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责任制(邓 峰)_第1页
论经济责任制(邓 峰)_第2页
论经济责任制(邓 峰)_第3页
论经济责任制(邓 峰)_第4页
论经济责任制(邓 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6论经济责任制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和谐(一)邓峰北京大学法学院上传时间:2001-6-13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一、责任、纪律与自主: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制(一)经济责任制的概念经济责任制,作为公有制中的经济管理制度,同时也是公有制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的一种经济法律制度。经济责任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关系,同时是一种法律关系。经济责任制通过法定或是约定的法律形式,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核算,采取奖励和制裁来实现对于主体行为的引导。由此,经济责任制是一种完全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公有制领域内的经营管理中,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相互承担经济义务和相应的享有权益的经济法律关系和制度。广义的经济责任制,也包括非公有制领域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关系,如私营企业的经理与董事会的关系、董事与股东的关系等,但其主要由私法自治或当事人意思自治,一般而言不属于经济法的范畴。经济责任制实行的主要范围有:国家机关之间,如政府对人大,上级对下级;国家与公有组织之间,如国有企业对出资的机关、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个人与组织之间,如国有股东代表、董事、监事等对其委派机关,个人承包者对集体、企业或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内部,如实行内部承包或岗位责任制等。有必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经济责任制,不同于以往所称的经济责任制[1],如"经济责任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2],这种经济责任制只是一种局限于公有竞争性组织内的管理制度,忽视了经济法中经济主体的统一性。作为强调管理的经济责任制,我们所指的是一种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不仅仅是对公有竞争性组织而言的,它同时存在或应当存在于经济管理机关为代表的所有公有制组织。实质上,企业同政府机构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层级组织,经济责任制在任何一个经济组织中都存在,政府经济管理机关作为公法意义上的组织,在依法治国、依法调整和管理市场中同样要依照经济责任制来组织,它更深刻的表明了经济法上的公有经济管理主体的特色所在。公有经济管理主体同竞争性组织的管理是相通的,经济法中主体的统一性,也要求将公有组织的管理统一调整,因而,我们所说的经济责任制,要比经营责任制的范围要广。这也是经济法主体的统一性所决定的。(二)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第一,责任制。责任制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范畴,它实质上是对一定的人或组织所负担的工作和应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的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或约束[3]。责任制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以及组织一体化的发展,管理学逐渐独立而成为一门学科[4]。责任制体现了管理中的角色分工、利益与责任相一致的思想。公有制组织的出现,使得责任制逐步上升为法律。体现在经济法中就是经济责任制。当然,法律上的责任制不仅仅包括经济责任制,同时也包括其它法律部门中的各种责任制。第二,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与经济责任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责任制是公有制组织的管理经营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环节和各方面的责任制度,同时一种具体的法律制度,是将权利、义务和责任、利益等结合起来的生产管理经营制度。它更多的强调经济责任中的角色责任,强调依法来实现对经济生活的管理经营。而经济责任则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经济责任制这一经济法的部门制度需要经济责任来加以保障。在经济责任制中,经济法主体应当依照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来作出一定的作为或是不作为,在经济法主体不或不当履行经济义务时,则产生经济责任,从而引致相应的制裁。第三,经济权限。所谓经济权限,是指"经济法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的总和"[5]。经济权限的概念是由苏联经济法学家提出来的,它与经济机关的概念相联系,"经济权限是依据每一个机关的活动宗旨决定的……不是一般权限,而是专门权限,它只允许经济机关进行符合自己任务的某项活动"[6]。权限的概念来自于行政法,属于国家的管理机关的权利义务的总和。而经济法上的经济权限不仅仅包括经济管理性质的权利义务,而且包括具有经济利益性质的财产性权利义务[7]。经济责任制同经济权限是不同的,经济权限包括经济权利,它指出了经济管理机关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而经济责任制则是一种具体的法律制度,两者是不同的法律范畴。第四,经济职权。经济职权也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一种,它是"经济法主体依法所享有的组织管理经济的一种职能性的固定权利"[8]。它与经济责任制这一经济法的部门法律制度是不同的。从根本上而言,经济权限和经济职权仅仅是表述出了经济管理主体权利的特征[9],而经济责任制则不同,它表明了经济法对于主体的一种强制性义务,它使得经济法主体产生法律上的经济责任,不同于一般性的行政责任或是党内责任,经济责任应当由司法机关依据法律来加以衡量和评价,因而,它是政府经济管理法制化的必要途径。经济权限和经济职权的概念显然不具备这一能力。第五,经济核算制。经济核算制是一种重要的公有制组织管理制度,它是经济管理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具体化。经济核算制是采用价值的形式来对经营效果加以评价的方法和制度。经济核算往往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来实现对公有组织的评价。它不仅仅存在与企业组织之中,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经济核算制的发展史证明,它的原则可以适用于经济的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环节"[10]。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中普遍采用了经济核算制。它与经济责任制是不同的,经济核算制不仅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制度,各个组织都要相应的采用经济核算来实现价值管理,而经济责任制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关系,由法律所确认的经济核算制应当属于经济责任制的组成部分。第六,经营责任制。经营责任制,又称为经营管理责任制,它是国有企业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它是经济责任制的一种。经济责任制是从经营责任制发展起来的,但是经济责任制的概念不仅仅指这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国家所有权实现方式中的权利义务承担方式,它同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责任制度。(三)经济责任制的分类经济责任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划分:1.根据经济责任制产生依据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制分为一般经济责任制与特殊经济责任制。一般经济责任制是指由法律一般的规定经济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力)义务关系,普遍适用于某一类主体或关系,对于法律主体不作规定的细节或实际出现的具体问题,通过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的日常活动去解决。许多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中间都对经济管理主体的责任、权利(力)、义务以及程序作出了规定。一般经济责任制通过普遍性规范来加以确认,有利于经济法律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容易发生短期行为。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普遍性所带来的抽象性、原则性,权利义务的明确性较低,法律主体的自由裁量度较大,因而容易出现滥用权利或疏忽懈怠的弊端。特殊经济责任制,是指依法由个别性的法律规范、章程、契约等来规定某一类具体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关系。当事人依法可以享有的权利义务均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明确。如承包租赁经营制度和资产占有负责制;公有主体同其委任者之间以协议、责任状等形式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由特别法对某一企业的设立和运作作出专门管理等。特殊经济责任制有利于突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平等性的方面,权利义务较为明确、具体,当事人不易滥用权利(力)或怠于履行义务,发生纠纷较为容易得到解决。但是,具体确定权利义务的成本较高,较为耗时耗力,当事人谈判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权利义务安排,难以实现整体公正,如果权利义务规定过细,有可能在长期关系性契约[11]中对当事人形成束缚,或者导致短期行为。一般经济责任制与特殊经济责任制的划分,突出了经济责任制产生的法律依据的不同,表明了国家参与与调整国民经济手段的丰富。2.依据经济责任制中的具体法律规范的构成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制分为职权式的经济责任制和目标式的经济责任制(或称为消极经济责任制和积极经济责任制或静态经济责任制和动态经济责任制)。一般而言,经济责任制是由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经济指标、经济核算以及责任的确定和制裁五个部分组成的。职权式的经济责任制,其立法的宗旨在于确立一定职位或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而,往往是由经济权利、经济义务、责任的确定和制裁五个部分组成的,如我国已有的国有竞争性主体中内部经济责任之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总工程师制度和总会计师制度等等,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规范确立起一定职位的责权义利;与之不同的是,经济责任制中的另外一种,则是由经济责任制的三个子制度(法律规范的五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即经济职责、经济核算以及责任的确定和制裁三个子制度构成的,也就是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经济责任、经济指标和经济考核等五个部分组成,这是一种完整的经济责任制。如我国既有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扭亏为盈责任制等等。职权式的经济责任制和目标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在于确立起一定职位和角色相联系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而后者在于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其直接来自于"目标管理"[12]。这种划分是经济法上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分类。3.经营责任制与组织管理责任制依据经济责任制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经营责任制与组织管理责任制。经营责任制侧重于调整财产关系的法律关系,如国有企业的承包租赁制度、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等。经济法律主体通过对财产的运营来实现责任目标。而组织管理责任制则侧重于组织管理关系的法律调整,如经济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和董事责任制等,注重于上下级的职责划分与分工合作。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区分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特性,从而形成不同的法律调整方式。一般而言,对于财产性的经济责任制,通过法律来对主体之间的财产权利安排加以调整;对于组织管理性的经济责任制,则通过对不同层次、部门的职责、权限的划分来实现。这种划分是相对的,经济法本身具有组织管理因素和财产因素的统一性。这两种经济责任制都是极为必要的。4.内部责任制与外部责任制依照经济责任制存在的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责任制与外部责任制。内部责任制是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财务责任制、经济目标责任制;外部经济责任职责是在不同的经济法律主体之间发生的,如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当然,有的经济责任制既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如承包制。这种划分突出了经济责任制不仅仅是存在于公有制内部,相反,不同的经济法律主体之间同样需要经济责任制对其经济管理及经营作出规范与制约。5.经济管理机关责任制、公有经营组织责任制与非公有组织责任制依据经济责任制的调整领域的不同,可以依照经济法律主体的不同作出上述划分。这一划分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企业、公司需要经济责任制来规范其经营管理,对于经济管理机关、非公有组织同样需要责任制[13]。如四川省出现的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就是一种经济管理机关中的责任制[14]。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经济法上的经济责任制主要指发生于公有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责权利关系。广义的经济责任制才包括非公有组织内部的责任制。(四)经济责任制的本质经济责任制的本质在不同的角度上来理解,是不同的,但它们又都是相通的,共同指出了经济责任制实质所在。第一,经济责任制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关系。经济责任制将经济利益同经营、管理上的权责相结合,要求严格考核、赏罚分明、监督有效,以及纠纷裁判、处罚和相应的强制措施等。它是公有财产有效管理经营和在公有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鉴于公有国家的经济、政治的统一性,以及公有制组织所具有的主导性经济地位,由法律对其管理组织制度加以规定就是自然而必要的逻辑结果。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责任制的法律制度[15]。可以说,任何一种组织内部都需要责任制度来确定其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安排,只是这些责任制度的名称与规范形式有所不同。在私有制国家内部,经济责任制往往是通过法律个体的自由意志来加以确定的,因而经济责任制不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公有制国家则不同,它不能通过社会个体的自由意志来形成,公有制的特性决定了经济责任制必然通过国家的意志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加以确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公有制国家的出现,国家自觉的对经济生活调整和管理。"一定的人对一定的工作切实负责,……衡量每个组织是否适宜,应当以该组织中各种义务、职责和责任的划分是否明确为标准"[16],自公有国家建立以来,国家对于经济生活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对于组织管理的要求通过立法加以实现,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制的发展。自然,通过经济法的形式将经济责任制形成法律规范,并不是公有国家自然而然的结果,它是公有制下经济发展和制度选择的结果,它是同整个国家的法制状况的改善。由法律来确认经济责任制是公有国家经历了"行政约束模式"之后走向法制国家的正确选择。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具体法律制度表现。责权利原则的出现,将经济责任放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首要位置,而责任本身是"受国家强制的义务",它在双重意义上表明了经济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它不但要求经济主体履行国家的强制性义务,同时表明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应当受到国家的司法评价。经济责任制将责任、权利、义务相结合,形成法律制度,本身要求经济管理的法制化。从根本上而言,经济责任制表现了现代国家法制的根本特征所在,即法律突破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在经济领域内以直接调整财产关系为主的模式,而是在经济领域内直接对组织管理关系加以调整;突破了近代国家内以突出经济领域经济个体的自由意志为主的模式,代之以国家意志来对经济管理、资本组成及其运动、人员组织和配备等方面直接调整,"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17]。因而,经济责任制的出现,将组织内的利益关系与管理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是公有国家对私有制财产制度的根本扬弃,它深刻的反映了经济法律制度对于整个经济生活的变革,对于整个法律制度的变革。第二,经济责任制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经济法是将组织管理性与财产性相结合的法律关系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将经济利益置于经济法的中心,"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与本质,也决定着法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发生变化,或者社会上出现了新的利益,法或迟或早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18]。组织的发展使得原有法律体系内部的"国家--个人"、"公--私"对立的模式发生了变化,更由于公有组织的出现,突破了私有财产主导社会的既有藩篱,使得国家必须参与对经济组织内部利益的调整,为组织内部的利益划分与取得等确立规则。私有组织内部的利益可以说均来自于所有权,法律只要能够切实的保护所有权人的权利,则组织内部的利益可以由所有权人来加以安排。因而,涉及私有组织的法律仅仅对于私人的财产权加以保护就可以实现对组织内部利益的保护和调整。而在公有组织内部则不同,由于国家是一个由官僚机构组成的拟制体,它本身就是一个层级组织,因而不能自动实现经济利益的分配与安排。相反在各部门、各机构等组织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主体利益[19],而这些部门的非独立性,以及传统法律不调整组织内部关系的特性和惯例,使得组织内部的利益往往具有模糊性,相反,各个部门的非独立性使得其往往推卸责任,而争夺利益。组织内部的利益无法明的调整就是必要而自然的结果。经济法突破了传统法律的"禁区",对组织内部关系加以调整。经济责任制就是这一趋势的反映。经济责任制不仅仅是对各非独立主体的利益加以调整,也对各独立主体之间的利益加以调整。它通过确确,造成责任无法确定,各部门"负盈不负亏"、灰色行为以及权钱交易、"内部人控制"等行为。"传统层级组织中的单向升迁制度使得组织日益僵化"[20]。因而,对于组织内部利益关系定各主体的责任、利益,使得各个主体的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经N輀在公有组织的各个独立和非独立法律主体之间确定其利益,使其利益与责任相吻合,从而实现国家对公有组织的管理与调整,实现其经济意志。经济责任制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表明了经济责任制的调整方式区别于行政管理上的"命令-服从"的模式[21],"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总之,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严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22]。经济利益的调整方式,是经济法的经济性所决定的,也是经济责任制区别于其它责任制的根本。在管理和责任制中采用和注重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手段,是同公有国家对于市场、自由和民主认识的改变紧密相连的。"取消市场机制的集中化指令性计划除了其它条件之外,也是以这样一个概念为基础的,即:在国有制条件下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计划和管理机关同国家企业这两方面中间不可能有对抗的利益"[23],未能认识到或不愿承认公有组织及其内部主体的各自独立利益,使得公有国家在经济管理上一直借助于行政管理式的"命令"模式来治理国家以及组织管理,导致各种弊端。经济责任制尽管是组织管理型的经济法律制度,但是它是以市场、竞争以及决策分散化和经济民主化为基础的,它所借助的是责任同利益相结合的手段。经济责任制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并不意味着经济利益是唯一的,至上的,神圣不可违反的首要原则。在公有国家借鉴市场制度,通过经济利益来对经济秩序、经济自由加以调整时,采取一分为二、"拿来主义"的态度是极为必要的。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都把经济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一股动力,并把这些利益的补偿作用看作是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但是他们从未超越这一理论[24]。应当认识到,"经济利益一方面是指既定的和无可争议的利益。另一方面,必须从道德方面站在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立场上加以谴责,或者至少有意识地加以压抑"[25]。经济责任制中的利益本质应当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应当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第三,经济责任制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财产性和组织管理性相统一的法律关系。经济责任制正是如此,经济责任制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关系。经济责任制是在组织的发展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出现了一种与社会非经济部分整合在一起的经济工业组织,这种组织与一个世纪前的欧洲的工业组织大不相同。这就是'科层'工业主义。它几乎完全与较高级的世袭财产控制分离。它成功地与民主科层政治组织整合起来,……欧洲式的古老的地主贵族并不是被豪富家族-工业世袭贵族所代替,而是被由实业管理人员、政治领导和行政领导,以及各种专业群体组成的职业精英所代替……这是新的科层工业主义,而不是一个世纪前的'古典资本主义'。它是分析非欧洲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参照依据"[26]。这种组织的发展与变化,使得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本世纪前期,管理对于私人组织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家所有权的发展,公有组织的不断扩大,使得公有组织一开始就借鉴私有组织的管理,"社会主义实现的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的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应该研究和传授泰罗制,有系统的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27]。公有国家建立伊始,都相继建立了经济责任制。经济法同管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责任制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在经济法中的具体体现[28]。"管理就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29],"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30]。经济责任制正是如此,它通过对人的法律规则的约束,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从根本上而言,经济责任制是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的法律体现。如我国出现的各种目标责任制,实质上就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的,将经济利益同责任相结合,将奖励同制裁相结合的一种制度[31]。经济责任制中的责任本身来源于组织发展中的人的角色化、职能化。在私有组织中发展起来的管理,其实质是分工与专业化趋势的加强,分工与专业化所带来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考察历史即可以知道,组织的发展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完全吻合的[32]。企业内分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科学管理的出现[33]。组织内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使得组织内部的角色化趋势加强,科学管理的实质就在于将组织的分工与专业化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确定下来。不仅仅对于企业如此,官僚科层制度亦是如此,将一定的职位上的权限、职责确定,"非私人性和主动性乃是科层行政的核心,忠实于非私人规则和正当程序是科层政府官员的标志"[34]。经济责任制在本质上将一定的角色同相应的法律义务、权利和责任相结合,正是基于管理的根本所在。经济责任制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关系,在于它同管理在构成上是相同的。管理的计划、指挥、协调、组织和控制实质上构成了经济责任制的内容,管理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构成了管理的根本内容,经济责任制在这一意义上则是通过对组织和个人的制度性规则来实现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经济责任制是科学管理的一个方面,其法律规范性使得管理上升为一种法律制度,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强调经济责任制的管理性质,对于经济法的理论及经济改革的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管理要求通过国家的能动作用,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为媒介,用明确的法律权利义务的方法来组织经济和管理国有企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必要条件"[35]。经济责任制对于组织管理关系的调整,构成了经济法的重要制度,它表明,现代国家的组织管理经济职能,不是仅仅依赖于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仅仅依赖于财产权的变革就可以实现的,唯有通过责权利相一致的法律关系才能实现政府有效管理经济的目的。同时,经济责任制的管理性表明了经济法理论不仅仅是同经济学的结合,更为重要和更为直接的是同管理学相融合。第四,经济责任制本质上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互动的产物。经济责任制实质上是一种决策权的分配。它通过在不同的组织和同一组织之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来实现决策权的适当集中与分散。这使得它成为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之间互动的产物。组织的一体化进程,导致了决策权的集中,在科层制组织中,决策依赖于上层管理人员,通过层层指令来实现经济管理,这显然导致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质量的下降。公有国家成立之后,相继采取了集中的计划经济,它使得决策权始终集中于中央部门,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组织成为一个大的企业[36]。而这一企业的组织结构又是纯粹集中型的U型结构,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流通不畅、监督困难和激励困境。因而,这种弊端的根除是依赖于经济民主化实现的。经济的民主化,"它把生产和贸易决策权下放给各个企业和家庭,它还把矛头指向计划体制的两个根本缺陷:缺乏激励和不通信息"[37]。"分权化的决策和自负盈[38]亏能够把费用与收益联系起来,从而提高效率"[39]。经济民主化对于公有国家而言,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性而已,更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社会进步所必需的。经济责任制正是经济民主化的结果,公有制国家所需要经济管理民主化的表现之一就是经济责任制的确立。经济责任制的确立,使得在公有制内部实现了决策权的分散化。它将责任同一定的角色、职位相结合,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它实现了在层级组织内责任在不同层级上的分散化。由此,实现经济管理中的责任同权利的相一致,从根本上说,这正是经济民主化的结果。对经济发展的历史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无论是私有制国家还是公有制国家,都存在着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相互运动。国家所有权的出现,是将经济决策权从经济市场转移到了政治市场[40],是在组织不断扩大的社会运动中,以政治官僚体制代替了企业官僚体制,在经济集中之后,都相继将经济民主视为经济体制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41],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所在。经济责任制正是如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有序经济秩序和经济自由、经济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释:[1]相关的观点尤其是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责任制是一种生产经营责任制,将经济责任制仅仅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竞争性组织之间的管理制度,因而它不能够真正揭示经济责任制对于经济法的核心意义。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参见教传福:《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管理经济责任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页;吴敬琏等编:《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2]《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实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1981年)。[3]参见教传福:《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管理经济责任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4]参见[美]克劳德﹒小乔治著:《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6页以下;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以下;[5]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基础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6][苏]B﹒B﹒拉普捷夫主编:《经济法》,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7]参见[苏]B﹒B﹒拉普捷夫主编:《经济法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6-47页。[8]前引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基础理论》,第158页。[9]应当指出,经济权限的概念是同经济机关联系在一起的。在苏联的经济法理论中,将政府的经济管理机关与国有企业视为同一的经济机关,因而使用经济权限的概念来描述主体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但是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而言,是将企业视为整个官僚行政管理制度中的一级,他注意到了经济法主体之间的不平等性与层级制,但是忽略了经济法律主体的独立性与平等性的一方面,因

最上解决国有企业的独立性问题,使得国有企业无法摆脱"上级机关"或是主管部门的干预。参见[苏]B﹒B﹒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问题》,第36页以下;史际春:《国有企业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10]前引[苏]B﹒B﹒拉普捷夫:《经济法》,第102页。[11]关系性契约是由麦克尼尔提出来的,它是指需要合同履行期较长,不确定性较高的合同,由此,他提出,传统契约无法解释这类合同的发展,这是合作主义发展的结果和必然趋势。参见[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以下。[12]目标管理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来的,部分学者将其发展为"managementbyresult",它是一种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参见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13]樊纲指出,在任何一种所有制关系下都必须由责任制来规定资产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参见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187页。我们认为,不仅仅是在资产经营关系中需要经济责任制,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责任制来规范不同主体、同一主体内部不同利益个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14]该责任制由省政府领导同地市领导签订责任书,规定年终省统计局将依据《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对各地提供的工业经济指标和实际完成数据进行审核,有关部门据此对照责任书进行检查考核兑现奖惩。目前签订的责任书分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亏损总额降低率、亏损面、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新产品产值率、技改投资额和引进外资协议金额等15项指标。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责任。参见《法制日报》,1996年1月1日。[15]几乎所有的企业组织法中都有经济责任制的内容,较为重要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下简称《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条例》(以下简称《厂长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条例》(以下简称《基层组织条例》)、《承包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以下简称《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以下简称《租赁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转换条例》)、《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监管条例》)等等。[16]《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经济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载《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2分册,第9-11页。[1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6页。[18]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19]樊纲指出,官僚机构具有追求其自身利益的趋势,实际上,官僚机构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同的部门、集团,各个集团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来追求其自身利益。参见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20][美]R﹒A﹒Webber著:《组织理论与管理》,(台)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434页。[21]应当指出,行政法的"平衡协调论"试图来解释国家的经济管理的发展,但是实际上,行政法无论是采取"控权"还是"平衡",都改变不了行政机关的隶属性、上下级之间的命令、服从的模式,它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力不可能也不应该以经济性为特征。因而,它不能实现对公有组织的有效经济管理。[2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2页。[23][捷]奥塔·锡克著:《争取人道的经济民主》,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24]自罗纳德·科斯以来的产权与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们将这一思维定式推到了极点,他们运用博奕论、经济分析来对制度和产权结构加以分析,试图重新论证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合理性,通过这种分析,论证只有私有产权、业主制企业是最有效率的,甚至有人提出,大公无私对于社会未必是有利的,只有自私自利是不变的原理,这显然是从这一理论所推导出来的谬论。(参见张五常著:《卖桔者言》,[香港]信报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63-170页。)这一学派所精心构筑的理论模型,不过是管理学中的X理论的翻版,这些经济学家们显然忽视了社会的实际运动和管理学的发展、努力,从管理学的发展中可以知道,从X理论发展而来的Y理论和超Y理论,以及所谓的东方"柔性管理"所提出的Z理论,其理论构造更为科学,视野更为广泛,态度更为积极。参见前引R﹒A﹒韦伯:《组织理论与管理》;陈荣耀著:《追求和谐-东方管理探微》,上海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章。[25]前引奥塔·锡克:《争取人道的经济民主》,第39页。[26][美]T﹒帕森斯著:《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94-95页。[27]《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28]一个有趣而非常有意义的现象是,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和经济法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同时,钱德勒指出,在这一时期,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家族式企业逐步为两权分离的企业所代替,经理阶层逐步出现,企业结构从U型趋向于M型,它同时也就是所谓的"两权分离"现象的出现时期。(参见:[美]克劳德·小乔治著:《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美]斯科特·卡特利普著:《有效公共关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史际春徐孟洲著:《大陆六法精要·经济法》,(台)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美]钱德勒著:《看的见的手》,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我们认为,这其中典型的说明了组织的扩大使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其中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它应当对于经济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29][美]托尼·布洛克特著:《管理理论与原则》,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30][美]丹尼尔·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31]例如我国国务院要求推广的企业扭亏为盈目标责任制,其内容为:第一,制定企业扭亏为盈工作目标,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第二,确定考核范围和考核指标,定期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企业扭亏为盈工作目标的考核指标确定为:企业亏损额和企业亏损额占全部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比重;第三,建立考核制度,促进企业扭亏为盈工作。(参见《经济日报》1996年8月22日);前面所指出的四川实行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山西也确定了解困目标责任制,其内容为:地县三级都要筹措一定数额的解困资金,解困资金原则上由各级政府从预算内、预算外两个渠道解决,除此以外,劳动部门用失业保险金在解决一块,社会各方面再筹集一块,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也要千方百计挤出一块,解困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社会保障体系,支持职工生产自救,救济无自救能力的特困职工。(参见《中国劳动报》1996年9月24日)[32]与其说组织与分工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如说分工与专业化促进了组织的发展,理解分工与专业化的意义,是理解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史的核心所在。盛洪正确地指出了分工与专业化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他指出,分工与专业化同泰罗制、大型企业的发展之间的重要性,同时对于中国企业的分工与专业化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应当指出,局限于经济学的领域,他未能意识到分工与专业化对于组织、社会的发展乃至于法律的进步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见盛洪著:《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以下。而韦伯在分析科层制时指出,官僚组织内部通过明确的规则和具体的分工实现了理性的运作和高效率。这对于考察中国的经济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参见:[英]戴维·比瑟姆著:《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以下。我们认为,分工与专业化对于中国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3]参见盛洪著:《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8页。[34]前引戴维·比瑟姆著:《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第46页。[35]前引史际春著:《国有企业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36]参见马九杰邓峰主编:《企业制度改革方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以下。[37]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38]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39]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40]参见华民著:《西方混合经济体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以下。[4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未完待续)论经济责任制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和谐(二)邓峰北京大学法学院上传时间:2001-6-13二、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走向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经济责任制是将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相结合的有效制度。它对于公有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治建设有着制度基础性的意义。经济责任制对于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克服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对于全社会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的实现,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的有序秩序,对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的发挥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经济改革的本质是促进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形成经济秩序与经济自由的和谐,在这一制度的变迁过程中,经济责任制的完善是制度变迁中规则的制度化保证。(一)经济责任制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的经济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经济制度变迁中关键的存量变迁发展的实质性内容[1]。经济责任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所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不同的思路和阶段,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学说以解决既有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从最初的"市场说"、"股份说""管理论"、"主银行制"、"多元控股运营"等经济学说,到法学界的"集体所有制说"、"私有化"、"法人所有权说"、"国家所有权债权化说"等等学说的出现,以及现实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方案,可以说,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是最为丰富的[2]。对于各种学说,本文兹不一一赘述。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落后是导致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3],之所以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是根本所在,其资产负债率过低,使得其依赖于银行的贷款和财政的救济,因而当国家的银根收紧时,就会导致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匮缺,从而使得其经济效益下降。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多年以来一直处在资金投入不足的境地之中,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低水平发展状况[4]。那种认为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天然落后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质上就是旧有体制的转轨问题。既有制度下的政府、银行和企业的连带关系决定了企业改革的实际困难[5],我国的企业改革分别采取过"放权让利"、"承包租赁制"和股份制等形式,不可否认,产权改革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从经营权的思路走向法人财产权乃悸肥钦啡鲜兜搅烁母锏奈侍馑凇<词迪止衅笠档亩懒⒌匚唬迪址ㄈ酥贫韧ǖ慕岷?script>WriteZhu('6');。法人财产权的实现,对于国家所有权中企业组织的独立性作出了制度的规范性规定,但是制度的变迁,是由制度事实和社会运动所决定的。"不可想象,在一个官僚主义和腐败盛行的国家,会存在高效率的、充满活力的国有企业"[7],"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套机构多而重叠,人浮于事、职责不明、缺乏科学和严格的考核,工作效率不高的管理制度,而且它在改革中没有受到多少触动,成为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温床。在这种情况下,有关机关对于国有资产的责任包括持股责任、资本保值和增值责任、监督责任等不落实,微观的企业制度就是设计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8]。不仅如此,部分国有企业依赖于良好管理取得经济效益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同时众多企业出现的"斯密克现象"也表明了国有企业管理不善是其经济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我们认为,对于政府和企业关系的改造其目的同样是为了间接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9]。国有企业改革,使之与市场经济相兼容,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同样是与政府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良好的文官制度作为基础性的保证,没有完善的竞争市场对其实行有效的约束,任何单方面的改革都将是一相情愿的。正是如此,经济法及其经济责任制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令各种各级国家机关都做到责、权、利结合,科学地分工、合作,层层制约、相互制约。对任何一个机关或其首长、工作人员,都不允许存在职责不清-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情况……完善的、制度化的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10]。通过经济责任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即一方面,它通过对经济管理主体的约束来要求其依法依照经济规律来进行经济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对国有竞争性组织的规定来实现其管理水平的提高。因而,它对于解决目前的所有权代表人以及经营者之间的行为不规范[11]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责任制是实现经济法的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目标的基础性的制度,在公有国家内,没有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制度约束,在既有社会和文化水平下,是难以实现劳动者的权利,难以实现积极的、昂扬的、充满活力和自由精神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经济责任制实质上是国家加强经济纪律,实现有效经济秩序的有效途径。"正好相反,没有什么可以像民主化那样,对咄咄逼人的官僚主义化和进一步的异化如此有力的抵制作用。民主化不应仅仅理解为权利的民主化,而且应理解为义务、责任和一切物质后果的承担方面的民主化"[12],这正是经济责任制所要实现的目的。(二)经济责任制与我国的制度变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政府推动的渐进式的制度变迁[13],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强制主导型制度变迁的色彩。而与此相关的法制改革,则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的"变法"的特色[14]。经济责任制的完善与发展对于制度变迁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我国的制度变迁是要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融合,市场经济的精髓是决策权的分散化,而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权的缺乏是我国经济改革和法制改革的历史和起点,而政府官僚行政机构的发达,国家本位和国家所有权在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我国法制的基调[15]。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的同时,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性及其缺陷所在,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所在。我国自1895年以来,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采取德国法系的模式来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这一思路从根本上忽略了我国社会和政治、经济生活的特色和根本缺陷,即管理水平的低下[16]。文官制度的不发达和管理水平的落后,以及由其控制的国有企业的庞大,使得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管理混乱极为突出,同时也使得文官制度难以适应制度变迁的要求。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责任的不确定所导致的,管理的提高有赖于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经济责任制通过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要求,实现对经济转轨的促进,它是进一步实现经济改革的必要前提。不仅如此,改革应当是通过主体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来实现的,认识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由此可见,要是国民经济能够在它的内在动力-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富有效率和效果地灵活运转,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各个管理经济的国家行政组织要改变为实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各种经济组织应该具有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核算的主体,实行独立的全面的严格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17],这正是经济责任制的精髓所在。通过保护个体的利益来改革才能使改革有效地进行,"如果我们都能认识到这种利益的差异并尊重他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改革过程中的冲突可能会缓和一些,因为这是人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别人协商找到更可行的出路上,而不是放在相互攻击对方和阻挠改革上"[18]。经济责任制对于经济改革的重要性更表现在对经济增长模式改变上,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的经济效益问题一直极为突出,"粗攀?、"外延式增长"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内涵式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式经济转轨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资本利用效率过低……而这里的制度原因,就是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预算软预算,亏损了仍能生存下去,大家花国家的钱不心痛,资本损失无人承担责任,借钱可以不还"[19]。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经济责任制的有效约束,经济责任制通过对经济利益的引导,通过经济核算,将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切实的体现在制度之中。经济责任制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制度变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针对我国的具体弊端提出了有效的制度约束方式,在于从根本上是基于中国的实际的,在于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关键和基础所在。对于走向新世纪的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必须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一个管理水平低下的国家,不可想象能够出现具有高效益的经济体制。经济责任制的意义正在于此。三、经济法理的再认识:核心制度与核心原则的重建(一)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的核心部门制度现代国家日益趋向于混合经济、后现代主义、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化和合作主义,这使得国家法律模式越来越趋向于公私混合型,越来越注重对组织的协调与促进,注重对组织内部行为的管理与钳制,经济责任制正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下,成为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公有国家内,经济责任制与国家所有权紧密融合,使得其以法律的形式来实现,公有国家的特性使得其法律不断地对组织加以宏观和微观的调控管理,经济责任制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与经济法完全融为一体。经济责任制本身是在经济法的理论、原则和价值观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公有社会内部,以制度的建设,实现了经济法的理念,它是公有社会中经济法的核心制度。之所以说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的核心制度,是由于:第一,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上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具体制度体现。责权利相统一作为经济法上的核心原则,强调经济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受国家强制力的评价性,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各经济法主体"对国家、对社会都负有义务(责任),必须首先尽责,责字当先"[20]。这一原则能够集中反映市场经济对法律的要求,能够全面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它明确解释了经济法的本质,使之与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区别开来,使经济法成为一个有着显著独立标志的法律部门[21]。经济责任制作为经济法的核心制度,作为经济法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仅是描述性的,从根本上而言,经济责任制的所有法律规范都要基于原则性法律规范来建立。当下级法律规范同上级法律规范相冲突时,应当遵循上级法律规范。不可否认,经济法在其产生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源头,在私有国家内部,经济法出现的根本动机是维护公平竞争[22],保持自由的市场制度,限制垄断对于经济的消极影响,无论是美国的"谢尔曼法"还是德国的限制卡特尔法律规范的出现,其目的都是在于实现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在公有国家内部,经济法出现的动机则是实现经济管理的有序化,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尽管,一度在私有国家内,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国家干预使得经济法能动的实现国民经济管理有序化,但是事实证明,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对于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从"战时经济法"、"统制经济法"到"复兴经济法"的发展,直至近日世界的经济合作主义,平衡协调的经济法的出现,市场制度对于国家和法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经济责任制无论是在公有还是私有社会,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在私有国家内部,经济法的核心原则体现为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而在公有国家,由于国家所有权的发达,使得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成为经济法律制度的核心原则,因而经济责任制作为这一原则的体现,成为公有国家经济法的核心制度。可以说,经济法的不同源头使得经济法在不同经济制度下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从而使得经济法的核心制度有所不同。但是在公有国家内,强调经济责任制是经济法的核心制度,并不突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性,而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将经济责任制作为经济法的核心制度,正是通过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纳入法制轨道,实现对公有组织的有效约束,使之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公平和自由的竞争。因而,在公有社会中,经济责任制同维护公平竞争法律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联系的,通过在具体法律部门上的促进,使得经济法的两大原则并行不悖,共同实现经济法作为市场基本法的使命[23]。第二,经济责任制是与现代法律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是与经济法的出现及其调整对象紧密吻合的,它从根本上反映了经济法的精髓所在。传统理念中的法律,实质上是在国家(政府)--私人之间的二元世界中建立起来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欧几里德式"的演绎体系。公法与私法的分野极为清楚,从罗马法以来,由私法中发展出来的近代法律体系,试图采用"类科学"性质的法律体系来完成对社会事实的诠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越来越成为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异化物,组织的发展迫使国家和个人的传统权利受到限制,组织对于个人的权利实现了限制,对于国家则越来越具有对话的能力[24]。组织的发展显然突破了传统法律的公-私的二元结构,打破了传统法律部门的结构,法律体系内部的"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表现。组织的扩大使得经济法的出现成为必然,国家对于组织的态度,从限制和管制发展到今天的合作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组织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组织管理的发展,使得传统法律中的以个体为基础,实现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不得不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组织内部法律关系的调整上。国家的角色的分离,政府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科学化的要求,使得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根本任务是保证经济民主与促进竞争,其精髓在于对国家管理和参与经济的有序化控制,规范政府经济行为,防止滥用职权"[25]。经济法的视野也在不断的扩大,经济法一开始是作为对组织的钳制的手段出现的,随着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生活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使得经济法对于国家这个最大组织的行为进行调整。可见,理解组织的发展,是理解经济法的关键。组织的出现是与经济的发展,与专业化、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组织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变化,即专业化和分工的进一步加强和组织一体化的出现,这以貌似矛盾的两个趋势,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专业化和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而组织一体化则节约了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这两个趋势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工和专业化的趋势,使得人的角色化和职业化更为突出;而组织的一体化使得其组织管理更为复杂,现代管理学从它产生至今已经经历的两次革命就典型的说明了这一点[26]。经济责任制是同这两銮魇平裘芟嗔摹7止ず妥ㄒ祷沟镁迷鹑沃圃嚼丛角康髟鹑蔚慕巧抵噬弦馕蹲沤稍鹑胃拍钪鸩绞迪只谰莶煌拔缓筒煌巧慈范ㄖ霸穑欠啥陨缁嵘罘⒄沟囊桓龌赜Α6橹囊惶寤蚴沟枚宰橹芾砉叵档牡髡唤鼋鼍窒抻诙懒⒌姆芍魈迥诓浚橹惶寤⒐亓尽⒓殴尽⒘笠岛涂绻笠涤旰蟠核癜愕某鱿郑沟玫ゴ恳览涤诜ㄈ酥贫壤慈范ㄗ橹庖辉蛄Σ淮有模哉庑┳橹宓姆傻髡迷鹑沃频某鱿志褪潜厝坏摹6迷鹑沃贫哉庑┳橹牡髡窃诰梅ǖ睦砟钕峦瓿傻摹?br>应当认识到,分工与专业化和组织一体化的进程,是合而为一的,任何对其偏颇的理解都是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片面的理解,由此出发,市场同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经济责任制正是在这意义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而不是排斥和不兼容的。公有制国家出现,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组织的这一特性,它没有采取私有社会那种将组织的发展与扩大视为洪水猛兽,对之采取一种又恨又爱的态度,而是自然的将其纳入了国家所有权的范围,因而经济法基于它对组织管理关系的调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调控,由此使得经济责任制得到了发展,并成为经济法的核心部门法律制度。第三,经济责任制是克服激励困境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因而它在经济法的组织管理关系的调整中居于核心地位,由此决定了它在经济法中的地位。经济责任制以组织管理关系作为主要调整对象,在公有组织内部以及公有组织之间实行经济管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激励手段的完善和发展。激励在广义上与管理是一致的,它是通过一定机制来对人的行为加以引导,良好的激励对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是不可缺少的,"激励因素无所不在,承认它也罢,不承认它也罢,它总是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经济系统的运转"[27]。对于既定经济制度而言,自觉的避免和消除不利的激励因素,采取和创制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经济效益以及经济个体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励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来说是与个人主义相联系的,它是由于个人对于私人î輀求所导致的。因而,在公有国家出现之后,经济个体经济利益与经济目标的冲突往往使得组织利益与目标得不到实现,因而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实现对经济个体行为的引导,就是公有国家经济生活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激励与管理的统一性,使得经济责任制在公有国家的经济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激励,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激励的提出和研究,往往局限于管理学和经济学中,因而经济激励往往局限于竞争性组织之中,我们认为,经济激励从根本上而言,是与组织和管理相连的,因而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而言,经济激励同样是极为必要的。对于我国这个行政属性极强,政府的经济管理无从约束的国家而言,通过有效经济激励来实现对政府行为及其成员行为的引导不仅有重要的意义,更是进一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良性制度变迁的必备条件。公有国家存在着激励困境,它是指在国家所有权的实现方式中,国家所有权的自益性权利和共益性权利不相兼容,它实质上表现为竞争性组织的独立性问题,即国家实现其共益权目标,则对竞争性组织的钳制加强,反之,若实现其自益性权利,则势必应当放松对竞争性组织的约束,而竞争性组织的管理往往类似于官僚层级组织,因而,经济效益无从体现,竞争性组织往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势必是对国家所有权中自益权的侵蚀,使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无从实现,同时导致资产的流失。这就意味着,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济管理者的自益性权利和共益性权利在通过单一行政约束机制实现国家所有权方式中存在反比关系,以相互牺牲为代价[28]。在宏观上,则形成"国有企业资金陷阱"[29],它又表现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连带关系[30]的恶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而,使得经济改革仅仅是一种增量式改革。激励困境,实质上是理解公有国家的种种弊端,以及经济制度变迁特性,和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31]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于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方式不合理,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来实现对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没有相应的分权式资源配置方式作基础,这两个基础条件的缺乏,使得公有国家激励制度不能实现对经济生活的有效调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所出现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国有企业独立经营权的难以实现,国家不得不采取"粗放式增长"、"通货膨胀式增长"[32]等等现象,其根源也就不难理解了。因而,公有国家经济改革强烈依赖于激励机制的改进,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责任制和市场制度对于一个良性激励制度都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市场制度作为资源配置和决策权分配的基础制度,使得公有国家可以在各级组织中实现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则是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引导的必要手段。体现在法律体系上,则表现为经济法的经济责任制法律制度和维护公平竞争法律制度的完善。市场作为激励的基础制度,同时还意味着,依法治理经济必须有相应的民法作为基础,离开了民法中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自由民事流转制度,任何组织的行为引导都只能依赖于行政性的干预。由此不难看出,经济法对于市场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的保护是统一的,离开了经济利益的管理制度,只能是行政官僚性的经济管理;离开了组织管理性的财产权制度,只能在私有财产权制度下存在,只能在以个人本位的国度内存在,而这种国家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因而,克服公有国家的激励困境,有赖于市场制度和经济责任制的完善,脱离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使得经济转轨成为空中楼阁和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缺乏经济责任制的法律体系,是视现代社会的特性于不顾,梦想回到自由主义的,必然要失败的法制化;而缺乏市场制度的法律体系,其结果必将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二)经济责任制同各经济法法律部门的关系作为经济法的核心法律制度,经济责任制同其他经济法律部门之间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说,经济法的每一个法律部门及其下属的法律规范,都包含有一定的经济责任制法律规范或其因素。第一,经济责任制同国家所有权之间的关系。国家所有权实现方式从根本上而言,是Ï瘀重要组成部分,"凡涉及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无论是既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及其改革,还是依法掌握特定国有资产的机构,企业与其它主体合资经营公司企业,都离不开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制度"[33]。同时,在国家所有权制度内部,国有资产的经营形式等法律规范就是经济责任制的内容,"所谓资产经营形式,是指用以落实企业法的规定,具体规范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保障双方权益的企业经营国有资产的责任制形式"[34]。国家所有权的管理和实现要依赖于经济责任制,国家所有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它不能在法律仅仅保护其对于财产的"支配权"的基础上自己实现组织管理关系安排,因而它必然依赖于经济责任制对于组织管理关系的调整。因此,国家所有权制度成为经济法的法律部门也是必然的。国家所有权制度同经济责任制是不可分离的,任何离开经济责任制的国家所有权必将出现种种官僚主义、内部人控制等等弊端。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蚀人[35],在国家所有权制度内,由于国家作为一个拟制体,它在现代国家必然依赖于科层制度(官僚制度)来实现,因而,无论是对于代表所有权的政府,还是享有经营权的竞争性主体,都具有追求自我利益的趋势,因而,要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要对这些组织加以约束。经济责任制将责任放在第一位,强调法律上受强制的义务。因此,国家所有权与经济责任制是相辅相成的,是表里的关系。第二,经济责任制与经济管理制度的关系。经济管理制度是经济法的重要制度,在政府已经日益参与经济调控和直接经营的今天,试图恢复纯粹的自由主义是不可能的,现代各国均采取了"混合经济"[36]。国家采取主动式的经济管理也是经济法的根本所在,而国家一旦采取了主动介入的态度,就不可能回头。因而,经济管理是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政府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在于"市场失灵"[37],但是,政府参与经济管理,并不意味着它必然能够将经济管理好,同时,政府的经济管理并不能代替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政府同市场应当是互补的[38]。政府官僚机构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自然而然的以经济效益作为经济管理的目标[39]。应当看到,经济法中的经济管理法律制度,其中有关经济管理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构成了经济责任制中一般经济责任制的内容,我国的既有法制中,这部分的规范往往是ü姓ɡ词迪值模蚨诰酶母锊欢仙钊氲耐保迷鹑沃频娜范ㄊ蔷霉芾矸芍贫韧晟频姆较颉?br>第三,经济责任制同政府经济合同制度的关系。政府经济合同制度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才是根本意义上的经济合同法律制度[40]。经济合同作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政策和目的,通过平等形式的合同制度来确立政府同相对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手段。构成了经济管理的特殊形式,从这意义上而言,经济合同和经济管理制度一样,需要经济责任制的有效保证。"与政府打交道、做交易,不仅没有风险,甚至可以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中捞到额外的好处,这就不难理解,何以当今风靡世界的贪污腐败,几乎都与私商和当政者的亲朋拉拢、贿赂等权的官员,以取得政府合同联系在一起"[41],因而,经济合同制度就需要经济责任制来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加以约束。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经济合同制度也是确认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方式,特殊经济责任制往往是通过特殊性法律规范来实现的,特殊性规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通过合同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在实践中,许多经济责任制都是通过经济合同制度来确定的,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等等。第四,经济责任制同维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制度之间的关系。经济责任制是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具体表现,而维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制度则是维护公平竞争原则的具体体现,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经济责任制本身是利益、责任与义务相统一,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激励机制本身依赖于市场制度和自由竞争的发展作为基础,而市场制度则依赖于经济法的维护公平竞争制度。因而,经济责任制离豢す骄赫贫龋夜酶母镏兴鱿值木迷鹑沃疲且蛭谐≈贫鹊牟煌晟疲沟闷湮茨芏怨凶橹鸬接τ械募だ饔?script>WriteZhu('42');。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维护公平竞争制度也要依赖于经济责任制,没有完善的经济责任制,没有对国家经济管理权(利)力的有效限制,没有对国有企业独立性、自主性的确立,市场制度中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存在着不平等竞争的问题。经济改革中所出现的种种官倒、行政垄断公司、以及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保护,都极大的损害了市场竞争;同样,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父爱主义"[43]不消除,国有企业在受到政府保护的同时,也存在政府干预,与此相伴,政府缺乏能力和精力解决公共产品的供应、市场规则的建立、社会保障的确立等等问题,使得国有企业无论在自主权还是在社会负担等方面和国有企业处于非平等竞争的地位。这一弊端的出现,正是由于缺乏经济法的经济责任制和维护公平竞争制度的结果。只有将经济责任制同维护公平竞争制度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国民经济实现有序的、高速的发展。(三)经济责任制同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第一,经济责任制同民法的关系。经济责任制同民法是不同的,首先,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责任制主要调整的是组织管理关系,而民法则是平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次,两者的主体不同,经济责任制的主体公有组织及其内部人员,而民法则是自然人、法人及内部组织;两者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同,经济责任制的客体主要是经济管理行为,而民法则是物、行为;两者的权利义务也不同,民法中权利义务在于实现个人和组织独立意志,而经济责任制的权利义务体现为经济职责。经济责任制和民法中的国家所有权制度是不同的,民法宜腥ㄖ贫龋科涓荆墙宜腥醋魇?国家的私人所有权",采用物权的理论来对国家对财产的各种权利作出规定;而经济责任制则是动态的、全面的规范国家所有权实现中的各种权利,它是与经济法的国家所有权制度紧密相连的。经济责任制同"商法"也是不同的,商法在理论上是极为苍白、孱弱的[44]。所谓商法中公司法的有关董事责任的部分,已经为经济法所包括,同时,这种董事责任制度,也是同经济责任制是有所不同的。经济责任制中的董事责任制,强调公有组织中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董事的责任,这些董事除了遵守公司法董事责任制度以外,同时要受到国家的各项特别法和特殊经济责任制的约束。而公司法的董事责任制度,只是广义上的经济责任制的组成部分。第二,经济责任制同行政法的关系。经济责任制不同于行政法,两者的调整对象是不同的,经济责任制调整公有组织的组织管理关系,而行政法调整国家机关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两者的主体也是不同的,经济责任制的主体是公有组织,包括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机关,国有企业等,而行政法的主体则是国家行政机关;两者的权利义务不同,经济责任制的权利义务是具有组织管理性和财产性的权利义务,它具体的体现为公有组织的经济职责,而行政法的权利义务则较为广泛。不可否认,经济责任制同行政法的部分主体和权利义务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是,从根本上而言,经济责任制同行政法的区别在于,经济责任制表明了对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不是行政法上的效率[45],它对于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在经济管理中的权利作出了限制和外在约束,使之将政府机关的组织性与企业组织盈利性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行政机关及其人员最大善意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经济责任制娜妨ⅲ嵌哉霉芾砣Φ囊恢窒拗啤>迷鹑沃浦械恼芾砘兀鼋鍪嵌陨霞痘馗涸穑币跃哂衅降忍匦缘南喽苑匠械T鹑巍?script>WriteZhu('46');(未完待续)注释:[1]部分经济学家提出,我国的经济改革(制度变迁)是一种增量改革,即在原有的经济体制内发展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成分,因而是一种双轨制的改革,并通过分析指出,非国有部门对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总产值所作出的贡献,均已超过了60%(参见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并有学者指出,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在1980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是下降的。(参见Woo,WingThye,"CrisisAndInstitutionEvolutioninChina'sIndustrialSector",mimeo,1996.7)由此推论,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并未得到结果,经济改革只不过是新生经济部门的发展而已。我们认为,简单的用统计数字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经济部门的贡献是不够的,国有部门承担了更多的政策性任务和更多的社会负担,在整个社会的博奕中,国有部门的一部分损失转化成了非国有部门的利益。[2]不仅如此,经济学家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的试验王国,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旅居海外华人在20世纪的经济历史中跨越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制度,从真正的、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在世界大战前的几十年中中国具有名义上的关税保护、小型政府和自由银行业)一直到刻板的国家微观管理(1982年广州的研究人员声称"建厕所也要北京批准")。参见罗斯基:《中国改革经验的启示》,载徐滇庆文贯中主编:《中国国有笠蹈母铩罚泄贸霭嫔?996年版,第113页。[3]据此,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落后于私有企业,是国际性的问题,因而,应当将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民主化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参见前引世界银行:《从政府到市场》,第49页。)产权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更进一步论证这一问题,认为两权效率的损失,国内的部分学者也同样持有这种观点,(例如可以参见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然而,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不能简单的加以理解。例如斯蒂格利兹认为,以完全的私有化来实现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没有根据的,由于存在着政府的干预,认为私有企业比公有企业更有效率是不科学的。(参见Joseph﹒Stiglitz"Whi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