持、资助、庇护。七、与武警部队任务相关的中立法律关系《人民武装警察法》第2条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以及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据本条款规定,武警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抢险救灾、参加防卫作战、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及其他任务。据武警部队担负的任务性质,在国际性武装冲突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武警部队在执行防卫作战及国际维和、国际救援等其他任务中会涉及到法律规范。所谓防卫作战,是指国家武装力量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战斗行动。武警部队参与防卫作战,是指武警部队在战时参与解放军的合同战斗行动。我国《宪法》第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武警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武装警察法》规定了武警部队既有对内的安全保卫任务,又有参与防卫作战的任务。根据《海牙公约》当发生国际战争冲突或非国际战争武装冲突时,如果某国选择中立,则中立国的领土主权应得到交战国的尊重。交战国必须尊重中立国的主权,不得在中立国领土内有违反中立的行为产,首先,交战国要保证中立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交战国不得在中立国领土或其管辖区域从事战争行为,不得将中立国领土作为其作战基地、通讯设施基地,不得在中立国领土上作战,或在中立国领土或领水内将商船改装为军舰;交战国的军舰不得在中立国领海内从事拿捕和临检等敌对行为,更不得在中立国领土或在中立国水域的船上设立捕获法庭;不得利用中立国港口、港湾及领海更新或补充交战国舰队给养,或增加战斗力。军队和战争物资不得通过中立国领土,但交战国的伤病员可通过;非因风浪、缺少燃料或不能航行,不得将捕获物带到中立国港口;因风浪等原因将捕获物带人港口时,一俟不能航行的原因停止,应即离开;不得以中立国口岸或中立水域为海战根据地攻击敌人;对于在不应停泊的中立国口岸所停泊的交战国军舰,经通知仍不离开者,中立国有权采取措施,在战争期间予以扣留。其次,中立国人员的权益应得到保护。交战国对其境内或其管辖区域内的中立国使节及国民要予以特别保护,防止其境内或其管辖区内的中立国人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当作为中立国,我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根据《海牙公约》,武警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行使武装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战役纲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军队战斗概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战斗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军队师战斗条令》等法规,对武警部队作战时担负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战役纲要》中,赋予武警部队在联合战役中的主要任务有四项:(1)参加战役后方防卫作战,当交战国出于恶意或基于其它军事意图在我后方进行军事破坏或修长军事基地等军事活动时,武警部队负有抗击敌人袭扰,参加后方防卫作战的义务;(2)维护战役后方社会秩序;(3)参加陆上攻防作战李可人李海军:《武警法实施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199页。。此外,李可人李海军:《武警法实施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199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军队战斗概则》中,赋予武警部队在合同战斗中的基本任务有六项:抗击敌人袭扰,防卫后方地域,保卫重要目标;参加城市防御战斗和反空降战斗;制止敌人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担负侦察、警戒、警备调整等勤务,消除敌核、化学、生物等武器袭击和突袭后果等;担负运送弹药、物资、器材等后勤和装备保障;必要时,以部分兵力协同合成军队前行其他战斗任务。此外,武警部队还有联合军事演习、国际维和及国际救援等其他任务也涉及到中立关系。所谓国际维和,是指在联合国宪章框架内,或按照联合国有关决定,履行成员国义务,在冲突地区派出武装力量,维护和保持国家或地区和平的军事行动。国际维和中的维和警察是应联合国请求,由各成员国派出的为联合国工作的警官,根据《联合国特权豁免公约》第六款规定,维和警察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派出地警察执法,帮助维护社会治安和培训当地警官,协助重建当地司法系统。维和警察由维和民事警察和维和警察防暴队组成。武警部队参与国际维和的形式主要是加入公安部派驻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的维和警察防暴队。按照联合国有关规约规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支援维和民事警察或当地警察的执法工作,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重大公共活动的现场警卫,以及协助组建培训当地警察防暴队。我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基本要求是:在维和行动中讲政治,礼节有度;注意外交斗争,维护国家尊严;团结友军,加强相互沟通;尊重当地政府,爱护异国人民;遵守宪章规定,维护中国军人良好形象。在国际维和事务中,鉴于维护地区往往是地区冲突较有厉害的,维和人员还遵守中立义务,不从事介入交战任何一方的行为,不对任一交战方给予援助等义务。所谓国际救援,是指有关国家,向他国派出军队、警察等,以消除或减轻该国的自然和人为灾害,以及其他诸如疾病、饥饿或贫穷等所造成的后果。主要任务为:一是提供紧急援助;二是医疗救助;三是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其主要类型分为:海啸救援行动、地震救援行动和海上联合搜救等。国际救援行动是一种跨国、跨地区的军事援助行动,具有协调难度大、运输距离远、技术要求高和自我保障难等特点。由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经常伴随着国际救援任务的产生,作为特殊的救援人员,出于保持中立地位的需要,在国际救援中,救援人员应尽到一系列的中立义务:如不介入被救援国国家政治;不损害被救援国国家利益;按照双边协议或国际惯例对被救援国予以帮助。八、现代战时中立制度的挑战在现代国际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传统的中立制度受到了冲击。其原因主要有三:(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及其他军事技术急剧改善,特别是航空器的出现,使中立国不能完全脱离交战国的作战区域。而且,由于现代战争往往是全面战争,特别需要对对方国家的经济予以打击,因此,交战国战时禁制品范围不断扩大,封锁区域也日益扩大,中立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909年《伦敦宣言》对于海上中立法中关于封锁的规定。封锁是指交战国海军切断敌国与外界的海外交通的行为。突破封锁线的所有船舶和货物,不管是否为中立国船舶或战时禁制货物均可成为捕获的对象。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中却并非如此。海上中立法规定了战时禁制品区分原则,分为绝对禁制品和相对禁制品。绝对禁制品是纯粹用于军事用途的物品;相对禁制品是即可用于军事也可用于民用的物品。禁制品的清单可以事先由国家以条约确定或由交战国在战争开始时,以发布宣言的形式公布。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均只能以运往敌国目的地为构成战时禁制品的前提条件。如果中立国违反上述义务,绝对禁制品一律没收。相对禁制品视其最终用途而加以处置,凡供给敌国军队及其政府使用者,也应没收。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其一,由于各交战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就是为战争运转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货物都成为了绝对禁制品。战时禁制品区分原则几乎没有被适用过。其二,过去的封锁只是对港口和沿岸海线的近距离封锁,由于潜水艇和飞机的出现、攻击手段的改进,由舰队实施有效封锁的要件已经不符合战争的实际情况。因此,封锁被扩大成为对海上通商线的破坏,即对封锁海域(战争海域)中的中立国船舶不是捕获而是直接予以击沉。德国在二战中的“无限制潜艇战”即为如此,这个构成后来美国对德宣战的借口。这些中立法的规定也随着二战中“无限制潜艇战”的实践而被束之高阁。(二)战争性质的变化。中立地位是与战争状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由于战争被废除,国家有不使用武力的义务,战争状态不再存在。既无战争状态,也就无中立关系可言。近几十年来,不宣而战的武装冲突日益增多,但武装冲突不是战争,不构成战争状态,处于武装冲突以外的国家也就无法确立自己按照传统战争法的中立地位,因此,就没有战争中的中立国那样严格的义务,也没有那样明确的权利。(三)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联合国宪章》规定,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有集体合作的义务,以便对破坏和平的行为实行封锁、禁运、甚至军事制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中立制度几乎失去了意义。首先,在传统国际法上,各国有权自由决定是否参加其他国家进行的战争或保持中立。但是,《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应对安理会依职权对于危害国际和平的国家或侵略者采取的强制措施提供援助,安理会有权选定几个会员国,要求它们直接执行强制措施。这样,联合国的所有会员不是依据联合国的特别委托直接执行强制措施,就是至少应依据宪章提供援助,而不得保持中立。第二,中立是指当其他国家进行战争时处于局外的国家对战争所持的态度。采取中立的国家承担在军事上不参加战争、避免参加战争,在非军事问题上对交战国双方保持不偏不倚的义务。然而,战争义务的避免不论是以与他国协定的形式,还是以本国声明的形式,都不能逃避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强制性措施的义务。《联合国宪章》第103条明确规定,“联合国会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