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澄东片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澄东片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澄东片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澄东片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澄东片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片、澄东片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猜题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造假者随便找几间房子,拉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B.因为涉嫌论文造假,翟天临被卷入舆论漩涡,他将有可能在演艺圈销声匿迹。C.浮光掠影地游览,怎能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D.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是堂而皇之的。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应当/答应强制/强身健体崭露头角/锋芒毕露B.发酵/咆哮绮丽/犄角之势风驰电掣/提纲挈领C.着凉/着迷否定/否极泰来度日如年/度德量力D.辍学/点缀赡养/瞻前顾后众口铄金/闪烁其词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B.著名记者朱启平写下了骇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落日》,向祖国人民报告日本法西斯签署无条件投降议定书时的场面。C.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流畅遒劲,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D.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文学真正的回归,必须端正读者的审美观,营造清新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同时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广大民众心中,使主流信仰占据制高点。B.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C.天气预报的价值,并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简单:根据气温增减衣服,下雨打伞,刮风戴纱巾。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气预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D.在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拥有的家园越来越小,牵一发而动全身,民族、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在全球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的经历往往会在作品中留下印记,《小石潭记》中潭水映照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内心的凄凉。《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衬出欧阳修被贬后消极遁世的思想。B.《红星照耀中国》纪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查得来的事实,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C.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但安分守己,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鲁智深是林冲的结拜兄弟,他胆大心细,疾恶如仇,侠肝义胆,有勇有谋。D.在《钢铁是怎祥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他在患伤寒症病愈后,在烈士墓前进行的。6.花,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书法中的“花”)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下面是“花”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中的“花”)中国人自古对花情有独钟,诗词歌赋中写花的句子比比皆是。请你写出与“花”有关的一句诗文,与大家分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的“花”)花有花语,生活中送花时一定要注意情境。你的爷爷今年七十大寿,你想送一束鲜花祝福爷爷生日快乐。你感觉送玫瑰好,还是万寿菊好?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按课文原文填空。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香远益清,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佁然不动,__________,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8.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是其中的代表篇目。B.《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他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C.《红岩》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948-1949年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江姐被捕后关押在渣滓洞。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因救朱赫来而被告发入狱,侥幸出狱后,怕再次被捕而不敢回家,躲进了冬妮娅家的花园。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进行分析。A.罗切斯特B.虎妞示例:猪八戒好吃懒做,常提出散伙回家,但他憨厚忠实,当师徒受阻于流沙河时,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孙悟空一起保护唐僧。二、阅读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处望神州?”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B.“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而流。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2.填空:“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指的是①_____,运用的是②____的修辞手法。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成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薄之类,靡不览究。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绚烂。(注释)寝陋;丑陋。易:轻视。赴:这里是探求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少长,虽长大虽:______(2)或当食忘匕箸或:______(3)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咸:______(4)乃善诵耳善: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2)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善诵耳乃记之而去(《小石漂记》)B.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戒勿与往来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传奇说薄之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5.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中国首顆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

发射,这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启卫星高通量时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高通量卫星。根据中国空间探测首席传播专家谢博在《科普中国》、的解释,高通量卫星就是在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条件下通信容量比常规通信卫星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通信卫星。这顆卫星发射成功后又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实践十三号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其高通量性

体现在首次搭載了Ka频段通信载荷,卫星通信总容量达20Gbps(一般宽带传输速率,1Gbps相当于

1024Mbps),超过了之前我国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

实际上,高通量卫星,意味着其通信容量比以往卫星有一至两个数量级的跃升。这次实践十三

号卫星的通信总容量达20Gbpso这是什么概念?按照常规原有的通信卫星,其所采用的是窄带传输

技术,一般通信容量不到10Gbps,容量有限。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介绍,如果说过去通信卫星能

亻送几十台标清电视节目,而有了实践十三号卫星后,则能同时传送数量更多的4K超高清节目。

谢博介绍,由于实践十三号卫星采用了Ka频段通信,所以它不仅容量大,可传送高清视频,而

且能使其卫星用户终端做得较小,从而便于装备、携带和使用,无需单独建网,性价比高。

更重要的一点是,该卫星设计有26个用户点波束,总体覆盖中国除西北、东北以外的大部分陆

地和近海近200公里的海域,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无法接入光缆宽带的地方。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6000万人参与徒步、骑行、自驾游等户外项目,但因为有些户

外地区通信信号差甚至没有,所以时有迷路或失联事件发生。特别是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时

候,一旦地面固定或移动通信业务发生损毁或瘫痪,就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递灾情

信息,而导致损失严重。

据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总师刘方介绍,如果游客或受灾民众配备了实践十三号卫星的用户终端

后,可以与卫星建立语音、数据和视频的传输,把途中或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出去,为展

开敕援提供通信保障,将损失降至最小。

据西安分院负责实践十三号卫星有载荷研制的卫星副总设计师周颖介纟召,“高通量通信卫星可

以作为一个信号中转站,通过无线电信号转发使飞机上乘客的手机、电脑等与地面关口站连接。而

关口站通过光缆与互联网相连,可以向用户发送上网信号。”

由于飞机在快速移动过程中所处的空间特点,地面互联网中转站要么无法架设,要么无法足量

建设,乘客通过地面方式上网并不可行。而实践十三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周颖称,实践十三号卫

星由空间段(卫星)、地面段(关口站)和用户段(终端)构成。同时,采用了天地一体化设计理念,

其中一项重要业务就是提供高速“动中通”,通过多波束无缝切换配合机载、车载或船载终端的自动

跟踪捕获功能,可以为航空、航运、铁路等各类交通工具上的数以万计乘客彻底改善上网体验。

此外“据周颖介绍,一般而言,一架飞机所需的最大通信容量只有20Mbps,在全部飞机通信容

量满负荷的情况下,实践十三号能满足一千架左右的飞机同时L网。未来3年内,随着“机载卫星

直播广播电视接收与服务系统”的研发成功,这颗卫星可保证中国2000多架民航客机、3000多辆

高速列车和数万艘轮船,实现随时随地高速上网。(选自“仃之家”.网文,有删改)〖链接一〗

“实践十三号”卫星发射,实现了我国Ka频段高通量卫星的首次亮相。可以预见届时今天我们

所诟病的传统Ku速率低、成本高将大幅改善。当然仅仅有Ka高通量卫星仍无法满足类似于民用航

空宽带上网需要,机载Ka卫星终端设备,卫地面网络,全球卫星覆盖等问题需要同步解决,才能

真正促进航空互联网蓝海迅猛爆发。(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实践十三号”卫星预计4月发射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的,毕竟技术进步带来未来发展更多可能,畅想如果未来ATG(4G)乃至ATG(5G)成熟,加上Ka卫星普及,天

地一体宽带飞行体验将绝对不再是梦想,让飞行生活更美的夙愿终将成真。(节选自“民航资源网”)

〖链接三〗

科技强大,国家必然富强。那些奋战在“实践十三号”科研一线的航天科技人们,用他们的创

新思想,展现了新时期下的工匠精神,用中国“智造”来打造属于中国的特色品牌,让广大百姓不

但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暖心服务,而且能享受到创新发展的下的诸多科技红利,中国高新技术同时

也助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而为世界人民谋取更多福利。(摘自网络,有删改)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高通量卫星实际上可以作为一个信号中转站,使飞机上乘客手机、电脑等与地面关口站连接。B.高通量卫星通信容量比常规通信卫星高数倍甚至数十倍。2.“实践十三号”与常规通信卫星相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践十三号采用了天地一体化设计理念,其中一项业务是提供高速“动中通”。B.实践十三号可以覆盖以前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无法接入光缆宽带的地方。C.实践十三号使得高铁、飞机上的乘客通过地面方式上网能变成现实。D.实践十三号卫星通信总容量超过了之前我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A.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之后能保证更多人同时观看超高清电视节目。B.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之后可以避免因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而导致损失严重的情况。C.目前,即使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也还无法真正促进航空互联网蓝海的迅猛爆发。D.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之后可减少户外活动中因通信信号差而导致的迷路或失联事件的发生。4.请赏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飞行生活更美好的夙愿终将成真。5.请根据材料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实践十三号的应用可以让广大百姓享受到哪些更为优质

的暖心服务?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②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③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④“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⑤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⑥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⑦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1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重拾阅读精神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l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1.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2.请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结合文意,说说题目“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的含义。三、语言表述14.罗曼•罗兰有句这样的名言: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请结合你读过的名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写作15.以下两题选做一题。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宜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1)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题目:给自己一些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章鱼面临敌人攻击咬住不放时,它会向敌人喷墨、变色,仍然无效时,它会不假思索的收缩肌肉,切断其中的触角逃亡而去。海豹原来群居在海岛上,栖息于岩石,但潮水来了,无立足之地,由陆居变为水居,全身作了调适与演化,它不但学会了游泳,还精于潜水。金鱼在宽广的池中不知道有多逍遥,但屈身鱼盆或者鱼缸后,由于转身不便,它会自动瘦身,鳍也变小了……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C【解析】

A雨后春笋: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不符合语境。B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不符合语境。D堂而皇之: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不符合语境。C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符合语境。2、B【解析】

A,yīng/yìng;qiáng/qiáng;lù/lù。B,jiào/xiào;qǐ/jǐ;chè/qiè。C,zháo/zháo;fǒu/pǐ;dù/duó。D,chuò/zhuì;shàn/zhān;shuò/shuò。3、B【解析】

B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骇:震惊。不合语境。4、D【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D项,“牵一发而动全身”后“逗号”应改为“句号”。故答案为D。5、A【解析】

A项《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衬出欧阳修被贬后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原题表述不正确,故选A。6、⑴示例:我从“花”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⑵示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⑶玫瑰是男女之间表示爱意的花;万寿菊表示健康长寿。所以从万寿菊更为合适。【解析】

(1)开发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花”字的几个书法字体的变化,从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博大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即可。(2)答案不唯一,根据自己的诗词积累,写出最有把握的两句即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注意要结合语境,两种花的寓意分别是玫瑰是男女之间表示爱意的花,万寿菊表示健康长寿。“爷爷今年七十大寿”,故应该选用“寓意”长寿的“万寿菊”。7、(1)烽火连三月(2)日暮乡关何处是(3)享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仍怜故乡水(5)俶尔远逝(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无可奈何花落去【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注意“烽、暮、植、亵、俶、阙”字的书写。8、(1)A(2)罗切斯特——痴情、独断专行,试探简·爱对她的感情,向她隐瞒了自己已经有妻子的事实。但他也有多情善良的一面,虽被妻子拖累,但当遇到火灾的时候仍想到要去救她。虎妞——大胆泼辣又有心机,如她假装怀孕逼祥子结婚。但对祥子也有真诚关爱的一面,常变着法子买些新鲜的东西给她吃。【解析】

(1)《社戏》是小说,选自小说集《呐喊》。故选A。(2)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原著的故事情节,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如示例中的猪八戒,好吃懒做和憨厚忠实他多面性的表现。然后结合《简爱》或《骆驼祥子》的情节,任选一个,写出人物的多面性即可。二、阅读9、1.A2.①士兵②借代【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A、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南地方。B、C、D说法均无误。故选A。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10、1.(1)即使(2)有时(3)都(4)擅长,善于2.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3.(1)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2)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4.D5.读书贵在勤奋,人不可貌相等。【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虽”:即使。“或”:有时。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好”:喜欢。“一书”:一本书。4.A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于是,就。B连词,相当于“而”/因为。C和/给。D都是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5.本题考查从文中获得的启示。这类开放性试题的答题原则是:启示从文中来,依据在文中解析找。具体到这道试题,题干要求比较宽泛,从读书方法和态度谈启示,只要启示与本文相关就行。作答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情节,说明自己从中获得的深刻启示。比如,“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可知郑板桥重视背诵的读书方法。不论选择一点,只要分析出一种人生态度或生活哲理即可。【点睛】译文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酣畅地表现他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平生不研究经学,喜欢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小说之类的书籍,没有不研读的.有时谈经,也喜爱它多姿多彩。11、1.A2.B3.B4.夙愿是指一向怀着的愿望,平素的心愿。文中是说“实践十三号”天地一体宽

带飞行体验这一梦想终将实现,表达作者对“实践十三号”升空的激动的心情。5.实践十三号卫星能同时传送数量更多的巛超高清节目,生活当中我们可以享受到更流畅更清晰

的电视电影节目;@实践十三号卫星用户终端做得较小,便于携带,为平时外出旅行辨别方位、明晰位

置提供了便利;实践十三号卫星的用户终端可以随时与卫星建立语音、数据和视频的传输,为出外旅

游提供了安全保障;@实践十三号中可为航空、航运、铁路等各类交通工具上的乘客彻底改善上网体

验,我们以后无论是乘坐飞机、轮船还是高铁,都可随时与外界保持联系,分享我们旅途当中的见闻感受。【解析】1.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原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认识。高通量卫星就是在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条件下通信容量比常规通信卫星高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通信卫星。应该注意限制性的词语:在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条件下。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B项说法不正确,总体覆盖中国除西北、东北以外的大部分陆地和近海近200公里的海域,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无法接入光缆宽带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地区。3.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阅读选文,把握文章内容,根据选项一一辨别明确。B项推断有误。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之后,并不能避免因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而导致损失严重的情况。但是可以为展开敕援提供通信保障,从而将损失降至最小。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赏析词语可以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着手,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夙愿是指一向怀着的愿望,平素的心愿。文中是说“实践十三号”天地一体宽带飞行体验这一梦想终将实现,表达作者对“实践十三号”升空的激动的心情。5.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认识。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实践十三号卫星能同时传送数量更多的巛超高清节目,生活当中我们可以享受到更流畅更清晰的电视电影节目12、1.C2.B3.B【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B.“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D.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据此,答案为C。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小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所以B项中的“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的理解是错误的。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是“不足”,不是“不能”。故答案为B。13、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与上文形成对比;③引起下文对重拾阅读精神必要性的论述。④反面论证重拾阅读精神必要性的论述。2.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滋养的重要性。3.①要保持中华民族良好的阅读传统。②倡导阅读经典著作。③阅读经典能给我们精神的滋养。【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考虑,内容上就是论述了什么,结构上要根据位置进行判断,主要考查中间语段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是对是上一段内容的转折,引出对重拾阅读精神必要性的论述。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由“相反”可以看到运用的是正反对比论证,将百万富翁与有些穷人的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引用卡耐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突出了强调了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滋养的重要性。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段“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第四段“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第八段“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据此理解题目即可。三、语言表述14、《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初到城里,支持他的信念是凭借自己的勤劳好强,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在现实的一再打击下,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念,沦为了社会的渣滓。可见没有信念是多么的可怕,没有了信念就等于自己打败了自己。【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人名言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了信念就等于自己打败了自己。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名人名言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名著,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即可。可以结合祥子的经历来理解这句话。四、写作15、(1)给自己一些勒痕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地跳跃着,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能如此茁壮地成长?走近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被青藤勒出的伤痕。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地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来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是黄瓜生命的支柱;原本以为那是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常常反感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以为它们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事实上,一旦离开它们,生活真会那么美好吗?恐怕不尽然。如果如此,我们很容易从放松滑向放纵,最初的欣喜将会被随岁月而渐次累积的茫然而取代。徘徊于人生的岔路口时,我们仍然会希望找回曾经的那些规矩和原则。如此扭曲自己的人生,难道是对自己的善待吗?瓜果尚且知道为了成长宁愿被青藤勒住,我们这些自命有超群智慧的人类又该如何呢?我想,善待自己不是简单地抛却原则,而应适当地坚持原则,寻找一些有助于自身成长的“青藤”。这些“青藤”能让我们在面临种种不良的诱惑时,及时地悬崖勒马;能让我们在风雨飘摇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能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拥有强大的精神后盾……这些“青藤”,可以是你的处世原则,可以是你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也可以是你不懈追求的理想。当然,被“青藤”勒住,难免会感到伤痛,有时甚至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但为了成长,付出这些代价又有何妨呢?毕竟善待自己不是追求一时的轻松,而是为了得到永远的快乐。我走向瓜藤边,从松软的泥土上拾起那依旧水灵却失去生命光泽的黄瓜,不觉间竟有些为自己的顿悟而欣喜。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那道道被勒出的伤痕绝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2)改变自己有些人心怀远大理想,努力奋斗,最终得到丰厚的回报。有些人同样心怀远大抱负,却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