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破题答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书信,司马光任翰林学士时,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王安石“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与……书”对象《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复信“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高官“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回信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称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为“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配享太庙)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或王荆公。知人论世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桂枝香.金陵怀古》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为改变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冗兵的局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发动了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大规模的政治变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王安石变法项目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王安石变法

但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司马光的来信

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作为保守派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强烈反对,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尤其第一封信《与王介甫书》,写了长达三千三百多字,对变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又来信两次

王安石接信后,以坚定的态度和明

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

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司马光的来信

信件内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变法提出反对意见: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而王安石的回信就是本文。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答司马谏议书>>解题答司马光书?答司马君实书?坚定变法的公开信!疏通文意第一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我私下,谦词。司马光交往共事相互友好常常所坚持的政治主张解说动词前表被动回信chóng又

对待指书信往来原谅我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强作解释,(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品读2、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②语调含蓄委婉③暗藏锋芒品读疏通文意第二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指读书人主要表承接,那么名义和实际拿来指教侵犯官员的职权求利于民,与民争利因而招致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司马光王安石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名实之辩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却认为

皇上

议定修正给,与表判断,是施行形作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翻译: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巧辩的坏人),这不是拒绝听取不同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先料想到它会这样的。管理财物

批驳

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形作动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侵官

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都名正言顺。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生事

“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征利

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对“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拒谏

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致怨

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攻方连篇累牍,气势汹汹,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驳方要言不烦,镇定自若,斩钉截铁,态度坚决。对比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疏通文意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估量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吵闹叫嚣)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罢了;习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把顾念,忧虑附和世俗

谄媚当作好事,思量

多少对抗相怨,这里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不仅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原来的计划,这是因为事先考虑到迁都合宜而后行动,认为是正确的就看不出有可以改悔的缘故了。如果您责备我因为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来使这些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当—切事(不做)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作为,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因为缘故,原因

计划考虑适宜意动,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名作动,施恩惠应当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

墨守

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盘庚就不得不考虑迁都。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习于苟且”人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献媚取宠为能的丑恶嘴脸。疏通文意第四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由:机会

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真诚、恳切向往:仰慕【翻译】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仰慕到了极点!行文思路一.写信原因和目的二.批驳司马光的指摘三.表明改革坚定态度驳“侵官”驳“生事”驳“征利”驳“拒谏”驳“致怨”短小精悍针锋相对层次清晰

驳论典范答司马谏议书四.书信常规自谦结尾举“盘庚迁都”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色?1.反驳的方法多样(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2.气势磅礴,寓刚于柔。(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行文简洁,结构严谨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中心主旨】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王安石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相似点司马光1021年10月17日出生相差两岁1019年12月18日出生21岁考中进士年少及第19岁考中进士1070年-1074年官至宰相1085年-1086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豪主编《资治通鉴》10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