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1页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2页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3页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4页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6

4材料.............................................8

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8

4.2连接材料....................................9

5结构设计基本规定..................................11

5.1一般规定...................................11

5.2作用及作用组合.............................14

5.3结构分析...................................15

5.4减震隔震设计...............................17

6连接与预制构件设计................................19

6.1连接设计...................................19

6.2预制构件设计...............................22

6.3楼盖设计...................................24

6.4外挂墙板设计...............................30

7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34

7.1一般规定...................................34

7.2承载力计算.................................35

6

7.3构造设计...................................37

8预制构件制作与运输................................55

8.1一般规定...................................55

8.2制作准备...................................55

8.3构件制作...................................56

8.4构件检验...................................57

8.5运输与堆放.................................58

9安装与施工........................................60

9.1一般规定...................................60

9.2安装准备...................................61

9.3安装与连接.................................62

9.4预制构件成品保护...........................64

10工程验收.........................................66

10.1一般规定..................................66

10.2主控项目..................................67

10.3一般项目..................................68

本规程用词说明.......................................70

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71

条文说明.............................................73

7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3

3BasicRequirements....................................................................6

4Materials.....................................................................................8

4.1Concrete、SteelReinforcementandSteel.......................8

4.2ConnectionMaterials........................................................9

5BasicRequirementofStructuralDesign.................................11

5.1GeneralRequirements....................................................11

5.2ActionandActionCombination.....................................14

5.3StructuralAnalysis..........................................................15

5.4DampingandIsolationDesign.......................................17

6ConnectionandPrefabricatedComponentDesign...................19

6.1ConnectionDesign.........................................................19

6.2PrefabricatedComponentDesign...................................22

6.3FloorDesign...................................................................24

6.4FacadePanelDesign.......................................................30

7AssemblyMonolithicFrameStructureDesign.........................34

7.1GeneralRequirements....................................................34

7.2BearingCapacityCalculation.........................................35

7.3Detailings........................................................................37

8

8PrefabricatedComponentManufacturingandTransportation..55

8.1GeneralRequriements....................................................55

8.2ProductionPreparation...................................................55

8.3Manufacturing................................................................56

8.4Inspection.......................................................................57

8.5TransportationandStorage.............................................58

9ErectionandConsturction.........................................................60

9.1GeneralRequriements....................................................60

9.2ErectionPreparation.......................................................61

9.3ErectionandConnection................................................62

9.4PrefabricatedProductProtection....................................64

10ConstructionQualityAcceptance..............................................66

10.1GeneralRequirements..................................................66

10.2DominantItems............................................................67

10.3GeneralItems...............................................................68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70

ListofQuotedStandards................................................................71

Addition:ExplanantionofProvisions..............................................73

9

1总则

1.0.1为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中贯彻执行国

家和天津市的技术经济政策,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到安

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及重点设

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8度(0.20g)的装配整体式

框架结构设计、施工及验收。

本规程不适用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

本规程后续章节所述7度指7度(0.15g),8度指8度(0.20g)。

1.0.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

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天津市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concrete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1.2预制混合梁precasthybridbeams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由梁端部钢节点和中部混凝土梁通

过可靠连接构造组合的梁。

2.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monolithicprecastframestructure

全部或部分框架柱、框架梁采用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

式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和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

2.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

framestructure

全部或部分框架柱、框架梁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

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混凝

土框架结构。

2.1.5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monolithicprecast

steel-concretemixedframestructure

由钢梁和预制混凝土框架柱采用可靠的刚性节点连接方式连

接起来的框架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

2.1.6接缝seambetweenprecastcomponentandconcreteorgrout

cast-in-situ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或水泥基灌浆料之

2

间的交接界面。

2.1.7拼缝gapbetweenprecastcomponents

预制构件现场拼接时形成的预制构件之间的空隙。

2.1.8混凝土粗糙面concreteroughsurface

采用特殊工具或工艺形成的混凝土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

面。简称粗糙面。

2.1.9钢筋套筒灌浆连接rebarsplicingbygrout-filledcoupling

sleev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带肋钢筋并注入

水泥基灌浆料拌合物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

2.1.10钢筋浆锚搭接连接rebarlappingingrout-filledhole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入需搭接的钢筋,

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

2.1.11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concretefacadepanel

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2符号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S——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Eh——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Vh——竖向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SEhk——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SEvk——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SGk——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3

FEhk——施加于外挂墙板重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k——外挂墙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

N——与剪力设计值对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力设计值;

P——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

V——水平结合面剪力设计值;

Vjd——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jd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mua——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

载力设计值;

Vu——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2.2.2材料性能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

fy、fy——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b

fu——高强度螺栓极限抗拉强度。

2.2.3几何参数

Acl——叠合梁端截面现浇混凝土叠合层截面面积;

Ak——各键槽的根部截面面积之和;

Asd——垂直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

Ae——高强度螺栓的有效截面面积;

B——建筑平面宽度;

L——建筑平面长度;

lab——纵向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aE——地震设计状况下纵向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

lc——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E——动力放大系数;

4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0——结构重要性系数;

Δu——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

ηj——

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w——风荷载分项系数;

w——风荷载组合系数。

5

3基本规定

3.0.1在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考虑建设、设计、构件制作

和施工各方的基础条件与能力,并应加强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

等专业之间的配合。

3.0.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标准化、模块化、少规格、多组合的

原则。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系列化和多样化。

3.0.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

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2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

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对重要且复杂的连接节点应通过计算和专门试

验加以确定。

3.0.4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

3.0.5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宜设置在结构受力

较小的部位;连接节点不应先于构件破坏。预制构件的拼接应考虑

温度作用和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不利影响,宜适当增加构造配筋。

3.0.6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

2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

6

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应满足制作、堆放、运输、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3.0.7预制构件及节点的防火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3.0.8预制竖向构件内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时,

不得直接采用预制构件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防雷设计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相关设计要求。

3.0.9预制外挂墙板的接缝构造应满足防火、防水、隔声等建筑功

能要求。

7

4材料

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4.1.1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和耐

久性基本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相

关规定。

4.1.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预

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预制混

凝土构件的后浇区和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4.1.3钢筋的选用及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钢材的选用及各项

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的规定。

4.1.4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

术规程》JGJ114的规定。

4.1.5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钢筋或

Q235B圆钢制作。吊装用的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

吊具的材料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选用。

8

4.2连接材料

4.2.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

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的规定,其主要性能指标尚应符合表

4.2.1-1和4.2.1-2的规定。

表4.2.1-1机械加工灌浆套筒的材料性能

项目性能指标

屈服强度(MPa)≥355

抗拉强度(MPa)≥600

断后伸长率(%)≥16

表4.2.1-2球墨铸铁灌浆套筒的材料性能

项目性能指标

抗拉强度(MPa)≥550

断后伸长率(%)≥5

球化率(%)≥85

硬度(HBW)180~250

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并与钢筋套筒匹配。

4.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性能

应符合《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的规定。

4.2.4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

术规程》JGJ256的规定。

4.2.5预制构件连接用的预埋件及连接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专用预埋件及连接

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6连接预制构件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和铆钉等紧固件的材

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钢结构

焊接规范》GB50661和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等的规定。

4.2.7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采用夹心外墙板时,墙板与主体结构

9

构件的节点连接件、预埋件、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保温材料及防

水密闭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应用技术标

准》JGJ/T458的规定。

10

5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5.1一般规定

5.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除按本章规定执行外,

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

关要求。

5.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首层竖向受力构件宜现浇。

5.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对预制构件在制作、运输及安装阶段

进行验算。

5.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框架结构的混凝土框架柱采用预制装配,房屋最大适用高

度应满足表5.1.4的要求。

表5.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7度8度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4535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2当结构中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时,房

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

的规定采用。

3对本条文第1款所述的超过表5.1.4所要求最大适用高度的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有效

11

的加强措施。

5.1.5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5.1.5

的数值。

表5.1.5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7度8度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43

5.1.6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设防烈

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

算和构造措施要求。标准设防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

等级应按表5.1.6确定。

表5.1.6标准设防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7度8度

高度(m)≼24>24≼24>24

装配整体式混

框架三二二一

凝土框架结构

大跨度框架二一

注:1、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

2、建筑场地为Ⅲ、Ⅳ类且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宜按抗震设

防烈度8度(0.20g)时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5.1.7重点设防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

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

场地为I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2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

构造措施。

5.1.8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满足

表5.1.8的要求,适用的最大高宽比不宜超过表5.1.5的数值,抗震

等级应按表5.1.6确定。

12

表5.1.8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7度8度

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混合框架结构4030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5.1.9房屋同一层的质量、刚度分布以及预制和现浇抗侧力构件的

布置宜均匀。

5.1.10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避免抗侧力

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5.1.11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高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尚应按

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规定

进行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

5.1.12多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房屋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

层及重点设防类装配整体式房屋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5.1.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转换层、结构体型收进处的楼层及相邻楼层、平面复

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斜柱上下端周围局部楼盖、作为上部结构嵌

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2高层框架结构顶层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5.1.14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的穿层柱、斜柱宜采用现浇;楼梯

间处框架柱宜采用现浇。

5.1.15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构件及节点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验算,构件应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的有关规定。

5.1.16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应按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有关规

定取值。

13

5.1.17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预制构件制作和安装

阶段误差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减小误差影响,防止误差累积。预

制构件之间的拼缝宽度不宜小于10mm。

5.1.18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应进行施工图设计和预制构件深

化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施工图设计,应完成框架结构的计算分析、构件的截面和

配筋设计、节点连接构造设计和预制构件拼装设计;

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应根据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各专业

以及设计、制作和施工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协调各专

业和各阶段所用预埋件,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预制构件制作、运输

和安装的要求。

5.1.19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及连接构造应按下列

原则进行设计:

1应根据结构方案和传力路径确定预制构件的布置及连接方

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构件及连接设计;

2预制构件间的连接应满足刚性连接要求,应满足结构传递

内力的要求,连接应便于施工;

3各类预制构件及其连接构造应按从生产、施工到使用过程

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工况进行验算。

5.2作用及作用组合

5.2.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作用及作用组合应根据现行国家标

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

规范》GB55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现行

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等有关规定采用。

5.2.2对预制构件进行计算时,应包括下列荷载组合:

14

1承载力(包括稳定性)计算,应采用荷载的基本组合;

2变形、抗裂验算,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

5.2.3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施

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

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

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当有可靠经验时,动

力系数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和安全要求适当增减。

5.2.4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

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

标准值的1.5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

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

于1.5kN/m2。

5.2.5在叠合式受弯构件施工阶段验算中,作用在叠合楼盖上的施

工荷载标准值不宜小于1.5kN/m2。

5.3结构分析

5.3.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采用与现

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

抗侧力构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

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

5.3.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弹性分析时,节点和接缝的模拟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预制构件之间采用后浇带连接且接缝构造及承载力满足

本规程中的相应要求时,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模拟;

2对于本规程中未包含的连接节点及接缝形式,应按照实际

15

情况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确保节点和接缝连接形式合理、安全可

靠。

5.3.3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时,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作

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受力状态采用等效弹性分析方

法或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分析时,宜根据节点和接缝在受力全

过程中的特性进行节点和接缝的模拟,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节点和接缝

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试验研究或有限元精细分析确定。

5.3.4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应计入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非

承重墙体为轻质墙板填充墙时,可采用周期折减的方法考虑其对结

构刚度的影响,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9。

5.3.5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弹

性层间最大位移角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角不

应超过表5.3.5的规定。

表5.3.5层间位移角限值

结构类型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1/5501/50

装配整体式钢-混凝土

1/4501/50

混合框架结构

5.3.6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整体性较好的现浇楼盖和叠合

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

计入翼缘作用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为

1.3~2.0,叠合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适当减小。当楼盖开有较大洞口

或局部会产生明显的平面内变形时,在结构分析中应考虑其影响。

对于混合框架中的钢梁,当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梁间有可靠连接,

可计入钢筋混凝土楼板对钢梁刚度的增大作用,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规定采用。

16

5.4减震隔震设计

5.4.1当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时,减震隔

震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建筑消能减震

技术规程》JGJ297的相关规定。

5.4.2消能减震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处于线性工

作状态时,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弹性时程分析法。

2当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处于非线性

工作状态时,可将消能器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阻尼比和有效

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弹性时程分析法;也可采用非线性时程

分析方法。

3当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

法。

5.4.3当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小于非减震结构的50%时,

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可降低1度执行。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

系数不大于0.4(设置阻尼器时为0.38)时,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

震构造措施可降低1度执行,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

措施不应降低。

5.4.4消能减震子结构宜采用现浇;消能减震子结构构件的设计应

考虑消能器在极限位移或极限速度下的阻尼力作用,并考虑罕遇地

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作用标准值的组合,作用效应组合值应小于

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当为间接连接的子结构时,应小于构件的屈服

承载力。

5.4.5装配整体式框架-延性墙板结构的设计,可将延性墙板作为

消能器,参照《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相关规定执行。

5.4.6延性墙板可采用竖缝剪力墙、钢板剪力墙等,应保证足够的

17

位移延性比,其构件设计可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5.4.7延性墙板应先于主体结构屈服,其屈服位移应不大于主体结

构屈服位移的2/3。

18

6连接与预制构件设计

6.1连接设计

6.1.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连接节点构造应受力明确、传力可

靠、施工方便、质量可控,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的要

求。

6.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时,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预制构件

与现浇混凝土连接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设计状况:

0VVjdu≤(6.1.2-1)

2地震设计状况:

VVjdEuERE≤/(6.1.2-2)

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部位,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jVVmua≤uE(6.1.2-3)

式中:

0——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安

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Vjd——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jd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u——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mua——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

19

力设计值;

RE——接缝受剪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j——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1.2,

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1.1。

6.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

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锚

搭接连接、焊接连接和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

1当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

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的规定,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Ⅰ级接头的性能要求;

2当采用挤压套筒连接时,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

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Ⅰ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提出钢筋

对中精度要求;预制构件之间应预留足够的后浇段。挤压套筒应用

前应将套筒与钢筋装配成接头进行型式检验。预制柱钢筋采用挤压

套筒连接时,柱底宜设置支腿,支腿应能承受不小于2倍被支承预

制构件的自重;

3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应对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进

行力学性能试验,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

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进行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

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

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

4其余连接方式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6.1.4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

粗糙面、键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

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4mm;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

20

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6.1.4)并设置粗糙面,粗糙面的面积不

宜小于结合面的80%,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键槽的尺

寸和数量应按相关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t不宜小于30mm,

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可在垂

直受力方向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

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3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柱顶应设置粗糙

面,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柱端叠合面的粗糙

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

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12

11

t

22t

10

10

w

w

t

t

3

3

1t≥30t502t≥30

1-12-2

(a)键槽贯通截面(b)键槽不贯通截面

图6.1.4梁端键槽构造示意图

1—键槽;2—梁端面

6.1.5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

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锚固板、锚头等机械锚固措施,并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现行行业标

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相关规定。

6.1.6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施工阶段和使用

21

阶段中的各种不利荷载组合进行承载力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

等有关标准的规定。

6.1.7预制构件的制作精度和连接部位构造处理,应与连接方式相

适应。预制构件尺寸、连接筋、预留孔洞及预埋件等位置应准确,

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6.1.8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当采用简支连接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楼梯两端宜分别设置固定铰支座和滑动铰支座,其转动

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

2预制楼梯端部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不应小于

100mm,在预制楼梯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

施。

6.2预制构件设计

6.2.1预制构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结构方案和传力途径的要求,确定预制构件的布置及

构造;

2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

3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重量等应充分考虑制作、运输、

安装各环节的要求。

6.2.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按下列不同状况,分

别进行验算:

1对持久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变形和裂缝

控制验算;

2对地震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

22

3对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预制构件的

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的相关规定。

6.2.3预制梁、预制柱的配筋设计应便于工厂化生产和现场连接。

同等设计强度下,宜统一钢筋规格,采用大直径、大间距的方式进

行配筋设计。

6.2.4预制构件应根据吊装需要合理布置吊点,使其在脱模、翻转、

运输及安装阶段满足设计要求。

6.2.5预制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预

制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mm,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当预制构件钢筋的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6.2.6用于连接结构构件的预埋件和预埋吊件、临时支撑用预埋件

不宜兼用;当兼用时,应同时满足各种设计工况的要求。

6.2.7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混凝土表面不宜小于10mm。

6.2.8预制构件中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密封或做防

腐、防锈、防火处理。

6.2.9预制混合梁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混合梁中部混凝土梁与端部钢梁间连接构造应有可靠

依据,连接面抗剪应符合6.1.2的规定;

2端部钢梁长度应满足钢结构连接施工操作要求,其长度不

宜大于梁高,且不宜小于200mm;

3预制混合梁纵向受力钢筋可与连接板焊接连接,其焊缝长

度应满足钢筋内力传递要求,当采用双面焊时,焊缝长度不小于5

倍钢筋直径,当采用单面焊时,焊缝长度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

预制混合梁纵向受力钢筋与连接板的焊缝宽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

的0.6倍,焊缝高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0.35倍;

23

4连接板厚度应根据计算确定,不宜小于10mm,且不小于0.6

倍钢筋直径。

6.3楼盖设计

6.3.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盖宜采用预制叠合楼板,装

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宜采用压型钢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等在施工

现场免支模的楼(屋)盖体系。

6.3.2叠合楼盖与梁之间的连接应满足传递水平力的要求,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

6.3.3用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楼盖的叠合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带肋预制板的底板厚度不应小于35mm,折算平均厚度不应

小于50mm;其他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

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跨度小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或预

制带肋混凝土叠合板;

3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且叠

合板的跨度不宜大于12m。

6.3.4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

或双向板设计。

111

34

222

(a)单向叠合板(b)带接缝的双向叠合板(c)无接缝双向叠合板

图6.3.4预制叠合板布置形式示意

24

1—预制板;2—梁;3—板侧分离式接缝;4—板侧整体式接缝

对长宽比大于2的叠合板,可采用分离式接缝连接(图6.3.4a)

并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2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

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3.4b)或无接缝(图6.3.4c)时,可按

双向板设计。

6.3.5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应从板端伸

出并锚入支承梁的现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

受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3.5-1a);

3≥15d4

55

2≥5d2≥15d

11

(a)板端支座(b)板侧支座

图6.3.5-1叠合板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1—支承梁;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附加钢筋;5—支座中心线

2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

入支承梁的现浇混凝土中时,应符合本条第1款的要求;当预制板

分布钢筋板侧不出筋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

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内的同向钢筋

面积且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在板的后浇混凝

土叠合层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

(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6.3.5-1b);

3当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小于

100mm且不小于预制板厚度的1.5倍时,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纵向

25

受力钢筋可采用间接搭接方式锚入支承支座中(图6.3.5-2),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附加钢筋的面积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受力方向

跨中板底钢筋面积的1/2;

2)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当附加钢筋为构造钢筋时,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与

板底钢筋的受压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

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

加钢筋承受拉力时,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与板底钢

筋的受拉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

锚固长度。

4)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

围内不宜少于3根,且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

不宜大于250mm。

564

受压≥15d

≥l

受拉a23

1

图6.3.5-2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板端构造示意

1—支承梁;2—预制板;3—板底钢筋;4—桁架钢筋;

5—附加钢筋;6—横向分布钢筋

6.3.6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6.3.6),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

26

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

附加钢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

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1≥15d≥15d3

24

图6.3.6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接缝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6.3.7双向预制叠合板接缝可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图6.3.7),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板底外伸钢筋应允许在同一区段内连接,接缝两侧

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接缝中焊接或搭接连接;

2当接缝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接缝中搭接时(图6.3.7),

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为直线形时(图6.3.7a),钢筋搭

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

2)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端部为90º或135º弯钩时(图

6.3.7b、6.3.7c),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钢筋锚固长度的规

定,端部90º或135º弯钩钢筋弯后直段长度分别为12d

27

和5d(d为钢筋直径);

3)以上做法接缝宽度不宜小于200mm;

3板侧应设置处理为粗糙面;

54

213

≥10≥ll≥10

(a)板底纵筋直线搭接

54

12d

12d

213

≥10≥la≥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