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复习特训-实战演练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_第1页
2022年中考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复习特训-实战演练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_第2页
2022年中考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复习特训-实战演练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_第3页
2022年中考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复习特训-实战演练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_第4页
2022年中考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复习特训-实战演练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云南学业考)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下列体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的有(C)①在公交车上,我主动为老人让座②到了法定上学年龄,父母必须送我上学③出生后,父母要为我申报户口④父母经营饭店,主动申报纳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公交车主动为老人让座,属于道德义务,故①不符合题意;到了法定年龄父母必须送我上学,表明法律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故②符合题意;出生后,父母为我申报户口,表明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存权,故③符合题意;父母主动申报纳税,表明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故④符合题意。2.(2021·昆明中考)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增加了“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专章,努力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保护。该法的修订通过,体现的法律特征是(B)A.我们的生活需要法律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特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的法律特征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说法正确;A说法是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不是法律的特征,应排除;C、D说法是法律特征,但与题干无关,应排除。3.(2021·云南学业考)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坚持实施入校测量体温,戴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离,定期对校园和教室进行全面消毒等措施。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C)A.社会保护 B.家庭保护C.学校保护 D.司法保护【解析】本题考查特殊保护。题干中的“学校坚持实施入校测量体温,戴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离,定期对校园和教室进行全面消毒等措施”,其行为主体是学校,所以是学校保护,C符合题意;A、B、D的行为主体与学校不符,应排除。4.(2021·昆明中考)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增加了“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专章,努力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保护。该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对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辍学未成年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将其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属于(B)A.家庭保护 B.政府保护C.学校保护 D.网络保护【解析】本题考查特殊保护。题干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将其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行为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体现政府保护。政府保护是指有各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各项权益进行保护。B符合题意,A、C、D说法与题干中的行为主体不符。5.(2020·云南学业考)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说明法律(A)A.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一切权益【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题文中,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相关法律,这是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法律,说明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A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律的实施手段以及约束对象,B、C与题意不符;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D说法错误。6.(2019·云南学业考)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已经开展十届,法治新闻人物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对法治的信仰和坚守,他们的精神与力量将推动法治进步,推动法治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D)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根据教材所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观点D正确;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观点A不符合题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观点B不符合题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观点C不符合题意。7.(2019·昆明学业考)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C)A.家庭保护 B.社会保护C.司法保护 D.学校保护【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选项C符合题意。8.(2020·云南学业考)【法律护航】某市未成年人犯罪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类型及比例(抽样)[注]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数都遵循这样的轨迹: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前者新增“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两章,细化了法律责任以增加法律刚性;后者将未成年人的偏常行为分为三个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干预或矫治措施。(2)有的同学认为“只要有了法律的保护,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请你对此观点作简要评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第(1)问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的内容。未成年人犯罪的轨迹告诉我们,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有过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很可能发展到违法犯罪的道路上去;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第(2)问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应答出观点错误。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只能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而要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未成年人自身的努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故上述说法错误。答案:(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离犯罪仅有一步之遥。人的堕落往往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因此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惯、坏作风开始,不要在学校里违反纪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2)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有了法律的特殊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并非有了法律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就一定会健康的成长。第三,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很多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氛围等。法律的特殊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护航,但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法侵害,而在遭遇突发事件和不法侵害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保护有时不能及时到位,这是未成年人需要加强自我保护,要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巧和方法。9.(2019·云南学业考)【关爱成长远离犯罪】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努力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1)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个方面的特殊保护?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持续下降,已成为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盗窃罪位居未成年人犯罪首位,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案件有所上升,初中生则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2)请简要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依法维权、预防犯罪等相关知识。(1)①分析题干可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说明给未成年人提供保护的主体是学校,所以是学校保护。②题干要求分析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式,根据所学,可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做到依法维权、机智求助他人、向公安机关请求保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面概括。(2)题干要求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可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法制观念等角度概括。如: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意识,盲目模仿,从众心理,报复心理,寻求刺激,逞强好胜,交友不慎,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答案:(1)材料体现了学校保护。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打击报复,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做到依法维权;机智求助他人,向家长和学校寻求帮助;向公安机关请求保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2)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意识,盲目模仿,从众心理,报复心理,寻求刺激,逞强好胜,交友不慎,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10.(2019·昆明学业考)【远离犯罪健康成长】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调查(调查人数:30人)调查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自身因素调查(如下图)(1)未成年人应从调查一中反思什么?调查二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沉迷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出入营业性娱乐场所,为了支付高昂费用,不惜以身试法,实施抢劫、盗窃等。此外,家庭过于溺爱或不闻不问、疏忽监管也是导致A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2)请你从不同角度谈谈对调查二的认识。提示:可从个人、家庭、社会角度作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第(1)问由表中信息得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淡薄,其犯罪往往是从自制力弱,易冲动,沾染不良习气,交友不慎,盲目好奇等开始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等。第(2)问考查如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结合材料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角度答题即可。答案:(1)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因法治意识淡薄,从沾染不良习气,盲目好奇,易冲动等开始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容易发展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要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等。(2)国家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要认真履行对子女的扶养、教育和监护的职责,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依法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及时教育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个人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1.(2021·嘉兴中考)从脱贫攻坚到全面乡村振兴,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这表明我国法律(A)A.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C.具有普遍约束力D.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特征。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这是立法工作,表明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A符合题意;B、C本身正确,但题文材料未体现,排除;D是法律的作用,不符合题意。2.(2020·贵港学业考)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在城区摆设摊点、聚集闲逛,给疫情防控造成一定隐患。2020年2月7日起,上海、浙江等多地紧急出台地方法规严格依法防疫,对隐瞒疫病史、逃避隔离医学观察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上述材料表明(C)①无法治不自由②法律是由社会舆论保证实施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3.(2021·泸州中考)2021年6月1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在原有“四大保护”的基础上,新增“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再加两道防线。这表明(B)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未成年人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利③法律由政府强制力保证实施④坚持与时俱进,落实良法善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特征。题文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说明了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坚持与时俱进,落实良法善治,也说明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故①④正确;②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人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③错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4.(2020•泰安学业考)漫画《重拳打击》警示我们要严惩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犯罪。这样做的理由是(A)①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差,缺乏防范意识②网络具有虚拟性,网络交往行不通③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④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5.(2020•青岛学业考)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初中生小辉到青岛博物馆研学,博物馆根据相关规定为小辉减免门票费用。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A.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C.家庭保护 D.司法保护6.(2020·济宁学业考)图片警示我们要(C)①学习法律,知道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②胆大心细,抛物时要看清是否有行人③依法办事,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④珍视生命,不做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事A.①③④ B.①④C.③④ D.②③④7.(2021·重庆中考B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阅读下列材料,用法律知识回答问题。【特别关注】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别是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逐渐增多,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政府职责不够明晰、网络保护缺位等问题突出,这些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既需法律保护,但对其“任性”行为也绝不放任。2021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施行,其中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新增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等内容。※相关链接※刑法修正案(十一)(摘录)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助力成长】陈翔是某寄宿制学校高一的学生,学习刻苦努力,经常在晚上熄灯后打电筒躲被窝里看书。对此,寝室同学颇有微词,甚至与他发生口角。但陈翔觉得熬夜学习是自己的自由,与他人无关。班主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充分肯定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也指出他熬夜学习影响别人休息,要求他改正。但是,陈翔没有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最终被学校按照寝室管理规定取消一周的住读资格。最终陈翔很懊恼,其父母与老师进行沟通,并对他进行教育,最终陈翔明白了之前的错误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