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二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批粮食窖穴,并伴有多种粮食加工工具。大约与此同一时期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则发现了大面积的稻谷堆积层。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分工不断加强B.已有农耕定居生活C.产生阶级分化现象D.原始农业广泛发展2.现代化养殖的密度比传统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密度要高很多,牲畜赖以生存的空气也要依靠通风设备,一旦某个个体出现了病症,就会造成疾病的大面积快速传播(如禽流感等)。为了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就必须给它们接种抗生素,最终导致抗生素进入人体,从而降低了人类的免疫力。这反映出A.工业化大生产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C.食品生产现代化暗藏食品安全问题D.食品加工流程缺乏监督3.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庄园经济的兴起B.家庭劳作方式正式形成C.犁耕技术的成熟D.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4.荷兰东印度公司用欧洲产的低劣产品与殖民地人民进行不等价交换,使用武力手段任意决定殖民地产品的价格,然后高价转卖欧洲。他们还规定当地(印度尼西亚)商人只准同荷兰人进行贸易,同其他国家的贸易被视为“走私”,予以严厉打击。由此可见,荷兰的商业贸易A.践行了贸易自由主义思想B.引发了英荷之战C.改变了全球商业贸易格局D.与商业掠夺并行5.中国古代建城先建庙是一种定制,据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而且宗庙大都建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这反映出古代城市规划A.重视礼制B.顺应自然C.因地制宜D.理念成熟6.1929年,国都建设委员会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它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从宏观上运用欧美的规划模式,在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来规划南京城。这说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A.强调城市的政治功能B.遵循传统儒家礼制C.蕴含理性和辩证色彩D.受到国际局势影响7.在近代中国,随着铁路、轮船和汽车的传入,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进步青年“为求学,不惜负笈乘槎,漂洋过海。许多地方的农民因生产和生活需要,离村外出,到通商口岸做工者亦日渐增多”。这反映出A.近代交通加速了中国工业化进程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C.近代交通扩展了人们的空间意识D.列强借助新式交通扩张势力8.荀子面对百家相互诘难现象时指出:“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A.各家学说存在的合理性B.学术的片面性引发诘难C.学派观点之间各有长短D.文化学术逐步走向统一9.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中国文化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且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称之为“人文教”。这说明中国的人文精神A.体现人文与道德相结合B.重视历史经验指导作用C.是宗教政治化与人道化D.极为宏阔且具有世界性【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10.日本汉诗是日本人直接用汉字按照汉诗格律用韵创作的诗歌,包括律诗、绝句等题材。据《汉诗文图书目录》记载,从奈良时代至汉诗衰替的明治时代,先后问世的汉诗总集与别集达769种、2339册,收入诗歌在20万首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A.日本文字是汉字派生的B.日本全盘吸收儒家文化C.中国奉行开放包容政策D.中华文化对日本的辐射11.“野兽的获猎者”是古代两河流域一种常见的壁画主题,它展现了作为英雄的统治者成功地制服了两个野兽(通常是狮子)。在古埃及的贵族坟墓以及其他用品上,这一主题的壁画被多次复制使用。这反映出A.生产力水平影响文明走向B.古代文明的交流借鉴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古埃及D.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12.下图是古埃及卡尔纳克神庙遗址,该神庙位于尼罗河东岸,经过历代法老不断加修扩建,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神庙建筑群。这反映了古代埃及A.尼罗河对建筑的影响B.建筑艺术受宗教影响C.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D.建筑成就领先于世界13.随着疆域的扩大,眼界的开放,希腊先进的思想财富随着希腊的物质财富涌流进罗马,迅速征服了“野蛮的”罗马贵族,引起他们中的知识分子对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这说明A.罗马认同并继承了希腊文化B.城邦制度被罗马帝国所沿袭C.希腊法律为罗马提供了蓝本D.罗马用希腊的民主代替专制14.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曾四处征战,大肆屠杀,但后来皈依了佛教,确定佛教为国教。他下令议定了佛教教典,基本编齐了经、律、论三类经典。他还派高僧到东南亚、西亚和北非甚至欧洲的马其顿传教。由此可见,印度佛教的兴盛A.受统治者推崇的影响B.催生了印度的灿烂文化C.适应了专制集权需要D.打破了印度的等级观念【高二历史第3页(共6页)】15.18世纪的英国语言学家琼斯在查找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在古梵文里,有很多词语的词根以及语法规定与凯尔特人语、波斯语和古希腊语相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商业贸易往来B.地区之间的战争C.印欧人的迁徙D.文化学者的传播16.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蔬菜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游牧民族具有扩张优势B.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C.政局稳定推动社会发展D.豪强地主重视南方开发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材料二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6分)【高二历史第4页(共6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与瘟疫相互搏斗的过程中,17世纪英国的防疫体系真正走向了体系化,英国世俗政府在这时期取得了对于国内外事务的治理大权,成为防疫系统的主体,旧有的教会救治机构不再生效。英国构建了中央—地方两级防疫体系,防疫法令颁布逐渐统一。1665—1666年伦敦大瘟疫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伦敦法令》,改变了以往对于隔离病人“敬而远之”的态度,安排专门的马车夫运送病人去隔离医院,能够让病人尽可能地得到救助。法令还充分考虑了家庭隔离的不足,公开要求各城镇在周边空地设立防疫隔离场所,解决了隔离医院救助人数有限和家庭隔离造成家人感染的现实问题。——摘编自许晋《英国瘟疫治理政策研究:以伦敦大瘟疫为中心》材料二19世纪德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与其相配的医疗体系也逐步完善。普鲁士在1842年颁布了新的《济贫法》,在该法案中强调社会救济原则,不再以属地原则为主,所在社区有义务对病人进行照顾。1876年时,每388.7人中就有1名专业人员,专业医生成功取代非专业医生和外科医生。普鲁士的公立医院从1822年的155家上升到1876年的12122家。在1852年,每121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到了3年后的1855年,每86.8人中就有一人每年在医院接受一次治疗。——摘编自赵戈晨《19世纪德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瘟疫治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概况。(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依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是国家治理效能的保证。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法治都扮演着“轨道”角色,即发挥着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摘编自马怀德《法治与国家治理》【高二历史第5页(共6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作为心之本体,良知承载了儒家所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人因之而能判断善恶是非,它既先验地内在于人的心中,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据。王阳明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按照良知来安排自己的言行举止,“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在阳明心学的视阈中,良知在人的塑造和自我成就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是人能够过有道德的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依傍的前提。儒家礼教的秩序精神、是非准则、善恶标准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以良知的形式成为人之为人的本体,就此而言,以礼为教在心学中就成了以良知为教。从所承担的现实功能角度来看,以良知为教与以礼为教有着共同的指向,良知是礼教塑造人、规约人的心学体现,构造了人的心性秩序,承担了“教”的功能。因此,在心学里,良知与致良知也就成了“良知教”。——摘编自朱承《阳明心学与礼教精神》材料二中国科技对西方的影响首推中国的四大发明。而在建筑上,中国园林建筑对西方“洛可可风格”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