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福州市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宝钗、袭人乃至湘云所受到的挞伐,不外以下两端:一是奸诈,二是势利(或叫贪图富贵)。然而,宝钗、袭人的品格何以就令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如此唾弃?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第三回的总评里所表达的观点,可以视为嘉、道以来这一类道德挞伐的总纲领: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又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夫世安得有中行貌为中行者,皆乡愿耳。《红楼梦》中所传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虽非中道,而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谓不屑不洁之士者非耶?其不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卓然自立,百折不回。不可谓非圣贤之徒也。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谓“中行”,即是行能得其中。孔子的意思是,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这两者都是不得中行但却守性恒一。所以,如果不能与中行之人同处,也愿意转而求其次,与狂狷为伍。而“中行”“狂狷”的死敌则是“乡原”(或叫“乡愿”)。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人过孔子之门不入,则孔子恨之,唯独对于乡原不入者,孔子毫无恨心。因为“乡原”是大道的死敌。所谓“乡原”,即是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合之,即是“伪君子”。狂狷是孔子儒家关于道德人格的理想规定,是孔子儒家的正统。“乡原”对于孔子儒家正统来说则是异端。但是在孔子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在具体的封建主义实践中,这种正统思想遭到了扭曲,乡原反而成为社会的主流。于是,历来有独立思想、坚守儒家正统思想者就会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但乡原者在夺得政治和物质利益之后便成为当权者,于是,反乡原者反倒成了异端。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明代中叶的李贽,清代的郑板桥等即是如此。宝钗、袭人尽管身处大观园中,但大观园是一个小社会,这同样是一个可以诞生狂狷与乡原的地方。薛宝钗、花袭人等之所以受到自嘉庆以至清末民初的评红者的口诛笔伐,原因即在于她们都是属于孔子所说的“乡原”,都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死敌。而宝玉、黛玉、晴雯、妙玉诸人之所以受到这一时期的评红者的推崇与同情,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不是“中行”之人,但他们对“乡原”嫉之如仇、揭之为快,他们是作为儒家正统思想之补充、辅助的狂狷之士。这些评红者并没有把林黛玉、晴雯等的保持人格独立视为“反封建”,也没有把薛宝钗、花袭人的人格堕落视为代表封建主义。这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的范畴中展开其道德评判,站在儒家正统立场否定宝钗、袭人,肯定黛玉、晴雯。正因为如此,这些评红者可以在表达上述道德判断的同时,肯定《红楼梦》中符合理学精神的人物。(摘编自陈维昭《拥“黛”抑“钗”,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与合群、超越与调谐常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这是人性矛盾的体现。B.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贬斥宝钗,但当选择伴侣时却更倾向于宝钗型。C.褒黛贬钗的倾向具有超稳定性,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D.在儒家正统思想被扭曲的时期,原本是异端的“乡原”反而会成为社会主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宝钗与黛玉的不同态度,实则反映了对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人格的取舍。B.在陈其泰看来,宝玉、妙玉是和黛玉、晴雯同样具有屈原“皭然泥而不滓”人格的人。C.将黛玉、晴雯等人物归入“反乡原者”,仍然是一些评红者在封建主义范畴中的评判。D.本文作者认为拥“黛”抑“钗”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所以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画横线段观点的一项是(

)A.赵之谦说:“《红楼梦》,众人着眼者唯林黛玉。余窃谓此书命意不过讥切豪贵纨绔,而尽纳天地间可愕之事。”B.东观阁本评点者在第七十回正文“袭人便乘机见景劝他收一收心,闲时把书理一理”处批道:“袭人偏会献殷勤。”C.姚燮:“薛姨妈寄人篱下,阴行其诈,笑脸沉机,书中第一。尤奸处,在搬入潇湘馆……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D.解盒居士说:“薛氏专爱怡红之家世,实非爱其才与情也……由薛氏以观,只贪怡红富贵,初不计其有情无情亦觉动人也耳。”4.拥“黛”抑“钗”的倾向形成的原因和标准分别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5.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黛玉和宝钗两个主要女性人物的评价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标准。虽然一些评红者将宝钗归为“乡原”,但是宝钗身上同时具有“狂狷”的一面。请结合文本中“狂狷”的定义,并根据下面列举的两处《红楼梦》中的具体情节简要分析。情节一:《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薛宝钗填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情节二:《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林黛玉在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只有宝钗听了出来;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中,宝钗将黛玉带至潇湘馆,劝她不要“见了那些杂书,移了性情”,说得黛玉心下暗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只马蜂(节选)丁西林吉先生

(念信):“这次母亲在京,一切都好。唯有两件事不大称心。……”吉老太太:

我有什么事不称心?吉先生

(不答,继续读信):“第一,她这次来京的目的,本想劝她的儿子,赶紧讨个媳妇,她可早点抱个孙儿。方头大耳,既肥且皙。嗳!不想来京两月,绝少成绩,媳妇,毫无音信,孙子,渺无消息;第二……这几日来,口中不言,心中闷闷。”吉老太太

(稍有不快之意):我有这些闲工夫来同你们生气!你们的事,我老早就对你们讲过,由你们自己去,我一概不管。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么你到底要怎样的一个人,你就愿意?吉先生

(耸肩):要是找老婆如同找数学的未知数一样,能够立出个代数方程式来,那倒容易办了。吉老太太:

你总是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吉先生:不把它当一件正经事看!因为我把它看得太正经了,所以到今天还没有结婚。要是我把它当配眼镜样,那么你的孙子,已经进了中学。吉老太太

(觉得对他没有办法):倒一杯茶给我。(吉先生倒了杯茶送给吉老太太,自己亦倒了一杯,慢慢饮之。吉老太太沉思半晌)你知道不知道,你的表兄已经同我说了几次,要我替他做媒?吉先生:

怎么不知道?吉老太太:

你知道他要说的是谁?吉先生:

余小姐,是不是?你问过了她没有?吉老太太

(很慢地回答):没有。吉先生:为什么不问她?吉老太太:为什么不问?我想今天问她。(略停)好不好?(语时视吉先生)吉先生:

很好,看护妇配医生,互助的原则,合作的精神,结婚时最好的演说资料。(吉老太太微微地叹了一口气)……余小姐:

我去看看老太太去。(起立欲走)吉先生

(起立阻之):不要走,不要走,我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没有对你说。请坐。(两人复坐)我不在这里的时候,老太太同你讲了很多的话,是不是?余小姐:

是的。吉先生:

她说到我不想结婚的话没有?余小姐:

说了很多。吉先生:你知道,我不想结婚。余小姐:

为什么不想结婚?吉先生:因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美神经,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了。余小姐: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吉先生:

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余小姐:

陪你做什么?吉先生:

陪我不结婚?(走至余小姐前,伸出两手)陪我不要结婚!余小姐(为他两目的诚意与爱所动):可以。(以手与之)吉先生:

给我一个证据。余小姐:

你要什么证据?吉先生:你让我抱一抱。(释其手,作欲抱状)余小姐

(走开):等你再生病的时候。吉先生:还像上次那样?说我发烧到39度?余小姐

(娇嗔):对,还让你不停地住院。吉先生:

不过我的母亲告诉我,说你已经答应了做她的侄媳妇,那怎么办?余小姐

(得意):那没有什么,我的父母不愿意我嫁给医生!吉先生:

对,我知道,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趁其不防双手抱之)余小姐:(失声大喊)喔!(老太太由右门,仆人由左门,同时惊慌入。吉先生已释手)吉老太太:

什么事,什么事?(余小姐以一手掩面,面红不知所言)吉先生:(走至余小姐前,将余小姐手取下,视其面)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吉老太太:

什么事?怎么一回事?余小姐

(呼了一口深气):喔,一只马蜂!(以目谢吉先生)(有删改)【注】这篇独幕剧取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觉醒的新青年为争取婚姻的自主而与守旧势力对抗的一幕喜剧。开头的“信”是吉先生替母亲吉老太太写的家信,信中的“她”指吉老太太。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儿子吉先生读的信的内容看,吉老太太非常关心儿子吉先生的婚姻大事,但吉先生对此并不积极。B.吉先生在信里借助“媳妇,毫无音信,孙子,渺无消息”等略显俏皮的话语,表现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成家的急切心情。C.受吉先生表兄的委托,吉老太太打算把余小姐介绍给吉先生当医生的表兄,并且认为此番喜事十拿九稳。D.吉老太太嘴上说“我一概不管”,但实际上却对儿子的婚事十分着急,真与假的矛盾和谐统一于她的性格之中。7.下列对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开头就是吉先生在念信,由信的内容引出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引出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即儿子的婚姻大事。B.舞台说明对刻画人物有一定作用,如“得意”是对余小姐神情的说明,表明她对解决问题胸有成竹。C.选文语言轻松、俏皮,饶有风趣,人物之间的对话虽较为生活化,但笔触细腻,能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D.选文虽仅有三个主要人物,但情节复杂,戏剧冲突突出,构思精巧而严密,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8.请简要分析剧本最后画线处的台词的作用。9.剧本在刻画吉先生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二、文言小题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B.无以,则王乎?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B.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C.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抵挡D.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12.对下列加点“为”字的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为相

②军中无以为乐③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君王为人不忍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为击破沛公军⑨何辞为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⑨

B.①②③⑤⑥⑨/④⑧⑦C.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

D.①③⑤⑥/②④⑦⑧/⑨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17.《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乱让人们饱受磨难,家境贫困,故开篇以长者的身份向侄子发问来表达强烈的愤慨。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视听结合,凸显了环境的清幽,烘托出书堂主人勤奋好学的特点。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19.学校每周一举行“高一年级晨会”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分享学习经验”,请你结合本诗内容,以“求学如何积‘寸功’”为话题写出你的发言要点。五、名篇名句默写20.完成下列填空。(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认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效果是“

”。(4)《桂技香》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繁花》对上海话的引入不仅表现在方言词语、句式的点缀,更倾向于营造沪语氛围,呈现“江南语态”的气韵。比如写梅瑞接触了老板阿宝后,决意与沪生分手,二人对话如下:梅瑞说,我与沪生的关系,告一个段落,可以吧。沪生说,跟四川路男朋友,预备结婚了。梅瑞摇手说,我想静一静。沪生不响。梅瑞说,以后,我做沪生的妹妹,可以吧。沪生说,可以。梅瑞说,妹妹对哥哥,可以讲一点想法吧。沪生说,可以的……梅瑞的寥寥数句,是娇嗔嗲语,是幽怨婉转,是欲言又止,是“有礼有节”表明心意;而被拒的沪生也自然意会,“不响”的静场处理,婉曲意深。在《繁花》中作者使用了千次以上某某“不响”的形式,紧张又舒缓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有节制的微妙关系,而这种需要延时揣摩的内在语义,正是作者所营造的美中带刺、柔中含韧的“江南语态”独特的腔调与味道,上海的城市记.忆、世相风俗,上海人的典型形象都在作者创造的方言语码中得到了复生。正如作家张辛欣所言,《繁花》具有“优雅之野心”,是“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之文体”。21.上文引自小说《繁花》的对话中,梅瑞对沪生的称谓,从直呼对方名字到称其为“哥哥”,产生了微妙的“弦外之音”。请简析该段对话中人称转换产生的独特效果。22.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B.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的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C.(林黛玉)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曹雪芹《红楼梦》)D.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鲁迅《祝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般来说,

,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个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称为留鸟。但这两者之间的界定其实并没有很严格,因为如果留鸟所在的栖息地被破坏或者食物减少,它们也会考虑迁居到其他地方。候鸟也需要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季节的变化会促使它们主动去往温暖的气候中,寻找可以满足这两种“必需品”的地方。通常来说,许多鸟类每年会进行两次迁徙,春季来临时,它们向北飞行,夏季在温带或寒带进行繁殖,秋冬季节

。当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而这就是鸟类迁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

,或者说沿南北方向迁徙,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飞。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见的迁徙模式。在欧亚大陆上,部分雀形目的鸟类不再向南迁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飞向法国南部过冬,这种自东向西的迁徙模式不属于传统的南北方向“鸟类迁飞路线”,而是沿着“经度”进行迁徙。在20世纪末,西欧和南欧的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区比以前更适合鸟类过冬,它们无需飞行更远的距离就能安定下来,对鸟类来说是一种风险更低的迁徙方式。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4.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七、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有出版公司推出了《红楼梦》,一套6册,每册书本呈口袋书籍大小,封面以现代水墨为设计元素,除了书本身外,该系列还开启了伴读服务,邀请了乐队和歌手制作相关歌曲,附送定制皮书套,开发了相关的App等。出版方表示,出版青春版《红楼梦》是为了“吸引年轻人阅读《红楼梦》”;有人则认为,这是“过度消费经典的行为”。你如何看待出版青春版《红楼梦》这件事?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2.D3.A4.①原因:人性本身存在自相矛盾,而人们只能择其一种,于是读者不约而同地将宝钗与黛玉对立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②标准:评红者用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进行批评,将宝钗归入被儒家正统思想排斥的“乡原”一类进行批判;同时认为黛玉对“乡原”嫉恶如仇,将她视为补充、辅助儒家正统思想的“狂狷之士”。

5.①文中“狂狷”包括两重含义:“狂”是“进取”,“知进而不知退”;“狷”是“有所不为”,“守节无为应进而退”。②宝钗之“狂”:宝钗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母亲庸懦,虽是闺阁少女却操持起管家的重任、尽管家业衰落,但她依然充满自信、怀有远大的志向,她填的柳絮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就有明显的体现。③宝钗之“狷”:宝钗博览群书,才学颇高,但她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也不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在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了《牡丹亭》《西厢记》句子后诚恳地规劝黛玉不要看那些杂书“移了性情”,体现其“有所不为”“守节无为”的一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不同社会、阶级的读者批判的内容也一样”错。原文第六段“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清代批评者……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据此看出,原文只提到清代批评者批判宝钗的具体内容,并未提到清代的读者和现代的读者批判宝钗的具体内容。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他也认同这样的评价方式”错。本文只是客观分析了拥“黛”抑“钗”倾向的形成,作者本身并未对这种倾向发表态度,选项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赵之谦的观点是认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是讽刺批判纨绔子弟,所以将天下荒唐事都收入其中,不能支撑画横线段观点。B.是前代评红者对袭人“势利”的批判。C.虽然表面是姚燮对薛姨妈“奸诈”的批判,实则也有对宝钗的批判。D.是解盘居士对宝钗“势利”的批判。6.C7.D

8.①巧妙化解尴尬,凸显了余小姐聪明机智的形象。②使结尾出乎意料,耐人寻味。③照应题目,以小见大,凸显自由追求爱情的浪漫。

9.①孝顺母亲,善解人意。从为吉老太太读信的细节中,可看出他的孝顺、贴心。②敢于坚持自己的婚姻价值观念,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从吉先生对婚姻的看法和对余小姐的言行等内容可以看出。③机智灵活,幽默风趣。从他与吉老太太的对话以及与余小姐的交谈中,可看出他的幽默机智。【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且认为此番喜事十拿九稳”的表述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吉老太太微微地叹了一口气”舞台指示语表明吉老太太本意并不在于给表兄介绍结婚对象,主旨是为儿子的婚事而焦心。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D.“但情节复杂,戏剧冲突突出”错误。本剧戏剧情节单调、戏剧冲突不够突出。一个有封建思想残余的家长吉老太,干预吉先生的婚姻大事。不料吉先生早在住院期间就已经同余小姐偷偷相恋。为了蒙蔽吉老太,这两个青年不得不互以反话进行交谈,借以表露强烈的爱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戏剧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时,可从内容、表达效果和结构三方面分析。画线的台词在结尾处,是余小姐在面对吉老太太问题时的机智回答,在内容上有助于塑造余小姐聪明机智的形象;在表达效果上以“一只马蜂”这个充满爱意的谎言作为回答和结尾,出人意料,让戏剧耐人寻味;在结构上照应了标题“一只马蜂”,用“一只马蜂”的遮掩了两个青年人之间的秘密,以小见大,凸显自由追求爱情的浪漫。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事件、他人评价等角度思考。文中“吉先生:(念信)‘这次母亲在京,一切都好。唯有两件事不大称心。……’吉老太太:我有什么事不称心?吉先生:(不答,继续读信)吉老太太:(觉得对他没有办法)倒一杯茶给我。(吉先生倒了杯茶送给吉老太太)”从其中吉先生对吉老太太的行为和态度可以看出他的孝顺。从吉先生对婚姻的看法,如“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了”和他对余小姐的言行“吉先生: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余小姐:陪你做什么?吉先生:陪我不结婚?(走至余小姐前,伸出两手)陪我不要结婚!余小姐:(为他两目的诚意与爱所动)可以。(以手与之)吉先生:给我一个证据。余小姐:你要什么证据?吉先生:你让我抱一抱。(释其手,作欲抱状)吉先生:对,我知道,我们是天生的说谎一对!(趁其不防双手抱之)”等内容可以看出吉先生对婚姻爱情有自己的观念看法,以及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从文中吉先生为母亲念信“这次母亲在京,一切都好。唯有两件事不大称心。……”“这次母亲在京,一切都好。唯有两件事不大称心。……”及文末他面对母亲的疑问做出的回应“吉老太太:什么事,什么事?(余小姐以一手掩面,面红不知所言)吉先生:(走至余小姐前,将余小姐手取下,视其面)什么地方?刺了你没有?”等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幽默。10.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刑”通“型”,做榜样。句意:(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B.“以”通“已”,停止。句意:如果不能不谈,那么我就谈谈王道之事吧。C.无通假字。句意: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衣服,吃上肉,百姓不用忍饥受冻。D.“罔”通“网”,陷害。句意: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欺骗陷害百姓。故选C。1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当:对等,比得上。句意:您估计您的士兵足够比得上项王的军队吗。故选C。1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动词,做。句意:让子婴做丞相。②动词,作为。句意: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③动词,是、成。句意:都是龙虎的形状。④介词,替,给。句意: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⑤动词,做。句意:君王为人心地不狠。⑥动词,认为。句意:我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⑦介词,被。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⑧介词,替,给。句意: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⑨句末语气词,呢。句意:还告辞什么呢。①②③⑤⑥是动词/④⑦⑧是介词/⑨是语气词。故选A。13.C14.B15.D16.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17.刚毅之处:作战勇猛,连克强敌;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B.“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亲、妻子的娘家人。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刚毅之处:“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北营作战不利,他带领将士们悄悄与南营汇合,最终打败公孙述。可概括出:作战勇猛,连克强敌。“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作战不利,并不气馁,想办法战胜敌人;“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交战失利,独立修缮武器,检阅士兵,激励将士。可概括出:作战不利时,败而不馁,激励将士。木讷之处:“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说话缺少文采,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可概括出:缺乏文采,不善言辞。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南阳郡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大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汇合水南营,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率领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出来。吴汉性格忠诚醇厚,做事忠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刘秀于是叹息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就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皇帝亲自看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光武帝下诏赐谥号为忠侯。18.A19.①求学需要不受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颔联“常修礼乐风”之“常”强调要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沉浸其中,潜心地投入。正如颈联明写读书环境清幽雅致,暗赞书房主人内心宁静专注。④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点滴时光,积累“寸功”。【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向侄子发问来表达强烈的愤慨”错。首句“何事居穷道不穷”,意思是为什么你处境困窘却依然能潜心研究学问。这是对弟侄乱世之中坚持学习的赞美。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可知,弟侄求学没受环境影响,虽然家境贫困但还是做到潜心求学。联系注解,求学启示可归纳为: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求学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