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好农村路”(甘川路)S1-2总体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及建设必要性1.1、项目背景洪湖镇位于长寿区西部,毗邻八颗街道、葛兰镇、万顺镇,渝北区大盛镇、统景镇,四川省邻水县御临镇。距重庆主城65公里、长寿城区38公里、四川邻水主城41公里,是长、渝、邻边际地区政治、文化、商贸集散的中心重镇。全镇幅员面积103.65平方公里,是全区第五大镇。辖14个村,1个社区,108个村民小组,全镇15968户,人口36542人。镇内有一湖(大洪湖)、两河(水碾河、御临河),明月山山脉(西山)、铜锣山山脉位于镇两侧,大洪湖水域面积3000余亩,市级河流御临河流经我镇。全镇耕地面积2.8万亩,森林面积6.88万亩。中小民营企业362家,个体工商户894户。洪湖镇是生态农业大镇,四季山清水秀,花果飘香,楠竹林海苍翠挺拔,天然溶洞姿态万千。农业结构主抓三大产业,即水果、蔬菜、畜禽养殖三大农业产业。全镇成片梨园面积近8000多亩,主要品种是优质黄花梨。成片柑橘类水果近7000亩,畜禽类主要养殖有生猪、鸡、肉鸭。大洪河、水碾河、御临河盛产鲢鱼、鲤鱼、翘壳鱼、甲鱼、鲫鱼等;洪湖镇是林业大镇,森林主要分布在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一带,山上有参天大树和竹类等茂盛的乔木、灌木类植被。本次设计项目旨在改善项目区农村公路现状,方便居民安全、便捷出行,促进片区经济发展。本项目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长生村,分为A、B两路段。其中A路段(K0+000-K1+389.197)原路面较窄,现状为3.0-4.0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本项目修建时间较早,常年雨水冲刷下,部分路段出现边坡垮塌、路面破碎等道路病害并逐年发展。今年汛期雨水较多,部分路段边坡垮塌、路基脱空、路面沉陷等水毁病害进一步加重,严重路段已近乎断道,给通行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目前已成为制约当地居民对外交通的主要瓶颈。改善该路段通行条件是沿线村民强烈的诉求与意愿,因此本项目的改建已势在必行。本项目的实施能充分利用公路资源,能强化路面铺装,提高路面等级,完善交安设施和排水设施,增强不良天气的通行能力。对方便当地群众安全出行、提高公路的运输效率、带动沿线的经济建设、完善长寿区公路路网结构、扶贫攻坚、促进地区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重庆城乡统筹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符合长寿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要求。本次设计主要参考《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技术指标。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Ⅱ类),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速度15km/h。全长2190.793m,分为A、B两段。其中A段为K0+000-K1+389.197,包含平纵调整线形、路基拓宽、完善排水、防护、修建错车道、涵洞及交安设施;B段为K1+389.197-K2+190.793,仅增设错车道。1.2交通组成特点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经现场调查分析,出入该公路的车辆主要为公路沿线个别居民的小轿车和少量摩托车,以及农忙季节时期外来运输农副产品车辆。交通量小,车辆载重轻,对公路影响小。根据现有相关统计资料和居民提供的数据,现有公路平均日交通量均不足20pcu。本次项目实施后,更加方便当地居民的交通出行,来往车辆会适当有所增加,10年后公路平均日交通量均能达到60pcu。经计算,本公路交通量为轻型交通。1.3建设必要性(1)有效整治水毁病害,提高行车安全性,解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强烈诉求。由于汛期影响,部分路段边坡垮塌、路基脱空、路面沉陷等水毁病害进一步加重,严重路段已近乎断道,给通行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目前已成为制约当地居民对外交通的主要瓶颈。本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阻隔水毁病害进一步发展,提高公路通行安全性,解决群众紧迫的出行需求。(2)有利于改善村民交通条件,促进片区交通建设甘川路A段现状为3.0-4.0m混凝土路面,属于等外公路。根据现场调查,由于原道路过窄,且部分纵坡超20%,半径不足10m。导致行车舒适性、安全性较差。本项目实施后,路基宽度将拓宽至5m,并增加错车道等相关设施,将大大改善当地居民交通条件。本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当地村民进城的通道,缓解区域交通压力,对于改善长生村的路网功能,提高路网的综合运输能力及整体服务水平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及其紧迫的。二、设计依据及图纸分册2.1设计依据(1)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人民政府签订的施工图设计合同书。(2)现场测量的地形、地物数据。(3)重庆市长源地质勘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2023年“四好农村路”长生村甘川路改扩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4)主要执行的规范、规程《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重庆市长寿区“四好农村路”管理办法》长寿府办发〔2019〕106号;《重庆市通组公路管理办法》;《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交计〔2019〕121号);《重庆市“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设计通用图》。(4)部分参考的规范、规程:《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J/TF20-20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F71-2006);《重庆市农村通组公路验收指南》。(5)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概预算编制办法”、“预算定额”及有关规定。(6)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发布的《重庆市公路水运建设工程禁止、限制使用落后技术目录》(2017年9月10日施行)。2.2图纸分册本次设计包含施工图部分及预算部分,本册为施工图部分。本项目报送长寿区交通局。三、路线测设经过及技术指标3.1测设经过(1)2023年12月,我公司与业主签订合同后,按业主要求,结合前期项目资料,前期地形图测量资料,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项目旧路轮廓进行GPS测试。调查内容包括既有道路现状、原有构造物调查、沿线料场调查、以及现状交通量及荷载,并了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和老路状况,基本摸清了路线的主要控制点和重要路段的控制因素。(2)2024年1月,汇总测量资料,我单位合理安排人员和工期,抓紧时间进行施工图设计工作,并于2024年1月中旬完成施工设计内容。3.2施工图评审意见及修改情况2024年1月18日,长寿区交通局组织专家在局五楼会议室对我公司编制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评审。专家组经认真讨论,该施工图设计文件基本符合交通部相关规定的要求,设计文件和基础资料基本齐全。内容清晰,图表规范,设计深度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修改完善以下内容后可开展下一步工作:1、修改文本表述的错误及不恰当内容,完善路线占地情况、水毁公路及资金利用的表述。回复:已按意见修改文本表述的错误及不恰当内容,并完善其他相关表述。2、公路设计应具备路线地勘资料,重视滑坡地段地质灾害对防护工程的影响,优化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做到安全、经济、合理。回复:已按意见补充地勘相关描述,并结合地勘资料优化设计方案。3、核实K0+880桩号回头弯纵坡是否超限,回头弯路段纵坡应≦6%。回复:经核实,K0+880处回头弯位于缓和坡段,纵坡为4%,未超规范指标。4、建议挡土墙均采用C20和C25水泥砼浇筑,以便采用当地筑路材料。回复:已按意见调整挡土墙材料为C20混凝土现浇。5、设计应统筹考虑工程弃土问题,建议在回头弯、路线陡峭、错车道位置,结合土地利用及生态修复处理弃方。回复:已按意见在部分坡势较缓区域进行放缓边坡/填平处理,以减少弃方。6、其余问题详各位专家书面意见。回复:已针对各专家会上意见进行修改、完善。3.3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本次设计路线起终点及长度如下表。拟建路面类型名称位置路线起点路线止点路线长度(m)水泥混凝土路面甘川路长生村湖心湾刘家湾2190.7933.3.1主要控制点:a项目起终点;b沿线建筑物、交叉口、坟地、基本农田范围;3.3.2沿线城镇、公路:本项目位于长生村,沿线道路主要为农村公路3.3.3沿线河流、铁路:项目区无铁路、河流。3.4项目起止点相接公路情况起点为湖心湾,与现状村道相交,为5m宽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Ⅱ类),设计速度15km/h。终点为刘家湾,与现状4.5m的村道相接,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Ⅱ类),设计速度15km/h。3.5低技术指标路段的安全防护本项目为农村公路拓宽设计,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Ⅱ类)。平纵线形均满足《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受地形条件影响,本项目部分路段技术指标采取极限值。本次设计皆满足《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技术指标。设计速度15km/h。所采用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A段本项目技术指标表公路等级长度(m)路基宽度(m)平曲线最小半径(m)最大纵坡(%)最短坡长(m)最小竖曲线半径(m)最小竖曲线长度(m)备注四级公路(Ⅱ类)1389.1975.010144515015甘川路规范要求主要技术表项目名称单位主要技术指标公路等级四级公路(Ⅱ类)设计速度Km/h15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m90圆曲线最小半径m15行车道宽度m3.5最大纵坡%14最小坡长m45竖曲线最小半径m75竖曲线最小长度m15涵洞及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53.6陡坡、急弯、平纵线形低指标段交安设施设计本项目为农村公路设计,采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中的技术指标。本项目高差较大,沿线耕地、坟、房屋较多,受地形条件影响,本项目部分数据取《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技术指标的极限值:缓坡段纵坡为4%,最大纵坡14%,回头曲线最小半径10m,回头曲线最大纵坡6%。对极限标段设置波形护栏、刻防滑槽、反光膜、减速垄以及上(下)陡坡、限速标志牌等措施加强行车安全。本次设计皆满足《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技术指标。四、建设条件4.1旧路现状及利用情况4.1.1原有道路等级、标准本项目为农村公路设计,A路段原路为3.5m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等级为等外公路。B路段原路为4.5m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Ⅱ类)。4.1.2旧路利用率本次设计A路段平纵线形变化较大,对旧路路基利用较低,旧路用地范围利用率约为27%。B路段平纵线形较好,对旧路路基利用较高,旧路利用率为100%。4.1.3旧路材料的利用国务院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出要“推进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破除路面的混凝土碎块能作为部分路基回填材料,可节省大量费用。4.1.4旧路路基排水及沿线安全设施经现场调查,既有公路的路基排水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公路路基排水的需求。现状公路仅存在部分圆管涵,且存在淤塞损坏情况。为满足排水需求,需对原有公路新建混凝土边沟,对排水性能较差的涵洞拆除重建并增加部分简易涵洞。经现场调查原有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够完善。本次设计将增加标志标牌设计,对陡坡和急弯路段增加震荡减速带和刻防滑槽;对于临崖路段以及局部危险路段采用波形梁护栏进行安全防护。A路段原路情况A路段原路为等外公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仅为3.0-4.0米,沿线安全设施不够完善,混凝土板多处出现压烂、压碎现象。排水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公路路基排水的需求。纵坡较大,多处纵坡达到20%,半径较小,路面状况不良,行车舒适性、安全性较差。A路段道路现状B路段原路情况B路段原路为四级公路(Ⅱ类),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为4.5米,混凝土板几乎未出现压烂、压碎现象。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混凝土边沟、涵洞满足排水需求。沿线安全设施较为完善,平纵线型不错,行车舒适性、安全性较好。B路段道路现状甘川路公路现状路基调查表序号位置公路路基现状描述1A路段A路段(K0+000-K1+379.197)现状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为3.0-4.0米,混凝土板多处出现压烂、压碎现象。排水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公路路基排水的需求。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情况。2B路段B路段(K1+379.197-K2+180.793)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为4.5米,混凝土板几乎未出现压烂、压碎现象。排水系统较为完善,混凝土边沟、涵洞满足排水需求。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情况。4.2项目区域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本项目为农村公路升级改造项目,仅对本项目沿线居民生活、生产出行产生一定影响,不对城镇现状布局、规划产生干扰。4.3项目区域路网现状、规划与拟建项目的关系本项目周边道路大多数为通村公路,多数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本项目A路段旧路坡陡弯急,路面较窄,部分混凝土板还出现压烂、压碎现象,行车舒适性、安全性较差,与现有交通运输需求不相适宜。本次改造对A路段原有线形进行优化,对原道路进行拓宽,对交叉道路进行顺接,提升促进区域路网等级,符合长寿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要求。4.4区域自然概况(引自地勘报告)4.4.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本工程地点分布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长生村,有乡村道路及简易机耕道直达场区,勘察区交通较为便捷。4.4.2气象水文长寿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常伏旱、秋多连绵阴雨、无霜期长、温差大、多雾少日照的特点,绝大部分热带作物均可以生长。年平均气温17.6℃,最高20.4℃,最低16.7℃,多数年份极端高温38℃,最低0℃,曾有日极端最高温44℃和最低温-6.1℃记录。常年降水量1200mm左右,最高1457.7mm,最低836.5mm,多夜雨。相对湿度春79%、夏77%、秋、冬83%,不利于种棉。常年平均无霜期360天,最长365天,最短349天。风向多北北东,少西西南,灾害性天气突出,多数年份有伏旱、寒潮、冰雹、暴雨袭击。区内无常年地表河流通过。沿线局部段存在季节性冲沟,水量较小,地表水汇集和流通的区域,对道路建设产生影响小。4.4.3地形地貌拟建场区地形总体起伏较大,坡度较陡,坡度约8-40°。为浅丘剥蚀地貌,拟建道路表层为第四系土层覆盖,局部基岩出露,拟建道路范围内孔口地面高程319.10m~537.23m,高差218.13m。4.4.4地质构造拟建工程区在构造上位于大盛场向斜北端的北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经现场实测产状:倾向75°,倾角11°。岩层层面平直光滑,泥质充填,层面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岩层产状平缓,未发现断层构造,地质构造简单。场区内泥岩、砂岩较发育,泥岩、砂岩中有两组构造裂隙发育:LX1倾向145°、倾角78°;LX2倾向236°、倾角68°;裂隙间距一般1~3m,裂面较平直,张开宽度0.5~2mm,无充填物,延伸长度一般2~4m,主要为泥质充填、少量为铁锰质渲染,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区内无断层及活动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4.4.5地层岩性拟建道路沿线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第四系地层主要由人工填土(Q4ml)、粉质粘土(Q4dl+el)组成。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地层主要由泥岩、砂岩组成。现将场区内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土层(Q4)人工填土(Q4ml):杂色,主要由粘土、碎块石组成,碎块含量5-20%,成分以中风化泥、砂岩为主,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一般在5-45cm之间,结构松散,局部夹大块石,系修建道路填筑形成,堆填时间约5年。场地内局部钻孔中揭露该层,揭露层厚0.40m(ZY7)~1.50m(ZY1)。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稍具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不均匀夹5-10%碎石,成分以中风化砂岩为主,粒径3-5cm。场地内局部钻孔揭露该层,勘察钻探揭露厚度0.70m(ZY12)~1.40m(ZY14)。(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紫红色,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长石、石英,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岩芯较完整。强风化带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极少数为土状,强度较低,手捏易碎。中风化带少量层间裂隙发育,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10-20cm。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砂岩:灰黄色、浅灰色、青灰色,主要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粘土矿物,中-细粒结构,泥钙质胶结,胶结程度好,薄层-中层状构造,岩芯局部含砂较重,并间断夹有少量泥质粉砂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极少数为土状,强度较低,手捏易碎。中风化带少量层间裂隙发育,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10-30cm。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各孔岩土层厚度及高程见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4.4.6基岩面及基岩面风化特征场地覆盖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基岩面与地形起伏相关,基岩面埋深为0.00m(ZY8)~2.30m(ZY5),基岩顶界标高317.60m(ZY1)~536.13m(ZY23)。相邻钻孔间基岩面坡度一般在8~15%,局部坡度较陡。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将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强风化带:地表范围内基岩风化程度主要受岩石的矿物成分、胶结物、岩体的结构面发育情况、地形及人类活动的控制。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质极软,轻击即碎,局部手捏即碎;岩芯多呈碎块石状,局部呈短柱状,岩质软,颜色不新鲜。层厚0.50m(ZY11)~4.60m(ZY8)。中风化带:钻孔中基岩中风化带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少许短柱状,手不易折断岩芯,岩石新鲜,质较硬。各孔均有揭露,未揭穿。各钻探孔地质成因、分布情况等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4.4.7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根据钻探及地面调查,勘察场地地形总体较起伏,拟建场地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体,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其它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道路沿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表现为:按照道路设计方案施工后,部分道路两侧将会形成路堑、路堤边坡。4.4.8地震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规定,拟建物抗震设防属标准设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照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等效剪切波速进行划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式计算:vse=do/tt=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及地区工程经验:人工填土υs取值120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υs取值160m/s,为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值500~800m/s,为软质岩石;中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值大于800m/s,为稳定岩石。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规范表4.1.6对场地进行判断,判定结果见下表。地震效应评价表编号拟建道路分段覆盖层厚度(m)(按道路设计高程)计算位置场地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场地地段长生村甘川路K0+000-K0+160、K0+280-K0+600、K0+900-K1+020、K1+379.197-K2+180.793总厚度2.85ZY2120.00Ⅰ10.25s有利地段K0+160-K0+240、K0+600-K0+840、K1+070-K1+379.1970.00/大于800Ⅰ00.20s有利地段K0+240-K0+280、K0+840-K0+900、K1+020-K1+070总厚度5.38(粉质粘土1.30)ZY13127.72Ⅱ0.35s一般地段备注:回填区域的未来场平填土的剪切波速按人工填土取值,若压实处理后可测试剪切波速,以校核场地类别。4.4.9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工程区在构造上位于大盛场向斜北端的北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经现场实测产状:倾向75°,倾角11°。未发现断层构造,岩层呈单斜产出,地质构造简单;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属浅丘剥蚀地貌,场地地形中等复杂,地貌单一。经工程地质调查及勘探点揭露,拟建场区内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场地位于抗震有利及一般地段,设计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地震时不会出现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属抗震设防6度区,可不考虑土的液化。人工填土为松散状态,可能产生震陷,建议压实处理。4.4.10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区内无常年地表河流通过。沿线局部段存在季节性冲沟,水量较小,地表水汇集和流通的区域,对道路建设产生影响小。(2)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拟建道路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1)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由大气降雨补给为主,储存在第四系松散人工填土层中,受地形汇水面积影响,地形低洼地段雨季填土中存在上层滞水。勘察期间,通过钻孔内水位观察,钻孔内无稳定地下水位存在。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场区内下伏基岩以泥岩、砂岩为主,基岩含水能力和透水能力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由于地下水补给量小、补给能力差,水径流、排泄条件好,因此场区内基岩裂隙水含量小。场区人工填土局部分布,其孔隙发育,为透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经孔隙迅速向下渗透并向低洼处排泄,雨季时该层会积蓄较多地下水,旱季该类土层地下水贫乏;场地基岩为泥岩、砂岩,泥岩属隔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岩性总体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勘察期间,勘察区地下水贫乏。本次勘察对全部钻孔进行了水文观测,未见稳定地下水,故该场地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雨季可能形成临时性地下水,水量可能较大,施工期间应考虑相应的抽排水措施。综上所述,场区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量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汇水影响,雨季较丰富,旱季较贫乏,场区无统一地下水位。4.10.11环境水、土的腐蚀性据现场环境条件和相邻场地资料,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划分,拟建场地属于Ⅲ类环境,拟建场区属于原为乡村道路,旁无工矿企业,场区内岩土层没有受到污染。根据地区经验,场区岩土层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4.10.12场地土的渗透性根据临近场地建筑经验,人工填土渗透系数为K=1.8m/d(经验值),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K=0.06m/d(经验值),泥岩渗透系数为K=0.02m/d(经验值),砂岩渗透系数为K=0.09m/d(经验值),综合评定拟建场区内的第四系土层以及基岩裂隙中为弱透水性地层。4.10.13岩土设计参数岩土体参数建议值一览岩性天然重度(kN/m3)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抗剪强度(天然状态)抗拉强度标准值kPa基底摩擦系数ckPaφ(°)天然饱和人工填土20.0*(20.8*)//压实后实测综合内摩擦角取天然30°,饱和25°//粉质粘土19.5*(19.9*)//150*22.3*(15.9*)12.7*(9.0*)/0.25*强风化泥岩24.5*//300*///0.35*中风化泥岩25.2*5.213.15500680*32.1*225*0.45*强风化砂岩24.0*//400*///0.40*中风化砂岩24.5*24.217.41800171033.06040.60*取值说明:1、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及加“*”者,根据地区经验取值;2、根据地区工程经验:人工填土天然状态下综合内摩擦角取30°,饱和状态下综合内摩擦角取25°,重度取20.5kN/m3;3、根据试验成果及地区工程经验采取折减系数:岩体抗拉强度按0.4折减,抗剪强度C值按0.3折减,抗剪强度φ值按0.90折减。4、根据地区工程经验,素填土天然状态下凝聚力取30.1kpa,内摩擦角取7.5°,饱和状体下凝聚力取24.0kpa,内摩擦角取6.4°,岩土界面抗剪参数统一按粉质粘土抗剪强度折减,建议岩土界面天然状态下凝聚力取21.1kpa,饱和状态下取15.1kpa,内摩擦角天然状态下取12.1°,饱和状态下取8.5°。5、根据地区工程经验:层面结构面抗剪强度c取30kPa,φ取15°,裂隙抗剪强度:c取40kPa,φ取15°;6、临时边坡率值:土层H<5.0m,1:1.25,5m≤H<10m,1:1.50;强风化基岩1:0.75,中风化基岩:H<8m,1:0.35,8m≤H<15m,1:0.50。永久边坡率值:土层H<5.0m,1:1.50,5m≤H<10m,1:1.75;强风化基岩1:1.00,中风化基岩:H<8m,1:0.50,8m≤H<15m,1:0.75。7、素填土为松散状,不提供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粉质粘土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40kpa;中等风化泥岩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180kPa;中等风化砂岩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取450kPa。4.10.14道路工程地质评价(1)场地现状稳定性评价本项目为新建道路,本次勘察所有钻孔皆未揭露发现滑坡、泥石流、软弱夹层、溶洞、地下采空区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拟建道路沿线场地现状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2)特殊性岩土评价场地特殊性土为人工填土。根据钻探结果,人工填土主要为场区乡村道路修建过程中填筑形成,堆填时间约5年,结构松散,厚薄较薄,粒径差异性较大,均匀性差,力学性质差,具有湿陷性,不均匀沉降等性质,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若采用填土作为持力层时,可以对填土进行强夯、局部换填或将受力层内的填土重新翻挖再分层碾压密实,然后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来确定承载力及沉降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10.15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2018〕37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拟建道路场地内地下可能埋设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燃气等管线设施,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管线工程损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建议在施工之前充分了解地下管网走向,确保施工对其无影响,并做好保护工作。2、拟建道路两侧环境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土体沿岩土界面滑塌或岩体沿层面及裂隙面滑塌,威胁道路施工场地人员安全,建议做好边坡支护工作,并做好边坡变形监测工作,并按照按渝建发[2014]16号文的要求对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管理。3、道路边坡可能开挖,要制定周密的施工方案,施工时应控制爆破开挖,以免影响相邻建筑物安全。4.10.16结论1.拟建道路沿线场区内无崩塌、滑坡、天然空洞及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稳定,适宜建设。2.线路区上覆第四系土层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泥岩、砂岩,岩层产状平缓,分布稳定,岩体相对完整,有利于道路建设。3.道路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道路沿线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发育,场区内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岩土对砼结构、砼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等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5.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成果满足勘察委托书的要求,可供施工图设计使用。五、总体设计方案5.1总体指导思想项目建设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精心设计。5.2总体设计原则本项目建设总体原则是:“安全、生态、舒适、畅通”的八字方针。5.2.1安全原则:保证营运车辆和行人安全,保证公路构造物安全和稳定。(1)彻底根治安全事故黑点路段,平纵横组合恰当。路线平纵标准合理,指标灵活,平纵面流畅、连续、均衡、视线好;(2)尽量绕避大的地质病害,对不能绕避的病害进行治理,强化交安措施,确保行车安全;(3)公路构造物安全,边坡稳定,施工无安全隐患,保通方案措施可行,确保公路建设和建成后的安全;(4)平交道口安全,设计合理;(5)强化交安措施,安全有保证,因地制宜设置防护栏;(6)标志、标线设置科学,简单清晰;5.2.2生态原则: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恢复,保护生态,公路与自然浑然一体。(1)标准合理,指标灵活,工程省,投资节约。最小程度的破坏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恢复环境;(2)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减少边坡开挖。最大限度保护环境;(3)摒弃原有“先破坏,后治理”的陈旧观念,对开挖范围内的植被先移栽保护,再建设;路基开挖范围以内的草灌进行过度性移栽,待新路基形成后,将其用于环保绿化;(4)沿线设施和配套设施与道路系统融为一体,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5.2.3舒适原则:线形流畅,路面平整,景观协调,行车舒适。(1)平、纵线形流畅、连续、均衡、视线好、组合恰当,行车舒适;(2)路面质量好、平整度高、耐久,行车舒适;(3)公路构造物无突兀感,公路与沿线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达到路肩内精细,路肩外自然;(4)根治地质、路基病害,路基强度足且稳定;(5)超高、加宽与平面匹配;5.2.4畅通原则:不片面追求速度和高的线形指标,多种措施并举,保障公路畅通。1、保证施工期间道路能“分时、定期”通行。本项目是沿线群众基本生活物资运输和交通出行的保障线,必须千方百计保证施工期通行;2、公路等级不高,平交道口多,保证全线“不出现肠梗堵”现象,道口的安全和畅通是重点。5.3路线起终点论证,及与其他公路(含规划公路)的衔接方式应业主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需要,本项目路线起终点方案唯一,本项目与周边既有村道的交叉均为平面交叉,通过路面接顺和加铺转角处理,能够满足运行车辆的正常转向要求。5.4技术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本次设计参考《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技术指标,道路等级为四级公路(Ⅱ类),设计速度15km/h。5.5、公路沿线设施设计结合地形、地质、工程量、拆迁赔偿、环境保护等具体问题进行路线平纵面布设。本路段平面线形要素一般情况按直线—圆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平面线形设计均满足《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的规定,在设计时,在维持原旧路平纵线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局部不满足要求路段优化,纵坡设计时尽可能结合现状路面,使填挖方相对合理,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对于临崖段和临水路段以及局部危险路段采用波形梁护栏等进行安全防护。路线沿线根据公路的线形及周围人居情况进行标志标牌设置。5.6安全设计措施本项目交安设施按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规定执行。安全设施是防止和减轻交通事故危害的重要手段。本项目公路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护栏、视线诱导设施等。本项目根据规范进行设计,设置了齐全的交通安全设施。本路的安全设施设计,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在投资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提升道路自身的路容和品质。(1)以人为本在本设计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使用者行驶舒适作为设计指导思想。落实到安全设施设计上,舒适性体现在各种引导设施科学完善、清晰明了。在能满足使用者随时掌握自身所处方位、及时了解前方路况的最低标准前提下,还通过合理的设置标志,使道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体会到美的感受。设计过程中引入“宽恕”的设计理念,即对于犯错误的车辆驾驶员,我们必须从工程的角度尽量纠正错误,减小事故严重程度,例如在路侧危险路段设置护栏,在急弯等路段设置标志标牌,提醒驾驶者减速。(2)安全第一道路交通安全的决定因素有很多,而在道路的主体已经建设好的前提下,为改善行车安全条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式就·是加强安全设施的设置。将主动诱导和被动防护相结合,同时设置合理的隔离设施以减少横向干扰,同时,在特别危险路段适度提高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置等级,以保障安全行车。(3)自然和谐做到安全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本次设计充分考虑设施类型的适应条件,即各种设施的类型能否同主体相适应、能否同周边环境相适应、能否同其它交通工程设施相适应。5.7路面结构路面结构设计根据预测交通量,车辆组成,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0年。本项目路面结构组合为下:20cm厚C30水泥混凝土面层(弯拉强度≥4.5Mpa)+6cm厚级配碎石调平层。5.8公路一般路段与特殊路段的横断面布置方案本项目路基宽度5m,具体组成为:1×3.5m行车道+2×0.75m路肩。设置护栏路段路基加宽0.25m,以保证护栏不侵入公路建筑限界。路拱横坡采用单向2%。5.9排水矩形边沟主要设置于一般路段挖方路侧,材料采用C20混凝土。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可视实际需要对沟底纵坡进行微调,但不宜<3‰。边沟汇水需通过涵洞或者自然沟渠引至路基以外,防止边坡水毁。5.10全线土石方情况,弃土方案本次设计共涉及土石方工程挖方46251m³,其中挖土方为13918m³,挖石方为32333m³,填方4804m³,弃方共计41447m³。余方可在距离本项目5km处弃土场集中弃置,施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由业主另行指定弃土位置。弃土集中堆放,并进行压实,弃土堆的边坡不陡于1:1.5,并根据需要设置完善的排水、防护措施,并对原有植被进行恢复,以确保水土不流失。5.11路基防护本次设计挡土墙采用衡重式路肩墙,坡面防护采用植草护坡和挂三维网植草护坡,详见路基防护工程数量表和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设计图。5.12桥梁、涵洞本项目无桥梁工程,仅涉及涵洞设计,皆为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详见涵洞工程数量表。5.13沿线交叉工程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情况本项目相交道路均为村道。路线均通过平面交叉方式进行衔接连通,不涉及其他交通方式,完全能够适应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5.14管理、养护、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本项目原路养护工作基本由重庆市长寿区洪湖镇人民政府负责,经与业主单位协商本次设计暂不考虑管理、养护设施,待公路改造实施完成后业主单位统一安排设置。六、沿线自然地理条件6.1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对项目的影响6.1.1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之特点。大气降水以降雨为主,雪雹少见。长寿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具有东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炎热而常见伏旱,秋季阴雨连绵,无霜期长,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4°C,极端最低气温-6.10°C,月平均最高气温28.40°C,月平均最低气温6.70°C。全区雨量充沛,年际变化不大,常年平均降雨149.5天,常年降雨量1165.2mm,最大降雨量为1950年2064.5mm,最少降雨量为1961年仅836.5mm。长寿地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受内陆的影响,雨量较少,常年平均降雨量为284.4mm,占全年的25%;下半年(5月至10月)受东南雨季风的西南季风影响,空气潮湿,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雨量为868.0mm,占全年降雨的75%。勘察场地北东侧存在一处人工鱼塘,鱼塘水位稳定,水塘水量主要随季节性降雨变化,鱼塘位于本次勘查范围以外,除此外场地内未见河流、冲沟等地表水体存在,场区气候全年可施工作业。总体上,场地水文条件属较简单。6.1.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剥蚀丘陵地貌,原始地形为斜坡以及丘间谷地,场地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斜坡地段一般地形坡度角10~40°,陡坎处达65°左右,场地斜坡及陡坎未见变形迹象,植被较发育,现状稳定;场地高程291.72~389.87m,相对高差98.15m。6.1.3地质构造据1:50万区域资料和调查,拟建场地在构造上位于明月峡背斜东翼,岩层产状100°∠10°,岩层为单斜产出,区内未见断层及断裂破碎带;泥岩与砂岩层面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勘察区附近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LX1:产状为160°∠50°,节理面延伸长1~3m,间距0.4~1.3m,无充填,裂宽0~2mm,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LX2:产状为260°∠78°,延伸长0.3~2m,间距0.2~0.8m,局部为钙泥质充填,裂面粗糙,裂宽0~5mm,结合程度差,为硬性结构面。区内未见断层,次级褶皱不发育,属简单的单斜构造区。6.1.4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工程场地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的砂、泥岩互层。现由新到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杂填土:杂色、灰色。主要由砂、泥碎块石、粉质粘土以及建筑混凝粘土组成。碎块石总体含量约8~28%,粒径一般20~150mm,粉质粘土总体含量约70~90%。均匀性差,松散~稍密;填土时间5~10年。主要分布在已有道路路基附近厚0.30m(ZK21)~1.00m(ZK13)。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灰色、暗紫色,主要由粘土夹泥岩及砂岩块碎石组成,块碎石含量约为2~15%,粒径1~8cm,粘土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场内斜坡中下部均有分布,厚度整体较薄,据钻探揭露厚度为0.20m(ZK4)~1.20m(ZK14)。3)侏罗系上沙溪庙组(J2s)本次勘察主要揭露泥岩,勘探钻孔为揭露砂岩。泥岩(J2s-Ms):为本次勘察揭露主要岩性,紫红色、暗紫色,粘土矿物成分,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砂质条带。岩芯呈柱状,节长10~34cm,岩石强度较高,敲击声脆,岩芯较完整,为中等风化层,分部于整个场区。钻探揭露厚度3.10m(ZK33)~8.00m(ZK8)。6.1.5基面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道路区工程场地内,基岩埋深0.00~1.20m(ZK14),基岩面与原始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岩土界面坡角一般8~25°,平均约15°,据钻探揭露的实际情况,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a.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饼状,质软,碎块手折可断,其岩体破碎。泥岩手折易断,岩芯破碎。b.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主要呈柱状,短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芯节长一般10~34cm。6.1.6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下水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等渗漏补给;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拟建场地的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场地属剥蚀残丘斜坡地带,斜坡地形较陡,有利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泄。场地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下伏的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为地表大气降水的渗透,拟建场地有一定坡度,雨水沿粉质黏土地表排泄径流条件较好,少部分沿土体下渗,少部分在较陡区域形成地表径流直接向场地外低洼处排泄,场地内土层较薄无统一水位,埋深受土体厚度及原始地形控制。碎屑岩类孔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及层间裂隙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拟建场地主要为泥岩,泥岩相对隔水,水量小,动态不稳定,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勘察期间对每个钻孔施工结束后24小时,对钻孔内水位进行测量,均为干孔,说明场地地下水贫乏。本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场地周边无其它地表水体,补给水源少,含水层结构简单,主要岩性为泥岩,渗透性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根据调查,场地周边和拟建场内无污染的工厂、矿山或污染排放点等污染源,场内粉质黏土土为未污染土,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并结合当地经验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7.1.7不良地质作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及邻近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区内无软土、盐渍土、盐岩、污染土等特珠岩土要布七、水土保持措施及要求7.1设计阶段在公路选线维持原公路平纵线形,选择工程量相对较小且路基稳定性较高侧进行路基加宽,尽量在原有路基范围内进行路面硬化,做到少占农田,少拆迁,把建设项目对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对沿线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的拆迁改建,认真听取和采纳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合理意见,力求把影响度降到最低,以求长远发展。公路线位尽可能调整到远离环境敏感点位置,合理使用公路用地。重视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避免明显改变地表水径流的机制。在满足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公路布线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填挖方,如采取加宽路基一侧,减少占用良田、地和破坏地表植被。对于变漫流为集中流的涵洞,已做好出口的漫流设计,减少冲毁农田数量。7.1.1占用土地情况及节约用地措施经核实,本项目未侵占基本农田红线范围。公路路堤两侧坡脚以外1m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路基用地范围。7.1.2节约用地措施:(1)做好临时用地,以使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较低程度。(2)尽可能利用原有公路用地范围。(3)本次设计局部填方边坡较缓以消化弃方,此部分路段道路路基边线1m范围以外区域后续可继续作为林地/耕地使用。(4)废弃旧路后续可考虑破除既有路面后转为林地/耕地使用。7.1.3与沿线环境及景观的协调情况:本工程环保措施在测设过程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灵活采用路线指标,线形设计尽量与周围环境协调。(2)尽量减少占地。(3)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止出现对地方农、林、水布局的破坏。(4)设置必要的交叉工程,使公路项目更好的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5)施工设计中加强环保措施,重视绿化美化设计,使自然景观与公路工程达到有机的协调。7.1.4开挖防护,水土保护措施:(1)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2)完善取土料场周边的排水、拦挡及表层土堆放场的防护等措施,避免因取土不当和临时堆放引起的地质灾害及严重水土流失。(3)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乱砍、滥伐林木,不破坏草灌等植被。(4)弃土(渣)及土料运输过程中,防止弃土(渣)及土料沿途散落,以避免或减少运输途中的水土流失。(5)进行土方明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7.2施工阶段(1)承担各类交通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具备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资质。没有施工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严禁从事交通建设工程。(2)将控制扬尘污染纳入合同约定。凡公开招标的交通建设工程,在招标文件的合同中必须有控制扬尘污染的条款。(3)明确扬尘污染控制职责。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可行有效的控制扬尘实施方案报项目业主审查,确定控制扬尘污染监督员,定期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4)施工现场必须有明显的告示牌,注明工程名称、施工单位、施工期限、工程负责人及联系电话等。(5)施工工地内堆放材料应整洁、有序;水泥、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进行覆盖、封闭、洒水等防尘措施。严禁高空抛掷,扬撒。(6)在进行场地平整、换填土、边坡施工等工程时,4级风以上天气停止施工。(7)路基土石方施工完成后,要适时洒水防尘或覆盖,4级风以上天气必须及时洒水防尘。(8)车辆运输土方、渣土和垃圾时必须采取覆盖措施,防止泄漏。(9)混凝土拌合场应当采取相应的扬尘防治措施,拌合场地应硬化,材料分类堆放,水泥、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进行覆盖、封闭、洒水等防尘措施。(10)使用风钻挖掘地面、破碎机破碎路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当向地面洒水。(11)工程项目完工后30日内,施工单位应当平整施工工地,并清除积土、堆物。(12)尽量减少占地,做好临时用地复垦工作,以使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较低程度。八、环境影响评价8.1城市生态环境项目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道路实施过程中对填挖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应注意恢复绿化,对边坡进行草皮护坡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8.2声环境影响沿线声环境敏感点大部分在距路边40m以内,昼间强噪声机械施工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夜间施工在一定范围内将会对居民的休息产生较大的干扰,所以应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夜间强噪声机械禁止施工。拟建项目对现状声环境影响不大。8.3环境空气1、拟建项目会对沿线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NO2浓度符合二级标准,但PM10浓度会有一定超标。2、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TSP和沥青烟。环保措施包括:施工现场定期洒水,运输筑路材料的车辆覆盖,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均采用购买方式,通过以上措施,不利影响可得到控制。3、营运初期、中期和营运远期,NO2日均浓度在距离路肩10m、20m和30m外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版中二级标准;高峰小时浓度在距离路路基边缘10m、20m和30m外可达标。4、拟建项目沿线各个敏感点中,有个别敏感点营运远期NO2超标。其它敏感点在各个时段均满足评价标准。总体上来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网络安全设计与实现
- 2024解除出租合同范本
- 广告创意与品牌价值考核试卷
- 危险化学物品安全培训考核试卷
- 2024电梯维保合同范本电梯维修合同范本
- 学前教育的幼儿园探究教育考核试卷
- 2024普通设备材料销售合同
- 排气涡轮增压发动机设计考核试卷
- 搪瓷收藏品的保险与鉴定机构考核试卷
- 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安全与应急处理考核试卷
- Unit 4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Lesson 19-20(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医院介绍课件模板
- DZ∕T 0148-2014 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正式版)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专项练习(含答案)
- 空军成立周年
- 高级政工师职称面试题
- 创建五星级班组PPT课件
- TBJWA001-2021健康直饮水水质标准
- 监理日报模板
- 冻结法加固在盾构隧道施工中应用讲解
- 廉洁风险防控手册(医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