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华蓥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12月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需要承认的是,面对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与时代发展大潮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观念滞后和思想僵化的问题。部分现实题材创作仍然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照相式、不加剪裁的机械照搬,停留在新闻素材的自然呈现,而非作者主体介入后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上。这使得现实题材创作滑向自然主义写作,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现状和人民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同时也由于一部分创作者对现实题材创作还存在误解,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偏向于写作技艺上的单独用力,使创作渐渐偏离现实生活,或者出现对现实生活聚焦不准甚至扭曲的现象。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生活窄化倾向。有人认为现实题材创作就是问题式写作,从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创作上先入为主,撇开真实的现实状况,而始终以有色眼镜看待生活。有人只见光明不见曲折,一味拔高,悖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使现实题材创作流于浮泛、浅薄,失去打动人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不足和艺术手法老化的现象。或混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两个概念,或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无视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导致现实题材作品显得面目老旧、风格单一、魅力不足。叙事上的粗糙和艺术上的懒惰,极大阻碍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在创新。(摘编自何向阳《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材料二:能把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三生三笑介绍:“在写网文之前,我进过外企,当过村官,做过图书馆馆员,既在一线城市最顶尖的甲级写字楼坐过班,也在粤西最贫困的山区量过青苗。”她表示,正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经历,对现实生活特别熟悉,所以产生了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动力,短短几年间就写出了四五本反映基层生活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艺术加工而不失真,观照广泛而不失焦,好看,好玩。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当然不是自然主义地对现实进行原样摹写。三生三笑说,基层工作经历“说出来似乎很精彩,分派到每一天,实际上是枯燥无味的,是没完没了地下乡走路,是没日没夜地写材料看文件,是千篇一律地走访个案整理数据……这些日常生活,显然不适合用在文学作品里。有许多涉及私隐的人和事,更不适宜贸然照搬。”针对这个问题,她是如何解决的呢?她的办法是“艺术整合”。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把那些散乱的、琐碎的素材加以整合,别具匠心地连缀起来,故事自然更集中、更凝练、更好看。当然,整合能力的大小,连缀水平的高低,就要看作者本人的见识和功力了。她还回答了“矛盾冲突该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关键。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矛盾冲突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在矛盾冲突的推动下,故事情节才能演进与展开,才能把人吸引到故事中,才能让故事产生打动人的力量。制造矛盾冲突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设计出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办法固然省劲,又会带来很多游离于生活逻辑之外的“后遗症”——我们都有切身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并不能如此简单化的划分,好或需不好并非能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三生三笑说:“我用的也是笨办法:在不断深挖一个题材的时候,反复变换角度来看矛盾。”她表示,用这种办法,即使不写负面形象,依然能够设置悬念、制造冲突,依然能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从作品看,她确实做到了。在阐述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心得时,三生三笑还特别强调,“故事的背后,仍然要体现现实的情感、现实的矛盾、现实的羁绊。故事情节可以是虚构的,但是矛盾和感情,是要真挚的。唯有滚烫的真挚的感情,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这是肺腑之言,也是透彻之悟。真情,真诚,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而言,是血脉,是灵魂。好的文学作品,最终还是靠着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如果作者缺乏真情。或不够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如浮光掠影,对生活的体验似蜻蜓点水,那么进入创作过程后,即使再用力,笔触也深不下去,感情也融不进去,境界也升华不起来。比如陶渊明的诗,尤其是写田园生活的那些,获历代众多诗家倾心叹赏,其最得人心处全在一个“真”字。(摘编自于国鹏《莫起空中楼阁,夯牢现实根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作符合新时代发展大潮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既不能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呈现上,也不能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B.现实题材创作者囿于问题式写作而违背客观现实主义精神,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现实主义的广阔性,将生活窄化。C.熟悉生活是作家写好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同时创作者也要注意对现实生活中散碎的素材进行“艺术整合”。D.面对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无法明确划分是非曲直的状况,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者可以尝试反复变换角度来看待矛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是围绕“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B.现实题材文学创作并不是对现实原样的自然摹写,而是作者在深度体验后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C.现实题材创作者必须抓住真情这一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血脉,真实地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D.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不能撇开现实生活,必须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为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梁庄,前后住了五个月,寻摸留守的梁庄人无人触碰的生活脉络。B.《西海留笔记》作者季栋梁说:“要写出扎实厚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史诗性作品,必须踏进生活的洪流。”C.郭沫若曾说:“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反过来,社会要受到文学创作性的影响进而被塑造。”D.在长篇小说《太阳转身》的创作过程中,作家范稳走访了十几个村庄,最终呈现了云南边疆地区历经脱贫攻坚后的华丽转身。4.面对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现实题材创作如何弥补与时代发展大潮之间的差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D3.C4.①现实题材创作要更新观念,活跃思想。创作者既不能偏离现实生活,更要熟悉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整合”。②现实题材创作要提升理论认知,客观认识社会生活。创作者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一味拔高。③现实题材创作要具有创新意识,提升艺术手法。创作者要认识到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在叙事和艺术上用心研磨。【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现实题材创作者囿于问题式写作而违背客观现实主义精神,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现实主义的广阔性”强加因果。由材料一可知,问题式写作和忽略了现实主义的广阔性是现实题材创作存在的不同问题,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故选B。【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必须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错。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故事情节可以是虚构的,但是矛盾和感情,是要真挚的”可知,“必须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这一说法太过绝对。故选D。【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能把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ABD三个选项都是关于现实题材创作要熟悉生活的,符合材料二观点。C项郭沫若的话语是关于文学与现实的相互影响,相较来说,C项最不适合。故选C。【4题】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现实题材创作要更新观念,活跃思想。由“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观念滞后和思想僵化的问题”“同时也由于一部分创作者对现实题材创作还存在误解,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偏向于写作技艺上的单独用力,使创作渐渐偏离现实生活,或者出现对现实生活聚焦不准甚至扭曲的现象”“她的办法是‘艺术整合’。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可知,创作者既不能偏离现实生活,更要熟悉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整合”。②现实题材创作要提升理论认知,客观认识社会生活。由“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生活窄化倾向。有人认为现实题材创作就是问题式写作,从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创作上先入为主,撇开真实的现实状况,而始终以有色眼镜看待生活。有人只见光明不见曲折,一味拔高,悖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使现实题材创作流于浮泛、浅薄,失去打动人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可知,创作者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一味拔高。③现实题材创作要具有创新意识,提升艺术手法。由“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不足和艺术手法老化的现象。或混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两个概念,或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无视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导致现实题材作品显得面目老旧、风格单一、魅力不足。叙事上的粗糙和艺术上的懒惰,极大阻碍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在创新”可知,创作者要认识到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在叙事和艺术上用心研磨。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他肯定地说:“是啊。”她又问:“到底为什么?”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先不聊这个话题,好不好?”“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夫妇和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常进步他妈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知道你调回来了,工作肯定忙,何必来看我们呢!”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周秉义回到当年的军工厂家属区,他内心五味杂陈。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四月,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半信半疑的人们又问,“大刀阔斧”怎么理解呢?测量队的人说,他们也不清楚,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了秉昆父亲周志刚,周志刚虽然没享着大儿子的福,全光字片的人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光字片的大救星啊!男人们聚到周家,想知道对光字片“大刀阔斧”的改造究竟何时开始?将改造到什么程度?光字片的人家也能过上享受燃气灶和自来水的生活吗?对于他们的探问,周秉昆一句也回答不了。他已经好久没见到哥哥了。“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建筑大军的载人卡车彩旗招展。光字片的青年闻讯后,骑着自行车迎接,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虎皮冈那边,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有人说:“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他们都有等着看笑话的意味。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站在一辆小卡车上,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我从小到下乡前生活在这里,我们老周家三个儿女,没有什么瞒得了光字片的人。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老了,快到退休年龄了。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文本二: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摘编自中国作家网)5.关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B.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C.去秉昆家聊天的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和畅想,为后文做了铺垫。D.光字片群众对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这些语言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回来任职也有疑惑。B.周秉义在光字片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C.周秉义是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着重塑造的党的干部形象的代表,周秉义既有英雄主义情怀,也有务实为民的作风,其形象非常鲜明。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7.《人世间》塑造的周秉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8.文本二中说到《人世间》荣获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有两个关键词——“温情”和“有情有义”。你是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情”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答案】5.D6.B7.①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写出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②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如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③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和坚守原则。④在特定环境中塑造人物。将周秉义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突出其勇于变革的精神。8.①家人之间的温情。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想干的实事,没弄明白却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秉昆一家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②朋友之间的情义。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动情流泪。③周秉义对乡亲的情义。他心系乡亲,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解析】【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错,疑虑与愤懑只是合乎常理的群众心态,作品在描摹旧房改造等时代背景时,并不是严肃批判,而是充满着理解与温情。故选D。【6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错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只是“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之一。还包括“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等细节。故选B。【7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1)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关心百姓生活、平易近人、重感情的领导人形象;“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光字片与过去不意样了……”,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周秉义的讲情义和有担当的性格特征。(2)侧面衬托,通过其他人物衬托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周秉昆的眼睛和感觉刻画周秉义的形象。如“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用周秉昆感觉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的想法,侧面衬托了周秉义的重感情和平易近人。(3)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文中说“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推动光字片改造,建设希望新区,乡亲们不愿搬迁到希望新区,周秉义动员家人,劝说乡亲们。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周秉义的有情有义和坚守原则。④在特定环境中塑造人物。“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将周秉义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突出其勇于变革的精神。【8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小说情感意蕴的能力。(1)家人之间的温情。根据“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分析,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想干的实事,但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根据“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分析,秉昆一家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2)朋友之间的情义。根据“‘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分析,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厂家属区,看望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并动情流泪。(3)周秉义对乡亲的情义。根据“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分析,周秉义心系乡亲,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三、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娇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仟,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使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节选自徐干《治学》)材料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冤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节选自《元史·王冕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B.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C.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D.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10.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B.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C.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D.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不正确。B.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契合。C.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边读边记。D.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收作弟子。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13.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9.C10.B11.C12.(1)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2)(君子)自身不随意行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学习);不随便发言,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13.①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②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③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解析】【9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白日”是“照”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学者心之白日也”是“……者,……也”判断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B。故选C。【10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手段。B.错误。华美的花纹;文采。句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得当。C.正确。句意: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D.正确。听凭,听任;听闻。句意: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故选B。【1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边读边记”错。由原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可知,是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不是“边读边记”。故选C。【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犹”,好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懿”,美好的。(2)“苟”,随意;“必”,一定;“博闻”,广泛听取意见。【1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可知,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②由原文“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可知,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③由原文“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材料二: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王冕的父亲去世后,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时间一长,他的母亲很想念家乡,于是王冕买白牛来驾车带母亲回去,他自己穿着古冠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竟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笑。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15.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答案】14.C15.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歧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参考答案②③点的同类补充:④颈联写花虽开尽,但香味留存,酒虽不清,但心里满足,以此肯定了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向往。⑤在志趣和态度上与苏轼相应。苏辙对田间生活的喜爱、对尉卒的厌弃,表现出与苏轼相同的志趣与意向,即远离朝廷,回归田园。)

【解析】【1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能力。C.“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故选C。【15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苏辙这首和诗,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写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五、情景默写,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书人应立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担起社会的重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狂言,也是真言,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愤激,藐视富贵利禄和怀才不遇。(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____________”将思妇、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月光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愿醒⑤.月照花林皆似霰⑥.落月摇情满江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馔、霰。六、语言文字应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青年们(1),以梦为马,挥舞着手中的红旗,高歌向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用热泪和汗滴(2)新时代的幸福之花。青年们(3),勇担重任。越是(4)之时,越能体现青年之担当。庚子新春,疫情爆发,在病毒猖獗的战场上,我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抗疫前线,到各行各业青年写下请战书,()。国家离不开青年人,青年人一代代的奋斗既然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就能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青年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青年的参与和行动,奋斗和拼搏都将汇成大时代的洪流。今朝,我们青年面朝未来,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所能,做青年人该做的事,有青年人该有的样子,发光发热,向善向上。有幸躬逢盛世,我辈青年当无畏风雨,坚持真理的方向,实干兴邦,在新时代广阔平台上书写各自绚丽的人生篇章,共赏山河日月,锦绣前程!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年人一代代的奋斗既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也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B.青年人一代代的奋斗既然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就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C.一代代青年人的奋斗既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也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D.一代代青年人的奋斗既然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就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青年们不论是担当在前还是守航在后,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B.青年们不论是守航在前还是担当在后,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C.青年们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不论是担当在前还是守航在后。D.青年们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不论是守航在前还是担当在后。【答案】17.①不负众望②浇灌③敢为人先④千钧一发18.C19.A【解析】【17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讲中国青年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选用“不负众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第二空,语境讲中国青年用“热泪和汗滴”灌溉“幸福之花”,选用“浇灌”。“浇灌”,意思是指浇水,灌溉;把液体倒进模子里。第三空,语境讲青年们勇担责任,有先见之明,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等,选用“敢为人先”。“敢为人先”,比别人早预知的事情,果断的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第四空,语境中修饰“之时”,突出情况紧急,选用“千钧一发”。“千钧一发”,原义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情况极其危急。【18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一代代”修饰“青年人”,改为“一代代青年人”。二是搭配不当,关联词运用不当,“既然……就”搭配错误,“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是并列关系,可以改为“既……又”。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19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前面讲“从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抗疫前线,到各行各业青年写下请战书”等,这些都是青年们的实际行动,先讲奋战前线的,后讲“写下请战书”,与“守航在后”一致,排除BD。主语为“青年们”,且关联词为“不论……都”,先讲所处的境况,后面为总结,也就是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排除C。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不时发生,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产品的供求周期,增加了市民的消费支出,强化了社会对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期。“姜你军”“蒜你狠”等这些调侃的背后,是老百姓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满。蔬菜“过山车”行情中有供求的原因。目前的生姜、大蒜涨价和往年猪肉价格上涨类似,①。以生姜为例,去年我国生姜产地经历了干旱、雨涝等不利天气,生姜产量锐减;今年鲜姜虽已收获,但供求间又夹杂了存储习惯、观望心态等多重因素。蔬菜流通环节成本高,更给菜价波动加码。社会普遍反映的农产品产销不对接、从农民“菜园子”到市民“菜篮子”(经过了“菜农——菜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菜贩——市民”多个中间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生产信息指导不足等多重问题,②,以致老百姓抱怨,“光打雷,不下雨”。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蔬菜价低,③;蔬菜价高,影响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为了保护老百姓的“超市自由”,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体系、重视流通尤其是批发环节的调控、着力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消除可能的囤积居奇等工作势在必行。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加点的词语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答案】20.①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②空喊多年仍难根本解决③难以保证农民有稳定的种菜收益21.①“姜你军”“蒜你狠”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姜你军”,即将你军;“蒜你狠”,即算你狠。老百姓戏说姜、蒜等价格疯涨的现象幽默风趣。②“过山车”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形容蔬菜的价格忽高忽低。【解析】【20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文“蔬菜‘过山车’行情中有供求的原因”,此处是说“目前的生姜、大蒜涨价”是因为供不应求造成的,推断①处可以填入“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下文“以致老百姓抱怨”,推断②处是说“社会普遍反映的……多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填入“空喊多年仍难根本解决”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蔬菜价低”对应前文的“菜贱伤农”,推断③处是说农民种菜缺少收益,可以填入“难以保证农民有稳定的种菜收益”之类的内容。【21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语境“‘姜你军’‘蒜你狠’等这些调侃的背后,是老百姓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满”可知,“姜你军”“蒜你狠”用同音字来代替本字,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姜你军”,即“将你军”;“蒜你狠”,即“算你狠”。此处运用谐音的修辞手法,耐人寻味,增加了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老百姓戏说姜、蒜等价格疯涨现象表达得幽默风趣,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语境“蔬菜‘过山车’行情中有供求的原因”分析,此处的“过山车”用了比喻手法,把蔬菜价格极不稳定的情况比作“过山车”,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蔬菜价格的忽高忽低,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的感染力。七、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春,一个被贼予太多憧憬与希望的词汇,一段被寄寓无限担当与荣光的年华。21岁的周恩来组建“觉悟社”,践行着年少时许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20岁的毛泽东与一群年轻人在南湖的红船上,完成了建党的历史使命;24岁的贵州土家族女孩周承钰,成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30岁的“时代楷模”黄文秀,用她年轻的生命履行了一名扶贫驻村干部的职责……他们用青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用青春唱响属于时代的乐章,正如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片尾主题曲所唱:每个人的青春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有成长的定义,生命可以老去,唯有荣耀绚烂天地……读了以上材料,正值18岁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你的青春会有怎样的选择和定义?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人生,是一场旅行,会途经风景各异的驿站。高中是最短暂易逝的一程,也是最绚烂美丽的站台。此处,我迷恋她的青春飞扬,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