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解析)_第1页
19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解析)_第2页
19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解析)_第3页
19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解析)_第4页
19说明文阅读(能力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说明文阅读(一)(2022春·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为什么全世界都迷恋冰墩墩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连摩纳哥亲王都想多要一个,因为带一个回去不好给龙风胎交代。没有人能抵挡冰墩墩的魅力,亲王的孩子也是一样。日本记者连体育资讯都不播报了,改为播报冰墩墩的资讯,“花滑的情报没有,但是我有冰墩墩。”火爆程度让冰墩墩上线即售罄,不少人甚至彻夜排队只为一墩。冰墩墩彻底火了,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流。②为了实现“墩自由”,网友们还打起了设计者的“主意”。设计者:“很抱歉,我们什么也没有。”冰墩墩为什么能让全世界都如此上头?其实,冰墩墩最初的灵感只是冰糖葫芦。但由于食物无法承载国家形象,所以选择了熊猫作为容纳物。③于是带壳的大熊猫出现了,由于头部边缘还有一圈象征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所以某种角度看上去,还有点像一只漏了馅的芝麻汤圆。不得不说,这形象物选得真是太对了。毕竟,看到圆滚滚的熊猫谁不想摸两把。对大熊猫,全世界有一大批爱慕者。这种圆滚滚似乎天生就让人喜爱,谁会拒绝一个胖胖萌萌、特别黏人的吃货呢?④为什么熊猫可以戳中我们的萌点?外形上,黑黑的眼圈为它增加了乖巧感,没有黑眼圈的熊猫会让人感到它的脸隐藏了一丝兽性与杀意,失却了萌感。黑白配色使它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这似乎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低调匀称的黑白色与中国人无论在审美还是性情上,都有着很高的契合感。⑤另一种说法是,人类的审美以“趋近己类为贵”为一大特征。“审美活动一旦打开,审查与被审查便不会对等。”熊猫的外表与人类的五官区分有着类似的地方。因而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喜爱。笨拙的动作,夸张的躯体,整体以圆润构成的轮廓……⑥外在形象使得熊猫从一开始就能够让人对其降低戒备,甚至让人觉得有种别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憨态可掬,撒娇卖萌,像极了小时候的人类。⑦作为当代一种代表“萌”的特殊符号,可爱天真、单纯无邪拥有萌感的熊猫可以轻易地冲破人们的心理防线,打破文化壁垒,走向世界。⑧在被理性侵蚀的当代社会,对可爱的追求成为全世界都需要的治愈人心的一种诉求。熊猫由此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和谐稳重的符号,离开故土,走向更大的世界。⑨对熊猫痴迷的可不只是中国人,全世界都抵挡不住它的魅力。⑩最初,我国通常将熊猫作为礼品送给其他国家。而1982年之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了向外国赠送大熊猫的做法。⑪1984年,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开启了著名的“熊猫租借”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他国租借一只熊猫,每年需向中国支付100万美元,如因人为原因造成熊猫死亡,需向中国赔偿50万美元,繁殖生下的小熊猫到了3岁必须归还中国。”即便如此,各国依旧乐此不疲地向中国“租借熊猫”。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与10个国家的12家动物园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研究中心先后有26只大熊猫旅居海外。⑫在外国人心目中,大熊猫温柔敦厚、憨态可掬,代表着中国释放出的善意与友好。⑬而对中国来说,相比“龙图腾”“睡狮”等符号,熊猫更契合当前中国所强调的“和谐观念,从而更好地减少国际上的负面影响。(选文有改动)1.读完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世界都迷恋冰墩墩”的原因。2.本文开头段列举摩纳哥亲王、日本记者、“不少人”的例子有何作用?3.文中划横线句“这似乎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句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结合全文内容,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说明“全世界迷恋冰墩墩”的原因。B.冰墩墩最初的设计方案选中了冰糖葫芦做容纳物,但由于食物承载国家形象显得不够生动,所以换成了大熊猫。C.“为了实现‘墩自由’,网友们还打起了设计者的‘主意’”一句的意思是:网友们从线上线下买不到冰墩墩,只能请设计者帮忙,让他们拥有冰墩墩。D.冰墩墩从某种角度看上去,有点像一只漏了馅的汤圆是因为它头部边缘有一圈象征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二)(2022春·陕西宝鸡·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①用惯了4G再去用3G,会感觉网速就像蜗牛那么慢,GPRS就更难想象,多数人可能会崩溃。未来某一天,当5G真正到来,4G也会落得和3G一样的下场……科技行业总喜欢用“改变世界”来形容新技术,5G或许就是下一个会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未来,在5G网络的支撑下,智能城市、远程手术、无人驾驶汽车和物联网等时髦概念将逐步成为现实。②5G有哪些不同呢?③首先,同3G和4G相比,5G速度更快,而且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专家认为,5G数据传输速度最终可以达到惊人的800Gbps,比目前测试的最新技术快100倍。三星公司曾在2013年宣布正在测试1Gbps运行的网络,记者当时激动地报道称,1Gbps意味着不到半分钟便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而800Gbps速度相当于1秒钟可以下载30部高清电影。④其次,5G网络的容量将是巨大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70亿个网络连接,到2020年全球网络连接将达到1000亿个。5G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承载1000亿个网络连接,这将为物联网的进一步铺开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奠定重要基础。目前网络连接仍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为主,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的大规模商用,将带来大量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从而形成更广阔和开放的物联网世界。⑤第三,5G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稳定性高,不会断掉。专家预测,5G网络的可靠性相当于光纤连接,能够保证突然中断情况不再出现。这对安全至关重要,无论是远程手术,还是智能交通都要求网络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⑥另外,5G网络的时延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是人类所不能察觉的速度,比4G网络快了约50倍。⑦未来5G的生活什么样?——万物互联。⑧清晨醒来,卧室的灯和空调自动开启。你来到卫生间,洗脸水已自动调至适中的温度,数码牙刷记录并上传你的牙齿以及口腔的实时数据;戴上眼镜,妻子带着孩子正在上学的路上,通过眼镜片上的虚拟现实显示,孩子向你挥手说早安。你吃过早餐,遥控你的汽车自动开到门口接你,汽车带着你自动行驶在马路上,你在车上开启了视频会议……⑨以上便是未来5G生活的场景。⑩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近百倍。目前我们的4G仅可以连接手机等少量设备,而5G网络除了手机以外,还可以连接近百件设备,大到一辆车,小到一根针。⑪汽车变成大“手机”接入网络,互不干扰自动行驶,优化道路交通,解放驾车的碎片化时间。在车内开视频会议、玩游戏皆可实现。同样,智能化生活方式已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智能雨伞、水杯、餐具等已陆续面世。⑫专家预测,万物互联了,“手机”的概念将会逐渐淡化。未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将呈现融合化、微型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将与眼镜、手表等穿戴设备融合。6.本文以“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为题目,有何妙处?7.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8.“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近百倍。”加点的“近”能否删掉?为什么?9.通读全文,说说“5G”有哪些优点?(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三)(2022春·湖北咸宁·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①大雁塔位于唐朝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作为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唐朝砖仿木结构的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到西安旅游的人都想一睹它的芳容。②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其“身材”完美,有着标准“体形”——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的外表是由内、外两层青砖砌筑起来的,所以塔身十分厚重,再加上塔内数十根的木柱和对应的横梁构成的筒形结构,就显得其内部空间更狭小了。为了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自如行走,上下穿梭,聪明的设计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塔内安装螺旋式上升的直角木梯。如此一来,人们便可以沿着木梯盘旋而上,很容易到达塔的每一层。③如果你从远处看去,大雁塔给人的印象既古朴又大方,而从近处观看则是精致至极,富有浓郁的中国风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大雁塔从最初建造至今,曾经历过四次“整容手术”,而且每一次“整容”,其风格都不尽相同。它不仅有模样上的变化,连“服装”也有不小的改观——由里及外,层层迥异,实属混搭类型,很潮、很现代。今天,我们不妨掀起它神秘的“盖头”来一探究竟。④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塔(大觉塔)的。塔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仿印度式样的建筑,无论怎么看都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不协调,也不符合大唐本土的情调,于是下令改建大雁塔,并且由原来的5层加高到了9层。这样,大雁塔便“穿”上了含有中国元素的“唐装”。⑤实际上,大雁塔一直是唐朝高层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不只是唐高宗,就连他的皇后武则天也是如此。公元701年至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修整。武则天认为,凭什么唐高宗非要把奇数里的最大数字“9”作为塔的高度,她就是不服气。心高气傲的武则天偏要打破唐朝佛塔界已固定的阳性奇数层高的规矩,进行了创新,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所以,大雁塔的“身高”又增加了一截。⑥但是,无论武则天多么有能力,还是会有后人看不惯她的行事风格。在公元931年,后唐王朝以为,武则天不能随意改变“奇数为阳”的规矩,一定要把它改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大雁塔便被做了手术,“身高”猛降到7层。然而,后来由于西安地区经历了几次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也震裂受损,使得大雁塔自然“毁容”。⑦到了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时候,因大雁塔塔身严重受损,所以它又接受了一次重大的修整加固“手术”。“美容师”们在保留了唐朝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又给它“穿”上了0.6米厚的“毛呢外套”,增加了它的厚重感。而且,建设者增加了塔的“身高”,使它达到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雁塔了。⑧大雁塔历经千余年风雨的洗礼,也曾多次被改变容貌及风格,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它的“盖头”下淳朴的中国风气质。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大意的一项是(

)A.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的大雁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外形古朴大方,结构匀称,风格单一。B.大雁塔的外表看起来很有厚重感,但它的中间空的,而且塔内还安装了螺旋式上升的直角木梯,便于人们到达塔的每一层。C.大雁塔原先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经唐高宗李治改建后便有了中国元素。D.大雁塔从最初建造至今,曾经历过四次修整,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雁塔,是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修整加固的。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线句中,“中国”一词从范围上对“最早”“规模最大”进行限制,符合客观事实,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大雁塔四次修整的情况,显得条理清晰,明白易懂。C.本文没有对大雁塔的外形、结构等方面作过多地说明,而是抓住它最有特色的方面——历经多次“整容”——进行说明。D.本文所有打了引号的词语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雁塔比作人,既生动地说明了大雁塔所独有的淳朴的中国风气质,也表达出作者对大雁塔的喜爱、赞美之情。12.请说说本文标题《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的好处。(四)(2022春·浙江绍兴·八年级期末)阅读《“朝生暮死”说蜉蝣》,完成下面小题。“朝生暮死”说蜉蝣少聪①初夏的黄昏时分,人们常常可以在河边看到一些外表精致,体态轻盈,身长大约1~3厘米的小虫,成群结队地在河面上自由自在地追逐、飞舞着,这些小虫就是蜉蝣。说到蜉蝣,人们似乎不大在意它的形象,反而对它那“朝生幕死”的生命历程更为关注。文学史中的蜉蝣②《诗经》的《国风·曹风·蜉蝣》中有着这样的感叹:“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译成白话文就是:“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蜉蝣展翅翻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蜉蝣穿洞向外飞,双翅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愁,我的归宿在哪里?”读起来是多么令人感伤啊!③《淮南子·说林训》一书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记述道:“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④由此看来,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蜉蝣那种近乎“朝生暮死”的极其短暂的生命。因此,古人在文学作品中也往往以它们为例来比拟,感叹生命的短暂,告诫人们务必珍惜时光。蜉蝣的生活史⑤蜉蝣作为一种昆虫,体长仅3~27毫米,身形细长且非常柔软,头部灵活,复眼大,触角短且呈刚毛状。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蜉蝣种类约有3000多种,在我国仅有300多种,以小昆虫的种类数量来看,这并不算特别多。⑥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属于蜉蝣目。从外貌上看,蜉蟒和蜻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身形却明显小了许多,至于上文所提到的朝生暮死的生命历程,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⑦它们的幼虫早已在水中生活了1年左右,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在这一年中,它们通过蜕皮更换了20多次“外衣”后才渐渐地长大,其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亚成虫的阶段。⑧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发育到半成熟时,胸部背面就会长出发达的翅芽,然后,它们会沿着伸出水面的那些草茎或岸边的岩石爬出水面,这时,它们的足、尾须和体内的生殖器官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被称为亚成虫。⑨蜉蝣的亚成虫一般都在夜间爬出水面,在水边的草丛或石块上停歇很短的时间后,便立即脱去亚成虫的“外衣”,蜕变成一只成熟的成虫——蜉蝣。短暂生命的终结⑩蜉蝣成虫的寿命少则几个小时,多则1~2天,能超过10天的为数寥寥,因此这时的成虫马上就要开始交配,原来,幼虫一旦蜕化为成虫,就会和其他昆虫一样口器退化,即嘴巴失去了进食的功能。此时的蜉蝣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靠先前积蓄于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生存时间极为短促。所以,便有了“朝生暮死”这种说法。⑪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只要有亚成虫呆过的地方,往往就会留下一个个像死蜉蝣一样的空外壳,其实,真正的成虫早已在天亮时飞走了。这或许也是蜉蝣被人们误以为“朝生暮死”的另一个原因吧。⑫蜉蝣白天不活动,隐藏在杂草丛中或者河边的树叶背后。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发亮的翅膀,总是合拢着竖立在背上。只有傍晚时分,它们才成群结队地在水面上飞舞,进行交配产卵。有趣的是,夜晚水中的鱼儿常常会借机跃出水面,捕食那些靠近水面飞舞的蜉蝣。⑬雄性蜉蝣一旦完成交配,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而雌性蜉蝣产完卵,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也随即死在了水面上,成了鱼儿和青蛙的饵料。⑭尽管蜉蝣最后的灿烂生命如此短暂,却仍然倾尽全部力气,陪伴着身旁挚爱的伴侣,一同飞舞在充满诗意的夜空中,它们自在地追随着大自然的节拍,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翩翩起舞,从它们那细小的身躯中迸发出磅礴的热情,尽情地享受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美好时光。(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改)13.801班同学打算制作一期介绍蜉蝣的海报,根据文章的描述,你觉得下列哪张图片最有可能是蜉蝣?(

)A. B. C. D.14.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蜉蝣,同学们想在海报中设计一张“蜉蝣生命周期图”,请你补全相关内容。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15.本文是一篇介绍蜉蝣的科学小品文。请你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探究科学小品文说明语言的特点。①蜉蝣作为一种昆虫,体长仅3~27毫米,身形细长且非常柔软,头部灵活,复眼大,触角短且呈刚毛状。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蜉蝣种类约有3000多种,在我国仅有300多种。②尽管蜉蝣最后的灿烂生命如此短暂,却仍然倾尽全部力气,陪伴着身旁挚爱的伴侣,一同飞舞在充满诗意的夜空中。16.读完文章后,有同学为蜉蝣短暂的生命历程悲叹不己,你如何看待蜉蝣的“朝生暮死”?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中收获的人生启示。(五)(2022春·江西宜春·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孕育新生命,生物大灭绝并非全是祸冯伟民①①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令人记忆犹新。因为每一次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灰飘浮在空中,不仅破坏生物的呼吸系统,而且还会引发地震和海啸等其他一系列的灾难。②在地球46亿年历史中,生命史约占40亿年,而漫长的生命史上也曾发生许多次生物大灭绝。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尽管纷繁复杂,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倾向于认为,其幕后黑手大多指向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③显生宙以来发生的五次大灭绝,给生物界带来了惨重灾难。④第一次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造成了灭绝属占当时属总数的60%—70%,灭绝种数高达80%。⑤第二次的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其灭绝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的海洋动物达70多科。⑥到了第三次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更以约陆生生物75%的科和海洋生物的90%物种的消失高居历次大灭绝的榜首。⑦还有第四次的三叠纪晚期生物大灭绝,有1/3的科灭绝、40%—53%的属灭绝。其中海洋生物有20%的科灭绝。⑧最后就是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有26%的科、超过半数的属、75%的种在大灭绝中消失。称霸一时的恐龙以及菊石、双壳类中的固着蛤类则完全灭绝。⑨而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无一例外都有火山喷发的因素。尤其是二叠纪末大灭绝,西伯利亚地区曾经发生史上最大规模的地幔柱事件,持续了大约100万年,释放出超过300万立方千米的地幔物质,冷却的玄武岩洪流覆盖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⑩与此同时,峨眉山火山喷发的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岩浆凝结成的玄武岩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即便是白垩纪末包括恐龙在内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有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假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德干玄武岩的喷发与那次大灭绝有着时间上的高度吻合。⑪由此可见,火山爆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最终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与毁灭。而小行星撞击可能是灭绝事件中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⑫然而,整个生命史表明,生物大灭绝事件并非全是祸,旧物种灭绝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机遇,腾出了生存空间,孕育着新的生命大辐射。⑬20多亿年前,原核生命的大灭绝迎来了真核生命的诞生和发展;二叠纪末大灭绝彻底颠覆了古生代生态系统,却揭开了爬行动物海陆空全盛演化的帷幕;白垩纪末恐龙的灭绝,使得哺乳动物走出困境,成为新生代的王者。因此,生物大灭绝是生物演化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推动力。⑭另外,生物大灭绝还磨练了生物抗灾能力,因为经历了大灾难后,总有些生物以其难以想象的顽强和忍耐力,以及独特的生存策略而幸存下来。⑮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生物之所以能躲过大灭绝,与它们采取的策略和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不同的动物往往有着其应对灾难的独门绝技,如拥有高效的代谢系统、具备固有的耐温特性、采用小型化的策略、巧遇海洋中未受影响的某个水层等“避难所”,这些无疑都为当今人类认识自然与生物的演化关系,应对新的大灭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⑯有意义的是,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生物大灭绝的火山岩浆活动,还对矿产资源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⑰由于火山岩浆活动和海底岩浆喷发总是导致海水温度的显著升高,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海洋酸化,致使有毒硫化氢气体泛起,最终导致海洋生物大规模灭绝,继而影响陆生生物的灭绝。而当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海洋或湖泊中的藻类却获得惊人的繁衍,其生物量巨大,经埋藏后即可形成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在这种还原环境中,不仅形成油气,还形成金属矿产。⑱科学家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与大规模的海底缺氧事件有关。2021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对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区内亚来至土龙之间的黑色页岩研究显示,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可能由缺氧事件所导致。而来自其他的研究也表明,页岩气的形成和历史上几次生物大灭绝都有着直接关联。⑲我国页岩气主要形成于更早的奥陶纪和志留纪,且以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的黑色页岩为主。⑳总之,生物大灭绝与页岩气等能源形成的关系表明,大自然的演变往往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生物大灭绝固然是生命史上最悲惨的时刻,但是大灭绝也为生物界的更新与进一步演化开辟的新途径,并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矿产资源,为后来诞生的人类提供了页岩气、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奠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注:①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本文选自《科普时报》2022-04-06,有删减)1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发生火山喷发的事说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对火山喷发巨大灾害的说明。B.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生物之所以能躲过大灭绝,在于它们都有应对灾难的独门绝技。C.作者通过一些研究证明,页岩气的形成和历史上几次生物大灭绝都有着直接关联。D.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理有据。18.作者推断生物大灭绝的幕后黑手是地球内部活动所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阅读①-⑪段,分析其思路。恐龙灭绝的原因,你赞同本文的观点还是《被压扁的沙子》的观点?19.作者为什么说生物大灭绝对人类来说并非全是祸?20.本文的语言既准确又不乏生动,请结合画线句中的“幕后黑后”或“大多”来谈谈你的理解。(六)(2022春·吉林松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我们为什么要睡觉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流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21.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否能去掉,为什么?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23.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4.夜很深了,有的同学还在聊天、刷手机、打游戏……请结合选文,联系现实,写几句话,规劝你的同学按时休息,不要熬夜。(七)(2022春·广西河池·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过了40亿年左右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25.上文采用____(填说明顺序)说明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26.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27.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八)(2022春·河北石家庄·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来自北极的警示①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变暖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2~3倍。北极地区2020年上半年的气温升高值已经超过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例如,位于北冰洋地区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2020年7月的气温超过历史最高点——21.7℃,比挪威首都奥斯陆还高。之前,鉴于斯瓦尔巴附近凉爽的气候环境,科学家在这里建立了全球种子库,保存着全球数千种农作物的种子。如今,北极地区异常变暖,对这些种子的保存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②北极不仅气候变暖,而且温暖天气的持续时间也在延长。2020年上半年,北极圈的气温比平均气温高出8℃左右,6月份气温比平均气温高出10℃左右。虽然北大西洋上空的气流也是促进气候变暖的一个因素,但如果没有人类向大气中不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北极气候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③北极变暖的一个巨大影响是海冰面积急剧编小,这就让依靠海冰捕食猎物的北极熊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北极海冰在夏季融化,在9月份海冰面积达到最低限度后通常开始重新冻结。但最近几十年来,海冰面积一直在急剧下降。科学家发现,过去14年中北极海冰面积每年都在减少。④有科学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乘坐一艘停在浮冰中的船,考察北极冰川动态。他们发现,冰层变薄,浮冰的流动性变得非常大。⑤西伯利亚每年都会发生森林火灾,但随着北极变暖,森林火灾的持续时间、范围和强度都在增加。⑥当然,并非北极的所有地区都在变暖,2020年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就异常潮湿、寒冷。科学家发现,阿拉斯加的夏季正在变得越来越潮湿。尽管如此,总体而言,2020年对于北极来说是灾难之年,而其产生的后果将是全球性和长期性的。⑦气候模型(科学家用来研究气候的数据工具)早就预测了北极地区的剧烈变化,但实际变化比预期的来得早。这样的极端天气令科学家非常担忧,对未来的一些最糟糕的预测情景正成为现实。⑧来自北极的警示,是全球气候快速变暖的早期信号,是向人类发出的警告。我们仍然可能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后果,但这种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小。28.北极变暖有哪些危害?29.下面这段话放在原文的哪一段后面合适,为什么?海冰变得稀薄的部分原因是一种被称为“北极震荡”的天气现象变得异常活跃,导致海冰向北极漂移,这种远离西伯利亚海岸的漂移运动导致冰层变得更薄。西伯利亚的高温为这种天气现象的出现提供了额外的推动力。3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地区2020年上半年的气温升高值超过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温暖天气的持续时间也在延长。B.2020年上半年,影响北极圈的气温比平均气温高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北大西洋上空的气流;二是人类向大气中不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总体而言,北极的所有地区都在变暖,2020年对于北极来说是灾难之年,而其产生的后果是全球性和长期性的。D.文章第6~8段加点的词语“将是”“可能”“非常”等表示推测或程度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九)(2022春·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互联网时代的屏阅读与纸阅读刘金祥①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类增益智慧的基本路径。作为承载知识和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介,电子屏幕正在嵌入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更颠覆了常规阅读习惯和传统求知方法,一个以屏幕为阅读单位的时代已经来临。②屏阅读以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以提供文字、视频、动画、声音等功能,以有效降低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时间成本等优势,为更多人跨越阅读门槛提供了无限机缘和诸多可能。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5.3亿人,人均数字阅读量为7.6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间为16.7分钟。……屏阅读悄然兴起、蔚成风尚,正在引发阅读领域的第三次革命。③事实上,屏阅读不全是“看上去很美”,其娱乐化倾向和碎片化问题日益突出。譬如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固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网文,但海量信息的衍生和堆砌很难沉淀为“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林林总总的公众号虽然可呈具众多经典书籍的主题摘要和内容缩写,但食惯了他人粗制滥造的“文化快餐”,只能产生一种虚幻的阅读假象。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引和侵蚀,久之精神世界会“跑偏”和畸变。因而,社会心理越是浮泛、急切和焦躁,就越应当提倡以仔细品味和认真思忖为主要特征的纸阅读。④纸阅读是择善而读、笃神而读,注重阅读的质量和效能,追求内心的和顺与充盈,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首先,纸阅读能够使知识变得系统深邃。美国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儿童阅读纸书上的字母时,其神经活动的激烈程度相当于成年人的三倍,但如果儿童在电子屏幕上浏览,大脑则不会产生相同的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屏幕的阅读者相较于纸书的阅读者,更容易淡忘阅读的内容。假如人们放弃纸阅读而仅仅依赖屏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长此以往会导致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退化。其次,纸阅读能够赋予人们更为丰富与饱满的精神面相。纸阅读有助于淬炼人的精神品质和优化人的人格结构,使人的生命更有宽度、厚度和温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纸阅读既事关所获知识的数量和成色,更关乎人的精神品貌和审美趣味。再其次,纸阅读不仅使人们获得整体性知识、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探究,还能够培养人们的专注力、洞察力和擘画力。博大厚重的中华文明一再印证,只有以沉潜之心静读默颂,才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才能开启“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脉门,才能涵养“胸藏文墨虚若谷”的儒雅气质,才能培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文品性。⑤因此,徘徊在屏阅读和纸阅读之间,我们既要善于分析、辨识和遴选,做出取舍和平衡;更要将清醒、从容和淡定分享和传递给后人,一道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共同守护澄澈、丰盈、自由的文明世界。(选自《光明网》2022-05-02有删改)3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由阅读写起,进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之一——屏阅读。B.②至③段介绍了屏阅读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C.第④段说明了纸阅读的三个突出优点。D.徘徊在屏阅读与纸阅读之间,我们还是应该坚持纸阅读。3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33.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类增益智慧的基本路径。(十一)(2022春·北京昌平·八年级期末)阅读《神奇的极光》,完成小题。神奇的极光①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有一个叫附宝的年轻女子,夜晚仰望天空,发现从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其亮度宛如皓月悬挂当空,映亮了整个原野。附宝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为之一动,由此便身怀六甲,生下黄帝轩辕氏。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②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名叫烛龙。关于烛龙有这样一段描述:“人面蛇身,赤色,身长千里,钟山之神也。”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③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是在北极区和南极区。④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幔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毫不夸大地说,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哪种现象能与之媲美。⑤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这天象之谜,直到人类将卫星火箭送上太空之后,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⑥极光的产生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⑦地磁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l/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⑧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材料改编于曹冲《神奇的极光》)(1)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人类认识极光的过程。作者从①_____写起,引出极光;对极光进行解释并交代其分布区域;接着介绍了②_____;然后介绍了人类对极光成因的探索与认识;最后说明了③_____。(2)阅读第⑤段,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列举人们对极光的三种认识。(3)阅读文章,请你简要概括极光的形成原理。(4)读者身份不同,对文章的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假如你是“旅行者”“科研人员”或“说明文的习作者”,阅读这篇文章,会关注什么呢?请你任选一个角色,参照示例,写出你的阅读关注点及理由。示例:假如我是一位浪漫的诗人,我会更加关注那些美妙的传说和极光的颜色、形态,因为人类童年时期的幻想和想象以及大自然的魅力,会激发我创作的奇思妙想。(十二)(2022春·四川成都·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①作为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功能强大。可是其重要性却远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我们通常只是把它当作包裹在肌肉外部的一层皮,其实这是低估了它。人类自己从未造出过比它更好的保护罩、传感器和通报器。②皮肤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罩。它的最外层——表皮非带薄,能抗污和防水。编织紧密的表皮细胞形成了坚固的屏障;能保留水分,而把不必要的水挡在外面。死去的和脱落的细胞在表面紧凑地排列好,使皮肤更坚韧,就像一层透明的“装甲衣”。皮肤的智能连军队都羡慕不已,一旦需要的话,由干细胞组成的表皮就会加固皮肤。生产色素的黑素细胞能够抵御皮肤的“头号敌人”——阳光,这东西对皮肤的中间一层——真皮的伤害特别大。③真皮含有大量的胶原质,它能紧致肌肤,随着胶原质被不断降解,就会产生皱纹和皮肤松弛。真皮下面就是皮下脂肪,它能软化皮肤质地。分布在皮肤中的还有血管、毛囊、汗腺和产油腺。大量的神经忙碌地穿梭其中,把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器官。接收良好的感觉神经末梢,则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并细心处理遇到的情况:我们爱抚玫瑰的柔软花辨,却因为害怕被它的刺扎而退缩。④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神经——免疫——皮肤——内分泌的网络把皮肤当作一个独立自主、难以驯服的智者。它会告诉我们很多它主人的情况。想想看,如果一不小心泄露了心里的秘密,你就会脸红;有什么东西出毛病时,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发出警告;收缩的皮肤透露出你的害怕。它作为内分泌器官也有充实的生活,为身体的其他部分制造像维生素D这样的激素,以及自己用的类固醇和甲状腺激素等,虽然不大清楚为什么,但是很多大脑里发现的神经传递素也是由皮肤制造的。⑤另外,皮肤还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前哨。它有专门的白细胞,能够吃掉入侵的微生物,并引发全身的免疫反应。因为皮肤在这方面功效卓著,所以研究人员要挑战古老的试验,把牛痘疫苗直接注射进缺乏这种免疫力的肌肉里,与传统方式相比,这样可以减少接种牛痘疫苗的痛苦,效果好像还不错。(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下列给“皮肤”所下的定义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功能强大的器官。B.皮肤是身体表面包裹在肌肉外部的功能强大的器官。C.皮肤是身体最好的传感器、防护罩和通报器。D.皮肤是在思想、身体和外界之间强有力的分界面。(3)第①段中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4)第②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9说明文阅读(一)(2022春·湖北襄阳·八年级期末)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为什么全世界都迷恋冰墩墩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连摩纳哥亲王都想多要一个,因为带一个回去不好给龙风胎交代。没有人能抵挡冰墩墩的魅力,亲王的孩子也是一样。日本记者连体育资讯都不播报了,改为播报冰墩墩的资讯,“花滑的情报没有,但是我有冰墩墩。”火爆程度让冰墩墩上线即售罄,不少人甚至彻夜排队只为一墩。冰墩墩彻底火了,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流。②为了实现“墩自由”,网友们还打起了设计者的“主意”。设计者:“很抱歉,我们什么也没有。”冰墩墩为什么能让全世界都如此上头?其实,冰墩墩最初的灵感只是冰糖葫芦。但由于食物无法承载国家形象,所以选择了熊猫作为容纳物。③于是带壳的大熊猫出现了,由于头部边缘还有一圈象征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所以某种角度看上去,还有点像一只漏了馅的芝麻汤圆。不得不说,这形象物选得真是太对了。毕竟,看到圆滚滚的熊猫谁不想摸两把。对大熊猫,全世界有一大批爱慕者。这种圆滚滚似乎天生就让人喜爱,谁会拒绝一个胖胖萌萌、特别黏人的吃货呢?④为什么熊猫可以戳中我们的萌点?外形上,黑黑的眼圈为它增加了乖巧感,没有黑眼圈的熊猫会让人感到它的脸隐藏了一丝兽性与杀意,失却了萌感。黑白配色使它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这似乎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低调匀称的黑白色与中国人无论在审美还是性情上,都有着很高的契合感。⑤另一种说法是,人类的审美以“趋近己类为贵”为一大特征。“审美活动一旦打开,审查与被审查便不会对等。”熊猫的外表与人类的五官区分有着类似的地方。因而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喜爱。笨拙的动作,夸张的躯体,整体以圆润构成的轮廓……⑥外在形象使得熊猫从一开始就能够让人对其降低戒备,甚至让人觉得有种别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憨态可掬,撒娇卖萌,像极了小时候的人类。⑦作为当代一种代表“萌”的特殊符号,可爱天真、单纯无邪拥有萌感的熊猫可以轻易地冲破人们的心理防线,打破文化壁垒,走向世界。⑧在被理性侵蚀的当代社会,对可爱的追求成为全世界都需要的治愈人心的一种诉求。熊猫由此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和谐稳重的符号,离开故土,走向更大的世界。⑨对熊猫痴迷的可不只是中国人,全世界都抵挡不住它的魅力。⑩最初,我国通常将熊猫作为礼品送给其他国家。而1982年之后,鉴于大熊猫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了向外国赠送大熊猫的做法。⑪1984年,随着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开启了著名的“熊猫租借”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他国租借一只熊猫,每年需向中国支付100万美元,如因人为原因造成熊猫死亡,需向中国赔偿50万美元,繁殖生下的小熊猫到了3岁必须归还中国。”即便如此,各国依旧乐此不疲地向中国“租借熊猫”。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与10个国家的12家动物园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研究中心先后有26只大熊猫旅居海外。⑫在外国人心目中,大熊猫温柔敦厚、憨态可掬,代表着中国释放出的善意与友好。⑬而对中国来说,相比“龙图腾”“睡狮”等符号,熊猫更契合当前中国所强调的“和谐观念,从而更好地减少国际上的负面影响。(选文有改动)1.读完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世界都迷恋冰墩墩”的原因。2.本文开头段列举摩纳哥亲王、日本记者、“不少人”的例子有何作用?3.文中划横线句“这似乎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句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结合全文内容,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说明“全世界迷恋冰墩墩”的原因。B.冰墩墩最初的设计方案选中了冰糖葫芦做容纳物,但由于食物承载国家形象显得不够生动,所以换成了大熊猫。C.“为了实现‘墩自由’,网友们还打起了设计者的‘主意’”一句的意思是:网友们从线上线下买不到冰墩墩,只能请设计者帮忙,让他们拥有冰墩墩。D.冰墩墩从某种角度看上去,有点像一只漏了馅的汤圆是因为它头部边缘有一圈象征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答案】1.原因(1)冰墩墩选中熊猫做容纳物,熊猫外形黑白配色使它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低调匀称的黑白色与中国人无论在审美还是性情上,都有着很高的契合感。(2)外在形象让人对其降低戒备,憨态可掬,撒娇卖萌,像极了小时候的人类。(3)可爱天真、单纯无邪拥有萌感的熊猫可以轻易地冲破人们的心理防线,打破文化壁垒,走向世界。(4)在外国人心目中,大熊猫温柔敦厚、憨态可掬,代表着中国释放出的善意与友好。(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2.开头段列举摩纳哥亲王、日本记者、“不少人”的例子,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不能删去,“似乎”表估计、推测,说明这可能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删去,就变成确实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4.列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对熊猫痴迷的可不只是中国人,全世界都抵挡不住它的魅力。”

5.B【解析】3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根据第④自然段“外形上,黑黑的眼圈为它增加了乖巧感”“黑白配色使它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这似乎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低调匀称的黑白色与中国人无论在审美还是性情上,都有着很高的契合感”可概括出答案要点:冰墩墩选中熊猫做容纳物,熊猫外形黑白配色使它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低调匀称的黑白色与中国人无论在审美还是性情上,都有着很高的契合感。根据第⑥自然段“外在形象使得熊猫从一开始就能够让人对其降低戒备,甚至让人觉得有种别样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憨态可掬,撒娇卖萌,像极了小时候的人类”可概括出答案:外在形象让人对其降低戒备,憨态可掬,撒娇卖萌,像极了小时候的人类。根据第⑦自然段“作为当代一种代表‘萌’的特殊符号,可爱天真、单纯无邪拥有萌感的熊猫可以轻易地冲破人们的心理防线,打破文化壁垒,走向世界”可概括得出答案:可爱天真、单纯无邪拥有萌感的熊猫可以轻易地冲破人们的心理防线,打破文化壁垒,走向世界。根据第⑫自然段“在外国人心目中,大熊猫温柔敦厚、憨态可掬,代表着中国释放出的善意与友好”可概括得出答案:在外国人心目中,大熊猫温柔敦厚、憨态可掬,代表着中国释放出的善意与友好。(答对任意三点即可。)35.本题考查首段的作用。首段列举“连摩纳哥亲王都想多要一个,因为带一个回去不好给龙风胎交代”“日本记者连体育资讯都不播报了,改为播报冰墩墩的资讯”“不少人甚至彻夜排队只为一墩”这几个例子,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冰墩墩;同时写出了冰墩墩的极度受欢迎的情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赏析。“这似乎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句中的“似乎”不能删去,“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表推测、估计。如果删去了,变成了这与中国的太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符合实际情况。“似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与10个国家的12家动物园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研究中心先后有26只大熊猫旅居海外”,句中“10个”“12家”“26只”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对熊猫痴迷的可不只是中国人,全世界都抵挡不住它的魅力。38.B.有误。根据第②自然段“冰墩墩最初的灵感只是冰糖葫芦。但由于食物无法承载国家形象,所以选择了熊猫作为容纳物”分析可知,冰墩墩最初的灵感只是冰糖葫芦,不是选中了冰糖葫芦做容纳物。故选B。(二)(2022春·陕西宝鸡·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①用惯了4G再去用3G,会感觉网速就像蜗牛那么慢,GPRS就更难想象,多数人可能会崩溃。未来某一天,当5G真正到来,4G也会落得和3G一样的下场……科技行业总喜欢用“改变世界”来形容新技术,5G或许就是下一个会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未来,在5G网络的支撑下,智能城市、远程手术、无人驾驶汽车和物联网等时髦概念将逐步成为现实。②5G有哪些不同呢?③首先,同3G和4G相比,5G速度更快,而且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专家认为,5G数据传输速度最终可以达到惊人的800Gbps,比目前测试的最新技术快100倍。三星公司曾在2013年宣布正在测试1Gbps运行的网络,记者当时激动地报道称,1Gbps意味着不到半分钟便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而800Gbps速度相当于1秒钟可以下载30部高清电影。④其次,5G网络的容量将是巨大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70亿个网络连接,到2020年全球网络连接将达到1000亿个。5G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承载1000亿个网络连接,这将为物联网的进一步铺开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奠定重要基础。目前网络连接仍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为主,但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的大规模商用,将带来大量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从而形成更广阔和开放的物联网世界。⑤第三,5G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稳定性高,不会断掉。专家预测,5G网络的可靠性相当于光纤连接,能够保证突然中断情况不再出现。这对安全至关重要,无论是远程手术,还是智能交通都要求网络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⑥另外,5G网络的时延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是人类所不能察觉的速度,比4G网络快了约50倍。⑦未来5G的生活什么样?——万物互联。⑧清晨醒来,卧室的灯和空调自动开启。你来到卫生间,洗脸水已自动调至适中的温度,数码牙刷记录并上传你的牙齿以及口腔的实时数据;戴上眼镜,妻子带着孩子正在上学的路上,通过眼镜片上的虚拟现实显示,孩子向你挥手说早安。你吃过早餐,遥控你的汽车自动开到门口接你,汽车带着你自动行驶在马路上,你在车上开启了视频会议……⑨以上便是未来5G生活的场景。⑩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近百倍。目前我们的4G仅可以连接手机等少量设备,而5G网络除了手机以外,还可以连接近百件设备,大到一辆车,小到一根针。⑪汽车变成大“手机”接入网络,互不干扰自动行驶,优化道路交通,解放驾车的碎片化时间。在车内开视频会议、玩游戏皆可实现。同样,智能化生活方式已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智能雨伞、水杯、餐具等已陆续面世。⑫专家预测,万物互联了,“手机”的概念将会逐渐淡化。未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将呈现融合化、微型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移动智能终端的功能将与眼镜、手表等穿戴设备融合。6.本文以“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为题目,有何妙处?7.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8.“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近百倍。”加点的“近”能否删掉?为什么?9.通读全文,说说“5G”有哪些优点?(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答案】6.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的主要内容。(意思对即可)

7.列数字

作比较

把5G和3G、4G的数据传输速度相比较,清晰准确地说明5G数据传输速度特别快的特点。

8.不能删去。“近”即“接近,还不到”,如果删去,就说明新型的5G“多址技术”已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百倍,和事实不符;“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意思对即可)

9.(1)5G数据传输速度更快。

(2)容量将是巨大的。

(3)稳定性高,不会突然中断。

(4)时延速度很快。【解析】6.本题考查说明文的标题。结合标题“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分析,标题采用了问句的形式,文章内容对此进行了解答,这是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标题“5G将给我们带来什么?”,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5G,还告诉我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5G将给我们带来的改变。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结合第③段划线句“同3G和4G相比,5G速度更快,而且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专家认为,5G数据传输速度最终可以达到惊人的800Gbps,比目前测试的最新技术快100倍”分析,这里将5G同3G和4G相比,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了“5G”“3G”“4G”“800Gbps”“100倍”具体的数据,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里运用具体准确的数据,将5G和3G、4G的数据传输速度进行比较,清晰具体准确地说明5G数据传输速度特别快的特点。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结合“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近百倍”分析,加点的“近”是将近,接近,还不到的意思,句中是指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将近(还不到)百倍;如果删去,就说明新型的5G“多址技术”可以将移动网络接入数量提高百倍,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③段“首先,同3G和4G相比,5G速度更快,而且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儿。专家认为,5G数据传输速度最终可以达到惊人的800Gbps”可知,“5G”的优点在于数据传输速度更快;结合第④段“其次,5G网络的容量将是巨大的”可知,“5G”的优点在于网络的容量将是巨大的;结合第⑤段“第三,5G网络的另一特点是稳定性高,不会断掉”可知,“5G”的优点在于稳定性高,不会断掉;结合第⑥段“另外,5G网络的时延只有百万分之一秒,这是人类所不能察觉的速度,比4G网络快了约50倍”可知,“5G”的优点在于时延速度很快。(三)(2022春·湖北咸宁·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①大雁塔位于唐朝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作为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唐朝砖仿木结构的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到西安旅游的人都想一睹它的芳容。②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其“身材”完美,有着标准“体形”——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的外表是由内、外两层青砖砌筑起来的,所以塔身十分厚重,再加上塔内数十根的木柱和对应的横梁构成的筒形结构,就显得其内部空间更狭小了。为了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自如行走,上下穿梭,聪明的设计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塔内安装螺旋式上升的直角木梯。如此一来,人们便可以沿着木梯盘旋而上,很容易到达塔的每一层。③如果你从远处看去,大雁塔给人的印象既古朴又大方,而从近处观看则是精致至极,富有浓郁的中国风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大雁塔从最初建造至今,曾经历过四次“整容手术”,而且每一次“整容”,其风格都不尽相同。它不仅有模样上的变化,连“服装”也有不小的改观——由里及外,层层迥异,实属混搭类型,很潮、很现代。今天,我们不妨掀起它神秘的“盖头”来一探究竟。④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塔(大觉塔)的。塔有5层,高60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仿印度式样的建筑,无论怎么看都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不协调,也不符合大唐本土的情调,于是下令改建大雁塔,并且由原来的5层加高到了9层。这样,大雁塔便“穿”上了含有中国元素的“唐装”。⑤实际上,大雁塔一直是唐朝高层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不只是唐高宗,就连他的皇后武则天也是如此。公元701年至704年,朝廷又对大雁塔进行了修整。武则天认为,凭什么唐高宗非要把奇数里的最大数字“9”作为塔的高度,她就是不服气。心高气傲的武则天偏要打破唐朝佛塔界已固定的阳性奇数层高的规矩,进行了创新,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所以,大雁塔的“身高”又增加了一截。⑥但是,无论武则天多么有能力,还是会有后人看不惯她的行事风格。在公元931年,后唐王朝以为,武则天不能随意改变“奇数为阳”的规矩,一定要把它改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大雁塔便被做了手术,“身高”猛降到7层。然而,后来由于西安地区经历了几次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也震裂受损,使得大雁塔自然“毁容”。⑦到了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时候,因大雁塔塔身严重受损,所以它又接受了一次重大的修整加固“手术”。“美容师”们在保留了唐朝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又给它“穿”上了0.6米厚的“毛呢外套”,增加了它的厚重感。而且,建设者增加了塔的“身高”,使它达到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雁塔了。⑧大雁塔历经千余年风雨的洗礼,也曾多次被改变容貌及风格,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它的“盖头”下淳朴的中国风气质。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大意的一项是(

)A.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的大雁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外形古朴大方,结构匀称,风格单一。B.大雁塔的外表看起来很有厚重感,但它的中间空的,而且塔内还安装了螺旋式上升的直角木梯,便于人们到达塔的每一层。C.大雁塔原先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经唐高宗李治改建后便有了中国元素。D.大雁塔从最初建造至今,曾经历过四次修整,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雁塔,是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修整加固的。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画线句中,“中国”一词从范围上对“最早”“规模最大”进行限制,符合客观事实,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大雁塔四次修整的情况,显得条理清晰,明白易懂。C.本文没有对大雁塔的外形、结构等方面作过多地说明,而是抓住它最有特色的方面——历经多次“整容”——进行说明。D.本文所有打了引号的词语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雁塔比作人,既生动地说明了大雁塔所独有的淳朴的中国风气质,也表达出作者对大雁塔的喜爱、赞美之情。12.请说说本文标题《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的好处。【答案】10.A

11.D

12.①标题化用歌名《掀起你的盖头来》,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表现出了大雁塔的神秘,形成悬念;③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与文章内容呼应,文章通篇都把大雁塔当作人来写。【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原文分析。A.根据第③段“大雁塔从最初建造至今,曾经历过四次‘整容手术’,而且每一次‘整容’,其风格都不尽相同”“由里及外,层层迥异,实属混搭类型,很潮、很现代”,可知大雁塔风格多样,并不单一;故选A。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原文分析。D.第⑤段“武则天认为,凭什么唐高宗非要把奇数里的最大数字‘9’作为塔的高度,她就是不服气”的引号是强调作用;第⑥段“在公元931年,后唐王朝以为,武则天不能随意改变‘奇数为阳’的规矩,一定要把它改过来”的引号是特定称谓;这两处引号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D。12.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修辞,情感、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1)“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化用著名的歌曲名《掀起你的盖头来》,新鲜有趣,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2)运用比喻,将大雁塔比作戴着盖头的美丽新娘,表现了大雁塔的神秘美丽,设置悬念,暗示本文说明内容是大雁塔的内部构造。(3)运用拟人,呼应全文。根据第②段“其‘身材’完美,有着标准‘体形’”,第③段“经历过四次‘整容手术’,而且每一次‘整容’,第④段“雁塔便‘穿’上了含有中国元素的‘唐装’”,第⑤段“大雁塔的‘身高’又增加了一截”,第⑥段“‘身高’猛降到7层”,第⑦段“建设者增加了塔的‘身高’”,可知全文把大雁塔当作人来写。(四)(2022春·浙江绍兴·八年级期末)阅读《“朝生暮死”说蜉蝣》,完成下面小题。“朝生暮死”说蜉蝣少聪①初夏的黄昏时分,人们常常可以在河边看到一些外表精致,体态轻盈,身长大约1~3厘米的小虫,成群结队地在河面上自由自在地追逐、飞舞着,这些小虫就是蜉蝣。说到蜉蝣,人们似乎不大在意它的形象,反而对它那“朝生幕死”的生命历程更为关注。文学史中的蜉蝣②《诗经》的《国风·曹风·蜉蝣》中有着这样的感叹:“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译成白话文就是:“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蜉蝣展翅翻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蜉蝣穿洞向外飞,双翅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愁,我的归宿在哪里?”读起来是多么令人感伤啊!③《淮南子·说林训》一书中更是直截了当地记述道:“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④由此看来,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蜉蝣那种近乎“朝生暮死”的极其短暂的生命。因此,古人在文学作品中也往往以它们为例来比拟,感叹生命的短暂,告诫人们务必珍惜时光。蜉蝣的生活史⑤蜉蝣作为一种昆虫,体长仅3~27毫米,身形细长且非常柔软,头部灵活,复眼大,触角短且呈刚毛状。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蜉蝣种类约有3000多种,在我国仅有300多种,以小昆虫的种类数量来看,这并不算特别多。⑥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属于蜉蝣目。从外貌上看,蜉蟒和蜻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身形却明显小了许多,至于上文所提到的朝生暮死的生命历程,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⑦它们的幼虫早已在水中生活了1年左右,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在这一年中,它们通过蜕皮更换了20多次“外衣”后才渐渐地长大,其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亚成虫的阶段。⑧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发育到半成熟时,胸部背面就会长出发达的翅芽,然后,它们会沿着伸出水面的那些草茎或岸边的岩石爬出水面,这时,它们的足、尾须和体内的生殖器官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被称为亚成虫。⑨蜉蝣的亚成虫一般都在夜间爬出水面,在水边的草丛或石块上停歇很短的时间后,便立即脱去亚成虫的“外衣”,蜕变成一只成熟的成虫——蜉蝣。短暂生命的终结⑩蜉蝣成虫的寿命少则几个小时,多则1~2天,能超过10天的为数寥寥,因此这时的成虫马上就要开始交配,原来,幼虫一旦蜕化为成虫,就会和其他昆虫一样口器退化,即嘴巴失去了进食的功能。此时的蜉蝣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靠先前积蓄于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生存时间极为短促。所以,便有了“朝生暮死”这种说法。⑪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只要有亚成虫呆过的地方,往往就会留下一个个像死蜉蝣一样的空外壳,其实,真正的成虫早已在天亮时飞走了。这或许也是蜉蝣被人们误以为“朝生暮死”的另一个原因吧。⑫蜉蝣白天不活动,隐藏在杂草丛中或者河边的树叶背后。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发亮的翅膀,总是合拢着竖立在背上。只有傍晚时分,它们才成群结队地在水面上飞舞,进行交配产卵。有趣的是,夜晚水中的鱼儿常常会借机跃出水面,捕食那些靠近水面飞舞的蜉蝣。⑬雄性蜉蝣一旦完成交配,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而雌性蜉蝣产完卵,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也随即死在了水面上,成了鱼儿和青蛙的饵料。⑭尽管蜉蝣最后的灿烂生命如此短暂,却仍然倾尽全部力气,陪伴着身旁挚爱的伴侣,一同飞舞在充满诗意的夜空中,它们自在地追随着大自然的节拍,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翩翩起舞,从它们那细小的身躯中迸发出磅礴的热情,尽情地享受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美好时光。(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改)13.801班同学打算制作一期介绍蜉蝣的海报,根据文章的描述,你觉得下列哪张图片最有可能是蜉蝣?(

)A. B. C. D.14.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蜉蝣,同学们想在海报中设计一张“蜉蝣生命周期图”,请你补全相关内容。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15.本文是一篇介绍蜉蝣的科学小品文。请你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探究科学小品文说明语言的特点。①蜉蝣作为一种昆虫,体长仅3~27毫米,身形细长且非常柔软,头部灵活,复眼大,触角短且呈刚毛状。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蜉蝣种类约有3000多种,在我国仅有300多种。②尽管蜉蝣最后的灿烂生命如此短暂,却仍然倾尽全部力气,陪伴着身旁挚爱的伴侣,一同飞舞在充满诗意的夜空中。16.读完文章后,有同学为蜉蝣短暂的生命历程悲叹不己,你如何看待蜉蝣的“朝生暮死”?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中收获的人生启示。【答案】13.B

14.1年左右

亚成虫

交配、产卵,随即死亡

15.本文语言既准确又生动。第一段文字用了“仅”“目前”“已知”等限制性词语(运用具体数字)对蜉蝣的外形、种类进行介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第二段文字用了“倾尽”“陪伴”等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