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学会评价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评价历代社会保障措施,2时空观念: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基础知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商周时期——萌芽据甲骨文的记载,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征集士兵,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二)战国时期——大规模制定户籍1、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3、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三)秦朝——分类登记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四)汉朝1、西汉——编户齐民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资产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1)管理: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登记: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评价: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②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但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2、东汉——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五)魏晋南北朝1、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2、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思考: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②土地兼并,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依附地主阶级。③为保障赋役征发,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六)隋唐时期1、隋朝:“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作用:①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地方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2、唐朝:(1)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2)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七)宋元时期1、宋朝: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1)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2)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3)开放的户籍制度:客户、商人、佣工和流民都可以流动。(4)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上升。思考:客户比例下降,主户比例上升的原因有哪些?①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一定程度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②契约关系发展,不抑兼并政策,土地流转买卖频繁;③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客户地位提高;④商品经济发展。2、元朝:诸色户计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八)明清时期1、明朝:户籍管理松弛(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4)推行户帖制度。补充:黄册以户为主,使赋役之法确定,不易紊乱逃逸,重在征发徭役;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以田土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清理隐匿,重在征收田赋。2、清朝:永停编审(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规定以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摊丁入亩”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人头税彻底废除(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①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自由劳动力增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②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补充: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特点:①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②多重性: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③地域性:限制人口流动。④等级性:带有宗法伦理色彩,等级特权色彩浓厚。⑤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世袭。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②财政危机,统治者改革;③农民的反抗斗争;④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⑤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一)历代基层组织1、目的:征发赋役、维护社会稳定2、特点: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3、发展历程:(二)历代基层社会治理1、概况: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发展历程:保、甲两级建制实现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拓展: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趋势和原因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而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①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②中央集权逐步强化③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一)原因①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政治: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③思想:践行儒家仁政思想。④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措施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积极: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②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③思想:弘扬传统道德。局限:①具有宗教色彩。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③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达标检测1.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神缘和业缘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A.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C.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 D.反映了士大夫们以儒教化的政治主张2.针对客民大规模地进入太湖上游山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制定了十五条规章,要求客籍与土著混编。对于山区丘陵地区搭棚谋生的棚民,按户编册,均归就近保甲管束。由此可知,清政府()A.鼓励高产作物的引种 B.重视基层社会的治理C.注重山区环境的保护 D.简化政府地方的建制3.洪武五年二月,明政府以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乃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者,书其过,名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据此可知,明政府此举()A.实现了伦理与法治的结合 B.以教化来完善中央集权制C.从基层开始灌输儒家伦理 D.意在重视基层民众的教化4.有学者指出,自秦以后的历代王都热衷于进行分区控制,最基本的分区往往被称为“里”“保”,分区之内又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举发,实现政府对一家一户的监视与控制。这—举措()A.防止了地方叛乱 B.强化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基层治理 D.禁锢了人们思想5.东晋初年,政府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设置了侨州郡县,侨州郡户“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免调役),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措施的实施()①保障了门阀士族的特权②有助于吸引中原人口南迁③推动了南方土地被开垦④简化了东晋地方行政制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