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研究目录TOC\o"1-2"\h\u1引言 摘要在这个物质需求与精神消费共生的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仅作为光辉一角的历史留存被世人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发展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融合发展下,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尚代名词,也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到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此外也为现代传媒的开拓发展增添了新渠道。但融合势必存在其弊端从而阻碍发展进程:缺乏规范化管控制度、雷同抄袭、发展比重失衡等现象层出不穷。如何使二者顺应时代发展,融合共进,急需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则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总结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其各自特点与时代特色,提出可行性措施。以求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备受关注的现代传媒领域给予更深入的理解与对策性支持,以达到文化与传媒和谐共生,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传媒;融合发展1引言1.1研究对象1.1.1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发展特点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是指儒家、佛教及道家文化,即儒、释、道,这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1]。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因此传统文化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与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独属于中国的,以儒、佛、道三家为基础的民族特色。其次,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来朝代更迭,经无数先辈传承并加以孕育,使之持续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另外,传统文化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到实处,既在岁月长河中汲取各时各地优秀文化从而使其系统不断壮大完善,同样又尊重并吸收优秀外来文化有益之处,无论是古代的佛教还是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外来文化的典型[2]。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传统文化亘古不变的独立性也相伴而生。1.1.2现代传媒的概念现代传媒是以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加上互联网传媒和以微博、论坛等互动形式为代表的自媒体传媒的总称[3]。其概念可分为两种:一是动态发展的概念,现代传媒是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面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二是现代传媒是一种数字化的互动媒体模式[4]。因顺应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使之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分别,并具有现代化特点,但究其根本,对广大受众而言,其根本仍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渠道,是人与信息互通的重要桥梁。作为如今被大众广泛接触并使用的信息工具,现代传媒对人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且举足轻重的,既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又要以多种方式传播为手段快速融入大众生活之中,反而言之,大众若要适应社会发展,必会借助多方媒介,全面化、多样化地了解并评析当下社会热点现象。某种程度而言,现代传媒满足了大众对新事物、新趋势的知情权以及言论自由权,使现代传媒在运行发展的同时,既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标准性,给予大众的娱乐性、教育性,又要实时受到舆论监督。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必须性毋庸置疑,但如何使其借助如今被广泛应用的现代传媒,以创新却不减神韵的方式被世人熟知、热爱,是当下值得深思并为之付出行动的关键。本次研究意在通过对现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并在二者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领域、新思维进行深入思考,并针对当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所产生的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后提出相关对策性看法,力求二者朝向健康良好的趋势兼容发展。1.2.2研究意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技术有效结合,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基点,以推动社会发展、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由表及里,不拘泥于形式美,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价值,展现更高层面的大美之美[5]。既能促进现代传媒领域延伸化、多样化发展,激发新领域的快速成长,又能高效地传承我国千百年来珍贵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有利于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缓解社会压力,更有利于响应祖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号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创新,使其以多种形式推向世界,促进文化输出,进一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提高国民幸福感指数,为建设文化强国增添动力。1.3研究方法1.3.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图书、网络报纸等途径搜索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优秀观点、特例现象、表格数据等进行收集提取,并由此生成自己的见解,以丰富文章内容,加深内涵,提高层次。1.3.2个案研究法通过抖音、新浪微博、公众号以及诸多新闻发布平台、线上视频网站、电视节目等收集并记录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等相关案例,并透过案例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知识道理、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整理,以求为文章观点提供更多有力的参照实例,使行文流畅,通俗易懂。1.3.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外国案例、名人观点进行筛选采集,并针对性地与国内相关案例、观点进行差别对比,分析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不同点着重分析其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最终凝结成有效策略,以求加强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2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现状分析2.1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的优势特点2.1.1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6]。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7]。另外,我国政府不断完善以《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提倡通过多种广受大众欢迎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宣传与推广,意在让文化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就传媒方向而言,国家十分重视当下流行媒体社交软件的文化宣传推广,如在新浪微博移动客户端中设有“文旅之声”“文旅中国”“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等多个文化类官方微博账号并频繁组织文化类话题与网友展开互动,此外国家同样入驻了抖音、快手、bilibili等平台,就平台中有关弘扬传统文化的典型先进代表、优秀品牌如被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的四川姑娘李子柒、有“全民诗词偶像”之称的武亦姝以及中国文化服饰品牌:浒城古娘、昆岫工坊等作出表彰与支持。在电视媒体与视频类新媒体方面,由央视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特色”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纪录片等也备受好评。2.1.2受众群体繁多且宽领域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过程中,深受影响的受众群体不单单指广大文化消费群体,也包含传统文化生产、传播群体以及传播媒体,甚至辐射到经济市场、旅游市场、商品市场等多个领域之中。就文化消费群体而言,互联网用户是文化与传媒融合过程中最直接的受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2月2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9.89亿,按照中国14亿人口计算,也就是说,中国有70.6%的网民。如REF_Ref1756\h表1所示,我国网民及互联网普及率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表SEQ表\*ARABIC1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20.12就传统文化生产与传播群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多样性直接决定了此类群体庞大的数目:目前,我国已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4296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2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28个,历史文化街区3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2000人。就传播媒体而言,传媒包含通信、数媒、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广告、新闻、网络、文化产业、新媒体等。现行最为重要的为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四种,也可形象概括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类别。新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快速并广泛地占据消费市场,并派生出更加细致化的分支。只从新媒体角度看该领域在融合过程中的受众已可见一斑。2.1.3多样性、创新性传播媒介与形式只有缩短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一脉相传的传播形式已远远无法发挥其效果。现代传媒则完美地弥补了此处的欠缺,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国在电影、电视、音像以及如抖音、微博、bilibili等新兴媒体平台和多种品牌打造的“文化”系列广告上均已取得不小成绩,成为热门话题。如2021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则是将目光锁定在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优秀典籍之中,用“戏剧+影视”的方式生动地向世人展示一段段值得深思的历史典故,并以这种新颖的文化传播形式被大众广泛关注、认同;其次还有以“纪录+直播”形式推出的《百心百匠》《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全景VR展示、H5传播、无人机航拍等移动端传播渠道和新兴方式,并将其中的优秀作品由当地文化厅、网信办主办,以作品当地博物馆、艺术展馆等平台,以直播为有利踏板,邀请百余名人气主播进行线上直播,在直播中吸引了数百万用户因作品“二度盛开”的魅力之花而驻足观看,真正意义上做到文化与生活零距离;另外,在影视剧方面,《如懿传》宣传了宫廷服饰、建筑、礼仪文化,《长安十二时辰》复刻了大唐文化,《鬓边不是海棠红》带火了戏剧文化,《清平乐》再现了节庆文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宣扬了香道、茶道文化等优秀典型作品,利用其固有的故事时代背景巧妙结合了某类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以“诗词+朗读”为关键词的《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中华好诗词》也取得同样的收视效果。此外,2021年河南元宵玩会的《芙蓉池》中唐宫小姐姐们生动俏皮的舞姿、抖音推出的“国风古韵”话题系列短视频节目、非遗健身操以演出和庆典形式进校园以及故宫博物院与农夫山泉、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欧莱雅、千年非遗技艺邦典与六月鲜、宫廷珠宝与百雀羚的跨界合作等诸多传播方式同样备受好评。综上可见,现代媒体具有多种传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传播形式以及单一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表现实现传输,可以使传输的效果更高,让更多人认识到文化传输的重要性,在进行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8]。2.1.4融合下的市场化、延伸化发展作者英尼斯(HaroldAdamsInnis,1894~1952)认为:“一种传播媒介的长期使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被传播的知识的特性,一种新媒介的优势将成为导致一种新文明诞生的力量[9]。”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发展并非只产生针对性的直线作用,甚至会造成一个新的产业点或产业链的出现。创新驱动消费,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据对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0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514亿元,其中,创意设计服务15645亿元,增长11.1%;文化消费终端生产18808亿元,增长5.1%[10]。除文化作品本身价值外加与现代传媒融合后产生的传媒直接经济价值外,作为传统文化的衍生品:文创设计产品、文旅捆绑等形式相继出现。据统计,2020年博物馆文创市场整体规模相比2017年增长了3倍,过去一年,仅在淘宝天猫逛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6亿人次,其中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成了文创产业开发的典范[11]。此外通过“传统文化+广告”的方式也为诸多品牌带来颇多利润。如有“东方彩妆”著称的花西子化妆品牌在国潮与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的驱动下,抓住机会,与李佳琦、周深、霍尊等网络红人或文化传承代表携手进行“中国风”专场的电商直播活动,成为当下国风产品中较为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是交叉的、联动互通的,而非简单的单线传播。2.2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中存在的问题2.2.1传统文化缺乏全面化、规范化融合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主要通过网络和数字的形式进行,在这种传播形式下,受众从个人兴趣出发,对传播信息进行截取式、段落式阅读[12]。为了迎合大众的浏览兴趣,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倾向于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面,如可以作为针织服饰图案并可以在影视作品以及服饰店的刺绣、可供参观的博物馆文化展品以及衍生纪念品、可转型为歌曲片段的京戏唱腔等,但像儒家文化、佛学、少数民族服饰甚至是每个人从小熟读的古文诗词等很多不为人知甚至不能为人所用的传统文化,因其与当代大众生活在本质上存有距离感与传播的局限性,使得其传承具有较高难度。另一方面,现代传媒在传播过程中是否能将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完整且不被篡改意义地呈现给大众值得细品,所以除了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规范化管理外,也不能忽视对传媒人的管理教育。2.2.2存在传播内容与方式的雷同、抄袭现象随着文化与传媒的双向互动越发火热,其相关作品被大量生产转载,但这些作品中的质量参差不齐,研究发现,其中不少产品有抄袭甚至照搬的嫌疑。如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的动漫市场中,一部主创人员宣称弘扬中华文化,以赤兔马、绝影、的卢等古代名将坐骑为原型创作的魔幻主题动画《小马菲莉之缤纷仙境》自播出以来颇受青少年喜爱,但究其细节不难发现,这部动画从人物造型到剧情发展都与2010年美国知名玩具厂商制作的动画片《小马宝莉》极为相似,而所谓的由传统文化创新的造型设计也遭到网友一直吐槽,引起恶劣社会反响。无独有偶,在2020年央视春节晚会也出现了知名国风品牌盖娅传说的“山水霓裳”走秀造型抄袭一说,一时间无数观众倍感失望。而在抖音等新媒体上,原创国风作品造抄袭、非法搬运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使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水严重,影响作品质量,也造成市场运作中出现较多漏洞有待弥补。2.2.3文化与传媒、继承与传播的比重失衡一直以来,互动融合的大势头下,都是双向持重,并行发展。但如今诸多现象表示,文化与传媒、继承与传播的比重无法达成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案例:1.不恰当的红歌传唱。2018年CCTV电视台将流行歌手汪苏泷的《有点甜》歌曲进行重新填词改变为抗战红歌,“本是恋爱风格的原曲调如何与艰苦抗战的悲愤之情相契合”“生搬硬套,大可不必”,网友的恶评,反映了事件的本质问题。2.联名彩妆重标不重本。完美日记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名推出的眼影盘备受期待,但使用后不少消费者表示虽然外观新颖,意义深刻,但眼影的粉质粗糙。3.汉服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汉服作为传统国粹也重新受到追捧,但何谓汉服一直为被确切定义,再加上受古装影视剧中脱离朝代的服饰造型的影响,许多汉服商家所制作销售的汉服存在质量问题甚至“是否为汉服”的本质问题,因一时间得不到纠正,此类错误至今存在。综上案例都反映了在文化传承中与传媒、销售碰撞产生的新问题,急需商讨出合适的策略应对现状。2.2.4缺少宣传平台与保护机制虽然建国以来,国家及相关部门极为关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在影视、综艺、纪录片中斩获头角,但在国人“如何做”的问题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简单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传统节日方面,如今的传统节日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其节日习俗而是大众关心的“是否放假”“放几天”等问题,从而使媒体的节日宣传集中表现在人们真正关心的生活问题上,而非节日本身,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媒体也会针对节日风俗进行宣传普及,却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与认可,不少网友表示“都是老黄历了”“没意思,倒不如利用假日好好放松”。这恰恰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节日内涵,对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节日的践行与保护的欠缺,如何运用更多的宣传平台将节日创新化融入大众生活并赢得大众认可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传统服饰方面,广大汉族群众提议国家可以设立汉服日,用以保护文化以防失传,但却遭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的反对,对此国家做出“多种民族的国情现状”的原因回应,但仍未有明确的实施措施。以上两方面只是传统文化中的凤毛菱角的代表问题,由点及面,此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已刻不容缓。3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融合问题的原因分析3.1大众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且深度认知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悠久绵长且支系众多,广大人民群众无法做到像专业研究者一般的文化知识储备,甚至不少群众对当下耳熟能详的文化知识仍一知半解,造成在传统文化认知上存在着本质错误。另一方面,对每一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并非均易于融入社会生活,这也直接反映了传播者对文化与社会的契合度考虑欠妥。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与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有些脱节,相应地,传统文化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新改进,造成传统文化的碎片化发展[13]。综上两点均反映了融合发展下的创作者与传播者及广大受众在“何谓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文化适应当下社会”“如何宣传传统文化”上仍缺乏深度认知。3.2创新意识欠缺,缺乏版权保护机制在融合过程中,因互联网本身强大的搜索能力,在传承文化上不能抱有一丝的侥幸心理,任何不当之处都会被无限放大,其错误之处也会被无数人挂于唇齿舌尖。面对诸如此类抄袭乱象,抛去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原因也应引起重视。首先,创新意识的欠缺直接导致抄袭雷同现象发生,因一个消费爆点的诞生使其需求量大大升高,创作者急于创作多个新作品迎合大众的胃口,但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所以选择捷径,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对于已经创作发行的优秀作品与宣传手段,缺乏必要的版权保护机制,以至于被恶意剽窃创意、未经允许直接搬运甚至抄袭的现象频频发生。如REF_Ref12849\h表2所示,仅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盗版损失规模高达60.28亿元,同比2019年上升6.9%。虽自2018年开始,损失规模呈现出递减趋势,但其总体数目占比仍十分庞大。可见,只有树立版权意识,才能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真正做到高度凝结的原创内容被有效保护与传播其本质意义。表SEQ表\*ARABIC22014-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盗版损失规模数据来源:易观中国网络文学盗版损失金预算法模型估算得出·易观分析整理3.3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传播过程中的比重失衡直接反应其最根本原因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对于传播影响下的广大商家来说,经济利益是其赖以生存的唯一要素,为达到盈利目的,在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后期宣传方面妄图蒙混过关而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步,甚至不惜抄袭他人作品以达成快速的生产流水速度。对当下部分影视类、综艺类创作团队来说,缺乏创新或因未对文化与传播做到双重了解从而导致错误结合等问题,正是忽视了社会效益的表现,因此无法有效向受众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传承思路从而遭到质疑,引起不满。传承文化的首要前提便是尊重文化,在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及项目背后反映的是对传统文化极大的亵渎,激进的拔苗助长方式只会加剧传统文化在融合中传播的困难。3.4政府的保护与扶持引导意识有待加强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诸多外国文化传入中国,面对当前激烈的中韩文化冲突,政府的一系列保护措施显得极为关键。宣传平台过多集中于央视频道而对于地方频道的宣传管控微乎甚微,反映其规模的局限性;面对文化入侵,中韩争辩,很多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成果被遗忘甚至窃取,反映了政府保护意识的淡薄;地方传统文化无法走进千家万户,缺少宣传展示的平台及政府专员的带动引领,反映了政府的缺乏必要的扶持与引导。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国家与相关部门的措施完善,任重道远。4融合发展下的可行性对策4.1加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教育,增强认同感若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扩大其传播范围,必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教育,并对现有传统文化进行归类分级,按照传承困难程度、传承紧迫程度逐级划分。对青少年群体来说,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最有效且直接的方法,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可以拍摄传统文化系列影视剧、纪录片,或设立传统文化教育APP,并在软件内以传统文化与生活贴合度为依据,设立专门的必修类、选修类课程,组织学生观看,阐述感想。也可增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并组织相关的文艺节目、竞赛比拼等活动,增设教育趣味性,同时学校及地方电视台应积极进行摄像记录,投稿宣传,以达到学校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效果。对成年群体来说,可在工作单位增设现代图书角,内含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和平板智能显示屏等用于工作之余的辅助学习,另外,可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团建活动,为人们增添参与文化宣传、创作的机会。对老年群体来说,可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地组织教育讲座,并鼓励老年人参与由社区或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的传统文化系列的手工课程,激发老年人对美好旧时光的追忆。对网络大众来说,应将线下与线上同步结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应抓好当下热门软件的引导作用,利用公众号定期传送传统文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并定期设立线上活动,有奖竞猜、投票选举等,增强互动性,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4.2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推陈出新至关重要。作为创作者与宣传者,树立创新意识的前提必须要解放思想,脱离传统文化的陈旧认知观念,其次要善于发现并收藏生活中瞬息万变的焦点现象,要知道创新的最终归宿便是回归生活,所以在传统文化的创新观上,也要让文化服务于社会,依存于社会,在沉淀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通过融入生活、连接当下的“现代”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14]。除此之外,创作者与宣传者在创作之余也要高度重视版权意识的培养,要成良好的版权习惯以保护自身作品及传播方式不被窃取利用。站在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政府应加强对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等教育的培养,鼓励优秀人才创造性传播传统文化,并给予更多施展空间。此外,相关部门应就现代传媒的各个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版权保护政策,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盗版、抄袭现象的打击力度,设立奖惩制度,并借助互联网优势,积极鼓励人民群众的检举与监督,给予文化与传媒融合发展之下最有力的法律保障。4.3内外兼备,挖掘文化深度内涵,平衡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内外双向发展,既要做到熟知且尊重文化本质内涵,又要做到善于利用传媒手段宣传文化,使大众接受理解传统文化,而并非之中外在传播忽略本质挖掘,或只重继承文化而缺乏有效的宣传。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进程中,应加强传播项目、衍生产品的同步以及后期评价督查:首先,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增设问题反馈专栏,并由专门的负责人对反馈问题进行定期筛选、归纳、上报并下发解决声明及策略,以便及时对传统文化的影视化发展进程起到查漏补缺的重要作用。其次,在衍生品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对“与传统文化联名”“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内核”的系列产品产生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在产品生产与销售之前,就其创作及发售说明进行细致检查,杜绝内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既要保证其宣传的真实性,又要为产品本身的质量把关。第三,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微世界”中诸如微信、微博等热门网络社交平台以及bilibili、抖音、快手等视频、短视频互动平台的宣传资源,密切关注热点信息,收集大众对当下文化产品的评价看法,也可利用官方公众号、微博账号、官方抖音号等发布征集评论的推送,或发起网络投票,便于直接收集信息。4.4扩大宣传平台,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在韩国,法圣浦端午节日上地方官员是祭奠活动中的执事者(各种场合的初献官),要出席开幕式等活动,因为职位最高,要第一个行礼跪拜祭祀,他们还亲临研讨会场,并恭候宴请大厅,发表词真意切的讲话,主动与大家沟通[15]。在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财产保护教育,并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七夕活动,地方社会的儿童会、幼儿园以及学校积极配合七夕祭礼的运营[16]。由此可见,除了申遗作为客观因素,韩国和日本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程度以及政府引领带动作用仍值得我们学习。现代媒体被广泛普及,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其中政府引导大众的宣传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因此若可在可行范围内设立相关节日、长期庆典、主题活动,并结合实际国情,明确其设立宗旨与具体内容流程,由政府助推,地方官员发挥带头作用将各地传统文化的宣传做大做强,期间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宣传,并打造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环节,如有奖竞猜、答题、投票等。与此同时,政府可设立相关奖项及颁奖节目,设立年度传统文化传承人、年度文化践行者、文化践行优秀项目等获奖名称,并借助互联网在电视台以及媒体公众号同步播出转载,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拉近大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也可激励国人加大对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的信念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