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淮安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咋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灾害,所以在治理中总结出了相应的治理目标,而且与南方的治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村落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的治理模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理目标和措施,但不能决定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决定性因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南北方因地制宜发展处不同的治理模式,不能体现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南方和北方的不同,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2.南宋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刻书作坊,刻工多至百人以上,甚至能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书坊除了刻印经史百家和唐宋名家诗文外,也刻印民间所需的医书、小说和药方等。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书籍印刷的商业化C.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 D.市民文化需求旺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刻书作坊,刻工多至百人以上,甚至能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可知,南宋时期,私人刻书作坊规模较大,刻工多达百人,甚至有可以专门接受委托业务,说明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书籍印刷的商业化进程,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市民文化需求旺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A.客观上加强了文化交流 B.引发了民族迁徙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D.引发了宗教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3世纪(欧亚)。据材料“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有助于在思想上打破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蒙古西征对欧洲单方面的影响,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没有涉及民族迁徙,排除B项;蒙古西征发生于13世纪,而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二者相距甚远,排除D项。故选C项。4.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D项错误。5.下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 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该物种由东南、西南、西北等方向传入中国可知,这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玉米、甘薯等作物,这些农作物的传入与广泛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B项正确;该作物传入与中国丝绸之路的关联性并不大,排除A项;仅凭该农作物的传播并不能得出其促进了中外贸易繁荣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据题意无法得到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历史信息,且该农作物传入中国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6.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A.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B.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钱财管理思想,但是“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可看出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钱财思想模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增强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排除A项;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间股票交易,排除D项。故选B项。7.石库门是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英语“Roof”转化),多采用仪门样式门楼,大门两侧立柱风格多样,弄口有牌楼。该民居()A.改善了民众的居住条件 B.契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C.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 D.体现了质朴实用的风格〖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石库门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老虎窗(英语‘Roof’转化)弄口有牌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上海石库门,其坡形屋顶带有“老虎窗”,是西方民居的特点,而弄口的牌楼则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综上可知,石库门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是中西结合的产物,C项正确;改善了居住条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契合了当地自然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质朴实用的风格,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这一现象()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 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 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然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学科”,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A项正确;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体现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B项;材料只有政府对中医开业有要求,并没有扶植,排除C项;材料只是讲述中医在西医影响下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9.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根据材料“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可知,由《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说明《泰山生态保护条例》的颁布给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D项正确;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是指保持原貌、长期有效、可逆性处理、现实可行、符合经济条件等,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泰山生态保护条例》的颁布为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但无法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经济效益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0.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表明()A.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的依赖程度加深B.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C.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D.世界粮食计划署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中国由原来的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对外援助国,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说明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能力增强,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具有依赖性,排除A项;“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11.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表)。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时间医疗机构/个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人均预期寿命/岁婴儿死亡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949年3670759类41项2020年102.3万7377.35.314类54项A.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C.提升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到2020年,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卫生健康治理成效显著,全民素质实现实质性提升,由此可知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上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治疗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不能体现符合国情的模式特点,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A.打断了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融与认同,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打断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该迁徙并没有征服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和西亚)。据材料“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可知外来的入侵,使得原有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体系遭到了破坏,学者纷纷逃亡西欧,在西欧继续传承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强调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无法得出其对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意大利的文化体系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4.考古工作者在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奇琴·伊察遗址,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如大金字塔、天文观象台、球场、大祭司冢、石柱群及武士神庙等。这些建筑物()A.反映玛雅人创造辉煌的文明 B.体现阿兹特克人文化的神秘性C.说明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D.折射埃及人数学领域成就高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奇琴·伊察遗址是玛雅古城,遗址中有很多建筑物,比如规模宏大的金字塔,还有天文观象台、球场、大祭司冢、石柱群及武士神庙等,以石雕刻装饰为主,具有玛雅文化特色,所以这些建筑物证明了古代玛雅人创造出辉煌文明,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玛雅文明的遗址,与阿兹特克无关,排除B项;奇琴伊察是古玛雅城市遗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州南部,而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排除C项;尤卡坦半岛在美洲,埃及在非洲,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 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 D.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向美洲地区移民主要与海外殖民和对外贸易有关,因此当时人口外迁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C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殖民地文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显示迁移人群类别呈现多样性,不光是教徒,因此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的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16.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B.现代工业的新发展超越了殖民主义旧形式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D.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材料也未体现,排除A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条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答案〗(1)条件: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汉朝对匈奴的反击)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中亚和平的恢复)。(任意2点)内容:商品;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海陆商路的发展(对外贸易通道的发展)国外市场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任意3点)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成为大宗商品。(3)特点:连续性(持续时间长)广泛性(涉及国家多)双向性(既有输出又有输入)丰富性/综合性(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互惠性(对中国和外国都产生积极影响)。(任意2点)〖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到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可得出,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可得出,商品;根据材料一“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可得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小问2】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可得出,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可知,海陆商路的发展(对外贸易通道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可得出,国外市场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可分析出经济的快速增长;结合唐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可知,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本题第二小问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可得出,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根据材料二“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汉代开启丝绸之路到宋朝的海陆对外贸易可分析出连续性(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可分析出广泛性(涉及国家多);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可分析出双向性(既有输出又有输入);根据材料“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可分析出丰富性/综合性(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根据材料“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可分析出互惠性(对中国和外国都产生积极影响)。(任意2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耕地与粮食种植情况统计(部分)朝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4949090908585材料二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粮食的总供应量充足,二是能够使所有人获得需要的粮食。在传统社会,农业的收成主要依赖于自然因素,一旦气候变化,就会对粮食产量进而对粮食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在同一时间,有的地区粮食丰收却“粜售不出”“粮价低贱”,而另一地区则因为粮食歉收而人们“食不果腹”。同时,在古代阶级社会里,无地少地的农民因封建剥削制度的影响而在粮食分配中处于弱势,最易发生粮食危机。——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答案〗(1)特点: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原因:生产工具改进;小农经济确立与发展;重农政策;中国人民的勤劳;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任答四点)(2)因素:自然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制度。措施:粮食安全立法;粮食生产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政策支持;制度创新;树立粮食安全意识。(任答三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全国耕地面积数据可得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据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数据可得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原因:结合所学,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农业的地位重要和小农经济的确立有关,也有国家政策、人民劳动、生产工具方面的原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现代世界。因素:据材料“传统社会,农业的收成主要依赖于自然因素,一旦气候变化,就会对粮食产量进而对粮食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得出自然因素;据材料“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得出地理因素;据材料“在古代阶级社会里,无地少地的农民因封建剥削制度的影响而在粮食分配中处于弱势,最易发生粮食危机”得出社会制度。措施:结合所学,从法律、政策、制度、科技、思想认识等方面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材料二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答案〗(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2)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3)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一“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根据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知,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7752.5-2024工业炉及相关工艺设备安全第5部分:钢带连续退火炉
- 防雨雪冰冻应急演练
- 颈椎病的预防与照护
- 花生酥课件教学课件
- 零售年中述职报告
- 精神科阿尔茨海默病
- 2.2 课时2 离子反应 课件 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 超市防盗标签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 初中体育教案课后反思
-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说课稿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学期期中试卷(沪教五四制2024)(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上学期《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
- 幼儿园故事绘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件
- 10以内口算题每页50道
- 《短视频拍摄与制作》课件-3短视频中期拍摄
- 护理领导力培养护士的领导潜能培训课件
- 印刷业管理条例-2020
- 个案面谈技巧(2016.6.15)
- 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共121页]
- 屋面平瓦(挂瓦条铺瓦)施工方案
- 【医学】crrt规范化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