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思想,是不过时的美丽内容摘要:“在生活中学数学”这种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广泛关注并实践。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一些教师采取片面化的做法,使数学在融入生活的过程中,跳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数学课堂生活“热”的一些现象展开分析,谈谈自己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生活化经验化数学化新课程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理念得到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实践。不过我们发现,在数学融入生活的过程中,有时会有不和谐的音符。由于一些教师的绝对理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会采取一些片面的做法,使生活问题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一、课堂生活“热”的几种现象及原因分析(一)漠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丰富的现实背景运用到课堂中来,但是一些教师却刻意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漠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例如一位教师在《平均数》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跳绳比赛这项活动:学生派相等的代表限时跳绳,教师做好跳绳记录。比赛完后师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两队中各位学生的跳绳个数,哪一队同学跳绳水平高?你们有自己的想法吗?通过交流,教师又以游戏者角色加到跳绳水平低的一队中,从而引出了“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什么才能公平”这个问题,又通过辩论得到结论:“比较平均每人跳绳的个数才公平。”如此,教师最终引出了“平均数”这个概念。在本节课中,教师精心组织了跳绳活动,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受,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引出新的知识。但是,我们是不是也感到不解:数学学习一定要经历由生活到抽象的过程吗?“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概念?学生以前难道没有过一点生活经验吗?这样教学会不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考淹没在跳绳的兴奋当中,从而把“平均数”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呢?其实,像“跳绳”之类的体验就不需要真实的再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空白,而是十分丰富。并且学生在“平均数”这方面所具有的各样知识和经验,也不仅仅局限于“跳绳”所获得的经验。(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联系生活,可是部分教师却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机械、牵强,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一位小学教师在《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当中,设计出这样一种情境:天气冷了,妈妈想去买一件厚外套。妈妈来到了百货商场,看中两种样式。第一种款式:3件共500元;另外一款:每件200元。哪种款式的衣服比较便宜?便宜多少钱?学生口答算式:200-500÷3在本节课中,老师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操作顺序,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普遍现象大多数都是标单价的,如果看见标有有三件衣服的总价也很特别。教师随便更换了事实,情况和生活不一致,难免会让人觉得“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的感受!像“3件衣服共500元”这样编造出来的情况在我们的课堂经常发生,倘若老师为创设生活化情境而绞尽脑汁,怎么可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其结果只能是削足适覆。(三)淡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可是由于一些教师认识上的绝对化,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某些片面性的做法,时时强调实际,处处联系生活,甚至用“生活化”冲淡了数学教学中应该具有的数学思考。例如一位教师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用一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让其他学生分左右两组分别画出这个学生左、右侧的头像。学生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画出了头像。学生画完以后拿着画上台站立,让大家欣赏,教师把学生按左、右两侧不同的头像分为两组。并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回答:左边的脸朝这面,右边的脸朝的方向正好相反……这节课中,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十分直观、形象,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情绪也很高涨。但是细细品味,二年级的小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画出这么抽象的人头像,不免使人质疑:这究竟是上美术课还是数学课呢?如果美术(或其他学科)老师来上这节课会是什么样子?在《观察物体》这节课里,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可是教师组织学生花这么多时间画头像到底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有多大帮助?从中能挖掘多少它所蕴含的数学价值呢?再比如许多老师的计算课,为了创设情境,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小学生还觉得新鲜,可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习惯了,这种情境就失去了新颖性,根本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浪费了时间。其实,计算课也不一定各堂课都一定和生活互相联系,必须得找到生活的原型不可。数学教学到达一定的程度,数学本身就具有了很大魅力!老师不该单纯地用“活动化”“生活化”、冲淡“数学味”。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从情境导入,有些教学内容不好创设情境的,可以直接进入新课。有些知识,也可以通过设计有挑战性、有悬念的问题去引入。对于存在一些困难的教学内容,也能用一些复习铺垫,为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帮助。二、对“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几点思考(一)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借事理明算理数学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把数学知识与孩子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调动现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来体验生活,增加经验。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不等于计算,也不等于逻辑……现代数学是一门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从生活到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减法简便计算当中,“一个数加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加上整十、整百、整千数,再减去多加的数”与“一个数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可以先减去整十、整百、整千数,再加上多减的数””听起来像一串绕口令,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学会?教师可以为这个数学知识找个合适的原型—生活中收付钱款时经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现象,“小红的爸爸原来有工资534元,发到奖金299元,现在他总共有多少元?”“小红爸爸共有833元,买书用掉198元,还剩多少元?”厂长发奖金时,可以先发300元,小红的爸爸再找还1元﹔买书时,小红爸爸可以先付款2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在这儿,事理明明白白,是四年级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理,这种常识是原始的,是较低层次的,是现在学习生活的原型。因为数学原型中的事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所以这样“事理”就能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观,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实践性。比如,举办“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的调查活动。在这种活动里,让学生知道他们周围的人喜欢什么节目,那些人为什么喜欢看这些节目呢,让学生收集、整理。在整理的基础上,知道一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分析产生这些倾向的缘由,再提出一些如男生为什么比女生更喜爱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为什么更喜欢《开心辞典》等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本领,数据整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需加强课外活动。例如,让学生先用目测,然后用直尺测量教室门、窗的高度和宽度,或测量操场的有多长、体验步长与目测等。竞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追求卓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手段,通过竞争,学生的竞争心和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学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二)在活动中“做”数学,让学生学得更生动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各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荷兰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也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必须在做数学中来学习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一做,获得亲切、可信的知识,印象深刻,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们在一年级4个班中对学生做调查,根据对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支付情况的调查,96.5%的孩子知道人民币汇率,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阶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把本课程设计成“招聘助理”、“我是一个小客户”、“物品交换”、“用物品兑钱”几项活动,进行本课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物,营业员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回多少钱。在活动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与其他同学商量、讨论,老师要求注意运用礼貌用语。这的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了学习的意向,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学生通过付钱、粘钱、货币等实际活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成就感。如果有任何错误,他们会找出原因。本设计不仅注重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挑战,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教学不是教材的移植和复制,它还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处理,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关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并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组织起来,使人类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这才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日常生活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课堂通往社会,把学生引往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避免枯燥的数学运算和僵化的公式应用,把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合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让学生感到数学很有用,并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产生成就感,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从而自发地学习数学。
(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著名小学数学研究工作者宋淑持同志对数学和生活关系的概括。小学数学必须和生动、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便于让儿童所理解,并借以取得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感受与生活经验,可是,生活感受、生活经验还不是数学,还需要经过一番“数学化”的过程。鱼儿离不开水,数学也离不开生活;鱼儿有时浮出水面,有时潜入水底,数学时而来自生活时而高于生活。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根基,数学来源于生活,他高于生活而不是生活。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以后,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寻找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的数学知识作为切入点,让数学在生活里穿梭,让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心理学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不再是空洞枯燥的知识罗列。例如在教《统计》时,我从元旦班级联欢会时要给小朋友们买水果要统计本班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入手。学生们很乐意告诉老师他们喜欢吃什么水果,但是当很多人说他们最喜欢的水果老师不记得谁想吃什么后,就有了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出谋划策,想办法,最终通过老师的指点想到了“统计”这种办法。在这个班里,孩子们非常积极地解决这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趁机要求学生调查其他三个班级的总人数和男女生人数,班级学生的生日等。孩子们很乐意接受这样的任务,忙得不可开交,同时他们也体验到原来的知识是来自生活的,我们学习它也是为了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中,得到充实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上的主人。要还原数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作用,用数学的观点看待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运用数学,发挥、发展、创新数学。数学问题当然需要生活化,但生活品味显然不能冲淡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品味。作为一门数学课,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生活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否则那些不需要通过学生思考或思考低价值内容的人,即使再华丽的画面,也只是一副供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产生负面影响的干扰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为了打破学科标准而把数学课上成思品课、美术课,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植别人的田,荒废自家的园。”生活是数学的课堂,让数学时而来自生活,时而穿插于生活,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早教中心特色课程开发与场地租赁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度地下停车位租赁与停车场设备维修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盾构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不自由毋宁死》课件
- 《云计算大会分享》课件
- 设备硬件维修合同范例
- 《欧洲债务危机下》课件
- 中医门诊加盟合同范例
- 美甲店合作分成合同范例
- 酒吧房屋合同范例
- 小学数学校本教材(共51页)
- 高尔夫简介及球场建造方案
- Q∕GDW 11311-2021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特高频法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 [玻璃幕墙施工方案]隐框玻璃幕墙施工方案
- 中联QY100T汽车吊主臂起重性能表
- 支付宝手持承诺函
- 国航因私免折票系统
- 三相自耦变压器设计模版
-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 二面角的求法---三垂线法
- 煤矿井下供电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