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辽宁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卷(二)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辽宁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卷(二)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辽宁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卷(二)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辽宁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卷(二)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辽宁省高三下学期高考扣题卷(二)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辽宁高考扣题卷(二)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认为,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下图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兽面纹琮,该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良渚文化玉琮的出现可以用来说明()A.社会分工的出现C.精神生活的丰富B.原始手工业的发达D.祭祀礼仪活动频繁2)A.批评秦始皇刑罚的残暴C.揭露二者本质的相同B.肯定汉武帝利禄的高明D.强调思想统一的重要3.北魏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北魏的这一行为()A.有助于维护北方的统一C.为改革奠定了基础B.意在表明北魏的中华正统地位D.确立了阴阳家思想的主导地位4.1987年,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宋代商船“南海一号,在已出水的文物中,有一些产品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有着很大差异。如“喇叭口”大瓷碗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还有一些陶瓷首饰盒等物品,式样、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风格迥异。这表明宋代()A.烧制瓷器技术有重大改进C.瓷器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B.海外贸易非常繁荣D.宋代注重海外市场5,这一言论反映了康熙()A.对秦朝修筑长城的不屑B.对清朝边疆治理的自信C.对满蒙关系的肯定6.1895年,被围在威海卫港中的北洋舰队舰只向日军投降时,1000吨级的鱼雷巡洋舰“广丙”号竟然提出,本舰属于广东水师,只是去年秋天海军会操时来到威海,此时应予放行南返。这反映出晚清(D.对历史经验的总结)A.军队编制战术上尚停留在古代C.没有树立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D.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7.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把他领导的斗争称为国民革命,但含义不清,目标也不甚明确。1923年,蔡和森对“国民革命”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殖民地国民革命运动的特性就是: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势力,一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在这种立场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所以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据此可知()A.国民革命被赋予明确的含义C.中共主导了国民革命进程B.国民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D.国民革命是历史大势所趋8.1941年出版的《抗战漫画歌谣集》中写道“日本鬼子太凶狠,一口想把中国吞。谁知不慎把脚失,连人带马滚泥坑,愈陷愈深沉。眼见泥淹颈,可怜白白丧了身。,这首歌谣旨在()A.揭示日军好战必亡结果C.体现日本侵华不得人心B.消除民众的悲观战败论D.动员民众参军保家卫国9.下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工农业生产基本指标(以1952年为100)A.注重工农业的协调发展C.以发展工业为主要目标B.初步地建立了工业体系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10.1992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指着一台正在工作的机器意味深长地说:“这台设备原来姓‘资,因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它姓‘社志的这一讲话()A.进一步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C.肯定了特区对经济的引领作用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11.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为波斯王,称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贝希斯敦铭文意在()A.统一波斯帝国的文字C.尊重各地的民族文化B.颂扬大流士的丰功伟绩D.展示当时字体流行状况12,目前,关于“中世纪”终止时间的界定,学界盛行四种观点。第一,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第二,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三,15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第四,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大航海时代。就社会转型而言,中世纪终止时间应为()A.东罗马帝国的灭亡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意大利文艺复兴D.欧洲大航海时代13.1860-1900年,日本煤炭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500万吨。同期,类似的增长速度发生在比利时和西班牙煤矿中。英国南威尔士同期煤炭的年产量从1140万吨飙升至3510万吨。到19世纪末,德国每年开采1亿吨煤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C.形成了能源需求的世界市场14.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D.蒸汽动力仍占据主要地位)1914年殖民帝国控制的陆地面积比例A.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殆尽C.英俄因扩张问题矛盾突出B.独立的国家均为欧洲国家D.占比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当15.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和大公司联手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美国对该地区经济的扶植C.摆脱了殖民者的旧有统治B.抓住了产业结构调整机遇D.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16.2001解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希望在承认文化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发展文化间交流的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团结互助。该宣言()A.增强了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能力C.有利于各国在文化方面的协调合作B.促进了人类文明文化的繁荣与进步D.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存局面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15分)材料一北魏前期军中号令都使用鲜卑语,汉族官员或习鲜卑语,或置译令史。但彼时文书则多用汉文政权,鲜汉官员言语沟通、文书用语与口头用语的差异等问题愈加凸显,不仅行政效率受到较大制约,也易导致鲜汉官员分化对垒。孝文帝迁洛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以汉语作为通行语言,原以汉字表音、多有缀语的鲜卑姓也由此改为汉姓,这一措施由上层逐步下及庶民。孝文帝迁洛后鲜卑贵族交游雅集、吟咏谈玄的风气,正是以汉语的使用与普及为基础。——摘编自徐成《北朝制度革新为隋唐大一统创造条件》材料二11世纪,苏格兰王室就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至14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的传统语言盖尔语。亨利八世于1536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到了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这使得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16分)(2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洋务运动奠立了中国近代范式教育的基础。中国人开始设办的新式学堂首现于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北京同文馆,初设时抱负宏伟,试图“掌通五大洲之学,以佐朝廷一声教,实际上是“招集士子学习推算及泰西文字语言,而雇西人教习秀子弟肄习其中,傅兰雅、丁韪良之徒所译书益众,若律令、公法、史记、地舆、算术、器艺之学,大略有之,中国因以知其学问、政事。再是军校,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建立中国第一所海军学堂——求是堂艺局;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第一所陆军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开创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还有附属于企业的专业学堂。到甲午战前,洋务派创办的外语、军事、实业等类学堂不下30所。西方的学制(小学、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始自行派遣留学生,约略有如下批次:留美幼童,从1872年到1875年先后共派出四批120人;陆军,1876年有7人赴德学习;海军,1877到1885年有77人到法国和英国学习。人数不多,专业不少,首开先河,适足效仿。——2022年第4期(14分)(2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861年3月23日)(14分)(2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笔下,波澜壮阔的具有史诗意义的行动,浓缩成一个极具代表性且真实、亲切的场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测绘队员手中的尺子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一次真实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设计并不留设计痕迹的不期而遇。漫画《两把尺》在向读者传递精神、传递力量的同时,确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诗级地位。——摘编自肖承森《致敬筑梦人》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024年辽宁高考扣题卷(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ADCBDBCABC11B12C13D14A15B16D1.D【解析】玉琮主要是祭祀用品,在良渚文化中发现数量之多,说明祭祀频繁,故选D项。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使用原始陶器就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工,排除A项。玉琮主要是用来祭祀,也可以反应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谈不上丰富,排除C项。2.C【解析】顾颉刚的这一言论是想说明秦皇和汉武都是想通过思想的统一来维护其政治上的统一这一本质,故选C项。A和B都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分析材料,排除。D项是秦皇和汉武的共同目的,而不是顾颉刚的意图,排除。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采用了中原文化中的“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像中原政权一样区分僭伪和正统,将自身政权与西晋的关系建立起来,这是突出北魏正统地位的行为,故选B项。北魏在439年就已经统一了北方,排除A项。题干的行为本身是改革的一部分,排除C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主导地位,排除D项。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喇叭口"大瓷碗、陶瓷首饰盒等物品等都与国内市场产品不一致,是专门面向海外生成的,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制瓷技术,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到宋代商船的商品数量,非常繁荣一说不成立,排除B项。瓷器在唐代就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排除C项。5.B【解析】康熙认为,清朝处理北方民族关系的方式优于历史上的其他朝代,是对其边疆治理的自信,故选B项。康熙的言论是对秦修长城的否定,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涉及到满蒙关系,但这不是康熙要强调的终点,排除C项。康熙不是在总结历史经验,而是反思历史,排除D项。6.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广东水师没有意识到这是两国的战争,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民族意识的缺失,故选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水师和广东水师隶属不同,这虽然是编制没有近代化,但这是现象,不能对应设问的“反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7.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革命并非首次提出,而是赋予了新的含义,故选A项。国民革命不是辛亥革命的延续,而是辛亥革命的发展,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国共双方共同领导而非中共主导,排除C项。国民革命是历史大势所趋,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8.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1年可知,此时处于抗战的相持阶段,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民众悲观,这样一首歌谣有助于振奋民心,故选B项。抗战还在继续,且处于胶着状态,无法在1941年就预判战争走向,排除A项。9.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工业的增长比农业高,总体增长的比例也比农业高,故选C项。根据图片所给信息可知,工业增长远远高于农业及副业,因此不是协调发展,排除A项。该图是一五计划对工业和农业发展的预期,B项只涉及工业,排除。公有制的建立是三大改造的结果而不是一五计划的结果,排除D项。10.A【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为处在改革中的中国指明方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A项。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排除B项。特区在经济改革中确实有引领作用,但这不是该题的主旨,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D项。11.B【解析】铭文出现于大流士建立波斯帝国之后,且是将其征服地区的文字都呈现出来,可见大流士是为了颂扬其功绩,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铭文由三种文字构成,显然不是为了统一文字,排除A项。铭文出现三种文字,并非是为了尊重当地文化,而是为了彰显波斯对这些地方的征服,排除C项。这三种字体是当时不同地区的字体,但这不是铭文的“意在,排除D项。12.C【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实现了社会转型,故选C项。东罗马帝国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社会性质仍为封建社会,排除A项。文艺复兴只是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并没有改变社会的性质,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在封建社会状态,排除D项。13.D【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日本、德国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比利时、英国等虽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但蒸汽动力仍然在普遍使用,故选D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手工工场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英国从18世纪后期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在19世纪中期完成,工场手工业已被取代,排除B项;题干并未说明各国开采的煤炭是出口他国,排除C项。14.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亚非拉地区除个别国家外,都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故选A项。独立国家既有欧洲国家,也有美洲等地区的国家,排除B项。1914年英俄已经缔结为协约国,排除C项。此时国家经济实力美德最强,但占比并非最多,排除D项。15.B【解析】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抓住了西方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利用本国和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故选B项。美国在亚洲主要扶植的是日本,排除A项。当时中国香港仍在英国控制之下,排除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排除D项。16.D助,因此符合D件,A和B项是结果性的描述,不符合实际。C是其意义的一部分,不全面。17(1)共同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占据优势;国家行政命令的颁布;(2)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统一;有利于形成政治身份认同;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解析】(114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和材料二“亨利八世于1536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2)根据所学知识克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根据材料二“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可得出有利于行成政治认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3)18(1(2)有利于培养近代人才;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解析】(1)根据材料中“中国人开始设办的新式学堂首现于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北京同文馆,初设时抱负宏伟,试图“掌通五大洲之学,以佐朝廷一声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学习西方技术的要求;根据材料“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建立中国第一所海军学堂——求是堂艺局;1885年李鸿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