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灵魂,它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其注重的是道德知识的讲解,忽视道德情感的陶冶和激励,导致课堂上讲解的道德知识不一定能够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信仰。因此,以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显性课程,具有一定局限性。隐性课程的提出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隐性课程能够借助学校内的一切有利因素,使道德教育生活化、现实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从道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看,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表现为:引导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激励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学校应进行周密的设计开发,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要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开发目录TOC\o"1-2"\h\u一、中学隐性课程的内涵 1(一)中学隐性课程的由来 2(二)中学隐性课程的特点 2(三)中学隐性课程的范围 3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 4(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4(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天然联系 5三、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6(一)引导道德认识的功能 6(二)陶冶道德情感的功能 7(三)激励道德意志的功能 7(四)培养道德行为的功能 7四、发挥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策略 7(一)加强美丽校园建设 7(二)重视制度管理科学化 9(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9(四)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功能 9五、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隐性课程的思考。多数人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和技能。隐性课程被提出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正规课程之外,还学到了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易被察觉,却影响深远,这就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无形课程等。隐性课程从萌芽时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已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对于隐性课程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仁见智,颇有分歧。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一)隐性课程的由来最早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杜威和克伯屈,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学生在学习正规课程的同时,还学到了有关学习态度、价值、信念等情意方面的东西,即“同时学习”,其学生克伯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伴随学习。”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杰克逊认为,隐性课程是非官方的隐含的信息,即学校和教市里存在的人际关系、奖惩制度和权威影响,学生从中获得忍耐、等待、驯从等社会化必具特点。胡冬莲.国外隐性课程浅析[J].国外职业教育,2003(02):4-6.美国学者范兰丝(胡冬莲.国外隐性课程浅析[J].国外职业教育,2003(02):4-6.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01):46-50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华认为潜在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9-25.唐晓杰将其界定为“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19-25.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12):43-55.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06):48-51.从以上学者的解释中可知,他们阐释了隐性课程某些方面的特点,从教育内容上看,隐性课程包含价值、经验、观念等学术和非学术因素;从课程设计方面看,隐性课程无明确的教学计划,无法预期潜在的教育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是在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的;从教育者角度看,隐性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教科书,却可以认识和把握它的作用,若教师善于利用隐性课程的规律,就会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二)隐性课程的特点根据隐性课程的内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预期性隐性课程的非预期性是指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受到教育,教育者无法预测和控制教学活动中的所有教育要素和状况,没有具体的计划,也无法预料其教育效果。有时隐性课程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教师通过教学智慧巧妙地利用和处理,都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深远持久的影响。2.潜在性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具有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其外显性和计划性显而易见,而隐性课程是在校园环境、情境氛围中存在的,是学生在无意识的、非预期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的,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影响。3.多样性隐性课程蕴含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物质环境、管理体系、人际交往、精神和价值的追求等,包含学校环境的各个方面,受到校园之中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4.易接受性相对于强制的、死板的知识,隐性课程往往以学习氛围、生活情境、人文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形式存在,在渐进、熏陶、激励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中的内容和体验。5.深远持久性学生对于一个老师的深刻印象往往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等,而很少是这个教师所教的知识,同样,显性课程中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忘却,但对于隐性课程而言,它是通过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会深远持久地影响人的一生。(三)隐性课程的范围1.学生在学校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对于中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习和自我认识的形成。中学生总是通过同辈关系来认识自己,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处于不稳定的时期,虽然他们对独立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思想缺乏全面性,该特点助长了观念的极端主义和分裂。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师生交流对话等,从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我们知道期待与赞美,暗示和诱导能够激励学生,除此之外,《礼记》中说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师生间良性互动能促进教学相长。因此,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2.在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化、非制度化的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是以校园文明、校园精神为特征的集体文化。如学校班级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作为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集合体,不以人意志的转移而存在,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隐性课程还包括在学生课余活动中体现出的校园文化,如诗社、棋社、文学社、体育竞赛等等,最能体现校园精神和风气。优秀的校园文化会促进学校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校园精神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年累月,会形成有进取心、有知识有素养的良好品质。3.校园环境中的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所处的物理环境,涉及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大小、校园教室的设计安排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学校宿舍是否舒适,影响学生的休息状况,学校食堂是否供给卫生、营养丰富的伙食,学校基础设施的质量将影响学生对于学校的看法和反应,随之影响价值观念和态度。“物理环境对人的思维有较大影响:单调、阴沉、刻板的环境使人的思维难以展开并产生一种忧郁的心情,而丰富的视觉环境能够提供大量的视觉提示,使人精神舒畅、思维清晰敏捷”。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J].教育研究,1987(11):48-52.总的来说,隐性课程包括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学习,其强调学校物质环境、校园文化、同辈团体、教师的人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二、中学隐性课程与中学德育的内在联系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德育工作在一系列改革后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中学德育管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攻克这些问题,必须从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入手,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与现实生活联接起来,而不是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割裂开来,中学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中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重视“德”的地位和作用,修身明德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目标中,不论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是培养四有新人,都将“德”放在首位,坚持德育重要地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家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政治教师及德育工作者不断深化课堂改革,重视德育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学德育工作仍存在种种问题。1.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自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与原来的课程相比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方面,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体心理素质等等,德育目标层次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全面,但教育考试制度的功利性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评价一个学生的素质仍然将成绩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2.学校德育工作浮于形式,实质意义不大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很多,包括中学各科教学、共青团和班集体活动、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等等。无论哪种途径,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学校德育的实施,影响着班风、班级舆论的产生,与家长沟通监护工作,而班主任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学校德育活动繁杂,许多德育工作计划往往浮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实质意义。3.部分教师思想停滞、教育方法不当教育解决的三大问题是“为什么教”、“用什么教”、”怎么教”,即教育目的、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受到目的和内容的影响,反过来为目的和内容服务。教育方法要科学而灵活,如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等,如果只是单调说教,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应对,那么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中学德育工作现存的种种问题说明:德育工作的展开,需要拓展新的领域,开阔新的视野,采取灵活的方法。从隐性课程的思路入手,教育者要注重知识与道德的同步发展,从灌输知识、填鸭式教学的走出来,使他们从学校生活的气氛、人际交往、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这正是发挥隐性课程的特点。(二)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天然联系1.隐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观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人类社会中,价值观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我们知道,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具有很明显的价值性,而隐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传递给学生的经验、观念、态度等内容恰恰具有价值性,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隐性课程是“道德发展的媒介物”,“讨论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就是讨论它是否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或是否能使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到传递”党建强,常广玲党建强,常广玲.论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2004,27(1):29-342.中学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道德起到真正的诱导作用“道德是一种社会实践,是通过社会文化、风尚习俗和个人的价值信念、德性品质来维系并涉及善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心理意识、行为活动及规范原则的总和。”朱小蔓.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个人本质上生活在伦理的世界,他终身都处于道德的理解、道德的教化、道德的发展中。道德既不是外部强制或灌输而内化形成的,也不是个体在成长中自然发展的,而是与生活在其中的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建构起来的。”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道德认识的形成仅仅靠灌输道德知识是不成的,道德规范的内化仅仅靠施加强制力量也是不成的,个人的道德只能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中渐渐完善。就中学隐性课程的教育过程而言,中学隐性课程能有效引导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对道德教育来说,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非常大,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本身的特点使得可以避免直接、显性的德育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起到真正的诱导作用。”薛丽.隐性课程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5:6.三、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一)引导道德认识的功能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的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依据,它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道德认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隐性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导向作用,从物质环境到文化底蕴,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人际交往,无不传递着价值观信息,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道德认知的形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价值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认知,青少年对于行为的是非、善恶、好坏进行评价时,很容易按照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去评价,往往带有绝对化或是混沌的特点,而如果教师能够通过一言一行、耳濡目染地影响我们,遵循道德准则来判断是非,客观全面地评价道德行为,那么必然会对学生带来正面的引导作用,在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中更接近事实真理,在行动中更倾向于遵循道德准则。因此,隐性课程具有道德认识的功能。(二)陶冶道德情感的功能道德情感是人的高级情感之一,作为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情感表现为愉快、热爱、苦恼、愤怒、憎恨、惧怕、羞耻等主观体验。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行为具有评价、调节、激励等作用,因此,道德情感一旦形成,便会影响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思维活动旺盛、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那它就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性化的学习。”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杭州:杭州出版社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19.(三)激励道德意志的功能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促使人们根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突出表现在抵御不良事物的诱惑,抵制不道德行为,即道德意志的坚韧性。道德意志还具有自觉性,“具有自觉性的人,其行为受正确动机驱使,相信自己的动机是正确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原则性。”包兴敏,白冬青,王晓茜.教师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75.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做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并不是由于道德上的认知错误,而是因为缺乏道德自觉性和坚韧性。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实践活动,树立道德榜样,那么会激发他们锻炼道德意志的积极性,如果学校的隐性课程能够发挥种种优势,比如非指导性的教育方法,凭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激励,让学生自由包兴敏,白冬青,王晓茜.教师教育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75.(四)培养道德行为的功能道德行为是人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显性德育课程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而不是道德行为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显性德育课程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容易造成学生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后果,与德育目的相背离。正如《学记》中说的,“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的行为示范,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如同旗帜和标杆,指引着学生们的行为。中学隐性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约束学生行为,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人际关系都能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完成德育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过程,高尚情操、优良品行得以实现。综上所述,隐性课程对于中学生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它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心理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有效利用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应进行周密的设计开发,改造和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四、发挥中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的策略为使校园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应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一)加强美丽校园建设1.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发挥着强大的渗透功能,潜在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布局、建筑物、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班级教室等,整洁、优美、幽静、舒适的校园环境能够在点点滴滴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生活、乐于学习的内在体验。物质环境建设可以从图书阅览室、黑板报、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如校园的文化广场,可以设置校园文化长廊、名人雕塑等,深刻展示校园底蕴和历史文化价值,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传递积极的精神力量。物质环境类隐性课程的开发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①协调优化,合理布局,美观实用,学校是诸多要素有机组合的一个系统,校园的空间要素、设施、建筑都要布置得合理、协调,适应师生需求;②具有育人功能,富有艺术气息,校园环境设计要凝聚深刻的德育要素,提倡高尚的审美情趣;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本校的特色,跟上时代发展。2.建设优良校风、班风优秀的校风班风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对于凝聚班集体、发展每一位班级成员有着重要的作用。校风的建设应从每一个班级细胞开始,塑造良好班风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从建设班集体、培养班干部,再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都需要充分重视,认真落实。班主任要做到:①慎重挑选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着力培养;②激励和培养浓厚的学风,形成自觉学习、力求进步的共同心理趋向;③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树立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④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校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优良校风,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班会,开展活动,普及法律、安全知识等,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整顿不良作风,树立学校优秀学生榜样,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3.加强人际关系建设校园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成长的影响蕴含和体现在广泛的师生日常交往之中,积极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朱小蔓,王平.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8(朱小蔓,王平.从情感教育视角看教师如何育人——对《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8(3):83-88.(二)重视制度管理科学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日常运转需要制度管理的严格约束和监督,同时也要秉持科学化、人性化的理念,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校各部门协调运转,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制度管理包括学校教育制度系统、教育管理理念与方式、教育评价等。学校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在不同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也会天差地别,如果学校秉持的教育理念刻板、保守、封闭,那么学生易于倾向沉闷压抑、墨守陈规;如果学校坚持用科学、民主、人文化关怀的理念管理学生,会培养学生昂扬乐观、自主自立的优秀品质。在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学校的考核更应该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既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要重视平时对学生的考核,认识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条件都具有差异,因此学校考核方式要向着多样化发展,考核主体也要更加多元化。(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教师的为人师表在隐性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师表师德以及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结果。以教师无形的影响力作为隐性教育素养及其作为“活教材”构成要素的隐性课程是新世纪教育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谭晓丽.从教师的角度谈如何强化隐性课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31.教师要做到:①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得体大方;②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抓住时机,加以引导,长善救失;③在德育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④不断学习,提高学识,陶冶自身情操,树立优秀的榜样。总之,教师要遵守师德、博学善思、人格高尚、心态积极以及仪表得体,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四)深入发掘各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功能隐性德育课程其实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在学科知识和教学理念中体现出来,各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其隐形的德育作用,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例如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案例和丰富的网络素材讲解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探究思想政治知识,而不是枯燥地灌输、简单地得出“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这会让思想政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和赏析,培养中学生人格,讲解文学作品的人物经历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高尚品格。在理科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设计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的观念等等,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将隐性课程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必然能发挥其德育作用。综上所述,隐性课程的开发是从物质环境、组织制度到文化心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过程,需要考虑心理学、教育学的多重因素,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在心理上重视隐性课程的德育作用,有意识地开发学校隐性课程,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五、结束语隐性课程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设想,它是活生生的、贴近生活的,教育者不应该把它边缘化,而要认识到隐性课程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知道,隐性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服务与经营管理承包协议2024
- 2024年湖南客运应用能力考试答案
- 2024年许昌客运资格证题库及答案
- 2023届新高考化学选考一轮总复习训练-第32讲 生物大分子 合成高分子
- 2023届新高考化学选考一轮总复习学案-热点13 酸碱中和滴定及其拓展应用
- 2024年工程项目劳务分包专用合同
- 2024销售代理协作协议样本
- 2024年个人代理贷款合同
- 2024年度企业融资支持协议
- 船长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集团公司)2024年
- 浮动码头施工方案
- Poka-Yoke防错技术(完整版)
- 保安交接班记录表(2)
- 神明—EZflame火焰检测系统
- 个人简历求职简历课件.ppt
- 201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在母语的屋檐下
- 新青岛版五四制2021-2022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指导
-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 民用机场竣工验收质量评定标准
- 双向细目表和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
- 离子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