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题精选诗歌鉴赏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

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2.课内阅读。

浣溪沙

游新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1)补全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满皇都。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时节)的小雨,诗的第一句以""来形容它

的细滑润泽。

(4)"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草沾雨水后的景色,写出了早春的草、

的特点。

(5)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将诗词补充完整,感受诗词中的雨。

①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如愁。

②沾衣欲湿,吹面不寒杨柳风。

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

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

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5.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把这首诗写完整_______,o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

(2)解释词语:

题:缘:不识: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

、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o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6.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o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7.诗词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床]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

么?

(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8.诗词阅读。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百喈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时节,表现了强烈的之情。

(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一个""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

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鹏"",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

春天的之情。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9.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A.饮完B.全,都C.尽头

②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A.死去的人B.老朋友C.故事中的人

(2)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地点是:,景物是和

,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3)诗中作者用一个""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4)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

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

么这样说?

10.课内阅读。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11.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

床]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

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

"绿"。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12.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

[唐]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嚷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白日嚏:嚏,昏暗。太

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北风、大雁和O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1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①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②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桅子花。

【注释】①鸡鸣:鸡叫。②相唤:互相呼唤。③浴蚕:指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

来选出优良的蚕种。④中庭:庭院中。

(1)解释诗题。

(2)选择。

①诗中"鸡鸣"的原因是()

A.天快亮了,公鸡啼鸣。

B.雨天里,天色明暗交替,引起鸡鸣。

②诗中所写的景象是()季的。

A.春B.夏C.秋D.冬

(3)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幽静。

②第三句写妇姑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

③第四句通过写花的"闲”来说明山村生活的闲适与懒散。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①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下:指出兵。②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

于此。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的情感。

15.补全诗句,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O

等闲识得东风面,0

(1)补全诗句。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咏物

哲理)涛,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一词可以知道作者

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诗句),由此发出赞叹:,

16.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题目是O

(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o

(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

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

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

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17.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

[唐]王建

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桅子花。

(1)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小溪旁长着翠竹。

互相呼唤。

庭院中间。

(2)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图景。

(3)本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第四句通过

写作者的“闲看"来反衬。

(4)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

的喜爱之情。

18.课内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H^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兴奋

B.振兴

C.高兴

D.兴盛

(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

A.子女

B.指青年男女

C.哥哥和姐姐

D.儿子和女儿

(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

""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的特点。

A.勤劳能干B.悠闲自在C.艰苦朴素D.勤俭节约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

19.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徒: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4)这首诗告诉我们:

20.课内阅读练习。

(1)默写《书湖阴先生壁》。

(2)解释词语意思。

苔:»阚:O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意思:O

(4)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你发现了什么?并仿写两句这样的诗句。

发现:。

仿写:O

21.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网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突出了庭院的洁净,""突

出了庭院的秀美,""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网"的意思是,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

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

""对"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o

22.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a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蛙声/一片

D.旧时/茅店/社林边

(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

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

(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有什么遗产?"

母亲默默地给每个孩子,

一把远飞的伞。

(1)请写出这首小诗给你的启示。

(2)即将毕业,老师们也已送你"一把远飞的伞”。仔细回想,老师的那一句话镌刻在你的

心底,写在下面横线上。

24.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②迤

③礴

④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

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

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

心。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兀知万事空,o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死去元知万事空,O,家祭无忘告乃翁。

(2)"元"同"原",是的意思;"翁"在字典中查________部,诗中"翁"指

(3)《示儿》是南宋诗人临终时的作品,他逝世前最牵挂的事是o我还

知道","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柴"应读O

(2)这首诗描绘的是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

2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A.送别之情

B.思归这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2)"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闯”的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①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②泥融:

这里指泥土湿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1)填空。

①这首诗描写了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和《》。

②诗中写到的事物有、、、、、、

________、鸳鸯。

(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

①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②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

③留连时时舞,自在恰恰啼。

3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重点字词。

咬:坚劲: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B深山里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

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1)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2)告老还乡

(3)儿童;乡愁

(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回乡偶书意思是:的"偶"

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少年时离乡,

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

这客人是从哪里来?(3)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

境,别有一番天地。(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

诗词即可。

故答案为:(1)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2)告老还乡(3)儿童、乡愁(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

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此题

主要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

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

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2)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

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2)诗的下阙先用了一个反问句,

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议论。这

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

理。(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

知与理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词中是指时光流逝。反用其意,劝阻人

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2)议论。这种议

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表

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3)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义,感悟诗人的用意。平时也应对常用的词

语也应加强记忆。(2)主要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表达方式及内容。(3)此题主要考

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

(2)唐;韩愈

(3)早春;润如酥

(4)稀疏;矮小

(5)B

(6)①丝雨;②杏花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

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

解答。(3)由诗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可知这首诗的题目点出这是早春的小雨,诗的

第一句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

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4)写草

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

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

相媲美。(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

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错误;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

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

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6)考查对诗词背

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补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

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润如酥、春好处、绝胜烟柳(2)唐、韩愈(3)早春、润如酥(4)稀

疏、矮小(5)B(6)①丝雨、②杏花雨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主要考查

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考查对诗题及诗句的理解能

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

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

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

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4.(1)手;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

(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玩。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

游戏。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不好,

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了,李老师迅速跑上去,用宽厚的双臂挡住了“老鹰",使

"小鸡〃暂时得到了安全。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

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由"A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B握着我的手、C

拉住他的手"可知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手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关爱学生、诲人不

倦、善用鼓励的方老师。(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对你

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动作的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能做到语意

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手2、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善用鼓励(2)示例:李老师非常喜欢和

我们一起玩。体育课上,李老师带着我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只见他伸开双臂,用尽

全力地护着身后的"小鸡",并带着"小鸡"左右躲闪。不好,一只"小鸡"马上要被"老鹰"捉住

T,李老师迅速跑上去,用宽厚的双臂挡住了“老鹰",使"小鸡”暂时得到了安全。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5.(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

(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

(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

关键词语理解。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5)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首诗的内容,继

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解答时结合选项判断。

故答案为:(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

(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

(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B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5)此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能力。

6.(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

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

(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

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

合要求的诗句即可。(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

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

妙处。(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动态是指描写

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

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

下伏笔。(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

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

【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译文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

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7.(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

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

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现

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以概括,上片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下片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

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2)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

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

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

物。

(3)炼字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

环境中,并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比喻,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

构思新奇。"眉眼盈盈处"一语双关,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秀丽山水,又描绘了送别时脉脉

含情的神态。

(3)"春归""君归"全都无法挽留,"才送""又送"可见悲情不断,以"春归"映衬"君归",表

现愁苦之深。但词人痴想友人能赶上春并和春同住,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

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8.(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

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爱和

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美丽悠长的情味: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

人不语,问鸟鸟百啜。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加填空。(参见译文)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结合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

可。

(3)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4)下片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

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鹏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

术境界里去了。末两句写黄鹏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

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鹏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

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故答案为:(1)初夏、惜春

(2)若;因风飞过蔷薇;惋惜或"喜爱"

(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拟人(或比拟);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

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寄托了词人对奏的喜

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4)奇妙的想象:词人运用想象,将春天拟人化,表达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

求。美丽悠长的情味:词人不知春归何处,一心向人请教;无人知晓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不语,问鸟鸟百喈。在这妙趣横生的抒写中,词人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

(2)这道题是词句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词句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

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

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鹏。然而黄鹏的婉转鸣

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9.(1)A;B

(2)春天;渭城;朝雨;客舍青青

(3)柳

(4)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

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

可。

(3)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

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

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

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

考。

故答案为:(1)A;B

(2)春天、渭城、朝雨、客舍青青

(3)柳

(4)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

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

义。

(2)这道题是词句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词句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

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10.(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

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

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

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

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

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

识所发出的嘶鸣。

(3)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

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

感情的作用。

故答案为:(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

(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1.(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

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解析】【分析】(1)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

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诗人的写作目的或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理解诗句,然后结合题

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这种炼字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月、思乡

(2)一水间、隔、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

(3)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

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2)这道题是按诗歌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内容,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12.(1)黄云;白日;雪

(2)B

(3)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有谁不知道你呢?

(4)用"千里"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

相对应。

(5)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要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解析】【分析】(1)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诗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选项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

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4)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

作答。

故答案为:(1)黄云、白日、雪;

(2)B;

(3)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有谁不知道你呢?

(4)用"千里"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

相对应。

(5)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要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点评】(1)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

(2)此题考查诗体的掌握能力。

(3)此题考查对诗句的掌握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3.(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

(2)B;A

(3)正确;正确;错误

【解析】【分析】(1)雨过山村:在雨天里路过山村。(2)①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

语。②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句回答问题。(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

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闲着中

庭桅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

"闲"衬忙,通过桅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

故答案为:(1)在雨天里路过山村。(2)B;A(3)①正确;②正确;③错误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能力。(2)考查学生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

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

庭院中的桅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

14.(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解析】【分析】(1)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

"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

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答案为:(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3)思乡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2)、(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

能力。

15.(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天;哲理

(3)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

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

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

要求的词语、诗句即可。

故答案为:(1)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2)春天、哲理(3)胜日、寻芳、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

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此题

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诗句的理解能力。

16.(1)天净沙;秋

(2)C

(3)萧索低沉;明朗绚丽

(4)C

【解析】【分析】(1)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2)此题要在理解诗句

的基础上解答。本曲描写的秋景(参见翻译)。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

思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这两句从植物的

变化写早春景象。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

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这两句写夏天景象。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这两

句写秋天景象。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

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这两句写冬天景象。(3)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

答。(参见翻译)第一句萧索低沉,第二句明朗绚丽。(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

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D正确。C错误。"一点

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

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故答案为:(1)天净沙、秋(2)C(3)萧索低沉、明朗绚丽(4)C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此题主

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这

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

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

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

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17.(1)竹溪;相唤;中庭

(2)农忙

(3)妇女冒雨浴蚕;当地人的忙

(4)乡村生活

【解析】【分析】(1)依据意思找词语,在于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参见译文)(2)诗

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

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

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

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

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

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

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3)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

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4)解答本题,①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

解,②诗歌的写作背景。①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竹溪、相唤、中庭(2)农忙(3)妇女冒雨浴蚕、当地人的忙(4)乡村

生活。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