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案_第1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案_第2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案_第3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案_第4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案(供参考)安阳市龙安区教育体育局年月日主编:张学民副主编:申海军张明英编委:张秀芳王玉涛李建华张瑞霞武艳萍范淑华安淑娟刘国义曹艳秀曹亚军冯艳芳张静前言大浪淘沙,留者为金。凝结着我们龙安教育人心血和智慧的“四环节”教学案,终于面世了。这套教学案是龙安教育人在“三名”旗帜的指引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结晶,是实施“四环节”教学法的重要成果。教学案的问世,详实地诠释了“四环节”教学法的内涵,为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范例。课堂上,它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课堂上师生的良好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自2009年实施“四环节”教学法以来,教研员和学科攻关组成员深入理解、不断实践、努力创新,确立了学科“四环节”教学模式,学科教学案的编写也提上了日程。教学案的编写历时两年,经过编写、修改、试用、再修改的过程而创编出来的。此教学案闪烁着他们思想和实践的光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地敬意和衷心地感谢。希望学科教师以此教学案为参考,抱着“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的态度,既要认真学习、借鉴方法,又不可生吞活剥,更不可全盘照搬;也希望此教学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大家探索“四环节”教学法、提高教学能力的新起点。从而撰写出富有个性的“四环节”教学案,使课堂达到叶澜教授所提倡的“真实、平实、扎实”的教学效果。古人云: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在编写过程中会有不妥之处甚至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亲爱的老师们:责任在肩上,行动在脚下。让我们一起在祖国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会深切地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骄傲和荣光。龙安区教体局2012-02目录1.负数认识负数……………李建华张瑞霞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李建华张瑞霞2.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认识…………李建华张瑞霞圆柱的表面积………李建华张瑞霞圆柱的体积…………李建华武艳萍圆锥的认识…………范淑华武艳萍圆锥的体积…………范淑华武艳萍3.比例比例的意义…………安淑娟武艳萍比例的基本性质……安淑娟刘国义解比例………………安淑娟刘国义成正比例的量………曹艳秀刘国义成反比例的量………曹艳秀刘国义比例尺………………安淑娟曹亚军比例尺的应用………安淑娟曹亚军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安淑娟曹亚军用比例解决问题……安淑娟曹亚军4.统计扇形统计图…………曹艳秀张静折线统计图…………曹艳秀张静5.数学广角简单的“抽屉原理”………………冯艳芳张静“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冯艳芳张静1负数认识负数宗村小学李建华刘家庄小学张瑞霞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使学生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例如: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东西也有卖东西;……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1)某地白天的最高气温15℃,晚上最低气温零下13℃。(2)六年级上学期转来5人,本学期转走6人。(3)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4)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5)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0.5米,冬季水位下降0.4米。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2.出示自探问题:(1)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2)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2.交流汇报:(1)交流内容;零上15℃用学过的数表示就是15℃,零下13℃则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即:-13℃。……像“-13”“-6”,“-200”,“-1.8”,“-0.4”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6”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2)你在什么地方还见到过负数?3.小组合作(1)交流问题:“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2)小组代表发言:正数和负数是以0为基准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0”如:温度计上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确定某处的海拔高度时,首先把海平面的高度定为0米,高于海平面记为正数,低于海平面记为负数。(3)举出具体实例,体会0的作用。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0”1.看书阅读课本第3页,再次理解正负数的意义。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负数的发展历史。3.独立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交流时说明算理。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2.当堂检测检测题:(1)练习一第1题(2)练习一第2题(3)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4)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5)选择合适的答案填空①神七与负数: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以上,而背阳面会低于(),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A21℃B100℃C-100℃②叔叔下楼:李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层。李叔叔在2楼往上2层,可以记作()层;同样是4层,为什么一会儿被记作-1层,一会儿被记作+2层。③球的重量:4只球的称重并和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1号球-0.35克、2号球0克、3号球+0.7克、4号球-0.2克。2号球真的就重0克吗?几号球最重?为什么?教学反思: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宗村小学李建华刘家庄小学张瑞霞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2.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比较大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谈话引入我们在上一节课认识了正数和负数,你能正确的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数吗?测量地形高度,如果不选在海平面,那么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否还是8844.43米,如果“基准”选在海拔5000米的某处,那么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海拔为-155米的吐鲁番盆地高度是多少?2.出示例3情景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出示自探问题:(1)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2)什么是数轴?(3)在数轴上表示出-1.5的位置。如果你想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2.交流汇报:要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应先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然后用正负数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这样的线叫数轴。3.小组合作(1)课件显示例4你会像电视上的播音员一样,进行天气预报吗?周一和周二的最低气温相差多少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你能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2)揭示课题: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3)小组交流问题:①观察数轴上各数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②0左边的数都是什么数?负数和0谁大?0右边的数都是什么数?(4)小组代表汇报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而正数都比0()。负数都比正数()。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1)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2)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8和-6和2.练习:(1)完成第7页做一做。(2)练习一第4题。(3)练习一第6题。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全课总结2.检测题:(1)在数轴上表示出各数,并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33.55-1.25(2)比较各组数的大小。-6○-0.1-8○-70○0○○-0.3○0.2(3)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移动为正,则向左移动10m应记作(),向右移动4m记作(),-5m表示物体(),0m表示物体(),向左移动-3m就是向()移动3m。(4)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或体重),以平均身高(或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教学反思:2圆柱与圆锥圆柱的认识宗村小学李建华刘家庄小学张瑞霞教学目标:1.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2.经历探索圆柱的特征和侧面展开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和实践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学具准备:每人一个由课本副页提供的平面图做成的圆柱、剪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罐头盒、茶叶盒、木桩等等),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的?想一想,(课件出示:圆柱的几何图形),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圆柱。2.组织学习,质疑自探(1)质疑: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自探自学要求:认真阅读学习材料,圈画出关键词语,结合手中的圆柱,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时间:3分钟)①看一看: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形,叫做圆柱的()。②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是一个()面,叫做圆柱的()。③比一比: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有()条。(3)反馈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自我认知,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仔细观察、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证明的?(2)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3)想一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剪一剪,展开后图形的各边与圆柱的什么有关?2.学生展示,诠释内涵圆柱的侧面展开情况,师生共同梳理如下:圆柱体侧面斜着剪:沿高剪:高=圆柱体侧面斜着剪:沿高剪:高=圆柱的高=宽=圆柱的高边长=圆柱的底面周长边长=圆柱的高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底=圆柱的底面周长1.精讲点拨,解难释疑重点点拨:侧面展开是长方形的情况,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2.精选习题,巩固提高(2)判断。①圆柱的高只有一条。()(2)判断。①圆柱的高只有一条。()②圆柱的侧面展开一定是个长方形。()③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④圆柱的两个底面的半径相等。()⑤圆柱的底面决定圆柱的粗细,圆柱的高决定圆柱的高矮。()⑴指出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四、检测反馈,拓展应用1.课堂小结,系统知识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检测反馈,能力拓展⑴填空 ①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它的两个底面();周围的面叫做圆柱的();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每条高的长度都()。②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2)想一想,折一折,可以得到什么图形?(()()()3.拓展延伸:(1)沿着与圆柱底面平行的方向切开,切面是什么形状?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竖直切开,切面又是什么形状?⑵把一张长方形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转出这个物体的形状与原来的长方形的各边有什么关?教学反思:圆柱的表面积宗村小学李建华刘家庄小学张瑞霞教学目标: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2.经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的方法。3.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本挂图,圆柱形实物、剪刀。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自己制作的圆柱形实物(课下制作时学生会深入体会圆柱体侧面沿高展开图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剪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是怎样计算的?2.圆柱的表面积又应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想到什么告诉大家?3.出示自探要求:结合手中的圆柱,解决下面的问题。(1)什么叫做圆柱的侧面积?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你是怎样推导出的?(2)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你是怎样推导出的?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独立思考自探问题,然后小组长组织讨论。2.全班交流得出:(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独立完成例44.交流想法和感受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教材14页“做一做”质疑:要想求圆柱的表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数据?(底面半径和高)2.独立完成练习二5、6题点拨: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四、检测反馈,拓展应用1.今天有什么收获?请具体说一说。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2.练习二的7、8、9、10、13、14题。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宗村小学李建华宗村小学武艳萍教学目标: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2.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课本挂图,能转化成长方体的圆柱体教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出示两个等底不等高的圆柱问:这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大,哪个小呢?2.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问: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3.大胆猜想圆柱体积怎样计算?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分组学习要求:(1)你准备把圆柱转化成已学的哪种图形?(2)转化的图形的各边与圆柱有什么关系?(3)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叙述它的推导过程。2.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点拨: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圆的面积)×高2.巩固应用:学习例6(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2)学生尝试完成例6。四、检测反馈,拓展应用1.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如何计算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2.检测:练习三的第1、2、3、4题。教学反思:圆锥的认识申家岗中心小学范淑华宗村小学武艳萍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2.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认识圆锥的特征;通过操作测量圆锥的高。教具准备:圆锥教具、挂图。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由课本附页提供的材料做成的圆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实物投影呈现教材情境图。1.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观察,指出图中共有的特点,抽象出圆锥。2.你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它有哪些特征?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分组学习:(1)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2)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3)用手摸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4)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有几条高?2.全班交流。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2.教材24页的“做一做”。教师要结合实物量出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四、检测反馈,能力拓展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再结合板书全班说.2.练习四的1、2题。3.拓展:出示直角三角形小旗,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旋转后的图形与直角三角形各边有什么关系?教学反思:圆锥的体积申家岗中心小学范淑华宗村小学武艳萍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经历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圆锥与圆柱的关系。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锥容器以及用于对比的不等高等底的圆锥和圆柱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秋天到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瞧,张小虎家的小麦丰收了!看!小胡爷爷量了量麦堆的高和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一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这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还没学,怎么办?你有办法帮小虎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圆锥的体积)师:要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转化成其他的物体来计算,你认为转化成哪一种物体最合适?(学生回答)2.自探要求(1)出示圆锥、圆柱实物容器,应该选择哪组圆锥和圆柱做实验呢?为什么?(2)这对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关系呢?(等底等高)(3)用倒水或倒沙子的方法试一试,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2.汇报实验结果,归纳公式。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EQ\F(1,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EQ\F(1,3)V=EQ\F(1,3)Sh3.教师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在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巩固训练(1)独立完成例3。(2)判断。①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倍。②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③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3)完成做一做。四、检测反馈,拓展应用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有什么关系?2.练习四中第3——8题。教学反思:比例比例的意义 刘家庄小学安淑娟宗村小学武艳萍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2.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出示四面大小不同的国旗: 长 宽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 5m m 学校里的国旗 2.4m 1.6m 班级里的国旗 60cm 40cm 谈判桌上的国旗 15cm 10cm 师:观察这四面国旗,形状是否相同,观察4组数据完成下面题目1.填空: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最简整数比是()学校里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最简整数比是()班级里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最简整数比是()谈判桌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是(),最简整数比是()2.观察后你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先化简,然后判断能否组成比例,把能组成比例的式子写出来。6:10=9:15=6:10和9:15组成比例。20:5=1:4=20:5和1:4组成比例。:=6:4=:和6:4组成比例。0.6:02=:=0.6:02和3/4:1/4组成比例。2.以2.4:1.6=60:40为例说明什么是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3.由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三、精讲点拨,巩固练习1.写出2.4:1.6=60:40各部分的名称。2.观察上面的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3.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是什么?4.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你还有什么疑问?2.判断(1)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2)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4)10:2和1:5可以组成一个比例。3.猜数游戏:(

):3=4:(

12:(

)=(

):516:

2

=(

):0.6

5

:15

=

10

:(

)4.做一做5.拓展应用:小游戏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刘家庄小学安淑娟烧盆窑小学刘国义教学目标: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你还记得怎样判断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吗?(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3.今天老师继续学习与比例有关的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4.学生自探自探提示:(1)以2.4:1.6=60:40为例说明什么是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2)2.4:1.6=60:40观察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积的大小怎样?再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你发现了什么?(3)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过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有哪些?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按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2.小组汇报上面几个问题。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1)当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相等时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2)组成比例的方法有哪些?(3)如果比例改成分数形式,怎样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4)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区别。2.巩固训练(1)练习六第5题。(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6:()3/()=()/12(3)根据×=×写出不同的比例,能写几个写就几个。四、检测反馈,拓展提高1.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检测题(1)判断①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5:6=25:300.3:0.4=0.9:1.6(3)用1、2、4、8四个数组成比例,可以组成几个比例?分别写出来。教学反思:解比例刘家庄小学安淑娟烧盆窑小学刘国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与比例的解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解比例.3.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2.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准备练习(1)什么叫做解方程?口答解方程2X=8×9(2)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0∶5和4∶15∶1和6∶2(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2.设疑引课问:若将比例中的任意一项用X来代替,怎样来求这个未知项X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3.学生自探自探提示:(1)自学课本35页内容,思考问题:(2)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例2和例3都是如何把例式变成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值的?(3)怎样检验求出的未知数是否正确?(4)解比例要注意什么问题?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按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2.小组汇报得出以下结论(1)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按解方程求未知数。(3)把X的值带入原比例式进行检验。(4)解比例注意写解字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1)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2)解比例如何计算简便。(3)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2.巩固训练(1)第35页“做一做”。(2)练习六第7题。四、检测反馈,拓展提高1.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检测题(1)练习六第8题(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3)5和8的比等于40与X的比.(4)等号左端的比是1.5∶X,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5)如果5a=3b,那么a:b=():()b:a=():()教学反思:成正比例的量刘家庄小学曹艳秀烧盆窑小学刘国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的意义。2.能初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3.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重、难点:1.正比例的意义;2.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情景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身高体重会变化,时间会变化,年龄会变化。但是有时候两个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年龄的变化和汽车速度的变化。但也有这样的两个量,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买同一件东西,买的数量增加,应付的总价也要增加。问: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两个量呢?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量的一些特征。(板书:成正比例的量)3.学生自探自探提示:自学课本39、40页内容,思考问题:(1)例1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如何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哪种量一定?(2)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3)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4)仔细观察例2图像,回答例2下面的问题。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按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2.小组汇报得出以下结论(1)体积和高度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体积÷高度=底面积(一定)(2)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y÷x=k(一定)(3)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方法:首先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若它们既相关联,比值又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不成正比例。(4)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体积是125立方厘米。体积225立方厘米的水高9厘米。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精讲点拨一: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边口述边抽动箭头同向演示),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精讲点拨二:像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做什么呢?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书第39页。精讲点拨三: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图像是一条过O点的直线。2.巩固训练(1)第41页“做一做”。(2)根据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3)练习七第三题。四、检测反馈,拓展提高1.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检测题(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①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②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③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对应的高。()(2)长征造纸厂的生产情况如下表,根据下表回答问题。时间(天)12345678……生产量(吨)70140210280350420490560……①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写出几组相对应的比,求出比值,并比较比值的大小。③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④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教学反思:成反比例的量刘家庄小学曹艳秀烧盆窑小学刘国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掌握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为解答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基本练习(1)说说正比例的意义。(2)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是否成正比例。①面粉的单价一定,购买面粉的数量和总价②订阅报纸的份数和钱数③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④一堆煤,用去的数量和剩下的数量2.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那么反比例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3.学生自探自探提示:自学课本42、43页内容,思考问题:(1)例3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如何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哪种量一定?(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3)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4)例1和例3有什么异同?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按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2.小组汇报得出以下结论(1)底面积和高度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底面积×高=体积(一定)(2)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x×y=k(一定)(3)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首先看这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若它们既相关联,乘积又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4)正比例反比例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正比例是比值一定,而反比例是乘积一定。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精讲点拨一:像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精讲点拨二:举例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精讲点拨三: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3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是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是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2.巩固训练(1)第43页做一做。(2)练习七第6、7、8、9题。四、检测反馈,拓展提高1.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3.检测题(1)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①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②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③玉华做12道练习题,做完的与没做的题()。④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2)从甲地到乙地,汽车行驶速度和需要时间记录如下表:行驶速度(千米/每小时12080604030……需要时间(小时)4681216……观察表中数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①两个相关联的量;速度和时间。②时间是怎样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有怎样的规律?③他们的乘积一定,乘积其实就是表示什么?④用一个式子把这样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教学反思:比例尺刘家庄小学安淑娟烧盆窑小学曹亚军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比例尺产生的需要,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能读懂各种形式的比例尺。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1)填空200厘米=()分米5米=()分米=()厘米3500米=()千米1.3千米=()米=()厘米(2)化简比36:94.5:5.425:2000003厘米:15米2.创设情景,质疑引课同学们,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大,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图却和实际大小不一样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板书课题:比例尺)3.学生自探自探提示:自学课本48、49页内容,思考问题:(1)什么叫比例尺?(2)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3)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义?200:1呢?(4)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5)如何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按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2.小组汇报得出以下结论:(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3)1:100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统一单位(5)如:1厘米:50千米=1厘米:5000000厘米=1:5000000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1)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的过程。(2)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3)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2.巩固训练(1)第49页“做一做”。(2)练习八第1、2题。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惑?2.检测题(1)判断①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②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值。()(2)解决问题一个零件的长度是2.4厘米,画在图纸上长1.2分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3)实践活动活动要求:①小组内测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和宽,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下表。物品名称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长()长()宽()宽()②根据要求完成上表。③绘制小组测量物品的平面图。教学反思:比例尺的应用刘家庄小学安淑娟烧盆窑小学曹亚军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利用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复习情景:去过北京吗?这是北京地铁规划图,观察引出比例尺。(板书:比例尺1:500000)2.说一说:(1)这个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2)用比例尺1:500000为例子,介绍一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3.想一想:为什么比例尺的前项大多时候是1?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自学课本50——51页,提出不懂的问题,四人小组内解决。(2)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它的根据是什么?(建议: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3)例3如何解决?试着总结方法。2.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3.学生板书后交流,说说自己的不同意见。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例2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预设:用倍数关系来解决;用线段比例尺来解决;用比例式来解决。预设一:10×500000=5000000(厘米),5000000厘米=50千米。预设二:10×5000=50000(米)。50000米=50千米预设三:10÷1/500000=5000000(厘米),5000000厘米=50千米。预设四:解:设它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10:x=1:500000X=50000005000000厘米=50千米。预设五:解:设它的实际距离是x千米。500000厘米=5千米10:x=1:500000X=502.巩固训练:(1)完成1号线的实际距离的计算。(2)例3,在做了以下引导后让学生自己做题:①如何确定合理的比例尺。②尝试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方法。③纠正点拨。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惑?2.检测题52页“做一做”。注意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刘家庄小学安淑娟烧盆窑小学曹亚军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情景:出示有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课件。2.质疑: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引出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3.自探:自探提示:自学课本,思考问题:(1)上面的现象哪些是把图像放大,哪些是把图像缩小?(2)举几个生活中这种放大或缩小的例子。(3)这些照片放大或缩小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教学例4:课件出示刚才放大前后的两幅画。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仔细观察,第二幅画与第一幅画相比,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2)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3)自己有想法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集体汇报交流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一:师:像这样把(课件出示)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带领学生说一遍)。(结合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2.精讲点拨二: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惑?2.检测题(1)想一想按3:1的比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格怎么算呢?在书上把放大后的图形画出来。(2)“做一做”。3.拓展运用小知识:“你知道吗?”教学反思:用比例解决问题刘家庄小学安淑娟烧盆窑小学曹亚军教学目标:1.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正确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教学重、难点:1.认识正、反比例问题的特点。2.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创设复习情景:判断下面的量成什么比例。(1)圆的直径和周长。(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小芳看一本书,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2.质疑: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不能运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决呢?(引出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3.自探:出示自学提示:自学课本例5、例6、完成下面的问题:(1)用已经学过的方法独立解答例5和例6;(2)看懂书上例5的解答方法,试着解答例6。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有哪些发现?1.出示小组合作题目:(1)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2)哪两种量是变化的?(3)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集体汇报交流。3.改编例题:(1)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我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2元,请问我家用了多少吨水?(用比例方法解)(2)有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只捆10包,每包有多少本?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比较两组题的异同。不同点:未知量变了。相同点: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所以还是用同一种等量关系式列出比例式。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题意,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关系,成哪种比例关系。第二步,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根据“比值一定”或“积一定”列出比例。第三步,解比例、检验、写答。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惑?2.检测题:(1)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买了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笔记本,小刚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本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本?教学反思:4统计扇形统计图刘家庄小学曹艳秀宗村小学张静教学目标: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2.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不全的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错误的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统计》师:对这个课题我们熟悉吗?生:熟悉。师:我们一起来喊出它,好不好?生:好。齐读“统计”师:我们已经学了六年的统计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统计知识大PK”,看一下老师的题目能不能把大家难住,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获胜?生:有。2.复习旧知。下面我们进行复习环节的PK。小黑板出示:第一场:要对咱们学校各班人数统计,应该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生:条形统计图。因为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师:同学们获胜。第二场:统计老师03年区化以来工资变化情况,应该选用哪种统计图?说出你的理由。生:拆线统计图。因为拆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培养变化趋势。师:这一次老师又输了。第三场:调查一些品牌手机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想知道它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应该选用哪种统计图?生:扇形统计图。因为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小黑板出示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扇形统计图。师:观察这个统计图,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从图中知道诺基亚牌的手机占47%,步步高牌的手机20%,……生2:诺基亚牌的手机占的百分比最大,摩托罗拉牌的手机占的百分比最小。……大家回答得真精彩,老师输得心服口服。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师:我们来进行学习新知的“PK”,同学们还有没有信心获胜了?生:有。师:老师调查了一些品牌的彩电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请看统计图2.小组探讨、交流。出示自探题目:(1)从彩电销售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你对统计图中的“其他”品牌占47%是怎样理解的?(3)你能看出来哪种品牌的彩电是最畅销的吗?说出你的理由。(4)你能不能看出来哪种品牌的彩电是最不畅销的?说出你的理由。3.指名汇报,教师适时引导。生1:我从图中我知道A品牌占20%,B品牌占15%……生2:我从图中知道D品牌所占的百分比最小,“其他”品牌所占的百分比最大。生3:从图中我知道了A品牌最畅销。生4:我不同意,因为“其他”品牌所占的百分比比A品牌大……(其中可能有某一种品牌占的百分比比A品牌大)生5:D品牌的彩电最不畅销,因为D品牌所占的百分比最小。生6:从统计图中不能看出来哪种品牌的彩电最不畅销,因为“其他”部分里可能有某一种品牌比D品牌所占的百分比更小。……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实际的调查结果吗?生:想。4.出示调查统计表格: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和扇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其他”里面包括了E牌、F牌、G牌……其中E牌比A牌占的百分比大,所以A牌不是最畅销的,最畅销的应该是E牌。生2:我发现“其他”部分所占的百分比最大时,其中可能就有某一种品牌占的百分比比A品牌大。生3:我发现统计图中只要有“其他”部分,就不能得出哪种品牌的彩电最不畅销。……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看来今天同学们是赢定了老师了。5.教师小结。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不具体,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品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也不能得出D品牌最不畅销的结论。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精讲点拨,解难释疑。统计图中如果有“其他”部分,分析统计图就要重点分析“其他”。2.巩固训练。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1)完成第(1)题,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说出判断的理由。生:不能,因为“其他”所占的百分比最大,它所包含的文艺节目中可能含有人数比喜欢歌曲人数更多的节目。(2)完成第(2)题,小组交流,之后汇报。生1:把“其他”部分细化,一部分一部分表示出来,让人一眼就看出每一种品牌所占的百分比。生2:不用把“其他”的每一部分都表示出来,只要使“其他”部分在统计图中所占的百分比不再是最大就可以了。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利用统计图做出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谈谈你的感受。生:……2.检测反馈,拓展运用。统计知识“终极PK”一、用心填一填。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2.如果要表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选()统计图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选()统计图比较合适。3.要统计某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可以选用()统计图。4.要反映某食品中各种营养成份的含量,最好选用()统计图。二、仔细分析再作解释。1.上图是某超市各种商品存放率的统计图。有人认为食品类的商品最多。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2.上图是六(1)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统计图。分析判断:⑴六(1)班同学最喜爱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多?⑵六(1)班同学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的人数最少?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刘家庄小学曹艳秀宗村小学张静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折线统计图。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出示统计图。2003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回答问题。(1)这是什么统计图?(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教学例2。1.出示例题。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2)7月份:1000元8月份:1100元9月份:1170元10月份:1240元11月份:1300元12月份:1400元(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2.自探题目:(1)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对应自探问题(1)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明显。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2)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