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性分析与系统验证_第1页
并发性分析与系统验证_第2页
并发性分析与系统验证_第3页
并发性分析与系统验证_第4页
并发性分析与系统验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并发性分析与系统验证第一部分并发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2第二部分系统验证中的并发性测试策略 5第三部分并发场景建模与分析技术 7第四部分死锁与饥饿的检测与避免 10第五部分性能基准测试与负载分析 13第六部分系统可靠性评估与并发性 16第七部分并发环境下的异常处理机制 18第八部分并发性分析工具与平台 22

第一部分并发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并发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并发分析原理

并发分析是一种用于验证并发系统(存在多个同时执行的进程或线程)正确性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

*状态空间探索:通过模拟系统执行下的所有可能状态,检查系统是否满足预期的行为。

*故障注入:在模拟过程中故意引入故障,以观察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恢复机制。

*覆盖度分析:测量模拟过程中覆盖的状态和转换的数量,以评估分析的全面性。

并发分析方法

并发分析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1.模型检查

模型检查是一种形式化验证方法,使用数学模型来表示系统行为。模型检查器根据给定的性质自动验证模型是否满足该性质。

优势:

*能够正式证明系统的正确性。

*适用于小规模系统。

劣势:

*建立准确的模型可能很困难。

*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加,模型检查过程可能变得复杂且耗时。

#2.仿真

仿真是一种基于随机行为模拟系统执行的方法。通过重复模拟不同的执行路径,可以评估系统的行为和性能。

优势:

*适用于大规模系统。

*能够捕捉随机行为的影响。

劣势:

*难以覆盖所有可能的执行路径。

*无法正式证明系统的正确性。

#3.抽象执行

抽象执行是一种静动态分析技术,利用抽象状态机来表示系统行为。通过逐步执行抽象状态机,可以分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属性。

优势:

*能够分析大规模系统。

*适用于验证复杂协议。

劣势:

*抽象过程可能引入误差。

*难以处理非确定性行为。

#4.竞争关系分析

竞争关系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技术,用于识别系统中潜在的并发错误,例如争用条件和数据竞争。它通过分析代码中的并发访问模式来识别这些错误。

优势:

*能够早期检测并发错误。

*适用于大规模系统。

劣势:

*难以处理复杂的并发模式。

*误报率可能很高。

#5.测试

测试是一种经验验证方法,通过执行测试用例来评估系统的行为和性能。并发测试通常涉及使用专门的框架或工具来模拟并发环境。

优势:

*能够捕捉实际执行情况下的错误。

*适用于大规模系统。

劣势:

*难以覆盖所有可能的交互。

*无法正式证明系统的正确性。

选择并发分析方法

选择合适的并发分析方法取决于系统的具体特性、可用的资源和验证目标。以下是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模型检查:适用于小规模系统和需要正式验证的场景。

*仿真:适用于大规模系统和需要评估随机行为影响的场景。

*抽象执行:适用于大规模系统和需要验证复杂协议的场景。

*竞争关系分析:适用于早期检测并发错误的场景。

*测试:适用于大规模系统和需要捕捉实际执行情况下的错误的场景。

通过结合多种方法,可以提高并发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第二部分系统验证中的并发性测试策略系统验证中的并发性测试策略

并发性测试旨在评估系统在多用户或多个进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或执行相关任务时的性能和可靠性。在系统验证中,并发性测试策略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确保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并发操作下的稳健性。

并发性测试的类型

*负载测试:模拟大量用户或进程访问系统的场景,以评估系统在高并发性下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压力测试:将系统推向其极限,以识别其性能瓶颈和故障点。

*浸泡测试:在长时间内持续对系统施加压力,以监控其耐用性和稳定性。

并发性测试策略

制定有效的并发性测试策略涉及以下关键步骤:

1.确定并发性需求

*分析系统的设计和用例,以识别并发性需求。

*确定同时访问系统或执行任务的预期用户或进程数量。

*考虑峰值并发性负载和系统在不同并发性级别下的预期性能。

2.选择测试工具和技术

*选择支持并发性测试的测试工具,例如性能测试工具或负载发生器。

*使用虚拟化或云技术创建可扩展的测试环境,以模拟真实世界的并发性场景。

3.设计测试场景

*创建反映预期并发性模式和交互的测试场景。

*考虑用户或进程之间的竞争、争用条件和其他并发性问题。

*覆盖不同的并发性级别和组合,以全面评估系统。

4.配置测试环境

*配置系统以模拟真实世界中并发性负载下的预期条件。

*分配适当的资源(CPU、内存、网络带宽)以支持预期的并发性级别。

5.执行测试

*运行测试场景并收集性能指标,例如吞吐量、响应时间和资源利用率。

*监测系统行为,识别任何性能瓶颈、故障点或并发性问题。

6.分析结果

*分析测试结果,评估系统在不同并发性级别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识别需要解决的瓶颈或问题,并制定缓解措施。

最佳实践

*渐进式测试:从较低的并发性级别开始测试,逐步增加并发性负载以逐步发现问题。

*持续监控:密切监控系统性能指标和资源利用率,以快速发现和解决并发性问题。

*自动化测试:自动化并发性测试以实现可重复性和成本效率。

*基于风险的方法:根据并发性需求和系统的重要组件确定测试重点。

*与开发团队合作:与开发团队合作,识别潜在的并发性问题并在早期阶段解决它们。

通过遵循这些策略和最佳实践,系统验证可以有效评估系统在并发性环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确保其在现实世界中稳定且稳健地运行。第三部分并发场景建模与分析技术关键词关键要点并发场景建模

1.并发场景描述技术:形式化方法、时序图、Petri网,描述并发场景的相互交互、资源竞争等行为。

2.场景抽象和层次化建模:将复杂场景抽象为层次结构,逐步细化和完善模型,便于理解和分析。

3.模型验证和仿真:通过模型检查工具或仿真技术,验证模型的正确性,探索并发场景下的不同执行路径。

因果关系分析

1.因果关系建模:识别系统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事件链和依赖关系图。

2.故障传播分析:基于因果关系模型,分析故障发生后的影响范围和传播路径。

3.容错机制设计:根据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设计容错机制,预防或减轻故障对系统的影响。

性能分析

1.性能模型构建:建立系统性能模型,考虑并发执行、资源分配等因素。

2.性能指标定义和测量:定义系统性能指标,如吞吐量、响应时间,并使用度量工具进行测量。

3.性能瓶颈识别和优化:分析性能模型,识别性能瓶颈,并提出优化建议。

死锁分析

1.死锁定义和检测:定义死锁状态,并使用死锁检测算法,如资源分配图算法,检测是否存在死锁风险。

2.死锁预防和恢复:通过资源分配策略或死锁恢复机制,预防或解除死锁状态。

3.死锁概率评估:评估死锁发生的概率,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并行执行分析

1.并行化策略设计:设计并行化策略,如任务分解、线程同步等,提升系统并行执行效率。

2.竞争条件分析:识别并发执行中可能发生的竞争条件,并采取措施避免或解决竞争。

3.负载均衡分析:分析并行系统中负载分布情况,设计负载均衡机制,优化系统性能。

鲁棒性分析

1.异常情景建模:建立系统异常情景模型,考虑并发执行、故障发生等因素。

2.鲁棒性评估:基于异常情景模型,评估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鲁棒性,分析系统应对异常的能力。

3.健壮性设计:根据鲁棒性分析结果,提出健壮性设计措施,提高系统对异常情况的容忍度。并发场景建模与分析技术

并发性是指系统中存在多个同时执行的进程或线程,它们共享资源并可能相互影响。并发场景建模与分析技术旨在捕获、表示和分析并发系统中的交互和同步。

1.并发模型

并发的数学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

*Petri网:一种图形化模型,由节点(状态)和边(转换)组成,用于表示系统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换。

*状态机:一种抽象模型,由状态、事件和状态转换组成,用于表示系统行为。

2.并发场景建模

并发场景建模的目标是创建系统并发性的准确表示。常用的建模技术包括:

*交互序列图(ISD):一种图形化语言,用于描述系统中的并发交互场景。

*同步图:一种扩展的Petri网,用于表示系统同步限制。

*协作关系图(CCG):一种图形化模型,用于捕获系统组件之间的协作关系。

3.并发场景分析

通过并发场景分析,可以识别和解决并发系统中的错误和问题。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

*可达性分析:确定系统所有可能的状态,以检测死锁和活锁等错误。

*覆盖度分析:确定场景模型中已覆盖和未覆盖的部分,以评估测试覆盖率。

*模型检查:使用形式化的方法验证场景模型是否满足特定的属性,例如安全性和公平性。

4.并发性分析工具

有多种工具可用于并发场景建模和分析,例如:

*Petrinets工具:如CNETs、GreatSPN和PIPE2。

*状态机工具:如SPIN、NuSMV和UPPAAL。

*场景建模工具:如VIS和JTORX。

5.应用

并发场景建模与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中,包括:

*软件系统:并发编程、多线程和分布式系统。

*硬件系统:多处理器系统和片上系统(SoC)。

*通信协议:网络协议和无线协议。

结论

并发场景建模与分析技术对于识别和解决并发系统中的错误和问题至关重要。通过使用适当的建模和分析技术,可以增强系统可靠性、性能和安全性。随着并发系统的日益复杂,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第四部分死锁与饥饿的检测与避免关键词关键要点死锁检测

1.利用资源分配图法检测死锁,判断是否存在循环等待的资源依赖关系。

2.采用死锁规避算法,限制资源分配以防止死锁发生,如请求和保持算法。

3.通过银行家算法进行死锁检测,模拟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死锁避免

1.利用安全状态检测算法,判断系统在给定资源分配下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避免死锁发生。

2.采取资源预分配策略,一次性分配给进程所需的全部资源,防止死锁的产生。

3.使用死锁预防算法,限制进程对资源的请求,确保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进程同时持有死锁所需的全部资源。

饥饿检测

1.通过优先级调度算法,确保高优先级进程优先获得资源,避免低优先级进程长期等待。

2.利用老化算法,增加等待时间较长的进程的优先级,防止饥饿的发生。

3.采用资源配额管理,将资源分配给特定进程,保证每个进程都能获得一定的资源份额,防止饥饿。

饥饿避免

1.使用公平调度算法,确保每个进程都有公平的机会获得资源,防止饥饿的产生。

2.采用资源预分配策略,一次性分配给进程所需的全部资源,避免饥饿的发生。

3.利用老化算法,动态调整进程的优先级,防止饥饿进程长期等待。死锁与饥饿的检测与避免

死锁的检测

*进程的状态分析:检查每个进程的状态,如果所有进程都处于等待状态,且相互依赖,则发生死锁。

*资源分配图:利用资源分配图来可视化进程和资源分配情况,找出环形等待链,以检测死锁。

*探测算法:使用探测算法,如Banker's算法,在分配资源前验证系统是否会进入死锁。

饥饿的检测

*进程等待时间监控:记录进程等待资源的时间,并设置一个阈值。如果进程的等待时间超过阈值,且没有获取到资源,则发生饥饿。

*资源利用率统计:统计不同进程对资源的利用率,如果某些进程长期无法获得资源,而其他进程长期占用大量资源,则可能存在饥饿。

*优先级调度算法:使用优先级调度算法,对进程分配不同的优先级,以防止低优先级进程长期无法获得资源。

死锁的避免

*预防:通过限制资源请求或资源分配顺序,防止环形等待链的形成。例如,使用顺序分配算法。

*避免:在分配资源前,使用Banker's算法或其他避免算法,判断分配后系统是否会进入死锁。如果会,则拒绝分配。

*检测与恢复:如果检测到死锁,则采取恢复措施,如撤销某些进程或释放一些资源,以打破死锁。

饥饿的避免

*公平性调度算法:使用公平性调度算法,如轮转调度或优先级调度,以确保所有进程公平地访问资源。

*饥饿预防机制:引入饥饿预防机制,如老化算法或服务时间上限,防止进程长时间等待资源。

*资源预留:为每个进程预留一定数量的资源,以防止它们因缺乏资源而饿死。

具体算法

Banker's算法(死锁避免)

*考虑系统中所有进程和资源。

*为每个进程分配最大资源需求和当前已分配的资源。

*依次检查每个进程,如果分配后系统满足安全性条件,则分配资源;否则拒绝分配。

安全性条件:

*每个进程已分配的资源加上可用的资源大于等于其最大资源需求。

*对于每种资源,可用的资源加上所有进程的最大资源需求不超过该资源的总量。

优先级调度算法(饥饿避免)

*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优先级。

*根据优先级顺序调度进程。

*在同优先级进程中,采用公平性调度算法。

老化算法(饥饿预防)

*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老龄值。

*当进程等待资源时,其老龄值递增。

*当老龄值达到阈值时,进程的优先级将提高。第五部分性能基准测试与负载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性能基准测试

1.制定性能基准测试计划:明确测试目标、制定测试场景、选择适当的基准测试工具和度量指标。

2.执行基准测试:按照计划开展测试,收集并分析性能数据,识别系统瓶颈和优化点。

3.解释和利用基准测试结果:分析性能数据,了解系统性能特征,确定性能改进措施,并为系统优化提供依据。

负载分析

1.确定负载模型:根据系统的实际业务场景和预期负载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负载模型。

2.执行负载测试:使用负载测试工具模拟真实负载,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3.分析和利用负载测试结果:分析负载测试数据,识别系统在高负载下的稳定性、响应时间和资源消耗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性能基准测试与负载分析

引言

性能基准测试和负载分析是并发性分析和系统验证的关键方面。它们帮助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并识别瓶颈和性能问题。

性能基准测试

性能基准测试是一种使用预定义工作负载对系统进行评估的过程,以建立参考点并比较未来性能改进。其目标是确定系统的最大容量、响应时间和资源利用情况。

步骤

1.定义工作负载:确定将应用于系统的特定操作和用户数量。

2.创建测试环境:建立与生产环境类似的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配置。

3.执行测试:使用自动工具或手动方法执行工作负载并记录系统指标。

4.分析结果:评估指标,例如响应时间、吞吐量、CPU和内存利用率,以识别性能问题。

负载分析

负载分析是一种评估系统在不同用户负载下的性能的过程。其目标是找出系统容量极限,并确定添加更多负载时性能下降的点。

步骤

1.定义负载模型:确定将应用于系统的用户数量和负载类型(例如,读写、并发事务)。

2.创建测试环境:建立与生产环境类似的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配置。

3.递增负载:逐渐增加应用于系统的负载,同时监测系统指标。

4.分析结果:分析指标以识别性能瓶颈和系统容量限制。

工具和技术

性能基准测试和负载分析需要使用以下工具和技术:

*负载生成器:生成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的负载。

*监控工具:监测系统指标,例如响应时间、吞吐量、CPU和内存利用率。

*分析工具:处理和分析测试结果,以识别性能问题和瓶颈。

好处

性能基准测试和负载分析提供了以下好处:

*识别性能问题:早期识别系统中的性能问题,以便在部署之前解决。

*容量规划:确定系统容量限制,并帮助规划未来容量需求。

*优化系统性能:通过识别瓶颈和调整配置,优化系统性能。

*比较系统:比较不同系统或不同配置的性能,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最佳实践

执行性能基准测试和负载分析时应遵循以下最佳实践:

*使用现实的工作负载:确保测试工作负载代表真实用户行为。

*逐步递增负载:逐渐增加负载,以获得系统性能的准确视图。

*监测关键指标:关注响应时间、吞吐量、CPU和内存利用率等关键指标。

*分析结果:全面分析结果,以识别性能瓶颈和容量限制。

*持续监控:在生产环境中持续监控系统性能,以识别和解决性能问题。

通过遵循这些最佳实践,组织可以有效地执行性能基准测试和负载分析,以改善系统性能、优化资源利用并确保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第六部分系统可靠性评估与并发性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系统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

1.FMEA流程:FMEA遵循一种系统化的方法,识别和分析系统中潜在的故障模式、其原因和影响。

2.故障严重度、发生频率和检测概率:FMEA分配三种评级:故障严重度、发生频率和检测概率,以量化每个故障模式的总体风险。

3.缓解措施和风险优先级数(RPN):FMEA确定缓解措施以降低风险,并计算RPN,该值综合考虑故障严重度、发生频率和检测概率。

主题名称:失效模式、影响和关键性分析(FMECA)

并发性分析与系统验证中的系统可靠性评估与并发性

#系统可靠性评估

系统可靠性评估是确定系统满足其可靠性要求的概率。它涉及评估系统在给定的操作条件和时间段内保持指定性能水平的能力。

方法

有几种方法可以评估系统可靠性,包括:

*可靠性建模:使用概率模型计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识别潜在的失效模式、其原因和影响,并估计它们的发生率。

*蒙特卡罗模拟:通过多次模拟系统来估计其可靠性。

指标

常用的可靠性指标包括:

*平均故障时间(MTTF):系统平均运行时间直至发生故障。

*平均修复时间(MTTR):修复系统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系统可靠性:系统在给定时间段内保持正常运行的概率。

#并发性

并发性是指系统同时执行多个操作的能力。它对于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响应性至关重要。

类型

并发性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细粒度并发性:系统可以在多个线程或进程中执行多个操作。

*粗粒度并发性: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处理器或计算机上执行多个操作。

影响因素

影响并发性的因素包括:

*硬件架构:处理器的数量和类型、内存容量、总线速度。

*操作系统:线程调度算法、同步机制。

*应用程序设计:算法的并行性、数据结构。

#并发性与可靠性

并发性和可靠性密切相关。高并发性系统可以承受多个故障,而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

优点

并发性为系统可靠性提供了以下优点:

*故障隔离:如果一个线程或进程发生故障,它不会影响其他并发执行的操作。

*冗余:多个操作同时执行,提供了冗余,如果一个操作失败,另一个操作可以接管。

*可扩展性:并发性允许系统通过添加更多处理器或计算机来增加其容量。

挑战

然而,并发性也提出了挑战:

*同步问题:当多个线程或进程访问共享资源时,必须确保同步,以防止数据竞争和死锁。

*调度算法:选择合适的线程或进程调度算法对于最大化并发性至关重要。

*调试难度:并发性系统可能难以调试,因为多个操作同时执行。

#结论

系统可靠性评估和并发性是系统验证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可靠性评估确定系统的可靠性水平,而并发性确保系统能够同时执行多个操作。通过仔细考虑这两种因素,可以开发出可靠、可用的系统,能够满足其性能要求。第七部分并发环境下的异常处理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异常处理策略

1.建立明确的异常处理层级,根据异常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类和处理。

2.采用容错机制,通过冗余或恢复操作降低异常对系统的影响。

3.应用错误处理码和日志记录,方便问题定位和分析,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死锁预防

1.采用互斥机制和锁管理策略,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获取同一资源,消除死锁的产生条件。

2.引入超时机制,当线程长时间占用资源时强制释放,避免死锁的形成。

3.利用死锁检测算法,定期检测系统中是否存在死锁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争用条件处理

1.使用同步机制,如锁或信号量,协调并发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消除争用条件。

2.采用原子操作,保证共享数据的修改操作不可分割,避免争用条件的产生。

3.应用无锁数据结构,通过算法设计避免对共享资源的争用,提高并发效率。

线程通信机制

1.利用管道、消息队列或共享内存等线程间通信机制,实现线程间的信息传递和同步。

2.采用锁和条件变量进行线程间同步,确保并发操作的正确顺序。

3.应用发布-订阅模型,实现线程间事件广播和监听,提高并发通信的灵活性。

多线程调试技术

1.利用调试器或第三方工具,跟踪线程执行过程,分析异常和死锁问题。

2.采用多线程可视化工具,展示并发线程的交互情况,辅助问题定位。

3.应用并发测试框架,模拟并发场景并自动检测异常和死锁,提升调试效率。

并发系统监控

1.实时监控系统资源使用情况,如CPU利用率、内存占用和线程数量,及早发现并发问题。

2.跟踪线程状态和交互情况,分析死锁或争用条件的潜在风险。

3.应用性能分析工具,评估系统并发能力,优化线程调度和资源分配。并发环境下的异常处理机制

在并发环境中,多个进程或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增加了异常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异常处理机制在并发环境中尤为重要。

并发异常类型

并发环境中常见的异常类型包括:

*死锁:两个或多个进程无限期地等待对方释放锁资源。

*饥饿:一个进程无限期地被其他进程抢占资源而无法执行。

*活锁:两个或多个进程不断地轮流抢占资源,导致系统陷入无休止的循环。

*竞争条件:多个进程同时访问共享变量,导致变量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异常处理策略

为了处理并发异常,需要采用有效的异常处理策略,包括:

*故障预防:通过精心设计系统和采用安全编码实践,减少异常发生的可能性。

*故障检测:主动检测系统中的异常,并在发生异常时采取措施。

*故障恢复:当异常发生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恢复系统到正常状态。

并发异常处理技术

以下是常见的并发异常处理技术:

1.同步机制

*互斥锁:一个进程或线程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必须获得互斥锁;其他进程或线程无法同时访问该资源。

*信号量:限制资源的并发使用数量,防止过度竞争或死锁。

*条件变量:用于协调多个进程或线程之间的通信,避免饥饿和活锁。

2.非阻塞数据结构

*无锁数据结构:使用非阻塞算法实现的数据结构,可以消除对锁的依赖,提高并发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队列和栈:使用并发队列和栈等数据结构,可以实现先进先出(FIFO)或后进先出(LIFO)的并发访问。

3.异常处理包

*异常处理库:提供异常处理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机制,упростить处理和恢复异常的过程。

*回滚和重试:当异常发生时,回滚已执行的操作,并重试操作,直到成功或达到重试次数限制。

4.监视和诊断

*死锁检测:识别和解决死锁情况,防止系统陷入永久的阻塞状态。

*性能分析:监控系统性能,识别并解决并发问题,例如饥饿或活锁。

*日志记录和跟踪:记录异常事件,以便分析和诊断异常的根源。

最佳实践

在实现并发异常处理机制时,以下最佳实践至关重要:

*尽可能使用同步机制,避免竞争条件。

*优先使用非阻塞数据结构,以提高并发性能。

*采用标准化的异常处理库,упростить异常处理。

*定期进行性能分析和监视,识别和解决并发问题。

*记录并分析异常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防异常。

总之,并发环境下的异常处理机制对于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健壮性和性能至关重要。通过理解并发异常类型、采用适当的异常处理策略和技术以及遵循最佳实践,可以有效地处理并发异常,并确保系统在并发环境中可靠地运行。第八部分并发性分析工具与平台关键词关键要点并发性分析工具与平台

主题名称:并发性模拟器

1.提供虚拟执行环境,模拟多线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