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铜梁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铜梁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铜梁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铜梁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铜梁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一生物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A.染色体变异B.基因分离C.基因自由组合D.基因突变2.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转变成7一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育种专家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小麦种子,可以()A.使小麦的优良性状得以稳定遗传B.导致DNA分子无法形成双螺旋结构C.获得G—C转换成A—T的新DNA序列D.得到嘌呤含量高于嘧啶含量的新DNA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该种群自交一代,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A.50% B.25% C.40% D.60%4.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病家系中进行调查C.最好选择调查发病率较高单基因遗传病D.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5.某实验小组在Ta和Tb两个温度条件下,测定了淀粉酶在不同的pH条件下催化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结果如图所示(Ta<Tb,且Ta和Tb均低于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①表示在Ta温度下测定的结果B.在这两个温度条件下,淀粉酶的最适pH相同C.pH=1与pH=7时,淀粉酶的空间结构相同D.曲线②条件下升高一定的温度,该曲线可能移动到曲线①的上方6.家兔的褐毛对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是雌兔,丙和丁是雄兔,已知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甲与丁多年交配,子兔全部为黑毛;乙与丁交配,子兔中有褐毛兔。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黑毛对褐毛是显性B.鉴别丙兔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可用丙兔和丁兔进行测交,后代都为黑毛,则丙兔为纯合子;后代既有黑毛又有褐毛,则丙兔为杂合子C.设B为显性基因,b为隐性基因,则甲、乙、丁兔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bbD.乙与丁多年交配,子兔中褐毛兔的概率为1/2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种农业害虫夏季数量最多,到了冬季,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残存的少量个体又繁殖增加种群数量。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图所示,●为抗杀虫剂个体,○表示敏感个体),其中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存在_____________。(2)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大多被杀死了,这是由于杀虫剂的______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_____________的频率。然而,在未使用杀虫剂的自然情况下越冬,敏感个体却更多的存活下来,说明敏感个体更能适应冬天(缺少食物)的条件,这也说明,变异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4)该种群中既有抗药型基因,也有敏感型基因,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多样性层次,生物多样性还有两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下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动物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_条。(2)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A图中具有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D图中具有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4)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5)B图细胞中有____________个四分体,有_________个DNA分子。(6)该动物性别为_____________(雄性、雌性、无法确定)。9.(10分)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下面图甲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的代谢,图乙为某家系苯丙酮尿症的遗传图谱。已知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由图甲可知,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基因_____发生突变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基因_____发生突变所致。(选填“1”“2”“3”)(2)由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可以是_____。(3)基因1、2、3_____(填“是”致“否”)存在于同一细胞中。健康人体细胞中含有黑色素,肤色正常,请写出相关基因表达的过程_____。(4)由图乙可知,苯丙酮尿症是由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性基因控制。(5)图乙中Ⅱ﹣5、Ⅲ﹣11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6)Ⅲ﹣9长大后与表现型正常异性婚配,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10.(10分)完成下面的概念图。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多样性。(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它们属于同一个___________。(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作用。(5)A′基因的出现和环境的污染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种群发生进化,决定种群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主要依据是染色体变异;诱变育种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依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而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变异频率比连锁互换高得多,所以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应为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C。2、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说明EMS的处理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小麦种子,使其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小麦的优良性状不能稳定遗传,A错误;突变后的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但是仍然具有双螺旋结构,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磺酸乙酯(EMS)处理后使得DNA分子中的G-C转换成A-T,C正确;由于DNA分子中嘌呤都是和嘧啶配对的,因此得到的新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相等,D错误。3、A【解析】

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详解】该种群的个体自交,AA与aa的个体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因此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25%+50%×1/4=37.5%,aa的基因型频率是25%+50%×1/4=37.5%,Aa的基因型频率=50%×1/2=25%,则A的基因频率=37.5%+25%×1/2=50%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解题关键是识记相关概念,掌握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方法。4、A【解析】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详解】A、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B、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要在患病家系中进行调查,B正确;C、最好选择调查发病率较高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影响,C正确;D、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D正确。故选A。【点睛】调查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进行,调查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进行。5、C【解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温度(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根据题干中“Ta<Tb,且Ta和Tb均低于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低于最适温度的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不断增强;从坐标图中看出,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越长,酶的活性越低,由于曲线①活性比曲线②低,所以曲线①代表Ta温度下测定的结果,A正确;B、从图中看出在这两个温度条件下,最适pH都约为7,B正确;C、pH=1时,酶的空间结构已经改变,发生了变性,与pH为7时空间结构不同,C错误;D、高温可能使酶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所以曲线②条件下升高一定的温度,活性可能会降低,达到曲线①的上方,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低温抑制酶的活性,在结合曲线图进行分析。6、B【解析】试题分析:甲与丁多年交配,子兔全部为黑毛,说明黑毛对褐毛应是显性,故A正确。丙和丁都是雄兔不能进行交配,故B错误。由题意可知甲应是显性纯合子,乙是杂合子,丁是隐性纯合子,故C正确。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交配,后代有1/2是隐性性状,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生存斗争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选择抗药性基因环境的变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表示物种形成模式中的渐变式,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农药之前,害虫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该药时,由于大多数害虫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农药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当多次使用该农药后,使抗药性更强的害虫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害虫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所以农药对不同变异的害虫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详解】(1)达尔文进化论中,生物由于存在生存斗争,所以生物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2)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三年间●基因的频率由2%变为3%再变为0%,说明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3)农药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害虫来说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的变化。(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该种群中既有抗药型基因,也有敏感型基因,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层次。【点睛】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而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定向改变基因频率。8、2BD40AD28无法确定【解析】

本题通过分裂图解来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判断,属于对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属于中档题。【详解】(1)观察分析可知,该动物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所以生殖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2)图中B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D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B、D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A、C中有同源染色体,但是没有联会,是有丝分裂。(3)A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4对同源染色体,D图细胞处于减二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4)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AD细胞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5)B图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形成2个四分体,每条染色单体上有一个DNA,共有8个DNA分子。(6)图示细胞都是均等分裂,不能判断是精原细胞还是卵原细胞的分裂,因此不能判断该动物性别。【点睛】联会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作一个四分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有染色单体;精子产生过程都是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有不均等分裂现象。9、基因3基因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3RNA酪氨酸酶常隐RR或RrRr1/560【解析】

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乙图,1号和2号正常,生患病女儿7号,故苯丙酮尿症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详解】(1)由图甲可知,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基因3发生突变导致酪氨酸酶缺乏,黑色素减少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基因2发生突变苯丙氨酸转变成苯丙酮酸所致。(2)分析图甲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可以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3)由于人体的各种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因此基因1、2、3可以存在于同一细胞中,只是不同的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健康人体细胞中含有黑色素,肤色正常,其相关基因表达的过程:基因3RNA酪氨酸酶。(4)分析乙图,Ⅰ1和Ⅰ2正常,生患病女儿Ⅱ7,故苯丙酮尿症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5)Ⅱ﹣7患病,其基因型为rr,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Rr,故Ⅱ﹣5基因型为RR或Rr,Ⅲ﹣11表现正常,其母亲患病,所以Ⅲ﹣11基因型一定为Rr。(6)Ⅲ﹣9号表现型正常,因为有患苯丙酮尿症的父亲,所以其基因型为Rr,又由于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即在正常人群中Rr的概率是1/70,故Ⅲ﹣9长大后与表现型正常异性婚配,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70╳1/4╳1/2=1/560。【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图解和遗传系谱图,考查了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遗传病患病类型的知识,对基因控制性状的记忆、理解和根据遗传系谱图及题干中的条件准确地判别患病类型是解题的关键。10、染色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脱氧(核糖)核苷酸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四分体【解析】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大小一般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详解】染色体分为F常染色体和G性染色体。其中性染色体决定生物的性别,与性别相关。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A染色质,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DNA(B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D脱氧核糖核苷酸,C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状、大小一般相同的一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