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围绕“正义必胜”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课文,《卢沟桥烽火》描述了

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

《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战争期间,不

仅仅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有侠骨柔情、菩萨心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体现了编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如果说《卢沟桥烽火》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那么《聂将军与日本小姑

娘》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菩萨心肠”。这两个发生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真实故事,

编排在同一单元,收到了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之效。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21个生字,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熟记“同仇敌

,汽”、“如火如荼”、“至仁至义”等成语。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表

演《半截蜡烛》这个故事。

3、积累有关战斗的成语,收集爱国方面的古诗。

4、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同学之间发生的小故事。

5、口语交际《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强抗击侵略者的英勇

行为的崇敬之情,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三个主要人物的内在品

质,组织学生编排演出课本剧。

3、抓住细节,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想象40年后的谢恩情景。

单元课时安排

《卢沟桥烽火》2课时

《半截蜡烛》2课时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2课时

习作22课时

练习23课时

5、卢沟桥烽火

第一课时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一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卢沟桥烽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

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准备:歌曲《松花江上》

教学过程: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按

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重点:练习有感情读课文,初步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准备: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

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涪:

kouxiaodie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作业设计: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二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

军民同仇敌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一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

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播放录像,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令中国人永世难忘的卢沟桥事变时的战

斗片段。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重温历史。(板

书)

二、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课文是如何通过有条有理的描写体现了日军

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精神的?找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句子,谈感受。

①学生合作学习,老师指导。

②交流,老师板书。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③指导朗读。

2、我们对日本人充满仇恨,对中国守军充满了钦佩。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

情感的呢?

(1)出示句子,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②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分析归类,指导朗读。

(2)除了这点,文章中还有许多类似之处,现在就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出来吧!

出示课件,学生两人合作填表格。

学生交流。

(3)小结:正如巴金老先生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到,他是用作品表达

他的情感,作者也是在通过作品表达他的情感,我们以后也应该把这种方法用到

写作中。

3、过渡,引读7、8小节:

(1)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

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忤、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2)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学习“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位置可调换吗?为什么

用3个感叹号?出示地图。

(4)指导朗读。

三、拓展提升,深化中心:

(过渡)……如今,卢沟桥的枪声距离我们已经72年了,老师想问,我们能

忘记那时的枪声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渗透爱国情感。(介绍日本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卑鄙行为)

四、教师总结:

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要牢记团结才会发展,发展才能

强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也战胜了08年的大雪、地震,

北京奥运会更是让全世界人称赞。所以,我们要牢记一一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卢沟桥烽火

(1937.7.7)

日蓄意挑衅我

(败逃)七七事变(胜利)

军奋力还击军

教学反思:

6、半截蜡烛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1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半截蜡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二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

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三个主要

人物的内在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

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

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

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o)、神态(~~~)、语言(一一)及心理活动(……)来

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

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

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

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

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

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

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

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

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

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

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

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

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

——?第三场戏的主角是一一?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

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

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

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

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

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

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

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

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

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

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

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

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

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

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

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

来读读演演,好吗?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1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难点: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

友谊的体现,理解聂将军被日本人民称为“中日人民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

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并顺便讲清生字“聂”和“臻”)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5、介绍故事背景:

二、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语。

※指名读词语。

惊恐残忍照料至仁至义

无辜和善抚养有始有终

小勺拽着聂荣臻

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词语的词义。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质疑问难

三、细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顺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2、指名交流。

3、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四、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第二课时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1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

谊的使者”。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

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

“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难点

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

理解聂将军被日本人民称为“中日人民友谊的使者”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

(一)老师导入课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交流、师板书: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二)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

友谊的使者”?

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

(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坂,送

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

菩萨”。

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

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

者”的道理。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

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

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A、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

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

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

(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总结全文: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

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

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说话:

《40年后的重逢》

师生共同完成

大体要求:

1、不改变文章主题

2、不能罗嗦(不能写太多的问候语,家常语)

3、以升华课文主题为标准:中日友好

作业设计:

1、理解词义: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2、写出近义词:

残忍()

照料()

惊恐()

和善()

拽着()

抚养()

3、加标点:

这个女孩叫美穗子她不会说中国话只是不停地说妈妈死了妈妈死了

聂将军见这孩子两眼里流露出恐惧的神色就拿过一个洗干净的梨子和蔼地说

这梨洗干净了吃吧

4、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家作)

板书设计: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反思:

习作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1课时总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

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

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

节写生动。

2、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上课伊始,故意创造一个教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然后走进课堂引发讨论:老师没在课堂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在讨论过程中,

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要鼓励学生说出真实情况。进而引入新课,揭示本次习作要

求一一写一写老师不在时,拟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

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例画,探究写法。

1、叙事要完整、具体,注意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

果。尤其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写清楚,让事情的每一个发展层次清楚

的展现于读者眼前。借助例画来引导探究。

(1)抓住整体观察例画,感知“面”的描述。组织学生讨论:画面上有哪些

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样?

(2)抓住局部观察例画,感知学习“点”的描写。从例画中选取一两位同学

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2、写好人物的活动,插入必要的细节。

(1)选择特定的人物捕捉细节。

(2)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例画中描绘的场面学生一定也经历过,引导学生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先小组交

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除了要抓住自己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例画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练习二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1课时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语文与生活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

1、自由连线,认识各种农具。(交流,教师指出正确答案)

2、你们知道这些农具都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说,提出不同意见)

3、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带点的词语都和什么农具有关系。

学生判断、交流。

二、弄清农具用途。

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锌、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80年代后,平原多以机

耕,山区尚有少量使用。

用于耕后碎土,呈长方形,木架铁齿,耙架上装10余把铁刀片,以刀片滚动

切碎泥块。

镰刀

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50年

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

锄头

用于松土、削草。可分劈草锄、阔板锄、开山锄等。

也叫楼犁。据东汉崔宴《政论》记载,楼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

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

顷。”这种楼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楼车。楼车有独脚、二脚、三

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王祯《农书耒烈门》记载,两脚楼

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桃四匝,中置

楼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楼,

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三、读读诗句,括号中的词和什么农具有关系?

昼出(耘田)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耕:木犁

耘田:锄

锄禾:锄头

种:楼

收:镰刀

第二课时

主备人:赵志华授课时间:第2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之情,了解诗

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2、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

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以及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李清照(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词人“大河百代,众

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形容的便

是李清照。

二、写作背景

据载:公元16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

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

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缱城逃跑了。叛乱被

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

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H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

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

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

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而亡。

三、理解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