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科学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感受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活中各种例子,总结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探究实践:对生活中各种实例进行思考,不断挖掘背后的原因,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性认识。4.态度责任:减少对“力”这一抽象概念认知的畏惧心理,对力学有初步的接触和感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在具体事例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力的定义的具象化认知。
2.相互作用力的概念,与相互作用力相关的例子的分析。教学思路本案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生活实例,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鼓励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进行总结,得到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桌面凹陷程度不明显的现象并由此展开思考。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以较难的火箭助推入手,再抛出难度较小的船离河岸,通过层层剥离,层层相扣的方式,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帮助学生自主将知识由简单的事例迁移到较为复杂的事例,提高其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明确问题】一、创设情景,提升兴趣开头播放神舟十六号发射的情景,提出问题:神舟十六号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神舟十六号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出本堂课主要内容——力。设计意图:用生活实事引入,引发学生兴趣,抛出难度较小的问题,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与力相联系,让学生对机械运动与力的关系有个初步认知。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二、分析现象,交流讨论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个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其中所存在的力的作用,让学生尝试寻找力存在的证据,将三个现象总结归纳,最终得出力的定义。围绕“人推轮椅车”的情景,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发得到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的具体概念和判断标准。设计意图:力的定义本身比较抽象,如果直接抛出,学生会容易陷入迷茫,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感受相结合,减少学生对其认知的难度,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能够对力的概念有一个理解。三、聚焦问题,提出假设抛出第二个实际情景——“苹果下落”,让学生对该情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进行分析,重新给出人推轮椅车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不同,并由此得到结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接触。接着抛出第三个理想情景(如下图所示):让学生通过感受的方式,判断木块与竖直墙面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提出证据:两者间并不存在推、拉、压等作用形式,总结得到第二个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会有力的作用。设计意图:在初步认知力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情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让学生能够巩固对力的作用的理解。在分析的同时,总结归纳得到力存在与否与物体是否接触并无关系。【提出实例,了解新知】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前面的分析完成后,点出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力无法被看见、触摸,如何确定它的存在?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二、实例分析,总结推理之后,给出形状明显发生改变的撑杆与树枝图片,启发学生:物体在受到力时,形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得到力的其中一个作用效果。继续深入思考该问题,给出较难发生明显形变的桌面,引导学生思考书桌是否形变,制造认知矛盾。提出放大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最后提出玻璃瓶形变的验证实验,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之后,回到神舟十六号发射的实例,让学生自行总结得到力的第二个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设计意图:从具象化的生活证据去验证抽象的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在观察中总结,在总结后应用,对于力的作用效果有具象化认知的同时,对放大法的实际应用方式和场合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剥茧抽丝,深化认知】一、借例深入,点明问题围绕神舟十六号的发射提出问题:明明其中的燃气是向下喷射,神州十六号本身却向上飞去,引发学生思考。二、抛砖引玉,层层递进在学生得到结论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桨推河岸,船离岸而走的例子,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之后再重新回到神舟十六号的例子,借助新知,解释原理。最后,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设计意图:以较有难度的例子出发,引发学生疑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较为简单的例子,后续重新回到原例,让学生有恍然的感觉,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可度,最后巩固新知。作业设计本节内容的作业设计主要分为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书面作业根据学生的认知,分成练就好基础、更上一层楼、开拓新思路三部分,分别对应学生认知的三个阶段:熟悉认知、熟练掌握、应用理解。学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解答,也可以根据三层作业的情况,确定自己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另外,根据本堂课的实例——神州十六号升空,给出实践作业——水火箭的制作,让学生能够亲手实践,亲身感受和观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发射火箭时将其更好的应用,增进认知。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科学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力的存在(第二课时)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7~9年级:④会测量力的大小。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实例的观察和体会,认识弹力在物体中的直观表现。2.科学思维:从各例子中总结得到弹力的概念,对物体所具有的性质——弹性进行概括和描述,根据实验总结弹簧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3.探究实践:深入思考物体对抗形变的原因,亲身感受到物体对形变的反抗作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会读取相关情境中的读数。4.态度责任:加深对弹力的印象,乐于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弹力、弹性的概念。2.力的符号和单位。
教学难点:1.弹簧测力计的实验原理。
2.弹簧测力计的具体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思路本案例围绕弹簧、弹力展开,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于物体反抗形状改变有一个初步认知,从其中归纳得到弹力的概念并衍生得到弹性的相关内容。之后,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定性比较力的大小,到定量测定。引导学生关注弹簧,探索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最后将其应用于弹簧测力计中。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学习测量工具如何使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的缜密性。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总结归纳】一、情景讲解,观察变化从奥运会的赛事出发,让学生去观察撑杆跳和弓箭在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形状的改变,引导学生想象两种物体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过程。举出生活中物体反抗形状改变的例子,让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进一步的认知。最后,总结得到,物体所存在的反抗形变作用的性质。设计意图:该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开篇,也是后续弹簧测力计如何使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对现象和情景的感性认知,来降低该部分内容的抽象感,让学生能更轻松的学习该部分内容。【提出疑问,深入思考】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完成前段的学习之后,提出一个简单问题:大象和蚂蚁的力气谁更大?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经验直接作答,后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如何将定性的比较,转移至定量测定,对力的符号和单位进行介绍和解释。给出弹簧,点出将弹簧伸长量与受到拉力进行联系,并进行研究。最终得到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做出反推,得到可以通过弹簧的伸长量来反映其受到的拉力大小,从而达到测量力大小的目的。设计意图:从弹力再到弹簧,将原本相对简单的定性判断提升至定量测定,拔高学生的思维厚度和高度。根据具体实验,搭建弹簧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模型,帮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二、实例划分,逐步剖析借助视频,对弹簧测力计的具体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进行细致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读数,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式进行应用。设计意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本身是一个非常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具体的认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分段视频,处处讲解的方式,为学生具体的展开,让学生能够详细的了解到其中的各种内容。作业设计本节内容的作业设计为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两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分成练就好基础、更上一层楼、开拓新思路三部分,分别对应学生认知的三个阶段:熟悉认知、熟练掌握、应用理解。学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解答,也可以根据三层作业的情况,确定自己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另外,根据本堂课的实例,给出实践作业——弹簧秤的制作,让学生能够亲手实践,亲身感受和观察,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上的趣味性。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科学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力的存在(第三课时)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7~9年级:④会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科学思维:形成建模思想,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别用图像、数字模型代替表述。3.探究实践:通过生活实例,总结得到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各个因素。4.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利用图像表示力的方式,培养对力学的兴趣,增强建模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三要素。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1.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思路本案例首先从力的作用效果的复习开始,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围绕该内容,逐步展开本节内容的第一部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通过与之前所学习内容相联系,再加上生活实例,让学生具体、深刻地认识到力的三要素,从理性、感性两个方面对其有了解。之后,将抽象化的三要素,通过模型的方式构建,向学生展示具象表达力的三要素的图像的方式,从比较简单的力的示意图开始,再到相对比较复杂的力的图示。层层递进,锻炼学生建模思想的同时,巩固所学内容。教学过程【复习回顾,联立联系】一、引导回顾,联系新知本堂课开篇,直接提问学生: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唤醒学生之前课程的内容,再次拿出弹簧,根据具体实验和解说,借助弹簧的形变,带学生了解当力的大小或者方向改变的时候,对弹簧造成的不同影响。设计意图:本堂课与前一次课的内容由较强的衔接,无论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诠释力的三要素还是再次利用弹簧这一点,带领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和新知加强联系。在观察弹簧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力的作用效果有更具象、完整的认知。二、联系实例,总结整合完成力的大小、方向与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之后,利用最后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效果之间的联系,总结得到,力的作用点同样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进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设计意图:利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的思路从理性分析到感性认知变成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思维进一步碰撞,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最后进行总结,将该部分学习内容整合,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模型。【建立关系,演绎建模】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完成力的三要素的文字学习后,引导学生尝试描述具体情况下的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纯文字描述力的弊端,提出用图像表示力,并将力的三要素与力的示意图相联系,介绍力的示意图中各元素与力的三要素的具体对应。完成学习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绘制力的示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描述力的繁琐,从而自然的提出用图像描述力的提议,介绍力的示意图与力的三要素的具体对应关系。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引导学生亲手进行绘制,用具体实例带领学生应用、巩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二、知识递进,完善体系对力的示意图有一定训练后,再往上增加筹码,抛出“标度”的概念,点出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同时,再次利用实例讲解力的图示的具体画法。最后,对画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诚信的演讲比赛稿(3篇)
- 领导在重阳节的讲话5篇
- 保安服务合同与保安服务合同范本
- 小学生冬季安全演讲稿范文400字(30篇)
- 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现状调查
- 上海高院 劳动合同解除案例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物业公司保安年终个人总结范文5篇
- 医用设备器械供货计划方案
- 社会组织审查管理办法
- 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规范2021版
- 堆垛机安装指南演示文稿
- 退休欢送会上本人感人讲话稿(5篇)
- 颈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识图培训学习课件
- 小议“双减”政策及其落实措施效果研究
- 【企业杜邦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6000字】
- 锥坡工程量计算(支持斜交、溜坡计算)
-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 中国智库名录类别索引-社会智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