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秦汉时期:统一 多 民 族 国家的巩固作业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秦汉时期:统一 多 民 族 国家的巩固作业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秦汉时期:统一 多 民 族 国家的巩固作业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秦汉时期:统一 多 民 族 国家的巩固作业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秦汉时期:统一 多 民 族 国家的巩固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单元作业设计

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

秦汉时期:统

基本信息一多民族国

历史七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

家的巩固

单元

组织方式0自然单元口重组单元

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

9秦统一中国第三单元第9课

10秦末农民大起义第三单元第10课

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三单元第11课

课时信息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三单元第12课

第三单元第课

13东汉的兴衰13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三单元第14课

15两汉的科技与文化第三单元第15课

二、单元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标题是“秦汉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

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

3、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4、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6、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7、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

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产生。

本单元通过对秦的统一与灭亡、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动荡,以及秦汉时期

的科技文化发展等事件及相关人物的介绍,讲述了中国古代由分裂割据实现统

一和巩固的历史。学生需要知道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大致情况,掌握秦统一

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的兴衰、丝绸之路和两汉的科技与文化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并理解其对

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建议有条件的地区教学

中播放与教学有关的视频资料、图片等,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

(二)教材分析

1.知识框架

1

开创大一统局面

本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时期的历史。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

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

纽带作用,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

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

代。对后世及世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第9课

讲述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

他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第10课讲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灭六国后建立起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制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秦的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

战争推翻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为“西汉”。第11课讲述西汉建立和“文景

之治”,西汉建立后,在刘邦、文帝、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下,使得社会

稳定,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形成“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文

景之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

造了条件。第12课讲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

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一系列措施,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第13课讲述东汉的兴亡,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仍勤于政事,与民休息,以促进社

会经济的发展。到光武帝统治的后期,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显赫一时。然而,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

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图穷日暮。第14课讲述沟通中

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长安到西域的陆上

丝绸之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上贸易,

2

由此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

多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

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第

15课讲述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秦汉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带来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

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人

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大一统概念:国家在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了解秦兼并六国和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

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伟大的创新精神,感悟中国人的奋斗精神,继而继承和弘扬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但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对于学生

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给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传授更

多的知识,也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情景材料,

帮助学生理性分析。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能叙述秦始皇和秦统一全国等史事的基本过程,并分析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准确说出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灭亡。

3.叙述西汉的建立及汉初采取的治国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概念和形成的

原因,说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影响。

4.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5.通过“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6.讲述司马迁的故事和《史记》的内容、地位;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

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过程和影

响。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

解、落实到7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7个课时作业和1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

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以基础题为主,

每课时作业在10分钟左右。在课时学习和课时作业的基础上,紧扣单元学习和

作业目标,立足单元主题,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计30分钟左右的单元质量检

测作业。

五、课时作业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作业时间: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3

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B.向大统一国家发展

C.兼并成争连的不断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

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

使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所以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从分

裂到统一,没有涉及分封制度趋于完善,所以A不符合题意;兼并战争不断只

是片面信息,主要是反映从分裂到统一,所以C不符合题意;题干图片反映的

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没有涉及统一国家不断巩固,所以D不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统一是历史发的必然趋势。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

多角度考察学生对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

心素养。

2.下图是我国某封建朝代实行的一种制度的示意图。首先创立这种制度的朝代

是()

A.商朝B.西周C.秦朝D.西汉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下有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此为“三公”,地方有“郡县”,据此可知此制度为秦朝首创,秦始皇统一后,

在实行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因此

本题选择C项,排除ABD三项。

【设计意图】秦统一中国的又一个重点是加强中央集权,本题选取秦朝的政

治建设示意图,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

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培养

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

4

3.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

质是()

A.皇权专制B.任免官吏C.思想控制D.言即法律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有关知识。题文材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

决于上”的意思是: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人做决断,这是秦朝皇帝专

权的表现,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皇权专制,所以答案选A。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一方面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

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秦朝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4.“马到成功”蕴含着人们对事情成功的美好祝愿,下列“马”字,最有可能

出现在秦朝官方文书中的是

A炼B,南。马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A是小篆,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设计意图】统一文字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本题通过对秦朝统一

后使用的全国统一文字小篆的识别,进一步认识到文字统一的作用,同时也让

学生回顾了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非选择题

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

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一.汉许慎《说文解字》

请回答:为了解决材料中的社会问题,秦朝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写出2点)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作业分析】依据材料''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

异声,文字异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材料中的社会问题,秦

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设计意图】本题选取一段有关秦朝巩固统治措施的简短材料,考查学生的阅

读分析能力,通过对本课基础知识的识记,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6.选做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裂),掀翻一个世界。

材料二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二

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

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

5

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秦汉史十五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向一个杰出人物”这一观

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观点: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随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

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为小篆,推动文化发

展。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促进商品流通,推动封建经济

的发展。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交通发展,秦始皇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模式。所以说,

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评价要素:要求观点明确、语言流畅、史论结合,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

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围绕“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这一观点,

根据所学,可以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统一措施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对史料的解读存

在很大的缺陷,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内容

相结合,与此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老师的指导提升

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0课期末农民大起义

作业时间:1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300万人。“丁男

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这会造成()

A.社会生产急剧下降B.中央集权体制动摇

C.秦朝刑罚更加严酷D.农民赋税数量上涨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秦朝时全国人口大约两千万,但每年需要

服兵投和徭役的人不少于300万,而且都是把成年的男女捉去服役,这就会使

可用劳动力减少,导致社会生产急剧下降,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

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

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体制

的动摇,排除B项;题干信息体现了兵投和徭役的沉重,并没有体现到刑罚严

酷,排除C项;可以参与劳动的劳动力减少,反而会导致赋税数量减少,故D

项说法错误;故选A。

【设计意图】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学生通过对本题秦

末人口的变化,认识秦朝的暴政。

2.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6

A.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C.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D.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大起义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所学和图片可知,图片1是刑具,图片2是陈胜吴广起义,

这说明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故C符合题意;材料是在说明刑罚和陈

胜吴广起义的关系,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设计意图】图片是历史考查的形式之一,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识别,找出两者

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由面

到点的思维方式。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以下时间轴中“?”对应的内容可能是

()

秦朝西汉东汉

公元前221年J酝扁"207年9年25年220年

A.战国七雄B.楚汉之争C.政权分立D.短暂统一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项羽、刘

邦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时间轴中“?”对应的

内容可能是楚汉之争。故选B。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本题设计的主旨意在帮助

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

4.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评价

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李贽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

高实枇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

7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不一,这体

现了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故D正确。同时代人的评价未必更准

确,故A错误;后人的评价也未必较为全面,故B错误;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公正

的标准,故C错误。

【设计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本题的设计,多

角度考查学生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

5.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下列关于楚汉之争的说法,错

误的一项是()

A.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B.项羽势力弱小,却一味依赖武力

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于用人D.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兵败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

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由于项羽势力强大,一味依赖武力,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

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设计意图】设计此题,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楚汉之争”相关知识的

识记,另一方面通过此题让学生认识到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民群众的支

持是不可或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培养学生对历史事

件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6.(选做题)

结合第9课和第10课两课学习内容,整理相关的历史事件,制作一个时间坐标

【滓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要求主题明确、时间段间隔尺寸合理、史实和时间准确,并说明

设计的思路,形式不限。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

行评价。

【作业“析】制作时间坐标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

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本题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

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故而将此题设置为选

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历史时间坐标轴,更加直观的感受秦朝的历史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获取历史知识

的来源。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作业时间:1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率兵包围咸阳B.在垓下大败项羽

C.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8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据所学知,率兵包围咸阳,在垓下大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

立了西汉都是刘邦的功绩。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是在

文帝和景帝时,与刘邦无关。

【设计意图】刘邦西汉的建立者,为西汉的崛起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通过本题

的设计,考查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认识。

2.西汉初年,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

十五税一;文帝、景帝之时又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土地税由十五税一减

为三十税一,还减轻刑罚,废除了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汉初统治者实

行这些措施的原因是()

①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②人民对政府不满,不断起来反抗

③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④为了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③④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材料中叙述的内容联系所学可知汉朝初年为了恢复和发展农

业生产实施和创造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实行一系列有利发展的措施,②不符合当

时是的史实;③是这些措施产生的作用,不是原因,故选C。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使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汉

初统治者实施这些措施的原因,学生要想正确回答本题,不仅要掌握汉初社会

状况,还要对本题材料进行仔细分析。因此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

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西汉初,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随之强盛,

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

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D.“开皇之治”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试题分析:西汉初建立时,经济凋敝,汉初的统治者休养生息,

恢复经济。到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开始逐渐恢复,出

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故选C项。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在于考查学生对题目中关键信息的理解,如西汉、社

会安定、百姓富裕、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A.主张以农为本B.让士兵还乡务农

C.平定“七国之乱"D.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士兵还乡务农是汉高祖的措施,不是汉文

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政策,ACD符合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政策,所以答

案选瓦

【设计意图】文帝、景帝的统治措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本题设计,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此知识的认知。

5、西汉建立后,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实施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

9

“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主要来自()

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墨家学说D.法家学说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道家学派的主张是“道法自然”,认为大自然是

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汉初统治者吸取

秦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这种“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主要来自道家

学说,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设计意图】“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实施的重要措施,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题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休养生

息”,学生要正确回答本题,还要知道“清静无为”是哪家提出的思想。因此

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选做题)

历史比较:结合教材55-56页汉高祖、文帝景帝的统治设计表格。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要求有名称、具体措施、结果、共同点、启示。结构完整,史论

结合,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设计历史表格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做到对所学

历史知识的提取、归纳、总结、分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

求也较高,所以将此题设为选做题,供有能力的同学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表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拓展学

生的思维和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对历史影响力带来的认识。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作业时间:1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

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D.“窃钩行珠,窃国者为诸侯”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

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并结合所学可知,持“天

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因为这样汉武帝

就可以以天命的名义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通过战争解决匈奴

问题,从而,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故A正确。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加强皇权”不符,故排除瓦C.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体现老子的观点,祸与福互相依存,可

以互相转化。此学说在当时不可能解决内外交困,故排除C。D.“窃钩行珠,,

窃国者为诸侯”体现了庄子的观点,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

侯,说明了统治阶级的虚伪,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D。故选A。

【设计意图】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本题

10

的设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加强大一统措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多维

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2."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

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哪一帝王在其统治措施

中充分利用了上述思想()

A.周平王B.周武王C.秦始皇D.汉武帝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根据题干理解这位帝王的思想将一个大的诸侯国再次分封,使得

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然后再找各种借口进行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是西汉时期推行的推恩令,与之相关的帝王是汉武

帝,故D项正确。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学

生对材料的阅读,准确获取相关的信息(如材料反映的时代、意图等)以此判

断出正确的选项。帮助学生对史料分析题解题技巧的掌握,提升学生的历史“时

空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

3.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的争论正确的是()

A.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捷径B.是打击诸子百家的需要

C.是汉朝大一统的需要D.是统一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的理解,

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提

升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4.下图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一举措()

A.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B.提升商人的经济地位

C.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财力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将铸币权收

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

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

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符合题意;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军队战斗能力不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的作用,排

除ABC。故选D。

【设计意图】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解题时,思维要清

11

晰,注意细节。需分清“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是属

于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方面措施,作用是为了巩固经济上的大一统,同时,也改

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需仔细甄别,确定正确答案。

5.以下是某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历史学习笔记,这些措施()

人物措施

推行皇帝制、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北击

秦始皇

匈奴、修筑长城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

A.推动了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巩固B.有利于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

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D.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措施有

利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汉武帝采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措施有利于大一

统格局的巩固。故A符合题意;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建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形式,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思想建议,促使儒家正统思想地位

确立,排除C项;D中彻底消除说法绝对,排除。故选A。

【设计意图】历史表格是近年来中考的题型之一,通过此种类型习题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本题主要是通过对“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治措施

实施后,带来了怎样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思

维拓展能力。

6.(选做题)

观看中国通史第二十二集《汉武帝》,根据电影情节结合史实,写一篇观后感。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综

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写观后感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感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

识。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观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

较高,故而将本题设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的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培养学生的

历史唯物史观,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帮助学

生区分“意识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意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第13课东汉的统治

作业时间:1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的刘秀谥号汉光武帝,他统治时期,政

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故选B;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

12

排除A;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在唐代,排除CD。

【设计意图】“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的“历

史解释”素养,认识光武中兴的含义。

2.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新()

公元前92325220

202年年年年年

A.秦汉B.西汉东汉C.汉三国D.三国西晋

【评价未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

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因此时间

轴中“()”对应的内容可能是西汉、东汉。故选B。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本题设计的主旨意在帮助

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

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

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

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

A.释放奴婢B.实行三十税一C.惩处贪官污吏D.兴办太学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时,为了使

政治清明,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设计意图】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对题目的阅读可

以明确本题旨在考查的知识点是反腐败,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

4.如图历史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是()

A.诸侯强大成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根据材料漫画可得,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起伏消长,成

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记后,一般有皇太后主持朝政,久

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

致了宦官专权,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诸侯的势力,排除A项;材料体

现出权力争夺的局面,而不是社会稳定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太

13

后”,而且还有“宦官”争夺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使

学生了解东汉统治后期的社会状况,通过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

观念”,理解并识记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趋势。

5.《后汉书》记载,(公元184年)某次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

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次起

义是()

A.国人暴动B.陈胜吴广起义C.文U邦、项羽起义D.黄巾军起义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本题考查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由材料的的“公元184年”,结合所学可知是黄巾起义,此起义虽然

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项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

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

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刘邦、项羽起义是在陈胜

吴广起义之后,也是反抗秦朝暴政的起义,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D项。

【设计意图】本题选取一段有关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史料,旨在考查学生阅读

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

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6.选做题

异同比较:制作表格《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异同并

在班级展示解说。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表格设计要完美,涉及的领域要完整(如表头、项目、不同点中

要有时间、领导人、口号、特点、主要原因等)解说条理清晰,自然流畅。综

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评价。

【作业分析】历史知识的异同比较有着很大的难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本来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对所学

历史知识进行提取、归纳、总结、分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将此题

设为选做题,供有能力的同学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异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拓展学生的

思维和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作业时间1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域都护的设置B.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D.马可•波罗东游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

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

奠定了基础。所以,与丝绸之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张骞通西域,B项符

14

合题意;A项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机构,与丝绸之路的开

辟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与题干无关。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设计意图】张骞出使西域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丝绸

之路和张骞出使西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2.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于汉代开通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D.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

(今西安)为起点,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

交流,到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此C项说法不正确,丝绸之

路的起点为长安并非洛阳,因此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

为了能够使学生准确的掌握该知识点,所以通过错误和正确选项的设计,使学

生在探误解正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丝绸之路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的陆上要道,这条古商路以运送丝绸为主,19世纪下半

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将这条古商路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

路线大致是()

A.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新疆一西亚―欧洲

B.长安一新疆一河西走廊一西亚一欧洲

C.长安一新疆一河西走廊一欧洲―西亚

D.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新疆一欧洲一西亚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开通的陆上交通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

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

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

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

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A;BCD不符

合题意,排除。

【设计意图】此题通过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设计,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和地图上

有关信息的判断,这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多角度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

的理解,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素养。

5.某同学在复习秦汉王朝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时,绘制

了下图所示的疆城示意图。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汉代管理

机构是()

南海

15

A.西域都护B.尚书省

C.澎湖巡检司D.伊犁将军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秦汉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

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故A符合题

意;尚书省与三省六部制有关,与秦汉的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澎湖巡检司是

元朝设立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排除C;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管辖新疆的机构,

排除D。故选A。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汉代管理机构和简图中的方位,因此此题考查

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地图简图的方位识别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史料实证”素养。

5.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

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

域()

A.商品买卖发达B.文化交融密切C.人员往来频繁D.丧葬文化相同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依据题干“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

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

可知,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文化交融密切,故B正确;“画像石、画像砖、

壁画”“装饰”说明中原文化受西域文化影响,表现不出商品买卖发达、丧葬

文化相同的意义,故AD错误;题干信息只能间接能反映内地与西域人员往来频

繁,C不如B直观,故错误。综上故选B。

【设计意图】通过发掘的历史文物,使学生认识到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增强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

养。

6.选做题

依据本课学习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动手制作一份陆上丝绸之路路线简图并在

班级展示解说。

【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评价要素:路线简图设计要符合史实,结构简洁美观,清晰展示

陆上丝绸之路从出发地及经过地点、形成的南北两路、最后到达的国家,解说

条理清晰、自然流畅。综合上述要素按优、良、合格、基本合格4个等级进行

评价。

【作%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路线简图的设计,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

解,能深化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呈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有较强的开放性,能

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丝绸之路路线简图的制作,帮助学生理清丝绸之路的路线,

在当时及以后的作用,弓I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素养。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作业时间:10分钟

单项选择题

16

1.“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这是因为“蔡侯”

()O

A.改进了造纸术B.发明了印刷术C.研制了指南针D.配制了火药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

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

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世界受蔡侯的

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是因为“蔡侯”改进了造纸术。故A

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造纸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想象能力,通过由果找

因,来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形成学生对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认识。

2.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大

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药学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尊为“医圣”的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本题考查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

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故

正确答案为B。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医圣”这一称号,

正确找到答案。

3.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麻醉药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在世

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是()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李时珍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华佗

制成“麻沸散”、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叫“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

论》。后世称之为“医圣”。扁鹊,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

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李时珍是中国明朝

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他所著的《本草纲

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

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o

【设计意图】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华佗发明“麻沸散、编

成”五禽戏“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本题属于送分题。

4,下列三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7

A.古代农业的发展B.古代艺术的高超

C.古代科技的辉煌D.古代商业的进步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图一反映的中国古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