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新课标1卷故事的力量如何写与评_第1页
2023-2024年新课标1卷故事的力量如何写与评_第2页
2023-2024年新课标1卷故事的力量如何写与评_第3页
2023-2024年新课标1卷故事的力量如何写与评_第4页
2023-2024年新课标1卷故事的力量如何写与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新课标1卷故事的力量如何写与评故事的力量:可以如何写?建议怎样评

一、试题回放及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点评:赞同权威专家的点评。个人认为,此文题虽然不如全国甲卷思辨,不如上海卷开放,不如全国乙卷“防套”,但能够引发学生对自身、社会的思考,是一道可以测评学生的素养。关键是如何写?怎样评卷?后者更为关键。

二、可以怎么写?

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且最适合自己的角度、文体、题材写作。

省略号前面两个分句,分别用“可以”把“好故事"和“好故事”的效果建立关联,省略号后概括主旨:故事是有力量的。此“力量"既包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又包括被省略的各种各样难以言尽的作用。因此,此题要求讨论“好故事”与“力量"的关系:因为故事好,所以有力量;只有好故事,才会有力量;别轻视一个故事,它其实有力量……

如写成记叙文,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两部分:经历到、看到、听到、读到、回忆到的一个或多个故事;该故事所产生的力量。此处“力量”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短期的、恒久的、针对个体的、针对团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只要发生作用即可。该文应该是大故事嵌套着一个不断展示其力量的小故事。两个故事的意蕴和关联性决定了作文质量。

如果写议论文,就要探讨“故事"尤其是“好故事”和“有力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如下维度思考:

1.何为“好故事”?

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

就内容而言,“好"应该包括:真、善、美,所谓真,即发自内心的真诚,敢于展示真相,蕴含丰富真情,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所谓“善”,即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启迪人的智慧,增强团队乃至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等等;“美”,即展示人性美好,超越世俗功利。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精卫填海、孟母三迁、韦编三绝,到焦裕禄治理三害、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钱学森回国报效,邓稼先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一星,桂海潮从小镇做题家到航天博导,以及课外阅读中所有正面的故事。

相对于“真、善、美”就是“假、恶、丑"。假,包括为蛊惑人心而胡编乱造、不合人情事理的谣言、诬陷等等,此类故事不但不能给人力量,还误导人自残自虐。例如,非要把榜样塑造得身患绝症、家破人亡,给人的感觉是要想干好工作,就必须“惨”。恶,即激发人的贪婪、自私、残忍、懒惰、妒忌、独裁、仇恨,如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宣传的效忠天皇的各种故事。“丑"即恶俗、野蛮、扭曲,例如浙江猥亵嫌犯处长被抓后仅降为副处,学术“苏妲己”带着导师赠送的19篇高分论文入职高校,此类故事让人无力甚至绝望。

从形式上,“好故事"首先应该是故事,即在一个序列(时间或因果)上排列的事件;其次要“好”,既包括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娓娓道来、具体生动,等等。

当然,内容和形式往往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使故事更“好"。例如小中见大、意蕴丰富、常读常新、振聋发聩、富有感染力,等等。

2.为什么有力量?跟谁比有力量?有怎样的力量?

好故事揭示社会真相、人生哲理、历史规律,引导人超越庸常体验别样人生,发现自身蕴藏的多种可能,找到心慕神驰的榜样。好故事映照出个人的卑微、渺小、狭隘,激发人自我超越的冲动。历史上的好故事可以构建想象共同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发生在身边的好故事,可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感染人,改善社会风气,

好故事的参照物有很多。

对比对象可以是坏故事、非故事(议论、抒情、数字、表格)。

坏故事可能虚假,欺骗年轻人放弃自我去当炮灰,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廊画上“挑刺的少年”;坏故事可能丑恶,激发人的兽性,为作恶提供理由,如《白鹿原》中鹿马勺的故事,怂恿着鹿子霖一辈子为争权夺势不择手段。

议论(说理)也有力量,但是因为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更能激发情感这一人的动力系统,比起能改变操作系统的理性说理,更有力量。因为它生动有趣,便于口耳相传,后人踵事增华,不断演绎,常讲常新,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产生着永恒的力量。

抒情也有力量,但是没有故事的抒情容易沦为煽情,经不起理性推敲。而故事只展示事件,留给受众自己慢慢体悟、解读,力量更为持久。

数字也有力量,有一种客观理性的力量。但正如王开岭所言:“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而故事却可以“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一个好故事会将普遍规律落实在实体和细节上,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因此,数据统计难以代替故事的力量。

真相有力量。真相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声音保存,也可以通过故事保存。故事既可以连缀起一系列的真相,也可以清楚交代一某真相的来龙去脉,使其得以超越时空传播。有些故事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故事只要符合事理逻辑、激发真善美,就算好故事。虚构的好故事必然符合艺术真实的标准,具备真相的精髓,正如布斯所言“真正的小说一定是现实主义的”。

3.故事有怎样的力量?

相对于引擎而言,故事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摸不到,看不着,不好测量,但潜移默化地影响内心,塑造着人的信念,让人将潜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力量。例如,司马迁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孙中山听太平天国故事,萌发光复中华之志,都是故事的力量。

相对于武器,她是一种浸润、唤醒的力量,当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之后,人会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沉浸其中,然后内心的种子开始萌发,爆发无可阻挡的力量。

它是一种智慧的力量:圣贤故事、经典战役,给人以以少胜多的力量。

它是一种含蓄的力量:曹操问贾诩适合立谁为世子,贾诩不直接回答,却说自己想起袁绍和刘表家的故事。曹操恍然大悟,放弃了废长立幼的念头。讲故事,不发表观点,却在含蓄中发出比滔滔雄辩更能激发恐惧的力量。

……

总之,要写出故事发挥力量的独特方式。

4.故事对谁有力量?在什么时间,什么范围内有力量?

一个故事要发生力量是需要前提的,除了故事本身,还有讲故事的时机、听故事的人,等等。战争时期,武器的力量用于冲锋陷阵,故事的力量用来鼓舞士气,到阵前讲故事会全军覆没;一个丧失公信力的政权,面对怀疑一切的百姓,讲再好的故事都无济于事,必须公开真相、接受监督、表里如一。好故事,必须在价值观相近或愿意接受多元价值的人群中讲才有用。否则,你眼中的好故事,在别人眼中却成了傻子行为。曾静师徒向岳钟琪讲岳飞抗金的好故事,不但没有产生影响对方的力量,自己还惨遭凌迟。美国老太贷款买房子的故事在美国有力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让很多人过度消费,沦为房奴。焦裕禄的故事可以激发一个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壮志豪情,却不能在一个两面人那里发挥任何力量。一个故事再“好”,也不可能不分场合、不分时机、不分对象地发力。限定条件、范围,才会使论证更严密。

考场上的短短800字不可能面面俱到。任选几个角度组成逻辑链,或者选准一个角度,层层剥笋,讲深讲透,都可以写成好文章。

三、建议怎么评?

学生原本是会思考的,但一次次高利害考试的作文评分和评讲,遏制了他们思考的冲动和能力。如果说高考是指挥棒,阅卷老师则是一个个指挥,材质再好的指挥棒,也可能让不专业的指挥挥舞成烧火棍!能辨文章妍媸,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给推崇什么文风对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的影响不亚于出那种类型的作文题!欧阳修就是通过科举阅卷,打击堆砌词藻、好奇尚怪、无病呻吟的文坛积弊,推动平实晓畅、文从字顺的古文,促进了学风、政风的改革。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痛斥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文风,优化了党内风气。阅卷老师务必要慎之又慎,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惜自己手中这根指挥棒,用它指挥着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真实写作,指明一线写作教学的方向。

(一)是不是有自己的观点?

此题没有审题障碍,将任何公开放映的电影、课文中的情节、课名著中的事例、人物通讯中的片段堆砌一番,加一句“这个故事好有力量呀”,都不算跑题。审题是指审清命题者要求考生在什么范围中写什么“话题"。立意是在这个范围内考生有什么个人观点?如果所谓立意仅仅是:“话题”很重要、我支持,则无立意。立意的关键是写出“好故事"和“力量”的关系。在“什么是好故事"好故事在什么情况下对谁有力量”“好故事有怎样的、多大的力量?"只有好故事有力量吗?”“为什么当下强调好故事的力量?"等方面多追问,深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于事实去推理,这样才能通过写作触摸到未知领域,产生真知灼见。能够就话题提出个人观点的考生,才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不是能够充分论证的观点?

历年来学生作文存在以例代证、用强调代替说理、用名言代替分析等不良风气。

举例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即使例子正确也未必能保证结论正确。只有找不到反例、样本多、分布面广、个体差异大才能增加结论的可靠性。否则,举例只能增强形象性,不能增强说服力。

反复强调可以表达决心、增强气势、为自己打气、多凑字数,但不能透彻说理。

名人名言可以增加权威性,但名人说的未必正确,即使正确一旦脱离语境也可能被误解,甚至变成谬误。

不进行分析、推理、评估,只会堆积事例、名言,强调“故事有力量"的考生,背诵例子再多,再生僻,也终将被人工智能淘汰,不值得鼓励!更何况很多例子、名言与论点甚至话题毫无关联。

如何判断一篇是否在围绕中心论点论证呢?

1.中心论点中必须有话题(核心概念或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否则,大概率会跑题。如果题目是比喻句,最好出现你所理解的本体(还原)。

2.分论点中必须有话题(核心概念)或话题的同义词、反义词、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义词或语句是为了解释,反义词便于对比论证,上位概念是用演绎逻辑,下位概念是用归纳推理。

3.分论点是否围绕中心论点?(根据第二条分论点必然与话题相关了,为了更严密此处强调分论点必须是服务于中心论点。如果不服务,就相当于围绕同一话题重新写了一篇文章,不跑题,但观点不集中甚至不统一。)

4.分论点之间是否有逻辑关联。(或因果、递进、条件、转折、补充、并列,等等。)

露易丝·卡茨在《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中“列大纲”一节与我不谋而合。她说:如果你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说明你可以尽快动笔了。

1.我列出的所有观点都与论题有关吗?

2.各部分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联?

3.我目前为各个论点提供的证据是否充足?

4.与前面的问题相比,我列出的逻辑是否多到泛滥,致使自己的观点淹没在各种引用中无法凸显。

5.我提出的观点是否构成了连贯、成熟而缜密的论证。

她的表示更严谨,我的更有操作性。第4、5条尤其值得阅卷老师注意。

(三)该考生的核心素养如何?

如果大段地背诵社论、新闻、故事会、作文素材,不能根据论证需要转述和剪裁,“语言积累和运用"合格吗?

如果只会堆积素材,毫无思辨,“思维发展与提升”能过关吗?

高中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相关知识的教学要简明、实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机械的训练。”

具体地说,缺少思维能力有如下表现:不能厘清概念,有条理地表达;把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情感问题交织在一起讨论;采用非此即彼的站队思维去宣泄情绪;观点和论据不一致;基于个人偏见、情感和愿望做出判断而无视世界的复杂性。

高考阅卷既要考虑学生实际,也要让思维品质好的同学脱颖而出。积累素材与思维能力的关系不大,就如同搬运金砖的壮工不一定比搬运木头的壮工更有力量,更会使用力量,更有社会价值,二者区别仅限于老板不同或老板分配的任务不同。使用文艺、学术的生僻素材不能证明思辨能力强。素材能否充分地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