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11500-2024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技术规范_第1页
NBT11500-2024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技术规范_第2页
NBT11500-2024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技术规范_第3页
NBT11500-2024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技术规范_第4页
NBT11500-2024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olarandbiomassenergycomplem(发布稿)2024-05-24发布2024-11-24实施前言 Ⅱ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系统分类 25系统设计 26系统安装 57系统调试 58项目验收 59系统节能量与减排量计算 6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提出。本文件由能源行业农村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8)归口。本文件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春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龙光天旭太阳能有限公司、铜陵市清华宝能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浙江远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浙江格莱智控电子有限公司、山东阳光博士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兰州华能生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多乐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索乐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道荣、欧阳名三、邢作新、曾德林、查月祥、沈进、种阳、张同伟、李强、王岩、王智会、韩成明、贾铁鹰、杨金良、徐文勇。1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的分类、设计、安装、调试、验收和节能量与减排量计算。本文件适用于单户住宅及类似建筑以太阳能集热器(或太阳能热水器)和生物质采暖炉具集成的供暖系统,和其他清洁采暖炉具集成的互补供暖系统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424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GB/T12936太阳能热利用术语GB/T17581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GB/T18713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9141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19232风机盘管机组GB/T19775玻璃-金属封接式热管真空太阳集热管GB/T19913铸铁供暖散热器GB/T26975全玻璃热管真空太阳集热管GB/T29039钢制采暖散热器GB/T31542钢铝复合散热器GB/T34377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设计安装及验收技术规范GB50242建筑给水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95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JG/T220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JG/T293压铸铝合金散热器JGJ14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NB/T10151北方农村户用太阳能采暖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NB/T10771清洁采暖炉具现场测试与评价方法NB/T10783家用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节能量和减排量计算方法NB/T11042清洁采暖炉具系统安装验收规范NB/T34006清洁采暖炉具技术条件NB/T34070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技术规范2NB/T34073太阳能低温热利用工质丙二醇型3术语和定义GB/T12936、GB50736和NB/T34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户用供暖系统solarandbiomassenergycomplementaryhousehold以单户住宅及类似建筑的供暖为目的,由太阳能集热器(或太阳能热水器)和生物质采暖炉具为供暖热源,可以智能联动的互补供暖系统。4系统分类4.1按照两种热源的相互关系分为:a)热源并联系统;b)热源串联系统。4.2按照供暖末端类别分为:a)散热器供暖系统;b)风机盘管供暖系统;c)热水辐射供暖系统。4.3按照供暖介质被热源设备加热方式分为:a)直接供暖系统;b)间接供暖系统,5系统设计5.1供暖房间设计温度选择5.1.1在用户有明确要求时,各个供暖房间的供暖设计温度按照用户要求确定。5.1.2在用户没有明确要求时,各个供暖房间的供暖设计温度按照GB50736确定。5.2供暖热负荷确定5.2.1供暖热负荷应按照GB50736规定的方法计算,并分别计算每个供暖房间的供暖热负荷。5.2.2对于分时、分区间歇供暖的,应根据GB50736的要求对供暖热负荷进行修正。5.2.3供暖总热负荷应包含供热管散热损失。在没有确切的管网散热损失数据时,供暖总热负荷应按照不小于所有房间总供暖热负荷的1.05倍确定。5.3系统供暖供回水温度确定5.3.1对于散热器供暖系统,供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宜不高于50℃,回水温度宜不低于35℃。5.3.2对于风机盘管供暖系统,供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宜不高于45℃,回水温度宜不低于38℃。5.3.3对于热水辐射供暖系统,供暖系统设计供水温度宜采用35℃~40℃,供回水温差宜不大于10℃,且不小于5℃。35.4供暖末端与管路设计选型5.4.1各个供暖房间的供暖设备宜配置有方便实现房间定温供暖、定时供暖、间歇供暖、分房间供暖、局部供暖(如有)等的自动和手动转换装置。5.4.2散热器供暖系统与风机盘管供暖系统,应按照GB50736的相关规定设计供暖末端。5.4.3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按照GB50736和JGJ142进行设计计算。5.4.4铸铁散热器应符合GB/T19913的相关要求,钢制散热器应符合GB/T29039的相关要求,钢铝复合散热器应符合GB/T31542的相关要求,铜铝复合散热器应符合JG/T220的相关要求,压铸铝散热器应符合JG/T293的相关要求。5.4.5各个房间散热器的散热量计算应根据其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散热量,并考虑影响散热器散热量的各种修正系数后计算得出。5.4.6当选用风机盘管机组供暖时,风机盘管机组应符合GB/T19232的相关要求,其散热量应按照供暖系统设计供回温度进行计算和选型。5.4.7供暖系统末端管路与保温应按照GB50736进行计算与选型。5.5太阳能集热产品选型5.5.1选用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作为太阳能集热部件时,其热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平均热损系数ULr≤0.7W/(m².C);对于罩玻璃管外径为①47mm的,闷晒太阳辐照量H≤3.2MJ/m²;对于罩玻璃管外径为Φ58mm的,闷晒太阳辐照量H≤4.2MJ/m²;除热性能外的其他性能应符合NB/T34070的要求。由其组成的太阳能集热器或太阳能热水器应符合下列规定:a)由其组成的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除热性能外的其他性能应符合GB/T17581、GB55015的要求;b)由其组成的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除热性能外的其他性能应符合GB/T19141、GB55015的要求;c)由其组成的内置U形管或内置热管太阳能集热器,各项性能应符合GB/T17581、GB55015的要求。5.5.2选用全玻璃热管真空太阳集热管作为太阳能集热部件时,其性能应符合GB/T26975的要求;当供暖项目地为高原时,应评估其在高原高太阳辐照度下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其组成的太阳能集热器,应符合GB/T17581、GB55015的要求,由其组成的太阳能热水器,应符合GB/T19141、GB55015的要求。5.5.3选用玻璃-金属封接式热管真空太阳集热管作为太阳能集热部件时,其性能应符合GB/T19775的要求;当供暖项目地为高原时,应评估其在高原高太阳辐照度下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其组成的太阳能集热器,应符合GB/T17581、GB55015的要求,由其组成的太阳能热水器,应符合GB/T19141、GB55015的要求。5.5.4选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太阳能集热部件时,其额定效率应不低于0.55,其他性能应符合GB/T6424、GB55015的规定。当供暖项目地空气盐份较高时,应评估其吸热膜层在该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由其组成的太阳能热水器应符合GB/T19141、GB55015的要求。5.5.5供暖用太阳能集热器或太阳能热水器的数量应根据摆放场地、投资预算、投资经济性,依照GB55015和GB50495给出的原则和方法确定。5.5.6选定太阳能集热产品的类别、数量、摆放与连接方式后,应结合供暖项目地的气象数据以及供暖系统设计参数计算太阳能供暖系统的热效率,计算结果应符合GB55015的相关要求。5.6生物质采暖炉具选型45.6.1生物质采暖炉具应符合NB/T34006的要求,并应选用热效率高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低的炉具。5.6.2生物质采暖炉具的额定供热量应不小于供暖总热负荷,并宜按照供暖总热负荷的1.1倍选择清洁采暖炉具的额定供热量。5.6.3当供暖项目地海拔高度大于2000m时,应向炉具厂家核实在项目地高海拔环境下生物质采暖炉具的实际供热能力以及炉具配置的智能控制装置在高原环境下的适应性,并根据其在高原环境下的实际供热能力选择炉具。5.7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供暖系统设计5.7.1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供暖系统应优先和充分利用太阳能供暖,当太阳能供热量不能满足供暖需要时,再由生物质能供暖。5.7.2应根据供暖系统设计供回水温度、太阳能集热产品的数量和热性能高低、系统运行可靠性与方便性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互补供暖的相互关系。当太阳能供暖保证率高于40%时,宜采用热源并联供暖系统;当太阳能保证率低于20%时,宜采用热源串联供暖系统;当太阳能供暖保证率在20%~40%之间时,可采用热源并联供暖系统或热源串联供暖系统。5.7.3当采用热源并联供暖系统时,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供暖应能实现其中任一能源供暖的自动转换及手动应急转换。当生物质炉具供暖时,应能自动和手动跨越太阳能集热与储热装置。5.7.4当采用热源串联供暖系统时,应设计生物质炉具自动和手动跨越太阳能集热与储热装置、实现生物质能单独供暖的转换装置。当太阳能有可用的供暖热量时,系统应先由太阳能加热,再由生物质能加热供暖;当太阳能无可用热量时,系统应能够自动和手动转换为由生物质能单独供暖。5.8太阳能集热储热系统设计5.8.1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应有项目地高太阳辐照度、低环境温度、强风、暴雨、暴雪、冰雹、洪水、漏电、供电电压不稳、突然停电等极端条件下系统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5.8.2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应有太阳能产热量大于供暖用热量等情况下的系统过热保护措施。5.8.3使用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系统,系统应设计炸管漏水保护措施。5.8.4高原地区使用的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应设计有当环境温度低于8℃时集热器吸热板芯防冻措施;其他地区使用的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应设计有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集热器吸热板芯防冻措施。5.8.5所有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管路、泵、阀,应设计有可靠的防冻保护措施。5.8.6选用防冻液作为供暖热媒时,应选用环境友好型防冻液。防冻液的冰点应比项目地最低环境温度低至少5℃,防冻液的沸点高于与防冻液换热的介质沸点温度。防冻液应不会对与其接触的管道、泵、阀、换热器、设备等造成腐蚀。5.8.7选用丙二醇型防冻液作为供暖介质时,其性能应符合NB/T34073的要求。5.8.8选用防冻液作为供暖热媒的供暖系统,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与防冻液供暖热媒应设置换热器,采用太阳能间接供暖系统;b)生物质采暖炉具与防冻液供暖热媒应设置换热器,采用炉具间接供暖系统。5.8.9选用防冻液作为供暖热媒时,应根据所选防冻液的比热容、运动黏度等物理参数,计算太阳能集热系统和供暖系统的设计流量;根据防冻液供暖热媒的设计流量,计算系统的设计阻力;根据防冻液的设计流量和阻力参数,选择适合的供暖循环泵。5.8.10对于热源并联系统,当选择太阳能间接供暖方式时,在设计供暖温度和供回温差下,太阳能系统供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应不小于总供暖热负荷;对于热源串联系统,当选择太阳能间接供暖方式时,在设计太阳能供暖温度和供回温差下,太阳能系统供暖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应不小于太阳能最大产热负荷。55.8.11对于太阳能直接供暖系统,在设计供暖供回温度下,太阳能系统供暖总进出接口的管径应不小于在此条件下供暖总管道的设计管径。5.8.12采用水作为储热介质时,水储热的最高设计温度应至少比项目地冬季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低5℃。5.8.13太阳能储热箱(罐)的储热能力应至少大于当地采暖期内太阳辐照量最大日太阳能集热系统全天的产热量。5.8.14太阳能集热储热系统应有非采暖季节太阳能产热用于生活热水或其他用热设计。5.8.15太阳能集热储热系统其他设计应符合GB55015、GB/T18713、GB/T34377和GB50495的相关要求。5.9生物质能供暖系统设计5.9.1生物质采暖炉具放置位置应设计在不与卧室直接相通的房间,并与卧室有效隔离。放置炉具的房间应设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措施,并应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5.9.2生物质采暖炉具上应设计直通大气的管道,管道管径不小于炉具出口管径,且该管道上不应设计安装任何形式的阀门。5.9.3膨胀水箱和大气连通管宜设计在室内。当受现场条件制约,只能设计安装在室外时,裸露在室外或非供暖房间的膨胀水箱和大气连通管应设计可靠的保温措施。5.9.4对于炉具直接供暖系统,炉具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常压炉具上的供暖循环泵应设计在炉具热水出口的管路上;b)当供暖系统最高点对炉具的静压超过常压时,应采取可靠的常压炉具超压隔离保护措施。5.9.5对于炉具间接供暖系统,炉具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a)供暖换热器二次侧上的供暖循环泵,应设计安装在供暖回水进入换热器的管路上;b)供暖换热器在设计供暖供回温度下,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应不小于供暖总热负荷。5.9.6生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