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_第4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本单元教材内容: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口算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速度、时间和路程和关系笔算积的变化规律估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课时划分:本单元计划用14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本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o"练习"练习六的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

口算下面各题:10×5=

50×3=

15×1=8×20=

21×2=

32×3=二、创设情境:(1)、提问:平时上学你们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往返,外出郊外,去外地时又选么交通工具?你了解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想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各种交通工具?(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三、探究新知:1、出示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16×3=小组讨论口算方法,汇报方法:1:想10×3=60,3×6=18,30+18=48,所以16×3=48方法二:16×348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2)10×30+6×30=480(3)160×3想100×3=300,3×60=180,300+180=408,所以160×3=480因为16×3=48,所以160×3=480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练一练:18×4=24×3=25×2=14×6=独立完成,反馈结果。独立完成后汇报。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再分别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课题:口算乘法4.尝试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口算方法解决根据情景图提出的其余问题:

磁悬浮列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40×2=680(千米)

飞机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四、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口算:15×3=240××3=220×4=160×6=120×4=60×5=8×52=120×4=380×4=190×3=250×3=85×4=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第48页3题板书设计:口算乘法16×3=48(千米)160×3=480(千米)10×3=30100×3=30016×3=486×3=1860×3=180160×3=48030+18=48300+180=480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练习主备人:赵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2、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结果的可行性。教学重点:熟练进行口算。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白算理。教学过程:一、提出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谁能运用你所掌握的口算方法来试一试。

出示题目:

一、口算14×4=(

)我是这样想的:(

)×(

)=(

),(

)×(

)=(

),(

)+(

)=(

)。

二、口算260×3=(

1、我是这样想的:(

)×(

)=(

),(

)×(

)=(

),(

)+(

)=(

)。

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6×3=78,所以260×3=780三、试一试,看你1分钟能否完成以下题目?

13×5=

35×2=

210×4=

160×5=

14×6=

32×3=

240×3=

330×3=

190×4=

280×2=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完成有关口算乘法的一些练习。2、提出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2)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结果的可行性。二、展示学习成果1、小组内个人展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的4——8题(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2、小组展示(1)第4题,学生通过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并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2)第5题,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独自填空,再在小组内讨论订正,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3)第6题,帮李老师算一算。

指名读题,先估后算。让学生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同时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的进行表达,培养推理能力。(4)第7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①买三棵树苗应付多少钱?②实际得到几棵树苗?③实际平均每棵树苗多少钱?④每棵树苗便宜多少钱?(5)第8题,找规律计算。三、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

第三课时:笔算乘法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145×12=1740

145×12

290145

1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3、列式计算:(1)42个132的和是多少?(2)242的36倍是多少?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45×12=1740(千米)145×12290…145×2,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145…145×10,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1740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笔算乘法练习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七的第5—11题。教学目标: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准备:题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6=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322×24=

145×27=

679×13=

286×35=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二、练习内容:1、判断并改错。134

152

246

×16

×23

×34

804

156

964134

104

638

938

1196

7344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笔算:124×73=

46×215=224×36=

28×153=

27×142=

182×4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解决问题: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5)书上练习七第8题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第五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课文第52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

600×300=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908×4=

2、笔算

:708×6=

790×8=

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16×3=48末尾添两个0。160×30=48002)160×3=480末尾添一个0。160×30=48003)160×3000048048004)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

160×

3048002)106×30=

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

106×

303

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3、口算:50×60=42×80=400×704、计算:460580×70×125、在○里填上“﹥”、“﹤”或“﹦”。150×30○15×300600×10○10×660160×32○160×235、一列货车30节车厢,每节车厢可装煤104吨,用这列火车运3000吨煤,能不能一次全部运完?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板书设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160×30=4800(千米)106×30=3180(千米)160106×30×3048003180(1)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字相乘。(2)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教学反思:第六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快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学会与别人合作思考,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灵活地综合运用现有知识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加快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组织复习:1、引导学生复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提问检查掌握情况。(1)师生谈话、主动回答问题(2)认真和老师复习(3)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说出笔算的方法。2、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你是怎么计算的?120×27102×27二、基本练习:1、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提问:怎样口算比较简便?40×55=800×300=60×23=83×30=60×700=90×22=508×5=60×72=80×42=20×52=70×20=80×90=402×7=608×4=2、笔算:608×6=590×8=6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计算下面各题:因数25250252500因数10100100010积学生填表,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比较: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4、算一算:320240370×40×30×34209350420×70×23×263、列式计算:(1)240的60倍是多少?(2)90个201相加的和事多少?三、解决实际问题:1、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190元,一辆电动车的价格是普通自行车的5倍。一辆电动车是多少元?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式解答。提问: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2、一台饮水机价格是104元,一台微波炉的价格是饮水机的3倍。王叔叔要买一台饮水机和一台微波炉。共要多少元?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四、拓展练习:在方框里面填上合适的数字。(1)285(2)6□×□□×351□2□33□□□□1□8□9□□□□□□五、小结与作业: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东西2、布置作业:第8题第七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三、巩固新知: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5、练习八第8、9题。6、笔算下列各题:408×24=250×16=307×35=780×30=47×309=60×350=7、李婷步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65米,她每天上学要用14分钟。李婷离学校大约是多少米?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板书设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160千米/时106千米/时80×2=160(千米)225×10=2250(米)教学反思:第八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练习课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行程问题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继续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2、使学生继续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继续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继续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350×40积的末尾有两个0。()(2)203×69=140007()(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有可能是四位数,也有可能是五位数。()(4)140×300的最简竖式是()140×300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16×40○160×423×30○10×9612×300○120×4028×200○20×72032×40○320×442×20○20×503、笔算下面各题:408×64250×76307×55780×8097×30980×350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叫人订正。4、明明每分钟约打120个字,25分钟他大约能打多少个字?二、解决问题:1、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送货,去时用了6小时,速度是32千米/小时,回来只用了4小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2、小明上山用了4小时,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的速度加快,是6千米/时,下山用了多长的时间?3、王叔叔从县城开车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每小时行40千米,用了6小时,返回时只用了5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4、李老师坚持每天早晨跑步35分钟,他平均每分钟跑205米,李老师每天早晨能跑多少米?5、一列火车以每分钟60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2800米的大桥。如果火车全长200米,从车头上桥到最后一节车厢离开大桥,一共需要多少分钟?6、一列长为18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通过一个隧道,共用2分钟,这个隧道长多少米?第九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o"练习"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25×160=40×4=25×40=20×4=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7×12=26×24=17×24=26×12=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o"练习"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05×45=(18÷2)×(24×2)=(105÷5)×(45×5)=(18×2)×(24÷2)=(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三、巩固新知1、书上\o"练习"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4倍,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3、根据7×40=2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4×40=21×40=49×40=28×40=35×40=7×20=4、找规律。12×13=12×65=12×26=12×78=12×39=12×91=5、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180平方米,宽是9米,长要增加60米,积不变。扩大后的绿化面积是多少平方米?6、苹果每2千克3元,香蕉每3千克15元。李阿姨买8千克苹果和9千克香蕉,需要多少钱?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59页4、5。七、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6×2=12

20×4=806×20=120

10×4=406×200=1200

5×4=20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它们的乘积不变。;教学反思:第十课时:乘法估算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o"练习"练习十中的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三、巩固新知:1、估算下面各题:52×9869×20342×29432×102195×2939×1052.

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3、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a1800米b1200米c1500米4、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5、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6、第62页的5、6、7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板书设计:乘法的估算49×104≈(元)应该准备5000元钱。应该准备5500元钱。第十一课时:乘法估算练习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练习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探索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教学重难点:估算的正确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挂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一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算式怎么列?(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信息和问题

2、学生回答,板书:48×112=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48×112大约等于多少呢,你能估算出它的结果吗?(1)可以利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看作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再去相乘,计算出大约的数。2、学生思考后,讲述: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估算的方法和结果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里的估算,可以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数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5、提问:估计的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看看自己估计的怎样?

师小结:估算时,我们一般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2、第1题

3、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

比较:比比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4、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第4—7题。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整理回顾本单元知识,练习十第7~12﹡题。教学目标:回顾整理本单元知识要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和积的变化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知识要点。教学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回顾本单元知识要点,小组长做好记录。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1)两位数乘三位数①口算乘法。②笔算乘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尾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同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尾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③估算乘法:先求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相乘。(2)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也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3)速度×时间=路程二、练习应用(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十第7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对。(2)练习十第8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并用计算器检验。(3)练习十第9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相互交流。(4)练习十第11题。怎么求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列式400×30=12000(千克)(5)练习十第12﹡题。试一试,怎样填?先根据□□□×6=1218,算出三位数是203,再确定两位数的十位数上可以分别填1、2、3、4。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相互交流不同的填法。三、活动与探究课题:小小采购员内容:为班级联欢会购买物品。目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民主合作的意识。过程:召开班级联欢会,先召开班会,拟定购买计划,再到市场调查需购买物品的单价,再算算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购买计划物品单价数量总价四、课堂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是今后学习更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准确的计算。课时作业估算下面各题。89×102139×38107×42根据6×80=48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12×80=24×80=6×40=18×80=36×80=6×20=一所小学从银行取出现金10000元。如果按每天支出430元计算,这些钱够22天用吗?四、先找规律,再把表填完整。因数6060603015525因数7142828282828积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A)一、直接写出得数。72×60=250×40=73×20=75×40=81×50=15×4=43×200=75×500=60050=70×40=二、填空。1、12的103倍是(),31个20是()。2、根据62×16=99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62×160=620×1600=992÷16=620×()=99203、路程=()×()时间=()÷()速度=()÷()4、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5、一个农场去年收获小麦69731千克,大约是()万千克。6、计算16×300时,可以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7、下面算式中,不同的图形表示不同的数,相同的图形表示相同的数,如果△+□=200,□×5=80,那么△=(),□=()。三、用心选一选。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A、不变B、扩大10倍C、缩小10倍2、1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零。A、2B、3C、4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A、四位数B、五位数C、四位数或五位数4、美园小区有五栋楼房,每栋有120户人家,小区共有()户人家。A、600B、500C、125四、估算下面各题。59×42≈32×61≈993×19≈701×289≈45×99≈185×31≈28×71≈297×54≈五、笔算下面各题162×2164×321710×30308×21130×24105×12138×16=407×35=930×22=五、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交通工具汽车火车摩托车速度(千米/时)11248时间/时1516路程/千米765384六、列式计算。1、37的150倍是多少?2、153个12是多少?七、解决问题。1、从甲地到乙地有320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能赶到乙地吗?2、星月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258双一次性筷子。这个饭店每个月大约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筷子?(按30天计算)3、新华书店为庆祝“六一”儿童节,买4套儿童百科送1套。(1)一次买4套,每套便宜多少钱?(2)每套45元,一共多少元?4、星期天王华一家去郊游,去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1)从王华家到郊游地有多远?(2)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第三单元检测题(B)一、填空。(第1-8题每空0.5分,第9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计算250×40时,可以先把()和()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个0,结果是()。(2)26个16是(),37的62倍是()。(3)965×85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在()位上。(4)95×102=95×100+()×(),这运用()律。(5)在下面括号里填最大的整数。139×()<420241×()<2300162×()<660254×()<1400(6)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大是(),积最小是()。(7)在里填上“<”“>”或“=”。30×180〇30×16064×28〇5362807×12〇12×870(65+35)×6〇65+35×698×54〇(100+2)×5445×20〇90×10(8)一个因数扩大为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扩大为原来的()倍。(9)根据运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63×80×125=□×(80×□)170+479+830=(□+□)+47998×46=□×46○□×46200×30+4×30=(□○□)×30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25×80=1000。()(2)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3)一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三位数。()(4)32×(17+23)=32×17+23。()(5)25×4+25×8=1000。()(6)86个100和200个86一样多。()(7)125×40积的末尾有3个0。()(8)680×59≈4200。()(9)53个8连加是414。()(40)250×40的积和24×2500的积相等。()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如果A×48=B,那么A×24=()。①B②B÷2③B-12(2).“小明每小时走3600米,他每分钟走多少米?”这道题是在求()。①路程②时间③速度(3)计算320×80,最简便的竖式是()。①320②320③320×80×80×80(4)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位数。①五②四③六四、算一算。1.直接写得数。19×5=67×30=230×6=202×5=49×104≈7×140=650×2=312×3=13×6=252×62≈2.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132×46=603×34=440×35=25×112=590×70=720×58=3、列式并计算。(每题2分,共8分)①123的35倍是多少?②13个450相加得多少?③8乘125减60的差,积是多少?④比45的103倍少205的数是多少?五、解决问题(第1-4题每题3分,第5题6分,共18分)1、小明平均每分打120个字,打字30分钟,他能打完3000字吗?2.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560平方米8米3、学校张老师到商店买8个篮球和8个排球,篮球的单价是73元,排球的单价是65元,买篮球比买排球多用多少元?4、学校要为运动员添置服装,其中上衣每件122元,裤子每条78元,如果添置12套,一共需要多少元?5、甲、乙两队修路,甲队每天修318米,乙队每天修订是甲队的3倍,乙队每天修多少米?体育用品种类体育用品种类单价78元36元24元卖出数量113个126副256副⑴每种体育用具各卖了多少钱?⑶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6、下面是欣欣体育商品店2006年上半年部分体育用品销售情况:⑵一共卖了多少钱?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内容: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垂直与平行中先探讨了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再学习掌握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先通过画一画,比较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课时划分:8课时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课文第64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几联系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4、学生试着说概念: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折纸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5、学生演示。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作业:P651、2板书设计垂直与平行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直角:互相垂直非直角不相交平行线(互相平行)垂足平行垂直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画垂线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课题:画垂线二、探究新知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先画一条直线。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三、巩固练习1、68页4题画一画。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练习画垂线。板书设计: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画平行线、画长方形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画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例3(P67)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2、使学生能利用画平行线、画垂线的方法,正确画出长方形。

3、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教学重点:学画平行线。教学难点: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教学过程:一、

画平行线。1、导入谈话。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如何画平行线。2、教师演示。⑴说明画平行线的工具:直尺和三角尺。⑵示范及讲解画平行线方法、步骤。①

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②

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画一条直线;③

按住直尺不动,三角尺紧靠直尺向下(或向下)平移;④

沿三角尺的直角边再画一条直线。说明这样所画出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学生画平行线。⑴让学生独立画两条平行线,教师巡视;⑵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观察作画步骤;⑶教师作简要评价。4、提出问题:你能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吗?⑴教师在黑板上随便画两条直线;⑵借助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⑴学生尝试作画,教师巡视观察;⑵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说一说作画步骤及注意点;⑶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使全体学生明白作画方法;⑷学生即时练习。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1、教师在平行线(上面例题中画的)之间画一条垂直线段,边画边说明画垂线的方法、步骤,使学生复习画垂线的方法、步骤。2、要求学生在刚才所画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3、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5、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这种现象。三、画长方形。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画垂线,画平行线的方法,现在我们要运用这两个知识技能来画一个长方形。呈现题目: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1、讨论:⑴你知道长方形有哪些特征⑵你认为应该怎样画?2、学生尝试。⑴学生独立画长方形。⑵小组内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交流画长方形的方法,并互相检验各自所画的长方形是否正确。⑶全班交流,评价哪一种方法比较恰当。3、教师示范。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经验示范长方形的画法,边示范边讲解。⑴先画3厘米长;⑵以长的一个端点为起点,画一条垂直于长的宽,宽的长度为2厘米;⑶以同样的方法,画出另一条宽;⑷连接两条宽的两端点,使四条边围成一个长方形。4、学生练习。在教师示范、讲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同学间再一次进行交流、检验。四、课堂活动:书第68页的第3题。第⑴小题要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沿着长边或短边对折两次。第⑵小题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沿边长或对角线对折两次。五、巩固练习。书练习十一第4题的第⑵、⑶题。六、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课题:长方形的画法(1)(2)(3)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7.判断: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三、巩固练习。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2、七巧板拼一拼用两块拼一个梯形用三块拼一个梯形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五、作业: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教学反思:第五课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课文第71的例2、第72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具准备:图形,剪子。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二:探究新知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在梯形中试画高。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2)认识等腰梯形。(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2)小组交流汇报。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三、巩固练习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2、73页3题。剪一剪。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74-76页4、8、10题。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高上底高高高高腰高底下底等腰梯形第六课时:练习课主备人:赵娟教学内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课文第74-7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教具准备: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引发探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探究新知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小组研究,总结规律: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汇总填表75页9题。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三、巩固新知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76页10---12。第四单元检测题(A)一、“认真细致”填一填:25分[3+3+3+3+3+3+3+4]1、在()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两组对边()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3、常见的四边形有()。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5、两条直线相交成()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6、()的梯形叫等腰梯形。7、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6厘米,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的长是()厘米。8、右图中有()个平行四边形,()个梯形。二、“对号入座”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5分1、下面错误的是()。①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②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两条直线相等。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①大②小③一样大④无法比较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的长。①线段②射线③直线④垂直线段4、下面四边形中()不是对称图形。①②③5、在一个梯形中画一条线段,不可能将它分割成两个()。①梯形②平行四边形③三角形三、“实践操作”显身手:50分1、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AA2、画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高、并测量底和高的长度。底()厘米;高()厘米3、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4、按要求在下面图形中画一条线段:⑴分成两个梯形。⑵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5、如图,要从东村挖一条水渠与小河相通,要使水渠最短,应该怎样挖?请在图上画出来。东村东村●小河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检测题(B)一、填空题。[共25分]1、梯形里一组互相平行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和()。2、平行四边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