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产与生产健康_第1页
健康的生产与生产健康_第2页
健康的生产与生产健康_第3页
健康的生产与生产健康_第4页
健康的生产与生产健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的生产与生产健康

除了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所讨论的内容以外,人力资本的内涵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一一健

康。在以下的两章里,我们将深入地讨论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劳动者作为社

会生产活动的参与者,更健康地投入社会活动中会提高个体的生产效率,也就是说“健康地

生产”能提高生产率;其次,获得健康需要整个社会付诸一定的努力,需要一个特定的部门

进行专业化的活动和社会其他部门的协调,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生产健康”。

第一节医疗卫生的生产率功能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逐渐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

生活质量,这其中当然包括健康。健康是人口质量的重要组成要素。但健康本身不仅仅是社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它越来越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发展能力的大小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健康的获得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先天遗

传、医疗卫生、营养等等。其中医疗卫生是获得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医疗卫

生就对发展、对提高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功能。

一医疗卫生对健康的作用

健康是任何时代的人们关心的永恒主题。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要以健康作为前提。没有健

康,一切都无从谈起。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的重要标志。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精神上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

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健康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幸福和自由也已融入健康的概念之中,形成了健

康极为完整的内涵。从健康对个体的影响来说,如果身体患有疾病则使人不能学习和工作;

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会对人的能力的发挥造成很大的障碍,严重的甚至会使人完全失去生活

能力。从健康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来说,如果全民的健康水平较低,则会降低社会生产效率。

健康对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那么,如何获得健康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状况也不断改善,主要表现在: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婴儿死亡

率和产妇死亡率下降等。健康的获得部分是来自先天遗传,但增加的营养、更好的卫生保

健、医疗技术的创新、体能锻炼,以及闲暇与休息等途径是获得健康的更重要因素。其中医

疗卫生服务的日益普及是健康状况日益改善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只有在保证良好

的卫生状况的前提下,才能为健康的存在提供一个可能的环境;其次,医疗卫生的发达有利

于预防各种疾病;最后,健康状况总会因为各种因素被打断,需要医疗手段来帮助治疗和恢

复。

生活在具有良好卫生条件的环境里有利于健康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使人们获得健康的饮食

和生活环境,能够避免各种疾病的产生。但是,有很多疾病的预防必须依靠药物和医疗,例

如疫苗和抗感染药物等。这类医疗知识首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流传,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开始在发展中国家流传,使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生活水平极其低下

的国家在内)的死亡率趋于下降。这类医疗知识的效果非常显著,且都比较便宜,又易于使

用。有一些疾病不能预防,或者即使预防,但仍然可能发生。这时就必须依靠医疗技术。不

同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配置水平对于治疗疾病具有明显不同的效果。现代医疗技术对延年

益寿的总体贡献是很大的。

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婴儿死亡率有重要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怀孕尤其是对于

那些危险性较大的怀孕非常关键。婴儿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医生所谓的“肺炎腹泻

并发症”3导致的死亡急剧减少。“肺炎腹泻并发症”是一种导致贫困婴儿死亡的常见疾

病,不卫生的环境是引起婴儿腹泻、体质变弱进而感染致命肺炎的内在原因。“肺炎腹泻并

发症”导致的死亡急剧减少有多方面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和教育的普及、出生率

的大幅下降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药物的发明和投入使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

纪30年代中期,第一种强大的抗生素药一磺胺类药物被投入市场。此后的15年内,人们又

发现了其他许多有效的抗生素类药物,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速度为之大大加快。自60年代末

起,人们开始向更多原来享受不到产妇和婴儿护理的家庭提供该项服务,对于防止婴儿的死

亡起到了巨大作用。当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人们受到这些服务的时间先后也

不相同。

医学进步也使得儿童死亡率在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起便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儿童最易

患的各种疾病,例如肺炎、流感、白喉、伤寒、小儿麻痹症等等,在有了免疫措施和有效的

新药物疗法之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在青壮年时期,身体一般非常健康,体力充沛,精神旺盛,但各种疾病的发生也是不可避

免的。其中,心脏病、肿瘤、肝硬化等疾病在青壮年人身上发生的概率很大。人在进入中老

年以后,各种疾病会接踵而至,除了以上提及的各种疾病外,其他如脑血管疾病、各种癌症

等的发病比率都大大增加。医疗的作用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目前,进入老龄化的

地区和国家越来越多,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健康的

老龄化社会,使得老年人口的健康时间尽量延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老年人自身的生命质

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而要建立健康的老龄化社会,医疗卫生在其中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只有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精神不健康的严重性,开始重视对精神问题的治疗,改变了

以前那种认为精神疾病不需要治疗的观点。心理咨询等各种治疗精神疾病的事业有了迅速的

发展。只有每个个体都能保持身体和精神上的良好状态,整个社会才会保持一个好的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医疗卫生对于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疾

病的流行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医疗卫生水平必须不断进步,才能满足治疗疾病的需要。

二健康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和%人力资本分为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

健康资本、迁移与流动资本等类型。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

健康资本是指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身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和“健康时间”(无病时

间)等因素。一个人的健康时间越多,其人力资本也就越多。人的体能、精力及健康状况与

生命长短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和收益率,以及人力资本生产效率的

发挥。健康是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存在和正常发挥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

本条件和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基本保证。一个人只有在精力充沛、身体健康的条件下,他所

具有的人力资本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的健康状况改善了,寿命也会延长,这样可以

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刺激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内涵要比人力资源丰富得多。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的

概念,即以人头来计算,而人力资本是一种质量的概念,它反映出一个人或一个人口群体的

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的水平。人力资本是已经开发了的人力资源。健康和教育是在每个人身

上都必须进行的两种相互关联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正是由于这些投资才变成更加活跃的生

产者和消费者。这些投入将会在未来持续地得到回报。健康服务像教育一样,其结果将蕴藏

在每个人的身上,使其成为有效的生产者。但是,人力资本的提高通常被认为是教育的作

用,对健康投入的回报通常被归结为对教育投入的回报。这是健康受到不应有的忽视的原因

之一。必须指出的是,健康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基础,健康也是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基本保证

和防止人力资本丧失的重要手段。

健康服务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减少和延缓死亡,提高人的肉体和精神等各方面的状

态。最初的健康项目一直是与恶劣的环境带来的高死亡率作斗争,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

展,死亡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随之而来的现代生活方式又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问

题。因此,进行健康投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健康服务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例如,热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使得孩子具有与

各种疾病抗争的能力,从而健康成长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儿童健康状况如果得到改善,将

会大大提高他所接受的教育投资的效率,未来他将会成长为更加强壮和更加健康的成人,其

聪明才智也会大大提高,其长大后的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在学习和劳动上的表现与他们孩童时

期的营养和健康有很大关系;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改善其体力,使其有更加充沛的精

力,提高其接受再教育和工作的能力。

健康服务不仅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且能够增加未来有效劳动力的数量。改善健康状

况,能够通过降低儿童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人数和残疾人数来增加有效劳动力的数量。健

康状况的改善也会使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和生命中的健康时间延长,这将会增加教育投入的回

报。

除此之外,健康服务是教育投资发挥作用的前提。健康与教育投资的相互联系表现在许多方

面。例如,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其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儿童能够保

持较高的上学出勤率,在学习上也能更加集中精力,如果健康状况不好,将降低教育投资的

效率;进行一项健康项目的基础是首先进行个人卫生知识教育,培训健康服务人员,这些教

育和培训是进行成功的健康项目的必要条件,而受到健康项目服务的人就能以更健康的身体

状况和更充沛的精力接受教育;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延长平均预期寿命,从而降低教育投资

的折旧率,提高其回报率等等。

医疗卫生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人力资本,由此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有着重要作

用。健康状况不佳将会引起生产率的巨大损失。例如,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腹泻是水质污染

引起的常见病。在这些国家,每年记录下的病例大约为30亿〜50亿例。估计每一病例会造

成3〜5天的工作日损失。于是,每年就会损失90亿〜250亿个工作日。如果每个工作日按

0.5美元计算,这些国家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可达45亿〜125亿美元。这种方法被称为人

力资本法。

专栏7-1

健康影响评估的方法

健康影响的评估可以基于两种不同的方法:人力资本法(HC)和支付意愿法(WTP)。人力

资本法估价由于死亡和疾病影响造成的工资损失,在估价疾病损失时还要加上医疗支出。这

种方法是以评价一般物质资本的标准来度量生命和健康的损失。支付意愿法(Willingness

toPay)是在市场条件下评估生命及健康价值的方式。在正常的市场中,如果风险已知,对

于与相同技能的工作相关的风险往往有一个风险酬金。我们可以观测到人们采取各种方式降

低伤残及健康危险(如使用火警器、安全带等),也可以观测到人们为降低某种风险愿付的

资金(如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乘坐飞机的保险)。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支付意愿法已经成

为评估生命与健康价值的较为优越的方法。

医疗卫生能够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人力资本又对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经济发

展,经济发展又会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医疗卫生对生产率的作用就得以间接实现。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转变与疾病流行模式

近50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迅速的人口转变过程。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强,1999年达到12.59亿,比1952年的5.75亿增加了1.19倍,这一期间人口年平均增长

率大约为1.7虬1980〜1990年期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90年代以来(1990〜1998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都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样的人口格

局是过去近50年中国大陆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府所推行的人口政策的结果。近50年来,

中国的疾病流行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的人口转变与疾病流行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死亡率迅速下降而生育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人口

规模也急剧膨胀。快速的人口膨胀使得发展目标的实现困难重重。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开

始日益显现出来。从50年代开始,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人口问题对经济建设以及改善人民

生活的负面影响,因而在一些地区鼓励和推动计划生育活动。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政府

下决心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

育政策开始实行。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国的生育率开始了大幅度下降,人

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从此,中国人口转变的型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口死亡率较高,1949年高达20%。;而出生率更高,为

36%。;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为16%。。从那以后,除了50年代末60年代

初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为负数之外,死

亡率持续降低,而出生率相对稳定。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rate)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个指标

大幅度下降到2,即更替水平(replacementlevel)以下。从70年代开始,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不断下降。到1998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6.03%。,死亡率为

6.50%。,自然增长率为9.53%。,第一次下降到10%。以下,1999年又进一步分别下降为

15.23%。、6.46%。和8.77%。。

人口转变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关注人口,而人口质量也是人口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人

群的疾病流行模式是衡量人口身体健康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放前,中国卫生状况极端恶劣,寄生虫病传播广泛,传染病猖獗,地方病流行地区发病率

极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卫生问题非常重视。50年

代至今,中国已经消灭或基本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回归热、黑热病等传染病,有效地

控制了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血吸虫病和布鲁氏病等多种传染病和

寄生虫病的流行。例如,1961年消灭了天花,比其他国家早10年;1994年基本上消灭了丝

虫病;血吸虫病曾流行于中国南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现已有

234个县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52个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5年在有血吸虫

地方病的县中,7M已经消灭或基本消灭了这种疾病。即使某些尚未得到消灭和控制的疾

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了显著下降。全国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已由五六十年代的3000/10

万左右下降到200/10万,死亡率由20/10万下降到0.43/10万。从60年代开始,中国对脊

髓灰质炎、麻疹、白喉、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等6种传染病实施常规计划免疫,降低了这些

类型传染病的发病。据部分市、县居民死亡原因统计,中国城市肺结核的死亡率由解放前的

250/10万下降到4/10万,农村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儿童结核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5%,患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此为

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疾病、损伤及中毒,5种

系统疾病占总数的83也与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相比,城乡居民心脑血

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增加。慢性病患病率按患病人数计算,城

市为20.1%农村为10.27炉]。

根据部分城市生命统计资料,1957年占前5位的死亡原因依次是呼吸系病、急性传染病、

肺结核、消化系病、心脏病。80年代以来占前5位的死亡原因已转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

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1999年城市前10位疾病死亡原因(见图7-1)依次

是恶性肿瘤(占死亡总人数的23.89%)、脑血管病(21.63%)、心脏病(16.82%),呼吸

系病(13.89%),损伤和中毒(6.28%)、消化系病(3.04%)、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

疾病(2.87%)、泌尿、生殖系病(1.51%),精神病(1.13%)、神经病(0.90%)。10种

死因的死亡人数合计占死亡总人数的91.96虬农村地区居民死因与城市地区类似,但顺序

有所不同。1999年农村前10位疾病死亡原因依次是呼吸系病(22.04%)、恶性肿瘤

(18.40%)、脑血管病(18.40%)、心脏病(12.37%),损伤和中毒(11.03%)、消化系病

(3.98%),泌尿、生殖系病(1.52%),新生儿病(1.32%),肺结核(1.30%)、内分泌、

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1.05%)。10种死因的死亡人数合计占死亡总人数的91.41炉,。

100.0100.0

9o

90.0

病8o

■经

80.0■内分泌等

■神

7o■肺结核

尿

70.0殖

□新生儿病

■等6o

60.0■泌尿生殖

5o■消化系统

50.0■伤

统■损伤中毒

口4O

40.0口心脏病

30.0■血30口脑血管

性20■恶性肿瘤

20.010□呼吸系统

10.0

0.00.0

城市农村

图7T城乡前10位死亡原因及比重(%)

二卫生保健体制面临的挑战

目前,中国人口转变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实现了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近年来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1999年末总人口

为12.59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5.23%。、6.46%。、8.77%。,自然增长率

连续两年低于10%。。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完成的时间很短,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

对年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相对老龄化的人口年龄结构。按照65岁人口占全部人口

比重这个指标衡量,1999年已经超过7队达到一般的人口老化标准。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

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从7%上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用了115年,美国

为66年,日本为30年,而中国估计为25年。70年代中国为控制人口增长而采取的独生子

女政策,将使中国的老龄化极为严重。中国的总人口将继续增长到2040年前后,达到15.7

亿左右。届时,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极为庞大。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对中国的卫生保

健体制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即使在年龄别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老化,也一定会对卫生保健

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那些与老年人保健相关的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将十分迅速。面对

这种挑战,无论是趋于萎缩的农村医疗体系,还是效率低下的城市卫生保健体系,都将无法

适应。

发达国家一直主要是靠“所得税预扣法”来提供医疗保障资金,即每年支付给医疗受益者的

钱来自在职职工的税款。当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30岁以下人口占50%以上),在职者与

退休者的比例适当(6-7:1)时,这一制度是切实可行的。当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在职

者与退休者的比例下降时,该制度将难以为继,甚至当年就无法实现收支平衡。世界银行的

一份报告指出,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份大规模抽样调查发现,老年人口比重可以

解释医疗卫生费用和公共年金支出变化的92九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1/3的医疗支出

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澳大利亚60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均健康支出是15岁以下人口人均

支出的6倍,在匈牙利是10倍以上;日本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其他人群的5倍,约占其国

民医疗费用的50%,

中国的老龄化势头极为迅猛,老年人口的数量更是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国家。而目前中国的经

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卫生体制无疑将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还将对中国的卫生保健体系提出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

在中国,大多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消灭或得到基本控制,导致死亡的疾病发生了根本变

化,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成为主要死因。但还有一些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目前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负担。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急慢性

传染病、地方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短期内难以有重大改观,又受到艾滋病等新传染病的威

胁。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和其他社会因素等导致的疾病也在呈

上升趋势。

地区人口(百万)DALY总量第一组(%)第二组(%)

全世界526713792380.520.48

发达地区11441609940.090.91

发展中地区412412182450.580.42

EME798987940.080.92

FSE346622000.110.89

IND8502877390.660.34

CHN11342084070.290.71

OAI6831776710.520.48

SSA5102952940.780.22.

LAC444982850.420.58

MEC5031508490.550.45

资料来源:全球健康统计(MurrayandLopez,GlobalHealthStatistics.ACom­

pendiumofIncidenceandPrevalenceEstimatesforover200Conditions.HarvardUniver­

sityPress:Cambridge,1996)o

说明:EME是已建立市场经济的国家;FSE是欧洲前社会主义国家;IND是印

度;CHN是中国;OAI是亚洲及其他地区和岛屿;SSA是撒哈拉以南非洲;LAC是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MEC是中东新月形地带(它包括中东、巴基斯坦和前苏

联中亚细亚诸共和国)。

表7-11990年病因大组和地区的DALY分布状况

对不同人口群体的疾病和残疾负担进行量化的计算单位是一个综合指标一病残调整生命年

(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简称DALY)。这是一个基于时间的测度,它考虑因疾

病和伤害导致的过早死亡和非致命的健康后果两个方面。全球疾病负担(GBD)项目把疾病

和伤害分为三大组:第1组包括传染病、孕期及围产期发生的情况,以及营养不良造成的疾

病;第2组包括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第3组包括所有故意和非故意的伤害。撇开第三组,分

析第一和第二组的相对比重,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人口向低出生率转变、流行病死亡率趋

于下降的进步程度。第一组包括最贫困的人口群体中常见的病变。第1组疾病的死亡率要比

总死亡率下降得快,因此第1组疾病致死者在死亡率高的人口中占较大比例,在死亡率低的

人口中则占较小比例,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疾病防治方面的进步,因非传染病致死的比例

趋于上升。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占发达地区的9遇,而在发展中地区,由传染病、孕期妇女

病、围产期病以及营养不良等原因(第1组)造成的负担仍占DALY的58%。在中国,这一

数字为29九第1组病和第2组病的相对比重反映了人口向低出生率转变和死因向非传染病

和慢性病为主转变所取得的进展。在LAC、中国、MEC和0AI,这两种转变均已取得重大进

步。而在SSA和印度,第1组病仍分别占DALY总量的78%和66%(见图7-2)0

100%

90%

80%

70%

60%

・第二组

50%□第一组

40%

30%

20%

10%

0%

凶M

凶S

呆W

图7-21990年病因大组的地区分布

按照世界银行的保守估计,仅仅因为人口老化和疾病流行模式两个因素导致的人均卫生费用

提高,就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要快。也就是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自然

的趋势将把中国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0年代初的3.2%提高到2010年的5%,

进而2030年的7炉]。另一个资料表明,1978〜1997年期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以每年平均

19%的速度递增,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炉;。

只有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完善卫生保健体制,才能满足人口转变和疾病流行模式变化对中国

的卫生保健体制提出的挑战。

第三节卫生投资及其效率评价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服务条件,卫生

队伍已具规模,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

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中国卫生投资的基本状况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对于卫生的投资力度也在逐步加

大,卫生基建投资总额和卫生事业费基本上都是在逐年递增。但卫生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

资的比例和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自80年代以来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这说明

近年来中国的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速度较慢(见图7-3)。

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卫生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建投资比例

图7-3卫生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和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二卫生投资的效率

卫生投资总额的不断增加使得中国的医疗机构数量及其服务水平都有了长足进展。面向全体

居民的医疗体系建立起来,医疗和护理条件逐渐改善。

单位:张

年份床位数年份床位数年份床位数年份床位数

19490.1519822.0319882.319942.41

19570.4619832.0719892.3319952.39

19651.0619842.119902.3219962.4

19751.7419852.1419912.3519972.41

19781.9419862.1819922.3819982.4

19802.0219872.2519932.4

资料来源:①《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110页,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②《中国卫生年鉴》相应各年。

表7-2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图7-4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各类卫生机构的床位数的增长速度很快,几乎是呈直线增长。1949

年,中国各类卫生机构只有3670个,而且基本上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几乎没

有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更是非常少。各类卫生机构只有床位数8.5万张。预防、保健等公共

卫生机构基本上是空白。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况,人民的医疗基本得不到保

障。经过50多年的投资建设,1998年中国各类卫生机构数达到314097个,床位数达到

314.3万张,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预防、保健、医疗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

足进展。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一直在持续增长,1949年只有0.15张,90年代中期以后

开始处于平稳状态,在2.4张左右(见表7-2、图7-3)。

调查指标城乡合计城市农村

住院情况

年住院率(%)3.534.843.08

未住院占应住院(%)33.5429.4635.54

未能住院原因构成(%)

没有必要住院21.0021.8220.69

无时间住院5.434.565.76

住院经济困难64.6863.1365.25

医院服务差0.440.370.46

无床位0.370.990.14

其他原因8.089.127.70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年鉴》1999年,第409页,人民卫生出版社。

表7-31998年居民住院率及有关情况

由于没有床位而未能住院的比例城乡合计只有0.37%,城市为0.99%,农村为0.14%,城市

的比例略高于农村,说明城市的床位比农村紧张一些。但总体上说,由于没有床位而未能住

院的比例是很低的。中国的医院床位数已经基本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见表7-3)。

专栏7-2

中国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在卫生方面取得的成绩

中国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简称西南项目)是中国政府部分利用世行贷款,对广西、

贵州、云南三省(自治区)的35个特困县实施的大规模综合扶贫项目。项目覆盖了210个

乡中的1798个村,项目村95%以上的农户即共有约605万农户以各种形式参加了该项目。

项目正式实施时间为1995~2000年。其主要目标就是大幅度降低中国西南地区35个特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