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论文_第1页
以读代讲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论文_第2页
以读代讲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论文_第3页
以读代讲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论文_第4页
以读代讲的小学语文课堂模式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时代在迅速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育要主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要实现“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很长实践了,但当前在常态课中教学观念陈旧,效率不高的课仍占一定比例。如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仍然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效率低。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正在被教师在践行中不断地得到理解与诠释。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要求,使教师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对小学课堂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为了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由单一枯燥的、机械化教学方式,改变为重视学生的价值情感体验,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读”,正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文本,将自己对文本体验后的理解,用自己理解的情感读出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情感碰撞、情感交流。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一、“以读代讲”的内涵1.“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讲”是指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满堂灌、填鸭法等方式,照着教学参考书(备课手册)生搬硬套把别人的理解或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对课文缺乏初步感受和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就去点拨启发,架设空中楼阁,课堂中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多不过七八分钟。这就导致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把一篇文句流畅、意境优美的文章分割肢解、逐条分析。杨兆柏,王永菊.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6):61-62.杨兆柏,王永菊.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6):61-62.2.“以读代讲”的语文课堂教学用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翻开教案,学生拿出课本,教师就开始给学生讲解字词、划分段落、提炼中心思想。而是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朗读文本,“读”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没有束手待毙”、“迅速地扭成一团”、“肝胆俱裂”、“轻巧地落在”、“笔直地坠入”时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那种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在“读”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体,能够主动通过“读”产生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在一次次朗读中,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与学习经历,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理解,通过“读”来表露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与共鸣。二.“以读代讲”的意义1.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读代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读”,以读见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告别教师对课文的分析与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上。学生在对文本的一遍遍各种形式(自由、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全体)的朗读过程中,与文本直接对话,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去揣摩,去感受语境,感悟文本渗透的情感。再通过自己所理解到的文本中流露出的情感,用自己的语音语调去读、甚至带入画面去重现这种语境与情感,以此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文章主题。许多语言应用效果只有借助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贺卫东.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6):17-19.我们知道,教师的传授终归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只有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才会被牢记,才会感贺卫东.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6):17-19.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读代讲”的语文课重视学生的读,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投入对文本的学习中。学生反反复复的去读文本,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多次读课文,已将生字词早早就熟记于心。联系个人经历与认知,去揣摩品读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达到学生主体思想与文本思想的碰撞、磨合、升华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小小辩论会》时,是指名读PPT上面的答案分析要点,还是讨论交流?上课时,我们班级学生先看精彩的辩论视频,学习优秀的辩论技巧,然后全班级自愿报名,组织辩论。每次辩论8人,共5轮辩论。参与辩论的学生们紧紧抓住辩论的主题,步步为营,精心组织自己的语言,并寻找对方语言中的漏洞以求反击。而下面观战的同学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经过几节课的时间辩论,然后讨论交流一下辩论是什么?观察发现: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思辩意识明显增强。而这种调动学生的感受、体验直觉、妙悟、移情等心理机制,让他们为作品的情景所吸引,为人物所感动,或欢呼或流泪或高兴或痛苦的语文课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J].新理念,2003,(8):4-7.学生就愿意主动去读、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J].新理念,2003,(8):4-7.“以读代讲”的语文课上,学生将文本读“活”了,不用死记硬背就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感悟中提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才算高效的语文课堂。3.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学生在多次反复朗读文本的时候,已经潜移默化的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句子。相较于之前,教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每个字写多少遍的方法,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只需反复多读课文这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与喜欢。而且,学生不单单是轻松地记住了这些字词,也因为课文提供的语境,在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体验中,学会运用。“以读代讲”所创设的语境也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更好的实现“授之以渔”,使学生自己掌握语文阅读技巧与方法,即使没有教师的帮助,也会自己去分析,阅读水平与日上升。学好阅读的同时,也因词汇量与精彩句子的掌握,学生写作文的能力也在循序渐进的得到提高。作文本就是一个由心而生的作品,流露真情实感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以往学生可能是在抒发内心真实感受,但往往捉襟见肘,缺乏优美的文字与谋篇布局的能力,但通过大量的朗读,在多种感官的配合下,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很多隐性语文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以读代讲”是更轻松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之一,也在长期的积累与锻炼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4.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语感的作用。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认为:“语感就是语文意识的直觉形式,它就是语文意识不断丰富、提高、强化的结果。”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实际上就是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在读中才能更好地培养语感,在读中学生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刘著秋.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J].教育科研,2010,(8):72-73.长期且大量的文本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刘著秋.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读的训练[J].教育科研,2010,(8):72-73.三、“以读代讲”的小学语文课例分析“以读代讲”中的“读”什么叫读?怎样读?以往的自由读,默读,分角色都是注重了形式上的读。真正的读应该是让学生钻进去读。让学生在语言中对字、词、句、段等进行品味,揣摩和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正确、流利朗读;师再启发,引导对字、词、句、段及至文章结构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思考揣摩,讲文中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中有所领悟。“读、析、品、悟”有机结合,不可偏一,讲将有利于形成缺陷相克,优势互补的教学新格局。例如: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17课《麻雀》一课,作家以精妙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描写了麻雀母子的情态;以强烈的对比展示了爱的强大,爱似伟大,教学本课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反复去读好描写麻雀、猎狗的语句,在读中感悟它们外在和内在的两种强烈的比照,领会文章阐释的真理。片段一:整体感知,奠定感情基调。媒体出示课文:师示范读课文师: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师示范读课文,生听思考)刚才咱们读了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说说它给你的大致的印象,好吗?生:(学生将课本内容基本复述了一遍,师一边听,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关键字:掉、落、退)师: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在它们中间(出示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的教具,分别放在“掉、落、退”这三个关键字上面,如图所示:(小麻雀)掉(老麻雀)(猎狗)落退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借助(指板书)谁能看着它们,把它们之间的故事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呢?(生自由朗读课文)生:一只小麻雀正在巢里快乐的唱着歌,忽然一阵大风刮过,把快乐的小麻雀吹了下来。恰好被一只打猎归来的猎狗看见了,它想美餐一顿,于是慢慢的靠近小麻雀。小麻雀惊恐的睁大了两只眼睛。忽然,觅食归来的老麻雀见到爱子正遇到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地从树上飞了下来,猛落在猎狗面前。狂妄的猎狗没料到老麻雀会这么勇敢,她不由得往后退,往后退。(评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搞“唯教材论”,在讲解文章的上,学生只要简单的回答出主要内容即可,对于其进一步的思维发展和要求则熟视无睹,无形之中压制了学生对情感的进一步渗透。而“以读代讲”的课堂模式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它要求教师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因此在教师师范读课文后,让孩子提炼出关键词,带着关键词再读课文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从而奠定感情基调。就如本环节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小麻雀、老麻雀、猎狗三者之间的关系编拟故事情景一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了起来,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表现着,贴近了与文中对象之间的距离,把自己也融入了进去,使得感情的抒发与接受更自然了片段二:纯真的童心释放着善良的感受。师:同学们,刚才有位同学再朗读展示的时候特别挑选了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读的时候他感到特别的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生:我看到的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生:我看到的是一只可怜的小麻雀。生:我看到的是一只孤独无助的小麻雀。生:它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我多想去救它啊!师:“孤单无助”?你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了这样的感觉呢?生:“它呆呆的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师:同学们,请看——动画展示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的情景。播放背景音乐:风声和不断的狗叫声。“风猛烈的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一只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它刚出生不久,多么可爱。可现在,她又是那么无助、可怜!一起读这段话。(评析)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情感渗透方面偏离了方向,把大道理拉到了嘴边,忽视了文本所内涵的感情教育,疏于在这方面的理解沟通,使得长时间以来学生习惯的接受了生硬的道德教育,同时也接受了生硬的感情,难怪有人惊呼: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了。因为他们更加习惯于套用台词。但在这堂课上,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孩子真情感悟,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在多次的朗读中孩子们就能真切地流露出出于对小麻雀的真切的喜爱与可怜之情,学生们纷纷把读课文当中看到的小麻雀的真挚的感情说了出来。在一句句充满感性的语言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颗纯真善良的心,他们是被深深地打动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他们的心底深处呢?片段三:情自深处来。师:真紧张啊!老麻雀与猎狗之间的搏斗即将开始,想象一下,结果会如何?生:可能老麻雀会被猎狗吃掉。生:可能老麻雀与小麻雀都会被猎狗吃掉。师:死神就在它们身边,但老麻雀既没有庞大强壮的身躯也没有锋利的牙齿,它只能“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的尖叫”,尽管“紧张,发抖,害怕”,但它仍然“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谁来演一演呢?(生表演)为什么,老麻雀仍是那么的弱小,那样的不堪一击,可你又从哪来的勇气呢?生:因为它太爱自己的孩子了。生:因为它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被猎狗吃掉。生:因为它要不惜一切来保住自己的孩子。生: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师:是的,我们一起读:“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师:那么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生:是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生:是伟大的母爱。师:是的,同学们的发言都在说明着一个天下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父母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师:同学们,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当他看到这一幕,同样为之感动。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读到这,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请写下来。师:谁能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一说,我们来共同分享这母爱的伟大。生:老麻雀为了救小麻雀,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全。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为了能让我快快乐乐的成长,她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的工作赚钱,这都是为了我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回报妈妈。生:我为小麻雀感到骄傲,她有一个多么伟大的妈妈啊!生:世上最伟大的就是妈妈,最温暖的地方也是妈妈的怀抱。师:是啊!听到同学们这令人感动的话,我不由得想起了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报得三春晖。”母爱是多么伟大,但父爱同样也是伟大的。父母都是我们应该用心灵去珍爱的人。·······(评析)课上到这,感情的闸门已控制不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孩子去表演,去感受,从而提出文中麻雀的伟大的母爱,由课本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孩子们争抢着叙说自己对妈妈的爱,整堂课上到这儿已达到了一个感情的高潮。蕴积已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迸发和释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我想是与老师充分调动了孩子对课文朗读的积极性、多样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分不开的。课例分析二《桂林山水》片段一: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师:为什么喜欢?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师:想想,应怎样读呢?生:应读得活泼、跳跃。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生:对比、比较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评析]:这位老师在指导此段的教学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片段二: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师:(出示课件:flash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评析]: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片段三: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学生默读课文)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生:(回答略)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评析]: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综述:《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四、“以读代讲”的实施策略以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注意事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课堂实现“以读代讲”,不仅仅需要教师教学手段的改变,更多地是需要学生的朗读积极配合。而朗读也并不是出声照文本读一遍便草草了事。学生需要声情并茂,投入情感、理解、思考去揣摩、去体验、去表达。但这样的要求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不是每个学生都对朗读有兴趣,会朗读,爱朗读。此时就需要教师去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了让我们班级学生热爱朗读,必须要有适合的朗读素材,而译林出版社的《新语文读本》中有太多适合六年级学生朗读的文章,我们就以此为材料,班级经常举行朗读比赛来激发同学们参与,同时也找一些优秀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