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解直形教案_第1页
三角函数-解直形教案_第2页
三角函数-解直形教案_第3页
三角函数-解直形教案_第4页
三角函数-解直形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章解直角三角形

19、1测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测量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利用图形的相似测量物

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动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测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筑路、修桥等建设活动都需要测量。当

我们走进校园,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们也许会

想,高高的旗杆到底有多高,能否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把旗杆的高度测量

出来呢?

二、新课

1.根据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书上阐述的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有几种?

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再阐述,这里重要的是让同学们

画出示意图)

课上阐述测量旗杆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请你的同B

学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的长度和旗杆影子的长/

AC4G

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

图所示)

由于太阳光可以把它看成是平行的,所以有NBAC=NBiAiCi,又因

为旗杆和人都是垂直与地面的,所以NACB=NAiCiBi=90°,所以,△

ACB-AAjCiB1;因此,弱=等,则BC=AC*CI,即可求得旗杆

BC的高度。

如果遇到阴天,就你一个人,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

第二种方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的底部10米处的D点,用所制

作的测角仪测出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NBAC=34°,并且已知目高AD为1

米,现在请你按1:500(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合适的即可)比例将AABC画在

纸上,并记作△AiBiG,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iG的长度,便可以计算旗杆的

实际高度。

由画图可知:

VZBAC=ZBiAiCi=34°,Z

ABC=ZAiB1C,=90°

AAABC^AAiBiCi

AB1C1=500

.•.BC=500BIG,CE=BC+BE,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2.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得相应的数据,并做好记录。

(指导学生使用测角仪测出角度)

三、小结

本节课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在学习中应

掌握其原理,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课本第99页习题19.Io

2.写出今天测量旗杆高度的步骤,画出图形,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

旗杆的高度。

19、2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用试验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关系(勾股定理)增

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感性认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渗

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两个锐角具有互余

的关系。那么,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就是要研究直

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新课

1.等腰直角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

如图,是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观察图中的三个阴、…

影的小正方形P、Q、R,它们的面积具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可以看出:

S阴R=S阴p+S阴Q

即AB2=BC2+AC2,这说明,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两直角边的

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有两直角

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

2.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索1,发给每位同学印有右图的纸片,让学

生观察图形,而后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每一小方格

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得到:

正方形P的面积=平方厘米;

正方形Q的面积=平方厘米;

正方形R的面积=平方厘米;

(这里正方形只的面积相当难算,教师要给予点拨,要多花时间让学生

思考才能得出。)

通过以上练习,同学们可以发现,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

系是。

探索2.在方格中,用三角尺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cm和12cm的

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

角形是否成立。

由上述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的关

222

系:AB=BC+ACO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例1.如图,将长为5.41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

BC长为2.1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o/心

(精确到0.01米)

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ZC=90°,BC=8,AC=17o求

AB

4.练习:课本第102页的练习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实际

上,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发现和运用,今天我们只不过做了粗略的

探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方面要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另一方

面要能运用它来计算直角三角形边的长度。

四、作业

1.课本第104页习题19.2的第1、2小题。

2.课本第119页复习题的第1题。

第二课时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上节课学生感性认识了勾股定理,本节课通过给出一些证明勾股定理

的方法,学生理性认识勾股定理,同时渗透方程思想,寓德于教,进一步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对勾股定理的回顾才

如图,AABC是RtA,ZC=90°,NA、NB、NC的/,

对边分别是a、b、c,那么a、b、c具有什么关系呢?(a2+b?=c2),勾股定

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关系,那么,同学们是否能够想出证明这

个定理的方法呢?

1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

A

发给每位同学与右图完全相同的四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将/

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

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又可以表示为

对比两种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

提问后再给出提示。一方面,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

(a+b尸;另一方面又可表示为:1abX4+c?=2ab+c2,所以(a°'

+b)2=2ab+c2即a2+b2=c2

用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右图所忙手

示的图形。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也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是V\

正确的。

(请同学们模仿上面的证明方法,就右图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一方面,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c2,另一方面,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y+4xgab,

所以,a2+b2=c2o

2.进一步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例1.如图,为了求出湖两岸A、B的两点之间

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设桩,使三角形恰好为直角

4C

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

米。问从A点穿过湖到点B多远?

练习:课本第104页第1、2题。

3.勾股定理史话,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

股,斜边称为弦。上面的图四称为“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

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在北京召开的2002国际数学家大

会(TCM—2002)的会标,其图案正是“弦图”,它标致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

就。

勾股定理从被发现到现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巴

比伦人就知道和应用它了,我国古代也发现了这个定理。据《周髀算经》

记载,商高(公元前H20年)关于勾股定理已有明确的认识。

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经历过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其特殊情

况,在世界很多地区的现存文献中都有记载,很难区分这个定理是谁先发

现的。国外一般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580一前500)首

先发现的,因而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勾股定理,并用两种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

同学们;在应用此定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只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才有这

样的关系,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应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四、作业

课本第104页第1、2、3、4、5题。

19、3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

第一课时锐角三角函数(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

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通过实例认识正弦、余弦、正切、

余切四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能应用这些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由上节课例题若加改变得,若AC=160cm,ZC=31°,那么,AB

的长度为多少呢?

同学们现在或许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以上问题自然很容易得到解决。

二、新课

1.明确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名称。

直角三角形ABC可以简记为RtZkABC,我们已经知

道NC所对的边AB称为斜边,用c表示,另两条直角边

分别为NA的对边与邻边,用a、b表示。/、

如右图,在Rt^EFG中,请同学们分别写出NE、NF&'B

的对边和邻边。R

2.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匚二h7

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问题1如右图,'P

△ABC和△ABiC中,若NC=NCi=N90°,

B

ZA=ZAp那么^ABC和△AiBCi相似吗?与

相等吗?AB和强相等吗?

显然△ABCS^AIBIG,7S,这说明在RtZXABC中,只要

AoAl5

一个锐角的大小不变,那么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该锐角的对边

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这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

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C

3.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RtAABC中AB

(1)Z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NA的正弦,记作sinA=

NA的邻边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的余弦,记作

(2)ZANAcosA=斜边

NA的对边

(3)Z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NA的正切,记作tanA=

NA的邻边

NA的邻边

(4)Z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NA的余切,记作cota=

NA的对边

同学们想一想,在RtAABC中,ZB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是

哪一边与那一边的比值。

问题2.锐角三角函数都是正实数吗?为什么?

若NA是锐角,OVsinAVl,0<cosA<l,tanAcotA=1,为什么?

4.例题讲解。B

例1.求出右图所示的RtAABC中NA的四个三角

函数值。«

例2.已知RtZXABC中,ZC=90°,a:b=3:2,c~------Q

=灰,求NA、ZB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三、练习

课本第109页练习的第1、2两题。

四、小结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

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这几个比值称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它反映的是两条线段的比值,对于三角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必须深刻理解

后再记忆,不要混淆。

五、作业

课本第111页习题19.3的第1、2题,课本第120页复习题的第8题。

第二课时锐角三角函数(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此概念探索30°、45°、

60°等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图,这是一块三角形草皮,NA=60°,AB=2米,AC=

1.8米,那么这块三角形的草皮面积为多少呢?让同学们思考并加以

引导,过C点作AB的垂线CD,垂足为D,我们知道,瞿=sinA,B一~c

AL

CD=ACsin60°,AC是已知的,假如sin60°能够知道,那么CD就可求,那么这个

问题就得到解决。本节课我们一同来探讨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二、新课

1.通过测量,计算sin30。的值,进而求出30。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请每位同学画一个含有30。的角的直角三角形,而后用刻度尺量出它的对边和

斜边,计算sin30。的值,并与同伴交流,看看这个值是多少。

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可以得到sin30°=需=/,即斜边等于对边的两倍。因此,

我们还可以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

于斜边的一半。从图中看,即c=2a,由勾股定理得到b=Nc?—a2=N(2a)2—22=小

在onob^/3a^3a近br-

a所以cos30=2a~=2Jan30=耳=^~,cot30="=\3

2.由上面测量得到的sin300值,推出60°角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如右图,若NA=30°,则NB=60°,c=2a,b=^/c2—a2=^/(2a)2—a2=^/3a,

贝Isin60°='=杳^=坐,cos60°=y~=z,tan60°=卜=/,cot60°=£

c2a25c2a2av?b3

3.用同样的方法,求出45°角的三角函数值。

4.用表格列出30°、45°、60°角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asinacosatanacota

1

30°亚亚

223小

45°范应11

22

1

60°亚V3近

223

5.例题。

计算:(l)sin300+cos45°—(cot60°—l)+tan37°cot37°

sin30°-cos30°

(2)cos245°+tan60°—_~~

tan45-3cot60

小.,,

(3)已知:cos(a+28°)=2,求a的度数.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110页练习的第4题.

2.如右图,RtAABC中,NA=15°,你是否能一

够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适当的三角形,求得它的正切

值和余切值.A^~D~-----°C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测量,计算求出了30。、45。、60°角的四个三角函数值,同

学们应该记住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这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

在求这些三角函数值时的方法也显得相当的重要,应领会其实质.

五、作业

1.课本第111页习题19.3的第3题。

2.课本第119页复习题的第3、4题.

2.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并能初步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

决一些简单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过程

AB=125米,ZB=60°,求AC的长。(待同学回答后老师再给予解答)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假如把上题

的ZB=60°改为NB=63°,这个问题是否也能得到解决呢?回答是肯定

的。

二、用计算器求任务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1.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1.求sin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

例2.求cot70°45'的值(精确到0.0001)

2.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例3.已知tanx=0.7410,求锐角x(精确到1,)。

例4.已知cotx=0.1950,求锐角工(精确到1')□

分析:根据tanx=烹,可以求出tanx的值,然后根据例3的方法就

可以求出锐角x的值。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求出任何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对于上述提出的问题不难得到解决。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111页练习的第1、2题.

2.如图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皮,已知AB=

43米,AD=34米,ZA=67°26'53〃,求这块地

皮的面积。

四、小结

1.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求出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反过来,知道

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求出这个锐角。

2.我们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111页习题19.3第4、5题。

19、4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

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台风中于地面

10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数根24米处。问大树在

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显然,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折断倒下的部分

的长度为后不讶=2626+10=36所以,大树在折断之前的高为36米。

二、新课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

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末知元素的过程,叫做

解直角三角形。像上述的就是由两条直角边这两个元素,利用勾股定理求

出斜边的长度,我们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出两个锐角,像

这样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所需的工具。

(1)两锐角互余NA+NB=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

(3)边与角关系sinA=cosB=1,cosA=sinB=^,tanA=cotB=^,

b

cotA=tanB=-

ao

3.例题讲解。A产々B

例1.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I

发现入侵敌舰C,炮台A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

的方向,炮台B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c

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

分析:本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AB=2000米,ZCAB=90°—Z

CAD=50°),那么求AC的长是用“弦”还是用“切”呢?求BC的长呢?

显然,AC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应该用余弦函数,而求BC的长可以用

正切函数,也可以用余切函数。

讲解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在求出后,能否用勾股定理求得BC;

(2)在这题中,是否可用正弦函数求AC,是否可以用余切函数求得BCo

通过这道例题的分析和挖掘,使学生明确在求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根

据题目的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工具”以达到目的。

4.从上面的两道题可以看出,若知道两条边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

出第三边,进而求出两个锐角,若知道一条边和一个锐角,可以。利用边

角关系求出其他的边与角。所以,解直角三角形无非以下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求其他边和角。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求其他边角。

三、练习

课本第H3页练习的第1、2题(帮助学生画出第2题的图形)。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关系,由已

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在做题目时,学生们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正确

选择上述的“工具”,求出题目中所要求的边与角。

五、作业

课本第116页习题第1、2题

第二课时解直角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比较熟练的应用解直角三角

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

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给出仰角、俯角的定义

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经用自制的测角仪测出视

线(眼睛与旗杆顶端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那么把号垂线/视线

这个角称为什么角呢?-水平线

I视线

如右图,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

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右图中的N1就是仰角,

N2就是俯角。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在离...-B

电线杆22.7米的C处,用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D产二]......E

c)

电线杆顶端B的仰角a=22°,求电线杆AB的高度。

分析:因为AB=AE+BE,AE=CD=L20米,所以只要求出BE的

长度,问题就得到解决,在^BDE中,已知DE=CA=22.7米,NBDE=22°,

那么用哪个三角函数可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正切或余切都能解决这个问

题。

例.如图,、是两幢地平高度相等、隔岸相

2ABB

望的建筑物,B楼不能到达,由于建筑物密集,在A楼

的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为测量B楼的高度,只能充分利

用A楼的空间,A楼的各层都可到达且能看见B楼,

现仅有测量工具为皮尺和测角器(皮尺可用于测量长度,测角器可以测量仰

角、俯角或两视线的夹角)。

(1)你设计一个测量B楼高度的方法,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需的测量

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图形。

(2)用你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计算B楼高度的表达式。

分析:如右图,由于楼的各层都能到达,所以Ac

楼的高度可以测量,我们不妨站在A楼的顶层测B"广,1;£

楼的顶端的仰角,再测B楼的底端的俯角,这样在.r

BD

□△ABD中就可以求出BD的长度,因为AE=BD,

而后Rt^ACE中求得CE的长度,这样CD的长度就可以求出.

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测量出B楼的高度。

三、练习

课本第114页练习的第1、2题。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仰角、俯角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对于这

些问题,一方面要把它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针

对转化而来的数学问题选用适当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五、作业

课本116页3、4题

第三课时解直角三角形(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测量中坡度、坡角的概念,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能利

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把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右图所示,斜坡AB和斜坡AiBi哪一个倾斜

程度比较大?显然,斜坡AiBi的倾斜程度比较大,说明

ZA1>ZAo从图形可以看出,即tanAi>

AC

tanAo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

明斜坡的倾斜程度。

二、新课

1.坡度的概念,坡度与坡角的关系。

如右图,这是一张水库拦水坝的横断面A

的设计图,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

叫做坡度(或坡比),记作i,即1=器AC,坡度BC

通常用1:m的形式,例如上图中的1:2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

做坡角。从三角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坡度与坡角的关系是i=tanB,显

然,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

2.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一段路基的横断面是梯形,高

为4.2米,上底的宽是12.51米,路基的坡面与AEFB

地面的倾角分别是32°和28°,求路基下底的宽。(精确到0.1米)

分析:四边形ABCD是梯形,通常的辅助线是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引下

底的垂线,这样,就把梯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和矩形,从题目来看,下底

AB=AE+EF+BF,EF=CD=12.51米.AE在直角三角形AED中求得,

而BF可以在直角三角形BFC中求得,问题得到解决。

例2.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B4,5c

试根据图中数据,求出坡角。和坝底宽ADo(i

AFED

=CE:ED,单位米,结果保留根号)

三、练习

课本第116页的练习。

四、小结

会知道坡度、坡角的概念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

坡角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与梯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懂得通过添加辅助

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五、作业

补充习题

回顾与思考

第一课时回顾与思考(一)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章知识。由于本章的概念比较多,需

要记忆的知识也比较多,因此,课前应该让学生先看看书本,以求得较高

的复习效率。在系统复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应用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1)

如图(一),利用光线的平行和物体在地面的投

影和物体构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从而求得物

体的高度。

(2)如图(二),我们可以利用测角仪测出NECB

数,用皮尺量出CE的长度,而后按一定的比例尺(例如

1:500)画出图形,进而求出物体的高度。

2.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AB2=AC2+BC2,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

(三)

的关系。如(三)

3.锐角三角函数。(如图三)

「、』、、,..abab

(l)zEX:smA=—,cosA4=_,tanA=工,cota=一。

ccDa

(2)若NA是锐角,则OVsinAVl,0<cosA<l,tinAXcotA=l,sin2A

+COS2A=1,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asinacosatanacota

1

30°亚近

223小

45°范应11

22

1

60°也V3近

223

同学们在记忆这些三角函数值时,一方面能由角度求出它的各个三角

函数值,另一方面,要能由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角度。

(4)熟练应用计算器求出锐角三角函数值。

(5)正弦、正切值是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余切值是随着角度

的增大而减少.

(6)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余角的余弦值,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

余角的正弦值。正切、余切也一样。

即若a是锐角,a的余角为(90°—a)则

sin(90°—a)=cosa,cos(90°—a)=sina,

tan(90°—a)=cota,cot(90°—a)=tana,

二、例题讲解

例1.RtAABC中,ZC=90°,ZB=60°,两直

角边的和为14,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4

例2.如图,AC±BC,cosZADC=5,ZB=30°

AD=10,求BD的长。

三、练习

1.RtAABC中,ZC=90°,ZA=30°,NA、NB、ZC所对的

边为a、b、c,则a:b:c=()

Al:2:3B.1:巾:事C.1:6:2D.1:2:5

2.在ZXABC中,ZC=90°,AC=2.1cm,BC=2.8cm。求:(1)Z\ABC

的面积;(2)斜边的长;(3)高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