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2.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学会重视实地考察,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3.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地理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1934年竺可桢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学会下设16个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其中之一。目前,葛剑雄任主任。

4.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历史地理研究认为,任何事物、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5.人地互动:“人”是只人类,“地”指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中,学者们注意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人地互动观念成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

6.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习,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7.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占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人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8.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

600年到1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湖门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9.南宋寒冷期:

1100

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10.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11.皇木采办:明清两朝为满足宫廷园林、陵寝建筑的需要,在南方,尤其在西南地区进行的官方大规模的伐木活动。皇木采办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均出自采办地方的地方政府,严重破坏了采办地区的社会经济。从生态角度上讲,由于明清以来的皇木采办,使得南方地区的林木资源已经基本枯竭。

12.乾嘉垦殖: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无能为力。清政府采取措施,鼓励民众向深山进军,扩大耕地面积,种植高产旱地作物,从而掀起了一个山地垦殖运动。但它的背后是以大量牺牲森林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13.水土流失:缺少有效保护的土壤不能有效地将水分保持在土壤中而造成水分流失的现象,同时伴随水的流失,产生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也使土壤流失。

14.生物多样性: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UNEP)发表《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定义其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构成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共同构成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5.食物链: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列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好象是一个食物的链条,故叫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按食性关系而形成的锁链式相互制约形式,称为食物链。

16.野生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及微生物的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发展起来的,其内部成分繁多,结构复杂。一般地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的结果愈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和大型动物的种类也愈多;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类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17.黄河大改道:黄河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宋代以后最为频繁。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最大的改道有6次,史称黄河六大徙。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18.汉唐安流期: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

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

19.梁山泊:源于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944

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金代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后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床於高,汶水下有壅塞成为东平湖。

20.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险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21.荆江河曲:在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游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

22.罗布泊:在历史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古称盐泽、蒲昌海、楼兰海,清代称罗布淖尔,近代称罗布泊。在历史时期罗布泊因为入湖水道的改道而不断变化,时而广阔,时而干涸,时而成为若干小湖,但总体趋势是湖面越来越小,水源越来越少,以至今天完全干涸。

23.草原荒漠化:过渡放牧、开荒种田、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不能正常生长、更新、繁殖,引起土地沙化,形成戈壁,最后形成沙漠,叫草原荒漠化。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砾漠或戈壁、沙漠、泥漠或粘漠、盐漠。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是地球上以风成沙物质和沙丘覆盖地表的特定区域,即只分布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的荒漠领域。

24.草原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25.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26.地海岸:又称平原海岸,即地势平坦宽阔的海岸。平原海岸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这种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

27.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28.海侵: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又称海进。通常,

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

的过程。一个海侵面就是一个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典型的穿时面。海侵的结果,常形成地层的海侵序列:其沉

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或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沉

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

沉积,继续演变成海相沉积

29.直沽:天津地名,源于天津卫名。天津卫,“其地曰直沽”。故说,天津地方地名自直沽始

。直沽名,最早出自《金史·完颜佐传》,时称直沽寨。《金史》记载直沽寨历史,仅此一处。这可能与直沽寨历史暂短有关系

。有历史文献资料根据,可以佐证直沽寨存期暂短

30.冈身: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称冈身

31.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由于海湾河谷的大面积堆积,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一些岛屿洲潭,进入洲潭岛屿时代。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成陆加快,洲潭岛屿大部分新积为沙滩沙滩所连接,现代水网基本形成,洲潭岛屿时代结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都有极大发展

32.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明清政府政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即是将其“土司”制度,改设州县,由中央派遣非世袭的“流官”管治。一方面,可将“化外”之民尽量纳入土司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制度,加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

33.南诏: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国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于权臣郑买嗣

34.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中国明代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永乐九年,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35.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部诸山的统称。为古代东方和西方陆路交通的要道。汉属西域都护统辖。唐开元中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捉。相传因山上生葱或山崖葱翠得名,或说即《穆天子传》中的舂山。舂、葱系一音之转。葱岭是是自汉武帝以来开辟的丝绸之路之必经之地。据《西河旧事》“其山高大,上多大葱”而得名,地理上属亚洲中部,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上。

36.《伊犁条约》:《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是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是清朝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定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及其子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37.《尼布楚条约》:中俄两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正式名称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权使臣戈洛文签订于尼布楚

38.库页岛:库页岛位于黑龙江(阿穆尔江)出海口的东部,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相隔。

又作“窟说”(音悦)、“屈设”、“骨嵬”、“苦夷”、“苦兀”、“库叶”等。库页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金朝开始,库页岛即归中国管辖。以后相继归:元朝,明朝,后金,清朝,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亦规定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9.钓鱼岛: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倭人称其为“尖阁列岛”。

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等七座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其位于闽之正东台之东北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处在大陆架上附属于台湾岛以海沟与琉球群岛相隔。其海域为新三纪沉积盆地富藏石油。

1972年美国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历史上琉球不属于日本。针对日美再三挑衅我钓鱼岛主权行径。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中华民族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

40.千里长沙:今西沙、中沙一带的古称,又称万里长沙、万里长堤、石星石塘。而南沙一带则称千里石塘、石堂、万里石塘。我国关于南海诸岛的记载早在宋代。

41.麦克马洪线:清朝末期英国控制印度,为了进一步侵略西藏英国殖民者召开有当时清朝和西藏地方代表参加的会议

,在会上英国殖民者背着中国政府和西藏代表签定条约,把西藏大约9万多的土地划归印度,这就是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它的合法性42.郡县制: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郡县制规定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43.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的一个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44.行省制:元代施行的一项政治制度。元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置中书.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45.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46.双头州郡:东晋南北朝时期,二州、二郡合治一地,称为双头州郡。是一种混乱的区划制度。47.侨置州郡: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完全废除。48.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不分侨旧,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土断制度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加快了南北人民的融合。49.监军:官名。古代监军皆为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查将帅。汉武帝时设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官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现监军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清废除。50.羁縻州:羁縻制是一种在不破坏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留或基本保留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和政治制度的政策措施。唐在周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县的地方行政制度,任命其首领为长官,保留其社会政治形态,承认其独立或半独立的地位,但是军队必须由中央统一调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或自制州。51.九州:大禹治水后划别九州,泛指中国土地,具体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52.关东关西: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53.江左江右: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54.关内关外:秦汉时期以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以东地区叫“关外”。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嘉峪关以东地区为“关内”,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嘉峪关以西为“关外”。55.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56.“湖广”:“湖广”一词多出现在和清朝有关的历史中。作为地名,主要指湖北、湖南二地。湖广一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朝。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湖广省”,”、“湖广行省”,辖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雷州半岛。57.楚方城:即春秋时南阳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从楚国开始筑长城把它叫做方城,到《春秋》《左传》《史记》中一直称楚长城为方城。因为长期有长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方城是长城,甚至以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58.汉长城: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汉长城全长2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主要是在汉武帝反击匈奴,加强防御而修筑的。59.明长城: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60.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61.嘉峪关:明代长城西端终点。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初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明代嘉峪关是通往西北的一个重要关口,关外少数民族多取此道进贡,是明军与西北民族征战的一个重要关隘。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62.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起源地。63.嘉峪关: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64.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65.阳关:汉唐时期与玉门关一样,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关口位于今甘肃敦煌西南70公里古董滩附近。66.九边: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在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区,形成九个军镇,称九边。即辽东镇、蓟、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固原、宁夏、甘肃。67.龙门碣石: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四大区之一,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市、山西河津县黄河两岸龙门山,碣石在辽宁绥中县。龙门碣石地区为畜牧或半农半牧区。68.天府:三国以前“天府”指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三国以后,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地区。69.苏湖熟,天下足: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迁到长江流域,长江下游的经济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湖地区是全国主要产粮区。70.湖广熟,天下足:明清以来,北方地区在“明清宇宙期”的背景下,经济地位大大下降,长江中游的汉江平原经济发展起来。71.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东南财赋地:中国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造成历史时期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日渐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加上技术的进步和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使东部和南部地区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最终在宋代以后形成“东南财赋地”的格局。这是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所致。73.占城稻: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74.西汉五大都市:是指西汉时期在长安以外形成的临淄、洛阳、邯郸、宛、成都五大商业都会。这是秦汉之际农业发展带动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发展,从而促使一批商业贸易城市发展的结果。75.东西京: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后改都洛阳,因此东汉人习惯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隋炀帝建洛阳为东京,因此称长安为西京。76.扬一益二: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益州)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77.草市镇: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中唐以后打破了州县以下不得设市的规定。一般认为我国草市镇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早出现在江淮地区。中唐以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盛,突破了州县以下不能设市的规定,出现了许多草市。宋代随着市经济规模的扩大,为了管理市,便在市内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形成市镇。78.《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79.七大古都:由于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古代“七大古都”的说法,分别是指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其位置区位的变化,基本上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分布区位的发展变化轨迹。80.明代包城高潮:明代,中国县级城市普遍以砖石墙替代土墙,大大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地位不高,而内部控制更为加强,也体现了冷兵器时代末期,冷兵器与城市城防的矛盾对立发展到顶点。81.稻麦复种制:我国最早实行复种轮作是在战国时期。当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地区改变了一年一熟制。把冬麦和一些春种或夏种的作物搭配起来,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在一年或几年内,增加种植和收获的次数。美洲高产作物:明万历传入的番茄、辣椒,封禁汉人自由迁入东北的背景下用各种方式出关外。82.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83.美洲高产作物: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番茄、辣椒、花生等经济作物和农作物。84.山东山西:以华山为界(一说崤山),以西为山西,以东为山东。85.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86.天下之中: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今山东菏泽地区),上古曰陶国。一是交通中心。这里陆路、水路四通八达,是当时交通枢纽。二是经济商贸中心。这里四季分明,沃野千里。三是列国地域中心,这里接近纵横交叉的中心原点,基本处于列国地域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四是人们向往的中心。这里是古代圣王主要的活动地,人文深厚,民风淳朴,中国第一帝,生于此,立邦定都于此,这里是中华第一都。故名天下之中。直道:古道路名。秦始皇35年(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主持开筑,北起九原(今包头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长700公里,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由于道路较直,故名。87.驰道:我国秦汉时专供帝王出巡时行驶马车的道路,后它成为全国统一的交通国道,这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的道路建设。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对于陆路交通的发达,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88.五尺道: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頦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89.西北丝绸之路:西汉时张謇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90.两京驿道:唐代起,交通最繁忙的两条官道,是当时东西交通大动脉91.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泛指历史上不同时期四川、云南、西藏等中国南方地区对外连接的通道,包括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等。南方丝绸之路总长不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以四川宜宾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92.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于宋元时期,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这条航线由于运输货物的不同,又有许多别称。随着阿拉伯半岛及东南亚香料的输入,这条航线又被称为“香料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己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93.站赤:元代境域广大,广置驿站,蒙语译音乐“战赤”,交通通达,一度形成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邮驿路线94.淞沪铁路: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95.灵渠: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96.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97.横断山民族走廊: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向南的民族的大移民故上述纵列河谷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廊98.客家人:北方汉族人民迁入赣闽粤交界地区,以其人数的优势、文化的优势同化了当地的原著居民,又吸收了原著居民固有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新的文化载体----客家体系,体系下的居民就是客家人,当客家体系形成后,迁入的汉族被同化,其成员也成为客家人。99.江西填湖广:元末明初,战乱影响巨大,湖广、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而江西等地是人口自然增殖和外来移民较多,形成了东向西的人口推动力,明代迁入湖广的外来移民中江西籍占绝大多数,故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100.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次一次是元末明初。一次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量损耗清初土著十分少大约503左右。为恢复经济顺治十一年开始清开始推行鼓励多省民众入舒垦殖的政策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形成。在清入川中湖广籍占多数占总人数35%左右而川东的湖广移民占移民的50%以上。清康乾嘉三朝是湖广填四川的高潮时期到了清末四川人口已达5000了。这次移民运动对于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101.闯关东:清军入关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清初又以东北为“兴龙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只允许汉族人在关外边内之地开垦形成大量荒地。由于灾荒等原因大量汉族人迫于生计纷纷在封禁的背景下用各种方式出关形成历史上的闯关东。关东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闯关东”。从清到民国数百年间山东人开始兴起闯关东。102.走西口:所谓“西口”指长城西部的张家口、独石口。走西口成为西北地区移民进入蒙古的代名词。“走西口”的移民主要来自华北西部的山西。陕西地区和河北西北地区。历史上的走西口对于口外一些地区的农业开发产生个积极的影响。103.江浙人文薮:宋代中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江浙地区成为我国文化重心,人才辈出。104.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颐、程兄弟为首的学派。后世把洛学和闽学结合,形成程朱理学。又称“伊洛之学”,为北宋时期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建立的学派。二程从学于周敦颐,后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或学派就被称为“洛学”,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二程理学是保守的和唯心的,但也包含有辩证法因素。105.闽学:南宋朱熹创立的学派。朱熹因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朱熹自号“紫阳”,后来学者称朱熹为“紫阳夫子”,闽学又称“紫阳学派。闽学导源于周、程、张、邵,直接根源于二程理学。其中以濂、洛、关、闽四大学派最有影响、闽学是集理学之大成者,它以朱子学为思想核心,形成一个以“天理”为基础的庞大的逻辑体系。主张“天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体现于伦理就是仁义礼智,表现为政治则是礼乐刑政。106.蜀学:流行于川陕一带的学派,影响极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宋代蜀学指由苏洵开创,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由黄庭坚、张耒、秦观等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有共同思想基础与学术倾向的学派;广义的宋代蜀学指两宋时期包括三苏、周程及其在蜀后学、张栻、度正、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儒学为主的巴蜀地区的学术。107.婺学:南宋以吕祖谦为代表的理学派别。宋代学术地域特色明显,由吕氏家族创立的“中原文献学”又称“吕学”,南渡后因吕祖谦移居婺州,故称“婺学”又称“金华学派”。婺学首倡经世致用,对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持折中态度。108.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函谷关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