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_第1页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_第2页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_第3页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_第4页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77.120.30

Hcccc1s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121.8—202××

代替GB/T5121.8—2008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Methodsforchemicalanalysisofcopperandcopperalloys——

Part8:Determinationofoxygen、nitrogenandhydrogencontent

(预审稿)

202×-××-××发布202×-××-××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5121.8—202×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铜及铜合金中氧、氮、氢含量的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铜及铜合金及高纯铜中氧、氮、氢含量的测定。其中方法一适用于铜及铜合金中氧、

氮含量的单独测定或同时测定,方法二适用于铜及铜合金中氢含量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YS/T668铜及铜合金理化检测取样方法

JJF1321元素分析仪校准规范

3方法一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测定氧、氮含量

3.1测定范围

氧含量的测定范围为0.00030%~0.60%,氮含量测定范围为:0.0001%~0.050%。

3.2原理

将制备好的试料置于石墨坩埚中(需要时添加助熔剂),在惰性气氛下加热熔融,释放出氧和氮。

其中氧以一氧化碳析出或随同惰性气体通过400℃的稀土氧化铜炉,使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二氧

化碳和部分一氧化碳导入红外检测器进行测定计算机系统根据样品质量和信号强度计算氧含量。气路中

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水被吸收分离后,氮气由惰性载气流导入热导检测器输出信号,计算机系统根

据样品质量和信号强度计算氮含量。

3.3试剂或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3

GB/T5121.8—202×

3.3.1氦气(或氩气):纯度不低于99.99%。

3.3.2动力气(氮气、氩气或压缩空气):其杂质(油或水)小于0.5%。

3.3.3无水乙醇或丙酮。

3.3.4稀土氧化铜。

3.3.5无水高氯酸镁。

3.3.6碱石棉。

3.3.7玻璃棉。

3.3.8混合酸:28mL磷酸(ρ1.69g/mL)、10mL硝酸(ρ1.42g/mL)与62mL冰醋酸(ρ1.05g/mL)

混匀。

3.3.9石墨坩锅:采用高纯或光谱纯石墨加工而成。

3.3.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选择与试料氧、氮含量相近的铜合金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氮含量的测定

也可选择钢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3.3.11助熔剂:镍篮。

镍篮应用混合酸(3.3.8)浸泡5min,迅速取出后用流水冲洗2min~3min,用无水乙醇或丙酮(3.3.3)

清洗后,再用新的无水乙醇或丙酮(3.3.3)将镍篮浸泡其中。使用前取出,冷风吹干。

3.4仪器设备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热导检测系统(包括电极炉、吸尘装置、载气净化及分析气体转化系统、红外

检测器和热导检测器、电脑及软件控制系统)。如仅单独检测氧含量或氮含量,也可选用单独配备红外

检测器(测氧)或热导检测器(测氮)的仪器。

3.5试样

3.5.1试样应加工成Ф3mm~Ф5mm圆棒状或截面为3mm×3mm~5mm×5mm方棒状,长度大于40mm,

并采用车、锉、磨等方式去除表面污染或氧化层,暴漏出新鲜金属表面。加工过程不得过热以防氧化。

3.5.2用专用钢锉、手锯或断线剪加工成所需的重量,加工后的试样应无毛刺、气孔、裂纹等。

3.5.3将试样置于混合酸中浸泡10min,取出后迅速用去离子水洗净,再以无水乙醇洗涤,于冷风吹

干后立即分析。处理好的样品在分析检测前不能有任何污染,检测过程中应使用干净的镊子进行夹取。

3.5.4如发现试样氧化应按3.5.3重复处理。

3.5.5如仅单独检测氮含量,也可选择按照YS/T668将试样制备成屑状进行分析。

3.6分析步骤

4

GB/T5121.8—202×

3.6.1试料

称取0.10g~2.00g试样(3.5),精确至0.0001g。

3.6.2测定次数

独立进行二次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

3.6.3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一般为坩埚(3.3.11)的空白,如在分析试样时使用镍篮(3.3.11),还应包括镍篮(3.3.11)

的空白。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然后进行仪器空白补偿程序进行空白扣除。

3.6.6仪器校准

3.6.6.1单标准点校准

选取一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其氧、氮含量应与待测样品的含量接近,也可以控制试

料的质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中氧、氮含量绝对值与待测样品中氧、氮含量绝对值相近。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执行单标准校准程序,并至少重复分析3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进行氧、氮校准

曲线的校准。

3.6.6.2多标准点校准

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中氧、氮含量

应涵盖待测样品中氧、氮含量。也可以控制试料的质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中氧、氮含

量绝对值可以涵盖待测样品中氧、氮含量绝对值。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多点曲线校准,每种标准物

质/标准样品(3.3.10)至少重复分析3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进行氧、氮校准曲线的校准。

3.7测定

3.7.1将试料(3.6.1)装入加样器内,用专用金属刷清扫脉冲炉膛,装入新石墨坩锅(3.3.9),以

下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3.7.2如试样主成分中含有难熔组分如:硅、铬、钛、锆、钨、钼、氧化铝等,应将称量后的试料装

入镍篮,封口后再按3.7.1进行操作。

3.7.3仪器分析条件(推荐)

a)脱气功率5500W(或1100A);

b)分析功率4500W(或1000A);

c)分析时间30s。

3.8分析结果的计算

由计算机自动算出氧、氮的质量分数。

所得结果按照GB/T8170进行修约,表示至小数点后第二位。若分析结果小于0.10%时表示至小数

点后第三位;若分析结果小于0.010%时,表示至小数点后第四位;若分析结果小于0.0010%时,表示至

小数点后第五位。

3.9精密度

5

GB/T5121.8—202×

3.9.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1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

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1数据采

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1重复性限

氧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氮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注:重复性限(r)为2.83Sr,Sr为重复性标准偏差。

3.4.8.2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两个测试结果的

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

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2再现性限

氧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氮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注:再现性限(R)为2.83SR,SR为再现性标准偏差。

3.10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样品;

——使用的标准(包括发布和出版年号);

——分析结果及其表示;

——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试验日期。

4方法二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或热导法测定氢含量

4.1原理

将制备好的试料置于石墨坩埚中,在惰性气氛下加热熔化,氢以分子态释放并进入载气流中。氢分

子与释放出的其他气体(如一氧化碳等)分离后在热导池中检测;或氢分子随载气流通过热的氧化铜后

转化为水,在特定的红外池中检测。检测器输出信号,计算机系统根据样品质量和信号强度计算氢含量,

结果以百分含量显示。

6

GB/T5121.8—202×

4.2试剂或材料

4.2.1清洗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乙醚、四氯化碳。

4.2.2石墨坩埚:标准坩埚。

4.2.3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高纯铜、铜及铜合金或钢铁标准物质。

4.2.4助熔剂:锡片,氢含量不大于0.0001%。

4.2.5载气:体积分数≥99.99%,其中,热导法采用氮气,红外法采用氦气。

4.2.6动力气: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

4.3仪器设备

4.3.1惰气熔融红外/热导检测系统(包括电极炉、吸尘装置、载气净化及分析气体转化系统、红外检

测器或者热导检测器、电脑及软件控制系统)。

4.3.2仪器应经过校准,校准周期应符合JJF1321规定。

4.4样品

4.4.1取样

按照YS/T668关于气体分析取样的规定取样和制样。由熔融状态取样时,要保证试样均匀、无缩孔

和裂纹。从铸锭、铸件、加工产品上取样时,应从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样。

4.4.2制样

4.4.2.1通常要求分析样品的直径Ф4mm~Ф6mm,或截面为3mm×3mm~5mm×5mm,长度大于40

mm,并采用车、锉、磨等方式去除表面污染或氧化层,暴漏出新鲜金属表面。制备过程不得过热。

4.4.2.2铜线材和丝材采用剪切等方式就材取样和制样,应尽量避免过热和污染。

4.4.3试料

将试样机械剪切成0.5g~2.0g的块状或柱状样品,经清洗剂(4.2.1)清洗,取出后冷风吹干。处

理好的样品在分析检测前不能有任何污染,检测过程中应使用干净的镊子进行夹取。

4.5试验步骤

4.5.1仪器准备

按仪器制造商的要求装配好所有部件,按要求连接电源、载气、动力气。根据要求更换化学试剂和

过滤装置。

7

GB/T5121.8—202×

4.5.2仪器预热

仪器分析前要充分预热,使仪器的各项功能和指标达到正常状态。

4.5.3仪器检漏

利用仪器检漏程序或其它辅助工具确定仪器无漏气现象。

4.5.4空白检测

在石墨坩埚(4.2.2)中加入助熔剂(4.2.4),进行空白检测,空白检测应至少重复分析3次,取

其平均值进行空白扣除或补偿。扣除或补偿后的空白值应介于0.00000%±0.00002%。

4.6仪器校准

选取一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3),其氢含量应与待测样品的含量接近,也可以控制试料的质

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3)中氢含量绝对值与待测样品中氢含量绝对值相近。按照仪器说明书

的要求执行单标准校准程序,并至少重复分析3次,取其平均值进行仪器校准。

4.7试样分析

称取试料(4.4.3),精确到0.1mg。将已加入助熔剂(4.2.4)的石墨坩埚(4.2.2)放置在下电

极上,助熔剂(4.2.4)加入量与称取试料(4.4.3)重量之比约为2:1。将称取的试料(4.4.3)加入

加样器,并进行样品分析。每个样品至少平行测定2次。

4.8结果的计算与表示

4.8.1仪器根据所输入的称样量自动计算、显示样品中氢含量,数值以质量分数(百分含量)表示。

4.8.2分析值取多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4.8.2.1试验次数为2时,测试结果的极差不大于重复性限时,取2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为分析值;如

超出重复性,应增加试验次数至3次。

4.8.2.2试验次数为3时,测试结果的极差不大于1.2倍的重复性限时,取3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为分

析值;如超出1.2倍的复现性限,应增加试验次数至4次。

4.8.2.3试验次数为4时,测试结果的极差不大于1.3倍的重复性限时,取4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为分

析值;如超出1.3倍的复现性限,取次大值和次小值两个数值的平均值为分析值。

4.8.3测试结果的有效位数保留至小数点后5位。按照GB/T8170给出的“四舍六入五成双”的规则

进行数字修约。

4.9精密度

4.9.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1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

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3数据采

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8

GB/T5121.8—202×

表3重复性限

氢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4.9.2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两个测试结果的

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

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4再现性限

氢的质量分数/%

再现性限R/%

4.10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样品;

——使用的标准(包括发布和出版年号);

——分析结果及其表示;

——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试验日期。

9

GB/T5121.8—202×

附录A

(资料性)

方法二仪器分析条件(推荐)

A.1热导法

脱气时间为50s,脱气功率为3.25kW,冲洗时间为15s,稳定时间为70s,积分延迟为20s,

分析时间为45s,分析功率为2.75kW,最小分析时间为60s,最大分析时间为85s,比较电平为10mV。

A.2红外法

脱气时间为20s,脱气功率为3.25kW,冷却时间为10s,积分延迟为8s,分析时间为45s,

集成时间为65s,分析功率为2.75kW.,开始基线为2s,结束基线为2s。

10

GB/T5121.30—202×

附录B

(资料性)

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

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是202X年由X家实验室分别对铜及铜合金中氧的X个、氮的X个和氢的X个

不同水平样品进行共同试验确定。每个实验室分别对每个水平的氢的含量在重复性条件下独立测定XX

次。测量原始数据见表B。

表B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

11

GB/T5121.8—20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5121《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的第8部分。GB/T512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磷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4部分:碳、硫量的测定;

——第5部分:镍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铋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砷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锡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锌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锑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铝含量的测定;

——第14部分:锰含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钴含量的测定;

——第16部分:铬含量的测定;

——第17部分:铍含量的测定;

——第18部分:镁含量的测定;

——第19部分:银含量的测定;

——第20部分:锆含量的测定;

——第21部分:钛含量的测定;

——第22部分:镉含量的测定;

——第23部分:硅含量的测定;

——第24部分:硒、碲含量的测定;

——第25部分:硼含量的测定;

——第26部分:汞含量的测定;

——第27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28部分:铬、铁、锰、钴、镍、锌、砷、硒、银、镉、锡、锑、碲、铅、铋量的测定电感

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第29部分: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测定。

本部分代替GB/T5121.8-2008《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氧含量的测定》,与GB/T

5121.8-2008相比,除了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变化如下:

a)本部分文件名称修改为《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b)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1

GB/T5121.8—202×

c)增加了惰性气体熔融-热导法测定氮含量的方法,可同时或单独测定氧、氮含量(见第3章);

d)氧含量的测定范围修改为“0.00030%~0.60%”(见3.1,2008年版的第1章);

e)增加了单独测定氮时的制样要求(见3.5.5);

f)删除了石墨套坩埚示意图和仪器示意图(见2008年版的图1、图2);

g)将测定氧含量的试样量由“0.30g~1.00g”修改为“0.10g~2.00g”(见3.6.1,2008年版的6.1);

h)修改了方法一中对空白试验的描述(见3.6.3,2008年版的6.4);

i)将“仪器的准备”修改为“仪器校准”,并修改的相应的描述(见3.6.6,2008年版的6.3);

j)删除了章节“质量保证和控制”(见2008年版的第9章);

k)增加了章节“试验报告”(见3.10,4.10);

l)增加了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或热导法测定氢含量的方法(见第4章);

m)增加了方法二仪器分析条件(见附录A);

n)增加了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见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

二五研究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甘肃精普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85年首次发布为GB5121.8;

——1996年为第一次修订;代替GB5121.8-85;

——2008年为第二次修订;代替GB/T5121.8-1996;

——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2

GB/T5121.8—202×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铜及铜合金中氧、氮、氢含量的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铜及铜合金及高纯铜中氧、氮、氢含量的测定。其中方法一适用于铜及铜合金中氧、

氮含量的单独测定或同时测定,方法二适用于铜及铜合金中氢含量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YS/T668铜及铜合金理化检测取样方法

JJF1321元素分析仪校准规范

3方法一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测定氧、氮含量

3.1测定范围

氧含量的测定范围为0.00030%~0.60%,氮含量测定范围为:0.0001%~0.050%。

3.2原理

将制备好的试料置于石墨坩埚中(需要时添加助熔剂),在惰性气氛下加热熔融,释放出氧和氮。

其中氧以一氧化碳析出或随同惰性气体通过400℃的稀土氧化铜炉,使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二氧

化碳和部分一氧化碳导入红外检测器进行测定计算机系统根据样品质量和信号强度计算氧含量。气路中

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水被吸收分离后,氮气由惰性载气流导入热导检测器输出信号,计算机系统根

据样品质量和信号强度计算氮含量。

3.3试剂或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3

GB/T5121.8—202×

3.3.1氦气(或氩气):纯度不低于99.99%。

3.3.2动力气(氮气、氩气或压缩空气):其杂质(油或水)小于0.5%。

3.3.3无水乙醇或丙酮。

3.3.4稀土氧化铜。

3.3.5无水高氯酸镁。

3.3.6碱石棉。

3.3.7玻璃棉。

3.3.8混合酸:28mL磷酸(ρ1.69g/mL)、10mL硝酸(ρ1.42g/mL)与62mL冰醋酸(ρ1.05g/mL)

混匀。

3.3.9石墨坩锅:采用高纯或光谱纯石墨加工而成。

3.3.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选择与试料氧、氮含量相近的铜合金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氮含量的测定

也可选择钢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3.3.11助熔剂:镍篮。

镍篮应用混合酸(3.3.8)浸泡5min,迅速取出后用流水冲洗2min~3min,用无水乙醇或丙酮(3.3.3)

清洗后,再用新的无水乙醇或丙酮(3.3.3)将镍篮浸泡其中。使用前取出,冷风吹干。

3.4仪器设备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热导检测系统(包括电极炉、吸尘装置、载气净化及分析气体转化系统、红外

检测器和热导检测器、电脑及软件控制系统)。如仅单独检测氧含量或氮含量,也可选用单独配备红外

检测器(测氧)或热导检测器(测氮)的仪器。

3.5试样

3.5.1试样应加工成Ф3mm~Ф5mm圆棒状或截面为3mm×3mm~5mm×5mm方棒状,长度大于40mm,

并采用车、锉、磨等方式去除表面污染或氧化层,暴漏出新鲜金属表面。加工过程不得过热以防氧化。

3.5.2用专用钢锉、手锯或断线剪加工成所需的重量,加工后的试样应无毛刺、气孔、裂纹等。

3.5.3将试样置于混合酸中浸泡10min,取出后迅速用去离子水洗净,再以无水乙醇洗涤,于冷风吹

干后立即分析。处理好的样品在分析检测前不能有任何污染,检测过程中应使用干净的镊子进行夹取。

3.5.4如发现试样氧化应按3.5.3重复处理。

3.5.5如仅单独检测氮含量,也可选择按照YS/T668将试样制备成屑状进行分析。

3.6分析步骤

4

GB/T5121.8—202×

3.6.1试料

称取0.10g~2.00g试样(3.5),精确至0.0001g。

3.6.2测定次数

独立进行二次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

3.6.3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一般为坩埚(3.3.11)的空白,如在分析试样时使用镍篮(3.3.11),还应包括镍篮(3.3.11)

的空白。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然后进行仪器空白补偿程序进行空白扣除。

3.6.6仪器校准

3.6.6.1单标准点校准

选取一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其氧、氮含量应与待测样品的含量接近,也可以控制试

料的质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中氧、氮含量绝对值与待测样品中氧、氮含量绝对值相近。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执行单标准校准程序,并至少重复分析3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进行氧、氮校准

曲线的校准。

3.6.6.2多标准点校准

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中氧、氮含量

应涵盖待测样品中氧、氮含量。也可以控制试料的质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3.3.10)中氧、氮含

量绝对值可以涵盖待测样品中氧、氮含量绝对值。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多点曲线校准,每种标准物

质/标准样品(3.3.10)至少重复分析3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进行氧、氮校准曲线的校准。

3.7测定

3.7.1将试料(3.6.1)装入加样器内,用专用金属刷清扫脉冲炉膛,装入新石墨坩锅(3.3.9),以

下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

3.7.2如试样主成分中含有难熔组分如:硅、铬、钛、锆、钨、钼、氧化铝等,应将称量后的试料装

入镍篮,封口后再按3.7.1进行操作。

3.7.3仪器分析条件(推荐)

a)脱气功率5500W(或1100A);

b)分析功率4500W(或1000A);

c)分析时间30s。

3.8分析结果的计算

由计算机自动算出氧、氮的质量分数。

所得结果按照GB/T8170进行修约,表示至小数点后第二位。若分析结果小于0.10%时表示至小数

点后第三位;若分析结果小于0.010%时,表示至小数点后第四位;若分析结果小于0.0010%时,表示至

小数点后第五位。

3.9精密度

5

GB/T5121.8—202×

3.9.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1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

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1数据采

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1重复性限

氧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氮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r)/%------

注:重复性限(r)为2.83Sr,Sr为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